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翻译现状和制约因素

浅析中国翻译现状和制约因素
浅析中国翻译现状和制约因素

浅析中国翻译现状和制约因素。

其实,翻译这个行业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周朝,我国就出现翻译这一行业,《后汉书》中记载有“三象重译”,就是说连续翻译了三种语言,这应该是最早关于翻译的记载了。而在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堂邑父作为向导和翻译,成为中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翻译人员。随着历史的发展,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翻译机构,直到今天,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活跃在各个领域。以前主要是为政治服务,而现在不仅是政治经济,在其他各个方面都有着翻译的身影。而从事翻译服务的人员也在逐渐增多,提供翻译服务的翻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提供的服务包括人工翻译、陪同翻译、笔译等。

虽然翻译这个职业早在古时就有,但在今天,翻译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主要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服务业。而由于整个行业成本投入少,回报高的原因,翻译这个行业发展的也较快。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翻译这个行业,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近50万的翻译人才活跃在国内的翻译市场。其中不乏专业的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以及外语专业人才。

但是,与巨大的翻译市场相比,我国的翻译人才出现了明显的供求不足。尤其是专业翻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对于翻译的需要也越来越多。面对日渐增多的需求,中国的翻译人才却显得后劲不足,技术也不足以应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中大量的外文信息无人翻译,文学著作无法走出国内,造成中国失去很多的商业机会,中国的文学也无法走向世界。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高水平的翻译很少,像同声翻译、陪同翻译,高级笔译都有着巨大的缺口。目前,我国顶级的同声传译才十几个人,但是中国需要参加的国际会议却越来越多,这些会议,没有一场是不需要翻译的,但能够胜任国际会议口译任务的翻译人员却寥寥无几。这就导致那些高级翻译,往往是这个城市飞到那个城市,从一场会议下俩马上就赶到下一场会议,成了空中飞人。像高级笔译,人才缺口更大。前一段时间,王家卫宣布将小说《繁花》翻拍成电影,这本主要用上海话讲述的书,其实《繁花》的法文版版权早就被买下了,但就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翻译,结果导致出版社决定不出版这部小说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英文版,从开始翻译到出版,花了整整20年。

国内的翻译市场发展现在也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由于国内的翻译市场还很不规范,巨大的市场和利润导致一些翻译公司恶性竞争,盲目压价,严重的破坏了翻译市场的发

展。翻译也和法律、医疗、建筑类似,是非常高度专业化的行业。然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翻译人员没有设定入岗入职条件,导致翻译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译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还有就是诚信问题。这使翻译质量得不到保证,客户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行业的信誉和形象被毁坏。最后就是翻译市场的翻译资源相对分散,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这样也制约的翻译市场的发展。

随着对外交流、对外经济合作不断的扩展,翻译市场对于经济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的需求也在越来越多,这种需求也在带动着翻译产业的发展。未来对于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如何培养合格的高水平的翻译,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机器翻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机器翻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篇一:翻译技术领域的现状与展望 翻译技术领域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华伟闫栗丽 翻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催生了对翻译技术发展的强烈需求。中国翻译行业在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2008年间在翻译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方面,而这也势必对我国的翻译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协会的推动 翻译技术的发展直接关乎整个翻译行业的翻译质量及效率,具备巨大的行业经济效益。对此,科技部、财政部都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并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在 2008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计划中,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及基于先进语言学理论的中文翻译软件等赫然在列。而中国译协也在 2008年的第 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专门辟出了翻译工具、术语管理和翻译标准等分论坛,着力推动翻译技术的探讨与发展。 2. 词典型翻译软件百花齐放 词典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工具,它以使用便利的优势,几乎占据了每个计算机的桌面,无论语言学习者还是专业翻译人员,几乎都是必备工具。词典的发展从最早的单机版本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种产品

