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面积仅占世界1/10却要养活占全球1/4的人口。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0.75亩)的警戒线。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2005年煤炭供应量依然偏紧,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在8000万吨左右。原油供应也持续紧张,2005年预计增量在2000万吨以上,进口将突破1.4亿吨。

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消耗大,利用率低,这又加剧了资源短缺。如我们国家用水的方式很粗放,用水浪费的现象很普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中、美、日三国分别是103立方、8立方、6立方。每一立方米的水能生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别是55%左右、75%—85%。在城市用水方面,有很多城市的输水管网和

用水器具的漏损率要超过20%。我国仅城市卫生间水箱漏水每年就耗费上亿立方米。农业中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使一半水量渗掉,利用率仅为40%—50%,而发达国家是70%—80%。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6%。2004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煤炭19.56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30%左右;消耗钢材2.9亿吨,占世界消耗量的27%左右。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2003年以来,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明显,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2003年、2004年全国有一多半省市拉闸限电,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蜡烛、应急灯脱销的现象。电荒、煤荒、油荒、运力紧张,正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运行的瓶颈。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表现为七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我国污染排放程度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二是水体污染。目前工业污水处理率仅为15%-37%,污水达标排放率为46%左右。据调查,我国的532条(个)河(湖)中,有82.3%受到污染。三是垃圾污染。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到8.2亿吨,综合利用率为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四是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己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

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五是水土流失严重。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六是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珍稀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有些己经绝迹。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

10%-15%的平均水平。七是酸雨问题。我国1/3国土遭受酸雨影响,且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呈逐年加重趋势。当前,环境恶化己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代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要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严重约束,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相适应,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供给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加剧。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

4、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如石油和粮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国内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2.3%,按目前开采的速度,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4年后将会枯竭。我们国家的粮食也不是富裕到了可以不提节约、肆意挥霍的地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增加。在每年为此花费巨额外汇的同时,粮食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从中央高层到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总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

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措施

1、政府带头,建立节约型机关

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级机关带头厉行节约,建立节约型机关。然而,一些机关单位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调查,北京全市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居民的4 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度,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度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一个“浪费型机关”的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全国的情况就更为惊人,一组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都是来自纳税人的钱。这样严重的浪费,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机制,把水电等资源的消耗量也纳入到公务员考核中,把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与公务员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引领社会风尚,要给全社会做出节约的榜样和表帅。全国范围内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当然要靠全民的积极参与。但从社会与政府的关系看,政府自身首先应该率先垂范,应该在行为上有所表现,且这种行为还应该是能让社会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相反,如果社会公众看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表态而没有公开的行为,那给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的影响很可能会是负面的。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政府率先垂范的原因所在。

建立节约型机关应着重解决以下浪费现象:

(1)公务用车的浪费。公车私用,成为普遍的现象;乘坐豪华车、大排量车,特别是大排量豪华越野车,浪费极大。黑龙江省纪委统计,2004年全省共清理丰田系列的豪华越野车548台,其他牌号763台,其中大排量的豪华越野车占到了将近二分之一。云南省纪委也做过这种统计,截止到2004年5月30日,云南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购买超标公务车255辆,其中167辆是大排量豪华越野车,最贵的88万元一辆。上海市的一位政协委员算了这样一笔账,上海目前各种公车的数量超过60万辆,其中小车超过30万辆。以养一辆公务小车每年10万元计算,仅上海一年下来就是300多亿元。而全国目前每年公车耗资至少在3000亿元至4000亿元之间,成为最大的公务开支项目之一。公车开支居高不下,那为什么大排量越野车还越买越多呢?因为是公家掏钱。只讲档次、级别,这种比阔气爱面子的想法形成了一股风,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

(2)公款吃喝的浪费。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大吃大喝问题。现在公款吃喝一年达到2000多亿。这个顽症必须解决。

(3)办公室的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电脑整天开着,纸张只写一面就丢掉。外国一些企业规定纸必须两面都用了才能丢掉。惠普公司财大气粗,但严令把只用过一面的复印纸放进备用箱,让员工利用纸的背面。在全球的爱普生任何一家公司里,打印纸在双面用完之后还必须用于粘贴报销票据。

