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南亚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

浅谈东南亚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发展

摘要

在学习东南亚各国历史和文化的时候,让我可以更好的认识到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怎么样的,更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及其各个阶段的以及总体上的特点。东南亚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古代东南亚和近现代东南亚两部分。然而东南亚的文化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图景,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分析,对东南亚国家历史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认识;发展;东南亚历史;东南亚文化;

1 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各国也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探讨东南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深感有一个问题,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极为重要这个问题就是: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可以说,厘清这些问题,对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及其历史和社会在宏观上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认识。尽管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极为复杂,但其发展毕竟是有序的。探讨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阶段可以更清楚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更多的人更加关注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2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

2.1古代东南亚的历史

1891年,荷兰科学家尤金?杜波依斯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这是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被称为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东南亚的早期居民为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大约4万年前,他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后裔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的肤色呈浅黑色,身材矮小而壮实,被有些学者称为“小黑人”或“矮黑人”。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东南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速,并出现了原始农业。大约从纪元前后起,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势力的扩展,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快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2.2近现代东南亚的历史

2.2.1早期殖民侵略活动

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的殖民侵略。1511年12月,葡萄牙殖民者从马六甲向马鲁古群岛派出了第一支远征队,但未能到达香料最多的产区帝多雷和德耶地。1513年,葡萄牙殖民者派出的第二支远征队顺利地到达了帝多雷和德耶地。此后,葡萄牙人在马鲁古的香料贸易一直持续到1605年,在马六甲的香料贸易更是持续到1641年,直到荷兰人把他们赶走。1521年11月,西班牙船队也来到了马鲁古群岛的帝多雷和德耶地,与葡萄牙人展开了香料争夺战。

1529年4月,双方签订了《萨拉戈萨条约》,以马鲁古群岛以东17度线为界限划分两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葡萄牙人控制了马鲁古群岛,而西班牙人把侵略的重点放在了菲律宾。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开始了它长达333年的殖民统治。1600~1615年,英国连续进行了七次前往东南亚的航行,并陆续在东南亚万丹、阿瑜陀耶、北大年等地建立起英国商会或者商站。1595年,由荷兰远方公司派出的第一支远征队在霍特曼的率领下绕过好望角前往东南亚,6月,到达爪哇的万丹。1597年8月,这支远征队回到了荷兰。1602年3月20

日,荷兰也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19年,荷兰人侵占了爪哇岛上的查耶卡特拉,并建立了巴达维亚市(今雅加达),这里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活动总部。1623年,荷兰人把英国人从班达群岛上赶走;1641年,荷兰人攻占了马六甲,结束了葡萄牙人在东南亚130年的殖民历史。

2.2.2殖民统治政权的形成

1786年,英国海军占领了马来西亚半岛西北部的槟榔屿。1795年,英国占领了苏门答腊的巴东和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并封锁了巴达维亚。1819年,英国占领了新加坡,标志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的方向由马来群岛转向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在马来群岛上,1811年8月,英国人占领巴达维亚,并在1811~1816年间统治了印度尼西亚群岛。1888年,英国与文莱订立保护协定,1906年又签订补充协定,文莱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中南半岛上,19世纪初开始,英国对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1886年1月1日,英国驻印度总督宣布缅甸为英国的领地。1862年6月5日,越南的阮朝与法国签订第一次西贡条约,标志着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开端。1863年,法国又在中南半岛扩大其侵略,通过签订《法柬条约》使柬埔寨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93年,法国人迫使泰国与之签订《曼谷条约》,泰国被迫将湄公河东岸的老挝领土割让给法国。法国人侵吞了越、老、柬三国之后,建立起了“法属印支联邦”,由法国总督统领,总督府设在越南河内。1896年,英、法都表示承认泰国的“独立”,以之为“缓冲国”。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西班牙战败,不得已出让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菲律宾,自此菲律宾又沦为美国的殖民地。直到1946年7月4日,菲律宾才脱离美国的统治而独立。

3东南亚国家的文化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图景,主要有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化文化,佛剑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西方的天主教文化四种文化类型。

