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爆发生的机理及预测

岩爆发生的机理及预测
岩爆发生的机理及预测

岩爆定义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岩爆定义。在谈到岩爆时,人们通常会说岩爆就是高强度脆性岩石的猛烈破坏,或者说是储存在岩体内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南非的W.D.Ortlepp这样定义岩爆:岩爆就是给土木工程和地下巷道﹙包括采场工作面、井巷工程和硐室﹚造成猛烈严重破坏的岩体震动事件,所谓震动事件是指由于岩体内应变能的突然释放导致的岩体瞬间运动。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震动不应包括生产爆破产生的震动,也就是不含人们为了生产用炸药爆破或其他生产工具破碎岩石产生的震动。中国学者郭然建议采用如下岩爆定义:岩爆是岩体破坏的一种形式。它是处于高应力或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或地质结构体,在开挖活动的扰动下,其内部储存的应变能瞬间释放,造成开挖空间周围部分岩石从母岩体中急剧、猛烈地突出或弹射出来的一种动态力学现象。岩爆的发生常伴随着岩体震动,等等。

岩爆机理

E.Hoek等认为,岩爆是高地应力区洞室围岩剪切破坏作用的产物。Zoback

教授在解释钻孔崩落现象成因时,也认为类似―岩爆‖的孔壁崩落破坏属剪切破坏。然而Mastin(1984)和Haimson(1972,1985)则通过打有圆孔的砂岩岩板进行

的单向压缩物理模拟试验,在实验室真实地再现了孔壁崩落现象;他们得出这一现象是由于孔壁应力集中部位的局部破坏所引起的,系张性破裂的产物。

我国杨淑清教授等通过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相似材料岩爆机制物理

模拟试验,总结出岩爆造成围岩劈裂破坏和剪切的二种机制,并且认为它们是二种应力水平的产物,即劈裂破坏属脆性断裂,而剪切破坏是岩石应力达到峰值强度状态时的破坏;前者形成的破裂面与洞口边界平行,而后者则与洞口边界斜交,呈对数螺旋形状。谭以安博士则认为,岩爆系一渐时破坏过程,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劈裂成板→剪断成块→块片弹射‖三个阶段。以王兰生教授为首的―川藏公路

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性课题组‖将岩爆作用与岩石在三向应力条件下

的压缩变形破坏全过程(Lane,Bieniawski等,1970年)加以对照,认为岩爆力

学机制可以归纳为压致拉裂、压致剪切拉裂、弯曲鼓折三种基本形式,也可以多种组合方式出现。

发生岩爆的岩体虽然在宏观上是完整的,但在微观上其内部存在着许多随机

分布的微裂隙,或用常规手段无法发现的非常小的不均匀粒子,当围岩受力后其中处于最不利方向的裂隙端部,将会产生极高的集中拉应力,这个应力足以克服分子引力造成的内聚力,使裂隙端部产生新的拉伸破裂。

一般情况下,岩体的宏观破裂并非是单个裂纹扩展形成的,而且单个裂纹的扩展方向与宏观方向也不一致。只有当微裂隙破裂和相邻裂隙相互连通起来,逐步形成裂隙带后,才有可能从微观破裂发展成为宏观破坏。而宏观破坏的形态,可能是剪切或张性破裂,这取决于岩石的结构和裂隙开展的方向等多种因素。由此可以得出,岩爆破坏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低应力状态下的微裂纹扩展→微裂隙相互贯通,形成宏观破坏→岩体中贮存的弹性应变能转化为动能,使破裂的岩块以不同的速度弹射出去,即为岩爆。

岩爆理论

从宏观现象上来看岩爆的本质是弹性应变能的大量突然释放,但其发生机理是岩体的断裂破坏。岩体中存在数目众多的呈随机分布的微裂隙,为岩体的断裂破坏提供了必要的裂纹条件。目前用于分析岩爆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刚度理论

Cook 和Hodgeim 于60年代提出当岩体受力屈服后的刚度|K R |大于顶底板和支架的刚度|K C |时,便发生岩爆。而当|K R |<|K C |时,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任何冲击动力现象。

70年代布莱克将此理论完善,认为矿体的刚度大于围岩的刚度是产生冲击地压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这种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煤矿冲击地压和矿柱岩爆问题,所以使用并不广泛。我国阜新矿院认为岩爆取决于岩石加载过程的刚度与应力达到峰值以后卸载过程的刚度比值,并提出以刚度为参数的冲击性指标

m C F s K F K

式中:m K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上加载过程的刚度;

s K ——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上达到峰值后的刚度。

当C F F <1时,就有岩爆发生的可能。

强度理论

强度理论是早期岩爆工作者提出的,它以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为度量标准,从围岩的静力平衡条件出发,将各种强度准则作为岩爆的判据,即当洞室的切向应力σθ>η[σc ](η为经验数)时,发生岩爆。这种理论没有明确的机理作为依据,只是根据单轴试验现象得出依据,不能准确解释岩块(片)的弹射机理。然而岩爆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围岩的强度,事实上,地下围岩是处于一个复杂的应力体系中,不可能只受单轴力,其破坏方式也是十分复杂的。许多地下工程的围岩达到破裂状态,并没有进入极限状态,虽然围岩中的微裂隙已进入不稳定状态,但围岩的整体此时是稳定的,只是这种局部范围的不稳定状态可能导致岩爆。强度理论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判据

σ1>(0.15~0.20)R c

式中:σ1——岩体的初始应力;

R c ——岩块的单轴抗压强度。

能量理论

能量理论是60年代由库克(Cook )等人在总结南非15年岩爆研究与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认为当矿体—围岩体系在其力学平衡状态遭破坏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时,即产生岩爆。该理论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解答了岩爆的能源问题,但是未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所以还不够完善。70年代,美国密苏里大学在库克等人基础上提出了剩余能量的理论,并提出岩爆能量判据如下

1S E D

dW dW dt dt dW dt

σβ????+????????> 式中:W E ——围岩系统所储存的变形能;

σ——围岩系统能量释放的有效系数;

W S ——煤体所储存的变形能;

β——煤体能量释放系数;

W D ——消耗于煤体与围岩交接处和煤体破坏阻力的能量。

考虑到时间和空间效应,可将上式修改为

4421S E D

W W t xj t xj W t xj

σβααα??????+??????????>?? 式中:xj ——空间坐标。

冲击倾向理论

针对不同的岩体,其发生岩爆的强弱程度各不相同这一事实。国内外提出了岩体的冲击倾向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岩体的冲击倾向度K E 大于它的临界值Kc 时,便发生岩爆。国内外已提出的以衡量岩体冲击倾向指标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岩体的能量、破坏时间、变形大小和刚度四个方面:

能量指标:弹性变形(应变)能指标W ET ;冲击能指标W CF ;有效冲击能指标ηE ;弹性能量指标P ES ;

时间指标:动态破坏时间△T ;

形变指标:弹性变形指标D E ;

刚度指标:脆性系数K B ;刚度比指标K CF 。

在这些反映岩体冲击性的指标中,波兰采矿科学院提出的弹性应变能指标W ET 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也是在国外被广为采用的一个。

ET W =弹性应变能损耗应变能

W ET 反映到达峰值应力前,岩石储存应变能的能力,储存越多,破坏时释放的能量越多,因此W ET 也能反映岩爆的强烈程度。

强烈冲击倾向 W ET ≥5

中等冲击倾向 W ET =2.0~4.9

无冲击倾向 W ET <2.0

显然,冲击倾向性理论用于判断易爆岩体应该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单纯以易爆岩体来判断岩爆能否发生显然有其片面性。

“三准则”理论

―三准则‖理论是我国煤炭部门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将强度理论、能量理论

和冲击倾向理论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强度准则是岩体的破坏准则,而能量准则和岩爆顷向准则是岩体突然破坏准则,只有当三个准则同时满足时,才能发生岩爆。

12345*,,,,1f f f f f σσ≥()

4421S E D

W W t xj t xj W t xj

σβααα??????+??????????>?? *1e

e K K ≥

上述条件同时满足时,岩爆才会发生。

式中1f ——采掘活动所造成的附加应力;

