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

CRP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

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急性相蛋白,且是在历史上首先被认识的急性相蛋白之一。其血清或血浆浓度的增加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如IL-6释放所致,它几乎恒定不变地显示有炎症存在。由于C-反应蛋白通常在细菌感染后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所以常用来作为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

合成

在细胞因子IL-6家族诱导下,CRP在肝中合成迅速,正常合成率为1~10 mg/d,急性炎症时合成超过1 g/d。在IL-6刺激物缺乏时,在2~4 h内合成率降至正常。

半衰期

循环中CRP半衰期约19 h,但一旦它与配体结合,可能更快速的被清除。临床意义

CRP对于鉴别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性、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

参考范围及临床应用建议

项目名称检测结果临床应用建议

超敏CRP 心

<1.0u g/ml◇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为低危险性

1.0-3.0u g/ml

◇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为中度危险性,建议给予抗炎治疗

◇间隔两周后再次检查,取平均值为观察基础

>3u g/ml

◇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为高危险性,建议给予抗炎与抗栓治

>2u g/ml◇提示新生儿感染

常规CRP 儿

<10u g/ml◇病程大于6-12小时,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或者细菌已清除10-25u g/ml

◇提示病毒感染

◇抗生素治疗时CRP应降至此水平以下

◇如病程尚短,不能排除细菌感染,应数小时后复查>25u g/ml◇细菌感染

10-25u g/ml

◇提示病毒感染

◇抗生素治疗时CRP应降至此水平以下

◇如病程尚短,不能排除细菌感染,应数小时后复查25-50u g/ml◇提示细菌或者病毒感染

50-100u g/ml◇常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不常见

>100u g/ml◇提示细菌感染,可排除病毒感染

CRP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 CRP是典型的急性相蛋白,且是在历史上首先被认识的急性相蛋白之一。其血清或血浆浓度的增加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如IL-6释放所致,它几乎恒定不变地显示有炎症存在,但一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和肾癌也可产生这些细胞因子,从而导致APR,其中包括发热和血浆CRP浓度的上升。 一、指征 可用于对炎症过程的筛选,特别是在初级保健医疗场所: -明确急性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如:心肌梗死、深静脉栓塞和感染,或慢性状况,如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和炎性肠道疾病。 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感染,当微生物试验较慢或不可能进行试验时: -明确术后的感染并发症。 -在重症医疗监护,新生儿监护的方案制定中;在相关细胞毒素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在骨髓移植中可快速辨别感染。 -鉴别诊断病毒性或细菌性发热疾病,如脑膜炎和肺炎。 -监测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反应,支持使用较简单,便宜的抗生素和协助及早停用昂贵形式的抗生素疗法。 -提示胎膜过早破裂后所引起感染的存在。 -提示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并发感染的存在 可用于风湿病的处理: -早期检测滑膜炎。 -快速明确一个合适的抗炎治疗(类固醇或非类固醇)和确立最小的有效用药剂量。 -帮助鉴别诊断关节痛、肌痛和不典型背痛。 可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胃肠道症状: -区别激惹性肠道综合征和器质性疾病。 -帮助区分溃疡性肠炎和局限性回肠炎(克罗恩)病。 二、检测方法 半定量:胶乳凝集试验(已弃用)。 定量:散射免疫比浊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限度应该至少5 mg/L,用于新生儿的检测必须更低。 三、样本 血清,血浆 四、参考范围 成人和儿童:0.068~8.2 mg/L,中值0.58 mg/L 新生儿,脐血:≤0.6 mg/L 出生后第4天至1个月的婴儿:≤1.6 mg/L 分娩母亲:≤47 mg/L 五、临床意义 器质性疾病的筛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CRP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的简介 一. C反应蛋白的发现 1930年由Tillet 和Fran cis发现一种能在Ca2+存在时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 C多糖结合的蛋白质1941年,Avery等先后证实这是一种急性感染时出现的蛋白质(病情恢复后/健康人血清中没有这种物质) 二 .C反应蛋白的结构 结构对称的盘状五聚体,归于五聚素家族由5个完全相同的非糖基化单体以 非共价键联接形成每个单体每个含 20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23017) 三.C反应蛋白的分泌合成 当人体有炎症存在或是感染时由肝细胞在IL-6、IL-2、TNF刺激下合成,炎 症局部巨噬细胞也可少量产生 四.C反应蛋白的分类 C反应蛋白按照灵敏程度不同分为三类,常规 CRP高敏CRP超敏CRP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式只能说明它们的检测范围不一样每种CRP本质都一样。 五.C反应蛋白的生物功能 1. 识别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物质(配体)。并与之结合,激活补体系统。 2. 调理素作用,能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和运动,促进对各种细菌和异物的吞噬。 3. 与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结合,抑制 T抑制细胞和增强T辅助细胞的功能。 4. 抑制血小板的磷脂酶,减少其炎症介质的释放。 六.C反应蛋白的物理化特性 CRP在健康人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刺激下,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升高达千倍,升降幅度与感染的程度成正相关。远早于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改变。一旦感染被控制,其浓度可迅速回落,一周内可恢复正常。 七.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血沉检查炎症之间的相互比较

