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

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
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

写在课前的话

正常皮肤的表面脂膜、角质层、黑素均对光线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特别是黑素的保护作用更大,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色素。一般将色素性皮肤病分为色素增加如黄褐斑、雀斑和色素减退如白癜风两大类。大多数色素障碍性疾病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仅影响美观,但某些皮损可以为多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一、概述 正常皮肤可以呈现出红、黄、棕及黑色。影响肤色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氧和状态或还原状态)、黑素(起决定性作用)、类胡萝卜素。黑素在黑素细胞中特殊的细胞器- 黑素小体中合成,然后转运至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中。肤色有种族和部位差异,此与黑素小体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有关。表皮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在胚胎早期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并分化。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毛囊、真皮、黏膜上皮、内耳、软脑膜和视网膜。多数黑素向上随着表皮生长移行到角质层脱落,排除体外。少数黑素转移到真皮,被嗜色素细胞吞噬,运送到血循,经肾脏排除。

色素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黑素母细胞移行和分化异常、黑素细胞数目增多或减少以及黑素合成或转运异常。色素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可根据其色素是增加或减少和其分布是局限或泛发来进行鉴别。

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包括局限性和弥漫性白斑,每种白斑又有较多的分类,作

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掌握每种疾病的病变特点, 熟知相关的鉴别诊断要点,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治。

二、色素减退性皮肤病( Hypopigementation )

(一)局限性白斑( Localized hypopigmentation )

1. 先天性局限性白斑

包括无色素性痣、 Ito色素减退症、结节性硬化症(叶状白斑)、贫血痣、斑驳病等。

以下不属于先天性局限性白斑的为()

A. 无色素性痣

B. Ito色素减退症

C. 贫血痣

D. 白癜风

正确答案:D

解析:先天性局限性白斑包括无色素性痣、Ito色素减退症、结节性硬化症(叶状白斑)、贫血痣、斑驳病等。白癜风为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局部色素脱失性疾病。

( 1 )无色素性痣( Nevus Depigmentosus,或 Achromic Nevus )

无色素性痣是一种先天性非进行性色素减退斑,临床特征为白斑生后或生后不久出现,其分布及相对大小终身不变。本病在 1884 年由 Lesser 首先报道, 1967 年 Coupe 制定了无色素性痣的诊断标准,并被大多数学者采纳。

1967 年 Coupe 制定诊断标准包括:单侧性分布;白斑出生既有,或早年发病;白斑的分布终身不变;受累区域的组织无

改变,局部感觉无异常;白斑边缘无

色素沉着。

无色素性痣分为三型:局限型是

指局限于体表任一部位;节段型是沿

神经节段性分布;涡漩型或泛发型的

白斑表现为奇特的线状或涡漩状,分布广,不伴有神经系统、骨骼等其他系统畸形。

无色素性痣在临床上易与其它局限性白斑相混淆,如早期无色素性痣与结节性硬化的叶状白斑不易区别,晚发无色素性痣易误诊为白癜风,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及财产损失,因此,早期识别无色素性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 )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 Sclenosis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几乎可以累及所有器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以脑、眼、皮肤、肾、心和肺受累最为常见。本病的典型三联征为皮脂腺瘤、精神发育不全和癫痫发作。由于结节性硬化的叶状白斑也可生后或生后不久出现,临床上易与无色素性痣相混淆,尤其是在结节性硬化的早期,只有叶状白斑而无惊厥或皮肤其它改变时,两者鉴别困难,有时需定期随访。

( 3 )Ito 色素减退症( Hypomelanosis of Ito )

Ito 色素减退症,又称为脱色素性色素失禁症,出生既有或早年发病,表现为线状或斑状色素减退,单侧或双侧发生,大多数沿 Blaschko 线分布。 Ito 色素减退症它往往伴有至少一个系统以上的畸形,而且可以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如神经系统出现精神发育迟缓、癫痫发作、 EEG 异常;肌肉骨骼系统表现为颅面畸形、三节指骨拇指;出现眼距过宽、斜视、内眦赘皮等眼畸形;还可以出现弥漫性秃发、甲和齿畸形等。

1992 年 Ruiz-Malchonado 等提出的诊断标准有:必备条件 --- 先天性或早期获得性非遗传性线状或斑状色素减退,累计二个体节以上;主要标准为一种或多种神经系统畸形,一种或多种肌肉或骨骼畸形;次要标准指二种以上的非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染色体畸形(嵌合现象);必备条件 +1 条主要标准或 2 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必备条件或伴有 1 条次要标准,怀疑本病。

Ito色素减退症与泛发型无色素性痣的鉴别要点:Ito色素减退症有家族史,受累区的神经、肌肉或骨骼组织常合并有畸形。无色素性痣为单侧发生, Ito色素减退症大多数为双侧,但也可单侧发生。有学者认为 Ito色素减退症的白斑具有波动性,即早期进行性加重,晚期有自行恢复倾向而无色素性痣的白斑稳定、无进展、终身不退。 Ito色素减退症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无色素性痣的一个特殊类型。

( 4 )贫血痣( Nevus Anemicus )

贫血痣往往先天或生后不久出现,临床上易与局限型无色素性痣混淆,但贫血痣为受累区血管组织发育缺陷,玻片压诊后,白斑与周围正常组织不易区分;用手摩擦局部,周围正常皮肤发红而白斑不红。

直径1cm 至数cm ,淡白色或淡红色,边界清楚,上覆少量的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有轻度瘙痒。经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可自行消退。

( 4 )花斑癣( Tinea Versicolor )

俗称汗斑,是由糠批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见于相对湿度较高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慢性,冬季皮疹减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复发。

( 5 )特发性滴状色素减少症( Idiopathic Guttate Hypomelanosis )

病因不明,20岁以后发病,于曝光部位,边界清楚的瓷白色2至6mm 斑点。

( 6 )炎症后色素减退( Postinflammatory hypopigmentation )

炎症后色素减退可出现在任何炎症后皮肤。色素区域的改变通常与原发病的皮损相关。

(二)弥漫性白斑

1. 白化病( Albinism )

白化病表现为皮肤、眼睛和毛发泛发的色素减退或色素脱失斑。病因包括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眼皮肤型白化病( OCA )和 X- 性连锁遗传引起的

眼白化病( OA )。

根据患儿皮肤及毛发中黑素和酪氨酸酶的活性是否存在,将眼皮肤型白化病分为二种类型,酪氨酸酶阴性型和阳性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目前对本病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分类。