2f ——地质构造应力;

3f ——岩层自重应力;

4f ——岩体内部其它应力(瓦斯、裂隙、水压等);

5f ——煤体—围岩交界处应力;

e K ——煤体或围岩的冲击倾向指数;

*e K ——冲击倾向指数极限值;

σ——煤体—围岩系统的极限强度值。

变形系统失稳理论

失稳理论是将围岩看成一个力学系统,将岩爆当作围岩组成的力学系统的动力失稳过程,即岩爆的发生是围岩组成的变形系统由不稳定平衡状态变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

按Dirichlet 准则,结构变形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变形系统势能即自由能驻值的性质。假定系统势能为F ,系统势能的一次变分为δF ,二次变分为δ2F ,则当δF=0时,系统势能有驻值。

δF>0 系统势能最小,稳定;

δ2F=0 系统随遇平衡;

δ2F <0 系统势能极大值,不稳定。

故可将δF=0,δ2F <0,作为岩爆发生的失稳准则,由于岩石动力失稳的数学模型过于复杂,所以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试验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失稳、变分理论、灾变理论等一系列前沿学科,失稳理论揭示了岩爆是由于采掘空间中岩体结构稳定性不够而发生的失稳破坏过程。

突变理论

岩体的突变理论是从1972年Thom创立的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理论。该理论主要从建立岩体的尖点突变模型(Cusp model)出发,对影响岩体的主要控制因素,即顶底板压力、刚度和岩体的损伤扩展耗散能量的定量分析,来定性地解释发生岩爆的机理。

分形理论

该理论是利用分形几何学(Fractal Geometry)的方法来研究岩爆发生的机理和预测预报手段,主要对岩爆的分形特征及微震活动的时空变化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这一理论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在岩爆发生前,微震活动均匀地分布在高应力区,这时分形维数值较高,而临近岩爆发生时,微震活动集聚,其分形维数值较低,也即分形维数值随岩石微断裂的增多而减小,最低的分形维数值则出现在临近岩爆发生时。

目前在岩爆发生机理研究中,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和冲击倾向理论占主导地位。岩爆发生机理研究是揭露岩爆发生的内在规律,确定岩爆发生的原因、条件和作用,是预测预报和控制岩爆发生的理论基础。各国学者在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先后提出了:强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岩爆倾向理论、―三准则‖理论、失稳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只是依托于假设和经验。

刚度理论认为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围岩﹚的刚度是产生岩爆的必要条件。但它未对矿山结构与矿山负荷系统的划分及其刚度给出明确的概念。刚度理论简单、直观,但要广泛应用于实践存在着不足之处。强度理论是人们借鉴传统力学有关材料强度的概念提出来的,该理论只给出了岩爆发生的必要条件,并未指出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岩爆。能量理论从能量角度解释了岩爆的破坏机理,但它并未说明平衡状态的性质和破坏条件。岩爆倾向理论的突出优

点是岩爆倾向性评价所需数据主要是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是用一个或一组与岩石本身力学性质有关的指标衡量岩石的岩爆倾向强弱,它是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缺点是这些指标的离散度较大。―三准则‖理论是对强度理论、刚度理论及能量理论的组合,该理论不具备可操作性。变形系统失稳理论是对强度理论、刚度理论和能量理论更深入总结和发展,该理论在必要条件上还不具体。突变理论本质上也是对能量、强度和刚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但对岩爆发生的充要条件还解释不够。分形理论只是一种可预测性和相关性的研究,尚未上升到机理上的认识。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岩爆发生的机理,有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地给出发生岩爆的判据。但这些理论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在目前的各种理论当中,强度、能量和岩爆倾向理论是最根本性的理论,其余的均是这三种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近年来,虽然现代数学中的分叉理论(Bifurcation Theory)和混沌动力学(Chaotic Dynamics)已在生物、化工和其它学科领域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用于研究和分析井下岩体发生岩爆这一动力现象的却不多见。岩体的断裂破坏可视为其内部微观裂纹扩展、分叉和失稳扩展的动态演化过程,裂纹分叉与失稳是紧密相关的,裂纹经过无限多次的分叉便导致整个系统的失稳,这种失稳可以比拟为一类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倍周期分叉而出现的混沌运动现象。混沌的起点对应于裂纹失稳扩展的临界点,从而有可能分析出岩爆的混沌特征。既反映出岩爆的发生具有对初始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同时也应当具有在表现形式上的随机性和无序性,在无序中孕育着发生的周期性;可见,利用非线性分叉理论和混沌动力学来研究岩体发生的岩爆应当成为今后主要的攻关方向,也必将为预测预报探索新的途径。

此外,岩爆现象是岩体系统在变形过程中的一个稳定态积蓄能量、非稳定态释放能量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Nonlinear dynamic process),是其外部荷载环境、内部结构、构造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综合反映,这一性质可以视为是具有冲击倾向的岩体要尽可能保持其原始低能量状态属性的一种表现,可用下面的过程加以描述:

在这个动力学运动过程当中,最基本的现象就是岩体结构的破坏和稳定性的丧失。因此研究岩爆发生的机理与条件还应当从微观结构和宏观动力学的微分运动和混沌运动特性等诸方面开展工作。

岩爆预测

岩爆预测预报问题极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岩爆的预测预报可分为长期趋势预报和短期预报。印度学者用地震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代表岩爆长期趋势预测的水平。南非学者通过仪器观测的研究成果代表岩爆短期预报的水平。长期预报对工程设计阶段有指导意义。短期预测对工程施工阶段有指导意义。我国一般岩爆按设计和施工两阶段进行预测预报。

设计阶段岩爆的预测预报

在设计阶段,根据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结合现场实测诸钻点的地应力值,通过反演得出隧道区域内的初始应力场。然后通过数值分析所得隧道各分段洞周应力值,结合室内岩石试验,利用不同判据,得出设计阶段各洞段可能发生岩爆及其级别,并在设计中提出相应对策。

为了判断洞室或隧洞(隧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岩爆以及若可能发生岩爆时其严重程度如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

E.Hoek 方法

m ax

0.340.42/0.560.70c R σ???=??

?>?(少量片帮,Ⅰ级)

(严重片帮,Ⅱ级)(需重型支护,Ⅲ级)(严重岩爆,Ⅳ级) 式中:m ax σ为隧洞断面最大切向应力,c R R c 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Turchaninov 方法(T 方法)

Turchaninov 根据科拉岛希宾地块的矿井建设经验,提出了岩爆活动性由洞室切向应力max θσ和轴向应力L σ之和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 R 之比确定:

m ax c m ax c m ax c m ax c +0.30.3+0.50.5+0.8+0.8L L L L R R R R θθθθσσσσσσσσ≤??<≤??<≤?

?>?

()(无岩爆)()(可能有岩爆)()(肯定有岩爆)()(有严重岩爆) Kidybinski 方法:弹性能量(应变能)指数et W 判据(主要根据煤的试验)

et W W et 为弹性应变能与耗损应变能之比,即

/et sp st W =ΦΦ

式中:sp Φ、st Φ分别为试块的弹性应变能和耗损应变能,均由试块加、卸

载应力–应变曲线中的面积求出。et W 判据如下:

52.0~4.9

2.0et et et W W W ≥??=??

(强烈岩爆)(中等岩爆)(无岩爆) Russense 判据:

Russense 岩爆判别法是根据洞室的最大切向应力θσ与岩石点荷载强度s I 的

关系,建立了岩爆烈度关系图。把点荷载s I 换算成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c σ,并根据岩爆烈度关系图判别是否有无岩爆发生。其判别关系如下:

/0.200.20/0.300.30/0.55/0.55c c c c R R R R θθθθσσσσ

?≤

?≥?

