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考古大事记

秦始皇陵考古大事记

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實地測量了始皇陵封土的高度、形狀及底邊尺寸。1917年,法國學者維克托·薩加倫也對秦陵封土進行了調查。他認為,在中國所有現存的古塚之中,這是最突出的一座。1962年在陝西省文管會的組織下,對秦始皇帝陵園進行全面性的考古勘察工作展開,測繪出第一張陵園平面佈局圖。1974年3月,秦兵馬俑被農民打井偶然發現後,於7月15日,在國家文物局的直接支持下,秦始皇帝陵園的第一支考古隊進駐了兵馬俑坑工地。1995年3月,在陵園封土北邊,發掘清理了由6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築構成的陵寢遺址。1996年,發掘清理了陵園外城之外面積近300平方公尺的動物陪葬坑。1996~1997年間,在內外城之間的東南部又發現了一座面積達1.3萬平方公尺的大型陪葬坑。1998年7月,考古工作者對新發現的大型陪葬坑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批石質鎧甲。同年10月,發現大型陪葬坑兩座。1999年在1號陪葬坑中出土了一件氣勢磅?、被譽為「秦陵第一鼎」的銅鼎,這也是目前在秦陵發現體積、重量最大的一件銅鼎。 1999年發現的百戲俑坑,對於研究秦代宮廷娛樂生活和中國古代的「百戲」發展史有著重要的價值。2000年7月,釐清k0006陪葬坑的基本形制,其平面略呈「中」字形,東西走向,總面積144平方公尺。在這個陪葬坑裏共發現了12件陶俑,其中有8件文官俑,這在秦俑中是首次發現,並有4件御手俑。2002年8月,考古隊在秦始皇陵的東北方向發現一神秘陪葬坑,共出土了10餘件青銅做的「青銅仙鶴」等禽類動物,這在秦始皇陵考古史上還是首次發現。2002年底,開始採用地球物理綜合探測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勘查,勘查工作被列入中國重大科技攻關計畫——國家863計畫。2003年1月,陝西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隊在秦皇陵封土堆北側發現一個面積70000平方公尺左右,相當於兵馬俑一號坑5倍的巨型陪葬坑,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大的秦陵陪葬坑。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 编者按】段清波教授曾长期主持过秦始皇帝陵园的考 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撰《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入选2011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本刊将分三期陆续推出的长文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是作者十余年来通过对秦始 皇陵考古、秦文化考古、秦始皇帝制度改革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考察而形成的新成果。作者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高台建筑、小型条砖、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茧形壶、槽型板瓦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明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东西方文化就有了深入的交流;作者还将统一后秦始皇帝所采取的所有改革措施,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改革措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并据此认为文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交流在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本刊希望通过有益的学术争鸣,共同推进文明交流的理论与研究的进展。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ki.xdxbsk.2015-01-002 、引言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小麦、冶铁技术、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是由西亚、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渊源于西亚的青

铜技术、马车等也通过草原、沙漠、绿洲或茶马古道等线路对中国产生过深刻影响,当然,在更早的时期还发生过其他文化因素交流的现象,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均早于张骞的凿空之举。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 一)兵马俑 最使秦始皇陵闻名于世而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美誉的莫过于数千件原大的兵马俑,宛如横空出世般的兵马俑集群在赢得人们感叹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从未出现的以人和动物为主题来表达艺术目标的这一理念会突然出现在秦帝国时期? 秦代之前,尤其是商周以来,传统艺术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艺术,基本上都是艺术家以极具想象力的图形来制作各类能通达上天的祭器,此时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作为所表达主题的配角,附着在器物的底部或装饰在耳部。虽然也有学者讨论过秦帝国时期能出现兵马俑陶塑艺术的技术性支撑因素,但却没有思考过这类大型陶塑会出现在此时的逻辑性问题。二十多年前,有学者曾认 为,兵马俑艺术“来源于西方的交往,来源于亚历山大的智慧和 光彩耀人的希腊艺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卢卡斯(Lukas Nickel )也提出了相近的认识。