眼皮肤型白化病病人必须进行防晒以避免光化学损伤,防止基底细胞癌及鳞癌的发生。

斜视和黄斑变形可使视力迅速减退。因此,定期的眼科检查非常重要。

2. 营养代谢病

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组氨酸血症,高胱氨酸尿)的患儿经常表现为广泛的色素减退。 Menke

综合征的皮肤和毛发的色素减退的原因是铜代谢的缺陷干扰了铜 - 依赖的酪氨酸酶的正常活性。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和 18 号染色体短臂的缺失都与弥漫性色素减退和毛发颜色变浅有关。营养不良的儿童,特别是 kwashiorkor (恶性营养不良)的儿童,可以出现色素减退,补充适量的能量和蛋白质后会得到缓解。

色素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黑素母细胞移行和分化异常、黑素细胞数

目增多或减少以及黑素合成或转运异常。无论是表皮还是真皮,当色素细胞增加

或者噬黑素细胞增多时就可以导致包括雀斑、着色性干皮病、蒙古斑及黑素细胞

痣等在内的多种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Hyperpigmentation)

表皮黑变病是指基底细胞层黑素细胞增多造成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数量增多。

真皮黑变病是指真皮的黑素细胞或噬黑素细胞增加所致的。

(一)表皮黑变病( Epidermal melanosis )

1. 咖啡牛奶斑 (Caf é-au-lait spots)

常见于生后或儿童期, 10-20% 为正常人,褐色斑片,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加。

2. 神经纤维瘤病 (Neurofibromatosis)

是一组累计多器官系统的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 50% 的病例有自发性突变。临床表现分为 8 种类型,其中 85% 以上为 von Recklinghausen NF ( Ⅰ 型 NF) 。

NF Ⅰ 诊断标准(一项可疑,两项诊断): 1. 咖啡牛奶斑≥ 6 个,最大直径> 5mm( 青春期前个体 ) 或最大直径> 1.5cm( 青春期后个体 ) ; 2. 腋窝或腹股沟雀斑; 3. 任何类型神经纤维瘤≥ 2 个或 1 个丛状神经纤维瘤;4. Lisch 小结≥ 2 个;5. 视神经胶质瘤;6. 独特的骨损害:如蝶骨翼发育不良或长骨皮质变薄,伴或不伴有假关节; 7. 为 NF Ⅰ 的一级亲属。

3. 雀斑( Freckles )

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生于曝光部位,表现为直径 2-3 毫米的红褐色、褐色斑点,与日光照射有明显关系。组织学上表现为表皮基底层的色素增多。

4.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um )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核酸内切酶异常导致 DNA 修复障碍所致。常常在 6m-3y 开始发病,神经病变是本病重要并发症,仅 5% 的患者存活至 45 岁以上,癌症、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是死亡的原因,以癌症最常见。

5. 斑痣( Nevus spilus )

表现为斑点状雀斑样痣( Speckled Lentiginous Nevus ),出生既有,黄褐色或褐色斑片,儿童期面部逐渐遍布点状的颜色更深的色素沉着。

6. 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病综合征( Peutz-Jeghers syndrome )

本病具有三大特征,典型的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遗传因素。

7. Becker 痣( Becker's Nevus )

为色素性毛表皮痣,发生在较大儿童或青少年,常表现为单侧分布的色素沉着斑。多发于男孩的肩,胸或背部,皮损内一般有粗大的黑色毛发。

8. 黑棘皮病 (acanthosis nigricans)

黑棘皮病是以皮肤角化过度、色素沉着及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发病可能与遗传、内分泌、药物、及肿瘤等因素有关。皮损好发于颈部、腋部、外生殖器、腹股沟、肛周、脐窝、乳晕及面部等处。主要损害为患处皮肤灰褐色或黑色,增厚、粗糙呈疣状和小乳头状,触之似天鹅绒状。临床因病因不同病情各异。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亢进,乳头瘤样增生,基层色素增加。

(二)真皮黑变病( Dermal melanosis )

1. 蒙古斑( Mongolian Spots )

生后即有,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75% 位于腰骶部。3-5 岁时通常会变淡或被正常的皮肤色素所掩盖。

2. 太田痣( Nevus of Ota )

发生于面部单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大多数单侧分布,约半数病例累及眼部,大约 50 %的皮损出生时出现,余者大多数在青春期出现。

3. 伊藤痣( Nevus of Ito)

又称为肩峰三角肌青褐色痣,和太田痣的病理表现相似,是位于单侧锁骨上区、三角肌和肩胛的色素沉着。皮损通常单发,但也可能与太田痣并发。伊藤痣和太田痣在儿童期内可有轻微褪色,但一般在青春期后色素沉着更为明显。

蒙古斑的特点是()

A. 生后即有

B. 约半数病例累及眼部

C. 位于单侧锁骨上区、三角肌

和肩胛的色素沉着

D. 在青春期后色素沉着更为

明显

正确答案:A

解析:蒙古斑生后即有,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75%位于腰骶部。3-5岁时通常会变淡或被正常的皮肤色素所掩盖。

4. 黑素细胞痣( Melanocytic nevi )

根据病变大小将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分为三种类型,即:最大径< 1.5cm ,先天性小痣( Small congenital nevus );> 1.5cm ,小于< 20cm ,先天性大痣( Large congenital nevus );> 20cm ,先天性巨痣( Giant congenital nevus )又称为兽皮痣。

黑素细胞痣出生时即见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深褐色或黑色斑片,色泽均匀,先天性小痣恶变几率极小, 18 岁以前罕见恶变报道,故 18 岁以前可以不予处理;巨痣少数可合并颅内黑素细胞增多症。

黑素细胞痣恶变率 5% ,尤其是躯干部皮损。 60% 恶变出现在 10 岁以前,大多数 5 岁内发病,所以手术应在 6-9m 时实行,因为此时麻醉风险小于恶变风险。一般至成年时损

害稳定不再发展,如果损害颜色突然加深或不均匀,增宽超过 6mm,边界不规则,应积极

治疗。

5.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s )

又称为 Dohi 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幼年发病,青春期明

显。好发于手足背及指趾伸侧,表现为对称性分布的色素脱失斑间杂岛屿状色素沉着。

6. 弥漫性色素沉着( Diffuse hyperpigmentation )

一般不伴有黑素细胞增生,仅出现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色素增加,大多数与内分泌、遗

