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7章

宏观经济学1~7章
宏观经济学1~7章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的经济学家是()。

A、凯恩斯

B、马歇尔

C、夏皮罗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中讲到的商品总产量是()。

A、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戴尔指数

D、GDP

3.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说法错误的是()。

A、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B、采用个体分析的方法

C、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

D、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规律

4.CPI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价格。(√)

1.2合成谬误和市场非出清

1.下列关于合成谬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谬误中,每个人个体其实都是非理性的

B、合成谬误中,总体等同于个体的叠加

C、合成谬误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D、合成谬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2.现实生活中,银行挤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崩溃

B、货币大量贬值

C、社会谣言传言

D、银行经营不善

3.银行挤兑过程中,每个人其实是采取了一种理性的举动。(√)

4.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总能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市场出清。(√)

1.3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

1.宏观经济学的发端是凯恩斯的著作()。

A、《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

B、《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C、《货币改革论》

D、《论概率》

2.属于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是()。

A、需求和供给能达到均衡而促使市场出清

B、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

C、市场组织应当是自由放任的

D、市场应当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严格对立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4.从个体理性的角度来说,经济危机中大量牛奶滞销的最佳处理方式是尽快倒掉。(√)

1.4经济危机与反危机

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增加的速率会()。

A、增加

B、降低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不属于凯恩斯支出的经济危机产生的三大规律的是()。

A、产量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B、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C、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D、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

3.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会()。

A、增加

B、降低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4.宏观经济学中讲的储蓄不仅仅指存入银行的收入,而是指超出消费部分的收入。(√)

1.5反经济危机政策解读

1.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度过的方式是以()为主导展开了大量的工程。

A、个人

B、社会

C、政府

D、资本家

2.凯恩斯的反危机政策不包括()。

A、发放钞票

B、深矿埋金

C、挖沟填沟

D、抑制消费

3.阿尔弗里德·马歇尔认为经济完全能够依靠经济的自我均衡而平稳发展。(√)

4.罗斯福提出的《黄金法案》保障了个人持有黄金的合法性,稳定了国家经济的秩序。(×)

1.6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变革

1.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消费群体的基本矛盾

C、投资边际效率递减

D、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

2.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新的社会变革必然发生在()。

A、发展资本主义最早的国家

B、发展资本主义较晚的国家

C、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D、最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3.凯恩斯认为可以在现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对市场的干预来消除上述危机。(×)

4.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可以避免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第2章宏观经济变量

2.1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关于GNP的说法错误的是()。

A、GNP统计的是实际有形的产品,不包括无形的服务

B、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

C、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D、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统计系统是()。

A、GNP

B、GSW

C、SMI

D、WPS

3.按照相关规定,中国现阶段GDP的统计时间段为()。

A、月

B、季度

C、半年

D、年

4.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2.2总产出统计的标准

1.总产出核算的指标中,NDP是指()。

A、个人可支配收入

B、国民收入

C、个人收入

D、国内净产值

2.中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一个点,可能增加的失业人口数量为()。

A、800万-1000万

B、1000万-1200万

C、1200万-1400万

D、1400万-1600万

3.在统计GDP时,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其产出都要算在经济活动所在地的GDP之中。(√)

4.在统计GNP时,无论一个人在何处开展经济活动,其产出都要算在其国籍所在地国家的GNP中。(√)

2.3总产出指标的关系与计算

1.从国内净产值到国民收入,主要是扣除了()。

A、折旧

B、间接税

C、转移支付

D、公司未分配利润

2.现阶段统计各项生产总值的主要方式是()。

A、生产法和消费法

B、流量法和存量法

C、收入法和支出法

D、储蓄法和投资法

3.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个人收入。(√)

4.计算总产出时,因国内私人投资和居民最终消费存在一定的重叠,所以不能在同一个计算方法中同时计算。(×)

2.4总产出计算的校正

1.考虑到进出口,以支出法计算总产出时,需要加上()。

A、出口额减去进口额

B、出口额加上进口额

C、出口额

D、进口额

2.相较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

A、物价上涨因素

B、相关税收因素

C、重复计算因素

D、物资折旧因素

3.受到灰色收入或地下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国家在统计总产出的时候会出现()。

