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18世纪文化与文学特点,掌握18世纪启蒙文学、感伤文学、哥特文学、现实主义文学。重点掌握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代表作《浮士德》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第一节概述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一、启蒙运动的产生

政治基础:世俗王权统治和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已经遭到普遍质疑,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生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出要掌握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经济发展的政治权利和人性权利;

思想武器:18世纪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

A.强调理性,认为理性是通向智慧的正确途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经受检验;知识源于感觉,感觉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提炼才能解释世界、指导生活。

B.强调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受不可改变的规律的支配,人不能凌驾于这些规律之上。

C. 强调“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

三、文学概况

(一)英国文学

1、蒲柏(1688—1744):亚历山大·蒲柏出生在受歧视的天主教家庭,自幼体弱背驼,自学成名,靠写诗和翻译为生。代表作有长篇讽刺诗《夺发记》、《群愚史诗》、《致阿巴思诺特医生》等。

2.期刊文学(随笔):斯梯尔(1672—1729)和艾迪生(1672—1719)始创期刊文学,繁荣了随笔写作。

3、现实主义小说

①笛福(Daniel Defoe ,1661—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出身商人家庭,早年经商,他的文学创作充满商业精神。《鲁滨孙漂流记》(1719)是笛福在5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一炮走红。该小说通过描写鲁滨逊28年的孤岛生涯,歌颂新兴资产阶级不畏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业的精神。作者笛福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鲁》创作特色:A、小说取材

B、具体、详实的背景描写

C、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D、具体的行动描写与真实的细节描写

E、小说语言特色

②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启蒙文学的著名讽刺作家。他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穷苦家庭,曾经为维护爱尔兰人民的民族利益而著书立说,受到爱尔兰人民的爱戴。代表作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1726),这是一部讽刺杰作,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四次航海,先后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贤马国等地的历险,影射讽刺英国政治、法律、社会、党争和哲学。

《格》人性的特点:

?“利立浦特”:用巨人的眼光俯视人类的荒唐渺小。

?“布罗卜丁奈格”: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类的粗俗和铁石心肠。

?“勒普塔、贝尔尼巴克、格拉布达布卓布、拉格乃各和日本之旅”:以平常的心态平视人类的疯狂和邪恶的本性。

?“慧斯马国”:从理性的动物慧斯马达角度审视人类,人类在他们眼里和肮脏、邪恶、淫荡、愚蠢的野胡一丘之貉。

③菲尔丁(HenryFielding ,1701—1754):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立者,建立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理论。继承拉伯雷、塞万提斯的传统,使现实主义走上新阶段。

《汤姆?琼斯》(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ling ,1749)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具有流浪汉小说的风格,描写弃儿汤姆·琼斯和乡绅女儿苏菲亚的恋爱故事以及他的旅行冒险,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批判以门第和金钱为条件的婚姻观念。

小说结构:

?乡村(英国西部萨默赛特郡的两座庄园)

乡绅奥尔华绥魏斯顿先生

汤姆·琼斯—珍妮·琼斯苏菲亚

巴特里奇姑妈

白丽洁—布利非

屠瓦孔、斯奎尔

黑乔治—毛丽

?路途(由萨默赛特郡通往京城的路上)

巴特里奇费兹帕特利太太

沃特尔太太

?城市(伦敦)

密勒太太贝拉斯顿夫人

南锡小姐

耐廷盖尔先生费拉玛勋爵

艺术特色:A、人物众多

B、结构缜密,情节紧凑

C、菲尔丁利用每一卷的序言来抒发他关于贵族社会、善与恶、文艺批评、创作方法、爱情、生活体验等问题的观感和见解。

4、感伤文学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 Sentimentalist School)。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和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强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充满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在涩泪涟涟中表现美和崇高,以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A Sentimental Journey 1768)。英国感伤文学主要有感伤诗(sentimental poem)、感伤喜剧(sentimental comedy)和感伤小说(sentimental novel),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感伤小说。

往昔的时光——彭斯

老朋友哪能遗忘,

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

还有往昔的时光?

为了往昔的时光,老朋友,

为了往昔的时光,

再干一杯友情的酒,

为了往昔的时光,

你来痛饮一大杯,

我也买酒来相陪。

干一杯友情的酒又何妨?