传、代谢或营养障碍有关。

通过本章内容学习使学员们熟知色素性皮肤病的分类。掌握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包括局限性白斑和弥漫性白斑,其中无色素性痣、Ito色素减退症、结节性硬

化症(叶状白斑)、贫血痣、斑驳病等属于先天性局限性白斑。白癜风、硬化萎缩

性苔癣、白色糠疹、花斑癣、特发性点状色素减退、炎症后色素减退等属于后天性

局限型白斑。而弥漫性白斑包括白化病和营养代谢病等。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包含两

类,即包括咖啡牛奶斑、神经纤维瘤病、雀斑等在内的表皮黑变病和包括蒙古斑、

太田痣、黑素细胞痣等在内的真皮黑变病。过去常常认为婴幼儿和儿童发生的大多

数色素障碍性疾病仅影响其美观,对于其成长影响不大,可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

提高,尤其近年来发现色素性疾病的患儿在经历病患折磨的同时常常承受着巨大的

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所以学员们熟知这些疾患的特点,进而做出正

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帮助。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重症多形红斑 1.药疹:明确用药史,可以是两周或20天以内的,可以是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麻疹型,猩红热型,紫癜型等,瘙痒比较明显,皮疹颜色鲜红。严重者可累及粘膜:眼,口腔,唇,外阴等。该患者发疹前无用药史,可排除。 2.多形红斑:皮疹常见于四肢末端,初发为边界清楚红色斑疹,后变为隆起水肿性丘疹,周边水肿性红斑,中心紫癜,虹膜现象明显,多对称分布的。根据皮疹特点暂不考虑 3.重症多形红斑:皮损可为红色斑疹、水疱等。如病情严重,可累及粘膜处。一般发病诱发因素与用药无关。故暂排除。 4.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损为多形性,有痒性风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多数发疹之前有肿瘤表现。DIF有组织病理改变,IIF可阳性。必要时查病理、DIF 等以进一步排除。 5大疱性类天疱疮:此病好发于老年人。皮损表现为全身泛发的红斑、水疱但呢个。部分病人见口腔溃疡。IIF可提示抗基底膜待抗体,DIF示疱周正常皮肤基底膜带处C3、IgG免疫反应物沉积。目前依据不足。必要时入院后查病理活检、DIF等进一步排除。 1.荨麻疹性血管炎:反复发生风团伴瘙痒,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损处可见暗红色斑疹,部分伴有疼痛,关节肿胀 2.环状红斑:多见于中青年皮疹呈环形或融合,成多形水肿性红斑:因新旧损害重叠可呈现靶样,边缘隆起如缇状,其内缘附少量鳞屑:好发于臀、股及小腿:微痒:病程慢性复发性,皮疹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以真皮炎症反应性血管扩张充血的细胞润浸润为病理基础。该患者病理结果不考虑该病。 3.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分为丘疹鳞屑型和环状红斑型,环状红斑型初为水肿性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的斑块,表面平滑或有少许鳞屑,消退后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损害好发于面、手、前臂、上胸等曝光部位。常有敏感的光敏感现象,血清抗Ro及抗体La及ANA阳性,皮损DIF阳性,血细胞减少,血沉增快。该患者皮疹。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青年女性,主因“全身起疹3个月,加重半月”入院。查体有双颊部水肿性红斑,四肢、耳后暗紫红色斑疹。病程中有雷诺氏现象,有关节疼痛,有脱发、乏力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抗核抗体阳性(1:100000),白细胞下降(3.00x10^9/L),C3、C4下降,已达到SLE诊断标准,故SLE诊断明确。 2.扁平苔藓:原发损害为紫红色、扁平的多角形丘疹,初起针尖大小,后逐渐扩大至0.5-1.0cm,表面有蜡样薄膜及细的白色条纹(Wickham纹),好发于四肢曲面,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本病瘙痒明显,常累及黏膜,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本例患者双手臂外侧有暗紫红色斑疹,但是表面未见Wickham纹,且病史和相关检查不支持,暂不考虑。 3.皮肌炎:亦可有与SLE类似皮损,但其典型皮损为上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Gottron 丘疹等,可扩展至颈部V字区、肩胛部,常伴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实验室提示肌酶上升,肌电图示肌源性变化,本例患者无肌力下降,但有乳酸脱氢酶偏高(311U/L),建议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 1.皮肌炎:主要皮疹表现为双上眼睑暗紫红水肿性斑疹,可扩展至颈部V字区、肩胛部,亦可有与SLE类似皮损,但有肌无力、肌酶上升、肌电图表现,若无肌肉症状,SLE相关抗体可鉴别,本例患者无肌力下降,可进一步肌电图检查以排除。 2.CAD:多为中老年男性,主要在曝光部位,呈皮炎湿疹样或浸润性丘疹和斑块,偶为红皮病,皮损持久,反复发作,光试验大多对UVB敏感,光斑贴可能阳性,无SLE相关抗体,

皮肤病2(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2(考试复习资料) 1.表皮复层扁平上皮,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构成。 2.角质形成细胞由深至浅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3. 表皮黑素单元 epidermal melanin unit: 1个黑素细胞可以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4. 表皮通过时间: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d,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d,共约28d,称为表皮通过时间/ 更替时间。 5. 桥粒: 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半桥粒: 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有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包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桥粒 6. 基底膜带: 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PAS(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为一条 1 / 21

0.5-1.0um 的紫红色均质带,银浸染法可染成黑色。 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也存在基底膜带,电镜下基底膜带由包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构成。 7. 皮肤的功能: 1,皮肤的屏障功能: 物理性损伤的防护。 化学性刺激的防护。 微生物的防御作用。 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 2,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具有吸收功能,经皮吸收是皮肤外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角质层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3,皮肤的感觉功能。 感觉分两类: 单一感觉: 触觉、压觉、冷觉、热觉。 复合感觉: 不同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经大脑分析形成光滑坚硬、柔软。 瘙痒: 是皮肤粘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特殊感觉,是皮肤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 4,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

