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高中历史教学故事(三)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陈亮

如何才能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学习历史,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出众的思维分析能力呢?笔者认为,历史问题的故事化讲述和历史史实的问题化探究,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历史问题故事化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集合了启发式、诱导式、展开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在相对比较常规套路的课本里摆脱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打乱课本的顺序,以课本主要内容为线索重新安排授课体系,变陈述性的知识为程序性的知识,变灌输性的知识为启发性知识的过程。它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来达到优化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历史问题的故事化,历史课堂的活动化,在活动中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丰盈的情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可以说历史事件具备了很强的人文性、传承性,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每个历史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是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并且有时代的烙印,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故事中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其中的审美、道德等艺术因子,这就会使得历史教育真正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教育,注意人文素质培养的素质教育。

历史问题故事化的具体操作

故事本身只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材料,至于怎么样运用材料,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还得有正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经常性地运用,我总结了点滴心得,这里作简单介绍,以供交流。

(1)把知识点散化成故事

历史问题的故事化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本内容作改编,从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中汲取有效的知识点丰富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去,并让学生参与。这既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主动、自觉、有效的去掌握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我从课文中汲取了内容有: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的原因、慕尼黑阴谋、战争爆发的概况、战争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战争的影响、二战争的启迪。故事内容围绕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矛盾及关系变化的情况,让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识记基本的知识,并且在故事的讲述当中,通过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勇事迹,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在教学中,我也兼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讲述60多岁高龄的张伯伦三次坐飞机去面见希特勒和慕尼黑会议,然后问学生:“以上种种事端表明了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导致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致回答“大国绥靖”,我再继续提问:“大国绥靖是不是导致二战爆发的唯一原因?”,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可以通过回顾前面的背景以及原有对一战原因分析的已有知识,运用知识迁移启发学生得出兴起的其它原因。学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因为,故事还没讲完呢!

(2)从故事中提炼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他们的情感始终都在影响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使用情感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效应”。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听过会很快忘记,即便是汲取了课本的内容也达不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就束缚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这也不是真正的历史问题故事化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历史问题故事化教学的主体,就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学会从课本中汲取有效内容,并对故事进行概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节里,要让学生参与故事,概括内容,就是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那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战是怎样爆发和扩大的?”“二战的转折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二战中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二战中重要的战役有哪些?(或者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并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汲取与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这样,学生是带着问题在听故事,而不是简单地听了完事,听课自然会更有效率,一些学生会适当地做笔记或者记录之类;还有学生会联系课本,在课本中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还会把他们注意到的知识点落实到课本上。学生听故事时提取的信息会不够全面,如二战爆发原因分析

中,通过教师的故事引导,学生只能回答了一二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内容来分析,或者可以引用史料,采取“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地更为深刻、全面,而且还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故事情节的联系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联系主要是故事讲完后对课本内容的再联系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采取讲历史问题故事化的形式来完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章上完后,我给出了五张图片:一张是慕尼黑会议,一张敦刻尔刻大撤退,一张是1939-1942年德军在欧洲的扩张,一张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张是密苏里巡洋舰。学生根据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回顾,讲述了二战爆发的原因、爆发、扩大、转折及最终的胜利,从二战得到深刻的启迪。有所思,有所悟。通过这种形式,学生重新对课本内容进行了再梳理,把相互孤立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记忆,并加强理解。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这种较为开放的形式中,教师要有所规定、要求,就是故事中最基本的史实,如时间、地点、具体战役的名称、人物等应有所涉及,在这基础上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充分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文档

