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_例题疑难问题解析

语言学概论_例题疑难问题解析
语言学概论_例题疑难问题解析

导言疑难问题解析

一、语言学的类别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

语言学类别是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习上要注意几个基本的概念问题。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的总称,它的内部还有很多的分支学科,所以语言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语言的种类繁多,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于是就形成了语言学的各种类别和流派。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

二、什么是理论语言学?包括哪些类别?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是所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可分为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两大类。

(一)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专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与运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在学科体系的地位等。我们课程的性质,就是普通语言学。

(二)专语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丰富目的材料,要吸收应用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接受普通语言学的指导,与普通语言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语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它可以研究某种具体的语言,如研究汉语,叫汉语语言学,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叫英语语言学。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来源于日尔曼语,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日尔曼语言学。同学们在专科阶段学过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是专语语言学。

三、什么是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的状况,据此可把专语语言学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两大类。

(1)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研究语言。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

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对比语言学是在描写几种语言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二者的异同。

四、什么是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所创立的新的语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从而建立新的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比如研究语言习得心理,对比不同语言的差别等。我们这里的应用语言学是广义的,主要指语言学与其它学科交叉所创立的一些边缘性学科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社会语言学、心里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其它应用语言学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等。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产生了很多边沿性学科,展示了语言学学科的领先性与极其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

五、古代的语言研究和现代的语言研究有什么不同?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正因为有这些差别,所以古代的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处于附庸地位,而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六、为什么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18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等,这些也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七、语言学流派有哪些?需要了解哪些知识?

语言学流派我们教材没有介绍,是本课程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生要注意通过网上资料了解有关内容要求。介绍语言学流派的目的不在于死记几个概念,这样没有任何意义,而是给大家指出一个学习研究的方向,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线索,知道语言学史上还有这样一些观点,还有这样的成就,或者说还有这样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深入钻研,我们在课件中还提供了语言学名家名著,介绍给大家,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在教学要求上,我们定的标准是相当的低的,了解一些基本的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是要在这里给大家系统讲语言学史,只是一个引导。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

八、什么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归纳起来,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以后,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语言学具有了独立性,创造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分析语言的结构,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第三,语言学重视当代口语研究,注重语言的现实分析描写,目的是指导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第四,语言学对别的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五,语言学和别的学科结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边沿学科。

九、什么是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包括哪些流派?

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阿斯和萨丕尔。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十、什么是转换-生成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第一章疑难问题解析

一、什么是语言?怎样认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族或者一个社会集团,互相之间的联系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思想,需要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言呢?这是学习语言学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关于语言,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行为的形式,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社会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学家认为语言是艺术媒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哲学家认为语言是解释人力经验的工具,语言教师认为语言是一套技能。这些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语言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

不过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主要侧重于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认识考察语言。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看,人类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功能都是相同的,即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按照我们的教材给语言下一个定义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有的语言学著作除了从功能角度给语言下定义外,还包含了语言的构成特征,即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因此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我们的教材认为音义问题是属于语言的结构内容,因此不采纳这样的定义,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语言是一个非常概括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概括了人类所有语言的共同特征,它是一般的,抽象的,只有通过具体的特殊的语言才能体现出来。我们走遍全球七大洲四大洋,也找不出所谓的语言,而只能找到具体的如汉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等。这就像我们说“马”,但我们只能找到具体的大马、小马、母马、公马、红马、黑马、白马,我们不可能找出一个什么也不是的“马”来,抽象的马是不存在在,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个别的马中。关于这一点,可参阅第五章词义中的词义的概括性等有关内容来理解认识。

二、为什么人们能很容易地掌握一种语言?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和认识,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会说话,好像是非常自然非常容易的事情,根本就不费劲,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的全体成员天天都说同样的语言,一个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语言。可是当长大后根据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必须学习一种外语时,就没有了耳濡目染的条件,那么我们是怎样学会一种语言的呢?是一句话一句话死记硬背吗?实际上要把一

种语言背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是神仙,恐怕也难以做到,因为一种语言中的句子的数量是没有穷尽的。

那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学会一种语言的呢?其间的奥秘是什么呢?

其实,只要我们对语言中这种无穷无尽的句子进行一些具体的考察,就会发现不同的人所用的语汇材料和造句的规则都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例如说汉语的人,如果离开了“山、水、说、打、走、人、手、头、脚、狗、猫、跑、跳、今天、明天、太阳、月亮、红、黄、蓝、白、黑、在、的、了、吗”等等一些词语,就无法说话。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大致有几十万条,数量尽管庞大,但终有一个限度;而常用的语汇材料,数量还要少得多,如以字数计算,有三、五千个左右就可以造出通用的句子,大致就能满足日常说话的需要。如果说,这种有一定限度的语汇材料还有几千几万的话,那么组织这些材料、造出句子的语法规则的数量就要少得多了。比如“狗在叫”、“猫在跑”、“猴在跳”,这三个句子,内容各不相同,但所使用的结构规则其实都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这些有限的语言规则,就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句子来,满足交际的不同需要,如“马在叫、人在吼、鸟在飞、水在流、云在动”等等。

语言实际上就是一套规则系统,每个人说话,都要遵循这个规则系统,说话是对规则系统的运用。比如“我、他、老师、和、看见了”这几个单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能造出许许多多的句子来:

我看见了他和老师

他看见了我和老师

我和他看见了老师

他和我看见了老师

老师和我看见了他

老师和他看见了我

老师看见了我和他

我看见了他和他老师

他看见了我和我老师

他和他老师看见了我

我和我老师看见了他

我老师看见了我和他

他老师看见了我和他

……

这些句子,这里没有语境,是从理论上推导可以根据这样一些材料组成这样多姿多彩的句子,实际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回答不同的问话,是完全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句子的。

这是用同样材料造的句子,用不同的材料,运用同样的规则,依然可以造出不同的句子。例如:爸爸在阳台上看报

妈妈在厨房里洗碗

哥哥在书房里读书

弟弟在操场上打球

姐姐在苗圃里浇花

妹妹在音乐厅唱歌

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

上面这一组句子,结构完全相同,从句子成分看,都是“主语-状语-述语-宾语”这种格式,掌握了这种结构格式,弄清楚这种结构格式在各个部位出现的词语的性质特点,就能够造出无数具体的句子来。

同样的材料同样的规则组成的句子,还可以按同样的规则变换:

完全不同的几句话使用了完全相同的规则,说明语言中的规则是很有限的。这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语汇材料也是有限的,而说的话却是无限的。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语汇,违反规则,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就是说,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

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创造无限的句子,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能掌握语言的秘密!

三、语言和说话的关系怎样认识理解?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说话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行为,说出来的话语则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所产生的结果。无论有多少人说话,说多少话,他都在这个特定的语言范围之内,都是这种特定的语言的运用结果。所以系统论有一个观点,叫做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对一种语言来说,古今中外人们运用过的所有句子,仍然是语言中句子总数的一小部分,因为句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无穷多的。这就像下棋一样,尽管每个棋手的风格、路数不一样,但他行棋绝对不能违反有关规则,否则,双方各下各的,那就乱了套了。

那么语言和说话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表述呢?

