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以及个人理解

译自Angiology,2005,56(6):677-691

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心肌标志物不断发展,原有的标志物也被重新评价审视。心肌标志物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其对疾病的预测意义也逐渐被认识到。此外,对于是否需要进行创伤性处理,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来说,心肌标志物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本文就血清心肌标志物此方面内容展开综述。

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依靠联合胸痛的体征,心电图特征和血清标志物。但是,胸痛并不是频发的典型的症状,有时还没有,心电图异常也不是特异性的,有的也缺乏心电图表现。因此,对于AMI 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检查。事实上这些蛋白质的升高是对心肌损伤的一种反应,而不是急性损伤的信号(也就是说是损伤后再升高,而不是升高后损伤—译者)。最近,关于AMI的定义是:

1,典型的肌钙蛋白的升高或者降低,或者心肌坏死的标志物(CKMB)升高或者降低较快,至少还具备以下一条:

·缺氧症状

·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

·心电图的改变支持缺氧的诊断(ST段抬高或者降低)

·冠状动脉介入

2,AMI的病理学发现

现代医学实践需要快速及时对病人作出诊断,及早制定治疗措施。对于病人心肌缺血/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要求快速,简便,准确,且还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在所有的疑似AMI的病人中,只有10%-20%的具有胸痛特征的病人发生了梗死,分子标志物(心肌标志物)可以快速地发现这类人,以便能及早采取溶栓治疗措施。

·区分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以明确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

·能够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是估计AMI预后的良好指标。

历史回顾

Karman于1945年首次报道了AMI病人AST水平升高。随后,因为特异性更强的LDH及其同工酶的出现,取代了AST用于诊断心肌损伤。尽管如此,CK及其同工酶的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出现,才引发了心肌损伤的实验室诊断的革命。

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表1)

表1进行表述如下:

1,肌红蛋白:1-4小时升高;6-7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8-24小时。

2,总CK:3-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36-48小时。

3, CKMB:3-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24-36小时。

4, CKMB2/CKMB1:2-6小时升高;6-9小时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待定。

5,肌钙蛋白I:2-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7-10天。

6,肌钙蛋白T:2-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0-14天。

7, LDH: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持续6-8天。

一个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在心肌细胞中浓度较高

·不存在于其他组织,即使是微量的或者是在病理情况下

·在心肌损伤时快速释放

·在血浆里面持续几个小时,能提供方便的诊断时间窗口,但是也不能太长,而以至于不能发现新的心肌梗死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正确使用心肌标志物对于快速诊断有胸痛但没有ST段抬高的病人,以及其他具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 CS)的病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对于排除因心肌损伤引发的胸痛是有意义的;更重要的,可以用预测ACS的危险等级。最后,对于判断干预治疗措施如低分子量肝素,阿惜单抗,以及手术治疗是否有效也有一定帮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对新的标志物,新的方法的评价而引发的革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临床上恰当地使用这些标志物,应以各个标志物优点和缺点为基础。我们回顾了一些常规的和新的心肌标志物。同时我们也就恰当使用这些标志物,以达到精确的诊断和预测ACS病人的目的进行了讨论。

肌钙蛋白

以下内容主要对肌钙蛋白的特性作了一些阐述(翻译略,详文参考原文)

使用cTnT和cTnI诊断:

曾经对cTnT和cTnI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过比较。Hetland和Dickstein观察了170例怀疑为A MI的病人,68例诊断为心肌梗死(依据至少需要下列两点历史:CKMB升高;新出现的Q波和/新出现的ST段抬高或者压低大于0.1mV以上)。使用ELECSYS2010系统检测cTnT含量(cut-off值:0.1ng/ml),使用Access检测cTnI(cut-off值:0.1ng/ml)。4-8小时以内,cTnT和cTnI的敏感性分别为99%和96%,特异性分别为78%和88%。诊断标志物协作研究表明观察了955例如胸痛病人以观察CKMB, cTnT和cT nI,肌红蛋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CKMB亚型(CKMB1和CKMB2)是敏感性(91%)和特异性(89%)最好的早期诊断(6小时以内)MI的标标志物,cTnI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和94%。CTnT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和96%。cTnT和cTnI在MI后持续约10天以上,可用于后期诊断。相比之下,血清CKMB在36-48小时即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CKMB不能用于晚期诊断,但是其升高可用于估计心肌梗死的范围。

心肌肌钙蛋白在MI时比CKMB的升高幅度大,是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心肌标志物。因此,cTnT和cTnI在CKMB正常,或者有骨骼肌损伤干扰时可以提供很多重要的额外的诊断信息。肌钙蛋白升高的时间与CKMB相似,但是其持续的时间比CKMB更长,约为MI后14天。因此心肌肌钙蛋白对于诊断几天至2周内的心血管事件是十分重要的,此时CKMB已降至正常范围。尽管如此,心肌肌钙蛋白在诊断心肌再梗死方面还是有欠缺的,因为他们升高的持续时间太长(cTnT:14天;cTnI:7-10天)。

肌钙蛋白和预后

心肌肌钙蛋白在预测ACS预后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其升高的预后判断价值已经在ST断抬高(Q波)的M I(STEMI),无ST断抬高(无Q波)的MI(NSTEMI),不稳定心绞痛方面进行了调查。

肌钙蛋白和MI预后预测

在AMI病人中发现了以下事实:

·在对无ST段抬高的ACS病人中进行溶栓治疗时发现:cTnI的升高与42天死亡率呈正相关。

·在一个21个协作组,18982例ACS病人参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血清cTnT和cTnI浓度的升高和30日以内心脏死亡以及再梗死密切相关(OR:3.44,95%DE 可信区间:2.94-4.03)。肌钙蛋白的升高对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OR:3.11)以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OR:2.79)的长期生存(5月-3年)具有预测性。