(无岩爆)(弱岩爆)(中岩爆)(强岩爆) 秦岭隧道判据方法

谷明成通过对秦岭隧道的研究提出以下判据:

v

152.00.30.55c t et c R R W R K θ

σ≥??≥??≥??≥? 式中:t R 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θσ为隧道洞壁最大切向应力,v K 为岩体

完整性系数。

只要同时满足式就会发生岩爆。考虑发生岩爆的条件比较完善。

二郎山公路隧道判据方法

徐林生和王兰生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中记录的200多次岩爆资料,提出了改进的―/c R θσ判据法‖。

c R 的求取是先在现场采用点荷载仪测定岩石点荷载强度50s I (),然后利用公

式5022c s R I =()

求得岩石单轴抗压强度c R 。而θσ的求取是先在现场采用改进型现场应力恢复测试法,测定出洞壁浅表层钻孔岩芯应变恢复时点荷载仪压力表读数F (MPa ),然后用下式求出θσ:

p =a/FS LH θσ()

式中:p S 为点荷载仪千斤顶活塞面积(取15.5cm 2),a 为等效系数(取1.324),

L 为受力垫片的弦长(取3.3cm ),H 为岩芯试样长度(cm )。

徐林生和王兰生根据测试结果与围岩实际破裂情况,得出以下岩爆分级:

/0.3/=0.3~0.5/=0.5~0.7/0.7c c c c R R R R θθθ

θσσσσ?

(无岩爆活动)(轻微岩爆活动)(中等岩爆活动)(强烈岩爆活动) 侯发亮临界埋深度判据

侯发亮临界埋深度判据为

c 0.318134cr H R μμγ=--()()

式中:μ为岩石泊松比,γ为岩石容重。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临界埋深并不是岩爆发生的唯一条件。在某些埋深较浅,但地应力、尤其是水平地应力较高的地区也会发生岩爆。例如,在瑞典,附属于Forsmask 核电站的两条水工隧洞,埋深仅15m 左右。在开挖过程中就发生过岩爆,弹射出的岩块尺寸大约为10cm 左右。这种现象可能与岩石中的封闭应力突然释放有关。此判据适用于地应力主要由岩体自重产生的岩爆,不适用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应力所产生的岩爆。

陶振宇判据及其岩爆分级

陶振宇在前人(Barton ,Russens ,Turchaninov 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工程经验,提出当1/14.5c R σ>,则不会发生岩爆;当1/14.5c R σ≤,则会发生岩

爆,并将岩爆分为4级,如表1所示。

陶振宇提出的岩爆分级表

注:1σ为最大主应力

谷–陶岩爆判据

国内外众多岩爆研究成果和大量岩爆实际资料和试验数据表明:发生岩爆,除了岩体应力(地应力或初始应力)必须大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某一百分数之外,岩石还应该是脆性的、坚硬和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同时岩石的弹性应变能需要比岩石破坏耗损应变能大很多。反之,不会发生岩爆。分析以上有代表性的判据可看出:谷明成提出的岩爆判据满足上述发生岩爆需要具备的诸项条件。但是,其0.3c R θσ≥是根据秦岭隧道围岩片麻岩强度高的具体情况所得到的,其发

生岩爆的条件偏高。陶振宇提出的1/14.5c R σ≤就发生岩爆,是很例外少有的情

况,是偏低的,已被我国工程实例证实。但是,大多数判据都是以洞室围岩的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来表达的,在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坐标变换,因此十分不便。陶振宇提出了基于最大主应力的判据,是其优点。根据国内外大

量岩爆统计资料表明:最大主应力1c 0.15~0.20R σ>

(),则极易发生岩爆。为克服上述两判据判别发生岩爆的条件偏高和偏低,把两判据结合起来,去掉两者不足之处,形成修改后的谷–陶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如下。修改后的谷–陶岩爆判据为

1v

0.15150.552.0c c t et R R R K W σ≥??≥??≥??≥?

(力学要求)(脆性要求)(完整性要求)(储能要求) 修改后建议的岩爆分级表

施工阶段岩爆的预测预报

在施工阶段,由于设计阶段的预测预报准确性有待隧道的开挖验证,因此进一步结合现场实际,对隧道区内总体岩爆状况进行重新预测,对调整设计,指导施工,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是十分重要的和必需的。

在施工阶段,隧道开挖后,及时采用应力解除法,对洞壁直接进行应力测试,同时采集隧道内岩样进行室内试验或用回弹仪测出该洞段岩石抗压强度,利用不同判据,得出比设计阶段更为符合实际的该洞段的岩爆发生及其级别,以便及时采取防治对策。但值得注意的1个问题是:

勘测期的地应力值与施工阶段实测的不一定一致,例如:

①二滩地下厂房

勘测阶段:σ1 max =17.2~38.4MPa ;

施工阶段:σ1 max =32.0~57.2MPa 。

②二郎山公路隧道

勘测阶段:σ1max =53.4MPa ;

施工阶段:σ1max =35.3MPa 。

因此,在施工期要直接对围岩进行表面或浅部应力进行实测。

国内外岩爆预测预报方法大致可分为理论分析法和现场实测法。

理论分析法在岩爆趋势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满足其基本的预测目

的,成本较低,能较好地模拟现场各种因素的影响,突出优点是可以利用并挖掘已有的岩爆先验知识实现岩爆趋势预测的快速评价。岩爆趋势预测是指依据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应力状态预测开挖后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目的是圈定岩爆危险区域,岩爆的重点监测地段、确定合理的采矿工艺,为岩爆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理论分析法根据不同的岩爆机理理论得出判据形成不同的预测方法。主要判据有应力判据、能量判据、冲击能量指数判据、临界深度判据、岩性判据、岩体RQD指标判据、线弹性能判据、弹性应变能判据、岩体完整性系数判据等等。同时采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可拓学、数值模拟方法、距离判别方法、灰类白化权函数聚类预测方法、非线性混沌理论、支持向量机法,属性数学理论、分形理论等。理论分析法发展至今,通过借助先进的数学方法,已逐步实现由岩石试件岩爆倾向性预测向工程岩体岩爆趋势预测的功能扩展。但由于目前对岩爆机理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因此已有的判据局限性也比较大。应力判据、能量判据、冲击倾向性判据基本上是以实验室具体岩块的试验结果去预测现场岩石工程的岩爆倾向,从指标本身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另外,这些指标的准确量测或计算非常困难,因此其实用性和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模糊综合评判法试图对以上评判指标进行改进,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作用,同时还考虑了更多的工程因素,诸如矿岩性质、地质构造、生产技术因素等对地下矿山岩爆倾向性的影响,显然更符合实际。但依然具有同样的缺点。基于先验知识的智能预测方法可以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自学习、非线性映射功能从已有岩爆实例中挖掘出岩爆特征,为工程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代表了未来岩爆倾向性预测的研究方向。但是,从现有的岩爆智能预测模型看,在网络的输入参数如何才能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关键环节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预测模型和预测结果也缺乏必要的理论诠释和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目前绝大部分建立的岩爆预测模型所采用的依然为传统的判别指标,而以这些判别指标作为网络输入参数的岩爆智能预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的预测方法,还不能实现对动态开挖的复杂岩体工程进行及时的动态预测。此外,怎样才能使理论分析法的结果更加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也是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现场实测法是借助一些必要的仪器,对岩体直接进行监测和测试,来判别是

否发生岩爆的可能,并指明岩爆发生的大致时间,以便及时撤退工作人员及设备,保证安全生产。现场实测法主要包括各种直接接触式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所谓直接接触式方法即通过向采掘工作面打钻测量反映应力状态的直接参数,并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理论进行预测,具体有钻孔应力计、光弹应力计、光弹应变计、压力盒、收敛计、位移计、电阻率法、煤粉钻监测方法等等。其主要优点是:经过多年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基本数据指标,各指标直接从前方岩体中取得,具有较高的可靠度。主要缺点是:预测的时间间隔太长,无法实现连续监测,因此,信息量少,偶然性大;预测过程要扰动和接触岩体,易诱发动力现象,安全性差;预测工作量大,预测费用高,受各种操作过程和作业人员因素影响大。地球物理方法是通过对岩体突然破裂发出的前兆信息用精密仪器进行采集分析,具体有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声发射监测技术应用、电磁辐射监测技术应用、超声波探测技术应用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探测技术应用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将灾害发生前的特征信息通过传感器转化为数字化信息,自动采集或汇集,数字化传输,数据库存储并提供分析结果,从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直接接触式监测预报方法的局限性,并具有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前兆数据的分布式共享,建立多维岩爆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前景。目前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监测预报岩爆灾害还正处在发展阶段,从近期看,其测试参数的依据不强,监测信息的可靠度不高,加之矿山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地球物理监测预报系统,前期投入是很大的。

