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8-08-06T14:44:15.3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陆泓宇李天纵(通讯作者)王媛杨扬[导读]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贵阳550002;

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评分。结果观察组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发射剂量小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差异值为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T图像评分与对照组无太大差距(5.22±0.64VS5.12±0.32)分,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先相比,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发射剂量不仅小,利于减少机器对患者身体的辐射,而且CT图像评分与CT常规剂量技术毫无太大图像质量问题,该扫描方式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只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低剂量;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腹部;影像学

前言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目前,临床采用传统X线检查,但由于此种检查方式会给人体其他良好器官带来一定的辐射危害,且检查费用较高,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剂量较少,逐渐代替传统传统X线检查[1-2]。笔者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作为本次探究的对象,旨在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均等。纳入标准:均取得全部患者同义,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拒绝参加实验者,中途退出实验者。对照组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为(51.29±1.32)岁;病程为3~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4.69±1.23)个月。观察组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11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年龄为(53.64±1.27)岁;病程为4~13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5.27±1.39)个月。经计算,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含有可比性。本次探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组织批准。

1.2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正确记录其身体状况数值。CT扫面均由本院专业人员进行对患者扫面。多层螺旋CT采用深圳市一六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科ANATOM16多层螺旋CT高效快捷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检查,型号为:ANATOM16。平扫前全部患者扫部位为:给予全部患者采用仰卧姿势,以及注射碘佛醇之后扫描腹部。采用对比剂跟踪软件进行扫面动脉期,为腹部主动脉上边缘,设置自动触发值为170Hu,扫面时间延迟为6秒,40秒之后再行静脉扫描。

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内容为:调节电流数值为3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层厚为5毫米,准直器宽度为42毫米。

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设置管电流数值为11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质量评分。CT图像质量评分为:图像质量优良,无伪影和噪音小则为7分;图像质量一般,且伪影和噪音较少则为6~5分。图像质量差,且伪影和噪音多则为3~4分。设置CT图像质量评分总分为7分,分数愈高则表明图像质量越好[3]。

1.4统计处理方式

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5]。

2.结果

2.1两组患者CT扫面发射剂量比较

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为(1.76±0.13)mSv;少于对照组(4.97±0.31)mSv,组间差异值为(t=47.74,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CT图像质量为(5.22±0.64)分,对照组为(5.12±0.32)分,组间差异检验值为(t=0.69,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新医改制度进一步的颁布,各大医院在疾病检查的方式种类随之增多,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新型检查肺癌方法技术之一,该检查方式能够为医生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本探究中,观察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距相差不大,P>0.05,说明,多层螺旋CT扫描,无论是低剂量还是常规剂量,都对患者腹部病灶部位图像的清晰程度影响不大。另外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少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P<0.05,说明,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对人体造成的辐射危害较小。总之两种检查方式临床效果均同等,均能早期诊断出患者疾病情况。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临床辐射危害情况小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