我们可以借助哲学上的观点来认识。哲学认识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相对关系、运动静止关系、一般特殊关系等等。语言和说话其实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一般的事物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的事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是通过千千万万的特殊事物、个别事物反映出来的,一般是对特殊的概括,特殊是对一般的反映。语言就是一般的事物,说话就是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语言在哪里呢?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尽管它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语言就是通过说话反映出它的存在的。就人类语言而言,语言就存在于汉语、英语、俄语、法语等等具体语言之中,没有这些特殊的个别的语言,语言也就不存在。就一种语言而言,语言就存在于无数的说话行为之中,比如汉语,在哪里呢,在我们口头上,在你的说话之中,在我的说话之中,在他的说话之中。离开了说话,语言也就不存在了,或者成为死的语言了。

属于语言的一切都是概括的,一般的,反映共性的东西,属于说话的一切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因为说话总是和具体的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中的任何词语反映的任何概念,都是具体有所指的。例如“马、人、书、树、笔”等,这些东西好像很具体,其实是非常抽象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把它拿出来,它们都以具体的形式存在着。以马为例,在具体的话语中,只能是“白马、大马、小马、母马、黑马、骡马……”这样的具体形态存在,不可能在话语中是个抽象的空洞的马。即使是在语法学的抽象的例句中,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句子中的马的形态,但仍然可以肯定它绝对不会是抽象的马。比如“来客人了”中的客人,可以是任何一个客人,“买了一本书”中的书,可以是任何一本书。

总之,单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形式存在着,通过许许多多的个体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你我他的说话表现出来。因此,语言是抽象的,说话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语言寓于个体之中。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只能从人们的言语行为中去观察”,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说话这种行为去观察认识。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人说话,说多少话,他都在这个特定的语言范围之内,都是这种特定的语言的运用结果。而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通过这样千千万万的说话个体体现出来的。古往今来,我们所使用的许许多多的句子,都包含在这种语言之中,都是语言的一小部分,因为语言中的句子是无穷的。

所以语言和说话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说话,包括口头形式的口语和通过文字形式的书面语,说话的这两种形式也是语言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我们使用语言,或者使用口语,或者使用书面语,不会再有第三种形式。

同样的语言,也就是说,同样的工具,为什么说话却是这样的千差万别呢。这主要是说话者个人风格影响所致。语言是工具,说话是运用工具的行为,那么说话人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工具组成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像教材上所举打字盘的例子,打字盘提供的字库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人运用,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又比如下象棋,同样的棋子,同样的规则,不同的人下棋有不同的棋风,不同的路数,当然也有不同的结局。说话的环境不同、使用的材料不同、选择的规则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体现出个性差异来。

四、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世界上所有现象,形形色色,错综复杂,按其性质可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大类。自然现象是人社会以外存在的现象,它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与人类社会没有关系,例如宇宙中存在的万事万物,其产生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与人类社会没有关系,例如太阳和月亮、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有了人类才有这些现象。所谓社会现象就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社会现象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的,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等,就属于社会现象,与社会密切相连。

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社会现象,而语言就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与此密切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一个社会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语言就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没有社会,也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人类社会、人的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语言的发展受社会制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总之,语言的一切自始至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语言带来影响,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性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性。

语言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近一两个世纪,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了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落后部落的语言,发现这些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并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大约有5500余种,它们都与自己的社会紧密相连,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形成的历史。斯大林指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即令是最落后的,能够没有自己的有声语言。”而且人类之所以有这样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语言,归根结底,是由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我们在第二章将学习语言符号的构成,要学习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特点,其实这里的任意性,从根本上看是因为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没有语言的社会性,也就没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语言是社会现象,这是由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中的语音表示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来表达,都是与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存在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因素。人类或者说一定社会集团中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需要协调,需要沟通,需要联系,就需要有相互联系的工具。而语言就起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作用。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如同一盘散沙,无法结成团体,无法协调行动,社会就会解体,其实没有了语言,也就无所谓社会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动物,有的可以利用身体动作、颜色、气味等传递信息,例如西班牙有一种鹿用尾巴的摆动作为信号,尾巴下垂不动表示平安无事,尾巴抬起一半表示提高警惕,尾巴完全竖直表示危险来临。母鸡可用咕咕声召唤小鸡,蜜蜂用飞舞的路线表示蜜源的位置。但动物的所谓语言同人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第一,动物用作传递信息的声音、动作是先天的,是本能的,不是词动物群学来的。第二,动物用作交际工具的声音是不可分解的,分解不出音节、音素等单位,更没有词汇和语法,而且他们的声音是一成不变的,谈不上社会性。第三,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所能传递的信息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和人的语言相比。

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言能力。

例一:1921能印度加尔各答发现了两个狼孩子,都是女的,小的1岁半叫阿马拉,不久死去,大的叫卡马拉,约8岁,在保育院住了9年死去。在人们发现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不会说话,怕光,咬人,爬行,吃生食,8岁的卡马拉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说,到死也仅学会了六句话。而在人类社会中生长的孩子,都是学说话的专家,1岁半就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了,到六七岁时就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7岁以前换一个环境,不出两年,小孩就可以学会一种新的语言。

例二:1930年,美国有一对夫妇,将一只刚生下来的小猩猩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来喂养,在最初的9个月,黑猩猩显得比婴儿聪明,能听懂大人的话比婴儿还多,9个月以后,黑猩猩就不行了,婴儿不但听得懂的话比黑猩猩多得多,而且能够开口说话,而黑猩猩无论怎样训练,始终都说不出一句话来。黑猩猩是动物中最聪明最接近人类的,但美国、苏联等国的科学家做过多次试验,都没有找到动物可以说话的证据。美国的自然科学家海涅尔以毕生精力研究猿类表意方式,著有《猿类语言》一书,结果证明动物是不会说话的。他的结论是:“猿类根本不能进行有联系的谈话,它们的言词仅限于以同样方式重复的单个的声音或叫唤;如果推想它们谈话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质,中就是未经思虑的断言。”

人类之所以能开口说话,主要是因为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是与生具来的,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因此,语言的习得同样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吗?

人的语言能力是指人具有说话的条件,具有特定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即特殊的发音器官和大脑。

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后天学习,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大脑,没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生理上,动物的喉头结构和人类也不一样。以上两例充分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独有的。为什么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能说英语,一个在中国长大的非洲孩子能说汉语呢?这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上找到答案。(关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请参考本章专题辅导)

五、语言的社会性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认识?

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标志,不同语言的不同的音义关系只能从社会性角度才能得以圆满解释,不然,我们没法回答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结合不同语言的词语来认识说明)。

第二,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这也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来解释来认识。比如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的语音差别非常大,这些差异我们无法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解释,因为从人的自然属性看,北方人与南方人、北京人与上海人、重庆人与广州人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发音器官的构造也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只能说,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是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选择确立了不同的音义关系。离开了这一点,就是请一个很高明的专家来,也说不清楚造成语言或方言之间巨大差别的原因。

第三,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例如近年的新词网络、网站、网友、班主、菜鸟、灌水、造砖、BBS、DVD、VCD?CPU等等,都是因为社会上有了这些事物现象,语言中也就相应地产生了记录这些事物现象的词语。如果一个事物没有社会性,就不会对社会的变化发展这样敏感。

第四,离开了人类社会无所谓语言,所以语言并不是人的本能的反映,尽管人具有语言能力,但人不是像动物,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掌握语言。一个人从出生到会讲话,好像是很自然的,顺理成章的,其实是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反复学习才掌握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说话。即使是一个正常的人,如果离开了社会,也可能丧失语言能力。语言好像是一种工具,需要人去用,不用就会“生锈”、就会“退化”,而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离开社会,没有了这种需要,人们就会逐渐地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

六、为什么说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说到语言是社会现象,这里要注意几个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一是把语言看成是个人现象,一是把语言看成自然现象。

