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4-07T13:23:15.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牟春山李彩凤刘妍[导读] 结论治疗需强调“力争彻底清除结石、解除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牟春山李彩凤刘妍(大庆龙南医院普外科 163453)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30-01

【摘要】目的讨论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需强调“力争彻底清除结石、解除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治疗

【概述】

肝内胆管结石系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结石性状多数是以胆红素钙为主要成分的色素性结石。近年来发病虽有减少,但我国南方和农村仍然多见。结石可广泛分布于肝内胆管系统各部位或某一区域的叶、段分支内,左叶多于右叶;易并发肝胆管狭窄;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肝内胆管深藏于肝组织内,分支及解剖结构复杂,结石位置、数量、大小、性状不定,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远比单纯肝外胆管结石困难。

【临床表现】

1.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多数病人具有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急性胆管炎发作时,可有典型的Charcot三联症或Reynolds五联症。

2.单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表现

(1)未并发感染的隐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可无症状。有感染的慢性或间隙期,常有肝区或右侧胸背部隐痛、胀痛。

(2)结石阻塞一侧或某一叶、段胆管可无黄疸,阻塞合并某一叶、段胆管感染,可出现明显畏寒、高热、肝区疼痛,甚至低血压、感染中毒性休克或精神症状等胆管炎样表现,但无黄疸或仅有轻微黄疸。有的并发相应的叶、段肝脓肿。反复感染发作可发生相应的肝叶纤维化或萎缩。

(3)肝门胆管或双侧肝管受累阻塞,可有明显的梗阻性黄疸或间歇性黄疸。若并发感染,也可有典型的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表现。长时间不全梗阻或反复发作胆管炎,晚期可形成胆源性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

3.检查体征间隙期一般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可有肝区叩击痛、对称性肝肿大。急性炎症期常有右上压痛、肌抵抗或反跳痛。

【诊断要点】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但要求明确结石部位、数量、大小的分布,还应了解肝内胆管和肝脏的病理改变。

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区疼痛、肝肿大和黄疸。

2.实验室检查急性感染期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化验结果相似。慢性期可有血浆蛋白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肽酶升高或血转氨酶偏高。晚期多有肝功能损害。

3.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切诊断和了解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最终需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检查。

(1)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石的大体位置、数量和胆管扩张情况。B超准确率在70%左右。CT准确率平均80%左右。两者均难准确了解具体的位置、数量和胆管病理改变。不易与肝内钙化灶区别。

(2)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PTC)和经内镜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成功的PTC和ERCT影像清晰,能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病理现状。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注意预防。目前仍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3)磁共振胆系成像:可以显示结石和胆管系统的影像状况,无创,有逐渐替代PTC和ERCT的趋势。但不如PTC和ERCT清晰。

(4)术中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和了解结石是否取净。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原则与肝外胆管结石相似。需强调“力争彻底清除结石、解除狭窄、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为此目的,外科手术仍然是主要手段。急性感染期应尽可能抗炎支持,控制感染后进行择期手术。

1.高位胆管切开探查取石切开肝总管,必要时向肝门或左、右肝管延伸,便于取出肝内结石。肝内胆管分支的走行复杂,用器械盲目取石难以取净,残石率很高。有条件者应术中常规应用胆管镜检查取石,降低残石率。无胆管狭窄者,取石后放置T形管引流。

2.肝部分切除最适于局限于某一叶、段的胆管结石难以取出,或并发相应的叶、段胆管明显狭窄、纤维化、萎缩者。

3.合并肝门或左、右肝管狭窄,应高位切开狭窄的胆管,适当整形后行胆肠内引流术。最常用的术式为肝门胆管或肝内胆管空肠Rouxen-Y大口吻合,并辅以抗反流装置,减少逆行感染。

4.复杂性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常需数种术式联合应用。可根据结石和胆管以及肝脏病变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肝部分切除、胆肠吻合、肝肠吻合、U形管支撑等形式的联合手术。由于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和复发率较高,无论采用何种术式和联合手术,均应留置T形管等外引流通道。术后2~3周常规T形管造影。行胆肠内引流术时最好设置空肠皮下盲袢,便于处理残留或复发结石。

5.纤维胆管镜的应用术中应用纤维胆管镜,可明显降低残石率。术后发现残留结石,可在术后6周经T形管窦道取石。远期复发结石可经皮下盲袢取石。

6.并存肝外胆管结石合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情严重需急诊手术,应以胆管引流为主。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和病变,留待二期手术处理。