多层螺旋CT的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应用 解放军总医院蔡祖龙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是现代技术的结晶,是CT技术领域里的又一重大突破,也代表着当今CT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MSCT在1998年度RSNA上由部分厂家所推出。此后,其诸多优点和发展前景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公认。短短两年多时间,MSCT的发展惊人。我国近两年来掀起了一股引进MSCT的热潮。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可以相信MSCT在我国以更快的速度推广。 一、MSCT的主要技术特点 (一)多排探测器阵列 多排探测器阵列是MSCT的核心构件。MSCT中,将单层螺旋CT(Single spiral CT,SS-CT)的单排探测器(900个左右的探测器单位)改进为几排甚至几十排探测器,即MSCT在Z轴方向上有8-34排探测器,其总数达数万个,呈二维排列。 按探测器在Z轴上的排列方式主要有两类,即对称性的和非对称性的。前者以GE公司为代表,其探测器是对称等宽的。探测器宽度相当于层厚1.25mm(即探测器准真宽),材料为衡上陶瓷。Toshiba公司的探测器基本上也属等宽型,只是中央部有4排宽度为0.5mm,外周30排为1m m等宽探测器。Marconi和Siemens公司的MSCT探测器属不对称排列。为8排,每排探测器厚度不等,分别为名1、1.5、2.5、和5mm。 多排结构的探测器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来确定扫描部位的层厚,以GE公司的Lightspeed QX/I型为例,如有4排探测器可得到4层1.25mm;如用8排探测器可得到4层1.25mm,用16排可得到4层5mm层的图像,或2层10mm的图像。(二)数据采集系统(digita ascquisition sy stem,DAS) DAS 是CT机中将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转变为供重建图像所需的数字信号的重要部件。传统的C T中经准直器后宽度较窄的扇型X线束经人体后被探测器接受,经DAS 转为数字信号,而MSC T采用可调宽度的锥型线束进行扫描,根据拟采集的层厚来选择锥型线束的宽度,后者则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获得多层图像,在探测器与DSA之间设有电子开关回路,开关由球管侧的裂隙同步控制,用来变换体轴方向上探测器的数目,以此来控制扫描层的厚度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亦即由各排被激发的探测器所采集的不同信息组合来决定厚度(未被激发的探测器处于关闭状态),每排探测器都有各自的开关控制,并同时控制准直器的宽度来控制扫描层面厚度,因此,SSCT的层厚由X线束准直宽决定,而MSCT的层厚则经上述特殊的DAS由探测器组合数决定,公式为:D(X线束准直宽度)=N(探测器列数)×D(探测器准直宽),因而MSCT探测器的准直宽为1/N倍的X线束准直宽,例如4列探测器的宽度为1.25,则N为4,d为1.25mm,X线束宽则为5mm。目前的MSCT的数据通道均为4组,故一次扫描360最多可同时采集4层图像数据,产生4幅(层)图像。MSCT扫描层厚的选择和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层厚可在0.5-10.0mm之间选择。 (三)、重建算法 目前由优化采样扫描(optimized sampling scan)和滤过内插法(filfer inferpolation)相结合而组成的。 1、优化采样扫描: SCT 一次扫描的范围取决于扫描时间和进床速度,因扫描时床在运动,每次扫描的起点和终点并不在一个平面,如将扫描数据连接重建图像,就会产生运动性伪影和层面错位。所以要对原始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23T15:07:18.6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3期作者:周智 [导读] 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初诊时采取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复诊采取低剂量轴位扫描,比较两组CT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及辐射剂量差异。结果:两组 CT图像质量评分、平扫噪声、静脉期噪声、动脉期噪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ED为(5.73±0.35)mSv,低剂量组为(3.53±0.23)mSv,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肝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低剂量,肝癌 肝癌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各癌肿前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CT在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可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诊断信息,故成为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传统CT诊断时辐射剂量较高,高剂量的X射线电离辐射诱发的生物效应可对人体形成损害[2]。故如何降低CT辐射剂量,同时又可保证图像质量是CT技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分别对比其初诊时的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结果及复诊时的低剂量轴位扫描结果,以探讨低剂量扫描技术代替常规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45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39例,女6例,年龄42~77岁,平均(51.7±3.6)岁;体重46~78kg,平均(61.5±5.6)kg。