前面我们在介绍语言和说话的关系时说到,语言存在于说话之中,是通过一个一个人的说话体现出来的,没有说话,语言就被架空了。而且语言总是通过个人的具体运用才能显示它的存在,语言客观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具体的表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交际行为上,个人运用语言还可以对语言材料进行不同的选择和取舍,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不同的人说话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风格,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语言个性,就是这样产生的。红楼梦120回,据说前80回是曹雪琴写的,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对不对呢?有人用计算机对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诸如用词、句子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结论是前80回和后40回风格不一样,应该是两个人写的。这里就涉及到统计语言学和语言学在别的领域的运用,可以看到语言学的作用。这样一来,语言就似乎成为一种纯粹个人的现象了,所以有人就把语言看成是个人现象。

据说,埃及法老为了探明世界上究竟哪种语言最为古老而进行了一项试验,将一个刚出生不会说话的孩子与社会隔离开来,任何人不许与他说话,小孩隔离两年后,说出的第一个词是bekos(别克斯),法老赶快派人调查哪种语言有这个词,结果发现在腓尼基语中有这个词,含义是“粮食”,于是法老断定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这是把语言当作是个人现象的典型的例子,把个人言语行为的开始当作是语言的产生,这是很荒谬的。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从上一辈传到下一辈,怎么能是个人现象呢?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七、语言是不是自然现象?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不可否认,语言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一方面,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声音的一种,也是因为物体振动周围空气而发出声音来的,语音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这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正因为语言有这些自然属性,所以也有人把语言看成是自然现象,而且历史上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把语言当作自然现象的观点还十分风行。

在19世纪,自然科学十分风行的时候,一些语言学家受此影响,也以自然的观点来研究语言,只看语言的自然属性,忽视语言的社会属性,因而没有从社会本质角度研究语言。比如拉斯克就认为“语言是一种自然的物体”。德国的语言学家施莱歇尔把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的学说运用

于语言研究,认为“语言是属于自然界的范围”,认为语言是一种生物现象,是一棵树。每个语系中众多语言都是从这棵树发展来的,即都是从同一种原始语发展来的。语言的产生发展也同如一棵树,有它的生长、茁壮、死亡的过程。施莱歇尔甚至认为人类语言已经走过了生根、茁壮时期,正在走向死亡!他把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三种类型,同时这也代表了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孤立语是最原始的形态,粘着语是中间过渡的状态,屈折语是语言发展的最高阶段,自此以后语言就开始退化了。

施莱歇尔的这个结论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语言是构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社会成员互相联系的纽带,如果语言死亡,人类社会不就要崩溃了吗?而且历史上根本就找不到从孤立语变成粘着语再变为屈折语的事实,有史以前语言的进化是否一定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我们也无法加以考证。它们其实是各自发展的。如果照他的说法,汉语还是原始语言状态呢。以前有人攻击汉语是落后的语言,进而说汉民族是落后的民族,其理论根据就在于此。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如果语言是自然的,其产生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会给语言造成任何的影响,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同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不受人类的约束。自然的东西只能利用,不可能创造,而语言却是人类创造的,同人类一道发展的。比如古代汉语没有电视、电脑、广播等词,而现代汉语有这些词,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客观世界有了这些事物,语言中才相应地有了这些词。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词汇系统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差别。可见,语言是完全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是服从社会的需要的。语言与社会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对人类社会有如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那么世界上就不应该有这样多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达5千多种,还有许多没有发现,这都只能从社会性方面才能加以解释,从自然现象角度就无法解释清楚,无论有多大学问的专家也无法解释。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语言不是自然现象的问题:

第一,语言是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分化统一而分化统一,可见,语言绝不是自然现象。

第二,从语言的音义关系可以看出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是天生的,世界上的语言就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而实际上世界上不但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还有众多的方言。

第三,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产生了某个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的发展永远跟着社会的发展跑,被动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不可能超前,先于社会发展而发展,可见语言不是自然现象,如果真有语言超前的现象,说到底还是社会局部发生了变化,影响到语言。

例如当前网络语言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在众多网民中使用十分普遍,随之而产生了许许多多新奇特异的词语,例如数字词88(再见)、3344(生生世世),汉字词“美眉”、“东东”、“灌水”,英文词cu(再见)、hand(玩得愉快),符号词:-)(微笑)、“+:-)”(神父的微笑)等等。这些词语是不可能自行产生,仍然是社会成员在特殊环境中创造出来并加以运用的。这种语言现象对于非网民而言是超前的,但是就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看并不超前,仍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八、怎样理解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

所谓社会现象就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社会现象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的,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等,就属于社会现象,与社会密切相连。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基本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语言不是那个阶级创造的,而是千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并在劳动中创造并逐步完善的。阶级社会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短暂时期,漫长的原始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没有阶级,更谈不上有阶级性的语言了。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又不属于上层建筑,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特点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不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因为社会里的人不论属于哪个阶级和阶层,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交际,都要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除非是哑巴,可以完全用手比划。即使在阶级社会中,思想交流也不能局限于本阶级的内部,阶级与阶级之间也同样要交流思想,否则,就无法进行社会生产和组织社会生活,也无法进行阶级斗争。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的集体就是依赖统一的语言把全体成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崩溃,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

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如果说语言有阶级性,那就等于说在封建社会,农民有农民的语言,地主有地主的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有工人的语言,资本家有资本家的语言,互相之间根本不可能交际,压迫阶级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就更谈不上了,这显然是十分慌谬的。

九、语言没有阶级性,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表述认识?

语言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

第一,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在语言面前,完全是人人平等,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贵族贫民,都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可以是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表达你的看法,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

第二,从语言自身结构来观察,考察语言到底在哪一方面体现出了阶级色彩还是没有体现。语言的结构本身也是没有阶级性可言的,因为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比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有阶级性,地主资产阶级阶级要使用这些单位和结构,农民和工人阶级同样要使用这些单位和结构。

第三,从语言的产生的社会大环境来观察认识。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同时产生的,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绝大部分时间是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才出现阶级,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充其量不超过一万年,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都没

有阶级性,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当然也没有阶级性。同无阶级的社会相比,人类有阶级之分的历史很短很短。

平时我们常说,工人有工人的语言,资本家有资本家的语言,农民要农民的语言,地主一地主的语言,我和他没有共同语言,等等。这里的语言不是指我们日常使用的交际工具,而是指的思想感情,志趣爱好等等,而不是语言本身。

当然,语言没有阶级性,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各个阶级都要用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同时也极力给语言造成影响,把自己特别的词和语强加到语言中去,所以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阶级的意识、思想、作风和习惯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十、怎样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猴、虎、狮、狗、猫之类的动物无异。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工具,人们想到的一般都是手拿脚踩的物件,如锄、枪、车之类,不会把语言列入工具一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工具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锄、枪、车等固然是器具,语言何尝不是?只不过它不是手拿脚踩的器具,而是口说的“器具”;不是进行生产劳动的器具,而是协调人们生产劳动的“器具”。它比任何器具都简便有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语言,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中的人群能不能组织成一个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互协调的社会?人类认识现实的成果能不能代代相传继承?教学有没有可能进行?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调动千军万马、协调各军种的一致行动?等等,等等,都没有可能。所以,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每一个民族就是“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因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没有自己语言的民族,如我国境内的回族、满族等,那是由特殊社会条件造成的,与语言的相互影响有关,需要另做具体的分析。语言是组成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上所述,语言确是人类的交际工具,现在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的是,它不是一般的交际工具,而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如何理解这“最重要”三个字?重要还是次要,这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音乐、美术、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自然也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了。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在这些辅助性交际工具中,文字和体态语是我们最常使用的。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在现代社会,文字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而且文字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类传递信息的文化工具,从历史到今天来看,几乎都是围绕文字的处理而发明的,比如纸、笔、墨、砚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激光照排、计算机、传真等等,文字简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用。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语言在文字产生以前早已存在,估计已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参加进来。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

