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沈阳城市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考核手册

(附实践报告写作用纸)

学 年 学 期学 院 __机电工程学院_

年级专业班级 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学 号 __ 131006129_

姓 名 __ 刘一美___

指 导 教 师 __ 张旭____

通识教育学院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研究

摘要:在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环境将难以为继。面对严峻的形势,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

一、导言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资源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法制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科学研究,制定相应政策等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国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

设循环经济。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保护环境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还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建设

1、政府部门起表率作用和高度重视。对于建设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不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这一工作放在重要议程,认真落实。

2、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技术还不够先进,还有很多技术需要学习,尤其现在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需要科技。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3、加强宣传和法律监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群众性的工作,需要全国人民达成一致的共识,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为此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尤其在学校中大力宣传,要懂得“谁知盘种餐,粒粒皆辛苦”的辛苦。“勤俭节约”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我们多么富有,我们都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美德。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还要有法律的保障。要制定相关法律制度,还要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总结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建设好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2.黄国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05.25

3.宫维明,黄亚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皖西学院学报. 2006.12.30

4. 孙玉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科技信息. 2007.0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