会员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学术沙龙

会员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学术沙龙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试行.pdf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试行) 为更好发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和服务环保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事业,规范单位会员的管理,依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分类和条件 (一)本会单位会员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热心本会事业并自愿加入本会的企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单位会员分为团体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三类。团体会员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一定实力和代表性的单位,理事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有领军实力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 第二章资格 (一)具有法人资格和具有良好的环保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热心环境保护事业,遵守本会章程,积极参与和支持本会的活动。 (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单位会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章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可选一位具有本会会员资格的代表,代表本单位行使本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会员的权力,参与本会活动,并有权对本会事业发展和工作建言献策,提出批评意见和监督。 2.可推荐若干名符合本会会员资格的人选,免费成为本会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单位可推荐不超过3名高级会员和5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理事单位可推荐不超过6名高级会员和10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常务理事单位可推荐不超过10名高级会员和20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 3.每个理事单位或常务理事单位可以各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代表,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后相应出任本会特邀理事或特邀常务理事;特邀理事和特邀常务理事可出席本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与理事会咨询会议,参与本会有关工作,享有相关权利,履行有关义务。 特邀理事或特邀常务理事人选,如因工作需要或人事变动,可申请变更,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生效。 4.可参加本会各工作委员会、分会、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工作,可申请并经分支机构委员会批准,成为相关分支机构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单位。 5.可优先、优惠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等活动,免费取得本会出版的刊物、资料,优先获得本会提供的各种信息。 6.可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及项目,参加本会组织的两

(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 本《章程》经2006年6月25日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团体的名称: 中文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 英文缩写:CSES 第二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环境管理者、关心支持环保科技工作的科技实业家及社会知名人士(以下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相关团体自愿结成并经过民政部核准、依法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性的环境科技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是我国发展环境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全国环境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社会公德。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遵守民主办会原则,为广大会员服务,团结环境科技工作者和环保科技实业家,发挥学科交叉、人才荟萃和联系广泛的优势,独立自主、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促进环境科技创新和与社会经济的结合,普及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推荐环境科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四条本会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挂靠部门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本会接受上述部门的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地方环境学会)为本会团体会员,在业务上接受本会指导。 第五条本会办事机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邮政编码:100082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本会的业务范围 一、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推动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二、组织开展重大环境问题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为制定环境保护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信息支持。 三、开展民间国际环境科技交流,加强与国际环境领域非政府组织间的友好往来与合作。 四、组织本会设立的环境科学技术奖及其他奖项的评审;开展环境科学技术评价工作,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论证和科技成果鉴定。

_中国环境科学_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教师、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题名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超过20个字的中文题名,需拟一个20个字以内的简短题名供书眉刊用;必要时可加副题名),相应的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 作者、工作单位、地址按国家相关标准署名,有中、英文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英文摘要中的邮编之后要加国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写法:ZHANG Y 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包含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字数:100~300字. 关键词 3~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和文章编号由编辑部给定.文献标识码本刊分A、B、C三种,请按要求标出: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正文论文按引言(不单列标题;用200~300字阐述开展本工作的目的,理论基础和与本题有关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本工作的创新及特色,但无需对主题开展全面回顾,也不要述及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的格式书写;研究报告、成果报道需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字数在6000字以内(包括图、表);标题层次为: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与本题目无关及无实验依据的论述与结论、常规的数理公式及化学方程式不应包括;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同一单位在全文中写法一致,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表达量值;用铅笔标出公式中符号的文种,并写清字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注出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 表有表序、中文表题、英文表题;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单位的国际符号;只附最必要的表,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图提供计算机绘制、激光输出图,最好用Excel作图.双栏图的横坐标约为3.5~4cm,纵坐标约为2.2~2.5cm;有图序、中文图题,英文图题;横、纵坐标要有说明文字及单位的国际符号;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只附最必要的图,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编文献序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方括弧[ ]标出;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承担过主要项目名称(获奖情况),发表论文总数. 致谢只对协作者和提供材料的相关人员表示谢意. 其他版面费标准:180元/页,在版面费总额中含有50元审稿费,提前发表的论文的版面费另议.投稿一式两份. 投稿方式网上投稿、邮寄稿件. (请作者在投稿时任选一种方式即可) E-mail: zghjkx@https://www.360docs.net/doc/e112591713.html,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致敬|环境工程领域院士全名单(26人) 按照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整理(官网按照姓名拼音首字母和是否资深院士等排列) 1、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 (1) 1 / 28

