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气候背景分析

克拉玛依气候背景分析
克拉玛依气候背景分析

克拉玛依气候背景分析

1.克拉玛依气象监测情况

克拉玛依气象局目前已建有区域自动气象站34个,大气电场仪22个,闪电定位仪5个,分布在克拉玛依区域和油气田作业区,L 波段雷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各1部在克拉玛依市区和农业开发区。

图1.1 克拉玛依市区域自动站分布示意

???需将区域站标全,“克拉美丽”、“彩南”、“火烧山”等站没标计划到2015年,完善气象监测网,实现气象监测密度在20公里间隔内,城区及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监测密度在10公里间隔内;建设30个大气电场、雷电监测站;建设2个风廓线仪高空自动监测系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5%以上,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

到2020年,克拉玛依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站达到10公里间隔(即10 km×10 km范围,1个站/100 km2),克拉玛依市区域自动监测站

总数达到80个,实现克拉玛依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见克拉玛依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

2. 克拉玛依区域气候特点介绍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暑差异悬殊,干旱少雨,春秋多风,蒸发量大,冻土深。四季中,冬夏两季漫长,春秋两季为过渡期,换季不明显。克拉玛依市又可细分为两个气候带:克拉玛依区五五新镇以北至乌尔禾区为戈壁荒漠气候带,克拉玛依区五五新镇以南至独山子区属天山北坡气候带。

克拉玛依市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从南向北逐步递减,从独山子区的年降水量205.8mm,到五五新镇至小拐乡在180mm左右,到克拉玛依区中心城区在120mm左右,白碱滩区大部、乌尔禾区在100mm以下,乌尔禾区最少,年平均降水量仅72mm左右。

图2.1 克拉玛依市年平均降水分布图图2.2 克拉玛依市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克拉玛依市的年平均气温总体表现为中部高,两头低,即克拉玛依区五五新镇以北、白碱滩区和乌尔禾南部百口泉一带为高值区,年

平均气温大于8.8℃;乌尔禾区北部、小拐乡南部到五五新镇以南至独山子区为低值区,年平均气温小于7.8℃。

克拉玛依市最南部的独山子区与其它三个区气候差异较大,属天山北坡气候带,年降水量明显多于克拉玛依市其它三个区,达到205.8mm, 是其它三个区年降水量的近两倍,但年大风日数仅10天(其它三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都在50天以上)、年高温日数仅13天(其它三区年高温日数都在28天以上),明显偏少,气温日较差大,大雾、道路结冰、雷电等灾害较多。

克拉玛依市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3.3℃(2011年1月5日小拐)。7月为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6.2℃(2004年7月14日百口泉)。全年日照以7月最多,12月最少。初霜一般在11月上旬出现,终霜一般在3月下旬结束。

3. 气象要素的年代际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例)

???不要留空值

克拉玛依市年平均气温从1970年到2000年呈现增加趋势。近十

年有所下降,冬季增温最大,夏季增温最小。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的增长大得多。

克拉玛依市年大风日数、年平均风速和年代极大风速均呈减小趋势(1978-1991年无极大风速数据)。年平均相对湿度呈增加趋势。

图3.1 克拉玛依市年平均风速变化趋势

图3.2 近50年克拉玛依市大风日数和最大风速变化趋势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代际变化较大。

图3.3 克拉玛依市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年代际变化趋势

???图3.3两条折线应该换一下,“红色是暖色调,应代表高温”,“蓝色是低温”

克拉玛依市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增加最为显著,秋季次之,春季最小。

4. 大风和高低温的区域分布情况介绍

4.1大风

大风是克拉玛依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克拉玛依辖区分风口区和非风口区。风口区范围,从塔岔口附近至北部边界,全长约140km,东西宽约40km,总面积6300km,占我市总面积的66%。

克拉玛依风口风力最大是百口泉,其次是白碱滩和金龙镇。

图3.4 克拉玛依市年降水量年代际变化趋势

图4.1 大风等级分布图 图4.2 克拉玛依50年平均风向风速玫瑰图 大风日数从季节分布看,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夏季多为阵性大风,持续时间不长,强度不大;春秋冬季多为系统性大风,大风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克拉玛依风向最多为西北方向。