高中历史教学叙事实例 高二历史组温宝婷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历史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历史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发表时间:2019-05-08T16:02:34.23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作者:叶菌[导读] 历史教学当中,基本每堂课教师都会讲授课本内容,自然而然历史故事也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菌(广西南宁市第八中学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历史教学当中,基本每堂课教师都会讲授课本内容,自然而然历史故事也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历史故事,教师会将各种有名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趣味,也使学生能理解性的记忆,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键词:历史故事;历史教学;历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067-01 如今,学生对历史枯燥的语言和形式不变的课本内容已渐渐失去兴趣,导致历史成绩也不太理想,慢慢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厌倦,这使多数学生处于苦恼的状态。在此时,如果教师适当的穿插历史故事,用有趣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和理解历史人物的话,笔者相信对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上是非常显著的。本文将从三方面来介绍关于历史故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希望有所帮助。 一、历史故事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整体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从古至今的政治、军事、人物、文化和人类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历史的解读,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的一切,包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对历史老师来讲,历史教学中如果少了对故事的讲解和穿插,历史教学是不成功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求知的阶段,对各方面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只讲解理论知识,教师的讲解点是不全面的,历史故事中包含了主要人物处于的社会背景,当时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所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人,人物与人物的碰撞发生了什么事等涵盖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教师如果缺少对故事的讲解,那么就传授的知识面是很狭隘的。对于历史故事来说,是非常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善,对自己的学生生涯缺少阶段性、有目标的规划,对学科的涉猎程度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喜爱,教师如若根据教材,把知识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让学生对历史产生烦躁情绪,但教师添加故事,分阶段讲解内容,这或许对学生学习历史是有意义的。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一)选取的历史故事要贴近教材、贴近历史 初中历史学习阶段,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一知半解,缺少对历史史学的探究,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非常吃力,效果明显不高。在历史学习中,故事顾名思义: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讲解。由于历史记载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被写入史料进行沿袭,是非常具有历史权威性和认可性的。在学生学习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透过历史,学生可以知过去、参未来。教师对历史故事的讲解的选取方面,要贴近历史教材、贴近当时的历史。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学习历史要尊重客观历史发展的角度,历史是真实性的,不能掺和任何的水分和虚假信息,这是根本的学术问题,历史故事应尽量还原历史场景,贴合当时历史史实,不然学生学习到的也是无用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二)历史故事要鲜明生动,有趣诙谐 历史故事成为了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在初中的学习和重要考核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有很多学生利用历史的掌握程度,将历史运用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那么教师选取的故事内容非常要十分鲜明生动、主题诙谐,对故事的语言讲解也要适当的加以修饰,饱含语言特色,充满激情和色彩。在这种教学氛围下,课堂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条理和思路清晰、主题鲜明、立论点明确,不然在课堂上就会出现逻辑混乱、思维不清晰的现象。 (三)历史故事接近生活实际、针对性强 选取历史故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故事,能代表当时历史的重要时期,题材中包含当时时代背景和关联人物、事件,这样才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巩固知识,让教师上课有问题可提,让学生有知识可学。针对性强的历史故事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准备大量的工作,如:翻阅资料、大量考证、与教师探讨等工作,得出一致意见,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再者,对故事是选择要结合现实,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学习历史故事要帮助学生指导生活,运用于现实,而不单单就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一个故事,这样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处于一个隔离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注重历史故事语言的表述 教师在语言表述的时候要注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和知识学习程度的掌握。那么,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表达技巧:(1)教师对史料和史实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期间语言的表达程度,能对历史充分表达,则教师的语言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前提是教师拥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功力。(2)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简单、用词精准,所表达的必须是经过教师自身内化、浅显易懂的知识,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3)教师本身必须对故事具有丰富的情感,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故事当中的任务和情节,讲解出来的语言就富有感染力和色彩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结束语 本文针对初中教师就如何运用历史故事将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做出简单的叙述,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本身要对历史了解通透、全面掌握、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完成对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若教师本身知识涵盖量不足、缺少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和自身读到的见解,会造成教学质量本身的下滑,整体学科的质量下降,对学生课堂热情度的提升不仅没有任何帮助,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富慧敏.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4期 [2]刘丽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8年9期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历史教学小故事

历史教学小故事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1)、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五四运动”等,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辩论会,如:“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给学生开讲座,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可贵的是,学生能结合社会上腐败现象进行阐述,以史为鉴。 (3)、组织讨论会。如:“你认为孙中山应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吗?”,“秦统一的利与弊”等。 (4)、讲小故事。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5)、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