(4)会议、文件的浪费。一场会议下来,许多一次性塑料公文袋、圆珠笔,只写了两三行的稿纸,不少只喝了几口的矿泉水,被作为废弃物扔掉。据北京国宾馆会议中心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每开一次会,以200人的标准为例,仅一次性用品的花费就超过5000元,以全国一天50万人开会计算,一年就要消耗45.6亿元。所以,要减少会议、文件,不能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可以合并会议,召开电话会议、电视会议,发电子文件。

(5)信息化本身的浪费。电子政务建设中,重复建设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一个地方建几个网站,各自为政,资源不能共享。更有很多政府网站不注意内容的开发和利用,或名片式上网,基本没有更新。政府对信息网络的利用还不充分,如一些非保密性文件用网络传输,既节省纸张,又节省人力。

(6)滥用权力造成的浪费。当今社会许多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等现象的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愈演愈烈,与权力的滥用有着直接关系。在国家和地方的某些大型项目建设中,不计成本的“大手笔”浪费现象不断发生:设在陕甘宁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和氟病高发区的盐环定大型电力扬黄供水工程,投资9亿多元,项目区苦苦盼望17年,绝大部分群众至今也没喝上救命水;安徽省阜阳市有的乡镇为撑门面,擅自在农村建设“小康楼”,累计负债高达25亿元,财政几乎处于崩溃状态。为了遏制滥用权力进行浪费的行为,应树立“浪费也是犯罪”的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弄权渎职造成巨大浪费的,或者为了个人享受大量浪费国家资财的,特别是那种变相贪污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绳之以党纪国法。

2、加强教育,使全体公民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

尽管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但人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依然淡薄。人们在尽情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很少想到资源和环境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牢固树立“节能光荣、浪费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思想,自觉行动起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不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快节奏的生活,高品质的追求,以及工业化大生产的廉价导致一次性消费大行其道,方便袋、方便筷、方便鞋唾手可得。酒店住宿,俗称“六小件”的一次性用品每天一换;饭店用餐,花一元钱就可买一套上好的卫生筷、消毒毛巾;购物买菜,大大小小的塑料袋随便取用……一次性用品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家旅游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全国星级酒店有1万多家,平均入住率65%,每天就要消耗一次性洗漱用品120万套,以每套5元计算,一年下来,光是星级酒店消耗就高达22亿元。而我国星级酒店占不到旅馆总数的5%,如此算来,整个旅馆业一次性洗漱用品上的消费,保守估计也有440亿元。

一次性筷子的浪费更令人痛心。全国每年需要生产450多亿双一次性筷子,把这些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而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大树2500多万棵,使森林面积减少200万平方米。一双一次性筷子,只售一分钱左右,但是乘以几百亿双的量,就是个惊人的数字。日

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做筷子,每年从其他国家进口250亿双筷子,主要是从我国进口,而且用过之后还得加工成纸浆再卖给中国。

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达400公斤,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用品。韩国政府新近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违规部门将被罚款甚至停业。在韩国,客人住店所有酒店都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客人没有自备洗漱用品,需按2倍市价向酒店购买。各地大小餐馆也不提供一次性木筷、饭盒、纸杯,无一例外地使用钢筷、钢碗和钢杯。商场购物,没有随赠购物袋,没有自备袋子,顾客要花100韩元购买。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推广使用节能灯

建设节约型社会,充分挖掘我国照明领域的节电潜力,推广节能灯是应该采取的一个良好的措施。据测算,使用节能灯用电将下降60%,相当于一年节煤2989万吨。一年节电量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节能灯推广不能完全靠企业和市场,各级政府理应成为推广节能灯的中坚力量,成为使用节能灯的领头人。通过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声势浩大的宣传效应。同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树立节约的意识,自觉使用用节能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3)教材循环使用