参考文献

[1]吴一武,周志伟,梁建深,梁辉,殷放.肝内胆管结石的系统化治疗11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1期.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很多病人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前期症状时不知道是患有此病,也不在意,往往拖到病症明显时才到医院就诊,花费增多也使身体受到更大伤害。据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介绍:肝内胆管结石是指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分布在某一区域肝叶、肝段的胆管内,但在临床上发现是左侧多于右侧。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且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的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在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症状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 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无创保肝取石手术 由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率先引进的无创保肝取石手术是最新一代无创伤、无出血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技术,在ERCP内镜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高新胆管内镜系统,在ERCP内镜基础上,采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扩张胆管出口,将ERCP纤维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通过胆总管直达肝内胆管,通过肝内胆管球囊扩张肝内胆管,扩开肝内胆管内径,通畅取石通道,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无痛、无创伤、无出血,一次彻底治愈肝内胆管结石,保住正常的肝脏组织。 无创保肝取石手术还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1、取石干净:高新胆管内镜系统的运用使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避免了取石不净的情况。

肝内胆管结石真的很严重吗

肝内胆管结石严重吗 一、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临床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病根据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早期的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局限于肝内胆管某段肝管内的结石,至后期遍及肝内外胆管系统甚至并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的晚期病例,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 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以间断右上腹痛伴发热为主要特点。无感染症状时,病人可自觉周身发热,往往无明显黄疸。但部分病人胆道感染使整个胆道系统梗阻时会出现黄疸表现。有些病人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早期无典型胆道感染症状,后期,结石遍及肝内外胆道系统时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肝萎缩、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肝内胆管结石的特点: 1、发病年龄30-50岁; 2、上腹部疼痛,可能为典型胆绞痛或持续性胀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显,而寒战发热非常厉害,周期发作; 3、可有长期的胆道病史、或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的急性胆管炎史; 4、患侧肝区及下胸部有经常性疼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 5、一侧肝管梗阻时,可无黄疸或黄疸甚轻; 6、合并有重症胆管炎时,全身情况比较严重,且急性发作后恢复较慢; 7、检查时,肝区压痛和叩击痛明显,肝脏呈不对称性肿大并有压痛;

肝内胆管结石诊疗方案

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可归纳为胆石病。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但要求明确结石部位、数量、大小的分布,还应了解肝内胆管和肝脏的病理改变。 (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区疼痛、肝肿大和黄疸。 (2)实验室检查:急性感染期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化验结果相似。慢性期可有血浆蛋白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Y-谷氨酞胺转肽酶升高或血转氨酶偏高。晚期多有肝功能损害。 (3)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切诊断和了解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最终需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检查。 ①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石的大体位置、数量和胆管扩张情况。B超准确率在70%左右。CT准确率平均80%左右。两者均难准确了解具体的位置、数量和胆管病理改变。不易与肝内钙化灶区别。 ②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PTC)和经内镜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成功的PTC和ERCP影像清晰,能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病理现状。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注意预防。目前仍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③磁共振胆系成像:可以显示结石和胆管系统的影像状况,无创,有逐渐替代PTC和ERCP的趋势。但不如PTC和ERCP清晰。 ④术中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和了解结石是否取净。 (二)证候诊断