A、总支出大于总收入

B、总支出小于总收入

C、总支出等于总收入

D、总支出与总收入无法统计

4.考虑到逃税等方面的因素,中国现阶段的GDP可能高于被统计出来的数字。(√)

第三章宏观经济变量——消费、储蓄和投资

3.1消费与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之间的依存关系。

A、决定生产的各种因素

B、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

C、决定收入的各种因素

D、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

2.消费函数的二阶导数是()的。

A、大于0

B、等于0

C、小于0

D、不确定

3.一般来说,在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上,影响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是()。

A、消费品的价格水平

B、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

C、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

D、消费信贷及利率水平

4.一般来说,消费会跟随收入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加。(×)

解析:等比例减少

补充:当函数的一阶导数大于0时,反映在经济学中体现的是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减少。(×)

解析:另一个是增加

3.2消费函数分析与消费倾向

1.消费函数C=a+bY中,关于a的说法错误的是()。

A、a是一个常数

B、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消费

C、其变化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小

D、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

2.消费函数C=a+bY中的b指的是()。

A、边际成本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收入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倾向就是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4.中国的消费倾向为0.5左右,近一半的收入被用于储蓄。(×)

补充:消费函数C=a+bY中的Y指的是:收入

3.3储蓄与储蓄函数

1.关于储蓄函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阶导数小于0,二阶导数小于0

B、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

C、一阶导数小于0,二阶导数大于0

D、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大于0

2.从长期看,未来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走向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低后高

D、先高后低

3.储蓄函数与纵轴的交点处的含义是收入正好用完,没有任何储蓄。(×)4.从中期看,中国储蓄率较高是为了购买大宗消费品。(×)

补充:影响储蓄的最重要因素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

3.4储蓄倾向与投资

1.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A、Y=C+S

B、APC+APS=1

C、APS+MPS=1

D、MPC+MPS=1

2.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是()。

A、互补

B、互斥

C、互相重合

D、无关

3.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总量。(×)

4.净投资等于期初的资本存量减去期末的资本存量。(×)

3.5投资函数

1.下列关于投资函数的说法中,能够直接确定的是()。

A、一阶导数大于0

B、一阶导数小于0

C、二阶导数大于0

D、二阶导数小于0

2.投资函数I=α-βr中,α的含义是()。

A、收入总量

B、支出总量

C、自发性投资

D、自发性储蓄

3.投资函数I=α-βr中,β指当时的利率。(×)

4.一般来说,利率越高,投资越高。(×)

3.6投资函数的变化与边际效率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旦投资总量减少,投资函数曲线会向()移动。

A、上

B、下

C、左

D、右

2.投资函数中,当β发生变化时,原函数图像会()。

A、向上移动

B、向下移动

C、保持不变

D、旋转式移动

3.在中国企业采取市场化导向之前,利率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较小。(√)

4,投资的边际效率是指投资收益的增量与投资增量的比率。(√)

第四章宏观经济变量——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4.1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分类

1.生产规模越大,则()。

A、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小,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大

B、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小,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小

C、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大,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大

D、交易性货币需求越大,预防性货币需求越小

2.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的货币需求不包括()。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D、支付性货币需求

3.不同于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增加了()。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D、支付性货币需求

4.工厂向工人支付工资的货币属于支付性货币需求。(×)

4.2货币的类型与流动性

1.根据我国现行的定义,M4型货币与M3型货币的不同之处在于M4增加了()。

A、企业的短期存款

B、各类短期债券

C、各类长期债券

D、各类股票等金融资产

2.巴塞尔协议规定,所有的银行自有资本至少占其运行规模的()。

A、.08

B、.12

C、.15

D、.2

3.根据我国现行的定义,M5型货币的流动性比M1型货币的流动性要小得多。(√)4.所谓的流动性过剩,指代的范围就是M0即现金。(×)

4.3流动性陷阱与货币供给

1.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在函数图像上的体现是该部分的曲线()。

A、与纵轴平行

B、与横轴平行

C、经过原点

D、与坐标轴45度角交叉

2.利率降低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

A、利空

B、利好

C、无影响

D、不确定

3.根据流动性陷阱理论,利率达到某一个低点时,政府增加货币供应等货币金融政策就失去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4.货币总需求函数L=kY-hr中,当kY增加的话,则其函数图像会向右移动。(√)