·GUSTO-Ⅱa调查者曾经报导过相似的研究,GUSTO-Ⅱa实验收集了734ACS病人血清cTnT检测的基础

值,峰值,8小时和16小时的cTnT浓度。CTnT基础值阳性的病人(0.1ng/Ml),30天以内的死亡率是1 0%;而后期cTnT升高的病人,死亡率只有5%;cTnT从不出现阳性的病人,死亡率0%。通过对基线特征的判断,cTnT阳性测试可用于预测30天至1年的死亡率,8小时和16小时的浓度可用于加强此方面的预测。

肌钙蛋白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NSTEMI的预后评估

血清cTnT和cTnI的升高可用于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NSTEMI的微小心肌梗死,并且可用于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这在FRISC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该研究表明:非介入性治疗的病人中,肌钙蛋白的升高可以增加严重的3腔病(severe 3-vessel disease???)的风险。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NSTEMI中,血清肌钙蛋白的升高与早期以及晚期预后不良有关。

·在一项以7个临床试验,19个多中心协作研究,5360例检测cTnT和6603例检测cTnI的病人为资料的meta分析表明:cTnT阳性(6.0vs1.5%,28周)或者cTnI(5.5 vs 1.7%,10周)中一项阳性的病人死亡率较高。

·另外一项meta分析以21组研究为基础,对3579例无ST段抬高的ACS病人,进行30日的跟踪访问,2 227例进行了长期的随访(5个月至3年)。发现:心肌肌钙蛋白阳性(cTnT或者cTnI)的病人,近期死亡率(5.9%vs 1.3%)和远期死亡率(10.1%vs 4.0%)均较高。

·一份来自TIMI 11A的报导评估了597例UA和NSTEMI病人,14天内非致命性的梗死和缺血的再发生率比较频繁。心肌肌钙蛋白升高在CKMB正常的ACS病人中可以更为微小的心肌梗死。正是因为心肌肌钙蛋白的此特征,加上在30%的UA病人中发现了肌钙蛋白的升高,产生了今天的“微小梗死(microinfarc tion)”的概念。这个(微小梗死)时间很短,但是确有心肌梗死,而CKMB不能敏感地检查出来。曾经有这样的假设:心肌肌钙蛋白单独升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在心肌缺氧但是尚未发生梗死的时候,释放了2%-6%以游离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心肌肌钙蛋白。

虽然至今对缺氧的定义还不明确,但是肌钙蛋白升高而CKMB正常的ACS病人却是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如:死亡,非致死的心肌梗死的复发,以及需要血管再通(revascularization)等。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的治疗措施以用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D)的治疗。肌钙蛋白作为一个高危的标志物,对于不稳定的的CAD病人选择恰当的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将是有力的工具。

肌钙蛋白在术中心肌梗死中的运用

对于术中心肌梗死的诊断尤为困难,因为在手术中常有骨骼肌的损伤,肌钙蛋白此时起着重要作用。

A, CABG:术中心肌梗死,其定义为术中心电图发现异常Q波,发生率约2%-4%。心肌损伤也可以发生在心电图没有改变的时候。肌钙蛋白是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的诊断术后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新梗死的标志物。一项以590例病人的研究证实:血清cTnT浓度大于3.9ng /ml,则CABG术后24小时被诊断为术中心肌梗死,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4%和90%。

B,非心脏手术:肌钙蛋白是诊断非心脏手术(通常是血管手术)术中心肌梗死的理想指标。一项对血管手术病人的分析表明cTnT诊断术中心肌梗死(定义为超声心电图发现新的心壁区域运动异常)是值得期待的。其还可以预测6个月内的死亡率,28例cTnT大于1.5ng/ml的病人,和低值组相比,死亡明显较高(21% vs 6%)。229例大动脉手术病人中,8例(3%)被诊断为术中心肌梗死,伴随cTnI升高和ECG改变,或者是尸检发现。18例病人(8%)在术后6个月死亡。这些结果表明:cTnI不仅可以作为院内危险因素(i n-hospital risk),而且可以作为长远指标来判断后期疾病发展。

表2,心肌肌钙蛋白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将表格转化为表述)

优点:1,是风险等级划分的有力工具;2,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使在骨骼肌发生损伤以及手术的时候;3,检测两周以内的心肌梗死,检测微小心肌梗死(CKMB不能)。

缺点:1,因其窗口期长而不诊断再梗死以及判断梗死范围的能力差;2,症状发生后6小时诊断敏感性较差。

肌酸激酶(CK)

CK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在这些细胞发生坏死时释放入血,因此CK对于心肌坏死来说是一个敏感的指标,但是其特异性不强,因为骨骼肌损伤时血清CK浓度也会升高。CK有三种类同工酶(CKMM,CK

MB,CKBB),通过电泳可以进行区分,虽然CKMM在骨骼肌和心肌含量均较高,但是CKMB在心肌含量较高,因此,相对于总CK,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更强。此同工酶还占骨骼肌CK的3%,也少量存在于小肠,膈肌,卵巢,前列腺之中。因此,在以上器官受到损伤时,其特异性也受到了限制,尤其是骨骼肌损伤。在骨骼肌损伤时,CKMB可以加强表达,导致CKMB同工酶含量增多,进一步限制了其特异性。CKMB可以通过快速的,可靠的,低成本的,自动的方法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与新的指标出现之前,是诊断金标准。血清CKMB在症状发生6小时以后升高,在症状发生之前检测敏感性较差。对于心电图不能提供诊断的病人,每3小时检测一次CKMB,其敏感性为90%。而且认为对于起初无ST段抬高的病人来说,其比连续心电图监测更准确。