为了往昔的时光。

我们曾邀游山岗,

到处将野花拜访。

但以后走上疲惫的旅程,

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我们曾赤脚瞠过河流,

水声笑语里将时间忘。

如今大海的怒涛把我们隔开,

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忠实的老友,伸出你的手,

让我们握手聚一堂,

再来痛饮—杯欢乐酒,

为了往昔的时光!

(二)法国文学

①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资产阶级温和派代表,向往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以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而闻名。他的文学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以两个波斯贵族到巴黎旅游,和家里的妻妾管家通信的形式揭露社会丑恶,发表作者对时政的看法。为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所特具的哲理小说体裁奠定了基础。

②伏尔泰(V oltaire ,1694-1778)法国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一,温和派,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开创了哲理小说新体裁,哲理小说的代表作是《老实人》(1759),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通过老实人的颠沛流离,揭露封建专制对人民的迫害和宗教战争的罪恶。

③狄德罗(Diderot , 1713-1784):法国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百科全书》主编。在启蒙运动的三大领袖中,狄德罗最激进,思想的进步性和丰富性超过伏尔泰和卢梭。

文学代表作有对话体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1762)和书信体小说《修女》(1760)、《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

④卢梭(Rousseau , 1712-1778):

法国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中对近代资产阶级各方面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代表。

作品:《论科学与艺术》(1750)

《乡村卜师》歌剧(1752)

《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

《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1758)

《新爱洛绮斯》书信体小说(1761)

《社会契约论》(1762)

《爱弥儿》教育小说(1762)

《山中来信》(1764)

《忏悔录》(1765—1767)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1770—1778)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斯》(1761),模仿英国理查生的作品,把感情放在首位。全书共分六部分,小说情节从1732年至1745年,由163封信组成。这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这部小说第一次冲破了理性对情感的遏制,描写了一种无法控制的、无论社会偏见还是宗教观念都压制不了的感情,把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主要人物:圣普乐、朱莉、克莱尔、沃尔玛

教育小说《爱弥儿》(1762)通过爱弥儿接受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故事,提出回归自然,发展天性的自然教育理论。

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

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⑤博马舍(Beaumarchais , 1732-1799):

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戏剧家,他接受和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为创立市民戏剧做出了贡献。他的代表剧作是喜剧《塞维勒的理发师》(1772)和《费加罗的婚姻》(1778),两部喜剧的主人公都是仆人费加罗。他靠着机智勇敢与贵族斗争,争取爱情自由和人格尊严,最终取得胜利。

(三)德国文学

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是在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启蒙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民族戏剧、反对照搬外来的古典主义文学。德国启蒙文学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程。

1、启蒙时期(1700——1770)

莱辛(Lessing ,1729-1781)是德国启蒙文学的重要代表,剧作家、文艺理论家、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在狄德罗的影响下写下了他的戏剧理论著作《汉堡剧评》(1767-1769),反对古典主义文学教条,为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戏剧的首要因素是“真实”,剧情要合乎逻辑。莱辛一生从事戏剧创作,他的悲剧代表作是《爱密丽亚·迦洛蒂》。

莱辛重要的美学著作是《拉奥孔》(1766),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绘画与诗歌中反映现实上的区别,主要目的是打破古典主义封建宫廷的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强调表现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行动。

2、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

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他在剧本中宣扬反抗思想,洋溢着狂风暴雨般的热情。这一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3、古典主义时期(1786——1805)

席勒(Schiller ,1759-1805)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美学家、剧作家、诗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之一。席勒从康德那里发展来的“游戏说”,成为近代美学中著名的“席勒-斯宾塞游戏说”,对研究艺术起源影响很大。

席勒著有《审美教育书简》(1795)、《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悲剧艺术》、《强盗》、《阴谋与爱情》。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该戏剧主要描述的是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斐迪南的悲剧爱情故事。该剧戏剧冲突曲折而尖锐,情节线索复杂而清晰,尤以在矛盾纠葛中展示人物性格见长。

四、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

第二节歌德

文学地位: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学习提要]