秦始皇陵背后的历史人文 在1974年之前,也就是在秦始皇陵被发现之前,我们对秦朝知之甚少,因为现存的史料十分有限,难以去探讨秦朝的文化与秦朝的发展程度,所能依据的史料仅是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史记》是在大秦帝国灭亡一百年后的一本著作。在这100年间,许多史实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最初的真实。而且,我们都知道,文献资料仅能作为二手资料来进行调查研究,因为其或多或少会带有著作者的某些情感,而且“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因此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对《史记》都是采取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但是秦始皇陵的发现为我们填补了秦朝一手资料的空缺,秦始皇陵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反映秦朝的历史文化,反映那时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也可以验证《史记》中关于秦朝的历史记载是否正确,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史记》中记载的夏商周王朝的看法,是真实还是虚构。 秦始皇陵是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大陵墓,其占地面积和今天的曼哈顿相差不大。据仪器探测显示,秦始皇陵深37米,呈倒金字塔状。在秦始皇墓葬上方,工人通过堆积泥土修建了一个小山丘。而且,伴随着秦始皇陵的发现,是8000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真人大小、全副武装的兵马俑。但是始皇在位时间(尤指公元前221——公元前210)也才仅仅11年,在这短短十年内,工匠是如何修建工程量如此浩大的秦始皇陵呢?那8000个兵马俑又是如何被能工巧匠制作的呢?秦始皇陵又能够反映秦朝的历史人文呢? 暴虐统治 史书都说始皇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起义,以陈胜吴广为先。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秦王少恩而虎狼心,杀人如不能举”。但是这些资料都是文书,没有人能够担保其没有错误。 最近,在始皇陵墓发现了很多具年轻的男子头骨,这些男子有许多在二十周岁左右,据记载,有些男子因为拖欠国家资金无以偿还,便帮助国家修建陵墓。从头骨和记载可以验证,这些应该就是当年修建陵墓的工人,因为犯错,或者因为难以承受长期高压工作,死于工作途中。据《史记》记载,大概有75万人在完成这一庞大工程,包括修建陵墓和制作兵马俑。而且,当时的工人并不像现今的工人那般自由,他们大多是身带枷锁,忍着巨大痛苦艰难修建,如果稍有懈怠,便会有大刑伺候。这一点也可以从始皇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得知。 考古学家们在陵墓中发现了许多刑具,包括颈部枷锁和镣铐,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当时工人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从此处也可以看出秦王朝刑法的严苛和始皇的残暴统治。始皇为修建自己的陵墓,为满足一己之私,为把生前所享都带入自己陵墓,不惜以人命为代价,为自己修建耗时耗钱耗人力的陵墓。 他不仅对工人如此,对自己的妃嫔也是如此,不仅要兵马俑相伴,还要与自己共枕眠的妻子殉葬。在秦始皇陵墓中,发现了几具年轻的女性头骨,伴着名贵的珍珠与黄金——在当代也可作为精品,这显示着她们的身份与地位——皇帝的妃子。她们的头骨与身体部位的骨头错乱堆积,揭露着她们生前遭遇的不幸。而且,随后考古学家们采用先进技术还发现了98座墓葬,每座里面都有一位女性的遗骸。 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也就是“见微知著”。从始皇陵墓发现的

秦始皇陵墓简介 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骊山皇陵复原图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内城里面修建了堂皇的地下宫殿,顶上有用明珠做的日月星辰,地下布置了用水银做的江河湖海。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关组织的挖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考古证明,秦始皇陵地宫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几千年来未被盗掘。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区内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 秦始皇陵建造图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

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周长2000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帝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陕西秦始皇遗址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下面整理了陕西秦始皇遗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兵马俑陪葬坑均为土木混合结构的地穴式坑道建筑,象是一组模拟军事队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

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它与兵马俑交相辉映,为始皇陵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研究秦代历史、铜冶铸技术和古代车制提供了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陕西秦始皇遗址的评价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个奇迹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

秦始皇陵导游词介绍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秦始皇陵导游词介绍(1) 游客们,我们现在到了秦始皇陵,让我们一起游览秦始皇嬴政的安息之地吧。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它位于美丽的骊山脚下,距离西安35公里。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内两城,封土是四方锥形。 我们首先看看它的外部结构。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看完了秦始皇陵的外部结构,再来看看它的内部结构。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讲完了结构,我再讲两个小故事:一、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棺木以铜铸成,始皇陵地宫里布满了宫殿及楼台亭阁的模型,藏满了各种奇珍异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工匠们还用水银制作出能够流动的江河湖海,如黄河、长江等以象征大地;用鲸鱼膏点的灯可以长明不灭。 二、秦二世下令凡是他父亲的没有生儿育女的妃子应该全部随他