CKMB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4小时内升高,与肌钙蛋白持续10-14天相比,其24-36小时降低至正常范围。这就意味着CKMB不象肌钙蛋白那样,能用于晚期AMI的诊断。尽管如此,其可以被用于判断心肌梗死范围,如果CKMB下降后再升高,意味这心肌再梗死。通过一系列的检测,绘制升高降低曲线,对于维持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个方法不包含早期诊断心肌梗死(1-3小时),但是可用于诊断发生后几天判断心肌的再梗死。

表格2:CKMB的优缺点(转化为以下表述)

优点:1,快速,廉价,准确的检测;2,在所有的检测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可以用于诊断再梗死。

缺点:1,在骨骼肌损伤或者手术时特异性降低;2,在症状发生6小时内以及36小时后诊断效率差;

表格3:CKMB亚型的优缺点(转化为以下表述)

优点:早期诊断心肌梗死

缺点:1,特异性与CKMB相似;2,目前的检测方法不成熟,便捷

CK亚型

CKMB特殊的亚型已经被确定,这些亚型与羟基肽酶(carboxypeptidase enzyme)活性有关,羟基肽酶清除CKMB2末端的赖氨酸残基,产生CKMB1。赖氨酸残基的数量可以通过电泳得出,距离阳极较远的亚型数量较少。基础氨基酸的丢失将导致构型的变化,通过电泳可以将其分离。虽然有4种潜在的亚型存在,但是只有3种存在于体内:两端赖氨酸羟基化的组织亚型;赖氨酸阴性的B链亚型;无赖氨酸的最终转化产物。这是因为对于B链赖氨酸的分离具有偏爱性,赖氨酸阳性的M链与赖氨酸阴性的B链不可能以相似的浓度同时存在于血浆中(有点类似于HbsAg和HbsAb—译者)。MB2亚型包含组织亚型加上赖氨酸阴性的B链亚型,MB1包含数量较少的赖氨酸阳性的M链和赖氨酸阴性的B链,以及最终转化产物。

和肌红蛋白一样,CKMB亚型是用于排除胸痛病人心肌梗死的标志物(表4)。因为CKMB2在心肌梗死发生1小时后就能释入血,CKMB的升高中,CKMB2占的比例较大(CKMB2/CKMB1>1.5),其可以预示心肌梗死早期。同样地,CKMM也有3种亚型,通常使用MM3/MM1>0.5为诊断标准。其使用常常是和CKMB联系起来的,因为亚型比例的减少和CKMB的升高是同步的。尽管如此,他们(CKMM亚型)仍然缺乏组织特异性,和总CK面临的问题相似。

CK亚型可能是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强的AMI早期诊断标志物(12小时)。CKMB/CK比例的升高,CK正常,仍然可以预示心肌缺血损伤。诊断AMI的典型标准需要总CK升高至正常范围的两倍,同时CKMB

升高,梗死的范围可以通过CK,CKMB反映,其与预后有直接的关系。PURSUTT实验观察了8250例病人发现:死亡率与CKMB升高的时间以及程度有关。当峰值CKMB正常,这些病人为不稳定心绞痛时,3 0天和6个月的死亡率分别是1.8%和4%。而当CKMB峰值在正常上限10倍时,其死亡率则分别上升到8. 3%和11%。GUSTOⅡb搜集了11725例病人,结果与此相似。

因为CK是在梗死后1-2天降低至正常范围的,重复取样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梗死范围。CK正常化后的再升高则预示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或者梗死范围的扩大。使用高压电泳法检测CK亚型,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提供了机会。尽管如此,仍然需要发展大批量检测的商品试剂盒。

肌红蛋白

肌红蛋白是无所不在的蛋白,其分子量是17800KD,因其体积较小,因此可以从损伤的组织快速地释放出

来,其在血浆的半衰期约为8-10分钟,虽然肌红蛋白很早就被认为是心肌标志物,但是因其特异性问题,使用一直受到限制,因为骨骼肌中也含有肌红蛋白。尽管如此,最近又重新对肌红蛋白产生了兴趣因为它可以作为潜在的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肌红蛋白在心肌损伤后约1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降低至正常范围。许多临床实验评估了肌红蛋白作为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的作用,对已经发生症状6小时的病人进行检测,其敏感性为79-100%。进一步发现:联合使用肌红蛋白与CKMB亚型,是最早好的早期排除AMI

的指标,其症状出现4小时后的阳性预测值为100%。如果肌红蛋白在4小时内还没有升高,则有急性症状的病人患AMI的几率相当低。

肌红蛋白极其快速地升高和降低,是早期再灌注成功的标志。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似乎对ACS病人疾病的进展具有预测价值。来自TIMI 11A的数据分析表明:血清肌红蛋白基线浓度为100mg/L,与6个月内的死亡率和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的栓塞密切相关。肌红蛋白的升高必须得到其他标志物的支持,比如其他晚期释放的蛋白质,如CKMB和肌红蛋白。这是为了防止症状发生前12-16小时已经与心、心肌梗死发生。使用肌红蛋白和其他标志物似乎有额外的预后诊断价值,其他报道发现: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其6月内死亡率增高比例与已有cTnI升高的病人相似,但是其绝对值稍高(4.9% vs 1.6%)。

肌红蛋白的心肌特异性可以通过结合其他标志物来加强,比如骨骼肌特异性标志物如碳酸酐酶Ⅲ,心肌特异性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或者计算肌红蛋白在过去1-2小时的改变情况。这些所有的措施都改善了临床准确性,肌红蛋白与cTnI或者cTnT结合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心肌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LDH)