3.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中国的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儒学的传播。秦汉以来,华夏文明以儒学为重心,稍后以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和中国的道教哲学,即儒、释、道文化为核心,这种文化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时传入了东南亚,并与东南亚各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哲学。在今天的东南亚各国中,依然保留着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的近邻越南和以华人为主要国民的新加坡。

3.2佛教文化

佛教大约在公元3世纪传入了东南亚地区,当时,南传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了缅甸,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了下缅甸,北传大乘佛教传入了缅甸北部。11世纪以前,佛教的南传和北传两大教派以及婆罗门教在缅甸境内同时并存。11世纪之后,上座部佛教逐渐成为中南半岛上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的缔造者——阿奴律陀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将上座部佛教定为国教。其后,泰国在13世纪建立的素可泰王朝也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柬埔寨和老挝也纷纷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由此形成。在马来群岛上,主要流传的是大乘佛教。7世纪,苏门答腊兴起了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大的佛教王朝室利佛逝;9世纪在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则建造了闻名于世的婆罗浮屠佛塔,这充分说明佛教在那里曾经盛极一时。后被伊斯兰教取代。发展至今,缅、泰、老、柬四国仍然是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文化主流的国家,泰国和柬埔寨仍然从宪法上规定了上座部佛教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3.3伊斯兰教文化

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地区大约是在13——14世纪,是由印度人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传入的。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主要集中在马来群岛地区。1401年,马六甲王国建立,其国王拜里米苏剌改奉伊斯兰教,并下旨令其臣民都信奉伊斯兰教,马六甲王国成为伊斯兰教的重要的传播中心,马来半岛迅速伊斯兰化。在印度尼西亚,13世纪下半叶,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北部沿海地区。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伊斯兰教从爪哇沿海改奉伊斯兰教的万丹国传入苏门答腊的中、南部地区,随后在爪哇相继出现了淡目王国、万丹王国、马打兰王国等几个伊斯兰教王国。

3.4基督教文化

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天主教随之传入东南亚。1520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登临帝汶岛,逐渐在这里建立起殖民统治,天主教在帝汶岛传播开来并流传至今。1521年,来自西班牙的天主教徒抵达了菲律宾的宿务岛,受到了当地统治者的欢迎。随后,天主教在菲律宾中北部的广大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到17世纪初,天主教在菲律宾就已经站稳了脚跟,18世纪则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菲律宾中北部地区的主要宗教文化类型,这种局面也一直延续至今。

4 对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认识

通过对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学习,有以下的认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东南亚地区曾创造出了自身灿烂的地方文明。但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东南亚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东南亚引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并最终导致今日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的发展局面。东南亚地区在原始时期曾经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地方文化,但是,由于东南亚地处三大洲、两大洋交叉的十字路口,又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相邻,长期接受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强劲影响,加上各国民族众多,历史发展进程十分复杂曲折,使得东南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图景。东南亚地区被人们称为是宗教博物馆、民族博物馆、政治制度博物馆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博物馆的集合体,形象概括了东南亚的历史文化的发展状况。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在旅游文化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5 结论

本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古代时候东南亚地区遭受外来侵略者的侵略,但是他们努力的抗争,最后各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在国际形势的发展的大环境促使下,他们加入了东盟十国,东盟各国为了更好地发展,除了继续保持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外,还要积极采取包容的态度接纳与自己不同的社会文化。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 刘稚.东南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潘光.各国历史寻踪[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 邬宏编.畅游东南亚[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3

5. 孙大英,高歌.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 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以如家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东南压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说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另外一重要的文化想通之处——信仰。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古代,东南亚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主要的辐射带。正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彼此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艺术,创造了相似的宗教生活,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几近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相通和民族同源和华人同根,使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独有的的文化共性的资源优势。我想不管是中国还是东南亚,都应该重视这种优势,不仅要注重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更要发挥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