父亲而去。这些妃子被殉葬后,一个大臣建议那些布置陵墓暗道机关的工匠太多,于是当秦始皇在墓室被安葬好,那些奇珍异宝刚刚被封好后,墓门立即被关闭,里面的工匠一个也没逃出。然后在陵墓封土上种植草木,以使它看起来像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 故事讲完了,我们就能感受到:秦始皇陵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为了保护它,请游客们除了美丽的照片和美好的回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轻轻的脚步和由衷的赞叹什么也别留下,谢谢! 至此,我们的秦始皇陵之旅结束了,再见! 秦始皇陵导游词介绍(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西安,今天我们所要参观的历史悠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可称作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环境优美,地势险峻。在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因此,1978年12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兵马俑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是啊,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进去看看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总面积14260平方米,兵马俑数最多,有六千多个。 快看!站在最前面的是将军俑。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

89 1、引言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 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1] 该技术通过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显示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营造出逼真的环境,使用户沉浸其中。用户可以使用语言、行为等自然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进行操作,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途径获得反馈,这种实时交互的过程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真实。作为一门崭新的综合型新技术,VR已经被应用到多种学科领域,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将成为传统旅游方式的有力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VR技术应用与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因有二:一是由部分景区景点严重超载的原因决定的。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民众的旅游需求高涨,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以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为例,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实现旅游收入14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必将加速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以至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稀缺旅游资源需要“韬光养晦”、“休养生息”。虚拟游览能够在不进入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情况下部分或者全部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其浏览过程及时间不受限制,观察的角度也不受限制,可以更换多个观察点,又可以像动画一样制定既定路线游览,使用户能根据他们的意愿探索整个环境,选择自己个性化的体验,满足自身游览和审美的需求[1],从 而分流部分客流,减轻景区景点的接待压力,缓解过度开发带来的 破坏,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原貌,加之现有的保护技术有限,无法阻止部分旅游资源由于非人为原因导致的消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保留这些珍贵遗产的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则可将其数据化后在存储介质上永久保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 虚拟现实技术现已逐渐被应用于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如通过全景照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三维全景漫游,再现即将消亡或是己经不存在的旅游景观,保护并展示珍贵的文化遗产,辅助旅游项目规划等等。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处世界遗产已经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全部或部分完成了三维虚拟化,如虚拟故宫、虚拟华山等。本文拟为充满神秘色彩秦始皇陵地宫实现三维重现提出一套概念化的设计方法,促进地宫保护工作和未来开发。 2、技术准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的高速发展,虚拟旅游系统的开发方法越来越多,按照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四类:三维全景、VRML/X3D语言、编程方法(如OpenGl、DirectX、Java3D、XML)、Web3D商业软 件(如Viewpoint、3DML)[2] 。这些方法特点不同,各有利弊。 VRML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的简称,是一种用于创建三维造型和渲染的图形描述语言。它将二维、三维图形和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效果融合在一起,使信息能够在一个具有空间感和实时感的三维空间中被表达出来。同时,它提供灵活有效的人机交互功能,使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和交互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VRML的访问方式为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服务器将客户端请求的VRML文件通过因特网传输,在客户端解释执行,生成三维场景。这种工作流程与以图片文件为主的三维全景模式相比,大大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和交互的延迟时间,因而提高了显示速度,增强了实时交互性。VRML是开发网络虚拟旅游系统的最佳选择,且VRML具有很强的拓展性,诸如ArcGIS、3DSMAX、Maya等三维软件都能将文件转化为VRML格式,为VRML文件的创建提供多种途径。 虚拟秦陵由两部分构成:地上的封土和地下的地宫。对于纹理性不规则性较强的地面模型和周边环境使用ArcGIS建模相对于V R M L 则会方便很多;对于封土和地宫等形状规整的对象,3DSM AX则无疑是最优的建模工具,本文中综合使用VR ML 、ArcGIS和3DSMAX为主要工具实现地宫的三维重现,具体流程见图1。 建模完成后,从ArcGIS和3DSMAX导出的VRML文件须经过数据分离、优化、融合的三个过程。(1)数据分离。由于导出的VRML 文件中,所有的地类只有一个节点,不能反映数据间的层次关系和要素的独立性,不便于实现后续的浏览、显示、查询等功能,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分离。导出的VRML文件按图层各自独立创建,故不同图层数据的分离只需要添加名称、稍作处理以区分开即可。对于同一图层的数据的分离比较复杂,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将表示同一类地物的各个对象逐一导出为VRML文件,再进行合并。(2)文件优化。为 虚拟现实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以秦始皇陵为例 王航宇 黎婷 王计平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上海 200237) 摘要:本文以ArcGIS和3DSMAX为主要工具对秦始皇陵虚拟景观的实现提出一套概念化设计方案,并兼顾关键技术和方法。鉴于地宫目前尚不可正式发掘,此方案一旦实现将会使旅游者对地宫的认知具象化, 满足广大旅游者的探秘需求。 关键词: 秦陵地宫 虚拟现实 三维重建 虚拟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416(2012)06-0089-03 图1 虚拟秦陵设计技术路线图