4.4货币供应总量计算

1.从理论上讲,存款准备金率升高或降低一倍,则货币供应的变化幅度为()。

A、百分之十

B、百分之五十

C、百分之一百

D、百分之两百

2.从理论山来说,银行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对准备金率采取的措施是()。

A、先降后升

B、先升后降

C、尽量降低

D、尽量提高

3.根据现行的规定,美国政府不能对银行的准备金率做出硬性的规定。(×)

4.从理论上来讲,受准备金率及利率的影响,一笔货币产生的购买力比其现金金额要低得多。(×)

4.5货币乘数与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1.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国家应该()准备金率。

A、提高

B、降低

C、维持稳定

D、取消

2.之所以认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不代表美国私人银行家的利益,是因为()。

A、国家利益和私人银行利益是没有冲突的

B、银行家不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

C、联邦储备银行的建立受益于私人银行家

D、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就是为了制约私人银行无限制发展

3

根据货币乘数,货币供给是()和准备金率的倒数的乘积。

A、社会储蓄总量

B、社会投资总量

C、国民净收入

D、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

4,由于法律的事后性,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可以逃避法律的监管,最终可能导致新的金融危机。(√)

4.6古典货币制度与现代货币制度

1.黄金在现代充当货币的弱点在于()。

A、冶炼技术不足难以提纯

B、运输携带不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节奏

C、黄金供应无法跟上经济发展情况

D、安全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2.不属于古典货币市场特征的是()。

A、获批供求均衡是由市场根据经济的规律来调整

B、货币供求关系与国家无关

C、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基本走向相同

D、货币必须是货真价实的贵金属

3.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在把国家规定的准备金上缴之后,余下的所有的钱都会用来发放贷款,以求最大的利润。(×)

4.古典货币市场中,一旦货币价格大幅下跌,人们便会大量抛售货币,市场上货币数量大量增加。(×)

4.7现代货币供求关系

1.现代货币制度下,最终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是()。

A、政府

B、商业银行

C、市场需求

D、经济发展情况

2.现代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中,货币供应曲线走向为()。

A、平行于纵轴

B、平行于横轴

C、向右上方延伸

D、向右下方延伸

3.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中政府对利率是没有调控能力的。(×)

4.利率水平过高可能减少投资总量,从而增加就业。(×)

第五章宏观经济模型——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5.1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

1.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模型中,AS和AD两条曲线的斜率为()。

A、都大于0

B、都小于0

C、AS斜率大于0,AD斜率小于0

D、AS斜率小于0,AD斜率大于0

2.有效需求指()达到均衡时的社会产出总量和需求总量。

A、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

B、总供给能力与总需求能力

C、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

D、总供给预期与总需求预期

3.总供给价格是指一个社会全体厂商销售其产品时期望得到的最高价格总额。(×)

4.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决定社会的就业水平的是社会总体需求。(×)

5.2就业与有效需求决定模型

1.关于失业的类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就业状态暂时中断而形成的

B、自愿失业者具有劳动能力

C、非自愿失业者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

D、非自愿失业者一般没有劳动能力

2.通常构建有效需求决定模型的时候,最简单的起点是两部门经济,即宏观经济只有()组成。

A、市场和企业

B、市场和政府

C、居民和企业

D、居民和政府

3.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失业为零。(×)

4.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模型中的平衡点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不等同于社会的充分就业水平。(√)

5.3有效需求决定模型的影响因素

1.三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除了原有的居民和企业,又增加了银行。

A、正确

B、错误

C、政府

D、银行

2.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一旦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那么()。

A、新增劳动力数量增加

B、新增劳动力数量减少

C、经济增长扩大

D、经济增长收缩

3.三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时候,政府可以采用()的办法维持经济发展。

A、提高银行利率

B、提高准备金率

C、财政赤字

D、财政盈余

4.三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总供给是由消费、储蓄和税收组成的。(√)

5.4有效需求的变动

1.消费乘数是由()决定的。

A、边际成本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收入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

2.在四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下列属于总需求的是()。

A、储蓄

B、税收

C、进口

D、出口

3.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破窗理论,增加一个额外的消费可能抑制一系列其他的消费。(×)4.四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除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又增加了外国因素。(√)