在某些CRP正常而WB(偏高时,很可能是病人的肝功能损害,营养状况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以及恶液质的病人,在发生炎症的情况下CRP的量要比营养状况正常的人会明显偏低;一些原发潜在性的疾病也可能引起 WB增高CRPE常, 列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和分析。此外,在检测前如果已服用过消炎药物或经过抗炎治疗,CRP会迅速降低而 WBC敏感性比较差,容易出现CRP正常WB(偏高的情况。 在某些白细胞计数正常而CRP偏高时,CRP式验的本身要比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因此在炎症感染时更早被检测到升高的现象。此外,当患者本身基础的白细 胞水平遍地,或一些特殊人群如某些老年人和反应差的人也可能出现CRP增高而WB(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况。 八.影响C反应蛋白的的因素 由于CRP有人的肝脏受到外在的刺激下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所以当人的肝脏受损时会引起CRP的分泌受阻,因此某些有肝脏疾病的病人在检测 CRM医生要特别注意。CRP的半衰期为19小时。正常CRP每天的清除率为20―― 70% 既清除其一般的量需要1―― 3.5天。清除的半衰期还与 CRP是否有继续合成有关。C反应蛋白的影响因素还与一些疾病或生理状况有关详情见下表。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分析 项目参考值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 [3.9-10×10^9/ L] 儿童 [5-12×10^9/L] 新生儿 [15-20×10^9/L ] ●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 染病、严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 急性出血或溶血、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 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 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黑热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 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 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淋巴细 胞(LYMPH%)[0.2-0 .4] ( LYMPH#)[0.08 -4×10^9/L] ●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 咳、结核等)、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肾移植术后等。 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 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 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 胞(MONO%)[0.03-0 .08] ( MONO#)[0.08- 0.9×10^9/L]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 缺乏症的恢复期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中性粒细胞(NEUT%)[0.5-0. 7] (NEUT#)[2-7×1 0^9/L]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如汞、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恶性肿瘤、 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 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学药物中毒、X线及镭照 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度感染、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过 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嗜酸细 胞(EO%)[<0.07]嗜 酸细胞计数 (EO#)[<0.5×10 ^9/L] ●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等)、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 皮炎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某些恶性 肿瘤(如肺癌等)、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 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 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 期等)等。 嗜碱细胞(BASO%)[<0.05] BASO# [<0.03×10^9/L ]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等。 红细胞(RBC)●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