类型,我们可以见到的有:电子词典、在线词典、手机词典等。“金山词霸”的网络版本“爱词霸”在这两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爱词霸网络释义、谷歌金山词霸等一系列特色功能的相继推出,将词典型翻译软件的应用领域从传统的桌面计算机拓展到网络、手机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另外,类似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因为信息量大,检索便利而成为很多专业翻译人员查词的重要辅助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推出的基于用户发布词汇的词典编撰系统之前的词典都是以各大出版社公开发行的词典中的词条作为主要数据库来源,为用户提供查询上的便利。但是传统出版词典的方式存在发布周期长、词汇更新慢的缺陷。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提高了用户对新词更新的速度要求,为了方便新词汇的发布,词典编纂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基于用户的词典发布系统,用户可自由发起词典编纂项目,自发组织人员参与项目,发起人可以按照需要给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权限,将词汇添加等基本工作和审核人员明确区分,既确保了词典的专业性,也实现了专业语料的适时更新和发布。 3. 机器翻译应用软件融入普通网民生活 谷歌语言工具的推出打破了互联网语言的藩篱,用户可以方便简捷地将目标语言的网页转化成自己的母语进行浏览。事实上,这也是机器翻译软件的一个应用领域,而国内的相关软件如金山快译等,专注于为普通网民提供更为友好的英中日网站浏览体验,并在亚洲语言的机器翻译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他如华建等长期从事机器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 来源:添加时间:2008-6-11 17:01:09浏览次数:924 如果你是翻译,或者准备做翻译,请仔细阅读一下以下文章! 1.翻译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产业 很多中国翻译公司专职人员少于15人,很多处于家庭作坊式运营状态,每年的营业额不超过100万人民币,具有良好行业品牌的翻译公司为数甚少。国内缺少培养合格科技翻译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很多中国公司的翻译项目只有少量的翻译工作选择外包,中国翻译笔译标准刚刚制定出来,实施过程缺少监控和度量,翻译协会在指导翻译行业发展,提供信息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现阶段,翻译在中国只是一种职业,还没有形成产业。 2.翻译公司数量众多,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在中国开设翻译公司的门槛很低,所以翻译公司正式注册的超过3000多家,没有正式注册的各种翻译工作室更多。由于很多翻译公司声称可以承接多个行业、多种语言的翻译,内部没有采用翻译记忆工具和术语管理工具,而且专职人员很少,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翻译更少,大多数靠兼职翻译或者层层转包,使得翻译的质量难以控制。 3.翻译同行竞争激烈,翻译价格不断走低 中国翻译公司的客户绝大多数来自国内,为了争夺客户,不少翻译公司之间竞争激烈,经常采用低价的翻译等不规范方式。由于翻译价格不断走低,为了获得利润,常规的翻译、编辑和审核的流程经常无法保证,造成了翻译质量下降。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很多翻译公司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只能惨

淡经营。 随着目前小语种高校的不断增多,学习小语种的人也随之增加,造成小语种翻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高校生以锻炼的目的,以价格低为优势进行兼职翻译,但恰恰影响了小语种翻译行业,比如,葡萄牙语在5年前,翻译人员的价格基本为200元/千中文字,但就目前的现状看,150元/千中文字已经是中等价格了,大部分价格均维持在130-140元。(以上均指葡译中),中译葡的价格在葡译中的价格上增加10-20元。且不说价格问题,由于大量高校翻译人员加入此行业,导致了某些翻译公司走向了利润极端化,忽视了对文件的质量要求,因为公司业务职员并不懂小语种,所以无法进行翻译校对,并最终导致整体小语种翻译行业的质量不高,并持续下降。 4.翻译培训机构不足,科技翻译人才短缺 由于2006年中国才正式在高等院校设置“翻译”专业,而且社会上缺少培养科技翻译的培训机构,所以科技翻译人才的社会供应不足。另外,高校的翻译课程大多注重翻译理论的论述,缺少更多结合翻译公司实际翻译项目的课程很少。所以不少刚毕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到翻译公司工作后,还需要公司进行二次培训。 5.翻译公司开始尝试本地化翻译 由于客户对于本地化翻译的质量比较认可,而且本地化翻译的价格相对较高,近两年来,本地化翻译成为不少中国翻译竞相加入的新业务。70%以上的翻译公司在网站上列出它们可以承接本地化业务。它们的本地化业务大部分是本地化翻译,多数从国内知名的本地化公司承接业务,也有些翻译公司承接网站内容的本地化。由于缺少熟悉本地化翻译的专职员工,而且翻译流程不规范,不少本地化翻译业务很难顺利实施。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事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种挑战,无论是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要求还是翻译师资队伍的培训、翻译服务业的完善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突破。针对翻译现状的不同面,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期“热点聚焦”精心汇编了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的四位专家就“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这一话题进行的多视角探讨。他们或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或直面国际翻译学界领军人物,从国际视角提出中国翻译发展方向的参考,或以跨学科视角(经济学方向)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或从伦理建设角度给予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启示。因篇幅所限,各位专家的成果并未全部呈现,只望以此提供多种思考角度,读者能从宏观方面了解当前中国翻译发展的前景与问题,并反求自身,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和贡献方向。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 当前,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现象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已成为各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不足、判断未来研究走向、提高中国翻译研究的整体水平,本文对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项目(2000—2003)进行详尽地梳理。 研究发现我国翻译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以语言学科为主体,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趋势明显;