郝吉明(1946.8.25-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3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代表性著作有:《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 28

(2) 贺泓(1965.01.15-),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催化)专家。河北省邯郸市人。199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1年。回国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催化与非均相大气化学过程,目前重点致力于环境催化体系设计、技术研发及其在大气污染物催化净化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柴油车排放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和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方面的系列成果。发表《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中文专著一部,英文专著两章节,学术论文380余篇(SCI论文338篇)。获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 / 28

环境类核心期刊

1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中科院资源环境与技术局、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区25号(430071) 2 工业水处理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3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大连市303信箱(116023) 4 化工环保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所、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北京和平街北口北京化工研究院(100013) 5 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海淀区普惠南里14号(100036) 6 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北京海淀区学院路43号(100088) 7 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5号2871信箱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100088) 8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南京市虎踞路175号(210013) 9 环境科学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10 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2871信箱(100085) 11 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安外立水桥(100012) 12 环境科学与技术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430072) 13 环境污染与防治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天目山路43号(310007) 14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2871信箱(100085) 15 农村生态环境国家环保局、南京科学研究所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210042) 16 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天津南开区复康路31号(300191) 17 水处理技术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杭州市文一路158号(150080) 18 水资源保护环境水利研究会、河海大学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210098) 19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9号(610041) 20 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检测总站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育惠南路1号(100029) 21 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100035) 22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 23 自然灾害学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150080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附件三: 第七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序号姓名工作单位 1孙长虹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刘嘉林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3户文成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4孙井梅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邹克华天津市环科院 6门娟天津市塘沽环境监测站 7王斌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8韩建丽天津市宁河县环境保护局 9贾春雨廊坊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10邢志贤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11肖伟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 12张宁保定市润利节能环保有限公司 13郑志侠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14蒋文华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5董捷济南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16彭晓瑛济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17孙娟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18杨继贤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19罗岳平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20蒋剑虹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第一市政环保所 21蒋晓云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2刘宇程西南石油大学 23唐晓龙昆明理工大学 24易红宏昆明理工大学 25李卓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6安太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7许玫英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发展中心 28周顺桂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29卢桂宁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0杨琛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邱志群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32张耀斌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33孔庆波大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34王全涛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公司 35李娟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36张岸亭深圳市罗湖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37韩道汶济南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38姜华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39刘杰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40耿海清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41罗海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42王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43董广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44肖恩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45刘碧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46赵强武汉碧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47傅明珠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48张志红山西医科大学 49王霞复旦大学 50陈彬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51于文轩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52竺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53孙绍锋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54陆文静清华大学 55孙宁环保部环境规划院 56袁增伟南京大学 57李正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58陈超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59刘书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60席劲瑛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61孙傅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62陆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63周小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64曾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65段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66卢少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67彭晓春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68张文波苏州市创新净化有限公司 69周永奎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70杨天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71赵汝松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72肖顺领北京京港恒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73孙正岜山集团有限公司 74繆东塬北京美华博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75莫建松浙江天蓝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76郭龙宇北京东方华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党支部大会关于通过接收002.do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文件 中环学〔2013〕154号 关于召开“第十八届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防治暨细颗粒物(2。5)治理 技术研讨会"征文与参会报名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已由燃煤型污染转变为燃煤-机动车—工业排放多类型污染、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范围扩大,频率增多,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环保部《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推动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提升区域大气环境管理能力,深入交流和研讨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治理工程实践,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控制质量改善的科技创新能力,由