LDH通常和AST以及CKMB一起诊断AMI,这种检测早已被特异性更强的方法取代了,LDH是一个四聚体,其分子量为135000道尔顿。其有M和H亚单位组成,共有5种同工酶,心脏主要包含LDH1和LDH 2,红细胞,肾脏,胃,胰腺是LDH1的其他组织来源。相比之下,LDH5则主要见于骨骼肌和肝脏。血清LDH活性在心肌梗死发生10小时以后升高至异常范围,24-48小时达到峰值,持续升高6-8天。认为LDH 的释放比例(心肌释放到血清的LDH的百分比)不会因为再灌注而改变,引起了一些人使用LDH去比较接受和未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因为肌钙蛋白是特异性较强的指标,而且持续时间也较长,目前推荐不再用LDH作为心肌梗死的诊断指标。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分子量较低的蛋白,其释放与肌红蛋白相似。尽管如此,和肌红蛋白相比,心脏中的脂肪酸结合蛋白要比骨骼肌中多,使得其成为一个潜在的特异性强的指标。他是一种细胞内重要的脂肪酸转运蛋白,心肌梗死后,其浓度升高,特异性可以和肌红蛋白相比,组织分布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其含量丰富和潜在的敏感性,如果它具有足够的特异性的话,将在临床上有激动人心的应用。尽管如此,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还不是一个广泛升高的指标,也没有被采纳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

烯醇化酶(enolase)

烯醇化酶在许多组织都存在,催化2磷酸甘油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该酶以2聚体的形式存在,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分子量约为90KD,每个亚单位都是不同的基因的编码产物,共有5种存在形式(αα,αβ,ββ,αγ,γγ),αβ烯醇化酶主要存在与心肌中,ββ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γ亚单位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β亚单位占人类烯醇化酶的90%,αβ和ββ在AMI后12-48小时升高,和CKMM一样,烯醇化酶也需要合成后修饰。

目前,检测β烯醇化酶似乎不能区分骨骼肌损伤和心肌损伤,针对αβ的检测方法似乎更有用。尽管如此,假如病理状态影响了心肌或者骨骼肌而影响了烯醇化酶同工酶的分布的话,这个检测方法也不是特异的。由于该标志物的诊断窗口与CKMB相似,故其临床作用可能不大。

肌球蛋白碎片

肌球蛋白由6种蛋白组成:2条重链(每条20KD),两对不同的轻链(20-26KD)。分别为MLCⅠ和MLC Ⅱ。主要通过改变钙离子的流量而参与调节肌球蛋白个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肌球蛋白的轻链和重链都是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肌球蛋白轻链(MLC)

如果不能进一步弄清楚心肌和骨骼肌肌球蛋白轻链的结构,其针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将受到限制。当细胞发生坏死时,这两种肌球蛋白轻链都从细胞收缩器上游离下来。其在心肌储存并早期释放,因此可以在症状发生6小时内进行检测。其可以持续升高7天以上因为细胞收缩器不停地裂解。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心肌损伤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可以在两周内进行回顾性诊断。不稳定心绞痛病人MLC水平升高(也有可能是以前的心肌梗死造成的),则冠状动脉疾病较为严重的或者AMI预后不良,包括死亡。因其半衰期较长,故对心肌再梗死不敏感。尽管如此,仍然搜集更多的样本,以及减少骨骼肌和心肌细胞抗体之间的交叉反应以使以上评价更准确。

肌球蛋白重链(MHC)

MHC是较大的碎片,在释放之前先从其他蛋白质上游离出来。MHC在心血管时间发生48小时以内不会出现在血清中。6-8天达到高峰,持续升高10天左右,可长期回顾性检测心肌坏死。和其他结构蛋白不同,在心肌损伤早期不会释放。心血管手术后,MHC可见升高,但是在MI手术时升高较多。

肌钙蛋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心血管时间发生4小时内升高,诊断窗口长达14天,使得其和C KMB以及肌红蛋白一起成为目前倍受喜爱的诊断心肌梗死的指标。因为肌钙蛋白具有上述特征,肌球蛋白和烯醇化酶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最新的研究:一些新的标志物

以上所讨论的生物化学标志都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在各种介入治疗或者心肌梗死后释放至外周循环。相比之下,新一代的标志物注重检查该时间之前。这些标志物,比如凝集蛋白,细胞黏附分子,反映的则是A CS的病程。包括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以及心肌坏死。

已经搜集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包括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的破裂。因此某些炎症反映的介质,包括急性时相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amyloid A),细胞因子如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胞黏附分子,都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标志物。

以下内容略(主要讲述一些新的标志物的特征)

以下是我个人翻译这篇文章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才疏学浅,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1,长期以来,检验与临床脱节比较严重,以致于大多数检验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逐渐麻木于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而很少专注于对实验室指标的理解和判断。似乎对于我们来说,做个结果准确的报告,发出去,下班了事,剩下的事情交给临床医生吧。当然,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检验工作者的主观原因有关,更多的是由于目前的客观体制问题,整个医疗体制给我们检验的空间很小。检验的空间是靠一点点争取的,检验地位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停地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拓展检验医学领域,积极参与解决临床问题。我个人的工作体会,检验结果准确性是检验医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绝对不是唯一内容,我们还应该肩负起科学应用和解释实验室指标的任务。拿心肌损伤标志物来说,相信不少同行和我翻译此文前的理解相似: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用于诊断AMI,这个理解是正确的,却是片面的。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点:心肌损伤标志物不仅用于AMI的诊断,还至少应用于以下几方面:A,AMI的排除(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来了一个疑似AMI的病人,如果诊断不了,我们就需要排除这种疾病,在什么时候该选用什么样的组合进行排除,如何早期排除以免延误治疗等,都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肌红蛋白与CKMB亚型,排除AMI的良好指标,如果肌红蛋白在4小时内还没有升高,则有急性症状的病人患AMI的几率相当低。B,AMI预后评估:疾病的预后评估是实验室指标的重要用途,CKMB,肌钙蛋白以及肌红蛋白都可以用于AMI预后的判断,其中以肌钙蛋白的报道较多,预测效果也相对较好。而CKMB则可以用于估计心肌梗死范围,这是其他指标不具备的;C,治疗措施的制定与评价:典型的就是采取治疗措施(如溶栓后),如何评价是否有效。