(完整版)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保护肝脏疾病常识】肝内胆管结石2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D) PTC、PTCD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晰。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PTCD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子母镜等 胆道子母镜 选择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张。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ERCP时,注入造影剂要充足,充分显示肝内胆管,才能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结石。 (2)在ERCP胆管显影后,可头低足高位、俯卧位,使肝内胆管充分被造影剂灌注和显影。 (3)可使用带气囊的导管,在ERCP胆管显影后,把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气囊充气或充水,堵住乳头,使造影剂不会流入肠道,肝内胆管充分显示。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价值较大。 最近,有学者报告:ERCP双重造影可提高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是在ERCP胆管显影后,注入适量的空气。对肝内胆管及其2级分支充盈良好,预计对肝内胆管结石应有较好的影像显示。对未切除胆囊的患者,注入空气约5~10ml,若胆囊已切除的患者,注入空气约2~3ml。 胆道子母镜是通过母镜的活检管道放入较细的子镜。母镜的活检管道直径5.5mm,子镜的外径4.5mm。只用母镜行ERCP,然后对十二指肠乳头做高频电切(ECT),一般是小切开0.5~1.0cm或对十二指肠乳头行扩张,便于子镜进入胆总管,可直接观察胆总管、1~2级肝内胆管。可判断肝内胆管结石是否存在及大小、部位、数量,肝内胆管是否有狭窄、扩张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胆道子母镜较贵重,易损耗,不易普及。 胆道镜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种方式。术前胆道镜是光做PTC,每周更换较粗的导管,5~6周后窦道形成。然后从窦道进镜,直视肝内胆管,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治疗。术中胆道镜是在手术中切开胆总管,从切口进镜观察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治疗。术后胆道镜是经手术后“T”形引流管形成的窦道进镜(一般术后6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治疗。胆道镜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明确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e12652706.html,/ebook/e36c467c2b160b4e767fcf60.html 不同于ERCP的全新的检查方法,属无创性检查,不需要做十二指肠镜即可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但MRCP影像清晰度略逊于ERCP,有待于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诊断价值,但价格较贵,不易普及。总之,B超、ERCP、胆道镜等方法诊断价值较大,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尤其是ERCP和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高于B超。在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后,应常规进行上述方法的检查,可排除B超的误诊,也可在胆道镜直视下取出结石。 辅助检查 胆道测压 通过胆道测压可以了解胆汁通过胆道排泄是否正常。对于某一分支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测压的临床意义不大。但对左右肝管接近肝门部位的结石伴胆管狭窄,可发现胆汁排泄不良,在病变上方引起胆管扩张、胆汁潴留,胆道压力增高。现在已有电子胆道测压仪精确的测量胆管内的压力,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6-09-12T14:59:26.16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0期作者:肖奎 [导读] 研究目的总结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4095 【摘要】研究目的总结总结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2月-2015年11月外科治疗的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没有手术患者死亡,全组都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后残余结石45例,胆漏12例,肠漏1例,腹腔严重感染1例,切口感染35例。结论患者的结石复发和外科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胆管狭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肝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这样的手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残石率和复发率。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肝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8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55-01 胆石病根据结石在胆道内的位置和结石成分的特点,可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固醇为主的结石和胆色素结石;我们将胆管结石再分为继发性胆管结石(指结石来源于胆囊内结石排出)和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肝管内结石,故与肝胆管结石代表相同的含义,实际上是通用的. 常见的胆道疾病就是肝内胆管出现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10%-25%。一般来说,肝内的胆管结石很难一次取尽,并且在手术后结石又极容易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因此,关系病人远期治疗的关键就是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现就我院2008年2月-2015年11月外科治疗的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外科治疗3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185例。患者的年龄在20-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55岁。本组有128例初次胆道手术,再次胆道手术有68例,第三次手术有25例,第四次手术有5例。这些患者都有胆管炎病史,其中240例有黄疸病史。 1.2手术方式 在本组的病例中,有108例患者切除了左肝外叶,胆总管T管引流术;50例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40例行右肝后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21例行右半肝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23例行高位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12例行左肝外叶切除,右肝后叶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术;41例行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形,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13例行胆肠吻合口切开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成形,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其中7例为胆囊切除术时损伤胆总管行了胆肠Roux-Y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 2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切口感染37例(其中27例为再次或者多次胆道手术),腹腔严重感染2例,胆漏15例,胆道出血3例,肠梗阻伴胆肠吻合盲襻肠漏2例(均为胆肠吻合口切开取石后再次行胆肠吻合术),胸腔积液5例,以上并发症除1例肠梗阻伴肠漏患者行肠粘连松解术,余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本组病例术后残余结石51例(其中13例行胆肠吻合口切开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成形,T管引流胆肠吻合术后均出现残余结石,12例行高位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和11例行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形,胆道镜取石,胆肠Roux-Y吻合术出现残余结石),其中31例随访行了一次或多次纤维胆道镜取石。 3讨论 研究表明,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改变,也是导致结石复发的主要因素,是影响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原因。黄志强等综合全国4197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资料,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平均有24.28%合并肝胆管狭窄。胆管结石常伴反复发作胆管炎,结石与炎症互为因果,病程越长对肝脏的毁损越严重。长期反复发作急或慢性胆管炎,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过去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胆道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而造成梗阻和感染的中心环节是肝门部胆管狭窄。 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和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CT、MRI、MRAP、ERCP在胆道外科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肝内胆管结石定位的明确影像学资料。胆肠吻合术曾经被认为是解决胆道通畅引流的最佳方法,但是吻合口以上的胆管梗阻不解除,胆肠吻合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流作用,甚至还会加重胆道感染及引发严重并发症[5]。本组病例术后残余结石51例中有36例行了胆肠吻合而未行肝切除。Kazuhiro等[6]报道85.2%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采用肝切除时狭窄完全解除为81.8%,表明肝切除是解决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本组病例有235例行了肝切除,其中残余结石仅有15例。从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病人的远期疗效观察可以看出,肝切除术既能解决一叶或段的肝内结石,又能去除胆管狭窄及其相应病变的肝叶,因此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由于结石,狭窄病变,相应胆管树及肝叶或段全部切除,常不需附加行胆肠吻合,从而不改变胆道系统的生理环境。4结论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取尽结石,清除病灶,纠正胆管病变,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狭窄是外科治疗失败和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肝切除是解决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降低了残余结石率和再手术率。 肝叶切除术虽可以去除肝内的局灶性病变而获得最好的结果,但肝叶切除术尚不能根除在余下的肝脏再发生结石的可能,如香港玛丽医院报告的63例肝切除术,于中位数47个月的随访期内,发现16%再生结石,结石在新的部位形成,所以肝叶切除术后仍需要进行针对肝胆道系统的持续性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效果虽然已有明显提高,然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残留结石、残留肝管狭窄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如结合手术后的内镜治疗,有望将治疗结果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应重视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研究[J].中国实用科杂志,1998,18(2):65-66. [2]黄志强,刘永雄.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志,1997,17(3):140-144. [3]彭民浩,陈希纲,陈滨,等.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附407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12):719-722.