患者初诊及复诊时身高、体重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 扫描仪器采用东芝Aquilion16排CT机,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碘含量300mg/ml,注射流速控制在3ml/s,总剂量94~98ml。初诊时患者采取常规螺旋CT扫描,管电压120kV,噪声指数(NI)9,螺距0.984:1,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5.0mm。复诊时患者采取低剂量轴位扫描,管电压120kV,NI=9,准直器宽度40mm,层厚5.0mm。每例患者均采取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扫描范围自肝脏上缘至第4腰椎下缘。在注射对比剂前先进行平扫,动脉期扫描时利用对比剂追踪软件,将腹主动脉上缘设为兴趣区,自动触发阀值设为180HU,扫描前先延迟5s左右,静脉期扫描应在动脉期扫描结束30s后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图像质量 图像质量总分5分,图像伪影或噪声过大无法诊断者,记1分;图像质量较差,存在严重伪影或噪声影响诊断者,记2分;图像质量一般,有一定伪影或噪音但对诊断没有影响者,记3分;图像质量较好,噪声与伪影均较少者,记4分;图像细腻清晰,无噪声及伪影,记5分。 1.3.2 CT值 动脉期测量肝门层面腹主动脉CT值,平扫、静脉期测量脾脏CT值,感兴趣区面积100mm2,测3次,并以CT值标准差作为图像噪声值。 1.3.3 射线剂量 记录CT机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以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DLP×C,C是有效剂量权重因子,腹部C 为0.015,计算各组ED值。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两组CT图像质量评分、平扫噪声、静脉期噪声、动脉期噪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ED为(5.73±0.35)mSv,低剂量组为(3.53±0.23)mSv,低剂量组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随着CT的广泛使用,其引发的辐射剂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指出,每提高1mSv辐射剂量即可增加1/20000致癌风险。故如何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CT检查辐射剂量最小化成为国内外放射学领域研究的方向[3]。CT扫描辐射剂量主要取决于设备自身质量与固有的性能,CT扫描参数设置与技术操作因素,受检者条件这3个方面。 目前常用的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是降低电压或管电流、增加螺距等[4]。有关临床研究显示,X线剂量和管电压平方值呈正比,故降低管电压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不过也有研究表明,降低管电压对降低辐射剂量效果有限,且降低管电压相对于降低管电流可产生更多的噪声,不利于诊断。本研究采取的管电压为120kV。降低管电流相对于管电压而言,操作起来更易于调节。不过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5T15:33:20.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史曙光[导读]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连云港2220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23例腹股沟区疝,7例腹壁切口疝,9例腹腔内疝,4例外伤性腹壁疝,3例脐疝以及4例闭孔疝,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结论: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疝;螺旋CT;临床效果 腹部疝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综合各种因素,使得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经先天或后天薄弱曲、间隙、裂孔进入另一部位而导致,该病起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会诱导发生肠梗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1]。因此,在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可以降低误诊率,提升治疗效果及预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逐渐成为了临床诊断腹部疝的主要方法。本次研究特对我院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相关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腹部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38.5±6.1)岁;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7天。其中急性发作性腹痛28例,发作性腹痛22例。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在患者发病后1-7天内采用螺旋机对其进行扫描诊断,具体扫描范围如下:从隔上起到趾骨联合下缘,其中平扫7例,平扫双期增强扫描43例。在进行CT扫面前静脉滴注100-150ml的碘海醇,使肠腔充盈,确保诊断的准确性。首先取患者仰卧位进行定位片扫描,然后按照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扩大扫描区域。整个扫描过程时长约在10-20s。扫描过程中应对患者腹壁菲薄区域充分的显示,并明显展示出疝和疝口的具体位置、大学及内容物等。患者腹壁外突出的腹部囊袋块状影密度和软组织块边界光滑度,均于疝内容物有关[3]。