2,心肌损伤标志物,不能以简单的好坏来评价,所有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更有利弊。首先升高时间越早越好,早期诊断可以较燥制定治疗或者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升高时间上,则不是越长越好,持续时

间长,虽然有利于AMI的后期诊断,却不利于心肌再梗死的诊断。比如大家通常认为肌钙蛋白好,特异性强,敏感性也强,但是其却不能用于诊断心肌再梗死,而CKMB能.

3,合理搭配和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标志物的选择应该是以其各自的优缺点为基础,比如:胸痛5天来就诊,则CKMB不能选择,而应该选择LDH(虽然此指标特异性不强)或者肌钙蛋白;胸痛1天来就诊,则选择CKMB较好,虽然其特异性不及肌钙蛋白,但是经济,而且此时CKMB刚好处在峰值。有的医院把CKMB和肌钙蛋白一起检测,如果仅仅是为了诊断AMI,则缺乏科学性,因为肌钙蛋白升高较CKMB 早,持续时间较CKMB长,特异性较CKMB强,显然二者没有必要同时检测,而应该根据患者发病时间以及经济能力老考虑进行选择。胸痛1小时,怀疑AMI,则最好选择肌红蛋白,虽然其特异性不强,但是能最早诊断AMI,而且还能排除。

4,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注意结合实际,当前很多医院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组合通常是一成不变的,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益处不言而喻,但是从学术,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个体化检测,结合实际(发病时间,检测目的),选择项目或者项目组合(本文仅讨论学术,而不涉及医院经济效益)。比如,怀疑术中发生了心肌梗死,则选用肌钙蛋白较好,而不宜选择CKMB,CK,LDH,肌红蛋白等。

5,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多多是心肌坏死时释放入血的心肌细胞内物质(结构物质,酶等),换句话说,也就是心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坏死,才释放入血,显然是马后炮。上医治未病之病,今后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将更注重预测而不是诊断,这从理论上说是行得通的,因为心肌损伤发病是个连续的过程,其炎症反应的实质早已被大家所认识,那么检测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或者检测因心肌损伤引发生理反应产生的物质(如CRP)等,就可以达到早期预测,诊断的目的。文章的最后列举了一些新的指标(未翻译),都属此类,虽尚不成熟,但是却代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一类物质应该算是广义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心脏是我们人体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如果我们的心脏出现了问题,那么不但会给我们带来了疼痛的感觉而且还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死亡,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心脏,心肌损伤是心脏疾病里面的一种,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1、C 反应蛋白( CRP ) : 有人将高灵敏 CRP 称为首次预防,确切地说就是在表观健康,没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但却在亚临床的 动脉硬化患者中有反应预警作用,同时也可预测再次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并通过预防性治疗来降低已升高的 CRP 浓度,从而减低危险度。当测值高于判断限定( 2.2mg/l )时,男性发病危险度增加三倍,如果低于判断限,为避免炎症引起的假阳性,可以在 3-6 周后复查一次。另外吸烟者往往伴有轻度肺部验证,可促使 CRP 非特异性地轻度升高。 CRP 还可能成为将来冠心病最强的预示物。在健康人群中评价心血管的危险性要用高度敏感的 CRP(hsCRP) ,如果再结合总胆固醇、 LDL-C 和 HDL-C ,其

预示能力更强。最近一项调查表明,高 CRP ,低 LDL-C 的妇女比高 LDL-C ,低 CRP 妇女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大。这说明它可以在被传统方法漏检的情况下检出更多的危险人群。检测高敏 CRP 时,建议将测值分为以下三级:低危 <1.0mg/L ;中危 1.0~3.0mg/L ;高危 >3.0mg/L 。 2、肌红蛋白( Mb ) : Mb 虽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Mb 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 AMI 的诊断。由于 Mb 在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 AMI 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 Mb 还是 AMI 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心脏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心脏,一旦出现了心肌损伤要及时去治疗,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666 更新时间: 2009-8-10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急性心梗没有临床症状,而且单一心电图敏感性较差,即便连续观察,阳性率至多达70%-80%。这就是说,有20%-30%必须依靠心肌酶诊断。即便是心电图阳性的病例,也需要心肌酶的配合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观察疾病的演变、疗效和预后。因为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能更准确地提供病情和预后信息。 心梗 心梗是心肌梗塞的简称。 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过去20多年,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梗死所下的定义:典型症状(胸部不适)、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典型心电图变化中两者或三者的结合。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杂志和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同时发表了修订后的由欧洲心脏病学会有关专家批准的心肌梗死再定义的内容: 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急性演变中或新近心肌梗死:一、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和逐渐下降(指肌钙蛋白T或I)或较快增高和下降(指肌酸激酶MB 同工酶)至少伴下列情况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成形术)。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已形成的心肌梗死: 1.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病理性Q波。 2.已愈合或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再定义与以前心肌梗死定义的不同在于:再定义强调了生化标志,把心肌坏死时血生化的变化指标(主要指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提到很高的地位,这样就使许多微型(局灶性、显微镜性)、小型(小于10%的左心室肌)等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及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术 后出现的心肌梗死及反映预后;及时发现外科手术导致的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并对预后做出判断。 传统心肌酶谱 心梗三项——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2001年9月17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一名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通过评估心脏肌钙蛋白(cTn)、肌酐激酶-MB(CK-MB)和肌红蛋白(Myo)水平可在90分钟内确诊病人是否发生心梗。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心肌损伤标志物发展历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 1666 更新时间:2009-8-10 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急性心梗没有临床症状,而且单一心电图敏感性较差,即便连续观察,阳性率至多达70%-80%。这就就是说,有20%-30%必须依靠心肌酶诊断。即便就是心电图阳性的病例,也需要心肌酶的配合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观察疾病的演变、疗效与预后。因为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能更准确地提供病情与预后 信息。 心梗 心梗就是心肌梗塞的简称。 心肌梗塞就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过去20多年,我国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梗死所下的定义:典型症状(胸部不适)、血清心肌酶增高与典型心电图变化中两者或三者的结合。2000年9月,欧洲心脏病杂志与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同时发表了修订后的由欧洲心脏 病学会有关专家批准的心肌梗死再定义的内容: 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急性演变中或新近心肌梗死:一、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与逐渐下降(指肌钙蛋白T或I)或较快增高与下降(指肌酸激酶MB 同工酶)至少伴下列情况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成形术)。二、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已形成的心肌梗死:1、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病理性Q波。2、已愈合或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再定义与以前心肌梗死定义的不同在于:再定义强调了生化 标志,把心肌坏死时血生化的变化指标(主要指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测定)提到很高的地位,这样就使许多微型(局灶性、显微镜性)、小型(小于10%的左心室肌)等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及时发现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术 后出现的心肌梗死及反映预后;及时发现外科手术导致的心肌梗死及并发症,并对预后做出判断。 传统心肌酶谱 心梗三项——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2001年9月17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一名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通过评估心脏肌钙蛋白(cTn)、肌酐激酶-MB(CK-MB)与肌红蛋白(Myo)水平可在90分钟内确诊病人就是否发生心梗。