5.5有效需求的不足及其原因

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利率()时,就会碰到流动性陷阱。

A、上涨到一定水平

B、降低到一定水平

C、波动幅度大到一定水平

D、波动幅度小到一定水平

差测的

2。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无法计算

3.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单凭市场是无法解决弊端的,需要商业银行来进行调节。(×)

4.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传统的市场经济是无法避免投资大于储蓄的。(×)

5.。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无法计算

5.6政府对有效需求的调节

1.政府对有效需求的调节函数中一般不考虑()。

A 投资

B 边际消费倾向

C 利率

D 政府税收

2.只考虑固定税收的情况下,若边际消费倾向为0.5,投资变动1个单位,整个国民经济都会相应变动()个单位。

A 5

B 4

C 3

D 2

3.在实际政府收入情况中,比例税的收入要远大于固定税的收入。(√)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比政府购买乘数要小。(√)

1.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包括()。

A 国民收入

B 财政转移支付

C 利率水平

D 政府税收

判断题: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第六章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

6.1 IS曲线的推导与含义

1.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融合()。

A 政府调控

B 货币流通

C 市场调节

D 居民储蓄

2.IS-LM模型中,代表货币供给的是()。

B S

C L

D M

3.IS曲线主要反应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

4.IS曲线与社会投资总量无关。(√)

5.IS-LM模型是()提出来的。

A 凯恩斯和汉森

B 凯恩斯和威尔兹

C 希克斯和汉森

D 希克斯和威尔兹

6.2 IS曲线的移动

1.当IS曲线向右移动是因为()。

A 政府收入大幅度增加

B 政府投资大幅增加

C 总产出大幅度减少

D 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

2.当企业生产由政企不分情况到完全面向市场化之后,IS斜率会()。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3.影响IS曲线斜率的是投资系数和边际消费倾向。(√)

4.2011年日本地震之后,可以判断其当年IS曲线会向右移动。(×)

2.对利率敏感度最高的是()的IS曲线。

A 斜率最大

B 斜率最小

C 斜率居中

D 斜率较大

还是有疑问课上讲的是is曲线越平缓

6.3 LM曲线的推导与含义

1.LM曲线的斜率()。

A 大于0

B 小于0

C 等于零

D 不存在

2.名义货币供应量为价格总水平和实际货币供应量的()。

A 和

B 差

C 积

D 商

3.LM曲线是一条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时,总产出与()之间关系的曲线。

A 储蓄量

B 货币发行量

C 利率

D 总投资量

4.IS-LM模型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

5.根据LM模型,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总产出的减少。(√)

6.4 LM曲线的移动与模型的应用

1.如果利率没有变化,由外生经济变量冲击导致总产量增加,可以视作原有的LM曲线()。

A、向左旋转

B、向右旋转

C、向左移动

D、向右移动

2.若一个点位于LM曲线的左侧,则表示()。

A、利率水平过低

B、利率水平过高

C、整体储蓄过少

D、整体储蓄过多

3.LM曲线中,对利率最为敏感的是()的LM曲线。

A、斜率居中

B、斜率较大

C、斜率最大

D、斜率最小

4.政府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可能导致总产出的增加,LM曲线会向左移动。(×)

6.5 IS-LM模型的非均衡及调整

1.关于IS-LM模型的调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S曲线通过财政政策调整,LM曲线通过货币政策调整

B、IS曲线通过货币政策调整,LM曲线通过财政政策调整

C、IS曲线和LM曲线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整

D、IS曲线和LM曲线都不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整

2.当一个点位于IS曲线的下方,LM曲线的左侧时,其所处的情况是()。

A、市场需求小于市场供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B、市场需求小于市场供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C、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D、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3.当一个点恰好在IS曲线上,且在LM曲线左侧时,其反映出的情况是应该()。

A、提高利率,加大产出

B、提高利率,减少产出

C、降低利率,加大产出

D、降低利率,减少产出

4.当物价上涨时,可以直接判断货币发行量过大。(×)

第七章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

7.1 AD曲线的推导与含义

1.相较于IS-LM模型,AD-AS额外考虑了()。

A、商品市场因素

B、货币市场因素

C、通货膨胀因素

D、利率因素

2.AD-AS模型建立于()。

A、30年代-40年代

B、40年代-50年代

C、50年代-60年代

D、60-70年代

3.AD曲线是物价指数不等于1的情况下,IS-LM模型的通解。(√)