看图识皮肤病四种

看图识四病 麻风疣状皮肤结核挤奶人结节副肿瘤类天疱疮 躯干部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 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 一、病史 患者女 62岁。 主诉:面、颈、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现病史:患者8年前发现腹部一拇指甲大小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未经治疗皮疹逐渐扩大并延及后背、四肢。近3年皮疹发展到面、颈部,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遂来我科就诊。发病过程中无发热、关节痛等症状,自觉皮疹处出汗少。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其它病史。务农,5年前迁居内蒙呼和浩特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2×3cm~10×18cm大小,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 取皮损作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皮突变平,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阴性 二、诊断 诊断:麻风病(leprosy)。 诊断依据: 1.患者老年,慢性病程; 2.皮损特点:面颈、躯干、四肢散在红色和淡褐色斑块,边界清楚,中央稍萎缩,表面少许鳞屑;毛发正常,眉毛未见脱落;未触及粗大神经。 3.神经功能检查:患处触觉丧失,痛、温觉正常,无运动功能障碍。组胺试验:“三联反应”不完整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浅中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神经周围可见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见右图。

左手背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 一、病史 患者男,61岁 主诉:左手背皮损18年,逐渐加重。 现病史:18年前患者左手无名指因外伤而行截指术。2个月后,左手背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皮疹,缓慢增大,渐累及整个左手背,逐渐出现破溃,有渗出,伴疼痛。曾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先后口服伊曲康唑、10%碘化钾、特比萘芬等,均无明显效果。发病以来无发热、乏力,食欲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9年,1996年患脑血栓,发现糖尿病1个月。否认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左手背9cm×10cm暗红色疣状增生性斑块,上有脓性、浆液性渗出液,覆盖黄色痂,有触痛。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血糖6.14mmol/L,胸片正常,皮损脓液培养、组织真菌镜检和培养,多次阴性。组织匀浆革兰染色未见细菌、抗酸染色阴性、培养无细菌生长、无结核菌生长。PPD试验阳性。 PCR扩增病损组织分枝杆菌16S rRNA基因,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030bp相符, 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IS6110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电泳中呈现一条扩增条带,其大小与预期扩增片段123bp相符,并与人结核杆菌扩增出的条带处于同一位置。 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有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PAS染色阴性。 二、诊断 诊断: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患者,慢性病程,有外伤史; 2.皮损特点:以疣状增生斑块为主; 3.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浸润,呈结核样肉芽肿表现,部分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4.PPD试验阳性;

西医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西医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1、疱疹样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多形性皮疹的皮肤病,以水疱最为突出,无明显的过敏原因;本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病起缓急不一,瘙痒显。损害为多形性,开始为红斑,在其基础上出现丘疹、风团、水疱等,而以水疱最为突出。偶亦可见大疱。水疱自绿豆至葡萄大小,排列成群、环形或不规则形,疱壁紧张,不易擦破,棘细胞松解症阴性。水疱抓破后即成剥蚀面,愈后常有色素沉着。长期搔抓可使皮损湿疹化或苔癣化。皮损常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膝、肘、臀,亦可累及腋、肩、躯干、头皮等处,口腔粘膜罕见。诊断要点是全身情况良好,多形性皮损以簇集性水疱为突出,分布于四肢伸侧;剧烈而持久的瘙痒;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本病应与大疱性多形性红斑鉴别,后者亦多为多形性损害,但常有特征性的靶样红斑及大疱,皮损分布呈泛发性,粘膜常受侵犯,瘙痒不是特征。病程一般在2月左右,愈后无疤痕。 2、急性蜂窝织炎多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限不清,并可化脓坏死。多发生于下肢、面部、外阴等处。患处皮肤红肿、灼热、坚实、表面紧张,扩展迅速,边界不清,可有大疱形成。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时形成脓肿、出血及坏死。主觉疼痛。全身症状有发热及白细胞增高等。硬结性蜂窝组织炎好发于下肢,常围绕踝上部,有时见于颈部、腹部或上肢。损害是板样硬化,暗红色并有色素沉着。久之有皮肤萎缩。 3、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接触致病物史,发病部位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境界比较清楚,去除病因后即迅速痊愈。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所发生的浅在性炎症,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本病应与湿疹相鉴别。湿疹的原因复杂,不易发现,皮疹呈多种疹形,境界不明显,常全身泛发或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慢性化。 下肢湿疹呈对称性,局部无静脉曲张的表现,也无下肢水肿。 4、淤积性皮炎又名静脉曲张性湿疹,早期症状主要是小腿下三分之一轻度水肿,以后踝部和胫前可出现凹陷性水肿,胫前内侧常有红斑和褐色素沉着,局部搔抓继发改变,有糜烂渗出结痂的皮肤病。 5、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特点为多种疹形的皮损,有渗出倾向,瘙痒较剧,常泛发或对称分布,病程较长,易迁延而慢性化。本病的表现有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小水疱、渗出、糜烂、结痂、鳞屑及苔癣样变等,常同时有多种形态的发疹。 急性湿疹:先在皮肤上出现弥漫性红斑及小丘疹,若发生在皮肤松弛部分,可伴有局部水肿,病变较快发展为小水疱,由于搔抓可形成点状渗出或浅在糜烂面,病变中心部症状多较重,易融合成片及渗液,边缘部炎症较轻,可见散在的小丘疹或丘疱疹。好转时皮损干燥结痂、潮红及肿胀消退。自觉症状可有灼热及瘙痒感,急性湿疹的渗出面继发感染时,皮损往往潮红,分泌物呈黄稠状,附近淋巴结可肿大,可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亚急性湿疹:皮疹主要是小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痂或落屑,多由急性期的潮红、水疱及渗出等明显消退所形成。 慢性湿疹:皮损多呈局限性,有浸润、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病变中心部常有搔痕、血痂及点状渗出等,周围可见散在的小丘疹。伴有皲裂。 诊断:湿疹呈多形性发疹,分布常对称,有瘙痒,易渗出,常慢性发复发作,