用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我看拿破仑》一课的教学叙事 评价内容: 我上了一节《我看拿破仑》,尝试了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方式。 这节课属于初三历史《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一课中第五子目的内容。 评价目标: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是一节主题活动,特点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一次辩论会,既能让学生了解1799 — 1815 年的法国历史,尤其是这次席卷欧洲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又能使学生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客观的认识。 评价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法的教学方式。拿破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部分学生对拿破仑比较感兴趣,爱好军事的学生兴趣更浓。因此,我想,对这个历史人物,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应该比较强烈,通过评价培养客观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能力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 问卷:关于拿破仑,你都知道哪些?你还想了解什么? 建议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上网查找拿破仑的相关资料,了解拿破仑的基本情况后,再完成调查问卷,建议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在引导下,同学开始翻书阅读有关内容, 填写调查问卷情况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 关于拿破仑,你都知道哪些?1.列举有关拿破仑的一件事。() 2. 看有关拿破仑的影视资料。() 3. 读有关拿破仑的书籍。() 4. 浏览专门介绍拿破仑的网站。() 5. 知道拿破仑说过的一句名言。()

你还想了解什么?6. 至少提出一个有关拿破仑的问题。() 7. 所提的问题表述清楚,没有错别字。() 8. 所提的问题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 9. 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深入思考。() 备注:根据情况在相应的括号内打√。本评价表中共有9 项评价内容,每 项1 分,共计9 分。评价结果:8-9 分为优秀,6-7 分为良好,4-5 分为合格。 我拿着新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修改自己所提问题。问卷发下去后,发现学生对新增加的评价量规很关注,每个人都在逐字逐句地阅读,有的学生很兴奋,一边读着评价量规,一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他所知道的,有的说自己知道滑铁卢战役,有的说看过电影《奥斯特里茨战役》,有的说自己知道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从学生调查问卷看,评价表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增强,而且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一番思考的,比较有深度。 把问卷进行了整理归类,并按提问人次统计问题所占的比例。从分析结果看,学生对拿破仑的了解主要来自教科书,14% 的学生课前读过拿破仑的相关资料,92% 的学生对拿破仑的了解较支离破碎,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关于拿破仑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拿破仑上台的背景( 2.6% );二是拿破仑政权(23.7%) ;三是拿破仑战争(38.2%) ;四是拿破仑的轶闻趣事(18.4%) ;五是拿破仑的历史作用 (14.5% );六是其它( 2.6% )。学生们所提问题主要集中在拿破仑战争和拿破仑政权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认识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只要课堂教学达到了这个目标,也就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围绕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我开始上这节课了。课前,我让历史课代表把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印发给每个学生,以便让同学们既了解自己提出的问题,也了解全班提出的问题。上课一开始,课代表概述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丰富的资料,主动探究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认识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思维一直非常活跃,出现了兴趣盎然的学习探究氛围。 从学生填写的学习活动过程记录卡看,87% 的学生能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并对他的历史作用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认识;80% 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还有20% 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我及时向他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和书籍,鼓励学生课下自主探究。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如释重负。 第二部分一些思考 1 、评价是指挥棒,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设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8717374.html, 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故事设定 作者:陈大松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年第11期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说明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故事可以是现成的历史典故,也可以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汇编成新的历史故事,把理性的历史知识变成感性的历史认识,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最终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第二目“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一、故事设定的背景——教材内容及认识 “工匠们运用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类。