或动作。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有些时候,离开某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不如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等等。用手指刮着脸皮羞人,是汉族人特有的动作;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据说源于法国。我们平常“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使眼色”、“打手势”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就显得非常笨拙,甚至难以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在体育比赛中,裁判的许多信息是通过手势表达的,因为在热闹非凡的运动场上,裁判就是把嗓子喊哑了别人也听不见,手势在这里起来很好的传递信息的作用。

各种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无论它们在特定的场合有多么重要,仍然不能代替语言,因为从根本上说,人类各种各样的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才能领会。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

十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

1.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也要用直观思维。

2.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艺术家和文学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的活动。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思维能力,主要地是指这种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思维类型。这种思维只有人类有,动物没有,所以动物没有语言。

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把小鸡抓住捆扎起来,小鸡挣扎尖叫,母鸡会应声而至,赶来营救;而把小鸡罩在玻璃瓶中,哪怕小鸡挣扎喊破了嗓子,母鸡因为听不倒小鸡的叫声,在一边仍然是无动于衷,若无其事,这说明母鸡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只具有直观思维能力,没有逻辑思维能力。

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活动,语言在其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两种思维很少语言的活动,一般称为非语言思维,第三种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所以是语言思维。当然,这种划分实际上是相对的,只有从发生学角度看才可以看出非语言思维的存在。比如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婴幼儿,能够对事物进行初步概括归类,其实就是直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既然语言能力都没有,当然就谈不上有语言思维了。一个人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才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思维,以语言作为工具的抽象思维都起着主导作用,组织和制约着思维的全过程。

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任何复杂的现象,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它。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没有什么差异,即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即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

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些我们从不同民族给事物命名的依据和词语的构造的内部形式意义上的差别就可以看出来。例如一个团体或国家(无论大小),其最高领导人的命名,汉语叫“主席”,内部形式意义是主要的席位,也即坐主要席位的人就是“主席”,这反映了汉族人

喜欢排序、凡事必分先后卑尊的心理;英语叫“chairman”,内部形式意义是椅子上的男人,也即坐椅子的人是主席,这里既反映了当主席的人的待遇和资格,坐椅子,是男人,也包含了重男轻女的信息,无怪乎国外女权运动的人士认为这个词有轻视女性的含义,没有男女平等思想,因此大声疾呼,要求将chairman中的性别意识太突出的man换成中性的没有性别之分的person。又比如遇到生命危险呼救,中国人说“救命”,直言不讳,英国人叫“help”,反映了一种矜持的心态,大有临危不惧之势。拿英汉词典随便找几个词语来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区别,比如汉语“公鸡”、“母鸡”各用两个词根语素构成,是合成词,英语分别用一个词根语素cock、hen

表示,是单纯词。许多词都是这样,如“黄瓜、黄金、绿豆、白字”等,英汉都不同。

人类思维的过程无法用图象显示,您怎么知道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回答是:靠语言。每一个学过外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外语没有学习好,不能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先用母语想好,而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那肯定说得一点也不流畅,磕磕巴巴的,时断时续的,别人听起来就像是用外语发音的汉语(假定说他的母语是汉语);只有能用外语来思维的人,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的方法。这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隐含有一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说明不同语言的差异对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学史上第一位理论语言学家洪堡特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仿佛十分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就比较概括地说明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现实之间的辨证关系。

十二、怎样认识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二者必须互相适应。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必须能适应思维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

十三、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有没有区别?

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开来,但是语言和思维是不同的东西,并不对等,因此不能混为一谈。二者的统一性不等于二者的同一性。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第一、语言是物质的,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

第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

第三,构成方式不同,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大小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运用词语和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句子。

第四,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种思维形式同语言中的词与句子并非完全对应,这也说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区别。比如同一概念,一种语言中可以有多个词语表达,也可以用词组表达,词还有感情色彩,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色彩。句子中一般只有陈述句表达判断,有些多义的陈述句可以表达几个判断。推理和复句也不对等,人们常以简略形式表达推理,省略一个前提或结论。如:下雨不出操,今天就不出操-下雨不出操,今天下雨。

第五,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意识中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又比如印第安人能区分很多种白色,这同他们那里雪多有关,阿拉伯人表示骆驼的名词很多,说明骆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汉民族历史上关于马的词也非常多,有120多个,今天的《新华字典》收了90来个,大部分不是现代汉语使用的,可见历史上马在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考察不同的语言,我们很难找到两个完全对等的词语。社会生活在语言中打上了种种烙印。例如汉族人重视亲属之间的关系,所以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的亲属称谓词语,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舅妈、婶子分得十分清楚,如果把汉语各方言这类词统计出来,数量将是惊人的,而英语中这样的含义,男性用一个词,女性用一个词,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叔叔伯伯舅舅是没有区别的,而汉族人不但有区别,而且通过这些不同的词语反映了指称对象和说话人之间的特定关系。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正是思维方式不同的反映。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十四、思维和语言的产生有先后之分吗?

有人问,语言和思维谁先产生谁后产生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看起来是难以回答的,但如果我们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紧密关系来认识,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解释。

我们认为事实上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工具,思维成果要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而语言的词义的形成、语法规则的形成、词语音义关系的建立,又离不开思维活动,如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等,二者完全是互相促进的,同步发展的。如果非要分出个先后来,实际上是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否定了二者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为这个两难问题,无论你回答哪一方面先产生,无论是肯定语言先产生还是肯定思维先产生,其结局都是一样的,都等于是承认语言和思维之间没有联系。既然是语言先产生,那就是说语言是不反映人的思想的,可以脱离人的思想,就是说,在没有思维的时候,人类语言就已经产生了;既然说思维先产生,那就是说思维是可

以离开语言单独进行的,其结果也不需要语言来表现,因为按照这样的观点,思维产生的时候,语言还没有出现呢。这样一来,不就否定了语言与思维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吗?

这就像不能问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一样,因为如果说先有鸡,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说先有蛋,那么蛋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也是一个两难问题,因为你无论肯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把鸡和蛋的密切联系割裂了,等于否认了鸡和蛋的关系,等于说鸡不是从蛋来的,蛋不是从鸡来的。而实际上,鸡也好,蛋也好,都是同步进化产生的。

所以,思维和语言没有什么先后的问题,是同步发展的,是互相适应的。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存: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但是,关于大脑的机制,大脑与语言、思维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彻底,所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还有待于大脑研究的进一步突破。据说科学上还有三大谜团有待于人类揭示,其中之一就是人的大脑(其它两个谜团是宇宙和生命的起源),目前我们对大脑和人类语言的内在联系认识研究还很不够,对人脑的机制的研究还不足以回答解释清楚语言和思维、思维和大脑的联系问题。因此,语言学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还有待于其它学科研究的成果来支持。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不但语言学家关心,就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生物学家、科学家等也关心。对此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没有多少关系;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发生的,如果要分先后,那么就应该是语言先产生;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产生。当然,要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目前关于大脑对于我们还仍然有许多待解之谜。

第二章疑难问题解析

一、什么是符号?符号有什么作用?