中国民间故事-秦始皇陵建造之谜 秦始皇13岁即位时,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但是,直到他死时,修了近40年,陵墓还未修好,可以想见秦始皇陵墓的规模及豪华程度。 关于秦始皇陵的建造,还有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如秦始皇陵的建筑有没有设计 秦始皇陵究竟有没有设计蓝图 从史书记载的“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是按设计图修的,绝非任意建造,这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建造史上也是一个规律。 又《吕氏春秋》云:“世之为丘垅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即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制设计的,这一点符合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即生前所有死后也要有。把自己生前用过的、看过的都随葬在陵墓中。 目前,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四百多个陪葬坑、陪葬墓都是按其生前的要求建造的,既有表现生前军队的兵马俑,表现其车驾巡行的车马坑,生前狩猎的珍禽异兽坑,又有供应其膳食的食宫,供祭祀用的寝、便殿,用来养马的马厩坑等。其地宫中更是豪华无比,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真是生前所有、所看的东西都跟随他进入冥国。 吕不韦和李斯先后主持营陵 据《汉旧仪》云:“使丞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说明当时是丞相李斯主持督建这个浩大工程的。由丞相主管皇陵工程,但具体操作者应为少府。少府为秦的九卿之一,据《汉书·进官公卿表》云:“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汉承秦制,负责宫室陵墓工程。 《通典·凶礼》云:汉代“每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王陵墓的营建当由他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是丞相。只是丞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

秦始皇陵为何不敢发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这时唐朝大文学家杜牧描绘阿房宫富丽堂皇的著名诗句。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仍不满足,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陵)。 据史书记载阿房宫还没建成,大秦帝国就已经土崩瓦解了。只有秦始皇陵经历两千多年,高大的封土堆还尚在,这座陵墓是已被发现的皇陵中最大的一座。 据专家勘探发现整个秦始皇陵地宫至今未被盗挖。难道历朝历代的盗墓贼不为里面的宝藏而心动吗? 当然不是,据史记记载,秦朝灭亡后,项羽曾率领数十万大军盗掘秦始皇陵,由于知道秦始皇陵地宫秘密的所有工匠都被封闭在墓门之内,项羽无从知晓地宫之门所在的位置,挖了几个月都没找到地宫的入口。于是就掠走了地面宫殿的金银珠宝,剩下了一概付之一炬。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也曾率领大军发掘,但是也一无所获,在此之后,后赵皇帝石虎、唐末的黄巢也都是无功而返。 这与古代的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科技突飞猛进,我国考古工作者早已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找到了秦始皇陵入口的准确位置,不仅如此,还应用遥感技术弄清了整个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可以说凭现在掌握的科学技术完全有能力打开秦始皇陵地宫,但是为什么迟迟没有发掘呢? 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偶然被发现,之后通过发掘,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庞大军团重见天日,使诗人第一次见到那个时代秦朝士兵的风姿,兵马俑刚刚出土时个个神采奕奕,都