每一大类又包括许多种。”教材的这段描述包含有两个内容:一是种类繁多;二是不同种类有不同用途,即实用性。课文中配备了两幅图片进行说明,并在小字部分补充两座商朝古墓中发掘的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物,都是为了说明我国青铜器物的种类繁多和不同的实用性。这个补充材料略显单薄,不能让学生对种类繁多和实用性有更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进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处理,笔者通过汇编历史小故事来充实内容。 这个历史故事是这样的:姜太公坐在渭河边钓鱼,周文王来请姜太公去辅佐他,姜太公和周文王坐着青铜铸造的车马器一起去镐京。进了宫殿,卫兵拿着兵器护卫在殿前,殿堂上响起了乐器的动听声音,那是欢迎太公的声音,桌子上的食器放满了珍馐美味,酒器里盛满了美酒。太公给周文王建议,要想国力强大,最好发展农业生产,接着他推荐了青铜犁铧来耕地。文王接受了建议,大力发展生产,国力一天天强大起来。到了武王的时候,终于打败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后来周康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铸造了大盂鼎。由于故事难度不大,学生根据刚刚了解的知识很快填出正确的答案。 二、关于故事设定的思考 在进行故事设计之前,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学习即为再积累的过程。周文王邀请姜太公辅佐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歇后语中就有反映(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第5课内容);成王铸鼎(第5课插图《西周淳化大鼎》)。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和历史知识,可以引起共鸣,增强故事的亲和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一、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之一。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一是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取向;二是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取向;三是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发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元智能发现了学生的多种聪明,其共同点在于“发现学生”。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权、崔允墎、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并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和发展,这是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开始。史学界最早做过相关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赵亚夫教授,他使用的是“实效性”这一概念。早在2000年的小学综合科研究中,他就提出了“三性说”即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认为针对性和主动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在后续的多篇关于历史教学的文章中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征,又加上了具体性,即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针对性、主动性、具体性为前提。而历史教学界正式打出这个旗帜,是在2006年12月由北京石景山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历史课堂研讨会上。自此,在知名教授、大批优秀教研员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带动下,有效教学的概念风靡全国历史教学界,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出版由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历史有效教学问题(主要指中学历史)受到愈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主要从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有效教学特征,从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从过程上,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从策略上,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或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我个人比较认同某英国学者的看法:一,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的其他更多的内容;二,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乐此不疲地研究那节课的内容;三,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二、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1、本课地位及重难点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必修Ⅱ·经济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雅宝完整地执教过两届高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我发现,这个年龄阶段、学习阶段和学习层次的学生,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基于此,教学中,我在尊重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艺术润泽,使之形成许多有情趣、生动、感人的历史小故事,由教师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把它讲述出来,使学生在听、想、记等方面形成较强的自我接受力和感悟性,充分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实践说明,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接受记忆的知识会更牢固。 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在故事中寻求答案。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把本节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北京古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猿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娓娓道出了一个北京猿人短暂40年的人生历程。配合