公务员录用体检—再说肝内胆管结石

公务员录用体检—再说肝内胆管结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公务员录用体检—再说肝内胆管结石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第十七条?有梗阻的胆结石或泌尿系结石,不合格。 17.1?条文解释 3)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内有结石,结石可原发于肝内,也可继发于胆总管结石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胆管狭窄。结石可散在分布于左右肝叶的各级胆管内,或局限于肝内的一处或数处。本病易阻塞胆管造成胆汁引流不畅,产生严重并发症,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还可继发肝叶萎缩、胆汁性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等。现症患者不合格。 17.2.3?肝内胆管结石 1)病史询问要点:既往有无胆结石病史,有无胆绞痛、高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及手术史。 2)查体要点:不发作时一般阳性体征不明显,有时右上腹、剑突下可有压痛。 3)辅助检查要点:腹部B超检查是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诊断方法,其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肝内胆管内出现强回声光团,多伴有声影。结石多发时可见多个强光团分布于1支或多支肝内胆管内,上段胆管扩张,但若结石填满某支肝内胆管时可无上段管腔扩张的表现。 体检难以诊断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殊检查方法,如胆道造影、MRI等,了解有无肝内胆管狭窄、阻塞或局限性扩张,从而进一步确诊。 17.3?注意事项

17.3.4?关于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应注意与肝内钙化灶相鉴别。肝内钙化灶与结石在声像图上均表现为强回声团,伴有声影,但钙化灶位置不定,不沿胆管走行分布,且周围无扩张胆管。一般来说肝内胆管不扩张者不能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 具体操作实务 1、关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定义。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内有结石,结石可原发于肝内,也可继发于胆总管结石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胆管狭窄。 2、关于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1)病史(2)查体(3)辅助检查 3、一般来说肝内胆管不扩张者不能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 4、关于现症患者,不合格的解释。现症患者是指患有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也即是说能够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一般来说肝内胆管不扩张者不能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说明肝内胆管是否扩张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必备条件。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若发生在肝内胆道则由于结构复杂,在治疗上相对较困难。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术后残石率较高、再手术率高并且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变复杂,往往伴有胆道狭窄,所以需要手术治疗,最大限度的将结石取净而降低残石率,解除胆道狭窄而降低复发率,去除病灶而降低再手术率。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切除肝脏的手术中从非规则、规则以及解剖性切除,逐步向精准方面切除。为了追求更精准的手术切除,在手术中采用腹腔镜与纤维胆道镜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了治疗肝胆结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具有取石率高、痛苦少的优点。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21年于本院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5例,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9±9.8)岁。初次手术患者49例,再次手术患者30例,三次手术患者6例,分布在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1例,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肝门胆管结石9例,左右合并胆管结石22例,合并胆道狭窄患者44例。既往手术进行胆道空肠吻合术7例,胆囊切除术8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1例。所有患者经B超、CT、MRI、胆道造影、胆道镜、腹腔镜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1.2 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7例,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5例,肝部分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8例,肝胆切开整形术+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术中胆道造影与纤维胆道镜检查,在腹腔镜