我会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污染防治暨细颗粒物(2。5)治理技术研讨会”拟定于2014年4月8-9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征文及研讨的主要议题 (1)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管理与治理技术 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机制与政策措施;区域灰霾特征与治理技术;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2。5污染源解析;大气环境突发性事件预报预警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新技术与新工艺;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监测技术;我国污染防治技术和工程实践;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新技术与方法、机动车污染排放对大气2。5的贡献、船舶排放控制技术;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环境空气2.5连续自动监测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 (2)燃煤烟气脱硫脱硝脱汞技术 工业锅炉、炉窑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燃煤工业锅炉高效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及设备;燃煤烟气脱硝脱汞催化净化技术;燃煤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催化剂关键原材料和催化剂再生及催化剂处理技术;烟气汞排放污染防治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与工程实例。 (3)煤炭清洁燃烧技术 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深度净化技术与装备;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控制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技术及评价机制;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减排最佳可行技术及费效分析;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脱除副产

环境科学核心期刊

一、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1、环境科学(双月刊1976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辑单位:《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2、中国环境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辑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3、环境科学学报(月刊1981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环境科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4、环境化学(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编辑单位:《环境化学》编辑部 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月刊1980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辑部 6、环境科学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辑单位:《环境科学研究》编辑部 7、环境保护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编辑单位:《环境保护》杂志社 8、环境污染与防治(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办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编辑单位:《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 9、环境工程(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 编辑单位:《环境工程》编辑部 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编辑单位:《农业环境保护》编辑部11、化工环保(双月刊1980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环保所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中国化工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编辑单位:《化工环保》编辑部12、工业水处理(月刊1981年创刊) 主办单位: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编辑单位:《工业水处理》编辑部13、海洋环境科学(季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编辑单位:《海洋环境科学》编辑部 14、中国环境监测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辑单位: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 15、环境科学与技术(双月刊1978年创刊) 主办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辑单位:《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16、水处理技术(月刊1975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编辑单位:《水处理技术》编辑部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投稿要求 文献题录是通过提供的信息能找到所指文献的记录,如在文献引用中不可能把文 献附上,所以用题录代替,平常自己在文献管理上也会经常用到。一般都有特定 的格式,如:作者.文献名.杂志名,时间,期(卷):页码. 题录就是文献的题名,作者,年份,卷期页码有时候包括摘要等信息,中国知网找到文献,然后方框内打勾,选择导出,就可以用参考文献格式等,导出这篇文献的题录信息 《中国环境科学》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题名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 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 式.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超过20个字的中文题名,需拟一个20个字以内 的简短题名供书眉刊用;必要时可加副题名),相应的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 作者、工作单位、地址按国家相关标准署名,有中、英文工作单位全称、所在 省市名及邮编.英文摘要中的邮编之后要加国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写 法: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 缩略语.包含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字数:100~300字. 关键词3~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和文章编号由编辑部给定.文 献标识码本刊分A、B、C三种,请按要求标出: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 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 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正文论文按引言(不单列标题;用200~300字阐述开展本工作的目的,理论基础 和与本题有关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本工作的创新及特色,但无需对主题开展全面 回顾,也不要述及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的格式书写;研究 报告、成果报道需加盖单位公章;文章标题层次为: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