对于组织结构在增强扫描中仍有疑问的患者,可区分各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显示,从而为腹部疝的准确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1.3观察指标 临床诊断中,对患者疝的具体位置及内容物进行观察,在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疝内容物都为小肠;其次对患者的肠梗阻表现进行观察,以根据肠梗阻的具体表现确定疝的位置;然后还应关注患者肠壁增厚的情况;并观察患者病变肠壁有否强化异常等临床表现的出现;最后还应对患者的肠系膜和血管改变情况等进行密切关注,以为临床诊断腹部疝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并将各组间的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准确诊断。按照疝的位置不同,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腹股沟区疝在患者发生疝的具体位置中比例最高,且与其他位置相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肠梗阻表现,腹部疝内容物全部为小肠,其中腹水33例,血管和肠系膜改变3例,主要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粗、肠系膜水肿以及疝方向不断展开等。 3讨论 腹部疝是临床中造成疝源性肠梗阻最为主要的原因,该病在临床中发生率仅有0.2%-0.9%,虽然发病率并不高,但该病发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若诊断被延误,则会导致肠纹变窄并且增加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出现休克甚至死亡[4]。且腹部疝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没有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以往临床中,使用X线检查诊断时,仅可以显示肠管扩张和液平面等肠梗阻征象,而很难明确腹部疝的具体病因、疝出的肠管及病变肠管的血供状况等方面[4]。而螺旋CT可以克服X线检查中所存在的困难,因此,现今螺旋CT已逐渐成为检查腹部疝的主要影像方法,其具有操作简捷、扫描迅速、图像层厚薄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图像后处理功能也十分强大,临床用于腹部疝诊断,不仅可以发现位置较为隐蔽的疝,还能够将腹部疝的病因、具体部位、大小和内容物等分析出来,而且,螺旋CT能够对疝内小肠有否纹窄或坏死进行提示[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确诊有腹股沟区疝23例,腹壁切口疝7例,腹腔内疝9例,外伤性腹壁疝4例,脐疝3例以及闭孔疝4例,经手术验证结果与之符合,表明螺旋CT能够明确将腹部疝进行分型。 综上所述,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显示出临床中较难发现的隐秘腹部疝,还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小肠的存活情况,并且其操作方法简捷迅速、没有创伤。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不用做特殊准备,就能快速扫描,且结果十分准确,有效提高了腹部疝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有效依据。未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提升及其设备的不断改进,必然会使得螺旋CT在腹部疝的诊断中更为重要,成为其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宏华.螺旋CT诊断应用于腹部疝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47-48.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操作规范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操作规范 一、颅脑 非外伤者:只拍头窗,以Axi图像为主,范围自穹窿至乳突下缘,定位线平行于听眦线,必要时做Cor或Sag重建,以病变为中心,并插入定位像,Cor定位线垂直于听眦线。 图像数4×6,1张。 外伤者:拍头窗及骨窗,重建方法相同,上半幅为头窗,下半幅为骨窗,骨窗必要时锐化处理 图像数6×8,1张。 VR图像:体位为:前后位、后前位、左右侧位、头侧位、足侧位(除去下颌骨和颈椎)、其它特殊体位。 图像数2×3=6或3×3=9幅,1张。 二、颅底: 骨窗 1. Axi:自筛板至乳突尖,定位线平行于听眶线 拍片数:6×7=42幅,1张 注意: 1.疑有脑脊液鼻漏 1)Cor:自额窦前壁至鞍背,定位线垂直于鼻道 2.疑有脑脊液耳漏 1)Axi:包括颞骨,定位线平行于听眶线 三、眼眶 眼眶外伤以骨窗为主,其它以软组织窗为主。 Axi图像:自眶上缘至下缘,定位线平行于视神经管,图像数20 Cor图像:以病变为中心重建,定位线垂直于听眦线,图像数20 Sag图像,必要时,以病变为中心重建 图像数:6×7=42、6×8=48,1张 VR图像:前后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其它特殊体位。 拍片数:2×2、2×3,1张 当疑有眶内占位性病变时,要分别以Axi、Cor、Sag或斜面重建,以显示病变与眼球、视神经和眼肌等结构的毗邻关系,并做必要的测量。 四、鼻骨 以骨窗为主,软组织异常者加拍软组织窗 Axi图像:自鼻根点至鼻棘点,定位线垂直于鼻背,骨窗必要时锐化处理,常规图像数40幅 Cor/Sag/CPR重建:以病变为中心,常规2幅 图像数40+2=6×7,1张 五、副鼻窦 骨窗 1.Cor图像重建范围:自额窦前壁至鞍背,定位线垂直于鼻道,图像数5×6=30幅 六、中耳乳突 骨窗 1.Axi:自岩锥上缘至乳突尖,定位线平行于听眶线(图像数20)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8-08-06T14:44:15.3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陆泓宇李天纵(通讯作者)王媛杨扬[导读]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贵州省人民医院放射科贵州贵阳550002; 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评分。