皮肤病重点剖析

皮肤病重点 一、皮肤的结构解剖和分层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麦克尔细胞1、解剖: 皮肤真皮层: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小叶 表皮:复层鳞状上皮 1、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分化过程可产生角蛋白 分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2、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 3、朗格汉斯细胞: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并通过一定循环进入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 4、麦克尔细胞 二、皮肤的功能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 【屏障】:物理损伤性防护、化学刺激性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营养的丢失 【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 【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 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 【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水和电介质代谢 三、斑疹、丘疹、水泡、糜烂的皮损特点 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为斑丘诊;丘疹顶部有小水疱时称丘疱疹;丘疹顶部有小脓疱时称丘脓疱疹。水泡: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血疱。 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愈后不留疤痕。 四、抗组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 抗组胺: 1、药理作用: 2、适应症: 糖皮质激素: 1、药理作用: 2、适应症:变应性皮病(药疹、多形红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严重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12021113 课程学分与学时:2分/32学时(课堂讲授22学时,实验实践10学时) 先修课程:《特殊教育导论》《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适用专业:教育康复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是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是关于对各类特殊儿童进行诊断和评估的理论及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评估特殊儿童的基本程序和技术,以便将来正确地诊断、评估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这对于提高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诊断、评估能力和业务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的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的概念、意义,掌握诊断与评估的类型、内容和程序,理解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3.通过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几种典型的评估种类、领域,并学会将相关的工具运用于实践,并且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和评估的能力; (三)课程任务 1.了解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概念、意义,掌握诊断评估的类型、内容和程序; 2.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并掌握相应的诊断评估标准; 3.掌握几种典型的评估种类、领域,并学会将相关的测量工具运用与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理论大纲 第一章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概述(2学时) 一、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含义及类型 1、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含义 2、评估的类型及层次 3、诊断、评估与筛查、鉴定的比较 二、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内容及方法 三、教育诊断与评估的实施程序 1、准备阶段 2、测评阶段 3、综合评定阶段 4、评估结果的应用 四、教育诊断与评估的注意事项 五、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的意义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2学时) 一、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1、智力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2、学习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3、言语与语言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4、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5、自闭症儿童特征及诊断与鉴定标准 二、身体功能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1、视觉障碍儿童 2、听觉障碍儿童 3、肢体障碍儿童 4、病弱儿童 三、其他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第三章教育测验的基本理论与技术(3学时) 一、测量概述 1、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 2、心理测量的误差及其种类

儿童常见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与鉴别报告

写在课前的话 正常皮肤的表面脂膜、角质层、黑素均对光线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特别是黑素的保护作用更大,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色素。一般将色素性皮肤病分为色素增加如黄褐斑、雀斑和色素减退如白癜风两大类。大多数色素障碍性疾病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仅影响美观,但某些皮损可以为多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 一、概述 正常皮肤可以呈现出红、黄、棕及黑色。影响肤色的因素包括血红蛋白(氧和状态或还原状态)、黑素(起决定性作用)、类胡萝卜素。黑素在黑素细胞中特殊的细胞器- 黑素小体中合成,然后转运至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中。肤色有种族和部位差异,此与黑素小体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和降解方式的不同有关。表皮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在胚胎早期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并分化。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毛囊、真皮、黏膜上皮、内耳、软脑膜和视网膜。多数黑素向上随着表皮生长移行到角质层脱落,排除体外。少数黑素转移到真皮,被嗜色素细胞吞噬,运送到血循,经肾脏排除。 色素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黑素母细胞移行和分化异常、黑素细胞数目增多或减少以及黑素合成或转运异常。色素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可根据其色素是增加或减少和其分布是局限或泛发来进行鉴别。 色素减退性皮肤病包括局限性和弥漫性白斑,每种白斑又有较多的分类,作 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掌握每种疾病的病变特点, 熟知相关的鉴别诊断要点,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治。 二、色素减退性皮肤病( Hypopigementation ) (一)局限性白斑( Localized hypopigmentation )

1. 先天性局限性白斑 包括无色素性痣、 Ito色素减退症、结节性硬化症(叶状白斑)、贫血痣、斑驳病等。 以下不属于先天性局限性白斑的为() A. 无色素性痣 B. Ito色素减退症 C. 贫血痣 D. 白癜风 正确答案:D 解析:先天性局限性白斑包括无色素性痣、Ito色素减退症、结节性硬化症(叶状白斑)、贫血痣、斑驳病等。白癜风为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局部色素脱失性疾病。 ( 1 )无色素性痣( Nevus Depigmentosus,或 Achromic Nevus ) 无色素性痣是一种先天性非进行性色素减退斑,临床特征为白斑生后或生后不久出现,其分布及相对大小终身不变。本病在 1884 年由 Lesser 首先报道, 1967 年 Coupe 制定了无色素性痣的诊断标准,并被大多数学者采纳。 1967 年 Coupe 制定诊断标准包括:单侧性分布;白斑出生既有,或早年发病;白斑的分布终身不变;受累区域的组织无 改变,局部感觉无异常;白斑边缘无 色素沉着。 无色素性痣分为三型:局限型是 指局限于体表任一部位;节段型是沿 神经节段性分布;涡漩型或泛发型的 白斑表现为奇特的线状或涡漩状,分布广,不伴有神经系统、骨骼等其他系统畸形。 无色素性痣在临床上易与其它局限性白斑相混淆,如早期无色素性痣与结节性硬化的叶状白斑不易区别,晚发无色素性痣易误诊为白癜风,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及财产损失,因此,早期识别无色素性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据有关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肤病的比例约占2 5%~30%。在临床上,以皮肤病为首发症状或主诉前来就诊的糖尿病患者,约占皮肤科门诊患者总数的2%~3%,这一点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那么,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哪些皮肤病呢? 外阴瘙痒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由于剧烈的搔抓,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患者瘙痒的程度与其血糖的数值呈正比关系,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皮疹便可逐渐消退。 糖尿病坏疽该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该病患者常伴有大动脉闭塞和足趾溃疡。这种足趾溃疡为干性坏疽;若患者无动脉闭塞,则其足缘、足底、足背等处好发生溃疡。这种溃疡为湿性坏疽。该病多由于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所导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知觉神经障碍以及痛觉或温觉麻痹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烫伤和外伤,以免引发坏疽。 感染性皮肤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各种感染性皮肤病:①

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念珠菌和皮肤癣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念珠菌容易感染的部位是外阴生殖器、腹股沟、口腔、甲沟、第3~4指(趾)缝;皮肤癣菌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腹股沟、手足、头部等部位。②细菌感染围广泛且炎症明显,并常出现坏疽。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该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多由外伤而诱发,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可在其胫骨前出现局限性大片硬皮样斑块,斑块的形态不规则,中央呈黄色,边缘为暗红色浸润。约有2/3~3/4的该病患者都合并有糖尿病。该病患者出现此种皮疹1~5年后才会出现血糖升高,而且即使其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不能使这种皮肤病完全改善,只有在其皮疹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时方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糖尿病性皮肤潮红该病患者的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病情严重时,其掌跖部位也可出现上述皮疹,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和异常扩张所 导致的。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其手足可出现烫伤样水疱或大疱。该水疱可单发,也可多发,其疱壁很薄、内含浆液、周围无炎症性红晕。该病患者常无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复习资料望月守望