2)研究主题日趋多元,文学体裁、典籍文献、语料库技术成为研究重点;3)重视本体与微观研究,强调文本信息的转换与阐释。 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创新乏力; 2)社会应用性、政策咨询性研究匮乏; 3)中译外研究不足,特别是翻译效果调查与分析亟待加强; 4)研究模式单一,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跨学科研究方法待加强。 由此,本文从指导方针、研究主题、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规划。以下是简单分析报告: 一、翻译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1. 统计介绍: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类别划分,以2000年至2013年为时间节点,调查8大类项目:重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后期、成果文库、中华学术外译。 2. 统计结果:21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达31675项,其中语言学类达1926项,翻译类达360项。翻译类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比重有所提高。 3. 项目类别比重:一般项目比重最大(47%),其次是青年、西部、后期项目。近年来,翻译类重大重点项目增长迅速。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自2010年设立以来增长迅猛,近三年平均增长幅度是85%。 4. 学科分布:语言学科比重最大(48%),其次是中国文学、宗教学、哲学等。重大重点项目中哲学学科比重最大(主要是外国哲学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经济学比重最大。人口学、考古学、外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尚未进入此项目,可成为未来实践型翻译项目关注的对象。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 ----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 思考与试笔》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王佐良,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16 年 2 月 12 日生。 1929 年至1934 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后进清华大学。 抗战后考取公费留英,于 1947 年秋赴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 于 1949 年 9 月建国前夕回国,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 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外国文学》主编。 主要著作有: 《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约翰韦勃斯透的文学声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国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 1989 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 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 1 / 3

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 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其中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文是王佐良教授研究翻译问题的一个小结。 文中提到中国翻译家传统的三个特点: 一是有高度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不辞辛苦地去找重要的书来译;二是不畏难,不怕译难书、大书、成套书;三是做过各种试验: 直译,意译,音译,听人口译而下笔直书,等等。 从现代看,若干第一流作家都搞过翻译: 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田汉、曹禺、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卞之琳、冯至、李健吾等等都是。 在许多情况下,翻译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或者发展了他们的创作。 而由于他们也从事翻译,翻译的地位也提高了,出版社比较重视,译者在社会上也取得一定名望。 在近代史上由于翻译引起了大的文化潮流和思想运动,如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 1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对翻译理论的新想法,在严复的信、