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分析仪参考值 尿胆原(URO): 参考值;正常人为弱阳性(+-) 临床意义:1. 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2.尿胆原阴性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3尿胆原增加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等。 附注: 本实验干扰较多,例如甲醛防腐剂,亚硝酸盐大于0.05g/L,可减低反应灵敏性,出现假阴性。尿胆原不稳定,很快氧化为尿胆素,不与试垫反应,故尿液样本不新鲜会出现假阴性。胆红素(BIL):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在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可出现胆红素。在溶血性黄疸的尿中,一般不见胆红素。 附注:尿中含有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而降低灵敏度,或尿液不新鲜或暴露于阳光而呈假阴性。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1.严重为治疗的糖尿病酸中毒患者酮体呈强阳性反应。2.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以可呈阳性反应。3.急性风湿热,结核病,败血症,急性胃炎伴有严重脱水。麻醉后,中毒性休克等,以可呈阳性。 附注:酮体试垫对温度十分敏感,暴露于室温内湿度中数小时即可失效,故操作时必须于取回试条后立即将试盒盖紧。试垫退色不可在用,同时尿样本应新鲜,如有细菌繁殖可使乙酰乙酸转为假阴性。 隐血(BLD):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含游离血红蛋白的尿称为血红蛋白尿,隐血实验呈阳性。正常人尿中无游离血红蛋白。当体内大量溶血时,尤其是血管内溶血,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可大量增加。当超过1-1.35g/L时即出现血红蛋白尿。此种情况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急性溶血性疾病等。还可见于各种病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大面积烧伤,体外循环,肾透析,手术后所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等。 附注:试垫检出功能可因尿比重上升或蛋白质增加而减弱,维生素c增加以影响隐血检出,当其含量大于0.57mmol/L(10mg/dl)或尿液以甲醛防腐者,均可出现假阴性。在试垫出现绿色斑点,提示为完整红细胞所致。 蛋白(PRD): 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蛋白除了功能性体位性之外,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粘蛋白,IgA,糖蛋白等)及假性蛋白尿(混入脓血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病一个早期而易被忽视的指标,阳性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常在0.2g/24h.不超过1.5g/24h)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毒性物质引起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肾移植,本周蛋白,妊娠与妊娠中毒症,膀胱炎等。许多药物可使尿蛋白阳性,其中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庆大霉素,氯丙,嗪,灰霉素,干扰素,利福平,黄胺类,可的松非激素消炎剂射线造影剂等。可造成测定的干扰或排泄蛋白增多。

血常规与CRP并检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与CRP并检的临床意义 当今世界医学发展中耐药菌株的问题已成为中外医学界的一道难题。临床面临耐药菌株感染的问题日趋严重,表现为病原体种类,细菌耐药性,易感性的变化。分析耐药菌的形成虽有多种原因可以探讨,但是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是耐药菌株形成的首要原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常见表现为:不管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用量、时间、造成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病人的不良用药习惯以及抗生素的依赖心理也是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作为医生来说;滥用抗生素最直接原因是不能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 CRP检测可在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中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数据,可使一些病毒感染患者免除无意义的抗生素应用,对预防耐药菌株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近年“超级细菌”的产生对CRP试验应用的重要性更有了新的认识;“超级细菌”的基本概念:不是新的传染病细菌,“超级细菌”的成因:亦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超级细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CRP的应用有助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是防止“超级细菌”产生的基础试验,应当把它作为社会公益的事来做! CRP的检测除了可以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外,还可以对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治疗的疗效观察、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已经明确炎症机制在冠心病(CHD)的发病和并发症的危险性方面CRP指标起了重要的提示和预测作用。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示和治疗后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CRP水平的升高与内皮组织细胞功能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相关。现在有人将CRP作为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 CRP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试验,为什么能老树开新花;这是因为: 1. 预防耐药菌株的发生,循证医学的需要; 2. 检测技术含量的提高; 3. 比白细胞敏感性更高; 4. CRP与心脏病密切相关是国外非常热门的新观点; CRP与白细胞都是辅助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的指标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常用试验,对区分、鉴别、诊断细菌病毒感染都有帮助。在细菌感染时一般人两个试验的值都会增高!但也一些特殊情况的病人,两个试验中其中一个可能会正常,如果只做一个试验,这就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病人的漏诊,CRP和血常规组合检测可以提高细菌感染病人的检出率。 例如常见白细胞正常而CRP增高的病人,原因分析可能是: 1 临床上出现的白细胞正常而CRP增高的情况,较CRP正常白细胞增高的情况更为多见。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CRP试验比白细胞增高的时间要早;CRP本身要比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出现增高的时间要比白细胞早。 此外由于白细胞正常值范围偏大(4.0-10.0),有些病人虽然以前没有检测,但基础的白细胞水平可能只有3.0,当这部人炎症发生时白细胞增加到9.0。这种情况表面看来白细胞还在正常范围,但具体的分析这个病例的白细胞,实则上比平时己增加了三倍。此时如进一步观察可发现这些病人的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增高。评价这些人的CRP和WBC的相关性时,应视为WBC也在同步增高。