4.AD-AS模型中的AS代表总需求曲线。(×)

7.2 AD曲线的移动与AS曲线的推导

1.根据AD曲线,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是()。

A 价格水平

B 投资水平

C 实际货币供给

D 社会储蓄总量

2.以下能推导出总供给曲线的组合是()。

A 实际货币供应量、就业量、总产量

B 实际货币供应量、就业量、总需求

C 实际工资、就业量、总产量

D 实际工资、就业量、总需求

3.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描述总供给达到宏观均衡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4.物价水平上升可能导致实际工资减少,就业增加。(√)

5.AD曲线表明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直接爱你存在着()变化的关系。

A 正向

B 反向

C 等比例

D 相互独立

7.3AS曲线的移动

1.若AS曲线向左移动,可能引起()。

A 物价水平上涨,经济发展

B 物价水平下降,经济发展

C 物价水平上涨,经济衰退

D 物价水平下降,经济衰退

2.若某个国家突然增加了大量可以调动的资源,则反映在AS曲线会()。

A 向左旋转

B 向右旋转

C 向左平移

D 向右平移

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促进AS曲线会向右移动。(√)

4.AD-AS模型的诞生意味着IS-LM模型的破产。(×)

5.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滞胀主要是因为()产量脱离了其控制。

A 煤炭

B 铁矿

C 技术

D 石油

宏观经济学(1) (1)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 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补充: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 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十三章 1.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需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3.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时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5.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6.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7.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补充:①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MPC=Δc/Δy ②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dc/dy ③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 ④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S=s/y 第十七章 1.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是第二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

长是第三目标) 2.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3.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4.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5.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7.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8.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0.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1.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12.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1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第十八章 1.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2.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3.经济增长:产量增加。 经济发展: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第十九章 稳态: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判断题 (×)1.财政政策能影响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货币政策则不能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任何影响IS曲线位置的因素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价格水平和工资总是处于粘性状态,经济恢复一般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 (×)4.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由于各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居民不会减少对各产品的需求,总需求水平也保持不变。 (×)5.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使各经济主体收入增加,因此,总需求增加。 (√)6.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降低,资产市场均衡的实际利率提高,总需求将下降。 (×)7.潜在总产出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8.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 (×)9.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区别是斜率不同。 (√)10.在AD-AS模型中短期均衡是指短期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二、选择题 1. 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2. 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最新整理)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 (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2.发展 (1)凯恩斯主义的衰落与新古典学派 通论发表以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战后,在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中,如汉森、萨缪尔逊等的不断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它与 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尽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凯 恩斯主义主流派经济学。主流派经济学在50-60 年代是其鼎盛时期。 ① 60 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70 年 代初发展成了“滞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发生了冲 突,他们的理论不能解释“滞涨”。70 年代中后期,新古典综合派用 “成本推起的通货膨胀”和“菲力普斯曲线右上移”来解释“滞涨”,没有 说服力。其政策措施是“收入政策”,即控制收入的政策,最典型的就 是尼克松的“冻结工资和物价90 天”的政策。面对滞涨,新古典综 合派束手无策。 ②另一方面,从50-60 年代就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在70 年代十 分活跃,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错误的,会给经济 带来巨大的危害。货币学派的理论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到70 年代末,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即(New Classical Economics)。其主 要代表有货币学派,从货币学派中衍生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 新古典学派在80 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 (2)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①从80 年代初起,一些比较年轻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就在坚持凯恩斯 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 点和理论,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 。到80 年代大有重 振老凯恩斯主义雄风的架势。 ②另一方面,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干预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有些 还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如德国的弗莱堡学派,有些尚未有著名的理论做

宏观经济学参考答案1-4章

第一章总产出 二、分析与思考 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来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一般中间产品在当期生产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旧。 7,不是。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最终产品上。8,不是。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大,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有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 1,解:Y = C + I + G + NX GN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NNP= GNP-折旧 NNP=16000-500=15500 NI= NNP-间接税 NI=15500-2000=13500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PI=13500+500=14000