第一章 一、诊断:指分析研判会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成果的任何生理问题、心理过程或行为表 现及其原因 二、评估:指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手段测量学生成就和行为,以便作出教育性决定的过 程。 一)评估的类型:1)筛查性评估;2)诊断性评估;)3)终结性评估 二)评估的层次:1、转介学生;2、筛选学生;3、诊断和安置学生;4、制定教育性方案;5、评估学生的进展情况 三、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 一)生理状态 1、一般性的健康检查(身高、体重、呼吸,脉搏和血压、感觉、神经系统 的检查)2、病史询问(询问儿童母亲的妊娠史和儿童的出生史、儿童父母的亲缘关系 即家族史、儿童的生长发育史) 3、针对性的特殊检查(血液检查、尿味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脑脊液检查) 二)心理表现 1、智力测验 2、社会适应能力的评定 三)教育资料 1、学绩考察 2、教师问卷 四)社会适应 四、教育诊断评估的方法 一)观察法;二)访谈法;三)评定量表;四)测验法 五、教育诊断评估的实施程序 (一)准备阶段 1、明确评估目的和了解评估对象 1)明确评估目的 2)了解评估对象 2设计评估方案1)确定评估的指标体系2)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并设计 收集资料的程序 3)评估人员的选择和训练 4)组织好诊断评估的小组(5—9人) 5)与儿童家长联系,争取儿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6)物质准备和活动场所的安排 (二)测评阶段 (三)综合评定阶段 1综合评定 1)求同存异2)找矛盾,探原因3)剔除无效资料4)得出结论5)提出建议 2评估报告中应包含的项目 1)基本资料2)评估目的3)非标准化测验所得资料4)标准化测验所得资料5)结果解释6)建议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1评估结果应用范围1)教育行政方面2)教学方面3)咨询和指导方面4)科学研究2个别教育计划1)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措施2)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检查和评估3)记载综合评估的结果,表明儿童目前已达到的教育程度 第三章 一目前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评估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取向,即:心理计量取向, 行为和生态取向及质的发展的取向 第四章 一信度含义和检验方法 含义信度又叫可靠性,通常是指同一群受测者在同一个测验上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1稳定性系数2等值性系数3稳定与等值性系数4分半信度系数5内部一致性系数6评分者信度系数 二效度含义和检验方法 含义效度又叫准确性,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方法 1内容效度2效标关联效度1)计算效度系数2)区分法3)确定取舍的准确性 3构想效度1)逻辑验证法2)考察测验的内部一致性3)计算相关系数4)因素分析法 三常模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常模又叫常模量表,指的是根据全体受测者或者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受测者样本的测验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

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诊断:医学方面;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特教方面;分析研判会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成果的任何生理问题、心理过程或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进一步的教学策略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 评估:教育方面;指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手段测量学生成就和行为,以便作出教育性决定的过程。 特教方面;评估包括各式各样的评鉴、估计、评价以及判断出有关特殊需要学生需求的技术和程序。特别强调,调整过程以符合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不是试着让学生符合特别的评估程序。 教育诊断与评估: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服务的诊断与评估。诊断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同时评估又包含有诊断的含义,二者之间有重叠,难以严格区分。 测量:是决定学生能力表现或成就水平的过程,在特教评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测量有多种形式,测验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行为观察、晤谈、填写评定量表、填写检核表以及临床评定等。 测验:是一种特定形式的诊断程序,是较大评估过程的一部分,是用一组问题来产生一组分数或一些其他的数字结果。特教工作者要依赖许多形式的测验来评估特殊需要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存在问题,包括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的非标准化测验。 生理状态:即身体检查与医学诊断,包括儿童的健康状况,如视力、听力、语言功能及家庭与个人病史等,通常由儿童本人、家长及医生提供评估资料。对生理状态的检查,可分为【1】一般性的健康检查(身高、体重、呼吸、脉搏和血压、感觉、神经系统的检查)【2】病史询问(询问儿童母亲的妊娠史、询问儿童的出生史、儿童父母的亲缘关系及家族史、儿童的生长发育史)【3】针对性的特殊检查(血液检查、尿味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脑脊液检查)三个方面。 心理表现:即心理测量,包括智力发展、人格发展、情绪行为困扰状况、性向等,通常可通过心理测量来获得资料。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客观地测定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的手段,是一个对人的心理属性进行定量描述过程,基本上只涉及数字的收集,如给儿童的推理能力打一个分数。心理测量的内容很丰富,种类也比较多,但常用于特殊评估与鉴定中的心理测量主要是智力测验和社会适应行为测验。适应性为:了解和评估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评估的重要项目之一。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社会化及职业能力。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 教育资料:即学绩考察与教师问卷,通常包括学业成绩、知觉动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条件的优劣等,通常由各任课老师提供资料,由班主任或辅导老师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