歌德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学习本节,了解歌德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掌握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代表作《浮士德》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他是这一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1、早期生活:生于法兰克福中产阶级家庭;(莱比锡大学-回家养病-斯特拉斯堡大学)

抒情诗: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野玫瑰》、《五月之歌》、《欢聚与离别》、等

野玫瑰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使你永远不会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红玫瑰,原野上的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摘,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

玫瑰,玫瑰,红玫瑰,原野上的玫瑰。

五月之歌

大自然多么美丽

在我的眼前闪耀

太阳多么辉煌

原野在欢笑

每颗树的枝头

鲜花正开放

草本丝里飞出

千万种音响

每个人的心中

愉快又欢乐

大地呵、太阳呵

幸福呵、喜悦

宽广无比的爱呵

这样金光灿烂

就像早晨的云朵

飘在那边山边

你在庄严祝福

清新的田野---

如烟的山花中间

繁盛的时间

我是多么爱你

姑娘呵姑娘

你是多么爱我

眼睛在闪亮

就像云雀喜爱

天空和歌唱

就像朝花喜爱

甘露自天降

我也这样爱你

怀着一腔热血

你给我带来青春

快乐和勇气

我想再唱新歌

随之翩翩起舞

愿你永远爱我

永远这样幸福

欢聚与离别

我的心儿狂跳,赶快上马!

想走想走,立刻出发。

黄昏正摇着大地入睡,

夜幕已从群峰上垂下;

山道旁兀立着一个巨人,

是橡树披裹了雾的轻纱;

黑暗从灌木林中向外窥视,

一百只黑眼珠在瞬动眨巴。

月亮从云峰上俯瞰大地,

光线是多么愁惨暗淡;

风儿振动着轻柔的羽翼,

在我耳边发出凄厉的哀叹;

黑夜造就了万千的鬼怪,

我却精神抖擞,满心喜欢:

我的血管里已经热血沸腾!

我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焰!

终于见到你,你那甜蜜的

目光已给我身上注满欣喜;

我的心紧紧偎依在你身旁,

我的每一次呼吸都为了你。

你的脸庞泛起玫瑰色的春光,

那样地可爱,那样地美丽,

你的一往深情——众神啊!

我虽渴望,确又不配获取!

可是,唉,一当朝阳升起,

我心中便充满离情别绪;

你的吻蕴藏着多少欢愉!

你的眼饱含着多少悲凄!

我走了,你低头站在那儿,

泪眼汪汪地目送我离去;

多么幸福啊,能被人爱!

多么幸福啊,有人可爱!

2、早期创作:狂飙突进时期(1771.8—1775.5)?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诗剧《普罗米修斯》(1773-1774)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小说结构

上卷:

乡下舞会——绿蒂

多次同绿蒂在一起——日益增长的爱情

阿尔贝特的到来——内心动摇、决心离开

下卷:

公使馆——对繁文缛节和贵族傲慢不满

侯爵府——令人不满的现状

再次拜访绿蒂和阿尔贝特——自杀

维特是一个消极反抗者的形象,缺乏积极的行动能力。他的性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一代成长中的痛苦和烦恼。他们追求自由平等,渴望情感解放,要求挣脱封建桎梏,但又由于自身的软弱狭隘,缺乏坚强的意志,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无力改变现实,因而痛苦绝望。

?3、魏玛时期(1775—1794—1805)

魏玛-意大利-魏玛

?魏玛古典主义:又称德国古典文学。是指18世纪末席勒与歌德在魏玛携手进行文学创作,使德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1808出版)

?4、晚期创作(1805—1832)

?自传《诗与真》和《意大利游记》

?诗集《西东合集》

?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1832)

二、美学思想

歌德的美学言论是创作实践和对各门艺术体会的总结,散见于《诗与真》、《箴言与回忆》、《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歌德谈话录》。

1. 主张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结合。古典的和浪漫的区分是现实与理想之分。

2. 重视形象思维,从具体形象中表现一般。

3.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观的辨证关系。

4. 提出建立民族文学,第一个提出在各民族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1年完成,1832年出版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天主与梅菲斯特的赌注

“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

“一个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冲动中,也会觉悟到正确的道路。”

“人的行动太容易松弛,他很快就爱上那绝对的安息;因此我愿意给他一个伙伴,刺激他,影响他,还得像魔鬼一样,有创造的能力。”

?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赌注

?“我愿今生负责为你服役,奉行你的任何指示,决不偷懒;待到来世,我们相遇,你也应当对我如此

这般.”