身披紫色铠甲和战袍,但是几分钟之后,秦俑出现了可怕的一幕,兵马俑身上的颜色由于遇到外界空气,很快就脱落消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而这一幕,都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更遗憾的是秦俑身上颜料的成分专家至今都还没有结论。 在陵墓发掘中有机物质陪葬品是最难保存的,他们只要接触氧气就会化为灰烬,这一现象世界各国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据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四壁有精美壁画,还有秦始皇生前最喜欢的各类书籍。如果现在打开地宫,这些历史信息将顷刻荡然无存,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考古专家至今都不敢打开秦陵地宫,国家也明令禁止主动发掘秦陵,相信在技术成熟后,秦陵地宫终究会被打开。 ;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中国专家近日开始采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以揭开缠绕人们心头上千年的秦陵地宫之谜。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园,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专家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方法,如此大规模的考古探测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对于地宫,除了进行发掘外,很难解开其具体位臵、大小和埋藏深度等问题。 此次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技术,将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专家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地面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重力法和测汞法。 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秦陵地宫,专家们将利用三维推断技术判定其存在依据(即参数依据),确定地宫的边界、形状、结构、埋藏深度、是否坍塌等信息。并将证实《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等说法。 据参与这一科技课题的专家介绍,中国在以往的考古实践中一直进行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遥感等技术逐渐运用到了考古领域。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勘测,对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先进工作方法的运用有重要意义。 但有的专家对于这种方法仍持保守态度。文物保护专家刘云辉说:“遥感等技术虽已广泛应用其他领域,但它只能检测出‘异常’情况,在缺少基本参数的情况下,仍然要靠传统的考古方法来开展工作。” 据悉,这次勘测是秦始皇陵考古探测中资金投入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勘查工作已被列入中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勘察工作的一期工程将在2003年9月结束,届时,人们对秦陵地宫将会有一个新的认知。(完) 千百年来,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猜测从未中断过,但这些都有待考古证实。经过对秦皇陵一年的无损探测,科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之下,距离地面30米左右。一直存疑的地宫是否被项羽所破坏的推断也得到可靠证实,地宫至今没有坍塌,没有进水,秦陵地宫的秘密被微微地掀起了一个边角。 2002年,科技部首次在“863”计划中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课题。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说,探测首先是断定封土堆中部下方经过大范围开挖,研究人员在秦皇陵封土堆中部观测到明显重力异常,由此推断这是由地宫中的回填夯土引起的。因为地宫开挖后,回填土经过夯实,比正常土的密度大,可以引起重力异常。在推断的地宫开挖范围处,弹性波法的观测结果与外围不同。 秦始皇陵区有封土堆、内外城墙和内外城墙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

智慧树知到《秦陵帝国与梦想》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秦始皇所用的军事家是? A:李斯 B:尉缭 C:郑国 D:蒙恬 答案: 尉缭 2、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口号? A:以“伐无道,诛暴秦”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答案: 以“伐无道,诛暴秦” 3、秦始皇先后派遣谁去寻找仙药? A:王方平 B:徐福 C:阴长生 D:卢生 答案: 徐福,卢生 4、徐福走后几年毫无音信? A:6年

B:7年 C:8年 D:9年 答案: 9年 5、在秦经历的三次大的政治升华中,最终经历了由什么到帝国的转变?A:附庸 B:方国 C:王国 D:部族 答案: 王国 6、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颁布“燔诗书”令? A:对 B:错 答案: 错 7、衡石量书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A:对 B:错 答案: 对 8、末代帝王现象是偶然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9、秦始皇对自我得称呼,经历了从始皇到真人得转变。A:对 B:错 答案: 对 10、六合这一观念表现了秦始皇对天下的想法。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秦始皇陵平面形状? A:南北向长方形 B:东西向长方形 C:正方形 D:圆形 答案: 南北向长方形 2、每个探方一般以哪个角控制自身和探方群的位置关系?A:东北角 B:东南角 C:西南角 D:西北角 答案: 西南角 3、陵区目前发现几口秦代水眼?