对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期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期的思考 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人了一个相对的静寂期。0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林克难教授也撰文指出,“中国翻译理论到了9O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0虽然也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的第四次高潮已经到来。然而,这所谓的第四次高潮的标志性成果大部分是前一时期著作的再版,理论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翻译理论并没有走出两位学者所提到的沉寂期。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所谓内因,主要是指韶译和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原因,包括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国当前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等。所谓外因,主要是指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影响等方面。一、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对于韶译的一些重要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论,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性质等,充分反映出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复杂性。从翻译实践本身来看,它涉及的语种繁多,语系复杂,有各自独立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体现出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要想建立一套能够指导任何语种的韶译实践的理论是不可能的;从翻译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来看,有语言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各门学科错综交织;从翻译的过程来看,韶译研究对各个环节,包括作者、文本、读者甚至译者等都不能忽视。翻译中这几个环节之问的矛盾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了困难。虽然中国韶译理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有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翻译学,还出现了以翻译学命名的著作(黄龙,《翻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但是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起与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并立的翻译学还比较困难。基于韶译和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和困难,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沉寂是正常的。沉寂可以使译界对前期的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收稿日期】1999—10一l0(作者筒舟】尹衍相(1970一),男,石油大学(华东)外语系讲师,硕士。73维普资讯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08621.html, -------------------------------------------------------------------------------- Page 2 二、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80年代以来,国外翻译理论,尤其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进,曾掀起了我国翻译研究的一个小高潮,一段时期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占据了翻译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于是有人提出.发源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格格不人,要想用扎根于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译论来研究英汉翻译根本行不通,把当前的沉寂完全归因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忽视语言学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贡献。林克难教授在其文中指出,“最根本的…,还是语言学翻译理论最终并没能摆脱直译和意译两元对立(dlchotomy)的阴影。”0这虽然很有概括力,但他还是以翻译理论本身作为出发点的。那么造成两元对立阴影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应当是语言学理论研究本身的片面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e)曾经界定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是社会团体所共有的一种抽象的规约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性的行为,所以是具体的,并受使用者个人和具体使用场台的制约。由于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所以是混杂的,不适于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过去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一直致力于抽象出一套用于指导语言行为的规则体系,以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但事实上,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规则性比较,更应该关注的是言语。因为翻译所接触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创作者个人的、具体的言语活动的结果,而译

中国电影翻译现状

1.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许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 时我国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走出了国门。为了实现不同语种之间的影视欣赏,影视字幕翻译顺水而生。新时期,全世界的影视作品有新的特点,影视字幕翻译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情况?本文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影视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影响字幕翻译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丰富影视字幕翻译理论,为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铺平道路 2.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 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美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让人不太理解原作的意思,不能准确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字幕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观众,它仅仅是整个电影工业上的一环,一部影片能够走上银幕与观众见面,有千千万万的工作者为此付出努力和心血,译者有将他们的心血完整还原给观众的责任和义务。影视字幕正在朝娱乐化、归化策略为主、翻译速度加快等趋势发展。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一)词义的理解错误许多影视的翻译会出现词义上的理解错误,这种错误往往是译者自己对影视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凭自己的语言环境或语言能力去翻译。2000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发行的动作电影《U571》里就有一句话:“All hands forward!”影视字幕翻译成:“全速前进!”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出现这句字幕的时候,那位法国 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 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是指将外语影片配上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字幕组是由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注 1],并且,字幕组是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但是,并不排除有少数字幕组成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盗版活动。由于美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在在中国国内,更为大众(基本上普通网民,他们接触字幕组的机会较多)所熟悉的,一般是指制作美国电视剧字幕的美剧字幕组。因为相比美剧来说,动画字幕组的受众面相对较小。 起源 中国在中国大陆,字幕组的起源是因为随着宽带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很多优 秀的电视剧、动画、电影都来自欧美、日韩以及其他国家等地区,而CCTV等有权引进境外节目的影视机构,因国外作品引进的速度非常慢而且数量有限;在国内的电视台须以普通话配音,导致水平降低;广电总局相关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而且对于“不良内容”可能加以删减或禁止引入。加上中国大众的外语水平不高,字幕组由此诞生。最早的字幕组的片源多数是从在海外的人士录制并发布至中国大陆的论坛上。字幕组不仅包括翻译日本动画的字幕组,随着外国片源的增加而逐渐出现电视剧或电影配上字幕的团体,另外部分综艺、游戏节目也被字幕组翻译。