?“如果我安静下来,游手好闲,虚度时光,那就让我马上完蛋!如果你能陷媚我,骗我,使我自得其乐,如果你能用享乐把我哄弄-那就算我末日来临!我争这个输赢!”

?“如果我对某个瞬间说:停留一下吧,你多么美呀!那么你就可以把我铐起来,我心甘情愿走向毁灭!那么,就让丧钟敲响,让你解除职务,让时钟停止,指针下垂,让我的时辰就此完结!”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

?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第一幕:皇帝行宫

第二幕:古希腊寻找海伦

第三幕:与海伦结合

第四幕:参加战役

第五幕:围海造田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浮士德与玛甘泪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

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造性的劳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3、“浮士德精神”

①浮士德精神产生的原因——历史演变的必然产物

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取,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精神,它是资产阶级从人性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的反映。

②浮士德精神的核心———行动

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

③浮士德精神的实质———创造

创造性则是浮士德精神的最深内容。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者,浮士德相信真理的存在。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从对一种理性的否定到对另一种理性的肯定,完成了在精神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4、人物形象

?浮士德的形象具有多重含义:

?Ⅰ、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他的追求与歌德的生活经历有许多相似,他追求的性格特征寄寓着歌德自己的生命活力。

?Ⅱ、西欧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他离经背道,上下求索,不怕失败,反映了近代思想家不满足与现实,要将理论见诸实践,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

?Ⅲ、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是新兴资产阶级巨人形象的象征。

?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

?

?靡非斯特

?它们既是对人性中善与恶、理智与诱惑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人类灵魂中两个对立面的抽象隐喻。?“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挣脱掉;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紧附于世界;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境。哦,如果冥冥中确有精灵,在天地间活动着从事统治,那么,请从金色的氛围中降临,把我引向那新的彩色的生活。”

5、艺术特点

?在创作方法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结合。

?在戏剧结构上,不受剧情的特殊要求和舞台演出的局限,始终把表现人物作为结构的中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成功地运用了矛盾和对比。

?在艺术描写上,大量运用象征手法。

?语言风格上,熔抒情、议论、讽刺于一炉。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启蒙文学”并不是如浪漫主义文学或自然主义文学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席卷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在文学上的延伸和体现。启蒙文学并没有独立的纲领,在文学史上对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但通常认为奥古斯都时期的英国文学、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文学以及德国的 狂飙突进运动,都可以算作启蒙文学范畴。 从纵向上看,启蒙文学选择性继承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某些特性,但是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学的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各国发展的状况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欧洲诸国中以法国成就最高,英国和德国次之,在俄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相应的发展。 [hr] 笛卡尔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英国经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并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残存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经验主义哲学盛行。路易十四死后,一度是欧洲最强大国家的法国开始陷入无休止的社会矛盾之中;稍晚于英国到来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激化了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决心,启蒙思想较英国更为激进,并最终催生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德国在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仍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德国的知识分子则深受法国、英国知识界影响,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吁请国家统一与民族自强。在这样的社会与历史背景下,启蒙运动催生并得以迅速扩散,在整个 欧洲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启蒙运动的两大理 论来源。 作为启蒙运动一部分的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为核心,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体现在文学上,基本都表现出崇尚个人自由、崇尚回归自然、宣传开明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工商业、自由的经济竞争等等。17世纪的法国式古典主义文学在启蒙运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并未产生伟大的作品。尽管许多文学家仍借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进行创作,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远远超越了古典主义的范畴 整体上看,启蒙文学中的反王权、反教会思想和文艺复兴文学有些相似,但更加激进。由于根植于启蒙运动的土壤之中,启蒙文学具有更加强烈的哲学思辨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底蕴。启蒙文学不追求崇高的风格,多半以来自市民阶层的平民为主要人物,在体裁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和戏剧,而是广泛采用各种体裁,其中尤以小说最为发达,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欧洲文学的“诗体时代”向“散文体时代”的过渡就是在启蒙 文学阶段完成的。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 的影响 郭丽娜/康波 【英文标题】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and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作者简介】郭丽娜,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康波,中山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国礼仪之争/东学西传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the spread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o the West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宣扬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提出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政治主张或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启发。“中国礼仪之争”是东学西传的起始,从17世纪下半叶起,它的进展就与法国早期启蒙主义思潮的发展相互作用。传教士的文本争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学典籍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和宋明理学在法国的广为传播,并进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影响法国文学;但是,中国古典文学并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对法国启蒙文学产生过影响。 比较研究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advocating deism or atheism and advancing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was, to some extent, inspired by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was the origin of the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对理性进行了意义的界定,认为理性就是指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就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的能力。他们高扬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他们宣传以自由、平等和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以此来抵制不合理的现实,以消除现实与人生的自由原则的对立。由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自由的、人道的思想已经开始取得了对专制、愚昧的思想的胜利,人类已经从幼年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进入了成熟阶段,这种成熟的标志是人类具有了“独立思考的决心和勇气”(康德语)。 二、启蒙文学的特点 文学是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武器。18世纪的重要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拥护者几乎都运用了这一武器。如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博马舍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费尔丁等,德国的莱辛、歌德和席勒等。 启蒙文学的特点非常明显。首先,内容上的反教权反王权。启蒙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延伸。是对文艺复兴后的新的教权主义和古典主义理性的反驳。作家们高举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大旗,猛烈的抨