东南亚各国文化特色

東南亞各國文化特色 嚴智宏 東南亞現在有十一個國家,整體而言這十一個國家的文化複雜多元。他們深受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印度、伊斯蘭、西洋–的影響;但他們對那些外來文化並未照單全收。實際上東南亞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目前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是外來文化與各國在地文化交織、融合而成的。本文介紹東南亞七個國家的文化特色;這七國是我國「東南亞籍配偶」的主要來源國。 壹,過去的說法 近一百年來,西方學界經常認為,東南亞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本身卻沒有什麼文化可言: 一,在這四大文化體系中,印度最早對東南亞產生大規模影響。長期以來,西方學界盛行一種看法,即認為東南亞是「印度化」(Indianized)的區域。因為印度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藝術、語文、風俗習慣、法政等,在過去兩千年裡對東南亞產生既深且廣的影響。其中,印度教可分為濕婆派、毗濕奴派等。佛教則可分為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Theravada Buddhism)、大乘、密宗等。 二,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影響最大。較早時,主要是影響越南。因為西元前3世紀,秦始皇攻打越南北部,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政策。之後各個朝代也陸續對越南用兵。長期下來,越南受中國的影響頗深,尤其是法政、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及藝術、倫理、風俗習慣等。近代中國也影響東南亞許多國家;影響的方式之一是政治或武力,之二是經濟文化交流,之三是移民。 三,也有人說伊斯蘭(Islam)文化影響最大。島嶼東南亞(Island Southeast Asia)受伊斯蘭影響的範圍主要是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含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Borneo)、蘇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島(Molucca,香料群島)等)、菲律賓南部等地方。伊斯蘭影響了信徒(稱為「穆斯林」,Muslim)的生活(包括食、衣、住、用等等),尤其是「五功」、1不碰豬肉、不拿香拜拜等。 四,更有人主張西洋文化的影響最大。除了泰國之外,整個東南亞自16、17世紀起漸漸淪為西洋列強的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葡萄牙殖民東帝汶(East Timor);荷蘭殖民印尼;法國殖民越南、柬埔寨/高棉、寮國;英國殖民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Brunei)。近代,西洋藉由政治力、跨國資本、各式傳播科技等,深入東南亞多數地區;西洋的價值觀動搖了東南亞的傳統思維。 1五功,指伊斯蘭信徒的五種功課,就是念(真主阿拉)、拜(每日於五個時段禮拜)、齋(齋戒)、課(課捐濟貧等)、朝(朝聖)。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清期间,朱元璋曾派使者出缅,双方使臣频有往来,而当时的海上贸易亦有持续发展。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汇总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 (线索:东盟介绍——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前景展望)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由来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等5国外交部长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布《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正式成立。成员国外长会议是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正式例会和特别会议各一次。常设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执行外交部长会议的决议。 东盟的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共同努力,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维护正义和法制及遵守联合国宪章原则,促进区域合作与稳定;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促进互利合作;扩大成员国间的贸易;研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等。 二、发展历程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7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了《联合宣言》,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了加强双方合作的十点新倡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惠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 总的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 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东南亚饮食文化 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东南亚文化尔雅考试答案

一、在泰国,宗教的旗是(B)的。 二、下列选项中,属于西方殖民东南亚时期进行东南亚贸易的重要的港口的是(D) 三、下列选项中,未在泰国仙人洞所发现植物种子之列的是(D)。 四、下列选项中,未体现传教士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作用的是(D)。 五、菲律宾现存古老的石构建筑是(A)。 六、马来西亚姓名中,男子的姓和名之间用(C)隔开。 七、大皮影是用较好的(C)做的。 八、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主要在(A)。 九、英国对东南亚的研究开始是以(A)为基地的。 十、除东帝汶之外,(D)是亚洲仅有的天主教国家。 十一、藤球的规则和比赛形式最早起源于(A) 十二、在爪哇,对寺院的特定称谓为(B)。 十三、东南亚高脚屋的形状不包括(D)。 十四、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民俗的是(A)。 十五、板顿是一种手法类似中国(B)的印度尼西亚民间歌谣。 十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口头民俗的是(D)。 十七、荷兰东印度公司(B)年解散。 十八、华富里美术兴起于(C)。 十九、(A)是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纹样 二十、伊斯兰教在如下哪个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性相对较弱?(D) 二十一、藤球的规则和比赛形式最早起源于(A) 二十二、广义的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和(C)的交界处。 二十三、柬埔寨的原住民主要是(A)。 二十四、(A)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海峡,从此葡萄牙开始了东南亚的殖民活动。二十五、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铜鼓鼓腰特点的是(D)