从大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看,春秋季大风因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破坏力也最强。

4.2 高温

克拉玛依市的高温天气出现在4—9

月份,主要集中在6-8月。年极端最高气

温出现在7月下旬到8月初。年平均高温

过程为4次。

高温日数最多在百口泉至白碱滩至

克拉玛依市工业园区、农业开发区到小拐

乡一带。

4.3 低温

克拉玛依市的低温天气出现在11—3月

份,主要集中在12-2月。年极端最低气温出

现在1月下旬到2月初。年平均低温过程1

次,年差异较大。

低温日数最多在白碱滩至克拉玛依市工

业园区、农业开发区、小拐乡至五五新镇一带。

图4.3 高温等级分布图

5. 近5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与去年、今年气象要素的比较

从近50年和近30年的逐月气候平均值比较,整体呈现气温增高、降水增多、风速减小。但是月分布不均匀。 从近50年、30

年和去年、今年的气象要素比较,趋势仍为气温增加、降水增多、风速减小。但是月分布不均匀。

图5.1 近50年、30年逐月月平均气温与去年、今年的比较

低温等级分布图

图5.2 近50年、30年逐月月降水量与去年、今年的比较

6. 克拉玛依气象环境成因简要分析探讨

近年,克拉玛依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降水增多,大风减少,气象条件越来越宜居。现从气候变化角度就成因做一简要分析探讨。

6.1 大气环流的演变

大气环流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近年大气环流呈北移的趋势,冷空气北移,南方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区增暖增湿,大风减少。

6.2 下垫面的改变

图5.3近50年、30年逐月月平均风速与去年、今年的比较

下垫面的改变是影响我区局地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垫面的改变主要是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绿化和灌溉造成气候的“绿洲效应”,湿润了空气,并使得气温日较差减小。兴建水库造成气候的“湖泊效应”,使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城市发展造成气候的“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增温,尤其夜间增温明显,也缩小了气温日较差。

城市的发展造成的建筑物的林立、防风林的建造阻挡了大风,减小了风速。

地面的硬化使得地面尘土减少,大风天气风尘较少。

6.3 地形的因素

地形因素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克拉玛依位于加依尔山南麓,西北高,东南低,多西北风,东风少。而准噶尔盆地的沙土来源位于我区东部,所以沙土较难吹到我区。

6.4 人工影响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是改变局地小气候的辅助因素。人工增水作业使得局地降水量增多。

7. 需引起关注的方面及建议

7.1 注意谨慎防范气候极端事件的应急处置

从近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来看,克拉玛依越来越宜居,但是还需要注意谨慎防范气候极端事件的应急处置。比如,降水量分布的不均匀性,近年降水呈增多趋势,但是存在某些月份干旱,某些月份降水量很大,有时会突发暴雨;大风也存在类似情况,总体风速呈减小趋势,但是不排除极强大风出现的可能;高低温也有类似情况。7.2 加强生态气候环境可行性论证和环境灾害风险评估

在克拉玛依继续推进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六大基地的建设

中,为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需求,要制定长期有效的规划方案,同时还要发挥生态、气象、地质、环境等领域专家的作用,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成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建议要作为启动规划和建设的必备依据。

克拉玛依市气象局

2013年6月5日

战场环境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幅员20604平方公里。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长春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平原面积较大,台地略有起伏,地势平坦,便利交通。长春地区除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绝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方便交通。四通八达的自然区位,对长春的交通十分有利。 二、要素分析 长春地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小。地表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耐力比较好。长春地区的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降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地区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丘陵占%。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高台地占%。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平原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低阶地占%,湖积平原占%。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城区地貌共分7个小区。中部平坦分水高地区。位于长春城区西南部,地处宽平大桥、沿北东方向伸延。最高点在宽平大桥和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米至250米。分水高地顶面,地势平坦,高地两侧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西南部起伏台地区。位于分水高地两则,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个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由一系列宽浅的沟组成;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两条浅谷组成。这里地势起伏明显,坡度1°至2°,复杂程度7级至8级,不宜建筑。。 长春市气候宜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2-3度,夏季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3-5度。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季风显着,雨热同季。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长春市年平均气温°C,最高温度°C,最低温度°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