从当前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岩爆预测预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必须在扎实的工程地质调查、矿区地应力测量和矿岩力学特性,特别是矿岩破坏冲击性倾向特性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开采条件,采用开采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冲击危险区域,然后采用微震监测技术等多种方法进行现场监测,将综合分析和现场监测结果相结合,预测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爆危险性。

岩爆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岩爆发生机理与治理措施 摘要:岩爆是深埋长大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基于岩爆发生机理和治理方式国内外专家都提出了不少理论方法,但用于生产实践时都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两年多来在岩爆洞段的 施工经验,并查阅国对岩爆的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深埋长隧道断裂型岩爆应力型岩爆水胀式锚杆爆破应力释放孔1、岩爆发生机理 岩爆是高地应力地区岩石地下工程中的一种常见灾害。它常常表现为声响、片状剥落、严重照片帮和岩爆性的坍塌,有的伴的声响及岩片弹射、能量猛烈释放、洞室豁然破坏,往往给人员、机械设备和建筑的安全带画巨大的损失。在地下洞室的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使地应力重新分布,围岩应力集中,在洞壁平行于最大初始应力σ1的部位,切向应力梯度显著增大,洞壁受压导致垂直洞壁方向产生张应力。这种应力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产生环向的张裂或劈裂,进而发生剪切破坏。一旦岩块被剪断,且又具有较高的剩余能量时,致使岩块发生弹射,完成弹性势能到动能的转换,形成岩爆。岩爆的发生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其外因在于:岩体中蓄存有高地应力,特别是地下洞室的开挖改变了岩体内存的力学环境,其内因是岩石矿物结构密度、坚硬度较高,一般发生岩爆的岩石单轴搞压强度均在120Mpa以上,内因和外因同时成立是即发生岩爆。 2、岩爆的分类 根据对辅助洞1000多米的岩爆洞段的观察分析,可将岩爆划分为应力型岩爆和断裂型岩爆,应力型岩爆主要发生在围岩结构完整,无贯穿性结构面的岩层中,岩石的主应力达到40%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以上,岩爆表现形式以片状剥落为主,并伴有声响及岩片弹射,一般破坏性不大;断裂型岩爆主要发生在岩石结构完整,并伴有贯穿性结构面或断层的岩体中,岩体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贯穿性结构面附近,往往岩体内的最大主应力大于或接近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主要表现形式为突发性的震动,并伴有强烈的响声,在有相交结构面的围岩中往往还因岩爆震动引起大规模的坍塌,破坏性较大。对辅助洞施工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极强岩爆多属于断裂型岩爆,从本质上讲,岩爆的发生并不是洞周高应力直接作用结果,而是开挖面附近某一范围内存在的断裂构造在高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如错动),

爆破

1)工业炸药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爆炸能量2、具有合适的感度,保证使用、运输、搬运等环节的安全,并能被8号雷管或其他引爆体直接引爆3、具有一定的化学安定性,在储存中不变质、老化、失效、甚至爆炸,具有一定的存储期4、爆炸生成的有毒气体少5、原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廉,便于生产加工。 2)铵梯炸药成分:1、硝酸铵作氧化剂2、梯恩梯作还原剂3、木粉起疏松作用,可以阻止硝酸铵颗粒之间的粘结4、石蜡作防潮剂 3)乳化炸药(油包水型结构)主要成分:1、氧化剂水溶液2、燃料油3、乳化剂4、敏化剂5,稳定剂6,高热剂 4)最大安全电流:给电雷管通以恒定直流电,5min内不致引爆雷管的电流最大值,叫做最大安全电流,又称工作电流。 5)最小发火电流:给电雷管通以恒定的直流电,能准确地引爆雷管的最小电流值,称为电雷管的最小发火电流,一般不大于0.7A。 6)电雷管的反应时间:电雷管从通入最低准爆电流开始到引火头点燃的这一时间,称为电雷管的点燃时间tB,从引火头点燃开始到雷管爆炸的这一时间,称为传导时间θB,tB与θB 之和称为电雷管的反应时间。 7)电力起爆法优点:1、在准备到整个施工过程中,从挑选雷管到连接起爆网路等所有工序,都能用仪表进行检查;并能按设计计算数据,即使发现施工和网路连接中的质量和错误,从而保证了爆破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能在安全隐蔽的地点远距离起爆药包群,使爆破工作在安全条件下顺利进行。3、能准确地控制起爆时间和药包群之间的爆炸顺序,因而可保证良好的爆破效果。4、可同时起爆大量雷管等。 电力起爆法缺点:1、普通电雷管不具备抗杂散电流和抗静电的能力。所以,在有杂散电流的地点或露天爆破遇有雷电时,危险性较大,此时应避免使用普通电雷管。2、电力起爆准备工作量大,操作复杂,作业时间较长。3、电爆网路的设计计算,敷设和连接要求较高,操作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4、需要可靠的电源和必要的仪表设备等。 8)导爆管起爆法优点:操作简单轻便,使用安全、准确、可靠;能抗杂散电流、静电和雷电;原料是塑料,金属和棉纱的用量少;导爆管运输安全。缺点:不能用仪表检测网路连接质量;爆炸时产生冲击波,不适用于有瓦斯与矿尘爆炸危险的矿山。 1)爆炸:爆炸是物质系统一种极迅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瞬间放出其内含能量,并借助系统内原有气体或爆炸生成气体的膨胀,对系统周围介质做功,是之发生巨大的破坏效应,并伴随有强烈的发光和声响。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2)炸药:炸药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快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生成气体产物,并显示爆炸效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炸药是主要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混合物。 炸药特点:平常条件下,炸药是比较安定的物质,但一旦外界给予足够的活化能,使炸药内各种分子的运动速度和相互碰撞力增加,是之发生迅速的化学反应,就会丧失安定性,引起炸药爆炸。需要指出,炸药爆炸通常是从局部分子被活化、分解开始的,其反应热又使周围炸药分子被活化、分解,如此循环下去,直至全部炸药反应完毕。 3)爆炸三要素:反应的放热性、生成气体产物(必须借助气体介质才能转化为机械功)、化学反应和传播的高速性(由冲击波所激起) 4)炸药化学变化形式:1、缓慢分解(特点:炸药内个点温度相同;在全部炸药内反应同时进行,没有集中的反应区;分解时,既可以吸热,也可以放热,决定于炸药类型和环境温度)2、燃烧(特点:炸药的燃烧过程只是在炸药的局部区域(即反应区)内进行并在炸药内一层层地传播。)3、爆轰(特点:是借助于冲击波对炸药一层层的强烈

隧道岩爆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参建职工的工作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二、编制目的 对潜在的隧道岩爆事故做出应急准备,并对已发生的隧道岩爆进行控制,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 三、编制依据 1、《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3、《新建铁路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线大坡隧道施工设计图》 4、依据沪昆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本工区的工程特点特制定本预案。 5、依据张家界建设指挥部的有关应急处理的规定要求;本工程实施性施组及本单位在相关工程中的经验。 6、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部门、铁道行业及中国铁路总司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指南、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规章制度。 7、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设计措施优化指导意见》(铁总建设【2013】103号)。 8、原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

