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高二化学《乙醇》教案

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环节二:新课讲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在

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

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

即为羟基。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

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物

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

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

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请学生阅读

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环节三:

巩固提升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

以致用的目的。环节四:小结作业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

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七、板书设计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中化学 乙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教材分析 日常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最先接触的是乙醇,教材从另外一个角度---饮食的角度,来认识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乙醇这节课将学习到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们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以后学习更复杂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方法 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手段 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九、教学过程 一、乙醇 点燃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作业13乙醇

课时作业13 乙醇 [学业达标] 1.有机物Ⅰ和Ⅱ的结构式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Ⅰ和Ⅱ是同分异构体 B.Ⅰ和Ⅱ物理性质有所不同 C.Ⅰ和Ⅱ化学性质相同 D.Ⅰ和Ⅱ含12C的质量分数相同 解析:Ⅰ和Ⅱ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不仅物理性质有差异,化学性质也有差异。Ⅰ和Ⅱ含C的质量分数相同,12C是C的稳定同位素,所以Ⅰ和Ⅱ含12C的质量分数相同。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在水中能电离出少量的H+,所以乙醇是电解质 B.乙醇与O2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乙醛 C.乙醇分子中所有的氢原子都可被钠置换出来 D.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多种物质 解析:乙醇在水中不能电离,是非电解质;乙醇与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生成乙醛,但发生的不是燃烧反应;乙醇能与Na发生反应,但钠只能置换羟基上的氢原子;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答案:D 3.如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则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使紫色石蕊变红 B.与钠反应 C.发生酯化反应 D.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根据该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判断该有机物为乙醇,A项,乙醇呈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符合题意;B项,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不符合题意;C项,乙醇

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不符合题意;D项,乙醇能发生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下列化合物和乙醇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 解析:决定乙醇化学性质的为—OH,则由化学式可知C中含有—OH,故选C。 答案:C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含有羟基的化合物都是醇 B.可以通过加成反应制得乙醇 C.钠与乙醇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剧烈 D.乙醇与钠反应生成氢气,此现象说明乙醇具有酸性 答案: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检测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铜,如变蓝则含水 ②除去乙醇中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③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是直接加热蒸馏 ④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采用先用生石灰吸水,然后再加热蒸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用无水CuSO4可检验是否有水存在,因为无水CuSO4遇水变蓝,故①正确;乙醇和水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气体,故②错误;含水的酒精直接加热蒸馏,水也会挥发,酒精不纯,③错误;④正确。 答案:C 7.结合乙烯和乙醇的结构与性质,推测丙烯醇(CH2===CH—CH2OH)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加成反应 B.氧化反应 C.与Na反应 D.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 解析:丙烯醇分子中含碳碳双键,应具有烯烃的性质,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201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

201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乙醇》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最先接触的是乙醇,教材从另外一个角度---饮食的角度,来认识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从乙醇开始要比烃类物质组成上复杂了,与人类生活及人体更加有密切的关系,更加注重官能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科学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内容 鲁科版必修二第三章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一、乙醇 P77-79 五、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有关乙醇的实验,提高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比较乙烷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人动手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六、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七、教学方法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酸碱滴定关于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 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 高二化学上册《酸碱滴定》知识点总结沪教版【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知识点5】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1.根据c(待测)=c(待测)V(标准) V(标准)因c(标准)与V(待测)已确定,因此只要分析出不正确操作引起V(标准)的变化,及分析结果。 强酸滴定强碱误差分析:标准液体积偏大,实验结果就偏大,反之,实验结果偏小 2.常见误差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1、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大,滴定结果c偏高: ①滴定前未排除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②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或二者都发生; ③用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仰视读数; ④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直接盛放标准液; ⑤锥形瓶用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⑥把移液管尖端部分的残留待测液也吹入锥形瓶中; ⑦滴定时,溶液快速成线流下,而使终点确定过迟;