翻译行业分析报告

吉林地区翻译(英语)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言 大学里该学什么?大学里学到了什么?大学毕业生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而毕业后又 能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问题年复一年地横亘在大学生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专业优势让我们广外学子立于不败之地,还是不断积累的实习、兼职经历,抑或是能力、态度、意识、动机这些软性的东西在左右着一切?再者,今年受金融危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量在大幅度地缩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形势十分激烈,面临着就业"疲软"状态。 一、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大一上学期寒假期间 调研对象:与翻译专业有关的人士 调研目的:探求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 二、主要内容 (一)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翻译的本质是要让交流的双方(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明白,准确传达原意同时也要让读者(听众)明白、懂、清楚了。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否则还要翻译做什么呢?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在实践中却往往把握不住。例如:很多笔译是中文定稿,然后给翻译做。而中英文的差别和表述不同,文化和阅读习惯的不同,需要翻译做一些处理,或增加、或删减、或调整。但因为中文稿往往是经过了层层审阅、道道把关,“客户”往往要求要严格按原文翻。翻译呢,为了让“客户”满意,也就会很忠实地翻,结果很容易是客户满意,但老外糊涂,被弄的云里雾里的;而翻译心里想着是最终读者呢,会担心“客户”不能结账,弄不好还丢了这个客户。翻译就处于两难,对谁负责呢? (二)专业需求现状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 归化与异化之争自翻译活动出现就一直存有。最初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使归化与异化之争初现端倪。大规模翻译活动出现之后,归化与异化 的交锋日趋激烈。归化与异化之争雏形乃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佛经翻译关于文质的讨论大致可分为3种意见:一种主张直译 (偏于质),如道安;一种主张意译(偏于文),如鸠摩罗什;一种 是折中(主张文质相兼),如慧远。从中古时期佛经翻译的发展看, 基本上是由质趋文的。 也就是说尽量的用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佛经的意义,从文化角度 来说就是趋向于归化。19世纪70至90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的 初始阶段,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人物掀起了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文人志士意 识到救国必先强民的道理,并将译介西洋小说视为教育民众的工具。 当时林纾等人虽然看到了西方列强在物质层面的强大,不过他们内心 仍然保持着本土文学和文化上的优越感,把西方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这样的文化态度反映在文学翻译上,就是高度归化式的翻译盛 行一时。1919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文学翻译进 入了第二个高潮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落后地 位已经有了深刻的体察,他们也在思考中国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文 化的何去何从问题。当目的语文化处于国际文化的边缘,属于弱势文 化时,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翻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 译策略,为引进新的文化因素甚至不遵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规范。这 个时期,在鲁迅等文化巨匠的带领下,很多翻译家和作家从外国文学 作品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化、丰富汉语语言、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主张译语要保持原作的洋味,“宁信而不顺”。他的这些见解具 有很大的超前性,在当时实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导致一定水准的生硬翻译风。因为语言上过度注重欧式的结构, 令人难懂,鲁迅的译作在当时没有得到主流读者群的认可。相反,和 他实行翻译理论论战的梁实秋,以及张谷若、朱生豪、傅东华则采用

中国翻译的现状、环境以及挑战

回溯历史,首先众所周知的翻译三次高潮大多只注重单纯的翻译活动,而之后逐渐的开始翻译理论的研究,但这些理论的研究也是单纯的止于经验,并没与形成良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严复的“信、达、雅”也并没有从语言学的高度说明翻译问题的本质。其后受严复影响的许多探索翻译理论的研究的翻译家如林语堂、傅雷、钱钟书对于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即对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的比较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翻译活动。 直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的脱离语言分析层面,慢慢的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翻译而有了全方位的研究,既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去研究翻译理论。什么叫做意识形态上的翻译研究?意识形态从广义上来讲既翻译行为背后的一切思想观念保罗政治、哲学、艺术、审美、宗教等等。这里可以引用王东风对于佛经翻译和对严复翻译活动的描写和分析中的一句话“在翻译最高准则忠智商还有一只在无形之中操纵翻译行的手,那就是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只从两种语言入手而抛开译者的本身,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译者本身而是民族文化建构的参与者。针对译者主体,2004年国内翻译界也重点的讨论了“女性主义”,打破性别的歧视,并对女权主义一反传统翻译的被动和消极的“忠实,对等”原则,把翻译看作是具有文化建构意义的社会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文化介入和协调,以重塑妇女形象。90年代在翻译研究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派: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结构学派、文化等学派,并对翻译的