气候背景 问题 论文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当前世界气候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而问题的严峻性早已上升到国家问题的高度。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无疑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近年来在努力施行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起因、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政策做主要概述。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变暖的原因与主要特点 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 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2007 年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百年来( 1906—2005 年) 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 74 ℃( 0. 56 ~0. 92 ℃) ,而且变暖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其中1970—2004 年期间增加了70%。 1 1 人类、动物代谢因素 近年来人口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 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地球上巨量的人口, 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 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其它动物的呼吸也对气候有着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甲烷, 这种气体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容易在地球引发“温室效应”的第二大有害气体。美国环保局于1991 年对全球甲烷排放源和排放总量进行了初步估测, 全球各种排放源的排放总量每年估计为 5 亿吨。其中反刍动物排放量每年为0.65~ 0.85 亿吨, 占排放总量的15% ~ 25% 。 1 2 生产、生活因素 1 2 1 工业生产方式因素 科学家分析认为, 由于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对石油、煤炭和其它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大大上升,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因此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迄今为止, 化石燃料仍然是工业能源的主要获得方式。 1 2 2 农业种植方式因素 人类过量地使用化肥使氧气减少, 并使海洋沿岸水域一氧化二氮的含量增多, 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一氧化二氮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0 多倍, 而红外辐射是引起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因此, 一氧化二氮的增多无疑会使得全球气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年值数据集基本情况表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年值数据集基本情况表 吴迅英(2002.12.1.修改) 区站号站名北纬东经观测场高度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台站类型站变动情况及缺年月 50353 呼玛 5143 12639 01774 195401------------200012 基本站 50434 图里河 5029 12141 07326 195701------------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0527 海拉尔 4913 11945 06102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0557 嫩江 4910 12514 02422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0564 孙吴 4926 12721 02345 195401------------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0632 博克图 4846 12155 07397 195101------------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0658 克山 4803 12553 02346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0727 阿尔山 4710 11957 10274 195206------------200012 基本站 50745 齐齐哈尔 4723 12355 01459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0756 海伦 4726 12658 02392 195207------------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0788 富锦 4714 13159 00642 195208------------200012 基本站 50854 安达 4623 12519 01493 195207------------200012 基本站 50915 东乌珠穆沁旗 4531 11658 08387 195511------------200012 基本站 50949 前郭尔罗斯 4507 12450 01347 195210------------200012 基本站 50953 哈尔滨 4545 12646 01423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0963 通河 4558 12844 01086 195208------------200012 基本站 50968 尚志 4513 12758 01897 195208------------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0978 鸡西 4517 13057 02383 195101------------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1076 阿勒泰 4744 08805 07353 195401------------200012 基准站 1991年改基准站 51087 富蕴 4659 08931 08075 196106------------200012 基本站 51156 和布克赛尔 4647 08543 12916 195307------------200012 基本站 51243 克拉玛依 4537 08451 04495 195612------------200012 基本站 51334 精河 4437 08254 03201 195301------------200012 基本站 51379 奇台 4401 08934 07935 195104------------200012 基准站 1987年改基准站 51431 伊宁 4357 08120 06625 195108------------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1463 乌鲁木齐 4347 08737 09179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1573 吐鲁番 4256 08912 00345 195107------------200012 基本站 51644 库车 4143 08304 10819 195101------------200012 基本站 51709 喀什 3928 07559 12887 195101------------200012 基准站 1991年改基准站缺196710 51716 巴楚 3948 07834 11165 195303------------200012 基本站缺196904---196909 51765 铁干里克 4038 08742 08460 195701------------200012 基本站 51777 若羌 3902 08810 08883 195303------------200012 基准站 1993年改基准站 51811 莎车 3826 07716 12312 195307------------200012 基本站 51828 和田 3708 07956 13745 195302------------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51848 安德河 3756 08339 12628 196001------------199812 撤消 1999年撤消,业务由 51747代 52203 哈密 4249 09331 07372 195101------------200012 基准站 1992年改基准站