符号,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这种记号代表什么意义是社会全体成员都知道的,都认可的。现实生活中,用一个事物做另一个事物意义的标记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街上的汽车,开着开着突然停了,因为遇见了红灯,因为红灯是社会成员约定表示停止意义的记号;一会儿绿灯亮了,汽车又继续往前开,因为绿灯是大家共同约定表示可以通行中一意义的标记。古代人打仗,击鼓表示前进进攻,鸣金(敲锣)表示退却收兵;敌人来了,在烽火台上放火发出信号。现代军营还用号声表示起床、休息等意义。交通警察用手势还可以表示各种意义。

人类“说—听”的过程就是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一般称之为交际。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思想交流、认识现实的工具?就是由于它是现实的符号。这里涉及到现实、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三方面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说明:

现实——语言?思维——现实

公式两端的两个“现实”不是一个东西。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它的性质和规律是通过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表现出来的;第二个“现实”体现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已能从无穷无尽的表面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的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这里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关系是将客观的现实转化为语言的符号,例如“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的“中国”、“运动员”、“奥运会”等等都是客观的现实现象,在这里的句子中则成了符号,是现实现象的转化,我们只要听见“中国运动员”“奥运会”就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现实现象;对第二个“现实”的关系是体现人们如何

使用语言符号去认知现实。例如现实中有一种圆形的、颜色是粉红的、味道是酸甜的水果,我们经过概括综合把它命名为“苹果”,汉语普通话用pingguo这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交际时,我们并不需要拿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苹果来,只要口头时说“pingguo”,就达到了交际传递信息的目的,这里的pingguo就是一种用符号代替的现实。

将现实转化为语言符号,再用符号去认识现实,这些过程都需要有思维能力的主体去实现,这就是人,或者说,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其它动物没有这种能力。一般动物的叫喊在同类物种中也能传递一定的信息,表示暴怒、惊恐、警告、觅食、求偶等意思,但不是符号,语言就是现实现象的一种符号。人们可能会对此提出异议:动物的叫喊为什么不是符号?它表示暴怒的叫喊就是暴怒的符号。这是一种误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符号的含义而产生的误解。因此,我们这里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符号的问题。

符号是用作传递信息的,符号本身是一种代替的关系,用一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思想。上面我们所举的各种符号,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代替现实现象,是现实现象的替代品。这些符号,有的是视觉可以感受到的,是视觉符号,如灯光火光,有的是听觉可以感受到的,是听觉符号,如锣声鼓声号声。

二、符号是怎样构成的?

符号是怎样代替现实现象的呢?它是怎样构成的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

符号代替现实现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代替者,一个是被代替者。例如马路上的红灯是代替者,“禁止通行”是被代替者。这种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也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事物,是一定的社会集团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的。

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比如色彩、线条可以为视觉感知,音响可以为听觉感知,凹凸不平的物体可以为触觉感知,等等。意义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构成符号的色彩、线条或声响,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是我们感知符号的前提,一个符号没有特定的物质形式,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符号就被架空了,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比如我们上街购买了一件衣服,当别人询问我们购买了什么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对方买了什么,但是这个意义不用声音、色彩、手势等等外在的形式,别人就根本不知道我们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符号的意义,只有借助符号形式,依附在一定的形式上,才能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感知。同时符号还要代表一定的意义,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符号没有任何内容和意义,那么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试想,谁会去创造一个不代表任何事物现象的符号呢。比如黑板上答题,我们可以根据情况打钩或打叉,大家都明白表示对错,如果我们随意画几个线条,它不代表任何内容,这样的线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我们什么也不画,只是心里明白对错,那么别人就无法感知,我们就无法把有关的信息传递给别人知道。

所以符号的形式和符号的内容是统一于一体的,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世界上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没有不借助物质化的形式而能存在的内容。符号形式和意义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说形式比内容重要,也不能说内容比形式重要,二者都重要。

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符号中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义的结合完全是偶然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司机开车遇见红灯就停,并非是红灯天生就是表示停止这一活动,司机也不是根据红灯色彩本身就能推导出停止的意义,而是掌握了由社会约定的红灯与停止意义的联系罢了。比如“苹果”,我们之所以叫它我pingguo,而不叫它是别的什么,完全是一种十分偶然的选择,只是选择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形式和意义就固定下来,在任何场合都用这个音表示这个意义罢了。而同样的意义内容,

英语中用apple表示,日语、俄语又用其它的语音形式表示,这就充分说明了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并非是必然的,本质性的。

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约定的,而不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所以莎士比亚借戏剧人物的口说出了这个道理:“玫瑰即使我们不叫它玫瑰,不也一样芬芳吗?”。因为物的名称,对于物的内容来说,完全是外在的,不会因为形式的变化而改变了内容。同理,上和下,生和死,好和坏,假如古人用的是完全与今天相反的语音形式,那么我们也只能这样说,汉语中“生”为什么要说sheng,“死”为什么要说si,这都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完全是社会集体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认可的。据说,古代有个人走路渴了,便到一处山泉喝水,当他听说这处山泉名叫盗泉,就拒绝喝水,因为他怕这泉水玷污了他的名声。这个人就把名和实的关系混为一谈了。

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这种关系,我国学者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荀子在他的论著《荀子?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为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约定俗成,换句话说,符号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因为符号的意义也好,符号的形式也好,意义和形式结合的方式也好,都是一定的社会集团赋予的。符号的社会性,这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本质。领会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语言的特点、语言的规范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正因为符号形式和内容的这种联系不是天生的,不是必然的,所以世界上才有多种多样的表示同样意义的符号,所以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符号是可以发展变化的。

符号一般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任何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其它符号相对地存在着。比如交通信号灯是以红灯、绿灯、黄灯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只有一个红灯,就难以指挥车辆行驶。

三、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

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所以是一种符号,就是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比方说,词就是一种能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而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离开词,我们就无法造句,自然也就无法指称现实现象,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符号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使用中要受一定规则的支配,装拆自如,可以重复使用。例如“火”字,它是汉语中的一个“码”,可以和其它的“码”相组配,构成如火把、火锅、火花、战火、鬼火、灯火等,也可以从这些组配的构件上拆下来,再和其它的“码”相组配,构成如烟火、烧火、火种等单位以及如“纸是包不住火的”“火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这样的句子。“火”就是汉语中一个装拆自如的“码”,可以重复使用,并且所表示的意思也一样。符号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语言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所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本身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é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任何人都不可能把纸张的正面和反面分开,割裂二者的关系。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词是语言的一种符号,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定的语音形式代表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的意义内容一定要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我们把语言中的句子切

分成一个一个的单位,每一个部分也都是音义结合体。语音和意义的这种密切关系,有人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好比一张纸,正面是语音,背面是语义,用剪刀剪也剪不开。”这个比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同其它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是具有社会性的,是由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约定的,比如照明用具,汉族人用deng表示,英国人用lamp表示,又如成本的著作,汉语用shu 表示,英语用book表示。这里同样的内容,形式不同,就是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选择了不同的语音形式的缘故。

四、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样的区别?