西方文学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18世纪启蒙文学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是(C)。 A.斯威夫特 B.理查生 C.笛福 D.菲尔丁 2.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A.《格利佛游记》 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 D.《克拉丽莎》 3.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 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 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4.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A.《鲁滨逊漂流记》 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 D.《汤姆·琼斯》 5.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6.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 B.雪莱 C.彭斯 D.济慈 7. 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A.《波斯人信札》 B.《老实人》 C.《天真汉》 D.《拉摩的侄儿》 8.“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A.《天真汉》 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 D.《爱弥儿》 9.《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10.《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A.尤丽 B.苏珊娜

C.绿蒂 D.玛加蕾特 11.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A.20年 B.40年 C.50年 D.60年 12.“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生活的享受“出自一部诗剧,这部诗剧是(B)。 A.《力士参孙》 B.《浮士德》 C.《普罗米修斯》 D.《阴谋与爱情》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国哲理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 A.《波斯人信札》 B.《老实人》 C.《新爱洛绮丝》 D.《爱弥儿》 E.《熙德》 2.狄德罗的三部哲理小说是(BCD)。 A.《新爱洛绮丝》 B.《修女》 C.《拉摩的侄儿》 D.《宿命论者雅克》 E.《天真汉》 3.歌德在狂飙突进运动中代表作品是(CD)。 A.《浮士德》 B.《赫尔曼与窦绿苔》 C.《少年维特的烦恼》 D.《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E.《威廉·退尔》4.《浮士德》在艺术上的特色是(ABC)。 A.以幻想为主,将写实与幻想结合 B.用辨证的方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 C.作品形式多样化,几乎当时欧洲的各种诗体都在作品中出现 D.作品情节集中,完全符合古典主义“三一律”法则 E.神秘梦幻的中世纪手法 三、专业术语解释 1.启蒙运动 2.“狂飙突进”运动 3.感伤主义文学 4.哲理小说 5.正剧 四、理解简答题 1.启蒙运动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五、

英国文学——18世纪概述

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18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1、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 (二)自然科学的推动 (三)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 2、启蒙文学的特点 首先,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第二,启蒙文学的主人公较之以往的文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 第三,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第四,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3、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 (二)出现了新题材、新人物和新思想 (三)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 (四)着重说理,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4、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英国是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源头。在18世纪前期,英国文坛崛起来笛福、斯威夫特、 理查逊、菲尔丁等一批小说家。他们的创作将英国小说迅速提高到世界水平。 ①形式上多为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而且具有明显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②内容上一方面批判封建残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一方面激发资产阶级积极开辟 世界的进取精神。 5、列举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成就 英国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其代表作《鲁滨逊飘流记》,塑造了一个英国“真正资产者”的著名典型,体现了资产阶级向上发展时期的奋发进取和创业精神。斯威夫特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享誉世界。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关注婚姻、家庭、道德问题,把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成为此后一个时期英国家庭小说的一种模式。菲尔丁是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那些被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的小说,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作品,《汤姆?琼斯》则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6、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法国是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的中心。在18世纪20年代起,法国启蒙文学汇成潮流。 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表现在: ②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服务,批判性和战斗性最强; ③高举理性的大旗,宣扬科学和真理,极富哲理色彩。