气候分析方法

气候分析方法 本文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1901-2012年的亚洲地区的距平温度进行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通过空间图和时间图结合分析得出在研究的112年期间,亚洲整体温度呈现变暖的趋势结论,并且在1980-1999年温度增长趋势最为明显,速率较研究期间其他时间段上升较快,且冷季增温趋势总体上较暖季更强。在2000-2012年温度增长趋势渐缓,趋于停滞。冷暖季增温趋势不明显,基本保持不变。 变暖最显著的区域在中高纬度的俄罗斯地区,其次在中亚地区,中低纬度的东亚地区对亚洲区域变暖的贡献并不显著。 引言 基于器测时代对全球尺度温度和其他变量的观测始于19世纪中叶,1950年以来的观测数据更为全面和丰富。 1850年以前及工业革命以前主要以自然变率为主的气候波动变化,结合工业革命以后 在自然波动基础上因人为影响而导致的气候趋势变化,对揭示年代—百年尺度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依据Mann等重建过去1000 年北半球温度序列(常称“曲棍球杆曲线”),得到了“1998 年是过去千年来北半球温度最高的一年,20 世纪90 年代是温度最高的10 年,20 世纪气候增暖在过去千年中是空前的”结论。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 世纪(特别是最后几十年)的温暖程度可能已超过过去1300 年的任何时期;特别是20 世纪 增暖之前的百年际温度变幅也并不像“曲棍球杆曲线”估计的那么小。第五次评估报告又通指出:对北半球平均而言,1983-2012 年很可能为过去800 年最暖30 年的结论具有高信度;而可能为过去1400 年最暖30 年的结论只有中等信度。过去三十年地表已经连续偏暖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在北半球,1983年-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40年。这些结论为IPCC深入明晰20 世纪增暖的原因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中 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毋庸置疑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在几十年乃至上千年时间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气和海洋已经变暖,积雪和冰量已减少,海平面已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已增加。 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北半球各大洲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温,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对全球年平均增温的贡献率为44.46%。中纬度地区寒季平均增温为1.53℃,相比起全球的数据为1.13℃要显著得多。在过去的20年内增温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增温分别为,分析原因为认为隐私,耕地面积等。其中人为因素方面主要因为亚洲工业革命开始得较晚,

高中地理中国地气候练习题

中国气候练习题 1. 四季如春的“春城”最可能出现在 A.高纬度、低海拔地区 B.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C.低纬度、低海拔地区 D.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两地纬度差异大 3.关于我国温度带的正确叙述是 A.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都不结冰 B.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中温带 C.台湾、海南两省全部属于热带 D.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读“中围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 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 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5. 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 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读下表数据,回答6~7题: 我国五地海拔及地理位置 6. 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下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A.① 8.② C.③ D.④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 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读图.回答8~13题:

8.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 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 D.地面强烈增温9. 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一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带 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C.青岛到西安一带 D.上海到重庆一带 10.一般情况下,位于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所处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A.松嫩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河套平原 12.位于适宜种植小麦、甜菜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唐·刘禹锡)描写的降水类型应是 A.锋面雨 B.地形雨 C.对流雨 D.气旋雨 14.有关季风对我国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冬季都吹两北风 B.季风的交替季节是我国的主要降水季节 C.冬季风势力强.在我国各地都比夏季风控制时间长 D.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 15.下列有关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季风气候面积广大.为世界种植水稻最多的国家 B.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冬季风强弱的不同引起的 C.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在季风区内的最北地区也能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D.强劲的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和霜冻对农作物的伤害十分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l月、7月等温线图,回答16~18题: --6-- 1月等温线(单位:℃) …26… 7月等温线(单位:℃) 16.甲、乙两地l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为因素 D.距海远近 17.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18.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克拉玛依市气候