《中国环境科学》核心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实现五连冠

1810 中国环境科学 38卷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964,3(10):669-677. [33] Boehm H P. Some aspects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carbon blacks and other carbons [J]. Carbon, 1994,32(5):759-769. [34] Lü F, Hao L, Guan D, et al. Synergetic stress of acids and ammonium on the shift in the methanogenic pathways during therm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of organics [J]. Water research, 2013,47(7):2297-306. [35] Hao L P, Mazéas L, Lü F, et al. Effect of ammonia on methane production pathways and reaction rates in acetate-fed biogas processes [J].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75(8):1839. [36] Lü F, Luo C, Shao L, et al. Biochar alleviates combined stress of ammonium and acids by firstly enriching Methanosaeta and then Methanosarcina [J]. Water Research, 2016,90:34-43. [37] 罗承皓.生物炭缓解厌氧消化过程酸和氨抑制的微生物作用机 制 [D]. 上海:同济大学, 2015. [38] Kjeldsen P, Barlaz M A, Rooker A P, et al. Present and long-term composition of MSW landfill leachate: A review [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2,32(4): 297-336. [39] Dias B O, Silva C A, Higashikawa F S, et al. Use of biochar as bulking agent for the composting of poultry manure: effect on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and humification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101(4):1239. [40] 余琴芳,吕凡,於进,等.污泥生物炭在污泥好氧降解中的原 位应用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36(6):1794-1801. 作者简介:郭克俭(1993-),男,湖北黄冈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中国环境科学》核心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实现五连冠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核心影响因子1.812,在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学科排名继续位居第一,在统计的1985种中国核心科技期刊中排名38位.自2011年以来,《中国环境科学》影响因子排名一直保持学科榜首. 《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百科名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是国家一级学会,也是我国环境学科最高学术团体和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环保科技社团组织。主要是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 简介 简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英文缩写:CSES)于1978年5月批准成立,是中国国内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非盈利全国性非政府科技社团组织,是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一级学会,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广泛的优势和特点。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国家一级学会,也是我国环境学科最高学术团体和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环保科技社团组织。主要是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现有全国会员42000余名。除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还下设7个工作委员会、28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双重领导。 团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要是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有会员42000余名。除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还下设7个工作委员会、28个分会及专业委员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双重领导。 国家重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科技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李鹏、万里、姜春云、谷牧、宋健、赵南起、周光召、费孝通、雷洁琼、布赫、蒋正华、韩启德、张怀西、阿不来提、王文元等,都曾对学会的建立、发展和工作给予过关心、支持,有的多次参加学会活动,指导学会工作,有的还亲自担任学会的名誉会长。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历届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李超白、李景昭、曲格平、解振华、叶汝求等先后担任1-5届理事会理事长。现任第六届

环境保护类核心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0-33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1895 刊期:双月刊 地址:北京市2871信箱(海淀区双清路18号)(100085) 编辑部电话:010-******** 电子邮箱: 期刊简介: 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我国科学环境领域有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我国在控制污染、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和进展。主要栏目有科研报告、研究通讯、治理技术与综合利用、环境调查、监测分析、专论与综述等。读者对象为环境科学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等。 2.刊名:中国环境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132X 国内统一刊号:CN42-1294 刊期:双月刊 地址:北京市西门内南小街115号(100305) 编辑部电话:010-******** 电子邮箱:zghjkx@https://www.360docs.net/doc/e112591713.html, 期刊简介: 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科研究与技术成果,刊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及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研究动态。读者对象为环境科学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等。 3.刊名:环境工程学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0253-2468 国内统一刊号:CN11-1843 刊期:双月刊 地址:北京市2871信箱(100085) 编辑部电话:010-******** 电子邮箱: 期刊简介: 专业学术性刊物。报道我国环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学术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内容涉及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医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管理学等。读者对象为环境科学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2020年环境审计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2020年环境审 计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年4月22日,恰逢世界地球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鑫正泰会计师事务所协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2020年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来自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及环境审计研究领域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王立彦主持。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国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余立风、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员部主任张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研究发展部副主任齐振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马春萍、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张以宽、委员会副主任王维平、中瑞诚集团董事长何培刚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讲话,为环境审计工作建言献策。委员会工作专题汇报由委员会秘书长、北京鑫正泰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方宇主持。王立彦教授,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赵学涛,兰州商学院教授、中国会计学会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一虹,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兴华分别就“环境审计体系与职业化”、“政府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履责审计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探索”、“兰州环境审计调研”作了专题报告。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0余篇,经评选有6

篇论文的作者就环境审计的动因、作用、问责路径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等进行了交流,大会在中华环保联合会荣誉理事郝知本教授“关爱地球母亲新正气歌”的歌声中结束。会议为环境审计界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环境审计学术交流平台,对拓宽环境审计思路,促进环境审计学术研究更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于8月上旬在深圳举办2020年学术年会,届时将开设“绿色审计专题”论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体会员工作条例