语言虽然也是符号,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符号。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认识:

第一,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第二,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

第三,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闭眼、停止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驾崩、坐化、驾鹤西归、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第四,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五、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同一般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一样,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也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我们说汉族人把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用shu表示,认为它表达这个意义是最合适的,这个音与意义之间有天然的联系,那么同样的意义,我们如何解释英语用book表示,俄语、法语又用别的音表示呢?这之间的不同联系,我们说不出更多的道理,因为不存在哪种形式更好的问题。如果是本质的,天然的,那么同样的意义,语音形式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人类语言表达同样意义的语音形式可以说形形色色,根本不是一对一那样简单。可见,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

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所以马克思说:“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荀子所说的“约定俗成”,说明了物的名称与物的实质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任意性,人为规定性。

语言的音义联系是偶然,非本质的,你找任何一个高明的语言学家来,也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同样的意义,我们只能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作出解释,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在创造语言的时候作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同一民族中可以说是共同约定的,而在不同民族之间则没有约定,于是就形成了人类众多的语言。语言符号任意性特点的根源还是在于语言的社会性,正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特点,不同的社会在创造语言时选择了不同的音义联系方式。世界上的语言,具有关学者统计有数千种之多,就是因为语言的任意性特点决定的。

六、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体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如前所述,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当然,说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就语言的主要方面说的,语言中有少部分词语的音义联系是可以解释的,不具有任意性,比如布谷鸟,汉语叫做“布谷”,英语是cuckoo,法语是coucou,匈牙利语是kakuk,古希腊语是kokkuk,这里关于布谷鸟的语音形式,五种语言都十分相似,是根据自然界的布谷鸟鸣叫的声音仿拟的结果,这些词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一种可以解释的逻辑联系。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言语缘起》一文中说,汉语的汉语的马、牛、鹊、雀、雁、鹅、鸠等,都是模拟自然事物的声音构成的。不过,这种模拟词语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语言的音义联系不具有任意性特点,因为纵观人类的语言,一方面,这种性质的模拟词语只占语言词汇系统中很少一部分,不具有系统性,客观世界中有声音可以模拟的事物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具有声音的事物,人类记录这些现象时,其词语并不都采用模拟的方式,有些语言采用模拟方式,有些语言不采用模拟方式。例如“猫”,汉语念mao,与猫的叫声很接近,是模拟性的,但英语是cat,法语是chat,德语是kater,俄语是KOT,没有采用模拟方式记录。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像上面那些词语,汉语的读音是ren、dao、shu、shui、lu、qizi、taiyang、yueliang,英语的读音是person、knife、tree、water、road、wife、sun、moon。(为便于查看,这里没有使用国际音标符号表示读音)

第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又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汉语有七大方言,各个方言区根据语音特点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次方言区。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什么方言差别了。

七、怎样正确认识理解任意性特点的含义?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 分,本大题共10 分) 1. ()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 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2.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 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3. 进入20世纪以后,语言研究的主流由历史比较语言学转为 ()。 4. 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5. 一个音位包含的不同音素或者具体表现出来的音素叫做 ()。 6. 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 7. 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字 母。 8. 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起了补充说明的 作用。 9. 方言在社会完全分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 )?; 在社会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会逐渐被共同语消磨直到同化。 10. 南京方言的“兰”、“南”不分,从音位变体的角度来说,[n ]和[l]是 属于()变体。 二、单项选择题: 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本大题共15 分)

1. 在二十世纪,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的语言学流派是() A.历史比较语言学 B.心理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2.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中的“言”属于() A.语言 B.言语 C.言语行为 D.言语作品 3. “我爱家乡”中“爱”和“家乡”() A.是聚合关系。 B.是组合关系。 C.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 4.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5.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A. 屈折变化 B.变换重音的位置 C. 变化中缀 D.异根 6. 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7. [ε]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 构成“语言、身体”这两个词的语素的类型() A.都是成词语素 B.都是不成词语素 C.“语”和“言”是成词语素,“身”和“体”是不成词语素 D.“语”和“言”是不成词语素,“身”和“体” 9. 广义地说,汉语动词词尾“着”、“了”、“过”属于语法范畴中的 ()

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 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D ) ??A.文字学B.语音学? ?C.词汇学D.语法学 ?2. 汉语属于( B ) ?A.屈折语B.孤立语 ?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B ) ??A.音素B.音位 ??C.语素D.音节 ?4. 文字的前身是( C ) ??A.结绳记事B.手势 ??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 派生词中包含( B ) ??A.词尾B.词根 ??C.虚词D.根词 ?6. 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C ) ??A.音素B.义素 ??C.语素D.音位 7. 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 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 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 ???C.客套话D.黑话 9. 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 C ) ???A.初B.视 ???C.人D.民 10. 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 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专语语言学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瞻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崇敬地]

《语言学纲要》试题库剖析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 2.语言 5.文言文 6.符号 7.符号形式 8.符号的任意性 9.语言符号 10.组合关系 11.聚合关系 二、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__________。 3.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4.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部分。 5.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个阶段。 6.语言是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___,而且也是思维的______________。 7.在一定条件下,身体姿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离开语言独立完成交际任务。例如汉民族点头表示____________,摇头表示____________,送别时挥手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欢迎,咬牙切齿表示_____________,手舞足蹈表示____________。 8.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____________。 9.汉语的“哥哥”、“弟弟”,英语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汉语的“舅舅、姨父、姑父、叔叔、伯伯”,英语用______________表示。 10.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 _____。 11.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_________。 12.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13.一个符号,如果没有_______,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_______,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14.语言符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______。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分享 首次分享者:◇﹎ゞ丫丫℡已被分享1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含答案

试卷代号:1093 语言学概论(本) 模拟试题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每词5分,共10分) 1. 音位变体 2.借词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3.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不同的阶级使用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语言具有阶级性 C.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说明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 D.语言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4. 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口头语言中 5.单纯词就是由一个( )构成的词。 A.词根 B.词干 C.词缀 D.词尾6.下列各种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词义的模糊性说明词义是不可捉摸的 B.多义词使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门没有锁” C.“glass”的本义是玻璃,派生义指玻璃杯,这是隐喻 D.同义词在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可以利用来突出对立面 7.下列说法只有( )是错误的。 A.语法的规则可以类推,但也有例外,如“wife”的复数不是“wifes” B.}昆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它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C.混合语只限于某社会集团使用,缺乏广泛性 D.“墨水”原指黑墨水,现指各种颜色的墨水,这种变化是词义的扩大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8.描写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8分) ① [u]: ② Ea]: ③ [m]: ④ [x]: 9.分析下面词语中各个构词语素的类别,是词根、词缀还是词尾。(12分) ① going ②老乡 ⑧绿化 10.指出下列词组的结构类型。(10分) ①学生和老师 ②空气新鲜 ③热烈欢呼 ④摆放整齐 ⑤阅读报纸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10分) He buys many books.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3.语言符号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分层的核。g,是ffA?其上层由哪些要素构成? 各要素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14.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 15.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语言学纲要》模拟试题

《语言学概论》考核题型与分章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计10分) 四、分析说明题(每小题5分,计20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计30分)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一、填空(15分) 1、语言的功能包括( 社会)功能与( 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与(人际互动)功能。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 )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 )半球制约。 二、判断正误(15分) ( 错 )1、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 错 )2、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 对 )3、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思考题(70分) 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与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与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 张三与李四同时在教室瞧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就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就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2、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能力就是全人类普遍的,但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思维时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A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对事物的分类可能不同。 英文中的“uncle”,与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堂伯、堂叔、堂姑父、姨父、舅父、表姑父、表叔……等词对应。 B 相同语素构成的词,可能表示不同的概念。 手+纸汉:手纸日:信 汽+车汉:汽车日:火车 第二章语言就是符号系统 一、填空(20分) 1、说出的话语句子就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就是由有限的(词 )与( 规则 )组装起来的。 2、我们就是通过( 听话)认识到“孔子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这个( 心理现实 )的。 3、心理现实就是存在于( 客观现实 )与(语言符号 )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4、语言符号的( 任意性 )与( 线条性),就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5、( 组合关系 )与( 聚合关系 )就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二、判断正误(20分) ( 错 )1、音位与音位组合构成语素。 ( 错 )2、语言就是一种社会规约,所以每个人说话就是不自由的。 ( 错 )3、句子就是比词组高一层级的符号单位,所以句子的长度一定大于词组。