重症多形红斑 1. 药疹:明确用药史,可以是两周或20 天以内的,可以是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麻疹型,猩红热型,紫癜型等,瘙痒比较明显,皮疹颜色鲜红。严重者可累及粘膜:眼,口腔,唇,外阴等。该患者发疹前无用药史,可排除。 2 ?多形红斑:皮疹常见于四肢末端,初发为边界清楚红色斑疹,后变为隆起水肿性丘疹,周边水肿性红斑,中心紫癜,虹膜现象明显,多对称分布的。根据皮疹特点暂不考虑 3. 重症多形红斑:皮损可为红色斑疹、水疱等。如病情严重,可累及粘膜处。一般发病诱发因素与用药无关。故暂排除。 4. 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皮损为多形性,有痒性风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多数发疹之前有肿瘤表现。DIF 有组织病理改变,IIF 可阳性。必要时查病理、DIF 等以进一步排除。 5 大疱性类天疱疮:此病好发于老年人。皮损表现为全身泛发的红斑、水疱但呢个。部分病人见口腔溃疡。IIF 可提示抗基底膜待抗体,DIF 示疱周正常皮肤基底膜带处C3、IgG 免疫反应物沉积。目前依据不足。必要时入院后查病理活检、DIF 等进一步排除。 1. 荨麻疹性血管炎:反复发生风团伴瘙痒,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损处可见暗红色斑疹,部分伴有疼痛,关节肿胀 2. 环状红斑:多见于中青年皮疹呈环形或融合,成多形水肿性红斑:因新旧损害重叠可呈现 靶样,边缘隆起如缇状,其内缘附少量鳞屑:好发于臀、股及小腿:微痒:病程慢性复发性,皮疹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以真皮炎症反应性血管扩张充血的细胞润浸润为病理基础。该患者病理结果不考虑该病。 3.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分为丘疹鳞屑型和环状红斑型,环状红斑型初为水肿性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的斑块,表面平滑或有少许鳞屑,消退后可留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损害好发于面、手、前臂、上胸等曝光部位。常有敏感的光敏感现象,血 清抗Ro及抗体La及ANA阳性,皮损DIF阳性,血细胞减少,血沉增快。该患者皮疹。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女,青年女性,主因“全身起疹 3 个月,加重半月”入院。查体有 双颊部水肿性红斑,四肢、耳后暗紫红色斑疹。病程中有雷诺氏现象,有关节疼痛,有脱发、乏力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抗核抗体阳性( 1: 100000),白细胞下降(3.00X10A9/L),C3、 C4 下降,已达到SLE 诊断标准,故SLE 诊断明确。 2. 扁平苔藓:原发损害为紫红色、扁平的多角形丘疹, 初起针尖大小, 后逐渐扩大至0.5-1.0cm, 表面有蜡样薄膜及细的白色条纹( Wickham纹),好发于四肢曲面,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 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本病瘙痒明显,常累及黏膜,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本例患者双手臂 外侧有暗紫红色斑疹,但是表面未见Wickham 纹,且病史和相关检查不支持,暂不考虑。 3. 皮肌炎:亦可有与SLE 类似皮损, 但其典型皮损为上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Gottron 丘疹等,可扩展至颈部V 字区、肩胛部,常伴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和触痛,实验室提示肌酶上升, 肌电图示肌源性变化, 本例患者无肌力下降, 但有乳酸脱氢酶偏高 (311U/L), 建议行肌电图检查以明确。 1. 皮肌炎:主要皮疹表现为双上眼睑暗紫红水肿性斑疹,可扩展至颈部V 字区、肩胛部,亦 可有与SLE 类似皮损,但有肌无力、肌酶上升、肌电图表现,若无肌肉症状, 体可鉴别,本例患者无肌力下降,可进一步肌电图检查以排除。 2. CAD :多为中老年男性,主要在曝光部位,呈皮炎湿疹样或浸润性丘疹和斑块, 病,皮损持久,反复发作,光试验大多对UVB 敏感,光斑贴可能阳性,无SLE 相关抗 偶为红皮 SLE 相关抗体,

第五章 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第五章对学前特殊儿童需求和教育的评估 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学前特殊儿童在评估前的准备工作,实施的过程;掌握对学前特殊儿童评估中的重要概念和常用的工具。 学时:2 教学方法:讲授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有较严重问题行为或有发展障碍的学前儿童,以及智力超常的天才儿童。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异于同龄儿童、年龄为2—7岁。具体表现在身体、智力发展、学习能力或行为上都与常态不同。学习事物的能力或生活行为功能,可能具有超常天赋,也可能是严重的发展迟缓。可分为三大类:有持续性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身心发展迟缓或有障碍的儿童;智力、艺术或其他方面超常发展的超常儿童。学前特殊儿童可分为九种类型:情绪障碍儿童、品行障碍儿童、弱智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语言障碍儿童、视障儿童、听障儿童、身体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等。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一般采取融合保教的形式。融合保教是指在幼儿园附设特教保教班,或让有轻度心理发展障碍或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儿童在普通班中接受保教。这为特殊儿童创设了一种正常化的、较少受限制的环境。 为了使他们在融合保教班能健康成长、顺利的接受保教,一般要做两个方面的评估:一是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的评估。可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和家长的需求(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总体心理需求有:有忠实的倾听者、大量的资料:如何面对自己的残障孩子并拟定未来的计划等方面的资料、可行的训练。)对于家庭需求的探讨,尽可能以非正式的访谈方式处理,避免家长在太多的压力下,不敢真正谈及自己的需要。二是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的评估。对特殊儿童在融合保教中接受教育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作出评估,从而便于对他们进行正常化和个别化教育。 第一节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评估的准备 识记: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领会:对学前特殊儿童家庭需求的了解和意义 教学过程: 1994年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中的第五点和第六点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中的鉴定做了规定,学校和班级教师应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的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其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基本训练方法和辅助用具的选配、使用、保养常识,对其子女做好家庭教育训练工作。”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学生档案(包含个人和家庭情况、残疾鉴定、个别教学计划、考核评估等资料),同时仅限于校方、主管教师和家长间使用,不能对外流传。 一、家长会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很重要。 (一)会谈前:在会谈前要作充分的准备,决定以何种方式与家长座谈,哪些内容要谈。 (二)会谈中:在会谈中要注意“双向沟通”,让家长了解托幼机构的教学活动内容、幼儿学习状况、已经学到的技能、正在学习的目标等;让家长表达他们的看法,叙述幼儿在家的情况及表现。 (三)会谈后:在会谈后要将家长会内容记录及时存档,避免日后有误解。 二、家庭辅导(家庭咨询) 家庭辅导是由专业人员与家长之间,通过对彼此的了解,针对特殊幼儿提供更好的服务的一种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版)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版) 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 皮肤影像学亚专业委员会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具有放大作用,可以透过表皮角质层,显示表皮和真皮浅层的色素和血管结构,与组织病理表现有一定对应关系。皮肤镜最初应用于诊断色素性肿瘤,近年来皮肤镜检查已经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如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良性或恶性非色素性皮肤肿瘤、血管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毛发及甲病等。皮肤科最常见的以红斑鳞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大多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作出诊断,但对于不典型的病例,有时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由于大多数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病变主要发生于表皮和真皮浅层,具有色素及血管结构的改变,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和临床应用发现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皮炎,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扁平苔藓及早期蕈样肉芽肿等,具有特征性的皮肤镜表现,皮肤镜检查在这些疾病中,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配合组织病理检查的实施,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皮肤镜诊断步骤及描述术语 在皮肤镜检查前应观察皮损的数量、形态及分布,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即炎症性或肿瘤性,色素性或非色素性。皮肤镜检查这类疾病时,首先判断血管的形态,其次判断血管的分布,最后判断是否存在附加特征,最终做出诊断。 1 相关的血管形态描述术语 点状血管(dotted vessel)表现为密集排列的小的点状结构; 小球状血管(glomerular vessels) 是点状血管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扭曲的血管成簇分布,似肾小球样;发夹样血管(hairpin-like vessels)表现为扭曲或弯曲的血管;环状血管表现为闭合扭曲或者弯曲的血管;线状血管(linear vessels) 表现为水平方向的红色线状结构;分支状血管(arborizing vessels) 表现为直径大的血管不规则的分支成极小的终末毛细血管; 非典型血管(atypical vessels) 表现为无法用特定血管形态描述的线状或环形血管; 细的短棒状血管(fine short linear vessel) 表现为细短的线状血管; 精子样血管结构(spermatozoa-like structures) 为由点状血管和细的弧形线状血管组成的复合血管结构,似“精子样” ;红斑(erythema) 表现为粉红色无血管的结构,通常出现在皮损边缘或消退区( 图1) 。 1.1 对血管分布的描述,包括: 一致性分布(regular distribution) 、灶性分布(pathy distribution) 、边缘分布(peripheral distribution) 、放射状分布(radial distribution) 等。 1.2 附加特征 (1) 背景颜色: 暗红、鲜红、淡红、黄色、橘黄色; (2) 鳞屑: 颜色及分布; (3) 白色网纹 ( whitish striae) 、无结构区、蜂窝状色素网( honeycomb network) 、蓝灰色点等;(4) 溃疡,出血。 2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皮肤镜特征 2.1 银屑病具有特征性的皮肤镜表现; 皮肤镜可以用于银屑病与湿疹、头皮银屑病与头皮脂溢性皮炎的鉴别诊断; 发现甲周及甲下的血管扩张,出血及肉眼不可见的小脓疱,以及疗效和副作用的观察。 2.1.1 斑块状银屑病皮肤镜表现(图 2、3) (1) 血管形态:点状血管、小球状血管、发夹样血管、环状血管,出现环状血管或发夹样血管对于诊断有很高特异性;(2) 血管分布:一致性分布; (3) 附加特征: 亮红色背景、弥漫分布的白色鳞屑。