肝内胆管结石的饮食

肝内胆管结石的饮食 一、肝内胆管结石饮食原则 1、多饮水。最好是少量多次地饮水,这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胆汁稀释,从而减少胆汁 的淤积,有利于消炎排石。 2、长期限制脂肪的摄入量,维持理想体重。这项是患者必须长期坚持的饮食原则。限制高 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患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鱼子、鱼虾及动物的内脏等。 3、食物以清淡为宜。少食油腻和炸、烤食物;甜食、辛辣,海鲜,太油腻的东西如酒、咖 啡、浓茶、胡椒等。 4、注意补充碳水化合物。患者应多吃些易消化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如谷类、豆类、水果、 芋头、山药、玉米粉、高粱粉、土豆、蜂蜜等。 5、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A有助于胆道上皮的生长和维护,可起到防治胆道疾病 的作用,如胡萝卜、菠菜、白菜、青椒、西红柿、黄瓜、鲜枣、山楂等。 6、适当食用植物纤维类食物,如绿叶蔬菜、粗粮、豆类、水果、香菇等。植物纤维有利胆 作用,并能促进肠蠕动,使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顺利地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预防肠道感染的作用。 7、要注意的还有饮食的温度应以温热为宜,不要食用过热和过冷的食物,对消化系统不利。 8、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症状加重,保持大便畅通很重 要。 9、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 10、修心养性: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精神舒畅。 二、饮食保健 1、尽量减少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 油代替动物油。 2、有相当一部分胆囊炎和胆石症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过高和代谢障碍确有关, 因此要限制鱼子、各种蛋类的蛋黄及各种食肉动物的肝、肾、心、脑等胆固醇含量 高的食物。 3、烹调食品以蒸、煮、炖、烩为佳,切忌大量食用炒、炸、烧、烤、熏、腌制食品。 4、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食用 量,以保证热量供应,从而促进肝糖元的形成,保护肝脏。 5、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 防止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或使结石增大、增多。 6、若条件许可,平时可多饮新鲜蔬菜或瓜果汁,如西瓜汁、橘子汁、胡萝卜汁等,并 增加饮水、吃饭的次数和数量,以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减轻炎症反应和胆汁淤 积。 7、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 而引发胆绞痛。 8、戒烟酒及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浓烈调味品,如芥末油等,以免刺激胃肠道,诱发 或加重病情。 9、宜进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无刺激性、低脂肪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三、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吃什么来治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吃什么药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饮食要注意

肝内胆管结石饮食要注意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生吃瓜果菜类一定要洗净,预防蛔虫病的发生. 2)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萝卜,番茄,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 3)要吃些瘦肉,鸡(鸡皮不要吃),鱼,虾和豆类制品,以及牛奶等蛋白质食物.强调饭菜用植物油烹调,以炖,烩,蒸为主. 4)可吃一些促进胆汁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及利胆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泡水代茶饮). 5)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等内脏,以及松花蛋,鱼子,巧克力等. 6)忌吃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牛油,油煎,油炸及油多的蛋糕,糕点等,否则会引起胆囊收缩. 7)忌辛辣刺激调味品,如辣椒,辣油,五香粉,咖喱粉及花椒面;忌烟,酒,油茶和咖啡. 肝内胆管结石的产生与人类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都是分不开的,具体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胆汁成分因素:肝内胆管结石分为胆色素性结石、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及胆固醇混合性结石三种,正常胆汁有很多成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胆汁中的平衡紊乱,从而出现相关的结石。 (2)胆道异物因素:部分患者曾经有过胆道蛔虫的病史,导致胆道内蛔虫残体的遗留,以蛔虫残体为核心可以产生结石。 (3)水土地域因素:肝管结石在西北地区的发病率较南方明显高,这与西北地区的水质、习惯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4)胆道的解剖性因素:由于左肝管汇入肝总管所形成的角度较小,导致胆汁的流出没有右肝管那么顺畅,从而处于胆汁相对滞留的状态,导致左肝管结石的发病率较右肝管结石的发病率高。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多饮水;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注意补充碳水化合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食用植物纤维类食物等。 “苗寨石清方”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上有相当明显的效果,患者可以服用。