1.2.2日照和温度 1 日照 克拉玛依市1957─1992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5.6h,占可照时数的61%。最多的1957年为2988.3h。最少的1987年为2413.4h,日照百分率分别为66%和54%。全年日照以7月 为最多,达303.2h,日照百分率为64%。12月份最少为103.6h,只占可照时数的38%。2000 ─2005年年均日照时数2660.5小时。日照百分率61%。 表1.1 2001年~2005年克拉玛依市各月日照时数单位:小时 2001 119.2 184.9 297.2 273.3 350.6 306.3 287.5 319.6 252.5 194.1 169.3 147.4 2901.9 2002 144.3 154.3 226.8 232.9 306.5 272.8 281.7 278.6 288.8 172.0 132.7 84.8 2576.2 2003 140.3 111.4 228.0 251.7 248.0 309.4 262.9 322.7 263.7 249.2 126.1 117.8 2631.2 2004 135.4 123.3 183.5 262.6 319.8 321.7 298.2 287.7 266.0 227.2 64.1 65.8 2555.3 2005 134.9 126.9 237.9 286.1 279.6 269.1 301.2 264.5 282.0 228.0 109.4 118.2 2637.8 五年平均134.8 140.2 234.7 261.3 300.9 295.9 286.3 294.6 270.6 214.1 120.3 106.8 2660.5 2 气温 多年统计年平均气温8.6度,7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7.9度,极端最高气温44.0度(2004年7月14日),1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15.4度,极端最低气温─35.9度(1969 年1月27、29日)。 7月为最热月,历年月平均气温在24.9℃以上,平均最高气温33.6℃。极端最高气温 43.6℃(1983年7月31日小拐测得)。克拉玛依市炎热日数平均每年26.2d。酷热日平均每 年1.3d,常出现在6─8月,以七月最多。 1月为最冷月,历年月平均气温─16℃,平均最低气温─19.7℃。极端最低气温─40.5℃(1984年12月23日小拐测得)。 克拉玛依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0℃的最早初日为9月26日,最晚终日为4月27日。在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20℃的年平均日数为32.6d,最早出日为11月20日,最晚终日为3 月11日。气温在─20℃以下对钻井、采油等石油生产极为不利。 处于全市最南端的巴音沟山区,冬暖夏凉。1982─1985年,年平均气温6.8℃,7月平均气温21.5℃,1月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27.5℃。位于市 境北部的乌尔禾则冬寒夏暑,历年平均气温6℃。累年7月平均气温25.3℃,累年1月平均 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40.2℃。 表1.2 2001年~2005年克拉玛依市各月平均气温单位:℃ 2001 2002 -14.2 -9.6 1.1 11.1 20.2 24.3 27.2 27.8 20.0 11.1 2.8 -11.6 9.2 2003 -12.8 -9.4 -0.1 10.0 19.6 26.6 24.9 26.0 20.6 11.5 -1.5 -12.7 8.5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海德名园景观规划设计 姓名:张天辰 班级:07级专科环艺一班 辅导老师:张扬 分析海德名园得景观规划 海德名园位于宜兴团氿湖南、北岸与东面(氿滨路沿线)得区域。该区就是目前宜兴最具景观与环境优势得区域。 海德名园所处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宜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离中心商业区仅1公里得距离。南有湖(团氿湖)北有山,自然环境宜人。 此方案区域发展前景巨大。作为宜兴城市与房地产发展得两大区

域之一得团氿板块,既就是城市规划发展得重点区域,又就是当地消费者公认得高品质住宅区。而团氿板块所拥有得自然环境以及区位优势,就是其它区域无法比拟得。 并且此方案产品多样化,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得需求。以及此方案得景观设计结合了整个区域得景观设计,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得设计统一性。 此方案得设计者所要表达得设计目标就是重视生活品质,创造具有诗意得环境空间,展现一定得文化内涵,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得理念。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经济成本得设计,来达到更好得经济与财务回报。并且提出杰出得理念设计配合商业市场运作,彰显出业主在同行业中得超前思维与领先地位。 设计者在研究了整个项目背景与设计目标、市场定位之后,提出以海马”与“花”融为一体,并通过圆形水纹得设计元素来衔接地块,对英式风格作出全新得诠释得设计理念。三者完美得结合,充分得体现了设计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展示了设计者以人为本,将自然得