资料显示,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材的循环使用方面早有先例。美国学生的教科书就是循环使用的,一本教材至少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另外,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均实行课本循环使用制度;我国香港地区的学生也热衷买旧教科书。可是有着诸多益处的教材循环使用在我国的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困难。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而且是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经销发行渠道也从中获利不小。如果实现了教材循环使用,这些利益集团会受影响。所以推广这一制度,单靠地方和相关部门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国家应将其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举措加以制度化,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行。

教材循环使用有什么好处?一是节约。目前,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如果这个时间能延长到发达国家的课本平均使用寿命5-10年,那么按2.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一年用掉课本22亿册以上,每本书按15元计算,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330亿元,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1650亿元。二是减负。一套教课书就是几十元,对于一些贫困学生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负担。如果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就可以为全国2.2亿个家庭节省教材费近2000亿元人民币。三是有利于素质教育。教材循环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惜物力、厉行节约的意识,这将有利于树立全民节约观念。

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对资源与人类生存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他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但作为现代人,由于我们过于讲排场、求舒适、图方便,许多浪费几乎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当我们抱怨拉闸限电后的一片漆黑、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时,应从自己做起,从随手关电脑、关灯、关水龙头做起,夏天把空调调高一度、冬天调低一度,少开一次汽车、少坐一次电梯、少用一次性用品做起……这些习惯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地去努力,并不降低我们的生

活质量,而且有的还能锻炼身体。只要我们有心、动手,就能为之,就能养成良好习惯,就能为社会发展、为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为自己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好处。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现在的经济局部过热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对资源过度开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要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官员的政绩观,改变我们的政绩评价体系。各级政府的官员应当走出盲目崇拜GDP的怪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GDP固然是一项衡量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GDP不是万能的,GDP的增长,并不能反映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因此,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还要看“绿色指标”,这样才能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与传统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到2020年,我国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这是难以想象、难以为继的。面对这种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推进循环经济是能够从现在这种发展模式里走向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惟一的途径。它意味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由采用与自然环境对抗的一种方式,转变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方式。

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

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开展“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

《经济日报》2004年年底曾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新经济指数进行排名,山东凭借其循环经济指数夺魁的优势,排在北京、上海、广东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较2000年的第10位提升了6个名次。如果不是规模因素的影响和循环经济的崛起,山东只能名列第8名。事实证明,循环经济在山东经济发展和总体实力提升中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

近几年来,莱阳先后发展了发电厂热电联产、水泥厂粉煤综合利用、巨力化肥废气生产甲醇等一批循环经济的典范项目,狠抓了龙大、热电厂等11个企业的清洁生产,采用了锅炉分层燃烧、电机变频改造等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莱阳热电厂去年投资980万元,对汽轮机等设备进行改造,安装了供热需要的化学水车间等设备,敷设低真空循环水供热管道。一期工程的运行可节约标准煤2.5万吨,年可减少粉尘排放2460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2100吨。同时,他们还将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送往砖厂和水泥厂,用来生产标准砖和水泥。既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污染,从而实现了电厂粉煤灰的零排放。在龙大集团,曾被当成垃圾的蔬菜下脚料,如今被加工成上好的饲料,运往生猪养殖场,再将猪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用来供应龙大的蔬菜基地。这样一条循环经济链条,使龙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一年可节约资金500多万元。

5、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体系

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

(1)要加强宏观管理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节约高效的运输体系,与生产相适应的适度消费为特征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在生产领域,要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在消费领域,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在城市建设领域,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

(2)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撑体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3)要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激励、产业引导以及严格监管。但在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政策,已经成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的障碍。例如,使用小排量轿车,在欧洲国家已蔚然成风,但在我国却受到诸多政策限制。据了解,目前全国有6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或变相限制小排量轿车的土政策,例如北京市不准小排量轿车上长安街和二、三环行驶;上海市不准排量小于1.2升的车上高架路;浙江省富阳市出租车换型时,政府部门要求新车的排量必须在2.0以上。许多地方对低于1.3升排放量的汽车不给上排照,不许过长沙大桥,不许走重要公路,甚至认为文化高、职位高、有钱的人都坐大排量的车。实际上许多城市主管部门“限小”的“潜意识”是担心小排量轿车会降低城市的“品位”和“档次”。目前,国内排气量1.3升以下的轿车不到总销售量的20%,而在发达国家,小