B:5口 C:6口 D:7口 答案: 4口 4、《史记》中第三次提到秦始皇陵的修建应当是在?A:二世元年二月 B:二世元年三月 C:二世元年四月 D:二世元年五月 答案: 二世元年四月 5、谁奏请二世将帝陵的建设者们武装起来? A:赵高 B:冯去疾 C:李斯 D:邯奏 答案: 邯奏 6、秦始皇陵的构成要素同样被汉代所继承? A:对 B:错 答案: 对 7、在考古发掘布方中基点所引出的基线都是正方向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市区约3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已达37年之久,到完工共用时38年。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内外两城,南部是陵园的中心。内城方形,周长米,外城长方形,周长6294米,今墓冢为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55米。全部陵园面积为218万平方米。陵园里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由于陵墓尚未发掘,墓内实况还是一个谜。据《史记》记载,秦二世登基后,曾命工匠在他父亲秦始皇的墓内“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有关部门对秦始皇墓进行了初步探测,果然发现很强的汞异常。1982年,在封土中间部位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圈出了万平方米的汞异常区,从而证实了中国史书的

有关记载。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秦始皇陵地宫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秦始皇陵地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秦始皇陵地宫 秦始皇陵地宫是指秦始皇的地下陵墓,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0 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亦称骊山园。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经过专业人士的勘测已发现,在秦始皇陵的大山丘里,因为下面有下水道,整体复杂,不敢贸然去挖;但在1962 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 米深,东西长170 米,南北宽145 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 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 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 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 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 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 1.宫墙坚固 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 米,南北141 米,南墙宽16 米,北墙宽22 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 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 1

秦兵马俑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 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 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

第22卷第1期2009年1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Vol.22 No.1 Jan.2009十年来秦始皇陵考古与秦文化研究评述 田 静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西安 710600) 摘 要:1998年以来,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K9901陪葬坑、K0006陪葬坑、K0007陪葬坑陆续发掘,相关研究文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秦始皇陵的布局结构。秦俑秦陵研究,从微观的名物考释到宏观的史学探索,出版了很多专著和论文,丰富了秦文化研究,使秦文化成为文化学研究中的热门学科,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秦俑学”。本文就十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秦始皇陵;秦文化;秦俑学;秦陵考古;秦陵秦俑研究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9)01-0093-04 一、秦兵马俑引发秦文化研究热潮 1974年秦兵马俑出土以来,考古工作者及时发表了秦俑一、二、三号坑的发掘简报。再次启动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勘察,陆续发现了许多重要遗址,如上焦村陪葬墓、马厩坑、珍禽坑、官遗址、铜车马坑、石甲胄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水禽乐舞俑坑、修陵人墓地等,也及时发布了报告、简报、报导。主要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1]、《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2]和《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3]、《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4]和《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5]等。这些著作为学界提供了权威的资讯,秦史研究与秦文化研究,都由此而展开了新的篇章。 秦陵秦俑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马非百先生的《秦集史》[6],林剑鸣先生的《秦国发展史》《秦史稿》《秦史》,黄留珠先生《秦汉历史文化论稿》[7],王云度和张文立先生的《秦帝国史》[8]等,都充分利用秦陵、秦俑的出土资料,对秦的历史或专题史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丰富和深化了秦文化研究。 袁仲一先生从事秦俑考古工作多年,他的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9]和《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10],对秦陵兵马俑与秦陵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王学理先生的系列著作《秦始皇陵研究》[11]、《秦俑专题研究》[12]和《轻车锐骑带甲兵———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发现与研究》[13]359,以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对秦陵与秦俑的学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武伯纶和张文立先生的《秦始皇帝陵》[14]对秦始皇陵的建筑、布局、秦兵马俑、秦铜车马等,做了全面梳理,并对一些重要问题如秦陵文物的定名和价值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极有见地的观点。 1993年,秦俑博物馆组织策划的《秦俑秦文化丛书》,先后出版了袁仲一先生的《秦文字类编》《秦文字通假集释》张文立先生的《秦史人物论》《咏秦诗》《秦始皇帝评传》、郭淑珍和王关成先生的《秦学术史探颐》《秦刑法概述》、王宝玲先生的《秦陵传说轶事》、张仲立先生的《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徐卫民和呼林贵先生的《秦建筑文化》、徐卫民和贺润坤先生的《秦政治思想述略》、朱思红和朱君孝先生的《秦成语典故》、王云度和张文立的《秦帝国史》、张志军先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文物保护研究》、田静先生的《秦宫廷文化》和《秦史研究论著目录》、徐卫民先生的《秦都城研究》、王关成和郭淑珍先生的《秦军事史》,共计19部专著。这些著作利用秦陵秦俑考古资料,从不同角度对秦的历史、政治、经济、思 93 收稿日期:2008-01-16 作者简介:田静,女,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史、秦兵马俑考古及秦文化。