18世纪文学概述

各国社会政治情况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俄国 18世纪的欧洲是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 背景: 1)科学与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其进步思想的传播; 3)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满于旧的等级制度; 4)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思想内涵 性质: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法国“百科全书派”。 思想内涵: 1)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2)宗教上:反对宗教狂热/迷信,崇尚自然神论、无神论; 3)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4)经济上: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 5)文化上:倡导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启蒙运动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资产积极思想体系,为资产积极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奠定基础。启蒙文学的特点 目的:宣传知识,开启蒙昧,唤醒民众 特点: 1)推崇理性; 2)政治性和革命性; 3)哲理性与政论性(说教性); 4)文体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散文时代、正剧、书信体小说、哲理小说、自传、对话体);5)主人公的平凡化. 英国18世纪文学概述 一、18世纪初期,温和的古典主义倾向,“蒲伯时代”。 二、20-50年代:具有启蒙性质的写实小说。(链接) 三、中后期:1、感伤主义文学:斯特恩、墓园诗派(链接) 2、戏剧:(链接) 3、诗歌(链接) 4、哥特式小说(链接)(反对) 写实小说兴起的意义及原因 是一个伟大的文学事件:它标志两千余年的史诗传统的终结,一个以个人主义和日常生活为文学题材的小说时代的到来。 英国小说得以在18世纪发展的原因:

《外国文学史》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主要成就:启蒙主义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术语解释正剧(严肃的喜剧): 1.18世纪由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2.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哲理小说: 1.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2.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尔》。 18世纪文学状况: 一、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式)。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主要作品:《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 理查生(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克拉丽莎》书信体小说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术语解释感伤主义: 1.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它不仅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 2.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3.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哥尔斯密斯:小说《威克菲牧师传》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感伤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哥特式小说(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一、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资产阶级经过三四百年的苦心经营,到18世纪,一些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打破了17世纪它和封建贵族阶级势均力敌的状态,各国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也进入到一个空前激烈的阶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时候,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史称“启蒙运动”。 1.社会状况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资产阶级终于结束了封建势力独霸的政权。资产阶级的新贵族相互妥协,联合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从此以后,英国就开始了飞速发展之路。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使英国的资产主义经济基础迅猛发展,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日益强大,君主立宪之下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当权的政局得到巩固。所以英国的启蒙运动,除了继续扫荡封建势力;另一方面,也有支持现存制度,主张局部改革的保守主张。 而法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专制君主路易14,也就是莫里哀的君主“太阳王”以后,法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腐朽不堪,全国分成3个等级,第三等级备受盘剥压制,这种尖锐的矛盾,就导致了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那就是发生在18世纪末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整个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都在为这次彻底的革命积蓄力量。所以在各个国家中,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的一个,它直接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从而震撼了整个世界。 在18世纪,也包括之前的17世纪,英法两国都在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它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使它们走在了世界欧洲的前列,而此时,德国的内战却好像是一打起来就没个完。从17世纪一直打到18世纪,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这就使德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于是,软弱和妥协就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性。启蒙运动在德国始终没有形成像英国、法国那样的政治革命。它的首要的任务是反对割据,争取统一。 2.启蒙运动。 (1)“启蒙”:“照亮”人们的头脑 “启蒙”的原意是“照亮”(enlighten)。启蒙主义者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