排量经济性轿车会占到总销售比例的80%。日本汽车年产量1000多万辆,拥有车将近1亿辆,其中只有30%以上是排量1.3升以上的。中国最短缺的能源是石油,而汽车是石油的消耗大户,也是制造尾气、污染大气的大户。一般来讲,汽车排量与油耗成正比,排量越小,油耗越低。2004年,中国生产了500万辆汽车,其中小排量汽车不到25%。按照到2010年预计中国汽车产量达到800到1000万辆计算,如果小排量汽车比例能上升到30%,就可节约石油500多万吨,如果占到一半,就可以节约石油1200万吨。只有当低排量,低能耗、低污染成为汽车消费的时尚时,我们离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距离才会更近一步。

与小排量轿车有类似遭遇的产品、产业还有很多。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低成本的清洁替代能源,但有的地方却认为其“有碍观瞻”加以限制甚至禁止。

激励不足,也导致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缓慢。特别表现在:税费政策的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投资信贷政策几乎没有,技术引进政策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垃圾发电技术,可有效解决城市垃圾占地、污染等问题。但是,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却只停留在纸面上。垃圾发电企业进不了税务减免名录,政府的垃圾补偿费又严重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

(4)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变革现行法律条文中与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的精神与规定,抓紧制定与修订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用法律来保障、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

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和对环境的压力。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学院:工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2011级 姓名:**** 学号:**** ●调查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在“人的依赖关系”的条件下,人类完全依赖于自然界。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 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 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 而上和发展。 4、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同时还要坚持生态善美、整体和谐、合理消费、可持续发展和义利统一的环境道德原则。 ●调查目的 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极其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原因 1、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 根本不在乎垃圾的去向。火车站、汽车站、网吧等娱乐场所,放眼望去,垃圾随处可见,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又有多少?

绿色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本文主要是通过逐步递进的形式,分别剖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绿色生活方式各自的深层意义,并且讨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绿色生活方式的联系以及重要性,还结合本专业课题讨论水污染控制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生活方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水污染控制

摘要 (Ⅰ)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1)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方法 (1)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 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 (1) 3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关系 (2) 3.1 绿色生活方式的定义 (2) 3.2 绿色生活方式的几个方面 (2) 3.3 通过绿色的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 4本专业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3) 5结论 (4) 6参考文献 (5)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百度百科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为了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决定将其拆分为4个词汇:环境、友好、社会、建设。 环境友好是社会建设的定语,建设是目标,一切的形势政策都是为了最终能够促进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再细分,友好是环境的定语,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高指标的GDP,我们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高消费,我们要追求的是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因此是友好的环境; 社会是建设的定语,建设是社会的目标,社会是什么?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因此建设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出工出力,建设是整个社会人做出努力的目标或者说是追求,人人做出贡献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够使自己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富强,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富强就是建设的意义所在,因此是社会的建设。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方法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人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段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极为缓慢的。然而在最近两个世纪里,人口由10亿增加到了60亿。2015年中国已达到了13.6亿。人口向自然界索取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生物生长的速度,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自然界生物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正在超负荷运转,长此下去,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1]。 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 2.2.1协调好人口与自然的关系 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认真协调好人口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寓于自然之中,是自然中的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口是开发自然的重要力量和动力。人口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分布等都对自然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超负荷运载,因此除要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大自然的关爱意识,坚持预防为主,认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潜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当灾难来临时,能够在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定义: (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不仅如此,19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致使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材料-王鑫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外语学院1503班王鑫 ●调查背景 建国之后,吉林省为了振兴经济,根据国家发展的布局及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可以说吉林省重工业发展历程是吉林省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吉林省重工业从建国初期的薄弱直到后来成为吉林省工业乃至整个吉林省经济的支柱,其发展历程很值得研究。吉林省重工业发展的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前后共计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吉林省重工业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牺牲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并不能用来弥补我们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们吉林省来说的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展现吉林省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在吉林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在通化师范学