【2018-2019】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一: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X—201X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汉语言专业语言学概论试题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0分)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重要特点,指音和义的结合是任 意的,没有必然的联系,由社会约定 俗成。例如汉语用[su]表示“书”,英语用[buk]表示“书”。 2.音位的自由变体---自由变体指处于同一位置中的几个音素相互可以自由替换,没有条件限制,这样的音素就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例如汉语南京、武 汉等地的方言的“南”,nan和lan可以自由替换,n和l在这些方言中就是同一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3.句法同义---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相近的结构意义。例如“我打破了杯子”、“我把杯子打破了”、“杯子 被我打破了”这几个句子就具有相同的意义。 4.意音文字---就是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造成的文字体系,一个 字中既有表意成分,又有表音成分。汉字就是意音文字,如“蚂”,左边表意,右边表音。 5.亲属语言---就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例如法语、意大利语共同来自拉丁语,就是亲属语言。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期的状态的语言学就是共时语言学。 2.“小猫钓鱼”这个句子中的“小猫”、“钓”、“鱼”分别可以用“小鸡”、“吃”、“虫”来替换,这三组词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聚合关系)。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4、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削弱。(×)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 6、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7、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8、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全国自考2016年10月00541《语言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 0054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面各项中,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是 A.广州话 B.福州话 C.重庆话 D.上海话 2.汉语拼音字母b、p、m都是 A.舌尖音 B.唇齿音 C.正齿音 D.双唇音 3.下面各项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英文字母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希腊字母 4.儿童“以词代句语言”出现在 A.单词句阶段 B.语法句阶段 C.简单句阶段 D.复杂句阶段 5.“叶子岀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 B.仿写 C.夸张 D.比喻 6.下面各项中含有轻声音节的是 A.渐渐 B.妈妈 C.声声 D.人人 7.“在家休息”是一个 A.动宾词组 B.主谓词组 C.偏正词组 D.兼语词组 8.不同行业有自己的“行话“行话”属于 A.地域方言 B.社会方言 C.亲属语言 D.混合语言 9.“半两棉花——免弹(谈)”采用的方法是 A.转移欢关 B.语义汉关 C.语音双关 D.替代双关 10.下面各项属于语言符号特点的是 A.约定性 B.自然性 C.固定性 D.想象性 1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 A.母方言 B.底层方言 C.基础方言 D.原始方言

12.谈话体属于 A.书面语体 B.宣传语体 C.文学语体 D.口语语体 13.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便把“世”改为“代'把“民”改成“人”,这是为了 A.避讳 B.图吉利 C.讨口彩 D.自谦 14.中国历史上推行“书同文”措施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玄宗 15.汉语中“罗汉、菩萨、塔、阎罗”等词的出现,是因为 A.儒家学说的兴盛 B.道教的兴起 C.名教的影响 D.佛教的传入 16.“弟弟吃苹果”不能说成“苹果弟弟吃'这是受制于语言符号的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C联想关系 D.分类关系 17.音高取决于声波的 A.振幅 B.数量 C.长短 D.频率 18.“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这个句子是 A.反复句 B.顶真句 C.对偶句 D.回环句 19.中国叫“绥远、定远”之类名字的地方,往往当年 A.水草丰美 B.山川秀丽 C.曾发生战乱后被抚平 D.人口特别多 20.—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转而使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叫 A.语言混合 B.语言转用 C.克里奥尔 D.双语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22.下面各项中,属于元音的有 A.[a] B.[f] C. [l] D.[o] E.[p] 23.下面各项中属于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的有 A.音乐 B.舞蹈 C.绘画 D.推理 E.文学 24.下面各项中彼此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有 A.日语 B.葡萄牙语 C.老挝语 D.朝鲜语 E.英语 25.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有

《语言学纲要》试题及答案

【练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 )( )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 )( )( )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 )( )()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 )发音器官。 5、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 6、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 7、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 )和( )两类。 8、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 )( )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9、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 )和()两个方面决定的。 10、[t]—[d]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对立。 11、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12、语音中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单位是()。 13、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14、一般把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 )()。15、( )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也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16、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为( )、()和()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 )、( )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位构成的,声调由超音质音位的( )构成的。17、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 )()()四种。 18、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 2、指出下列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p‘]-[p] [f]-[v] [ts]-[t§] [n]-[l] [y]-[i] [y]-[u] 三、名词解释 1、语音 2、音质 3、音素 4、音标 5、半元音 6、音位 7、音位变体 8、条件变体 9、自由变体 10、典型变体 11、超音质音位

00541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 复习题 (课程代码 00541) 、单项选择题 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学者是 【 】 A . 乔姆斯基 B . 索绪尔 C . 布隆菲尔德 D . 洪堡特 2. 中国将传统的音韵、文字、 训诂、虚词等研究统称为 【 】 A .小学 B .经学 C .语言学 D . 文字学 3. 音高主要决定于 【 】 A .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 ?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 ?发音体振动的时间 D .发音体振动的声波形式 4. 汉语普通话的j 1 su cn j 1(计算机)可以切分岀的音素数量为 【 】 A ? 3 个 B ? 6个 C .7 个 D . 8个 5. 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可以将拼音 b 和p 区分开来的区别特征是 [ 】 A .送气与不送气 B . 清音与浊音 C .双唇音与舌面音 D . 塞音与塞擦音 6. 北京话中将“慢” [man]+ “慢儿” [mar] 读作“慢慢儿” [mai mar] 属于语流音变中的【 】 A .同化 B 异化 C .弱化 D .脱落 7. 下列不是成语的是 【 】 A .过河拆桥 B .风风火火 C .醉翁之意不在酒 D . 爱屋及乌 8. 在汉语中管某种东西叫“书 sh u” 英语中叫“ book ”, 这反应了语汇在产生时的【 】 A .理据性 B 普遍性 C .任意性 D . 民族性 9. 下列属于借词的是 【 】 A .尴尬 B 看好 C .拜会 D .袈裟 10 .下列属于体词属性范畴的是 【 】 A .体 B .态 C ?数 D ?时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论语》中的名句,它至今仍被人广泛引用,且理解起来不大费 力, 这是由于语言的 【 】 A .抽象性 B .递归 性 C .系统性 D .稳定性 12 .词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 】 A .通俗意义 B 非通俗意义 C .理性意义 D 非理性意义 13. 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 , 这种分类是 【 】 A .句子的句型类 B .句子的句式类 C .句子的功能类 D ?句子的繁简类 14. “天气凉了”和“这汤太热,把它凉一凉”中的“凉”是 【 】 A ?冋音关系 B .多义关系 C .同形关系 D ?同义关系 15. 文字起源于 【 】

语言学概论课堂试题答案整理

绪论及语言本质 1.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2.“语言学概论”课程容在语言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语言学。 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4.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5.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6.传统语文学一般主要指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三个地方的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通常叫小学。 7.语言系统的两种基本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它们是打开语言的两把钥匙。 8.1786年,英国的威廉琼斯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的论文《三周年演说》中指出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为了纪念这一新发现,这一年被认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诞生的一年。 9.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和格里木。 10.语言的分类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按照语言的(结构/形态)特点分类;第二,按照语言的(亲属/来源)关系分类。 11.著名语言学家瑞士的索绪尔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12.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的代表著作是《语言论》。 13.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被称为“标准理论”的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14.根据语言的结构或者形态特点,一般把语言分为孤立语(词根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编插语)四种。 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根本区别。 2.什么样的声音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这里的“约定俗成”的容既有任意性,也有强制性。