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9、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办公厅关于2014年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铁总办【2014】10号)。 10、勘察设计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组成文件、设计施工图。 11、当前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12、地质勘查报告。 四、工程概况 大坡隧道位于湖南省龙山县兴隆街乡三塘村及茅坪乡水沙坪村之间。隧道起讫里程为DK92+550~DK99+228,全长6678m,双线隧道,洞身最大埋深727m,最小埋深44m。隧道进口端位于兴隆街乡三塘村东侧山坡上,出口端位于茅坪乡水沙坪村西侧一山坡脚下,隧道通过处地势陡峻、沟谷深切,谷深坡陡,仅进出口有乡村公路通达,交通较不便利。 隧道采用进、出口各1座平导辅助施工。隧道进口:平导起讫里程PK92+570~PK95+870,长度3300m,位于线路左侧 25m,与线路平行,设计坡度与正洞一致。平导与正洞间每隔500m左右设一处横通道作为疏散横通道,共设7处,后期作为疏散隧道及运营排水通道。隧道出口:平导起讫里程 PK97+225~PK99+192长度1967m,位于线路左侧25m,与线路平行,设计坡度与正洞一致。共设4处横通道,后期作运营排水通道。 隧道进口段DK92+550~DK95+600(3050m)及出口段DK98+810~DK99+228(418m)为可溶岩段落,DK95+600~DK98+810(3210m)为非可溶岩段落,非可溶岩及可溶岩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隧道 DK92+550~DK93+671.710、DK97+315.661~DK98+540.480段位于 R=4500的曲线上,其余均位于直线段上;洞身纵坡依次为17.4‰ /1300、17.5‰/2750、8‰/600、-3.5‰/2028。

岩爆常识与分级标准

一般岩爆的预防及处理 (1)岩爆产生条件 ①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 ②围岩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属坚硬脆性介质,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 ③具有足够的上覆岩体厚度,一般均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 ④无地下水,岩体干燥; ⑤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造成局部应力集中。 ⑥在溶孔较多的岩层里,则一般不会发生岩爆。 (2)岩爆的特点 隧洞内的岩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未发生前,并无明显的征兆,虽经过仔细寻找,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 ②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的工作面附近,个别的也有距新开挖工作面较远,常见的岩爆部位以拱部或拱腰部位为多;岩爆在开挖后陆续出现,多在爆破后的2~3小时,24小时内最为明显,延续时间一般1~2个月,有的延长1年以上,事前一般无明显预兆。

③岩爆时围岩破坏的规模,小者几厘米厚,大者可多达几十吨重。石块由母岩弹出,小者形状常呈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脱落,脱落面多与岩壁平行。 ④岩爆围岩的破坏过程,一般新鲜坚硬岩体均先产生声响,伴随片状剥落的裂隙出现,裂隙一旦贯通就产生剥落或弹出,属于表部岩爆;在强度较低的岩体,则在离隧洞掌子面以里一定距离产生,造成向洞内临空面冲击力量最大,这种岩爆属于深部冲击型。 (3)岩爆的现场预测预报 ①地形地貌分析法及地质分析法 认真查看其地形地貌,对该区的地形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高山峡谷地区,谷地为应力高度集中区,另外根据地质报告资料初步确定辅助洞施工期间可能遇到的地应力集中和地应力偏大的地段。 依据地质理论,在地壳运动的活动区有较高的地应力,在地区上升剧烈,河谷深切,剥蚀作用很强的地区,自重应力也较大。 ②AE法(声发射法) AE法主要利用岩石临近破坏前有声发射现象这一结果,通过声波探测器对岩石内部的情况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基本参量是能率E和大事件数频度N,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体内部的破裂程度和应力增长速度。这种预报方法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 ③钻屑法(岩芯饼化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岩石钻孔进行,可在进行超前预报钻孔的同时,对钻出的岩屑和取出的岩芯进行分析;对强度较低的岩石,根据

爆破工程-知识点知识讲解

●爆破工程特点: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爆破作业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爆破方法:(1)按药包形状:集中、平面、延长药包法,异性药包。 (2)按装药方式和装药空间形状不同:药室、药壶、炮孔、裸露药包法。 (3)按爆破技术:定向,预裂、光面,微差爆破;其他特殊条件下爆破技术。 ●浅孔:孔径<50mm,孔深≥3~5m ●深孔:孔径≥80mm,孔深>12~15mm ●钻孔方法:冲击式、旋转式、旋转冲击式、滚压式。 ●潜孔钻机:工作方式属于风动冲击式凿岩,穿孔过程中风动冲击器跟钻头一起潜入孔内。 ●潜孔钻机优点:(1)其冲击器活塞直接撞击在钻头上,能量损失少,穿孔速度受孔深影 响少,因此能穿凿出直径较大和较深的炮孔。(2)冲击器潜入孔内工作,噪声小。(3)冲击器排出的飞起可用来排碴,节省动力。(4)冲击力传递简单,钻杆使用寿命长。 (5)与牙轮钻机相比,钻孔结果好,购置费用低。 ●潜孔钻机缺点:(1)冲击器的气缸直径受钻孔直径限制,孔径愈小,穿孔速度愈低。(2) 当孔径在200mm以上时,穿孔速度没有牙轮款,而动力消耗更多。 ●工业炸药:指用于矿山、铁道、水利、建材等部门的民用炸药。 ●工业炸药的基本要求:(1)有足够的爆炸能量。(2)有合适的感度。(3)有一定的 化学安定性。(4)爆炸生成的有毒气体少。(5)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廉,便于生产。 ●工业炸药分类:(1)按主要化学成分:硝胺类、硝化甘油类、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类炸药, 液氧炸药。(2)按使用条件:准许在一切地下和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药,包括有瓦斯和矿尘爆炸危险的矿山;准许在(同上),但不包括(同上);只准许在露天爆破工程中使用的炸药。 ●起爆药:雷汞(不铝),氮化铅(二氧化碳湿不铜),二硝基重氮酚(常用)。 ●单质炸药(加强药):梯恩梯(TNT),黑索金(RDX),泰安(PETN)。 ●混合炸药:(1)铵梯炸药:岩石、露天、煤矿、高威力硝铵炸药。(2)铵油炸药。(3) 铵松蜡炸药。(4)含水炸药:浆状、水胶、乳化炸药。(5)煤矿许用炸药:粉状硝酸铵类、许用含水、离子交换、被筒炸药。 ●起爆器材: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导爆管、继爆管、起爆药柱。 ●电雷管:瞬发、秒延期、毫秒延期、抗杂散电流、安全电雷管,无起爆药雷管。 ●电雷管性能参数:电雷管全电阻,最大安全电流,最小发火电流,6ms发火电流,100ms 发火电流,电雷管的反应时间,发火冲能。 ●电雷管全电阻:每发电雷管的桥丝电阻和脚丝电阻之和。 ●导火索检验:外观检查、喷火强度试验、耐水性能试验、燃速测定。 ●导爆索:药芯白色,表面鲜红色,以黑索金或泰安做药芯,以棉麻线做覆盖材料的传递 爆轰波的一种索状起爆器材。 ●导爆管性能:起爆感度,传爆速度,传爆性能,耐火性能,抗冲击性能,抗水性能,抗 电性能,破坏性能,强度性能。 ●起爆方法:电力、导火索、导爆索、导爆管起爆法。 ●电力起爆法:利用电雷管通电后起爆产生的爆炸能引起爆炸炸药的方法。优点:(1)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能用仪表进行检查,并能按设计计算数据,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和错误,保证了爆破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能在安全隐蔽的地点远距离起爆药包群,使爆破工作安全顺利进行。(3)能准确控制起爆时间和爆炸顺序,因而保证良好爆破效果。(4)可同时起爆大量雷管等。 缺点:(1)普通电雷管不具备抗杂散电流和抗静电的能力。(2)电力起爆准备工作量大,操作复杂,作业时间较长。(3)电爆网络的设计计算、敷设和连接要求较高。(4)需要可靠的电源和必要的仪表设备等。

隧道岩爆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说明 (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原则 (3) 1.3编制范围 (4) 2 工程概况 (4) 2.1线路概况 (4) 2.2隧道主要工程量 (4) 3 岩爆的特点及辨识 (4) 3.1岩爆的基本特征 (4) 3.2岩爆产生的条件 (5) 3.3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 (6) 3.4地应力计算与隧道岩爆预测 (6) 3.4.1XX (6) 3.4.2XX (6) 3.4.3XX (7) 3.4.4XX (8) 4、岩爆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10) 4.1总体施工方案 (10) 4.2超前地质预报 (10) 4.2.1超前探孔 (11)