结果观察组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发射剂量小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差异值为 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T图像评分与对照组无太大差距(5.22±0.64VS5.12±0.32)分,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先相比,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发射剂量不仅小,利于减少机器对患者身体的辐射,而且CT图像评分与CT常规剂量技术毫无太大图像质量问题,该扫描方式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只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低剂量;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腹部;影像学 前言 作为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属于肝脏之间叶组织的肉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目前,临床采用传统X线检查,但由于此种检查方式会给人体其他良好器官带来一定的辐射危害,且检查费用较高,而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剂量较少,逐渐代替传统传统X线检查[1-2]。笔者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作为本次探究的对象,旨在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均等。纳入标准:均取得全部患者同义,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拒绝参加实验者,中途退出实验者。对照组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为(51.29±1.32)岁;病程为3~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4.69±1.23)个月。观察组中,男性为14例,女性为11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年龄为(53.64±1.27)岁;病程为4~13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5.27±1.39)个月。经计算,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含有可比性。本次探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组织批准。 1.2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正确记录其身体状况数值。CT扫面均由本院专业人员进行对患者扫面。多层螺旋CT采用深圳市一六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科ANATOM16多层螺旋CT高效快捷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检查,型号为:ANATOM16。平扫前全部患者扫部位为:给予全部患者采用仰卧姿势,以及注射碘佛醇之后扫描腹部。采用对比剂跟踪软件进行扫面动脉期,为腹部主动脉上边缘,设置自动触发值为170Hu,扫面时间延迟为6秒,40秒之后再行静脉扫描。 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内容为:调节电流数值为3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层厚为5毫米,准直器宽度为42毫米。 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设置管电流数值为110毫安,电压数值为120千伏,噪声指数为9,重建层厚数值为5毫米,层间距离为5毫米,螺距离为0.9, 机架旋转速度为0.7s/圈。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质量评分。CT图像质量评分为:图像质量优良,无伪影和噪音小则为7分;图像质量一般,且伪影和噪音较少则为6~5分。图像质量差,且伪影和噪音多则为3~4分。设置CT图像质量评分总分为7分,分数愈高则表明图像质量越好[3]。 1.4统计处理方式 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5]。 2.结果 2.1两组患者CT扫面发射剂量比较 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为(1.76±0.13)mSv;少于对照组(4.97±0.31)mSv,组间差异值为(t=47.74,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CT图像质量为(5.22±0.64)分,对照组为(5.12±0.32)分,组间差异检验值为(t=0.69,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新医改制度进一步的颁布,各大医院在疾病检查的方式种类随之增多,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新型检查肺癌方法技术之一,该检查方式能够为医生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本探究中,观察组CT图像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评分差距相差不大,P>0.05,说明,多层螺旋CT扫描,无论是低剂量还是常规剂量,都对患者腹部病灶部位图像的清晰程度影响不大。另外观察组多层螺旋CT扫描发射剂量少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P<0.05,说明,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对人体造成的辐射危害较小。总之两种检查方式临床效果均同等,均能早期诊断出患者疾病情况。但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临床辐射危害情况小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