西方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充分就业与失业问题: (1)摩擦性失业 (2)自愿性失业 (3)非自愿性失业 (4)自然失业率=(正常失业人口+自愿性失业人口)/劳动总人口 2.通货膨胀的分类: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 3.菲利普斯曲线:

4.奥肯定律: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GDP则必然增加3%;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则会减少3%。 注: (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2)奥肯定律可以用来计算“潜在GDP"(即充分就业条件下的GDP水平)。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学思想: 在凯恩斯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财政思想是“健全财政”的理财思想,它反映了自由放任经济的财政政策主张,“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是:a.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b.少征税 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 c.少发公债 一切欠债都是罪恶,公债尤其如此,它是子孙后代的一种负担。

长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均遵循上述原则,除非遇到战争等特殊情况,政府一般不扩大支出,也不大量增加债券。按传统的经济思想,既然社会总供给能够创造总需求,失业也不会产生,因此政府对经济并无过多的干预经济之必要。 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理想境界,大量产品过剩和大量失业现象,使“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在《通论》中一反传统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不在供给方面,而在需求方面大做文章,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以及产品大量过剩和严重失业等现象都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即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不足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机能的自动调节作用,不能使生产资料得到充分利用,主张只有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作用,才能弥补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才能挽救危机,维持和保证充分就业。在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措施中,凯恩斯把财政政策放在首位,针对传统的“健全财政”的思想,提出了“补偿财政”的思想。

中级宏观经济学1(1)

第一章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几个重要总量指标(总产出、总就业和物价水平等)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 本章阐述宏观经济的问题、度量、分析方法。第一节介绍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几个关键的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度量,以及全书所采纳的分析方法。第二节首先把所有的交易对象综合为几个复合商品,并把所有经济主体划分为代表性的家庭、厂商和政府;然后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关系进行假设,并在假设的前提下分析他们在商品、劳动、生息资本和货币市场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定义 一,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是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总水平。核算产出总量最常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和资本)投入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工人的就业和失业水平、劳动力分配、资本的形成和利用,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总量的变化情况,也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综合物价指数,如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都是衡量国民生产总值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价格的。宏观经济学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解释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 有关金融市场的分析集中在该市场上的交易量是如何与经济领域内其他方面的活动水平相互作用的。其研究的重心放在利息率和生息资产(股票、债券)价格的决定理论上。 国际收支往来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水平、收支水平,以及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政府应如何采取行动,尤其是如何利用政府支出、税收,以及货币和债券的发行来影响经济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关经济周期的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分析表明时间序列中一系列相关的经济变量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产出、就业、消费、投资、价格、实际工资和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给经济周期现象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宏观经济学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研究阻碍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整体市场失灵的潜在根源。市场失灵的潜在根源可能在于价格体系无法包含所有互利的交换行为和各个经济主体缺乏能使交易优化的完备信息。由于货币作为流通中介是典型的政府负债,所以也应考虑政府负债的管理、政府含息债券的发行和政府负债结构是否影响资源配置。二是资源最优跨时配置问题。 最后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执行问题:假如认为宏观经济状况不很理想,这是否意味着政府行为能从某种程度上改善这一经济状况呢?如果政府的政策是有益的,那么什么样的政策又是最优的呢?有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可能是完全无效率甚至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呢? 二,宏观经济的度量:收入和产出账户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种复合商品的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而这一复合商品在向家庭提供效用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作未来生产的一种投入。国民生产总值(GNP)表示每单位时间这一复合商品生产的名义价值或货币价值。国民收入账户的研究就是要对生产复合商品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有价值的分类。 产出账户通过度量不同最终购买者所购买的产出数量来划分产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