标准、定义有了更多的讨论,但是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翻译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谢天振所讲 1.把翻译技巧的研究当成翻译研究的全部。2.只涉及理论的指导作用。3.片面的强调中国特色,自成体系而忽视了中外译论的共通性。因此基于中国翻译目前的发展和问题,中国翻译学的建立成为一个切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解决目前翻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没有完全形成统一思想的问题。 基于以上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不足来过我们的挑战很明确: 1.建立翻译学,统一思想而非各派众说纷纭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21世纪翻译理论的主导还应该是翻译李林家,因为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中国译学的研究者只有清醒的认识中西译学的差异,寻找自己的出发点,明确目标才能在世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3.对于翻译研究方法,翻译家英爱摆脱传统的思想的禁锢,抛开严重的思辨性和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而着重于描写性、实践性的研究,注重以客观实际的探索。 这些也是中国国内翻译理论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 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入,近几年来翻译研究中总会出现一些争论激烈的核心话题,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如何再现原语或者原文本的文虎?究竟改用什么样的策略是众多翻译家们所考虑的重点问题。这也就出现了近些年中异化和归化的争论,当然这里的曾仑是超越纯语言层面而上升到文化的角度。许多异化主导论者坚持异化翻

对我国翻译职业的思考

对我国翻译职业的思考 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相互交往与交融成为必然,于是对翻译人员就有了很大的需求。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整个世界动态的角度看,翻译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资源的整合、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数世纪的发展,翻译必将或者已经成为一门现代职业。 一、翻译是一门职业 首先,翻译作为一门专门职业并具有一般职业的共同属性,即服务他人,获得收益。其次,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广泛,使得翻译的存在成为必然。第三,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翻译单独作为一门专业技能的可行性。第四,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推动了翻译作为一门职业的建立和发展。第五,随着电子和计算机的问世和发展,翻译出现了新的形式,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第六,翻译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不仅是交流手段,还是一门需要训练方能掌握的技能,更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职业。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翻译也势必成为一种现代职业。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情况如何呢? 二、中国的翻译 1.中国翻译能否成为一个现代职业 就中国而言,笔者认为目前在中国翻译不能简简单单说是一门现代职业或不是一门现代职业。从职业分类和要求来看,目前中国的翻译人员,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只有少部分人具备了相关素质和资格,大部分从事翻译的人员还不具备一个合格翻译者的素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上的各种地位与日俱增,这给中国的翻译产业和从业人员带了无限的空间和机会。在现在和未来,都需要专门的翻译人员来解决各个领域的翻译问题。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的外语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导致在中国的翻译领域悄然掀起了一场革命。中国的合格翻译人才确实太少,急需培养,这也正是我国2005年独立设置本科翻译专业和2007年独立设置翻译硕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西方和香港的高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这里能看出,中国的翻译行业是一个有潜力的行业,可以断言未来的翻译职业肯定是需要有很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复合型职业岗位,当然也是一门现代职业。 从翻译者来看,目前大部分从事专门翻译的人员,都是兼职或自身工作需要。这些人包括大学教师、高学历懂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必须掌握外语的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或涉外工作人员,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专业领域,拿着一份自己本职工作的薪水,而并非靠翻译来发展自我或养家糊口。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在没有行业标准和人人都可以做翻译的错误认识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专门从事翻译的人员,可能都无法养活自己,更谈不上的自身发展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08621.html, 1

目录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3) 第一节中国翻译市场概述 (3) 一、我国翻译市场总体概况 (3) 二、我国翻译行业发展阶段 (3) 三、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3) 第二节2011-2015年我国翻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 (4)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4) 二、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4) 三、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4)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翻译产能规模统计分析 (5) 第四节2011-2015年中国翻译产品产值统计分析 (6) 2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翻译市场概述 一、我国翻译市场总体概况 中国“入世”以来,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与之相关联的国外资料、网站、软件需要和本地进行对接,从而催生巨大翻译市场。国际贸易,国际技术交流以及国际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同样蕴藏着非常大的翻译市场机会。每一次国际技术转让都会涉及到能堆满好几间屋子的资料需要翻译;每一个国际贸易项目的进行都会有大量产品介绍,合作文书翻译以及现场口译的需求;而逐年增加的国际性会议中,翻译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和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到2007年底,世界人工翻译市场将达115亿美元,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中国的翻译市场则将达到过300亿人民币。翻译市场会跟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迅速发展,目前为止仅国内翻译市场就保持着每年50%以上增长率,而且每一年的增长率均呈现递增趋势。 二、我国翻译行业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翻译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行业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翻译市场行业处于成长期,无疑正在向成熟期迈进。 三、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1、规模小,具有良好行业品牌的公司甚少。国内缺少合格培养专业翻译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翻译标准的实施缺少监控和度量。翻译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产业。 2、翻译公司数量多,质量却参差不齐。由于专职人员少,很多公司不得不依靠兼职翻译或层层外包,使得质量难以保证。 3、同行竞争激烈,价格不断走低。很多公司为了争夺客户,不惜压低翻译 3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的思考[1]