多层螺旋CT螺距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为X线束厚度 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 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 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出现是CT技术革命性进步,各厂家相继开发出了4层、8层及16层螺旋CT。与传统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成像原理、技术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改进,本文介绍如下。 1 多层螺旋CT原理 1.1数据采集通道 数据采集通道数是决定X线管球旋转1周所能获得的图像层数, 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机型有2通道、4通道、8通道和16通道。有关专家估计,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今后传统CT甚至单层螺旋CT将逐步被多层螺旋CT所取

多排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的区别

多排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的区别 时间:2009-01-23 17:04:36 来源:作者: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是指扫描一圈所得到的图像数,如4层CT就是扫描一圈出4层图像。 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或Multi-row CT)是指组成CT的探测器排数,如16层CT有的是 24(Siemens,Philips,GE),有的是40排(Toshiba). 从理论上说,组成多层螺旋CT的排数约接近层数越好,这样可以减少探测器的间隔,减少噪声,但层厚的选择就少了。所以现在的多层螺旋CT的排数都大于层数(双层除外) 16层采集的螺旋CT设备继1999年的4层采集、2000年的8层采集设备问世之后一年度GE。PhilipS、Siemens和Toshiba四家公司均推出了16层采集的螺旋CT设备。 16层CT设备的探测器仍分为对称型(GE)与非对称型(PhilipS、Siemens、Toshiba)但采用非对型探测器的厂家在设计上已经与原4层和8层的设备有别如loshiba公司原来的设计是中间 05minx4列两侧分别为lmmxl5列,共34列【16层的设计为中间0.5mm x 16列两侧分别为lxl。。112列,共4D列。PhilipS和Siemens公司原来设计是中间1mmx2列,1.5mmx2列,Z.5mmxZ 列,5mmx2列,共8列;16层的设计为中间0 75mm x 16列,两侧分别为15mm。4列,共24列。 根据上述设计,最薄的采集层厚分别为0.5mm(Toshiba)。0.625mm(GE)和0.75mm(Philips 和SIemen。).最薄层厚将决定Z轴分辨力而层厚则依赖于每列探测器宽度的设计O 16层CT探测器设计有不同的侧重。选择尽可能薄的层厚者目的在于实现真正的各向同性体素采集(0.smm x 0.smm x0.5mm)从而达到最佳的各类重建效果;采用略厚层厚者的目的在于在保持基本的各向同性体素采集的基础上适应16层采集中的锥形线束采集与重建方式及达到更好的曝光剂量效率(exposure dose efficle。-cy).如Siemeel。公司的材料显示,4层采集时的曝光剂量效率为70%075mm层厚的16层采集时曝光计量效率则为85%。 16层设计的采集时间一般为0.5描(全周扫描),最低可达0.42秒,以一个身高155cm 的病人为例,以 2.5mm层厚采集将可在19-22秒钟完成全身的扫描明显提高了扫描的单位时间覆盖率。对包括心脏在内的动态器官全部可以实现一次屏息采集、这是4层采集的CT尚不能完全实现的。(二)和16层采集的螺旋CT相关的技术进展 1 锥形线束算法随锥形线束覆盖的探测器列数与宽度增加,螺旋扫描中信息采集的几何学误差会进一步增大因而锥形线束地影会比4层和8层者更严重。为此已发展了相应的16层采集锥形束扫描重建算法。如为了对应采集平面的位相而采用的倾斜成像平面采集算法2螺旋滤过伴交叉校准算也非线性插入重建算法;一次采集16层的原始数据然后作逐层二次重建算法等。这些新的重建算法目标在于减少锥形线束伪影;保证Z轴上的分辨力和保证采集速度。 2 降低扫描剂量和最初厂家介绍多层采集的螺旋CT设备时谈到的重要优点一“因采集层面呈4的倍数增加故射线剂量将减低相应由于多层采集时采集层厚很薄每次扫描覆盖的范围通常比单层螺旋CT大,以及采集中的剂量效率因素等,放实际的病人受线量在扫描范围内会明而增加而不是降低尽管和4层扫描设备相比8层设备的扫描剂量有所降低(约30%)但16层设备的扫描剂量则明显增高。在16层扫描设备上采用了以下降低剂量的措施: (1)智能滤过技术根据扫描方案,采用智能方式自动设置X线滤过当增加smm铝当量的钛滤过片时,在不降低图像锐度的情况下可使X线剂量不仅不增加,反而降低达一半,巨图像噪声也下降。(2)自动mA调制根据开始扫描后检测器反馈的信息,自动调节m输出以达最低剂量的技术,可降低15%左右的扫描剂量。(3)自动mA设置不再使用正位定位像,仅采用侧位定位像来决定身体不同部位的扫描mA值,包括设法降低敏感器官的剂量大约可降低25%左右的扫描剂量。(4)可变速扫描和期相选择性曝光技术二者均是用于降低心脏扫描剂量的技术。可变速扫描技术是去年已经提出的,根据病人的心动周期特别是心律不齐者,调节扫描速度的方式。期相选择性曝光