14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复习题

第十四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影响TAT的因素 A 发病到报告的时间 B标本转送时间 C标本预处理时间 D分析时间 E送交结果时间 3.下列哪项指标通常被作为心肌损伤确诊标志物 A CK B CK-MB C LDH1 D cTn E Mb 5.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酶是 A ALT B LD C CK D AST E α-HBD 6.下列属传统心肌酶谱项目而现趋于淘汰的是 A CK-M B B LDl C CK D AST E cTn 7.心肌损伤时血清LD同工酶的变化为 A LDl>LD2 B LD2>LDl C LD3>LD2 D LD4>LD3 E LD5>LD4 8.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 A CK-M B B Mb C cTnT D cTnl E LD 10.下列有关肌钙蛋白应用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Tn敏感度高于CK B cTn检测特异性高于CK C cTn可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D cTn用于诊断近期发生再梗死效果最好E窗口期较CK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11.AMI发生后最先出现于血液中的标志物是 A Mb B cTn C MLC D CK E CK-MB 12.IFCC建议将缩短测定周期控制在多长时间之内 D A 4h B 3h C 2h D lh E 13.下列关于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弃所谓的心肌酶学测定,将肌红蛋白列为常规早期心脏标志物 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和CK-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 C心脏肌钙蛋白(cTn)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D对发病6h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 E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 14.心肌缺血症状发作后,cTnI几小时可达到诊断决定值 A 1~2h B 3~4h C 4~6h D 6~8h E 8~10h < 15. 在CK同工酶中,下列哪一项是诊断心肌梗塞最佳的指标 A CK总活力 B CK-MB C CK-MM D CK-BB E CK-MM1 17. 下列标志物中为AMI早期标志物的是 A AST B LDH C 肌红蛋白 D CK E 肌钙蛋白 19.有助于判断肝细胞、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 A ALT B ASTm C γ-GT D ALP E LDH 作为AMI标志物主要优点是什么 A敏感性高 B特异性高 C窗口期长 D能检测微小损伤 E快速、经济、有效,应用广泛 二填空题 2.2000年,WHO提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两个必要条件:、。 3.肌钙蛋白可分为三个组分:、和。 …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化学》第九章 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练习题

第九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一、A1 1、AMI发生后,CK-MB在血清中升高的时间为()。 A、2~4小时 B、3~8小时 C、6~8小时 D、8~12小时 E、12~16小时 2、对有胸痛或胸部不适而ECG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不需要进一步做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的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B、不能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C、可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D、可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E、不需要处理 3、下列哪项在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 A、CK B、CK-MB C、Mb D、cTnT E、cTnI 4、骨骼肌中所含CK同工酶的情况是()。 A、主要含CK-B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MB B、主要含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 C、主要含CK-MB,不含CK-MM,仅有少量CK-BB D、主要含CK-MB,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M E、主要含CK-BB,不含CK-MB,仅有少量CK-MM 5、关于肌钙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肌动蛋白 B、参与肌肉收缩的调节蛋白 C、肌球蛋白 D、由cTnT和cTnI组成 E、在不同组织完全不具同源性 6、不是肌钙蛋白在心肌损伤中的特点的是()。 A、cTn敏感性高于CK,不仅能检测AMI,还能检测微小损伤 B、cTn特异性低于CK C、cTn窗口期较长,有利于诊断迟到的.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D、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及再灌注成功与否 E、cTn在ACS症状发作后2h即可出现 7、下述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分子量最小的是()。 A、CK-MB B、Mb