4.2.2地质素描 (11) 4.3加强光面爆破控制,提高爆破效果 (11) 4.4加强初期支护 (12) 4.4.1轻微岩爆区 (12) 4.4.2中等岩爆区 (12) 4.5超前应力释放 (12) 4.6加强高压水冲洗 (13) 4.7加强效果检测 (13) 4.8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13) 4.9、岩爆防护开挖台架 (14) 5、安全防护措施 (15) 5.1成立岩爆预防及救援小组 (15) 5.2安全防护措施 (16) 5.3洞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6) 5.3.1钻爆作业安全措施 (16) 5.3.2人员及机械防护措施 (18) 5.3.3洞内作业救援逃生措施 (18)

隧道岩爆防治专项施工方案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⑴、《XXXXX标招标图》;《XXXXX两阶段施工图》; ⑵、国家和交通部现行有关工程的设计规范、施工指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安全技术规程; ⑶、国家和四川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⑷、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⑸、施工单位资源状况、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1.2 编制原则 ⑴、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当地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 ⑵、按照公路工程施工程序,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质量,确保按期完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取得社会和建设单位信誉。 ⑶、坚持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与合理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组织方法,合理安排施工。 ⑷、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全面实现质量目标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测试方法,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可靠的方法和工艺,优化施工方案,实现安全、质量目标。 ⑸、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的原则。施工生产活动始终把人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真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加强过程控制,落实保证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实现安全生产。

隧道岩爆的防治措施

岩爆,也称冲击地压,它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 轻微的岩爆仅有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烈度达7一8度,使地面建筑遭受破坏,并伴有很大的声响。岩爆可瞬间突然发生,也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发生岩爆的条件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在这种条件下,一旦由于地下工程活动破坏了岩体原有的平衡状态,岩体中积聚的能量导致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 发生原因 发生条件:在硬脆岩体高地应力地区,硐室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 发生原因: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的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 防治措施:应力解除、注水软化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防爆支护等。[1] 基本解释 岩爆是岩石工程中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岩体中应变能的突然释放,是一种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现象。 岩爆-简介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当岩体中聚积的高弹性应变能大于岩石破坏所消耗的能量时,破坏了岩体结构的平衡,多余的能量导致岩石爆裂,使岩石碎片从岩体中剥离、崩出。 岩爆往往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已成为岩石地下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轻微的岩爆仅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震级,一般持续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岩爆的原因是岩体中有较高的地应力,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脆性度和弹性。这时一旦地下工程破坏了岩体的平衡,强大的能量把岩石破坏,并将破碎岩石抛出。预防岩爆的方法是应力解除法、注水软化法和使用锚栓-钢丝网-混凝土支护。岩爆-产生的条件 1.近代构造活动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内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当该部分能量超过了硬岩石自身的强度时; 2.围岩坚硬新鲜完整,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且具有较高的脆性和弹性,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当应力解除后,回弹变形很小; 3.埋深较大(一般埋藏深度多大于200m)且远离沟谷切割的卸荷裂隙带; 4.地下水较少,岩体干燥; 5.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大型洞室群岔洞较多的地下工程,或断面变化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的地带。 地质构造

岩石卸荷破坏特征与岩爆效应

山地研究(SHA N DI Y AN JIU)=M O U N T A IN RESEA RCH,1998,16(4):281~285 岩石卸荷破坏特征与岩爆效应 王贤能 黄润秋 (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 提 要 岩爆是在地下洞室开挖卸荷过程中发生的,岩爆特征与岩石卸荷破坏特征密切 相关.本文设计了模拟洞室开挖过程的三轴卸荷实验,探讨了岩石在不同卸荷速率条件下的 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岩爆效应. 关键词 三轴卸荷实验 卸荷速率 岩爆效应 卸荷变形破坏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岩质边坡中,卸荷将引起临空面附近岩 体内部应力重分布、造成局部应力集中效应,并且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还会因差异回 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正是由 这种应力变化引起的.在张应力集中带发展成拉裂面;在平行于临空面的压应力集中带 处发展而成平行于临空面的压致拉裂面或剪切破裂面[1].卸荷回弹同样可以在岩体中形 成残余剪应力,并导致剪切破裂.高地应力区钻进过程中所见到的岩芯饼裂的形成就是 这种机制.我国长江葛洲坝大型机窠开挖过程中所观测到的沿平缓软弱夹层发生的向临 空方向的剪切滑移,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差异卸荷回弹现象[1].王兰生教授提出的“浅生 时效构造”,也是一种与卸荷有直接关系的新概念[2].孔德坊教授在研究成都粘土中的裂 隙成因时,认为卸荷作用是产生这种裂隙的根本原因[3]. 处在高地应力地区的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发生的岩爆,也是一种典型的卸荷破坏现象.过去对岩爆的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一般都采用加荷试验方式,这与岩爆发生时的应力 过程并不吻合,只有采用卸荷试验方式才符合实际. 由于试验条件限制和工程问题的复杂性,卸荷试验的实现比较困难.近十余年来,随 着岩石力学的深入发展和工程实际的需要,我国逐步开展了岩体卸荷试验研究工作[4]. 本文选取西(安)(安)康铁路秦岭深埋隧道的混合花岗岩、含绿色矿物混合花岗岩、攀枝花 石灰矿的灰岩,探讨了岩石在两种卸荷速率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与岩爆的关系. 1 模拟硐室开挖卸荷过程的三轴试验设计 地下硐室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发生重分布.径向应力( r)随着向自由表面接近 逐渐减小至洞壁处变为零;而切向应力( )的变化有不同的情况,在一些部位越接近自由 表面切向应力越大,并于洞壁处达到最高值(即产生压应力集中现象),在另一些部位,越 接近自由表面切向应力越小,有时在洞壁处甚至出现拉应力(即产生拉应力集中现象). 由此看来,地下硐室的开挖在围岩中引起强烈的应力分异现象,使围岩应力差越接近自由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编号49525204)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资助研究. 收稿日期:1998-03-15,改回日期:1998-03-29.

隧道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原理是什么

隧道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原理是什么?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两者有何区别?答:1.光面爆破作用原理:光面爆破的破岩机理十分复杂,目前仍在探索中。尽管在理论上还很成熟,但在定性分析方面已有共识。一般认为炸药起爆时,对岩体产生两种效应,主要是爆炸气体膨胀做功所起的作用。光面爆破是周边眼同时起爆,各炮眼的冲击波向四周作径向传播,相邻炮眼的冲击相遇,产生应力波德叠加,并产生切向拉力,拉力的最大值发生在相邻炮眼中心连线的中点,当岩体的极限抗拉强度小于此拉力时,岩体便被拉裂,在炮眼中心连线上形成裂缝,随后,爆炸气的膨胀令裂缝进一步扩展,形成平整的爆裂面。 预裂爆破作原理:主要指预裂爆破成缝机理。为了保证预裂爆破成功,首要的条件是不压坏预裂孔壁,其次是沿预孔连线方向成缝。当炸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压力和高压气体的作用,将会使孔壁产生剧烈破坏。要想不压坏孔壁必须采用不偶令装药法,即药包直径小于钻孔直径。试验发现,当药包与孔壁之间存在空气间隙时,由于空气的缓冲作用,使孔壁所受压力大大降低。试验得出,当不偶令系数M=2.5时,作用在炮孔内壁的最大切向应力只相当于不偶令系数为1时的大约1/16。因此,完全有可能利用现有的常用炸药,用不偶令装药来降低孔壁压力,把几万个大气压降到每平方厘米只有几千或几百会斤的压力值。当降低的压力值小于或极接近于岩石的极限抗压强度时,便可使孔壁不受爆破压缩破坏或者只受少量的振动。在利用不偶令装药保证孔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第二个条件就是怎样保证在预定的方向成缝。实践经验证明,只需要调整相邻炮孔的距离或孔内装药量便可达到成缝的目的。 2.光面爆破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根据围岩特点,合理选定周边眼的间距和最小抵抗线,尽最大努力提高钻眼质量。 (2).严格控制周边眼的装药量,尽可能将药量沿眼大均匀分布。 (3).周边眼宜使用小直径药卷和低猛度、低爆速的炸药。为满足装药结构要求,可借助导爆索(传爆线)来实现客气间隔装药。 (4).采用毫秒微差有序起爆。要安排好开挖程序,使光面爆破具有良好的临空面。 (5).边孔直径小于等于50mm。 预裂爆破主要措施如下: (1)炮孔直径一般为50-200mm,对深孔宜采用较大的直径。 (2)炮孔间距宜为孔径的8-12倍,坚硬岩石取小值。 (3).不耦令系数(炮孔直径d与药卷直径d的比值)建议取2-4,坚硬岩石取小值。 (4).线装药密度一般取250-400g/m。 (5).药包结构形式,目前较多的是将药卷分散绑扎在传爆线上。分散药卷的相邻间距不宜大于50cm和不大于药卷的殉爆距离。考虑到孔底的夹制作用较大,底部药包应加强,约为线装药密度的2-5倍。 (6).装药时距孔口1m左右的深度内不要装药,可用粗砂填塞段过短,容易形成 漏头过长则不能出现裂缝。 3两者有区别: 1.概念方面区别:光面爆破是先爆除主体开挖部位的岩体,然后再起爆布置在设计轮廓线上的周边孔药包,将光爆层炸除,形式一个平整的开挖;预裂爆破是先起爆布置在设计轮廓线上的预裂破孔药包,形成一条沿设计轮廓线贯穿的裂缝,再在该人工裂缝的屏蔽下进行主体开挖部位的爆破,保证保留岩体免遭破坏。 2.起爆方法的区别:由于光面爆破孔是最后起爆,导爆索有可能遭受超前破坏,为了保证周边孔准爆,对光面爆破孔采用高段延期雷管与导爆索的双重起爆法。预裂孔若与主爆区爆孔组成同一网络起爆,则预裂孔应超前第一排爆孔75-100ms起爆。 3.主要技术措施要求的区别:(见第二问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主要措施)。