临潼,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素有“华夏源脉”之城,是古城西安的东大门,从周,秦到汉,唐,一直是京畿之地,历史遗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唐华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景区,临潼区距西安市中心20多公里,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西潼高速公路、108国道穿境而过,到咸阳国际机场40分钟;陇海、西延等数十条铁路交汇成西北最大的新丰铁路编组站,物流畅通,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捷。临潼区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区内有标缝、陕鼓、骊山微电子公司、西北化工研究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银桥、伊利泰普克、伊利冷饮乳制品加工,汉兴、秦唐、秦兴造纸,大秦重型化工,同乐游乐设备制造厂,北京蓝海洋太阳能标准化厂房等等,这些企业将会为临潼的经济发展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西安临潼旅游商贸开发区是1994年5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1997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在其基础上又设立了西安临潼私营经济园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依托商贸开发区,建设代新工业园和能源物流园的“一体两翼”式空间发展格局。开发区已引进了延长集团、陕鼓集团、银桥集团、伊利集团、陕缝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入区企业近百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4亿元。2010年1月,代新工业园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县域工业园。商贸开发区主要引进商贸服务、房地产开发、乳制品加工等产业,能源物流园主要引进新能源、石化配套等工业产业以及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代新工业园主要引进陕鼓、标缝配套产业、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太阳能、新材料等产业。开发区实行“一体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入区企业提供最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项目备案、土地、规划、建设等手续办理均在开发区办公大楼内办结。产业导向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业,机械加工业,乳制品加工及配套产业, 生物医药业, 旅游商贸业等。

秦始皇陵概述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兵马俑一号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厅,设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向中外广大旅游者开放。

秦始皇帝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坑は世界遺産に登録され、「世界八大奇跡」と呼ばれ 始皇帝陵から東へ 1.5キロの地点に、世界八番目の不思議とも呼ばれる兵馬俑坑がある。1974年3月、かんばつに窮した地元農民が井戸を掘り始めたところ、二、三メートル掘ると変わった陶器の破片が見つかった。考古学者の鑑定により、ここに始皇帝の地下近衛軍団が配置されていることが初めてわかった。この偶然の発見によって、地下に二千年も眠っていた世界を驚愕させる兵馬俑がようやく日の目を見た。坑は発掘順序に基づき一合坑、二号坑、三号坑と名づけられた。 最大の一号坑は長さ230メートル、幅62メートル、深さ5メートル、総面積14260平方メートル、兵馬俑の数は約六千体、二号坑は6000平方メートル、俑の数は千体余り、三号坑は500平方メートル、俑の数は58体に過ぎず、規模が一番小さいが、地下軍の司令部に当たる。一号坑は今なお発掘を続けているが、中は土掘によって区切られ、上に丸木を掛け、その上にゴザを敷き、表は2メートルの土で覆われている。前衛部隊とその四方に立っている警備隊に守られ、主力軍は38列に分けられ、東に向かい整然と列を組んでいる。 兵隊俑の平均身長は180センチ、上半身は空洞だが下半身は空洞ではない。顔の表情はそれぞれ異なり、身分により服装もまちまちでだが、共通しているのは、いずれも手に武器を握っていることだ。一部の俑にはまだ色彩が残っている。馬の高さは1.5メートルで西域の大宛の馬に似て、足が速いと言われている。兵馬俑はこの場所の付近の粘土を材料にして、彫刻などの手法を施し、最後に窯に入れて焼いて作られた。殉死制度のあった時代に人間に代わって陶製の人形を殉死品とすることから、人類文明の進歩を窺うことができる。 彩色兵馬俑 兵馬俑とは、陶などを素材とする将軍や兵士、軍馬などの人形だ。その兵馬俑多数を収めた巨大な地下室が兵馬俑坑で、普通は中国陝西省にある秦始皇帝(前259~210)の墓所に伴うものを指す。1974年に発見され、世界的ニュースになった。五つの兵馬俑坑には約8000体もの兵馬俑があるといわれている。それぞれ等身よりやや大きいという。 現在知られる兵馬俑はほとんどが無彩色の状態で出土した。彩色がほどこされたことは分かっていたが、幾たびも襲ってきた土石流の影響など、地下にあった2000年の歳月は容赦なくその色を奪っていっ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