多层螺旋CT螺距

随着多层螺旋CT 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 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 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 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 :螺距S :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 :为X 线束厚度 因多层螺旋CT 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 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 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 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 其中:N 为探测 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 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 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 pitch ),将从三个方面考虑:( 1)扫描范围( 2)扫描时间 ( 3) 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 B 时,其速度v 与 B 之间成θ 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 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 25.4mm )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 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 pitch,P )。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 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 还是16 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 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 的出现是CT 技术革命性进步,各厂家相继开发出了 4 层、8 层及16 层螺旋CT。与传统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成像原理、技术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改进,本文介绍如下。 1多层螺旋CT 原理 1.1数据采集通道数据采集通道数是决定X 线管球旋转1 周所能获得的图像层数,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机型有2 通道、4通道、8 通道和16 通道。有关专家估计,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今后传统CT甚至单层螺旋CT将逐步被多层螺旋CT所取代,尤其是性价比有优势的双层螺旋会更加普及。 1.2探测器

多层螺旋CT螺距完整版

多层螺旋C T螺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 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螺距的计算公式: P=S(mm)/D(mm) P:螺距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D:为X线束厚度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 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技术概况

多层螺旋CT的技术概况 [摘要]多层螺旋CT(MSCT)是CT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它的巨大优越性已体现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方面。合理恰当地应用MSCT一定需建立在对其技术的系统了解之上。文内介绍了MSCT的技术要点。 滑环技术引入CT设备而使得螺旋CT(spiral or helical CT)常规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但在许多病情(如肺动脉栓塞、某些脏器多时相动态研究、CT血管造影以及创伤等)时力求短时影像显示,须所谓容积扫描覆盖速度(volume coverage speed)的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临床需要,目前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CT,MSCT)的涌现即为实现上述目的迈出的巨大一步。 MSCT是“宽探测器多层采集螺旋CT”的简称,也被称为多排探测器CT(multidetection-row CT,MDCT)、探测器阵列CT。它是1998年度RSNA上推出的螺旋CT换代产品,为世人瞩目。 一、MSCT的技术要点 MSCT与以往单层螺旋CT(single slice CT,SSCT)相比较,其特点在于它在探测器结构和数据处理系统(DAS)两方面作了根本性的改进,也是与SSCT的主要区别点。 (一)多排探测器阵列 多排探测器阵列可谓MSCT的心脏。MSCT中将SSCT的单排探测器(900个左右的探测器单位)改进为几排甚至几十排探测器,即MSCT在Z轴方向上有数万个探测器呈二维阵列,目前的设计为8-34排。 目前拥有MSCT的四家公司(GE,Toshiba,Marconi,Siemens公司)所进行的探测器设计在Z轴排列方式主要有两类,即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排列方式。GE公司的MSCT设计的16排是对称等宽的,探测器宽度相当于层厚为1.25mm(即探测器准直宽),材料为稀土陶瓷。 Marconi 和Siemens公司的MSCT探测器排列为8排,每排探测器厚度不等,分别为1、1.5、2.5和5mm。Toshiba公司的探测器共有34排,基本也属等宽型,只是中央部分有4排宽度为0.5mm,外周30排为 1mm等宽探测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