二十六、越南人把长(D)米的漂稻称为魔鬼稻。 二十七、广义的金三角位于缅甸、泰国和(C)的交界处。 二十八、(D)被缅甸人称为“妈妈河”。 二十九、学者们一般认为最初到达东南亚的宗教是(C)。 三十、吴哥寺顶层主体塔群是如何排列的?(C) 三十一、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东南亚史书中成书最晚的书籍?(D) 三十二、(B)语系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的西南部、南亚和东南亚。 三十三、“印尼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初的文化,较多的受到中南半岛的东山文化的影响”是(B)的观点。 三十四、安雅辛文化分布于缅甸的(B)流域。 三十五、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清代航海笔记的是(D)。 三十六、高脚屋的主要缺点是(B)。 三十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对东南亚历史研究发展期的重要书籍的是(B)。三十八、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集中在(B)。 三十九、西方国家殖民东南亚之前,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教育主要是靠(A)来完成的。 四十、在东南亚诸国家中,(C)的穆斯林最多。 四十一、东南亚伊斯兰面临的问题不包括(D)。 四十二、扎本族旧石器文化位于(A)。 四十三、老挝的老族是属于(C)语系的民族。 四十四、东南亚古文化中,(D)为越南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奠定了越南古代文明的基础。 四十五、文莱杰米清真寺是由(A)修建的。 四十六、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佛教建筑是(C)。 四十七、茉莉香米是(A)最着名的大米出口品种。

东南亚基本历史文化、宗教结构简介(精)

東南亞基本歷史文化、宗教結構簡介 東南亞地區深刻地受到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印度、中國、伊斯蘭、西洋的影響。首先,最早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語文、風俗習慣、法政等可能在西元前就已經傳到東南亞部分地區。東南亞許多地區都有印度教、佛教影響之下所產生的文物,如高棉吳哥(Angkor的寺廟建築;印度對東南亞的語文影響甚大,早期東南亞多數地區(越南北部及菲律賓除外,若不是直接使用梵文(Sanskrit或巴利文(Pali,就是借用印度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如柬埔寨(即高棉的高棉文、緬甸的驃文(Pyu。 其次,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早自漢朝即開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活動,絲綢、陶瓷器外銷各地(東南亞就是「海上絲路」的一部分,茶葉、布帛、紙劄、漆器等也都是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而且中國人口因貿易往來等因素南移,唐、宋、元、明以降,都有人移往東南亞。其中東南亞地區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是越南,自秦漢時期至元明清,越南與中國持續政治或軍事上的往來。越南在法政、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及藝術、風俗習慣,以及經濟文化上都與中國有所交流。 第三個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文化體系是伊斯蘭,西元十世紀以後東南亞開始有穆斯林(Muslim/Moslem活動,其主要範圍大抵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含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Borneo】、蘇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島【Molucca,香料群島】等、菲律賓南部等地方。在十五至十七世紀間,印尼群島又相繼興起幾個伊斯蘭國家,島嶼東南亞陸續被納入伊斯蘭文化圈(菲律賓中北部除外。伊斯蘭成為馬來世界的主要宗教,並且深深地影響住民的文學、藝術、生活(食、衣、住、用等方面,例如不碰豬肉。 第四個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文化體系是西洋文化,西方國家從十六世紀起,為了尋找香料而航向東方。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相繼進入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法國、英國也於十九世紀起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Brunei等建立殖民地。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幾乎已經把整個東南亞都納為殖民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文化》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古小松。 内容简介: 国家间要友好,不同文明要避免冲突,就要开展对话和交流。要对话交流,首先要相互了解,尤其要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的邻居东南亚是一个民族展览馆,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地形地貌和人文的差异,东南亚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区块、四种类型。在地理和族群上,东南亚大陆以佛教文化为主,海岛以马来人文化为主。而按照信仰和文化特征划分,中南半岛中西部的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属于上座部佛教和泼水节文化圈;越南和新加坡主要是儒释道文化;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主要是伊斯兰教文化,而菲律宾和东帝汶则为天主教文化。 作者简介: 古小松,博士,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十百千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研究成果有:《东南亚:历史、现状、前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古小松集——东南亚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线装书局2010年版);《越南的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西江区域发展的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12年版)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篇东南亚大观 第一章东南亚要览 一地理特点 二历史概要 三类型多样的政治体制 四发展不平衡的经济 第二章东南亚文化特点 一族群与居民 二东南亚文化特色 第二篇上座部佛教文化 第三章上座部佛教与泼水节文化圈 一族群众多 二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与泼水节文化圈在湄公河中下游重叠三巨石与吴哥文化 第四章柬埔寨文化 一文化基础与传承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 三辉煌的吴哥文化 四语言、文学、艺术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东南亚历史梗概 ?第一节古代东南亚 一、史前东南亚 ? 1891年,荷兰科学家尤金·杜波依斯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这是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被称为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 ?继直立猿人之后出现了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到1万年,以梭罗人和瓦贾克人为代表。 ?东南亚的早期居民为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大约4万年前,他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后裔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的肤色呈浅黑色,身材矮小而壮实,被有些学者称为“小黑人”或“矮黑人”。 ?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东南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速,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东南亚各地相继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以后,铁器在东南亚地区开始大量使用。 ?大约从纪元前后起,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势力的扩展,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快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二、国家政权的出现及其发展 (一)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政权及其发 ?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政 ? 1世纪,高棉人建立柬埔寨最早的国家——扶南王国 ? 3世纪时,扶南成为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较深。 ? 7世纪后期,扶南王国被其北部的真腊国兼并。802年,真腊迁都吴哥,故又称吴哥王朝。12~13世纪,吴哥王朝达到极盛。 ? 2.越南的古代国家政权 ? 968年,丁部领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丁朝之后,越南又先后经历了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西山朝、阮朝等封建王朝。