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下列哪一项记入GDP ( B )。 A.购买普通股票B.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利息 C.纺纱厂买进100吨棉花D.购买一辆用过的保时捷911跑车 2.公务员的工资属于( C ) A.消费B.投资 C.政府购买D.转移支付 3.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B )。 A.I+G+X=S+T+M B.I+G=S+T C.I=S D.Y=G+T 4.实际GDP等于(B) A.GDP折算指数除以名义GDPB.名义GDP除以GDP折算指数 C.名义GDP乘以GDP折算指数D.名义GDP减去GDP折算指数 5.在计算GDP的政府支出部分的规模时,正确的选项为( A ) A.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B.计入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不计入用于劳务的支出 C.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政府的全部转移支付 D.计入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C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2 B.边际消费倾向为0.8 C.边际储蓄倾向为0.1 D.边际储蓄倾向为0.9 7.最大和最小的乘数值为( C ) A.+∞和-∞B.+∞和0 C.+∞和1 D.100和0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9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水平GDP增加( D )。A.30亿元B.60亿元C.270亿元D.300亿元 9.在一个由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C )的总和。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B.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D.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总出口 10.线性消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A )。 A.储蓄B.收入C.自发性消费D.总消费 11.一国的GNP大于GD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收入( C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收入。A.等于B.小于C.大于D.以上都有可能 12.在自发消费为正数的线形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 A )。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都有可能 13.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B )。 A.个人收入B.个人可支配收入C.国民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 14.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B )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 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 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价格机制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协调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 3.要素市场包括哪几大类型的市场?其价格分别如何表示? 答:(1)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土地”要素代表了所有自然资源,如石油、水、矿产等。在土地市场上,用地租来表示土地的价格。 “劳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它有时还包含了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人力资本)。在劳动市场上,用工资来表示劳动的价格。 “资本”要素代表经济体生产出来的用于再生产的产品。如钢材是一种产品,然而当它被用于制造汽车时,它便成为资本品,一般通过货币的“价格”——利息来表示。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生产要素。面对着同样的土地、劳动或资本,不同的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 当年的GDP?() 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 ...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 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 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投资的是()。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 ...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 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不能计入GDP的是() A.政府给公务员支付的工资B.居民购买自行车的支出 C.农民卖粮的收入D.自有住房的租金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缩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A.1100亿美元B.1500亿美元C.1700亿美元D.1800亿美元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6.认为消费者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可预期长期收入作为消费决

策的消费理论是()。 A.相对收入理论B.绝对收入理论 C.凯恩斯消费理论D.永久收入理论 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B.实际余额效应C.进出口效应D.挤出效应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9.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MPC=0.9 B.MPC=0.8 C.MPC=0.75 D.MPC=0.7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B.变得很大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D.不发生变化 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谨慎需求 C.货币的投机需求D.三种需求相同 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17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选择题 1.自动稳定器的功能是() A.缓解周期性的经济波动B.稳定收入 C.刺激经济增长D.推迟经济的衰退 2.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B.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3.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D.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 4.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B.LM曲线垂直,IS曲线陡峭 C.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缓D.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 5.货币供给的变动如果对均衡收入有更大的影响,是因为() A.私人部门的支出对利率更敏感B.私人部门的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支出乘数较小D.货币需求对利率更敏感 6.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金率B.贴现率 C.公开市场操作D.道义劝告 7.在下列()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减弱 A.实际利率很低B.名义利率很低 C.实际利率很高D.名义利率很高 8.如果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A.增加税收B.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购买D.增加转移支付 9.下列哪一项是外部时滞?() A.认识时滞B.决策时滞 C.行动时滞D.生效时滞 10.在下列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挤出效应?() A.货币供给的下降提高利率,从而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支出 B.对私人部门税收的增加引起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下降 C.政府支出增加使利率提高,从而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 D.政府支出的下降导致消费支出的下降 11.在凯恩斯区域,()。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财政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样有效 12.在古典区域,()。

宏观经济学(1)

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NI(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潜在G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或者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或消费的产品。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流量: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折旧不近包括生产中资本产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存货投资:它不代表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的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工资: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利息:给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利息。 租金: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专利,版权等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未分配利润。 企业间接税: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 企业转移支出:对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 间接税: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 名义GDP:指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不变价格的)基年价格计算的该年GDP。 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工债利息等。 转移支付:只是简单的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物品和劳务的发生。 PI(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税收后的个人收入。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宏观经济学_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 P2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 P22 国内生产净值NNP 。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公式为 NNP=GNP-D 3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 p23 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量值/实际变量值 7 p25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 支出法 GDP=C+I+G+NX (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 p26 收入法 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 增值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 p29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 或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 作用I+G=S+T 即I=S+T-G。其中 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 算盈余,T1)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d 14平均储蓄倾向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 MPS=ΔS/ΔYd =1-b 储蓄函数:S=Yd-C=-a+(1-b) Yd 15 p42 APC+ APS=S/Yd +C/Yd=1 MPS+MPC=ΔC/ΔYd+ΔS/ΔYd=1 16 p47使用消费函数Y=a+I/1-b 17储蓄函数Y=1/S(I-So)=(1/1-b)/(a+I) 18 p30投资乘数K=ΔY/ΔI=1/1-b 19 p31 Yd=Y-T+Tr 其中T表示税收,Tr转移支付 20 p52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 A定量税收:T=To B.比例税T=To+tY 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的购买支出G和 转移支付T. 21 p52(1三部门的国民收入均衡收 入:Y=C+I+G I+G=S+T