院进行,主要为了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相关国家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以下几个是突出的:

用电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在宿舍中,很多同学的计算机24小时都不关机。 用水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 粮食方面: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针对粮食浪费严重这个现象,我对一些有倒剩饭菜习惯的同学进行了采访。发现除少数是因为买到不可口味的饭菜,或身体不适胃口不好造成的,多数同学是态度问题。“吃不了”是我们得到的最多的回答。食堂没有定量售卖,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饭量,为什么要多买呢?“吃那么干净干嘛?”这样的回答显然已经是态度问题了。采访中,多数同学对我的关注表示不解,他们认为,倒剩饭菜只是一个个人习惯的问题,并且也是司空见惯,浪费那么一两粒米,或者一两斤蔬菜,是无所谓的,首先经济上不会造成需要估量的损失,其次,许多习惯是小时养成的,一时不好改也不认为有改的必要。一位收拾餐具的阿姨说,更让人痛心的是,学生们在丢弃饭菜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解决策略 ★从大范围方面进行预防与治理 (一)吉林省环保厅综合治理

建设资源节约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一幅多么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关专家指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

“十一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工作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十一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進展 1 十一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進展十一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進展國傢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瞭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經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010 年與 2005 年相比,全國單位 GDP 能耗下降 19.1%,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 14. 29%,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 12. 4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7.9%,完成瞭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 5 年來,全國發展改革(經信)系統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主要開展瞭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以實現十一五約束性指標為首要任務,強力推進節能減排(一)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國務院成立瞭由溫傢寶總理任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起草並由國務院印發瞭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 溫傢寶總理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節能減排工作。 各地區成立瞭由政府主要領導 2 任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 1 / 15

《环境友好型社会》教案

第五课着眼未来永续发展 第一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要求,及日常生活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2.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热点分析、画一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懂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确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将环保意识变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 2.了解学生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情况 3.教师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一个通知,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媒体出示】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热点分析】说一说:对于“限塑令”,你持什么态度?(同学回答略) 老师归纳:塑料袋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为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限塑”。“限塑令”就是为了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媒体出示】环境友好型社会 【知识窗】P19《“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由来》 【媒体出示】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说到“生产”就必然和“资源”联系起来,那么我国的资源状况是怎样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之一。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与考点 (一)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点击 1.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为进一步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工作,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制订粗钢、水泥、火电、铝等2 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 3.循环经济法修订草案于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针对我国现阶段能耗物耗过高,减量化潜力很大的特点特别强调减量化,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4.2007年9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5.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6.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局等部门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方案》通知。各级政府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考点链接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该如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1)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5)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 (6)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节能减排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首先,要把环境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成了瘸子、拐子,不健康的人,这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 其次,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世界瞩目的世界工业博览会已经在上海召开,是上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科技工作水平,为成功举办世界最好的世博会为环境保护目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环境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更新的挑战。 再次,完善环保的投入机制和环境经济的政策,加大政府、社会、企业对环保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比如上海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GDP 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最后,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立环境科技的创新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加强监督,国务院决定要求要不断地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范围,把环境质量的情况告诉老百姓,鼓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小组人员: 时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4、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调查目的 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极其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面积仅占世界1/10却要养活占全球1/4的人口。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0.75亩)的警戒线。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2005年煤炭供应量依然偏紧,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在8000万吨左右。原油供应也持续紧张,2005年预计增量在2000万吨以上,进口将突破1.4亿吨。 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消耗大,利用率低,这又加剧了资源短缺。如我们国家用水的方式很粗放,用水浪费的现象很普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中、美、日三国分别是103立方、8立方、6立方。每一立方米的水能生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别是55%左右、75%—85%。在城市用水方面,有很多城市的输水管网和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详案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崇明县新海学校杜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的基础上,认识并理解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和要求。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表现,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材料、小组讨论、表演小品、生活调查、发布倡议书等活动环节,学生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环境保护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难点: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认识并理解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懂得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在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教材着重分析了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和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格防范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2、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3、珍爱自然界的其他生命;4、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做起,主动增强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环保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加强环保宣传。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对社会现象认识较深刻,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因而,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不能简单构思,应当有针对性地安排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且能帮助他们提升思想意识的问题。尤其,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意在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观念,目前学生的思想情感大多还是集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认识,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碧水青山。 现如今,我国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然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考虑,分类实施,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只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既能激发百姓热情,又能让百姓切实受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 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关键是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成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产品生产设计,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 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编制: 审核: 批准:

更改历史

2.4.1.3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充分体现公司的经营发展理念,强化员工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依据《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新、改、扩建或拟建以及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为建设项目),办公、生产、供应、销售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临时开展的各种社会和娱乐等活动。各事业部、分(子)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参照执行。 3.部门职责

4.环境保护 4.1环境保护管理原则 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坚持向第三方施加环境影响,将公司经营理念向社会各阶层进行传递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4.2环境监测工作 4.2.1各单位根据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委托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监测时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整改。 4.2.2各单位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监查工作。 4.3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3.1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保设施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 4.3.2建设项目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4.3.3凡由于设计原因,使建设项目排污不达标,设计单位除负设计责任外,还应免费负责修改设计,直至排污达标,并承担在此期间由于排污不达标造成的排污费和污染赔款。由于施工质量造成生产装置污染处理不能正常运行,施工单位应免费限期进行整改,直至达到要求,在此期间发生的环保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 4.4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 4.4.1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4.4.2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4.4.3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公共课专用

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的调研 在学校学生公寓附近安放废品分类回收桶,每栋公寓放置三个回收桶,分别用以回收废纸类、容器类、废旧电池类,并走进寝室向同学们宣传“收旧利废”相关知识。据了解,此次“收旧利废”行动 内容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针对我校目前的资源浪费现实,对此进行分析,并且给出我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浪费态度从自己做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认都应该积极响应这个号召。现在先来看看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此外,我国资源回收率比较低,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同学们还存在着非常巨大的浪费现象。 1、大学生中的浪费现象 1,1浪费实例 先来看一个事例,某高校新闻系学生日前针对校园浪费行为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的惊人浪费现象,不仅引发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引起了校方的高度重视。 用电:一年浪费量一家用58年。据调查后的不完全统计,学校一年电的浪费量是133682度,这些电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负责调查的学生赵爽告诉记者,学生们为了完成此调查,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比如调查教学楼内白天开灯现象,按一盏日光灯白天开8小时,一个月30天,一年按8个月计算,教学楼内一盏36瓦的日光灯,一年就要浪费掉35.94元。用水:一年浪费水费32万元。学生们在调查中发现,水的浪费同样严重。“在教学楼和宿舍楼,我们都常常能看到‘细水常流’。经调查得出,一座教学楼年平均用水的浪费量是2945.2吨,依此推算,仅主校区13座教学楼就有38287.5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年平均用水浪费量是571.7吨,主校区共有29座宿舍楼,总的浪费量是16578.7吨。如果按一吨水6元钱来算,学校一年浪费的水费高达32万元。” 粮食:食堂一周倒掉一亩粮。最令人惊心的是学校食堂粮食的浪费情况。负责调查的学生表示:“我们调查了不少学校的食堂,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倒饭现象。一位食堂师傅告诉我们,每天在食堂就餐的学生超过3000人,如果每个人以浪费半两米饭计算,一个星期浪费的粮食就是一亩地的产量。” 而食堂师傅表示,比起饭菜的浪费,餐具的流失情况更为严重。仅学校一个学生食堂,开业时投入不锈钢餐勺700多只,一个月下来竟只剩200多只,之后补充了1000多只,而两个月下来,这批餐勺只剩下50余只! 1,2 浪费现场观察 有一天中午,我曾经亲自到自己学校饭堂观察过,饭桌上馒头仅吃了一小半就被扔在饭桌上或丢进了垃圾桶;打来的份饭还剩不少,就被倒掉……有两名男生买了3份菜、还有饮料、馒头和面条。可是没吃一会儿,两人就走了,桌上的饭菜剩下了一大半。其中一名男生吃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