东南亚文化特点

东南亚文化特点 东南亚人宗教观念很强,敬畏神灵,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四处是神灵牌位,几乎每一家都有敬拜,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路边,树下,土坡边,门口随处可见摆放的牌位及祭品,也是一大风景!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洋教派,随时散发传单,上门传教。马来教、佛教的信徒也非常虔诚,拜天教堂人满为患。 东南亚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风情就是“娘惹”文化。他们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有特色。实际上,娘惹文化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带去东南亚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的有独特色彩的一种文化。因为当时郑和带去的是中国宫廷文化,所以娘惹文化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讲究,非常精致,色彩艳丽,无论是建筑的雕刻还是服饰的花边、裁剪、绣花,栩栩如生、楚楚动人。“娘惹”就是马来土著的姑娘同中国男人结合生育的女孩子,男孩子则叫“峇峇”。实际上他们有华人血统。 印尼的巴厘岛也是很有文化风格的地方,寺庙到处是,居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亚洲东南亚文化主要有华族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来文化,当地的文化主要是马来文化、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有想通之处)淡米尔文化。佛教文化,又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东南亚一带,主要还是马来文化。 最大的文化风情,我觉得还是各种宗教并存。一条马路,甚至紧邻一起就有基督教堂、佛教堂、印度庙,马来教堂,泰国寺庙。

东南亚装修风格特色: 接近自然,能抒发身心的一种新潮风格。 适合喜欢安逸生活,平时对民族风情饰品有所收藏的业主。 在户型上,较适合建筑面积大于等于12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居室。 取材上以实木为主,主要以柚木(颜色为:褐色以及深褐色)为主,搭配藤制家具以及布衣装饰(点缀作用),常用的饰品及特点有:泰国抱枕、砂岩、黄铜、青铜、木梁以及窗落等。 在线条表达方面,比较接近于现代风格,以直线为主,主要区别是在软装配饰品及材料上,现代风格的家具往往都是金属制品,机器制品等,而东南亚风格的主要材料主要用的就是实木跟藤制。在软装配饰品上,现代风格的窗帘比较直观,而东南亚风格的窗帘都是深色系,而且还要是炫彩的颜色,它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东南亚饰品富有禅意,蕴藏较深的泰国古典文化,所以它给人的特点是:禅意、自然以及清新。 在配色方面,比较接近自然,采用一些原始材料的色彩搭配。