这个故事,设计了五个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哪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和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对于教材中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表述,其中的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提问,教师进行配合和引导。例:《三国鼎立》一课中,以学生熟知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让学生根据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来讲述,穿插着对其中人物的分析等,来完成“三国鼎立”知识板块的学习。 课堂中,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不由自主的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的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的多。同时,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的设计和调控好这个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找好每个“故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防止由于“故事”过多的文学色彩和其本身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历史课

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4、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教学设计 长海县第五中学刘影 活动目标:1、巩固学习成果,丰富历史知识。 2、利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 3、培养有序竞争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4、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1、教师要通过有关途径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成语习题。 2、事先向学生介绍查阅资料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如利用教科书、课外历史读物、工具书 等来收集有关成语。 3、全班学生可分为四组,每组利用本组的序号说一个成语做为本组的名字。 4、准备好竞赛用的物品;制定好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首先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是

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颖的智慧。熟悉这些成语历史知识,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阅读历史读物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二、竞赛说明 1、分四个小组 一鸣惊人组两全其美组三思而行组事事如意组 2、奖励 比赛结束后,评出最佳合作奖一个小组,评出最佳表现奖四人三、比赛项目 本次比赛分为四个板块 1、必答题 规则:每题10分,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若回答不全或不会回答,可请本组第二个人补充,但只能第二个人补充,答对加10分。答错或答不全不加分,本板块不倒扣分,共进行两轮。在参与答题的过程中,每答对一人次,送粘贴一个。第一轮: ①成语”三顾茅庐”与哪个历史时期,哪两们历史人物有关 (答案: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 ②成语”负荆请罪”与哪个历史时期,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答案:战国,廉颇,蔺相如) ③秦朝末年项羽为解巨鹿之围,带领一支义军渡过河后,凿沉船只,打破饭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终于打败秦军.后人从中概括出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什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 改目标的实现。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 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低效课堂原因 四年多以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很多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意识和实施能力,在我们的 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不 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低效的原因,提出 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透析低效课堂的表现及原因 1.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到位。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由于新课程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恰当,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顾此 失彼,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2.对教材的处理和利用有偏差。新课程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要求老师要 改变传统的“以本(课本)为本”的教材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坚持 传统的教材观不改变,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是从一个极端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冷落了教材,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使教 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过 多地补充内容,不加工分析,貌似在创设教学情境,而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有内 在的联系,显得很生硬。这些做法只能是劳而无功,或者收效甚微。 3.教学方法传统,注重讲授,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的学 习方式,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预先设计好 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怕麻烦或担 心浪费时间,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只是机械地设计探究活动,不启发和引 导学生探究,在经过学生简单的讨论之后,就直接把学生引向预先设计的学习结 果了事。这样的探究活动只能是有名无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少让人心动,更不要说高效了。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 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 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教师必须认真 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打破传统,先学后教。传统教学是老师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在先,学生学习、作业在后。有许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喜欢一讲到底,讲完后再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老 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流于形式;而且这样做起来花费的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鼎 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中学历史教学论笔记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3、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5、叙述法 叙述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或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史实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叙述一般以叙事为主,所以也称为叙述式讲授。 6、描述法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重现逼真的历史场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在必要时还要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形象进行描述。其特征是生动、形象、逼真。 7、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8、图表示意教学法 简称图示法,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字母、数字、表格、符号等表示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9、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换意见,从而达到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1、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2、变化技能 变化技能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双边互动、学生多边交流及教学模式等的转化技能。教师用对学生不同刺激方式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 13、演示技能 演示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向学生展示直接教具和示范实验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已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14、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力。 15、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6、组织技能 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引导学习,严格纪律,保持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关节点,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我的教学故事(初中历史)

我的初中历史教学故事 石门实验中学齐云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上传: 肖美林更新时间:2012-5-18 13:53:57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吉安县梅塘中学肖美林 我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个个年头了,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经验、教训以适应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一,兴趣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理想阶梯,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实现成功目标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画龙点睛的诗词、名言警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语言精炼,生动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远,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美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熟知易懂的名言诗词导入新课或总结

我的教学叙事故事(历史)

我的教学叙事故事(历史) 我的教学叙事故事(历史) 我的教学叙事林丽(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市里要举行重点高中课堂教学大赛,课题是《戊戌变法》,共有8所高中参与。学校特别看重比赛成绩。在学校领导、同组教师的帮助下,我积极地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担心学生的表现,这些远在大安的且是一所普通高中的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异乡的孩子们,他们的双基把握情况如何?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何?我非常忐忑。我认真多次地研读教材,人教版教材这一课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内容比较零散又枯燥,如果按教材逐一讲解,课堂必定枯燥无味,于是,我重整教材知识结构,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三部曲:探究历史、感受历史、反思历史。纠结的问题依然是学生的历史素养是否能支撑起这样的设计。上课铃响了。我一走进教室,台下的学生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是异口同声的"老师好",看着他们稚嫩热情的脸蛋,对于马上就要到来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我竟然充满了期待,所有的紧张、不安竟一下子不见了踪影。一堂课,普通高中的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导入环节,是在老师的描述中,要求学生猜出描述的是哪位历史名人?尽管有不同的声音,但大

多数都能一语中的——康有为。开篇顺利,好的开头是否意味着一切顺利呢?学习维新思想的发展历程,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段落,竟然有好几名学生一起站了起来要求完成朗诵,提炼知识点时也能抓住关键,如他们就能找到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公车上书,传播,两派论战,高潮。归纳维新变法的背景时,我点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经济基础,这帮学生便一一说出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课堂尾声,历史启示录环节,他们更是有自己的想法呢:有的说改革就要大刀阔斧,不能有所畏惧;有的说要搞调研,发动群众;有的说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尽管没认识到要富强必须先独立,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可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为他们而兴奋。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人各有所长,这次教学经历,使我更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不管是重点高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普高的学生,都要相信他们,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是最棒的。而今天,当我写下上面的文字时,大安二中 20xx届7班的学生们,早已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通榆一中我记着你们的笑脸,遥祝你们一切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