常见化验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2009-05-10 19:41 常见化验检查得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口测定 红细胞计数(简写RBC) 1、正常值 男性:400?550 万/mm3 (4、0—5、5X1012/L) 女性:350?500 万mm3 (3、5_5、0X1012/L) 新生儿:600?700 万mm3 (6、0—7、5X1012/L) 2、临床意义:红细胞讣数最常用得就是做为检查贫血得主要指标。 (1)红细胞增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相对增多:在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汗时、多尿、长期不能进食者,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可以出现相对地增多。 b、绝对增多: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因缺氧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 多,如:由平原移居高原生活或剧烈地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以后及新生儿均可岀现红细胞增多。此外,红细胞增多还见于一些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如:妊娠中、后期得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口测定(简写Hb) 1、正常值: 男性:12?16 克(120—160g/L) 女性:11 ?15 克(110—150g/L ) 新生儿:17?20 克(170—200g/L ) 2、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常与红细胞讣数同步进行,其增高与减少得临床意议与红细胞讣数同。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口细胞总数(简写WBC) 1、正常值

成人:4000~10000/mm3 (4—10X10g/L ) 6 个月至2 岁婴儿:11000?12000/mm3 (11—12X10g/L )新生儿:15000?20000/mm3 (15—20X10g/L ) 2、临床意义: (1)增多:白细胞总数增多,就是检查体内感染得主要指标之一,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特别就是化脓性感染。在急性大出血、严重得损伤与急性中毒等也可见到。还有白血病与某些恶性肿瘤,口细胞均有增多。此外,在某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见到白细胞增多,如:新生儿、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以及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饱餐或淋浴之后等等。 (2)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临床上最常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等)、伤寒,疟疾等。在某些中毒、长期接触放射线、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得药物、抗癌药物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得减少。 口细胞分类讣数(简写DC) 1、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简写\) 杆状核:3?5% 分叶核:55?63% 嗜酸性粒细胞(简写E):l?3% 嗜碱性粒细胞(简写B) :0?1% 淋巴细胞(简写L):25?35% 单核细胞(简写M): 3?8% 2、临床意义: ⑴嗜中性粒细胞得增多或减少与白细胞总数得临床意义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得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其她过敬性疾病,如:食物过敬、接触过敬、药物过敬等、寄生虫病如蛔虫病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减少见于某些特殊感染如伤寒,或在使用某些激素得治疗期间。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放疗、化疗后得病人。 (4)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或某些特殊急性传染病。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血液病或急性感染得恢复时期。

常用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值范围

目录 1.肝肾胰功能 (3) 2.心脑血管/糖脂病 (9) 3.风湿过敏/免疫功能 (13) 4.肝炎/病毒标志物 (15) 5.凝血/血液病项目 (18) 6.肿瘤标志物 (21) 7.甲功/激素项目 (23) 8.血气分析项目 (26) 9.血细胞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测项目 (27) 11.尿液、体液检测项目 (29) 12.细菌学检验项目 (31) 13.检验项目分类、代码及收费一览表 (33)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2008.7.22

序 实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发展成了”检验医学”,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格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重大作用,并成为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检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具体诊疗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医师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项目,另一方面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掌握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的变化。 考虑到临床一线医师工作的繁重及实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本院检验科编写了这本《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手册》,手册涵盖了本院检验科开展的大部分检验项目,尤其最近开展的新的检验项目,对项目的具体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临床意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希望该手册有助于本院临床医师选出最佳、合理、经济实用的检验项目和合理应用检验结果诊疗疾病,同时也希望该手册有助于本院“精品医学中心”的建设。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李蜀光 2008.7.22

全程CRP临床价值

全程C-反应蛋白(hsCRP+常规CRP)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一、观点 全程C-反应蛋白检测项目,包含: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常规C-反应蛋白(CRP)检测检测线性范围:0.5-200mg/L,一次检测同时出具超敏C-反应蛋白和常规C-反应蛋白两个检测结果,增加了C-反应蛋白的临床运用价值。 二、定义 当人体受了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人体的血液中在几小时内很快产生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这种蛋白以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超反应,于1930年由Tillett和Francis首次阐述命名为C-反应蛋白(CRP)。CRP是由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是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环状五球体,由肝细胞合成,在人的血清、脑脊液、胸腹水等多种体液中均可测出。 超敏C-反应蛋白:常规CRP检验方法可在感染或组织损伤时检测出CRP>10mg/L的浓度,但是不能很好的检测出低浓度(0.1—10mg/L)的CRP变化,该浓度的CRP与新生儿的感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浓度的CRP被称为超敏CRP(hsCRP)全程C-反应蛋白检测包含:超敏C-反应蛋白和常规C-反应蛋白。 正常参考值:hsCRP<1.0mg/L;CRP<10mg/L 检测线性范围:0.5—200mg/L; 样本类型及样本量:全血15ul 血清/血浆10ul。 三、 CRP在血浆中的转化 I-CRP的血浆半衰期T约为19小时。 治疗成功的正常化率为:20—70%/天;T50%下降:3.5—1天。T50%取决于CRP的合成和清除两方面。 四、全程C-反应检测的临床应用: (1)全程C-反应检测的临床应用建议表:

生化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

1、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 2、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 4、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 5、检验项目乳酸脱氢酶 英文缩写 LDH 正常参考值 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 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 6、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 7、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CRP的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的简介 一.C反应蛋白的发现 1930年由Tillet和Francis发现一种能在Ca2+存在时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 多糖结合的蛋白质1941年,Avery等先后证实这是一种急性感染时出现的蛋白质(病情恢复后/健康人血清中没有这种物质) 二.C反应蛋白的结构 结构对称的盘状五聚体,归于五聚素家族由5个完全相同的非糖基化单体以非共价键联接形成每个单体每个含20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23017)三.C反应蛋白的分泌合成 当人体有炎症存在或是感染时由肝细胞在IL-6、IL-2、TNF刺激下合成,炎症局部巨噬细胞也可少量产生 四.C反应蛋白的分类 C反应蛋白按照灵敏程度不同分为三类,常规CRP,高敏CRP,超敏CRP。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式只能说明它们的检测范围不一样每种CRP本质都一样。 五.C反应蛋白的生物功能 1.识别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物质(配体)。并与之结合,激活补体系统。 2.调理素作用,能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和运动,促进对各种细菌和异物的吞噬。 3.与T淋巴细胞特异性地结合,抑制T抑制细胞和增强T辅助细胞的功能。 4.抑制血小板的磷脂酶,减少其炎症介质的释放。 六.C反应蛋白的物理化特性 CRP在健康人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刺激下,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升高达千倍,升降幅度与感染的程度成正相关。远早于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改变。一旦感染被控制,其浓度可迅速回落,一周内可恢复正常。 七.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血沉检查炎症之间的相互比较

在某些CRP正常而WBC偏高时,很可能是病人的肝功能损害,营养状况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以及恶液质的病人,在发生炎症的情况下CRP的量要比营养状况正常的人会明显偏低;一些原发潜在性的疾病也可能引起WBC增高CRP正常,列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和分析。此外,在检测前如果已服用过消炎药物或经过抗炎治疗,CRP会迅速降低而WBC敏感性比较差,容易出现CRP正常WBC偏高的情况。 在某些白细胞计数正常而CRP偏高时,CRP试验的本身要比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因此在炎症感染时更早被检测到升高的现象。此外,当患者本身基础的白细胞水平遍地,或一些特殊人群如某些老年人和反应差的人也可能出现CRP增高而WBC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况。 八.影响C反应蛋白的的因素 由于CRP有人的肝脏受到外在的刺激下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所以当人的肝脏受损时会引起CRP的分泌受阻,因此某些有肝脏疾病的病人在检测CRP 时医生要特别注意。CRP的半衰期为19小时。正常CRP每天的清除率为20——70%,既清除其一般的量需要1——3.5天。清除的半衰期还与CRP是否有继续合成有关。C反应蛋白的影响因素还与一些疾病或生理状况有关详情见下表。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 ?5.5 X 10 的12 次方/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 ?5.0 X 10 的12 次方/L(350 万-500 万个/mm3> 新生儿:6.0~7.0 X 10 的12 次方/L(600 万-70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男:120 ?160g/L(12-16g/dL)。女:110 150g/L(11- 15g/dL)。儿童:120 ?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X 10 的9 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X 10 的9 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丄疾』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舌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血气分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血气分析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pH或[H+]酸碱度 【正常参考值】 7.35 ~ 7.45 或(35~45mmol/L) 【异常结果分析】 >7.45为失代偿碱中毒 <7.35为失代偿酸中毒 PaCO2二氧化碳分压 PC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反映肺通气的指标,正常平均为5.33kPa(40mmHg) 【正常参考值】 4.65 ~ 6.0 kPa(35~45mmHg) 【异常结果分析】 CO2轻度升高可刺激呼吸中枢,当达到7.31kPa(55mmHg)时则抑制呼吸中枢,有形成呼吸衰竭的危险。PCO2增高表示肺通气不足,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降低为换气过度,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 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SB指体温37℃时,PaCO2为5.33kPa(40mmHg),SaO2100%条件下,所测得血浆碳酸氢盐的含量,正常为22~27mmol/L,平均24mmol/L。因SB是血标本在体外经过标化,PaCO2正常时测得的,一般不受呼吸因素影响,它相当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为血液碱储备,受肾脏调节。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测得的碳酸氢盐含量。正常人SB和AB两者无差异,但AB受呼吸和代谢性双重因素的影响。 AB与SB的差值,反映呼吸因素对血浆碳酸氢盐(HCO3-)影响的程度,呼吸性酸中毒时,受肾脏代偿调节作用影响,HCO3-增加,AB>SB;呼吸性碱中毒时,AB<SB;相反,代谢性酸中毒时,HCO3-减少AB=SB但低于正常参考值;代谢性碱中毒时HCO3-增加,AB=SB但高于正常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 22 ~ 27 mmol/L(SB或AB) 【异常结果分析】 AB升高既可能是代谢性碱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酸中毒时肾脏的代偿调节反映。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AB最大可代偿升至45mmol/LAB降低既可能是代谢性酸中毒,也可能是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结果 二氧化碳总量 TCO2是指血浆中所有各种形式存在的CO2的总含量,其中95%为HCO3一结合形式,少量为物理溶解的C02。它的浓度主要受代谢因素的影响,呼吸因素对TCO2也有影响。【正常参考值】 24 ~ 32 mmol/L