⑧标准液滴入锥形瓶外,或滴在靠瓶口处的内壁上而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 ⑨标准液配制好后,倒进未用此液清洗过的试剂瓶再取用。 2、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小,滴定结果c偏低: ①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了有气泡; 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③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俯视读数; ④滴定管或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就直接量取待测液; ⑤移液管尖嘴处悬挂的一滴待测液未“靠”入锥形瓶中; ⑥待测液附着在锥形瓶口处未用水冲入瓶内; ⑦锥形瓶摇动时,有待测液溅出; ⑧待测物是固体,称量时,已吸潮; ⑨近终点时,就停止振荡锥形瓶;或确定终点过早; ⑩盛装过酸液的锥形瓶未经充分洗涤又用来盛装待测液。 3、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盛装待测液; ②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后,又用蒸馏水冲稀。 1、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 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酒是越陈 越香”。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 【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 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 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 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师】问题②:导管末端为什么不能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 【生】防止加热不均匀,使溶液倒吸。 【追问】除了采用这样一种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装置还有哪些其它改进方法? 【生】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师】问题③:为什么刚开始加热时要缓慢? 【生】防止反应物还未来得及反应即被加热蒸馏出来,造成反应物的损失。 【师】所以此装置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那么,装置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蒸馏烧瓶?哪一部分相当于冷凝管? 【生】作为反应容器的试管相当于蒸馏烧瓶,导管相当于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却而是用空气冷却。 【追问】开始时缓慢加热是不是在产物中就不会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验证? 【生】用蓝色石蕊试纸来检验,如果变红,说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红热的铜丝与之反应后显红色来检验。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高中化学必修2《乙醇》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2《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必修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其他烃的衍生物的桥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了解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也为学生在选修阶段更深层次的学习有机物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乙醇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对有机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的品质。 感受乙醇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养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社会热点 问题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经历探究乙醇化学性质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对于乙醇的认知主要来自于生活经验和初中的学习,在学习了化学键和烃的知识后,具备了将生活经验升华为化学知识体系的能力。 学生的实验能力:目前我所带的班级通过高一化学近一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但部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于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提高。 学生的认知心理: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的学习思维从“被动接受型”逐渐向“自主学习型”转变。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无疑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激学、实验探究、讲授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温故导新→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练习反馈,巩固新知→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身边的化学】请同学们谈一谈对于乙醇的认识,并总结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C2H5OH代表乙醇,经过烃的学习,也了解到有机物的表示方法有结构式、结构简式和分子式等,那么C2H5OH是乙醇的什么“式”?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1.复习重点 1.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3.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 4.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5.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难点聚焦 1.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物质的体积,指一定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体积的大小决定因素有:(1)物质所含微粒数的多少。(2)物质微粒间距离的大小。(3)物质微粒本身的大小。在这三个因素中,我们先固定其一,比如我们取1mol物质,那么微粒数目固定为NA个,讨论其余两个因素对物质体积的影响。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由于物质微粒本身大小比微粒间的距离要大得多,所以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1)、(3)两个因素,而又由于不同的固体、液体本身的大小有较大差异,所以即使物质的微粒数相同,体积相差也较大。对于气体体积来说,由于气体的体积受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的影响较大。所以讨论气体体积之前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比较。 而对于气体,由于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弱,使得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而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本身大得多,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气体分子本身大小的10倍。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内因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同时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这一内因又和温度及压强这两个外因有关,所以在谈到气体的摩尔体积时必须讲到温度和压强,否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气

体体积在微粒数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由微粒间距和微粒本身大小决定的,而对气体来说微粒间距远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所以气体体积主要是由微粒距离决定的,在外界条件一定时微粒间平均距离近似相等,所以外界条件一定时,微粒数相同的气体体积近似相等。 2.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定律。由此可见气体的体积比在同温同压下必等于分子数比。由此可以导出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间的关系: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2)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3)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比等于密度比。 (4)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质量比等于摩尔质量比。 (5)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摩尔质量的反比。 此外还在运用时要结合物理中的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在同温时,其体积与压强成反比;气体体积与热力学温度在同压条件下成正比。 3.气体摩尔体积的常见应用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为22.4L,即可导出其质量便是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据此可求出未知化学式的气体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也可求出1L气体的质量即气体密度。反之也可由气体密度求摩尔质量。同温同压下两气体的密度比叫气体的相对密度,可据以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如某气体对 的相对密度为15,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常见的有: (1)由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求相对分子质量: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乙醇教案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之乙醇 湘机中学化学组彭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它的主要用途。 ◆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 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 实质。 2.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学习由“(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研究 烃的衍生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 识。 2.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实验,培 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 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三、教学难点 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的原理和实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式 ◆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实验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归纳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分析乙醇的分子结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总结乙 醇的结构和性质讨论乙醇的用途,形成将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中国诗歌里有许多跟酒有关的名句,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实际生活中,少量饮酒可以活血,有解除疲劳和振作精神之效;而过量饮酒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酒精中毒。 讲述:国酒“茅台”飘香世界的故事。1915年茅台代表中国参加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用陶土罐盛装的茅台酒无人问津,直到展会即将结束时,一位中国代表心生一计,假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使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经反复品尝后一致认定“茅台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那么,乙醇的化学名称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观察一瓶酒精,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边讲边板书]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 [过渡]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乙醇分子可能是哪种结构呢? [实验探究]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气