C、cTnT D、cTnI E、CK 8、下列不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生化项目是()。 A、肌红蛋白 B、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肌动蛋白 D、心肌肌钙蛋白T E、心肌肌钙蛋白I 9、α-羟丁酸脱氢酶检测,主要是反应下列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中哪一种的活性()。 A、LD1 B、LD2 C、LD3 D、LD4 E、LD5 10、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酶是()。 A、ALT和AST B、ALP和CK C、AST和AMY D、CK和CK-MB E、γ-GT和ALT 1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 A、不稳定心绞痛 B、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C、常见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D、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 E、心力衰竭 12、CK作为心脏标志物,下列哪项不正确()。 A、快速、经济、有效,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B、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有一定相关,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 C、诊断特异性强,对心肌微小损伤敏感 D、能用于诊断心肌再梗死 E、能用于判断再灌注 13、对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下列各项检查何者最有意义()。 A、CK B、Mb C、CK-MB D、cTn E、AST 14、.对胸痛而ECG和肌酸激酶-MB均正常的患者,检测下列哪一项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有无微小心肌损伤()。 A、肌红蛋白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酶学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CK) 1.概述: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 女:60~140U/L 3.临床意义: (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之间,3~4d后回复至正常水平。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 CK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

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24h CK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 1.概述: 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 CK-MB(CK2):主要存于心肌 CK-MM(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 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CK-MB含量随心肌不同部位而不同:前壁>后壁,右心室>左心室。 2.参考值: CK-MB活性:10~24U/L,cutoff limit(诊断限):>25U/L (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刘梅颜 一、前言 心血管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介入治疗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手段不断更新。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防止致残、致死后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检验是整个心血管领域中的“瓶颈”学科,因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正确诊断疾病,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先进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逐步明确了它们的临床适应征和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它们的临床应用。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 2000年以来,美国AACC会议上开始列入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内容,每年展会产品也日见增多,2006年的欧洲MEDICA也增加了POCT的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POCT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及医学诊断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产品。其中,心脏病实时检验成为了所有的POCT检测中发展最快的部分。统计报告显示全球POCT诊断产品销量在2000年还只有1.22亿欧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25亿欧元。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的POCT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国外引进的和国产的POCT检测仪器和试剂也顺应心血管的诊疗技术在迅速发展,如15分钟检测心力衰竭的BNP或心肌梗死的Myo、CK-MBmass、cTn-I。 为了科学、合理应用心脏标志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6年制定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遵循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模式,根据欧美学术机构公布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了临床能够更好、更及时地对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起草这份专家共识,希望通过交流、网上互动、编辑处理和面对面会谈各种方式,充分征求意见。 二、即时检验--POCT的概念及技术 随着“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时检验--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的新概念,就是其中之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循证医学,尤其是循证实验医学的发展,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这标志着世界医学历史性的进步--从依靠问诊、物理诊断和凭经验推断的传统医学模式发展为同时结合客观的形态、功能和物质变化来确立诊断的实验医学新模式。检验医学作为实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现已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即自动化和简单化。POCT就是检验医学“两极”发展的新趋势的产物。 对于自动化仪器来说,自动化是指为了消除人工操作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降低人员费用,实验室逐渐用自动机器取代人工操作。从50年代的火焰光度计、自动血球计数仪、多通道的化学分析仪到70年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90年代的自动免疫分析仪,流式细胞仪进入临床实验室;现在进入了第三代的发展--自动实验室系统,将几种自动设备连接起来形成模块式的工作主台(modularity workcell),将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部串联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各类自动化仪器的相续问世并得到应用和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临床检验的范围,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临床应用,模块组合式生化仪大大提高了临床化学的工作效率;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及磁性微球免疫化学技术的各类仪器,使免疫化学检验进入新水平,并逐步替代放射分析技术。每个检验工作者都感受到了这种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每个检验科主任都参与了实施检验现代化的巨大工程。然而,传统的检验实现自动化以后,虽然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步骤复杂,耗时耗力,仍难于解决传统检验的弱点--时效性欠佳,即既要做到短时间反馈(short turnaround time,STAT),又要做到与用复杂技术,大型设备的传统方法测定的结果相一致。 于是,POCT--即时检验的技术应运而生。POCT实验技术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结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应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临床应用 标签:早期标志物;确定标志物;敏感性;特异性;联合应用 正确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MI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有效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减少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金标准一直是动态测定某些酶的活性。近几年来,一些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特别是心肌肌钙蛋白(CTn T/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对心肌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较为普遍地使用,但在基层应用较晚。另外如B型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也应用渐为普遍。由于众多的标志物各具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会一时难以筛选出理想的标志物。现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心肌损伤标志物,根据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高低,可分为非确定标志物和确定标志物;根据在心肌损伤后出现异常的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早期标志物”和“非早期标志物”;根据所反映的疾病性质不同还可分成血栓形成标志物、心肌缺血性标志物等。实际工作中,“确定标志物”和“早期标志物”被人们所追宠,但早期标志物只是相对的“早”,目前为止被公认为确定标志物的并不多。 1 确定标志物 心肌损伤确定标志物,通常为生化标志物,一般认为发病6~9 h以后,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可被检测,并且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非常高。现在被公认的确定标志物有CK-MB和CTn。 1.1 CK-MB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在心肌中CK-MB占CK 总量的14%~42%,其升高发生在AMI后4~8 h[1],至高峰要在24 h后,恢复正常需2~3 d,当属AMI的确定标志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肌坏死都能用CK-MB 检出,例如猝死患者,微小的心肌坏死常显示于尸检中,但CK-MB检测并没有异常;冠脉旁路外科手术时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K-MB也没有升高;还发现某些已有血小板聚集在微血管的心肌坏死,同样也没有CK-MB的升高。故血清CK-MB没有增高并不能排除微小的心肌坏死[2]。 1.2 肌钙蛋白(CTn)2006年美国心脏学会将cTn定为心肌损伤金标准,并迅速在全球得到认同和推广。它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的临床早期辅助诊断。目前,CTn检测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如AMI的诊断和排除、心肌创伤、心肌炎、脓毒血症导致的左心衰竭、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等。还可用于心肌损伤面积的估计,某些药物疗效、心脏移植后排异反应及溶栓治疗效果的观察等。CTn是在收缩纤维上紧密附着的一种调节蛋白[3],由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C(CTnC)三个亚基组成。心肌中的CTnC和骨骼肌中的CTnC是相同的,不存在心肌特异性[4],不能作为心肌损伤指标。CTnT和CTnI有心肌特异性,已作为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只于心肌细胞中存在,心肌坏死时释