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18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理性崇拜”是其思想核心。 (一)、启蒙运动的起源和使命 1、英国启蒙运动——起源 2、法国启蒙运动——高潮启蒙运动由法国传入德国,继而波及欧洲各国,俄国、意大利等。 3.启蒙运动的任务启蒙运动要以资本主义关系反对封建制度秩序,以民主主义代替君主专制,科学知识代替宗教迷信,自由主义代替独裁主义。(二)、各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英国启蒙运动特点: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巩固君主立宪政权。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唯物主义哲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后来演变为产业革命。法国启蒙运动:目标: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基本思想是:相信永恒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判宗教和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 《百科全书》从1751年开始出版,到1772年完成,共计32卷,狄德罗把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组织起来,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被人成为“百科全书派”。 德国启蒙运动特点:封建割据状态,资产阶级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启蒙运动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德国的民族统一。局限在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内进行革新,偏重于理论的斗争和理论的建树。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在德国出现的资产阶级发动的文学运动。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他在剧本中宣扬反抗思想,洋溢着狂风暴雨般的热情。这一运动的领导者是赫尔德,代表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体系 ⑴理性观:启蒙理性≠古典主义理性⑵自然观:“返回自然”;“返回自我” ⑶政治观: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⑷宗教观:自然神论;无神⑸社会观:“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 (四)、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倾向性、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严肃剧:市民剧,正剧,是现代话剧的祖宗。狄德罗首创。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日常生活题材。有严肃性、现实性。后来的“问题剧”脱胎于严肃剧。 哲理小说:伏尔泰创立。借小说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议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人物形象的纯理性特点。包括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 一英国文学 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在他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个人占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他一切冒险的目的都是为了发财,为了占有。鲁滨逊的形象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事业心,表现了资产阶级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勃勃壮。鲁滨孙的漂流表现了西方旅程文学的传统。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相比,两部作品的结局都一样,主人公都不安于“退隐,和平地了此一生的祝福”,都重新出海漂游。不同的是,奥德修斯的整个漂流是从特洛伊战争中脱身重返家乡,鲁滨孙却是从家乡出发,一直向海外航行。他向自然挑战并取得了胜利,恩格斯称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

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启蒙文学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18世纪文化与文学特点,掌握18世纪启蒙文学、感伤文学、哥特文学、现实主义文学。重点掌握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代表作《浮士德》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第一节概述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一、启蒙运动的产生 政治基础:世俗王权统治和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已经遭到普遍质疑,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生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出要掌握为维护自身利益和经济发展的政治权利和人性权利; 思想武器:18世纪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 A.强调理性,认为理性是通向智慧的正确途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经受检验;知识源于感觉,感觉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提炼才能解释世界、指导生活。 B.强调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受不可改变的规律的支配,人不能凌驾于这些规律之上。 C. 强调“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 三、文学概况 (一)英国文学 1、蒲柏(1688—1744):亚历山大·蒲柏出生在受歧视的天主教家庭,自幼体弱背驼,自学成名,靠写诗和翻译为生。代表作有长篇讽刺诗《夺发记》、《群愚史诗》、《致阿巴思诺特医生》等。 2.期刊文学(随笔):斯梯尔(1672—1729)和艾迪生(1672—1719)始创期刊文学,繁荣了随笔写作。 3、现实主义小说 ①笛福(Daniel Defoe ,1661—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出身商人家庭,早年经商,他的文学创作充满商业精神。《鲁滨孙漂流记》(1719)是笛福在59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一炮走红。该小说通过描写鲁滨逊28年的孤岛生涯,歌颂新兴资产阶级不畏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业的精神。作者笛福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鲁》创作特色:A、小说取材 B、具体、详实的背景描写 C、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D、具体的行动描写与真实的细节描写 E、小说语言特色

启蒙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封建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 作为启蒙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启蒙文学,体现了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 1、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唯物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主张,具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 2、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扩大反映和描写的范围。 3、具有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启蒙戏剧是法国作家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 哲理小说除了具有启蒙戏剧相似的特点,主要通过形象表现哲理,想读者启示某种寓意。形式上分书信体和对话体。 4、正面地、直率地宣传作家们的主张。 启蒙文学在当时促进了封建制度瓦解和生产力的发展。它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唤起人们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影响中解脱出来起了较大的作用,其对现实的揭发和批判成为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导。 但艺术上忽略对典型人物的刻画和描写,缺乏鲜明的个性描写,