第24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 o.4 2007年11月Journa l o f U ni v ers 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o f Suzhou(So cial Science)N ov.2007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的思考* 李金云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福州大学外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 要:通过分析泰戈尔在中国的翻译及研究的状况,揭示作为时局影响产物的泰戈尔翻译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如何与中国社会进程发生关联。这也进一步显示了国情语境所造成的翻译中的 创造性叛逆,以及外国作品改译!!!为现实服务的译介观(贯穿现代中国译介全过程的一个体现方式)!!!的必然性。以及关于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泰戈尔研究的翻译介绍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泰戈尔;翻译;创造性叛逆;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4-0124-04 近百年来,泰戈尔文学在世界各国,不断地被翻译、研究,不时地被重新审视,影响远超国界。从1913年到1928年,泰戈尔陆续将孟加拉诗作中自己喜欢的诗歌译成英文,进行 再体验和在创作,打破原有的形式,创造新的意境和情趣,并由此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特别是他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庞德、叶芝等人的推荐下,其作品便在欧美迅速掀起了翻译的热潮,这股热潮甚至重新引起了欧美文学界对东方文学的关注。许多刊物纷纷刊登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希望以此构筑东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这股旋风由欧美至日本,最后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至今不衰。本文试将其翻译和研究现状作一简要梳理和分析,并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求教方家。 一 从1913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到1926年,是泰戈尔作品翻译的萌蘗期。在这阶段,译文多在期刊杂志上发表。陈独秀最早将泰戈尔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后,有许多人都翻译过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书信、演讲、自传等。登载泰戈尔作品的杂志约30多种,其中主要有?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时事新报?学灯#、?创造周报#、?晨报#副刊、?少年中国#等。诗歌方面主要有,郑振铎的?飞鸟集#、王独清的?飞鸟集#、郑振铎、赵景深等合译的?泰戈尔诗集#,还有译者如仲云、高滋、胡愈之、徐培德、邓演存、刘半农、王独清、赵景深、叶圣陶、沈泽民、徐志摩等人。从1920至1926年,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泰戈尔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主要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游思集#及其它诗歌杂译。翻译泰戈尔的小说有?邮政局长#、?归家#、?喀布尔人#、?盲妇#、?胜利#、?玛莎#等。 1923年泰戈尔访华消息传出后到1924年泰戈尔来华这两年期和1925年的总结集成,是泰戈尔研究的热潮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泰戈尔的文章高达210多篇,数量之多是此前此后研究论文的总和[1]259,此时的泰戈尔在中国俨然 天下谁人不识君,涌现出大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泰戈尔研究论文。有从思想、文学、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他,有研究其文学艺术特征的;有研究其宗教思想的;有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立场来分析泰戈尔东方文化内涵的,等等。如郑振铎的?太戈尔传#、王统照的?太戈尔的思想及其诗歌的表象#、闻一多的?泰戈尔批评#、瞿世英的?优婆尼沙昙之哲学及其在文 *收稿日期:2007-08-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金云(1978-),女,福建福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福州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124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 文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海外接受;建议 一、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强文化传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在内的艺术形式,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化是全世界或某一地域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生活而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如科技、宗教、风俗、哲学等,文学也是其中之一。[1]就海外传播而言,中国当代文学远比不上古代文学。早在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前,《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便已享誉海外。近年,国内翻译界也有古代文学的经典翻译。如: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唐诗等古典文学的翻译上;赵彦春教授用三年时间翻译《三字经》,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完美演绎原文。这固然是译介本身对文学载体的选取偏好和对受众需求的考虑。但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温不火”,甚至“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虽然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有些起色,但上述事例多是学者个人所为。据统计,中国当代文学被翻译至国外的有1000余部。改革开放以来,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作品中(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作品),作家有200多位,共被翻译成20多种外文。但这几十年来,“译成英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只有166种”[2]。对于国内译介而言,无论是1953年始创的英文版《中国文学》,还是杨宪益先生提倡的“熊猫丛书”,都因编译人才匮乏、出版资金短缺等原因而告终。2001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被撤销。能在海外产生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基本是通过英美出版机构策划发行、由外国翻译家进行译介的。[3]葛浩文、白睿文和蓝诗玲等一批国外汉学家还在海外掀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热”。然而,为何中国当代文学难以在国际社会