高二化学乙醇 醇类 人教版(必修加选修)

高二化学乙醇醇类人教版(必修加选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乙醇化学性质的探究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重点难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一、乙醇 1、乙醇的物理性质:(1)常态下无色、气味、液态(2)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沸点比水低(3)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2、乙醇的结构:(1)分子式:C2H6O (2)结构式:(3)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4)官能团:羟基OHOH-电子式电性稳定性及存在思考:水中含有OH-根原子团,可与钠发生置换反应,而乙醇中含有-OH羟基,那么乙醇是否也能与钠发生置换反应呢?实验: 1、试管+2ml无水乙醇+2小块Na,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套上小试管;验纯后点燃,检验产物。(猜想乙醇与钠反应可能产生何种气体?如何检验?如何验纯?板书化学方程式,指出反应类型“置换反应”,教师引入“取代反应”。)

2、两只小烧杯,分别放20ml水和无水乙醇,并滴3滴无色酚酞,各放1小块Na。(比较现象,并加以解释)①反应速率,说明烃基-R对OH基团的影响较大;②Na块先沉于乙醇中,产生气泡后才上浮,而在水中Na块一直浮于水面上,说明Na块的密度小于水,大于乙醇;③溶液的颜色都变红,而盛水的比较红,说明产物乙醇钠也显碱性,但碱性比氢氧化钠弱。思考:已知乙醇的分子式C2H6O,可以写出两种结构式:现将 4、6克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只生成 1、12升H2 ,则乙醇的结构式是A还是B? (教师引导:从钠置换出的氢是羟基上的氢还是烃基上的氢来考虑:①若是烃基上的氢被置换,则1摩A分子中含有5摩烃基H,完全反应可产生 2、5摩H2 ,而1摩B分子中含有6摩烃基H,完全反应可产生3摩H2 ;②若是羟基H被置换,只有A分子中含有羟基H,1摩A分子中含有1摩羟基H,完全反应可产生0、5摩H2 。而本题中:0、1摩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只生成0、05摩H2 ,则乙醇的结构式是A,且可以推断乙醇与Na反应,置换出的是羟基上的氢。)追问: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与Na发生反应,而不是烃基上的氢原子与Na发生反应?(思路:通过测定乙醇与钠完全反应后产生的氢气体积,来判断钠置换出的氢是羟基上的氢,而不是烃基上的氢。)(实验设计:将钠放在锥形瓶中,将乙醇放在分液漏斗中,并用双孔塞将它们和导管连

乙醇的教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乙醇是高中阶段学生是继学习烃类化合物——甲烷、乙烯、苯之后,接触的第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它是联系“烃”与“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好本节内容对下一课时学习生活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以及其它烃的衍生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联系的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掌握了部分学习有机物的方法;除此之外,在实验室已经接触率酒精灯,故对乙醇并不陌生,学习相对较为容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学习,获得乙醇的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 (2)通过比较乙烷、水和乙醇结构、性质的差异,认识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本次讲课: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现象 2、整节课: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乙醇的氧化反应. 五、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这个重要反应. 六、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情境激学法 3、直观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明星高晓松酒驾,说明现代人喝酒,再通过古代人李白杜甫等喝酒,写出了许多的名言佳句,比较出名的有: (多媒体)(填词游戏) 1. 当歌,人生几何? 2、何以解忧?唯有 3、花间一,独酌无相亲。(李白) 4、明月几时有, 问青天。(苏轼)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高中化学乙醇教学设计(精选课件)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乙醇 姓名: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高三化学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本节课主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例如醉酒、酒驾检测以及乙醇汽油的使用,来学习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乙醇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了解乙醇的用途.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现象的解析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手段,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性质和用途,难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乙醇的氧化反应,特别是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反应原理和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知识掌握零乱不系统,且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本人设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沪科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 【知识点1】酸碱中和滴定的概念及原理 1、概念: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2、原理:酸提供的H和碱提供的OH恰好完全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等物质的量反应)。 定量关系:n(H+)=n(OH-) 若是一元酸和一元碱反应,则有n酸=n碱,C酸.V酸=C碱.V碱 【知识点2】酸碱中和滴定管 1、两种滴定管构造上的不同点:上端标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滴定管---玻璃活塞,用于装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碱式滴定管---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用于装_______溶液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 程有25mL、50mL等,注意与量筒(无0刻度)比较; 3、精确度:0.01ml,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量筒(0.1ml)比较)。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 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 瓶约1cm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 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0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 9、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知识点3】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①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A、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尽可能接近中和时的pH B、颜色变化明显。 常用中和滴定指示剂:_______________ ③指示剂的用量:________滴 ④滴定终点确定:指示剂的颜色发生突变并且半分钟不变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知识点4】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1、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铁架台(带滴定管夹)、锥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 2、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程序 (1)滴定前的准备 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是否灵活. ②.洗涤仪器: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每次3—5ml 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③.用滴定管分别装入标准液,先排出气泡让尖嘴充满溶液,然后调整溶液到零刻度或