人物常常是启蒙思想家的传声筒。 代表作有: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 伏尔泰的《老实人》 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卢梭的《新爱洛依丝》和《忏悔录》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大量作品。 费加罗形象的历史地位 《费加罗的婚姻》是十八世纪启蒙文学时期法国作家博马舍的代表作,它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费加罗这个艺术形象。费加罗从事过很多职业——马夫、理发师、剧作家、经济学家等,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第三等级的人物。 费加罗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承认存在了几百年之久的封建特权,而坚决维护自己的基本人权和荣誉,表现了平民对贵族的自觉反抗。不过,费加罗的形象有着明显的二重性。他来自社会下层,有反对封建贵族特权的要求,同时也具有资产阶级的恶习。因此,他有时表现出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18世纪文学)【圣才出品】

第5章18世纪文学 思考题 1.启蒙文学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体现了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是构成启蒙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1)启蒙文学的产生原因 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许多启蒙思想家直接进行文学创作,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有力武器。他们抛弃古典主义文学的宫廷倾向,以及它的僵化原则,纷纷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新主张,进行了新实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这就是启蒙文学产生的原因。 (2)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 ①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启蒙文学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传统,但是具有更加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作家们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为武器,对传统教会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从理论深度上根本动摇了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 ②具有较强的民主性 它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正面描写对象,甚至将之塑造成英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如鲁

滨逊、汤姆·琼斯、费加罗、维特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许多任务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也呈现出人的灵魂内部理与情、灵与肉、生与死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多维矛盾,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而王公贵族、教士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③理性色彩浓厚,人物形象性格单一 启蒙文学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全面批判封建制度,描绘“理性王国”的乌托邦美好图景。有些作家正面、直率地宣传政治主张和学说,致使作品主人公成为启蒙思想的代言人,性格单一,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性。 ④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文学严格的体裁限制,平等地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而且还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创造了多种新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和教育小说等。 2.为什么说《新爱洛依丝》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 答: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是卢梭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新爱洛依丝》之所以被誉为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原因在于: (1)它表达了作家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18世纪启蒙文学的代表 《新爱洛伊丝》的爱情描写有别于以前的爱情小说,这首先是因为它的反封建意义。小说通过朱丽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挞伐了封建专制社会和封建婚姻的门第观念,表达了争取自由的强烈愿望。在描写过程中,作家常常借人物来表达自我的各种社会思想。卢梭是启蒙

第五章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文学 第一节概述 18世纪,欧洲各国人民反封建的斗争达到空前激烈、非常紧张的程度。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就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大搏斗。随后发生的启蒙运动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而启蒙主义文学即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欧洲文学的主流,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繁荣。 一、启蒙运动 1、定义: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发生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阶级的政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作思想舆论准备的一场思想运动。 2、定性: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深入,它的根本任务也是反封建。但它反封建的范围比文艺复兴更广,从道德伦理范畴扩大到整个上层建筑;它反封建的目标更明确,直接以推翻封建制度为目的;它更带有政治色彩,斗争锋芒也更尖锐。 3、旗帜: 之一,自由、平等。 启蒙运动明确提出反封建必须挣脱套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枷锁——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为此,它在哲学上提出无神论(或自然神论)和人道主义。后者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武器,其核心是自由、平等。 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和平等是人的天性的最高表现。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因而自由、平等的理念也就成了启蒙运动中最鲜明、最有号召力的两面旗帜。 之二,理性。 启蒙思想家们强调理性与古典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理性为原则,要求人们思考并否定现存的一切制度的合理性;它把理性与人的天性(即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要求按人的天性建立未来社会,即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 二、启蒙文学的特征 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文学的作家多半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文学是其反封建的武器和启蒙宣传的工具,因此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 1.政论性和哲理性 在作品中插入一定的政论成分,用流畅而富于雄辩的纯理性的散文语言,宣扬启蒙思想,探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 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 直接描写现实生活,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现实社会关系。尤其注意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平凡人的正面形象,把普通人的情感和理智、希望和追求、幸福和痛苦,统统写进文学艺术作品之中。 3、形式上的创新 创造了许多启蒙文学的特殊形式,如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游记体小说等,使小说文体变得多彩多姿,为19世纪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哲理小说和正剧是启蒙文学的典型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