中国翻译行业职业调查报告

中国翻译行业职业调查报告 Industry study Analysis of MTI in China 姓名;Hua** 通过对翻译行业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你国家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担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翻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融合的步伐加快,翻译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由于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翻译行业暴力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的人已经涌入了翻译行业的先例。其实实际上注册一家翻译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资质证明,以至于某些媒体曾经将经营媒体翻译公司同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万元,即可实现致富捷径。如此低端的入行门槛便使得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合,翻译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翻译出来的东西质量低劣。目前,国内市场翻译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金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然而在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的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而且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职业与之抗衡。 其次,中国传统翻译企业缺乏整体质量统筹控控制,现在个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的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质量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其中的结果大大的影响和阻碍到了中外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和交流。翻译的问题甚至是可以涉及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认为,中国近几百年来没有获奖者的情况,根本原因和关键在于没有优秀的文本翻译。 翻译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其中的主要方法是降低成交价格等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了市场上无法做到的恶性循环。全国以专业翻译注册的各类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据统计,打着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各种名义注册然而实际上收揽翻译业务的各种企业的各种单位有数万家。依靠低成本,无从业资格的人力资源,胡乱翻译,原本已经很低的翻译价格被一再压低,很多非正规的“翻译社”的收费还不到正规企业的一半,盲目的价格征战使得很多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离开了翻译行业,大量劣质的防疫又充斥着整个中国市场。 具有专业翻译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之后,他们不得不花费在翻译之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再证明他们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且合理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且附加值低的产业。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反应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给到与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的同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笑话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或者寻求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远不能适应性市场的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地求上图款反而给单位的经济利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上,企业应审时车势,思考自己的未来。 翻译行业需要专业化的管理,一行业需要专业的管理也就是将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服务,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助手规范翻译过程同时在项目处理过程中对方一个题人员进行特定环节的技术培训,如: 1合理的教导 2激励因素 3制定合理的惩罚标准规范等。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一)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 论文摘要: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惝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人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许钧《翻译思考录》,1998)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进行积极的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实践,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I.A.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ra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并且有所创新。 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并不说明翻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就曾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绪论中阐述了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些,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很久以来,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的点滴思考与经验体会,但事实是,无论中外,自翻译实践产生之日起,翻译研究一直存在,而且源远流长。“发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西方译论与中国传统译论必然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向前推进”。然而,不同的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说,中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有着某些吻合的迹象,如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过分注重主客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不懈探讨语言到语言之间的内部转化等等。概括来讲,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侧重于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传统翻译研究的规定性 传统翻译研究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翻译理论大多是规定翻译的标准、设立翻译的规范,而不是对人们实际从事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地探讨。在这种翻译观念的作用和指导下,传统译论投入太多的精力,周而复始地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形式对比,以期找出翻译过程中的双语转换技巧与规律,以此规范、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此相呼应,探讨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从而构成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生互动的关系,共同造就了传统译论以技巧加标准为内容、以实用主义为路向、以规范性态度为价值取向的全幅图景。 纵观中外,在2000多年的翻译史上,为翻译设章定制似乎成了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绝的线贯穿起来”。西塞罗之后的一大批优秀的西方译论家也曾在不同时期提出过自己的不同理论和观点:从巴特的译文必须不增不改不减的准确翻译理论以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邱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等等,无不是为译者设定一个翻译的标准。我国的传统翻译研究,也对此情有独钟:林“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