乙醇 教学设计

§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2.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化学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有关知识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火柴、铜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乙醇 【导入新课】《舌尖上的中国》酿酒视频导入 【推进新课】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化史从一个侧面上看,也完全可以认作是一部酒文化发展史。那么酒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哪些主要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她。【板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 【板书】(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引导】利用生活常识尝试总结乙醇的常见物理性质 【讨论】 【小结】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等等 【活动】给出乙醇的分子式和典型的结构特征,写出乙醇可能的分子结构(两种) 【思考】两种结构中哪种才是正确的?如何证明 【实验】1、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取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导入约一半体积的无水酒精,再向其中加入数粒金属钠小颗粒。再将一个普通漏斗倒扣在烧杯上方,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点燃漏斗底部,继续观察现象,检验生成气体,讨论。 【现象】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气体可以被点燃;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珠,但倒入烧杯内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结论】钠与乙醇能发生类似于水的反应,说明乙醇分子中存在与水分子相似的结构,即存在羟基(-OH)。此外,由于钠与乙醇的反应没有它与水反应剧烈,也说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没有水中的活泼。 【投影】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试讲乙醇教学设计说明

“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

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 说实验:

高一化学乙醇教案

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 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 三教学过程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 【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 【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 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 【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乙醇的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 【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 【讨论交流】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 【进述】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取代;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

高中化学《乙醇》教案、教学设计

《乙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书写乙醇和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以此推断乙醇分子的结构,能够书写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通过对比钠与水、乙醇的反应,锻炼对比、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分子结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和钠的反应及其催化氧化。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白酒、红酒、啤酒、黄酒的图片。 【提出问题】各类酒瓶上写的度数代表的到底是什么的度数? 【学生回答】酒精的度数。 【引入新课】酒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乙醇,那么乙醇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环节二:讲授新课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提出问题】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浮、熔、游、响、红,2Na+2H2O=2NaOH+H2↑ 【提出探究性问题】金属钠可以与乙醇反应吗? 【学生实验】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钠与煤油不反应,在乙醇中缓慢放出气泡。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教师讲解】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说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 【展示模型】水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结合结构模型,对比钠和乙醇的反应,与钠和水的反应,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回答】水分子中-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但是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所以水中羟基上的氢更活泼。 【提出问题】仿照水与钠的反应,尝试写出乙醇和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学生实验】实验2,认真观察铜丝的变化,并注意溶液气味的变化。

高中化学《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饮食中有机化合物—乙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中的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本节内容在编写中,注意了由简单有机化合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即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的编写顺序,以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 及迁移应用。乙醇的教学为第一课时,主要是系统的学习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 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乙醇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本节课的学习 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乙醇的结构入手,来认识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 学性质,对比乙醇与乙烷、乙醇与水的结构来认识它们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研究有机物的学习模式。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有烃的基础知识,对有机物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对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乙醇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也已有所了解,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它们的组成和性质,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能力结构上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实验操作的 规范,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的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可。 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则要多设置几个台阶,并提供必要的资料, 引导他们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一个有机物学习模式,便于 他们进一步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 三、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