语言学概论真题及答案_语言学概论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 文学院新闻学14级4班陈秋霞2014033004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0分) 1、语言是由人的发出的有的声音。 2、是否能够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3 4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A、音素B、音位C、语素D、音节 2、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3、发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音部位之间形成的窄缝比较大,气流略有摩擦。这样发出的音叫() A、元音B、半元音C、浊擦音D、塞擦音 4、汉语的“我”,翻译成英语在不同的句子成分中,分别是“I ”、“me ”、“my ”、“mine ”,这里使用的语法手段是() A、重叠法B、重音移动法C、异根法D、外部附加法 5、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 A、语素B、词C、句子D、句群 6、现代汉语属于() A、比较语言学B、共时语言学C、历时语言学D、一般语言学 7、现代汉语属于()

A、比较语言学B、共时语言学C、历时语言学D、一般语言学 8、汉语“帽子”、“棋子”两个词() A、前者是复合词,后者是派生词B、都是复合词 C、前者是派生词,后者是复合词D、都是派生词 9、根据构成词的语素数量的多少,把词分为() A、单义词和多义词B、类义词和同义词 C、单纯词和合成词D、复合词和派生词 10、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 A、汉语的“桌”加“子”变成“桌子” B、汉语的“同学”加“们”变成“同学们” C、英语的“help ”(“帮助”,现在时)加“ed ”变成“helped ”(“帮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C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B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A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D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D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C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C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14.“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上的主要差别是C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是C A.他申请去北京进修 B.你去请他比较好 C.他取下了挂在墙上的地图 D.他害怕老师批评他 16.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B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17.1956年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这属于A A.正字法改革 B.字符类型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最新语言学纲要期末考试题

A卷 一,简答 1,什么是辅音?辅音又叫“子音”,是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形成的音。 辅音的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辅音音色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辅音(b)和辅音(P)的差异是什么?发音方法不同:他们都是塞、轻音,但由于克服阻碍及气流强弱的不同,故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b)呼出气流弱,因此是不送气,例如:包、斑、白、拔;(p)呼出气流强,因此是不送气,例如:爬、跑、拍。 2,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联系与区别?(PPT上第七章最后一页)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 3,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哪些主要谱系?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以母语使用人口排列: 1. 印欧语系 46%(欧洲、北美洲大部份地区、西南亚到南亚) 2. 汉藏语系 21%(东亚) 3. 尼日尔-刚果语系 6.4%(撒哈拉以南非洲) 4. 亚非语系 6.0%,旧称闪含语系(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亚) 5. 南岛语系 5.9%(大洋洲、马达加斯加、东南亚) 6. 达罗毗荼语系(南亚) 7. 阿尔泰语系(中亚,有争议,有说法为突厥语族和日本语系分别为第7和第8位)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征候: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指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音步: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若干(北京话和英语为两个)音节的节奏单元。 词法:指的是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的规律和类型。 句法:指的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性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缀又分为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两类。 派生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的词缀。这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叫派生法,所构成的词叫派生词。派生词缀又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屈折词缀:屈折词缀加在词干的后边,不构成新词,传递不同的语法关系或语法范畴,如数、时、格等。如books中的-s是屈折词缀,传递复数;wiser中的-er是屈折词缀,传递比较级概念,等。 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需要注意的是,"孤立语言"与"孤立语"是不相同的,"孤立语言"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黏着语: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日语、土耳其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复综语:按类型分类法分类的语言的一种。特点是把主语、宾语和其它语法项结合到动词词干上,以构成一个单独的词,但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特点: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上下位义: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多。 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基本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外围语义角色主要有:工具、方所、时间。 真值: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现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蕴涵:通俗的说,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句义间的蕴涵关系直接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相关。(例:a、

2011年10月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2011年10月全国自考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y]是() A. 前高不圆唇元音 B. 前高圆唇元音 C. 后高不圆唇元音 D. 后高圆唇元音 答案:B 2. 语言中的词类(词的语法分类)可以先分成两大类,即() A. 基本词和非基本词 B. 名词和动词 C. 实词和虚词 D. 典型类的词和兼类的词 答案:C 4. “外语系一个来自外省的都没有。”这个句子可切分为() A. 3个层次 B. 4个层次 C. 5个层次 D. 6个层次 答案:C 5. “主格”和“宾格”是某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所具有的() A. 语法形式 B. 语法手段 C. 语性范畴 D. 语法意义 答案:D 6. 下列词组属于体词性词组的是() A. 内科医生 B. 默默流泪 C. 唱山歌 D. 很亮堂 答案:A 8. 下列句法结构中,属于主语是一层套一层的主谓结构的是() A. 这几道难题有些他已经问过老师了。 B. 你俩谁对谁错? C. 前些天我出差你可能不知道。 D. 下雨天远处的物体不容易看得很清。 答案:C 9. 下列句子属于完全主谓句的是() A. 下雨了! B. 院子里有棵槐树。 C. 在外面呢! D. 你的车呢?

答案:B 10. “导师布置给我们一大堆作业”中,谓词的变元有()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答案:C 11. 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A. 同化 B. 异化 C. 弱化 D. 脱落 答案:B 解析:异化指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12. 舌根清音有() A. [b] B. [g] C. [k] D. [i] 答案:C 解析:A项为双唇音,B项为舌根浊音,D项为元音。 13. 下列词组中属于向心词组的是() A. 他眼睛大 B. 木头房子 C. 吃的 D. 老王知道了 答案:B 解析: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 14. 下列词中其义项不含非理性意义的是() A. 书包 B. 良药 C. 尾巴 D. 东风 答案:A 解析:非理性意义表现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方面。BCD三项均含有非理性意义。 15. 汉语的词类划分比较适合用() A. 形态标准 B. 意义标准 C. 分布标准 D. 形态和意义标准 答案:C 解析:词类划分的标准主要有三种: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和分布标准。前两条标准比较适用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课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作《》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语言是人类社会的,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3.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 4.音位变体可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例如汉语某些方言中,声母“l”可以无条件地换成“n”,这两个音位属于。 5.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6.反义词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类,例如“老年”和“少年”属于。 7.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使用实物和帮助记忆。 8.地域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会发展为。 9.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和汉语之间。10.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 11.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小学包括、和文字。 12.美国语言学家的《语言论》,奠定了描写主义结构语言学的基础。 1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展示了人类语言的创造性和规则性的矛盾统一。 14.语言符号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被称之为。 15.“约定俗成”这个成语出自,是语言观的一种体现。 16.提供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有选词、、虚词和词形变化。 17.人们在说话时候,常常把豆腐发音为[touf],这种语流音变现象被称为。 18.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9.按照语言的谱系分类,汉语属于语系,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语族。 20.中古汉语中声母为浊塞音和浊塞擦音的平声字在普通话中声母变为了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21.辅音的音质是由和发音部位所决定的。 22.“北平”现在叫“北京”,这在词汇发展中属于词语的。 23.本世纪初的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24.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5.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26.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27.构成线性系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叫。 28.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音色、音重、音长和四个要素。 29.汉语某些方言中,声母“l”可以无条件地换成“n”,这两个音位属于变体。 30.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31.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happinesses中的“happy”是词根,“ness”是,“es”是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