[]九江市环境科学学会 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材料 九江市环境科学学会 团体会员工作条例 (2007年11月1日第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批准) 为了加强学会与团体会员之间的联系,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团体会员服务,特制定本条例。 一、团体会员条件 凡与环境科学技术有关,愿意参加本会活动,支持本会的科研、教学、生产、设计等企业单位以及依法成立的有关学术性群众团体,均可申请入会。申请入会具体条件: 1、单位领导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热心社会活动; 2、单位设有正规环保机构,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职环保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环境保护工作较为出色。二、凡符合团体会员条件的单位,承认本会章程,可向本会提出申请,填写“团体会员申请书”,经九江市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批准,方可成为正式会员,由学会发给团体会员证书。 三、权利和义务 权利: 1、优先参加本会举办的有关活动; 2、优先获取本会有关刊物和学术资料;

3、优先获得本会提供的信息和服务; 4、可要求学会优先给予技术咨询、协助举办各种活动; 5、对本会工作有建议、批准、监督权; 6、有退会自由。 义务: 1、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 2、协助完成本会委托的有关工作; 3、协助本会开展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科普交流活动,推广科技新成果; 4、积极参加学会的有关活动; 5、按时交纳会费。 四、活动方式 1、会员单位每年集中活动一次; 2、根据不同行业或单位的需要,分别组织活动。 五、活动内容 1、组织国内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2、开展环保技术咨询及产品的宣传推广应用; 3、组织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知识等培训。 六、经费 1、团体会员活动经费,由会员单位共同筹集; 2、团体会员每年向学会缴纳会费1000-5000元,用于学会与团体会员的日常联络和服务工作;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成功召开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成功召开 8月3日至5日,为期3天的“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召开。年会主题为“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与环保人士等2500余人与会,交流学术进展,探讨科技创新,展示绿色技术,共商合作之道。年会形式多样,有主旨报告会、专题分会场报告、论坛、研修班和环保科技创新成果展、数据库专题决赛等多种方式,展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风采,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并为产学研创造了对接“联姻”平台,促进创新技术成果转化。8月3日上午,“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举行开幕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安徽省副省长周喜安、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机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陆新元和任官平,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琪、欧盟环境总署技术官员米歇尔·加拉托拉、英国自然环境委员会戈登·麦克格雷戈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中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与各界环保人士等25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

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环境管理决策,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中外专家主旨演讲展现前沿科技此次年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均设“特邀报告会”。开幕式的特邀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机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围绕“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新进展”“南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环境基准初步思考”等议题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专家们结合丰富的图表、动图、视频等方式,展示了自己团队在环境监测、海洋生态修复所做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环境基准设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欧盟环境总署技术官员米歇尔·加拉托拉的演讲题目为《欧洲环境足迹:方法论框架与政策展望》,他总结了欧洲过去8年环境足迹工作的研究进展。在闭幕式的特邀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桂斌的报告题目是《环境污染健康影响研究的前沿与社会需求》。江桂斌院士以详实的数据、多样的图表展现了化学品、微生物、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强调应加强表观遗传学、流行病学、毒理学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自律规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自律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动我会学术道德建设,强化规则意识,坚守学术良知,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维护学术诚信,担当社会责任,促进学术繁荣,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指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科技评价、论著发表等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本会全体会员和参加学会所有学术活动的人员。 第四条学术不端行为指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主要表现是:1.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 3.编造事实,伪造注释; 4.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研究成果; 5.未参加研究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署名; 7.代写学术论文,捉刀代笔; 8.伪造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及其他虚假证明材料; 9.借课题研究之名,谋取不当利益; 10.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基本学术规范

第五条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术道德及学术自律规范。 第六条严格遵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的相关规定,切实履行会员的职责和义务。 第七条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注重陶冶情操,加强道德修养。 第八条爱岗敬业,努力钻研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工程应用能力,努力为环境保护事业作贡献。 第九条积极主动参加本会的相关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第十条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咨询、科普、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一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批评,共同抵制学术不正之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第一节在环境保护科研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第十二条志存高远,爱岗敬业,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注重陶冶情操,加强道德修养。 第十三条上进好学,勤勉自强,努力钻研环境科学课题研究业务,不断提高环保科研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十四条严谨笃学,精益求精,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精神。 第十五条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力戒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之风和弄虚作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