宏观经济学第17章

六.选择题 下列问题是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安排,从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A.古典学派兴起与凯恩斯革命 1.下面哪一位经济学家不属于古典学派: a.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庇古。 e.上述各位都是属于古典学派。 2.为什么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会迅速地回复到其长期均衡的状态:a.因为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回应。 b.因为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影响总需求。 c.因为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是以固定的比率增长的。 d.因为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价格和工资是有弹性的。 e.因为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短期过短,从而没有实际意义。 3.刺激性的总需求政策在古典模型中无效的原因在于: a.经济已经处于,或是正在趋向于潜在GDP水平。 b.这些政策只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c.失业更多的是短期内的微观问题。 d.所有以上的选项。 e.以上选项都不是。 4.凯恩斯认为: a.在长期内,经济趋向于其潜在GDP水平。 b.在大萧条期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c.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d.工人对实际工资的变化而非名义工资的变化反应迅速。 e.以上选项都不是。 5.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

a.当产出处于潜在GDP水平之下时,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或向上倾斜的。 b.总供给曲线始终是水平的或向上倾斜的。 c.总供给曲线无关紧要,起作用的只有总需求。 d.当失业率变化时,总供给曲线将会移动。 e.当政府减税时,总供给曲线将会移动。 6.凯恩斯主义的衰落部分是由于: a.20世纪60年代财政政策的失败。 b.其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激励的过分强调。 c.理查德·尼克松的宣言:“现在,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d.其对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的过分强调。 e.以上的选项都不是。 7.在前面几章的储蓄—投资图中,如果美联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导致:a.储蓄和投资曲线下移,从而GDP减少。 b.投资曲线上移,从而GDP减少。 c.投资曲线上移,从而GDP增加。 d.储蓄曲线下移,从而GDP增加。 e.投资曲线下移,从而GDP减少。 B.货币主义 8.货币数量论认为: a.V和名义GDP都是固定不变的。 b.V和实际GDP都是固定不变的。 c.只有V是固定不变的。 d.V和价格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e.以上选项都不是。 9.货币主义者认为: a.在短期内,货币供给决定名义GDP。 b.在长期内,货币供给决定价格。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称之为中间产品)和原始的生产要素。 原始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要素。 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 通常货币资产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 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自然资源,他们来源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4)企业家才能:综合运用其他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的精神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某一产品对某一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对另一企业来说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说是中间产品,但它对钢铁厂来说就是产品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一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

视为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 生产函数所标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以下的假定: 1)单值连续函数,具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 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 3)递增的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K,L) 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C-D生产函数,其公式为,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和的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生产函数通常可以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对于短期生产函数来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的,产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与可变要素的投入水平(短期内通常视资本为固定的生产要素,劳动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对于长期的生产函数来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扩大投入某一倍数,产出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对于生产函数Y=F(K,L)而言,若zY=F(Zk,zL)成立,则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其中z为大于1的常数。 要素价格:要素价格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支付给资本所有者的租金。要素价格是由要素供求所决定的。假定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是固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和需求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如下图所示: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试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 一、判断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2、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 1 4、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 5、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 6、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7、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 8、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 9、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下降,国民收入上升。(√) 10、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11、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比实现财政平衡更为重要。(√) 12、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3、在物价水平不变使,中央银行决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4、当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 响最大(√)。 15、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16、当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4、商业银行的储备如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D ) A、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增加利率以吸引存款; D、收回部分贷款。 5、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B ) A、吸收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生产总值、国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一国境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

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3、试分析GDP的消涨指数、CPI和PPI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1)GDP 消涨指数,是指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