环境引入人们得生活,让人们得生活走向自然贴近自然得设计理念。全新得诠释英式风格,简化了古典得欧式风格,加入了现代得元素,强化了简约这一概念,让人既能欣赏到古典得风韵,又不乏现代得气息。 整套得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与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总平面图、景观设计说明(小区景观意向图与别墅景观意向图)、总体空间分布图、开放空间分析图、车行流线分析图、地下车库分布图、别墅区分析图、主入口效果图(平面、剖面、透视)、大门廊柱局部平面、立面图、海马组团平面图、中央水景剖面图、海马水景雕塑广场剖面图、花之组团平面图、儿童乐园透视图、商业街效果图(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联排庭院平面与透视图、典型组团透视与剖面图、别墅得不同设计图与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标识得布局设计图、家具艺术品与特色铺装得设计以及院内得植物得植栽策略与乔木得布局设计图,还有一些材料得列表。最后就是全区得鸟瞰图。 总平面图向我们展示了小区得总体布局,清晰得展示了建筑物、植物、道路与水体得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得阐述了设计者得设计理念,说明了设计者得设计策略与设计构想,深化了设计主题。设计这在表达自己得观点得同时采用了一些意向图来展示自己得构想。总体空间分布图清楚得将整个小区划分为5个区域,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得区分哪里就是什么区域。开放空间分析图展示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得分布,充分得考虑到了不同人群得需求,扩大了购买群体。交通流线分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数据集

xx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数据集 xx信息 区站号站名纬度经度拔海高度开始年月结束年月台站变动情况及资料尚缺年月xx 54511北京3948N 11628E 00313 195101---200712 xx 54527天津3905N 11704E 00025 195401---200712 xx 54405怀来4024N 11530E 05368 195401---200712 54423承德4059N 11757E 03859 195101---200712 54539乐亭3926N 11853E 00105 195701---200712 1988 54616沧州3820N 11650E 替,缺199601-200612 54618泊头3805N 11633E 00132 199601---200712 1996 xx 53487大同4006N 11320E 10672 195501---200712 1994 53673原平3844N 11243E 08282 195401---200712 53772太原3747N 11233E 07783 195101---200712 1987 53863介休3702N 11155E 07439 195401---200712 53959运城3502N 11101E 03760 195601---200712 xx

50434图里河5029N 12141E 07326 195701---200712 1992 50527海拉尔4913N 11945E 06102 195101---200712 50727阿尔山4710N 11957E 10274 195206---200712 50915xx 53068二连浩特4339N 11158E 09647 195510---200712 53192阿巴嘎旗4401N 11457E 11261 195206---200712 1992 53336乌拉特中旗4134N 10831E 12880 195401---200712 1988 53352达尔罕联合旗 53391化德4154N 11400E 14827 195212---200712 53463呼和浩特4049N 11141E 10630 195102---200712 53529鄂托克旗3906N 10759E 13803 195410---200712 54012xx 54026扎鲁特旗4434N 12054E 02650 195205---200712 54027巴林左旗4359N 11924E 04844 195301---200712 1987 54102锡林浩特4357N 11604E 09895 195206---200712 54115林西4336N 11804E 07990 195205---200712 54135通辽4336N 12216E 01785 195101---200712 54208多伦4211N 11628E 12454 195206---200712 1991 54218赤峰4216N 11856E 05680 195101---200712 xx

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青海草业QINGHAI PRATACULTURE 第28卷第1期2019年3月Vol.28.No.l Mar.2019文章编号:1008-1445 (2019) 01-0050-06 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时盛博,白文蓉,张调风,段丽君,李万志,董少睿 (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统计1996-2016年乌兰县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年平均降水量为211.0mm 。雨季时间为 50d,非雨季时间为218d ;年平均气温为4.2T ,夏季和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相对湿度为41.8%,湿润 天数为106d ;平均风速为2.2m/s,年内风速相对较大时段所占的比例为24%;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 平均最高气温每10a 分别增加45.281mm,0.299X : ,0.609%:;年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总辐射、年平均 气压、年平均风速每 10a 分别减少 0.785%、24.891h 、25.074MJ ? m'\0.125hpa,0.261m ? s"。关键词:气候特征;乌兰县 中图分类号:S81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许多学者对中国 不同时间序列UT 、不同范围*句的气候变化特 征及其气候影响因子"“I 进行研究。汪青春,戴 升,肖莲桂等⑵对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气 候变化事实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林〔⑶研究了 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化的区域显著性及其成因。 沈菊「⑷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变化特征,认 为柴达木盆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存在突 变。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东经98。29,,北纬36。55',海拔高度2950m 。本 文主要分析讨论1996年以来乌兰县的气候特 征,以及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指导地 方农牧业生产、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等具有一定 的参考价值。1资料与方法采用乌兰县气象站1996-2016年气温、降水、 相对湿度、风速、气压、日照时数、辐射等完整的气 象资料序列(资料由青海省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分析上述气象要素逐日、逐月、逐年、春夏秋冬四 季及年内的气候变化特征。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611)资助。 2结果与分析 2.1气象要素的年变化特征从年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a ),年降 水量为增多趋势,每10a 增加的速率为45.281mm, 年降水量增加趋势通过了 a = 0.10显著性水平检 验,这说明1996年以来,年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比 较明显。年降水量最大值为32 3.3mm,出现在 2016年,最小值为120.9mm,出现在2001年,相差 202.4mm,多年的气候平均值为211.0mm 。年降水 量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67倍,降水异常偏多年 份与异常偏少年份相差较大。按照全国年降水量 等级划分(200~400mm ),属于干旱气候类型。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lb ),年 平均气温为增暖趋势,增暖速率为每10a 0.299七, 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通过了 a = 0.10显著性水平 检验。说明1996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比 较显著。年平均气温最大值为5.0T,岀现在2016 年,最小值为3.6紀,岀现在2012年,相差1.4七,多 年的气候平均值为4.2T 。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值是 最小值的1.39倍。按照全国年平均气温等级划分 (1-10T ),属于温带气候类型。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看出(图50