七类皮肤病简介

一、湿疹 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因:复杂,它的致病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目前认为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一种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这是受遗传因素支配的,故湿疹常发生在特定的人群中,但亦受健康情况及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影响。 诱发因素 1、内部因素: ①体内存在慢性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 ②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因素; ③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 ④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导致小腿湿疹; ⑤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每一个体对各种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均与遗传有关,此可随年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2、外部因素: ①食物方面如鱼、虾、羊肉等过敏; ②吸入物如花粉、尘螨、毛皮、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③物理因素如日光、炎热、干燥; ④化学因素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二)临床表现 通常按皮损的表现将湿疹分为三期: 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都具有明显的病变特征,而亚急性湿疹则是急性湿疹的缓解过程或是向慢性湿疹过渡的表现。 1、急性湿疹(acute eczema) 好发部位: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 皮损形态: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自觉症状: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 合并症:如继发感染则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皮肤病与性病学总论

皮肤病与性病学总论 教学内容 一、皮肤的解剖学和组织学 1、皮肤的结构 2、表皮 3、真皮 4、皮下组织 5、皮肤附属器 6、皮肤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肌肉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三、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1、自觉症状 2、他觉症状(皮肤损害):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 四、皮肤病的诊断学 1、病史 2、体格检查 3、特殊手段的检查 4、实验室检查 五、皮肤病治疗学 1、系统治疗药物 2、外用药物 3、物理治疗 4、外科治疗 常用术语 1、表皮通过时间:又称表皮更替时间。基底层细胞分离、分化成熟成为角质层细胞并最终 由皮肤表面脱落的过程,一共28天。 2、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成对的纽扣样结构,起连接相邻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

3、基底膜带: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以及血管周围的用过碘酸-雪夫 染色显示出的一条约0.5-1.0 m的紫红色均质带。 4、原发性皮损: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结果。 5、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由于治疗及机械性损害而引起的改变。 6、皮肤划痕征:用钝器划皮肤后在划过处产生风团的现象。 7、同形现象:正常皮肤在受到非特异性损伤后可诱发与已存在的某一种皮肤病相同的皮肤 变化。 8、尼氏征: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个现象:(1)手指推压水疱一 侧,水疱沿推行方向移动;(2)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3)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推擦,表皮剥离;(4)牵扯已经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外观正常的表皮一同剥离。 9、光化学疗法:内服或者外用光敏剂后照射长波紫外光的治疗方法。 重点和难点问题 1、皮疹的认识和正确描述 2、外用药的种类、剂型和正确的使用 3、抗组胺药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4、皮肤病鉴别诊断时应考虑的因素 5、皮肤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常见皮疹鉴别列表

常见皮疹鉴别列表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病毒性皮疹、细菌性皮疹、 皮肤病、风湿类皮疹、其他类。 疾病病因皮疹特点发热全身症状 病毒性1、麻疹麻疹病毒红色斑丘疹,头面部→颈部 →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 素沉着及细小脱屑发热3~4天, 出疹期体温最 高 全身症状轻,耳 后、枕部有淋巴 结肿大,并有触 痛 2、急疹疱疹病毒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 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高热3~5天, 热退疹出 一般情况良好, 高热时可有惊 厥,耳后、枕部 淋巴结亦可肿大 3、肠道疾病埃可病 毒、柯萨 奇病毒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 合,1~3天消退,不脱屑, 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疱样皮 疹 发热时或热退 后出疹 发热、咽痛、流 涕、结膜炎、腹 泻、颈部和枕后 淋巴结肿大 4、风疹、风疹病 毒 (rubell a virus) 、,皮疹最先出现于面颈 部,24小时内布满躯干 及四肢,但手掌和足底 无皮疹、淡红色细点状 斑疹、斑丘疹、或丘 疹,部分融合后类似麻 疹。躯干、背部皮疹密 集,融合成片,类似猩 红热皮疹。皮疹一般持 续1~4天消退, 发热、出疹 前1~2日,可 有低热或中 度发热, 上呼吸道轻度 炎症、耳后、 枕后及颈部淋 巴结肿大、病 情较轻,预后 良好。 5、水痘、水痘-带 状疱疹 病毒 (varice lla- zoster virus, VZV)初 次感染皮疹先见于躯干、头 部,逐渐延及面部,最 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 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 较少,呈向心性分布。 开始为粉红色帽针头大 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 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 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 结痂。部分皮疹仅6~8 小时,皮疹发展快是该 发热1~2日 即进入发疹 期。 多数典型水痘 患者皮疹不 多,全身症状 亦轻,较少发 生严重并发 症。重型者则 皮疹密布全 身,甚至累及 内脏(如肺 部),全身症状 亦重,热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