隧道岩爆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说明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原则 (2) 1.3编制范围 (3) 2 工程概况 (3) 2.1线路概况 (3) 2.2隧道主要工程量 (3) 3 岩爆的特点及辨识 (4) 3.1岩爆的基本特征 (4) ⑤岩爆主要发生在埋深较大,所处岩层性状较单一,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能较高,能储存一定的应变能量。 (4) 3.2岩爆产生的条件 (4) 3.3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 (5) 3.4地应力计算与隧道岩爆预测 (5) 3.4.1XX (5) 3.4.2XX (6) 3.4.3XX (6) 3.4.4XX (7) 4、岩爆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9) 4.1总体施工方案 (9) 4.2超前地质预报 (9) 4.2.1超前探孔 (10) 4.2.2地质素描 (10) 4.3加强光面爆破控制,提高爆破效果 (10) 4.4加强初期支护 (11) 4.4.1轻微岩爆区 (11) 4.4.2中等岩爆区 (11) 4.5超前应力释放 (12) 4.6加强高压水冲洗 (12) 4.7加强效果检测 (12) 4.8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12)

4.9、岩爆防护开挖台架 (13) 5、安全防护措施 (14) 5.1成立岩爆预防及救援小组 (14) 5.2安全防护措施 (15) 5.3洞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6) 5.3.1钻爆作业安全措施 (16) 5.3.2人员及机械防护措施 (17) 5.3.3洞内作业救援逃生措施 (17) 隧道岩爆防治专项施工方案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⑴、《XXXXX标招标图》;《XXXXX两阶段施工图》; ⑵、国家和交通部现行有关工程的设计规范、施工指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安全技术规程; ⑶、国家和四川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⑷、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⑸、施工单位资源状况、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1.2 编制原则 ⑴、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当地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38卷 第1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38 No.1 2010年2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Feb. 2010 收稿日期: 2009-06-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53409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项目(2005CB221506); 贵州省科技 厅工业攻关项目(黔科合GY 字(2006)3029);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基金项目(黔科合J 字(2006)2109); 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Z2007-1-52010) 作者简介: 李希建(1967—), 男, 湖南张家界人, 博士, 教授, 从事矿井瓦斯防治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0)01-0007-07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及分析 李希建1, 2,林柏泉1 (1.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2.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贵州 贵阳550003) 摘要: 对现有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阐述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已经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发展,综合作用假说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为防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煤与瓦斯突出准备机理、失稳与平衡机理、发展机理、传播机理和煤与瓦斯突出带分布规律研究是煤与瓦斯突出机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 键 词: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D713.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0.01.002 Statu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LI Xijian 1, 2, LIN Baiquan 1 (1.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Xuzhou 221008, China ; 2. School of Mining , Guizhou University , Guiyang 550003,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research finding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ere expounded, so were the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was proposed as well. Currently, research 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has developed from single-factor level to multiple-factor level and hypothesis of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multiple-factor has received wide acceptance, which has built theoretical basis for outburst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oal mine. Domestic researchers have made abunda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which has advanced and developed the mechanism.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mechanisms of outburst preparation, outburst instability and balancing, out-burst development, outburst transmission of coal and gas, as well as the regularity of distribution of regions where coal and gas outburst tend to take place are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for deepened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Key words: coal and gas outburst ;mechanism ;research actuality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也是一种非常严重而又比较普遍的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自从1834年3月22日,在法国的鲁阿雷煤田伊萨克矿井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开始,据报道,目前大约有18个国家有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分别是中国、法国、俄罗斯、波兰、日本、匈牙利、比利时、英国、捷克、保加利亚、澳大利亚、荷兰、德国、加拿大、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印度和南非。其中前5个国家的突出情况最为严重[1-9]。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国家,自1950年发生有记载的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现象以来,在安徽、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南、河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区都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随着采掘深度不断增加,地应力与瓦斯压力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数目会不断增多,突出次数也将日益频繁。因此,解决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问题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 之急。

岩爆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岩爆发生的规律: 岩爆发生在质地坚硬、强度高、干燥无水、高应力区的脆性岩体中。在隧道开挖形成的新临空面附近。初始应力由原来的三向状态转变为两向应力状态,并在开挖壁上局部应力集中,若壁面集中的最大切向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应力时,岩爆灾害才会发生。因此,可以说工程施工是岩爆发生的诱发条件。不同的开挖方法,造成的壁面局部应力集中的程度和部位不同,所以不同的岩爆特征及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 岩爆发生有以下几个规律: 1、岩爆最强部位是距掌子面1-3B(B为硐径)。发生岩爆要比开挖落后,岩爆发生时,就发出“啪-啪-”的或撕裂的声音,随后是片状岩块爆落下来,并有不同程度的弹射,弹射距离与岩爆等级有关,从1-2M甚至超过20M,岩爆岩块多呈片状、透镜状、棱块状,少数为板状,块体大小一般为0.15-0.3M,宽0.1-0.2M,厚0.05-0.1M,大的岩块可长达 1.0-1.5M,宽0.5-0.7M,厚0.1-0.2M。 2、岩爆发生一般分期发生,其特点分别为:岩爆严重期。暴裂后2-4小时,开始在掌子面岩爆发生频繁,经常有薄片状、透镜状、的岩块清脆的剥落声,若岩性致密时,会出现闷雷声,这种现象4小时至开挖后一周内出现。延缓期:一个星期至八个星期为延缓期。岩爆不定期发生,没有规律可循,这个时期对隧道的影响很大,防不胜防,经常发生掉块坍方向现象,所以把这段时间称为破坏期。 稳定期:八个月至一年之后为稳定期,但是在稳定期期间,一旦有扰动,仍有可能发生岩爆。