2018年东南亚文化概况网课考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中国影响东南亚的因素不包括()。
?
A、
中印文化交流
?
B、
移民
?
C、
贸易
?
D、
教育
我的答案:D
2
伊斯兰教在如下哪个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性相对较弱?()
?
A、
印尼
?
B、
文莱
?
C、
缅甸
?
D、
菲律宾
我的答案:C
3
爪哇人的主要食品是()及其各种制品。

?
A、
稻米
?
B、
豆类
?
C、
海鲜
?
D、
面粉
我的答案:A
4
越南人把长()米的漂稻称为魔鬼稻。
?
A、
2-3
?
B、
3.5-4
?
C、
5-6
?
D、
7或8
我的答案:D
5
下列国家中,属于穆斯林信徒最多、穆斯林国家中领土最大的是()。
?
A、
新加坡
?
B、
印度尼西亚

?
C、
阿拉伯
?
D、
柬埔寨
我的答案:B
6
文莱是一个信奉()的国家。
?
A、
伊斯兰教
?
B、
天主教
?
C、
基督教
?
D、
佛教
我的答案:A
7
第一本关于东南亚地区通史的一本著作是()。
?
A、
《东南亚通史》
?
B、
《东南亚史》
?
C、
《诸蕃志》
?
D、
《东南亚历史发展》

东南亚文化的特点

第二讲东南亚文化的特点 一、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东南亚现在有十一个国家,整体而言这十一个国家的文化复杂多元。他们深受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阿拉伯、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但他们对那些外来文化并未照单全收。实际上东南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目前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是外来文化与各国本土文化交织、融合而形成的。 而在历史上,近一百年来,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东南亚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本身却没有什么文化可言: 观点一: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印度最早对东南亚产生大规模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学界盛行一种看法,即认为东南亚是“印度化”(Indianized)的区域。因为印度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艺术、梵文、风俗习惯、法政等,在过去两千多年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印度教可分为湿婆派、毗湿奴派等。佛教则可分为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Theravada Buddhism)、大乘、密宗等。 观点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较早时,主要是影响越南。因为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攻打越南北部,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之后各个朝代也陆续对越南用兵。长期以来,越南受中国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法政、学术思想、社会制度、宗教及艺术、伦理、风俗习惯等。近代中国也影响东南亚许多国家;影响的方式之一是政治或武力,之二是经济文化交流,之三是移民。 观点三:也有人说伊斯兰(Islam)文化影响最大。东南亚地区(Island Southeast Asia)受伊斯兰影响的范围主要是在马来半岛、印尼群岛(含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Borneo)、苏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岛(Molucca,香料群岛)等)、菲律宾南部等地方。大约13世纪伊斯兰教被商人带到了东南亚,到16世纪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影响了信徒(称为“穆斯林”,Muslim)的生活(包括衣、食、住、用等等),尤其是“五功”、不碰猪肉、不拿香祭拜等。

东南亚史史料目录学(课件)