肝内胆管结石都有什么临床表现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其治疗原则是去除病灶,排尽结石,矫正狭窄,通畅引流,防治复发,只有采取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使得上述原则得以完好实现。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程长而复杂,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故其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那么,肝内胆管结石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主要肝管和肝外胆管结石梗阻是否完全、合并胆道感染的严重程度、肝脏的病变范围、肝功能损害程度以及并发症类型等。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可分为3大类型: 1、静止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仅有上腹隐痛不适,常在体检时才被发现。 2、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伴有肝胆管狭窄时可呈持续性黄疸。 3、胆管炎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发作时,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胀痛、畏寒、发热、黄疸;右上腹压痛、肝区叩击痛、肝肿大并有触痛等,严重者可伴脓毒症表现;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血清转氨酶急剧升高,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一侧肝管结石阻塞合并急性肝胆管炎时,可无黄疸或黄疸较轻,血清胆红素处于正常水平或轻度升高,发作间歇期无症状或呈梗阻性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当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时可出现肝脓肿、胆道出血、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肝胆管癌等相应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长期以来一直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并发症严重而使得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最重要的是,肝内胆管结石大部分是泥沙状结石,无论是传统手术取石还是微创取石,都存在取不净的情况,其传统手术取石还存在危害肝脏器官的风险,所以保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最为适宜。 保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是什么?济南协和门诊部推出的“中医自然排石”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排石作用主要在于促使胆汁的大量分泌,胆汁的流动就像对肝内胆管的“冲刷”,由于大部分肝内胆管结石都是泥沙样或小结石,冲刷使得它们逐步汇聚后在胆囊收缩作用下得以排出体外,全面解决了排毒加排石,从而全面改善胆囊环境,使得肝内胆管结石不再复发,彻底治愈。(推荐阅读: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病理特点有哪些?)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 一、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相对较多,分三种情况表现: 1、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常表现为急性胆管炎、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有些患者在非急性炎症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隐痛,偶有不规则的发热或轻、中度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不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表现:其临床表现除黄疸轻微或无黄疸外,其余与急性胆管炎相似。严重者亦可发生疼痛、畏寒、发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或神志障碍等重症急性胆管炎的表现。急性炎症控制后,亦常遗留长时间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或向肩背放散痛等慢性胆管炎症的表现。 3、腹部体征:非急性肝胆管梗阻、感染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多无明显的腹部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肝区叩击痛或肝大。肝内胆管急性梗阻并感染患者,多可扪及右上腹及右肋缘下明显压痛、肌紧张或肝大。 三、治疗 (1)中医治疗 再手术和其他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服用“苗寨石 清方”,促进结石的排出。 “苗寨石清方”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 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黔东南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 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35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型分别对其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案,观察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最的佳手术方式。结果:Ⅰ型患者,HT与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a型患者,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b型患者,BDE+HT效果较好;对于Ⅱc型患者,各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对于Ea型患者,BDE+HT效果较好;对于Eb及Ec型患者,BDE+HT+HJS效果较好。结论:本研究为不同分型的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根据肝胆管结石病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提高患者的结石清除率。 标签: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肝胆管结石病具有严重危害,该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临床上对于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而不同分型的患者需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由此可见,对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型分别对其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案,观察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最佳手术方式,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35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5例,女150例,年龄16~79岁,平均(49.4±6.9)岁。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指定的《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2]。将患者分为:Ⅰ型64例、Ⅱa型36例、Ⅱb型50、Ⅱc型13例、Ea 型125例、Eb型28例、Ec型19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自愿参加。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并结合患者的意愿对其分别采用胆肠吻合术(HJS)、肝脏切除术(HT)、胆道探查取石术(BDE)中的一种或联合手术治疗。胆管空肠吻合术的吻合部位有肝总管、胆总管及肝内胆管。肝脏切除术为对肝段、肝叶的切除手术。胆道探查取石术包括常规器械取石术、胆道镜网篮取石术、经尿管冲洗取石术等[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