心肌损伤6大标志物最全解读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分类及测定~~ 反应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物化学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后者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含量丰富。红细胞AST约为血清的10倍,轻度溶血会使测定结果升高。 (1)参考值:<40U/L(37℃),通常采用酶偶联速率法。 (2)临床意义:AST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5天或1周,随后降低。因为AST 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故单纯的AST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LD是分子量135KD的四聚体,由M型和H型亚单位构成5种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1)参考值: ①乳酸脱氢酶:丙酮酸为底物时,200~380U/L;乳酸为底物时,109~245U/L。 ②LD1为28.4%±5.3%,LD2为41.0%±5.0%,LD3为 19.0%±4.0%,LD46.6%±3.5%,LD5为4.6%±3.0%。 乳酸脱氢酶常用速率法检测其总活性,而其同工酶常用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乳酸脱氢酶及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CK-MB和肌钙蛋白。根据这些蛋白质的尺寸大小和所处位置决定其释放的时间。最小的肌红蛋白存在于细胞质内,首先释放。存在于核子和线粒体内的CK-MB随后释放。而存在于收缩器内结构蛋白-cTn要等细胞完全裂解后才会释放,专家一致认为心肌细胞死亡后,cTn才释放。 近10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使用CK-MB质量的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AMI)生物标志物测定的最佳采血时间取决于标志物的性质和患者的因素(症状的开始和持续时间以及发生ACS的概率)。 1、肌红蛋白在肌细胞损伤后1小时即开始升高,12-24小时恢复正常。 2、CK-MB在心肌损伤后3-4小时开始升高,48-72小时降至正常范围。 3、cTn升高的时间与CK-MB类似,但持续时间长,cTnI可持续4-7天,而cTnT可达10-14天。

一、肌酸激酶(C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胞质和线粒体中。CK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健康人血清中CK含量甚低,当上述组织受损时,CK进入血液中,使其CK活性明显升高。 1、急性心肌梗死(AMI) 心肌梗死发生后3~8h,血清CK开始上升,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较少超过30倍,10~36h达到高峰,CK对心肌梗死诊断较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特异性高,但此酶增高的持续时间较短,2~4d就恢复正常。CK活性测定有助于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诊断,其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一致。在AMI病程中,如CK再次升高,表明心肌再次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时,CK活性成倍增加。 2、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手术、心脏外伤、有创性心脏干预治疗(如心导管、冠状动脉成形术等),血清CK活性升高。 3、肌肉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创伤、横纹肌溶解症、重症肌无力等,CK 活性显著增高。 4、脑血管意外、休克、全身性惊厥、破伤等CK活性亦增高。 5、甲状腺机能减退出现粘液性水肿时,CK可显著增高。甲状腺机能亢进时,CK活性可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肌酸激酶(CK)是由B和M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两个亚单位可组合成三种CK 同工酶,即CK-BB、CK-MB、CK-MM。 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 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测定血清CK-MB质量,即CK-MB蛋白浓度可以提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使用以及个人理解 译自Angiology,2005,56(6):677-691 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心肌标志物不断发展,原有的标志物也被重新评价审视。心肌标志物不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其对疾病的预测意义也逐渐被认识到。此外,对于是否需要进行创伤性处理,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来说,心肌标志物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本文就血清心肌标志物此方面内容展开综述。 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依靠联合胸痛的体征,心电图特征和血清标志物。但是,胸痛并不是频发的典型的症状,有时还没有,心电图异常也不是特异性的,有的也缺乏心电图表现。因此,对于AMI 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清标志物的检查。尤其是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检查。事实上这些蛋白质的升高是对心肌损伤的一种反应,而不是急性损伤的信号(也就是说是损伤后再升高,而不是升高后损伤—译者)。最近,关于AMI的定义是: 1,典型的肌钙蛋白的升高或者降低,或者心肌坏死的标志物(CKMB)升高或者降低较快,至少还具备以下一条: ·缺氧症状 ·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 ·心电图的改变支持缺氧的诊断(ST段抬高或者降低) ·冠状动脉介入 2,AMI的病理学发现 现代医学实践需要快速及时对病人作出诊断,及早制定治疗措施。对于病人心肌缺血/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要求快速,简便,准确,且还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在所有的疑似AMI的病人中,只有10%-20%的具有胸痛特征的病人发生了梗死,分子标志物(心肌标志物)可以快速地发现这类人,以便能及早采取溶栓治疗措施。 ·区分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以明确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 ·能够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是估计AMI预后的良好指标。 历史回顾 Karman于1945年首次报道了AMI病人AST水平升高。随后,因为特异性更强的LDH及其同工酶的出现,取代了AST用于诊断心肌损伤。尽管如此,CK及其同工酶的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出现,才引发了心肌损伤的实验室诊断的革命。 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表1) 表1进行表述如下: 1,肌红蛋白:1-4小时升高;6-7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8-24小时。 2,总CK:3-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36-48小时。 3, CKMB:3-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24-36小时。 4, CKMB2/CKMB1:2-6小时升高;6-9小时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待定。 5,肌钙蛋白I:2-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7-10天。 6,肌钙蛋白T:2-12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10-14天。 7, LDH: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持续6-8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