东南亚史史料目录学·东南亚史学术动态与学术史 一、东南亚史研究简介 (一)中国 历代正史中的外国传、地理志多有涉及东南亚以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类书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各朝实录、会要、通典、地方志等,也有不少材料。更重要的是,有一批有关东南亚的专著,如魏晋南北朝的《扶南异物志》、《扶南记》、《佛国记》,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大唐求法高僧传》,宋代的《岭外代答》、《诸蕃志》,元代的《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明代的《西洋朝贡典录》、《东西洋考》,清代的《海国闻见录》、《海国图志》等。这些专著中有不少第一手材料,十分珍贵。霍尔强调,要获得任何东南亚的原始资料和知识,中国的史料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解放前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发展缓慢,主要从事的是史地考证。1927年上海暨南大学设立南洋文化事业部,出版《南洋研究》、《南洋情报》等。1940年张礼千、许云樵、姚楠等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学会,出版《南洋学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创办南洋研究所。解放后,1956年厦门大学设立南洋研究所,1959年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设立东南亚研究所。1978年以后,又有广州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云南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印支研究所等的设立。此外各相关的民间学会也纷纷成立。有关东南亚历史和现实研究的学术刊物和各种学术著作也都纷纷出版。 (二)外国 1.东南亚国家。战后东南亚各国开始重视本国的历史,有不少著作出版,其中一些已译成中文,如《菲律宾社会与革命》(阿马多.格雷罗),《印度尼西亚史》(萨努西.巴尼),《缅甸史》(貌丁昂),《越南史略》(明铮峥),《越南古代史》(陶维英),《柬埔寨历史简编》(梁合安),《泰国与柬埔寨史》(琼赛)等。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除了各大学中的研究机构外,还有一些独立的研究机构。其中,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是近年来颇受国际学术界重视的研究机构。该研究所下设的东南亚文化研究部,实际上是以历史研究为主的,它负责整理口述历史,承担传记写作等。 2.英国。传统上英国是西方国家研究东南亚史的中心,著名的研究机构有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等。但战后其研究已比不上美国。19世纪以降,一些曾经担任过殖民地官员的英国人纷纷著书论述东南亚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虽多为综合性研究,但基本上是历史著作,如莱佛士的《爪哇史》等。战后的代表作是霍尔于1955年出版的《东南亚史》,他摒弃欧洲中心论和印度中心论,提出“从整体出发来解释东南亚历史”,是第一部东南亚地区通史。霍尔还主编《东南亚历史学家》一书,总结近百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主张改变偏重研究缅甸、马来亚的倾向,并提倡以文物证史。

621-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试题 (试卷代号:A卷) 科目代码: 621 科目名称: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适用学科专业:亚非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所有方向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2.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作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 3.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证)。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

一、填空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东南亚的三大门户”指__________海峡、_______________海峡和____________海峡。 2. 东南亚是世界生产稻米最多的地方,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世界三 大谷仓之称。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所有,现在海峡归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国共管。 4. 西方殖民时期,沦为法国“保护国”的三个东南亚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 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和马来西亚半岛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 国的居民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 6.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发端很早,大抵有三条途径:一是南方____________, 二是中国与南洋的__________,三是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__________,近代以来则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及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还有海运与航空。 7. 元朝期间,中央政府在老挝地区还设立_______、________两个军民总督府, 由此开始了对老挝地区的直接管辖。 8. 1943年,印度支那共产党中央针对文化阵线上的混乱局面,发表了《越南文 化提纲》,指出文学艺术应具有“______性、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9. 近年来活跃在越南电影界的著名导演陈英雄是当今国际影坛上颇为引人注 目的亚历法国导演,其1993年拍摄的首部长片《__________》在法国戛纳电影节首映,获“金摄影机”奖、199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5年,拍摄的《___________》,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0年,他拍摄的 《_________》角逐该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0. 泰国朱拉隆功王的“泰体西用”思想是在维护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前提下和 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移植西方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方面的制度。 11.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其中汉语普通话、广东话最为普 遍)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则成为国语。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加坡华文文学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特别是 以老一辈的华侨劳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农民的艰苦创业为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13. 马来西亚的一大特点是多人种的混合,马来人、_______人、_______人、 _________人等聚集在一起,使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 14. 印度尼西亚实行总统内阁制,其1945年宪法规定建国五基为立国基础,建 国五基又称“潘查希拉”,即信仰神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5. 菲律宾曾经是__________的殖民地,后又沦为_________的殖民地。330多 年的殖民统治给菲律宾留下了许多痕迹,其中一个重要标记之一就是菲律宾成了亚洲喉一一个信仰________的国家。