crp

CRP-C 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CRP 1. catabolite activator protein 分解代谢物激活蛋白; 2. cathode-ray tube/keyboard printer 阴极射线管 / 键盘打印机; 3. cyclic-AMP receptor protein 环磷酸腺苷受体蛋白 CRP 是作为诊断细菌感染和严重组织损伤的一项诊断指标。 C 反应蛋白( CRP )。正常参考值≤ 10mg/L 。 CRP 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但 不受红细胞、HB 、脂质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是反应炎症感染和疗效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的早、消失也快。CRP 含量愈多,表明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过程中,若 CRP 阳性,预示仍有 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 C 反应蛋白 简介 CRP=C reactive protein , C 反应蛋白 CRP ,肺炎球菌细胞壁c 多糖蛋白,一种急性时相(期)蛋白,亦称C 反应蛋白,正常参考值≤10mg/L 。本身由肝细胞产生能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糖蛋白,能监测 疾病的发展情况为非特异性的检验指标,很多疾病时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反应蛋白 CRP 是一种环状五聚体蛋白,其一级结构包含 5 个相同的亚单位( 23KD) ,亚单 位间以非共价键相结合,每个弧单位在其表面都含有 CRP 配体结合位点 ( 与配体 的结合需 Ca2+ 参与 ) ,其另一面含有 Clq 及 FcTR 结合位点 [1] 。这种五聚体蛋白 具有显著的耐热及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白细胞介素一 6(interleukin-6 , IL 一 6) 是 CRP 合成的主要刺激因子。在 mRNA 水平还受到白细胞介素一 1(interleukin 一 1 , IL 一 1) 、皮质激素等影响。与五聚体蛋白家族的另一成员血清蛋白 P(serum protein P , SAP) 不同, SAP 经过糖基化修饰,而 CRP 经过未知的翻译后修饰。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CRP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CRP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CRP虽然是炎症及其他不同刺激物的非特异性反应蛋白,但是对于鉴别诊断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度,以及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各种疾病时的CRP变化归纳如下: (一)、内科感染性疾病 1. 下呼吸道感染时CRP值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 细菌性肺炎、CRP大幅度增高平均200mg/L。CRP值取决于感染的持续时间。 病毒性肺炎并发细菌感染,如果CRP值低,那么在给予抗生素治疗前还需观察和检测,如果值很高,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 连续监测CRP水平下降,这是治疗效果满意的指标。CRP水平在3-4天内下降,2-4周内恢复到正常附近水平,表示很好的治疗效果。 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有时很难区分,CRP可以帮助作判断,决定是否抗生素早期治疗。CRP与血常规一起测定,对于排除疑似SARS 的发热病例更有帮助。 发病<12h,即使有细菌感染的明显表现,但CRP值可以是正常的。12小时后(3-6h)可疑的细菌感染通过再测CRP被证实。 CRP在结核活动中的意义:上海肺科医院曾林海报道了对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组、以及合并感染组等多组病例测CRP。结果显示:CRP升高对诊断结核病活动性有非常好的参考意义。CRP与ESR比较不受性别、贫血、高球蛋白、妊娠等因素影响。(中国防痨杂志2003.第4期) 2. 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病人CRP水平<30-50mg/L; 肾盂肾炎>10-20mg/L,中值75mg/L,最高230mg/L; 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很好的提示作用。 此外对评价泌尿系统感染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作用。 3. 妇科及孕妇的感染 CRP可区分感染和非感染性,前者高后者正常。 孕妇CRP从怀孕时的6mg/L,分娩时上升到20mg/L。顺产24h后升到60mg/L,24h 减到25mg/L,剖腹产48h平均升到150mg/L。更高水平的CRP 表示感染。 宋秀丽报告:炎症性妇科疾病如子宫附件炎,急慢性盆腔炎CRP值显著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为了方便朋友们查询医院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特此整理如下:(如有与下列正常值有差异者,请以所在医院的正常值为准) 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 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 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 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 (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 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3.00-40.00 u/l 临床意义: (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 (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 (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 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 11.00-61.00 u/l 临床意义: 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 53.00-140.00 u/l 临床意义: (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 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