3、通过对岩爆坑的察看可知,岩爆爆裂面整体呈阶梯状V形断面,爆裂面以新鲜破裂面为主,少数迁就原生节理面,破裂面主要沿两个方向发生,一组破裂面与开挖洞壁面平行,破裂角0~5度,另一组破裂角与洞壁斜交,夹角为20~25度,在新鲜的破裂面上可见定向排列的破裂纹,他与隧道切向应力方向大致平行。 4、通过对有些隧道岩爆的岩体破坏特征与室内试件受压时的破坏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岩爆破坏特征与室内有端面约束的轴向变形或荷载控制下岩石试件受压破坏特征十分相似。因此,硬脆岩石中的岩爆属于劈裂(或涨裂)。其形成发生过程为逐渐破坏过程,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劈裂成板阶段:储存有较高弹性应变能的脆性岩体,由于隧道开挖使初始应力场发生重分布,形成二次应力场。此时在开挖工作面附近由于原来的三向应力状态转变为二向应力状态。距开挖工作面后方约一倍洞径外的应力集中系数最大,理论分析认为,洞壁附近的最大应力可达3б1—б3,出现在洞壁与б1方向相切处,使洞壁附近的岩体受压,导致垂直洞壁方向上张应力作用,使岩体在平行最大切向应力方向产生劈裂,随应力增大,不断扩大,相互贯通,并在洞壁以里一定深度形成板状劈裂。板面平直,无明显擦痕,劈裂成板阶段,围岩消耗一部分弹性能,在初始应力相对较小,围岩中弹性应变能储备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劈裂破坏不再继续发展,仅在劈裂剥落。此时因无弹射现象,仅属静态下的破坏,一般不属于岩爆破坏,此时,则可将劈裂看作岩爆的初级破坏阶段。 (2)、剪断成块阶段:切向应力在平行破裂板面方向上继续对其作用,产生切向压缩变形的同时,径向变形愈加明显,越靠近洞壁变形越大,板内

深部开采岩爆研究现状综述

深部开采岩爆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岩爆是一种世界性的地质灾害,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岩爆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突出的潜在威胁,极大地威胁着矿山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目前,国内外在岩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岩爆问题极为复杂,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针对岩爆定义、岩爆发生机理、岩爆预测预报、岩爆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与评述。 关键词:岩爆,岩爆发生机理,岩爆预测,研究现状 前言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减少和枯竭,地下开采的深度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一些金属矿相继进入深部开采,如云南会泽铅锌矿采深已超过1000m,铜陵冬瓜山铜矿采深已达1100m,抚顺红透山铜矿已进入900-1100m深度,湘西金矿超过850m,山东玲珑金矿采深己达800m。深井矿山开采,最显著的变化是显现“高应力、高温和高孔隙水压”的“三高”特性,开采环境大大恶化,潜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增多。岩爆作为地下工程的一大危害,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如何有效的减轻岩爆引起的灾害,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并受到世界各国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岩爆发生地点具有“随机性”、孕育过程具有“缓慢性”、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对生产安全和工程可靠性的危害极大,已经严重影响了矿山的正常生产。目前,国内外在岩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岩爆问题极为复杂,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1、岩爆定义及分类 1.1岩爆的定义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岩爆定义。在谈到岩爆时,人们通常会说岩爆就是高强度脆性岩石的猛烈破坏,或者说是储存在岩体内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国内普遍认为岩爆是地下工程或采矿过程中岩体破坏的一种形式。它是处于高地应力或极限平衡状态的岩体或地质结构体,在开挖活动的扰动下,其内部储

隧道岩爆防治、处理措施

隧道岩爆防治、处理措施 隧道发生了中等岩爆,为确顺利施工,结合隧道开挖对岩爆的防治经验,现对岩爆的防治、处理措施交底如下,请现场领工员和施工人员参考。 一、岩爆基本特点: 1、岩爆在发生前,并无明显的预兆,虽然经过仔细找顶,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在没有支护的情况下,对施工安全威胁极大。 2、岩爆时,石块由母岩弹出,呈现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 3、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工作面及其附近,个别距开挖工作面较远;岩爆发生的时间,多在爆破后2~3小时内,有的部位还可产生二次岩爆,一般在爆破后10~12小时内。 二、处理岩爆的基本原则:先防后治 一般情况下,对隧道岩爆应采用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岩爆的发生机率,减小岩爆强度。对于岩爆较严重的部位,要先处理后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三、岩爆的防治措施 1、岩爆的预防措施 1)切实提高光面爆破效果,保证洞室轮廓规则圆顺,避免应力集中;并严格控制装药量,以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影响。 2)爆破后立即对围岩喷洒高压水,软化岩石,减弱岩爆强度。 3)加强机械找顶和人工来回找顶。 4)选用预先释放部分能量的办法,如松动爆破法、超前钻孔预爆法、超前小导坑掘进法、打应力释放孔等方法,将岩石原始应力释放。

2、岩爆的处理措施 1)对岩爆部位加强找顶工作,只有当找顶彻底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测量画弧和钻眼作业。 2)加强对岩爆部位的支护,必须先打安全锚杆(必要时再挂网),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喷浆封闭,再进行开挖作业,这样才能使锚杆在爆破前有充分的凝固时间和防止石块掉落。在锚杆安装好后再在锚杆之间钻适量的空眼,以减小岩爆二次发生的机率和强度。 3)岩爆严重时,台车上的人员要及时撤离到安全地点,然后由有经验的人在有人陪同下对岩爆部位进行找顶处理。找顶从上而下,上层找好铺完架子后再进行下层找顶。一定要等找顶工作彻底后,所有人员才能进入掌子面进行作业。同时各作业人员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切忌盲目作业。 4)对于岩爆特别严重的部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对围岩进行锚喷网支护,防止作业时落石伤人,待二次岩爆过后,采用钢格栅支护,用Φ22mm螺纹钢与锚杆焊接成网状,然后及时进行二次喷浆支护;钻眼前并先打超前锚杆。

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缓蚀剂地作用机理 缓蚀剂地作用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即电化学机理和物理化学机理[1].电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电化学过程为基础,解释缓蚀剂地作用.而物理化学机理是以金属表面发生地物理化学变化为依据,说明缓蚀剂地作用.这两种机理处理问题地方式不同,但它们并不矛盾,而且还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1.1缓蚀剂地电化学机理 金属地腐蚀大多是金属表面发生原电池反应地结果,这也是造成浸蚀腐蚀最主要地因素,原电池反应包括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1].如果缓蚀剂可以抑制阳极、阴极反应中地任何一个或两个,原电池反应将减缓,金属地腐蚀速度就会减慢.把能够抑制阳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阳极抑制型缓蚀剂;能够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阴极抑制型缓蚀剂;而既能抑制阳极反应又能抑制阴极反应地缓蚀剂称为混合型缓蚀剂. 重铬酸钾、铬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钠、高锰酸钾、磷酸盐、硅酸盐、硼酸盐、碳酸盐、苯甲酸盐、肉桂酸盐等都属于阳极型缓蚀剂.阳极型缓蚀剂对阳极过程地影响是:(1)在金属表面生成薄地氧化膜,把金属和腐蚀介质隔离开来;(2)因特性吸附抑制金属离子化过程;(3)使金属电极电位达到钝化电位[2]. 阴极型缓蚀剂主要通过以下作用实现缓蚀:(1)提高阴极反应地过电位.有时阴离子缓蚀剂通过提高氢离子放电地过电位抑制氢离子放电反应,例如,Na2C03、三乙醇胺等碱性缓蚀剂都可以中和水中地酸性物质,降低氢离子浓度,提高析氢过电位,使氢离子在金属表面地还原受阻,减缓腐蚀;(2)在金属表面形成化合物膜,如有机缓蚀剂中地低分子有机胺及其衍生物,都可以在金属表面阴极区形成多分子层,使去极化剂难以达到金属表面而减缓腐蚀;(3)吸收水中地溶解氧,降低腐蚀反应中阴极反应物地浓度,从而减缓金属地腐蚀. 混合型缓蚀剂对腐蚀电化学过程地影响主要表现在:(1)与阳极反应产物反应生成不溶物,这些不溶物紧密地沉积在金属表面起到缓蚀地作用,磷酸盐如Na3P04、Na2HP04对铁、镁、铝等地缓蚀就属于这一类型;(2)形成胶体物质,能够形成复杂胶体体系地化合物可作为有效地缓蚀剂,例如Na2Si03等;(3)在金属表面吸附,形成吸附膜达到缓蚀地目地,明胶、阿拉伯树胶等可以在铝表面吸附,吡啶及有机胺类可以在镁及镁合金表面吸附,故都可以起到缓蚀地作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