泰国的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概览

第六讲泰国的民族文化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习俗。泰国一向被人们称为“亚洲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家”。泰国作为当今最富有特色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也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和价值,泰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深度和广度上,虽不敢和称为世界级的文明古国——中国相媲美,但也有其独特而深奥的价值。“虔诚”、“宽容”、“和谐”,这毫无疑问是泰文化的真谛所在。泰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学、艺术、绘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泰国政府很重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泰国文化体现的是国格,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根基,对国家的稳定繁荣有决定性的影响。国王蒲美蓬说过:“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泰国概况 “泰国”一名是由泰族语得来的。泰国人称自己国家为“孟泰”,“孟”表示“国家”,“泰”为“自由”之意。因此,泰国是“自由之地”、“自由之国”的意思。泰国还称过“暹罗”。但早期泰族人民并没自称过暹罗人,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暹罗国。因泰族与缅甸的掸族同种,“暹”字就是由“掸”字转音而来的。“暹罗”本是“孟泰”的英译名。1856年4月5日,泰王被迫与英国签约时,才首次采用“暹罗”这个名称。1939年6月24日,废“暹罗”名称,改为“泰王国”。1945年2月再次改为“暹罗”。1949年5月,恢复国名“泰王国”。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1939年6月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泰国宣布加入轴心国。1945年恢复暹罗国名。1949年5月又改称泰王国。 货币为铢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横长方形平行排列构成。上下方为红色,蓝色居中,蓝色上下方为白色。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或两个白色长方形的宽度。红色代表民族和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与献身精神。泰国以佛教为国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纯洁。泰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国王是至高无上的,蓝色代表王室。蓝色居中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 【国徽】是一个极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图腾图案,图案是一只大鹏鸟,鸟背上蹲坐着那莱王。传说中大鹏鸟是一种带有双翼的神灵,那莱王是传说中的守护神。是泰国民间传说中鹰面人身的神灵,它头顶金色宝塔,裸露的颈部、手臂和手腕都戴着光彩夺目的金色饰品,两臂弯向头部,手指内侧,偏偏起舞,构成泰国民间舞蹈舞姿的典型造型,展现出浓郁的泰国民族特色。大鹏身披深红色双翼和尾巴,戴着金色的盔甲,两只利爪雄健有力,令人顿生虔诚和敬意。 【国歌】《泰王国国歌》,鲁昂·萨拉努普拉潘词,夫拉·陈·杜里洋曲。 【国歌歌词】 泰国人鲜血流在泰国之身,泰国每寸土都属于泰国人。因为人民始终团结,国家主权长久守稳。热爱和平但不怕战争,不许有人废独立施暴政。全民准备把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在谈论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之前,我想应从一个更大 点的视野,即从目前我国的周边关系谈起。前不久我作为位高访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呆了一段时间。访问期间,曾见过不少美国的专家与学者。他们几乎都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对外政策有了巨大变化,使得你们中国的周边关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人却认为:“我们的政策没有变,国外对我国的看法,对我国的政策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不论发生点什么事,都会来责怪我们,真是不公 平。”这两种看法如此不一样,如此对立,反差之大令我非常 震惊。这也促使我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做进一步深刻的分析。 实际上,国内对上述问题,分歧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 对我们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周边环境的看法很不一致。且先后出了很多影响较大,足以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书。大家都说中国崛起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时候,我们回顾历史,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但翅膀又不是特别硬朗的时期,有两个非常容易发生的危险情况:第一、高估自己力量;第二、错估外

部形势。 面对这种形势,作为学者,特别是我们东南亚研究学者, 确实值得深层次地从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研究和分析这个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首先,我们对我国的周边关系做一个回顾: 从历史上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一面镜子。一般 的规律是,中国强大的时候,与周边国家关系是好的中国 衰弱的时候,和周边国家关系是不好的。现在,应该说中国比较强大。是不是与周边的关系已经出现一种逆转了呢?我们说,现在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当然也不一定就用最好这个词,但肯定是个较好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周边关系问题上做出了三个方面 的努力: 当然,东盟的十个国家差别很大,与中国的关系也很不 样。比如说越南,就抓住南中国海问题。印尼,要重新做东盟的主导,担心中国在东盟有更大的发言权。新加坡作为 个小国,总是标新立异来突显自己等等。但总体来说,东盟作为一个地区,对中国实力上升的担心,从没有停止过。 而且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这种担心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大。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更多的思想准备。 从东盟本身来说,对华政策是有限度的。它有很好的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