crp重要临床意义

CRP试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1、为什么叫CRP 当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人体在几小时内,血中很快产生一种不正常的急性期反应蛋白,这种蛋白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 起反应,1930年Tillett和Francis首次阐述命名为CRP。 2、C RP的合成部位 血清中的CRP是在肝细胞中合成。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IL-1、IL-6、TNF-a、TGF-β及INF-r刺激后,CRP 6-12h后浓度开始增高。24-48h后达到最大值。反复的炎症刺激CRP水平可持续上升。 3、健康状况下的CRP正常范围 4 5、CRP CRP半衰期为19h 。正常每天的清除率为20-70%,即清除其一半的量需要1-3.5天。清除的半衰期还与CRP是否继续合成有关

6、CRP CRP由5个完全相同的亚基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环形五球体。CRP的基本特性是:结合磷酸胆碱;激活补体和细胞受体。可增加细菌易被吞噬性,并诱使吞噬细胞增多,加强炎症部位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酶抑制物能保护周围组织免受吞噬细胞所释放酶的破坏。CRP 结合死亡细胞染色质和细胞碎片,并通过吞噬细胞排出血液循环。还可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结合低密度脂蛋白(LDL),通过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将LDL清除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区。 7、关于高敏CRP(hsCRP) 近期市场关于高敏CRP(hsCRP)的宣传己有很多文章,其中有的已完全背离了高敏CRP(hsCRP)对临床辅助诊断管脉性心血管疾病临床价值的学术定位,被无限的放大和夸张,这是极不严肃的。那么我们平时所讲的CRP和高敏CRP(hsCRP)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1)、高敏CRP和普通CRP在理化性貭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高敏CRP是指检测方法学的敏感性比传统分析方法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测到极限浓度0.15mg/L的敏感性。因此高敏CRP主要是指CRP在10mg/L以下低浓度的状况下检测方法学的敏感性。 (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 主要作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辅助诊断的新指标有一定价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由于动脉最脆弱的部位易破裂,炎症细胞大量渗入,细胞素增加,引起肝脏急性时相反应,导致CRP增高。CRP浓度可能反应了动脉硬化栓塞损伤的脆弱性和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因此hsCRP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有前途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辅助诊断的指标。但是这种诊断价值的应用是由前提和条件的:首先只限于监测10mg/L 以下低浓度CRP的微量变化;再结合临床和其它辅助检査指标才能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有临床意义;其次,hsCRP的测定价值很重要的是不同时间段内二次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看其是否在微量快速的增高还是维持原值。10mg/L以下单纯一次性的結果,因不了解病人原来的基础值,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辅助诊断价值是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