克拉玛依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分析

克拉玛依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分析 克拉玛依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1961年到2010 年克拉玛依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 分析克拉玛依低温日的气候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 克拉玛依各年代低温日数及过程次数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00年代有所增多。克拉玛依低温日存在2-3年的显著周期,并以1986年为突变点,1986年后有显著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 克拉玛依;低温日;气候特征 中图分类号: P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低温天气对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有影响。低温天气使工作时手脚打滑,或冻伤,跌跤摔伤,影响工作效率,也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持续低温,常常导致水管线,暖气管线冻裂,造成生活用水和取暖的困难。突然降温和长时期低温,使发病率增高,多消耗能源。 克拉玛依地处准葛尔盆地西北缘,由于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冬季冷空气易堆积,造成持续低温天气。而克拉玛依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25℃的低温严寒天气滴水成冰,严重威胁着采油、输油、供水、交通、钻井、修井以及人民生活的取暖。≤-30℃的特冷天气使原油生产更加困难,取暖、采油、输油都要消耗大量的原油和原煤,低产低能井关闭,大量的野外工作停止。骤然的降温和长期持续低温将给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很容易把人、畜冻伤冻死。如2011年克拉玛依持续17天最低气温在-25℃以下,造成多个锅炉房锅炉管网冻裂,最严重的是小拐136团场,持续停暖一周以上,对人们的生活和日常工作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分析1961―2010年克拉玛依低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变化,为更好地做好地方气象服务、做到趋利避害提供参考。 1 资料的选取及低温的定义 选取克拉玛依气象站1961―2010年(以4月到次年的3月为当

中国地面气象电码手册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 地面气象电码 手册 砀山县气象局 制作:祝福吧 2004年9月12日

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 (GD-01Ⅲ) 本电码经国家气象局批准,以国气候[1991]11号通知颁发,自1991年11月1日开始执行。 一、电码型式 SYNOP 0段 AAXX YYGG1/(SMG)(SiG) 1段IIiii iRiXhVV Nddff 1snTTT 2snTdTdTd 3P0P0P0P0 4PPPP 5appp 6RRR1 7wwW1W2 8NhCLCMCH 9GGgg 3段 33333 0P24P24T24T24 1snTXTXTX 2snTnTnTn 3snTgTgTg 7R24R24R24R24 9SPSPsPsP 二、编报总则 2.1 SYNOP是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国际通用的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以下简称天气报)电码名称。报告中一律不编报此字码。 2.2 本电码中除0段的YYGG、G和1段的GGgg使用世界时外,其余一律以北京时为准。 2.3 本电码用来编报每日02、08、14、20时四次基本地面天气报和05、11、17、23时四次补充地面天气报。 报时间可适当顺延,但不迟于正点后六分钟内发出: (1)临近正点前出现更严重的天气现象,天气报中的有关项目需要补测改报; (2)在观测编报的时间内出现航空危险天气现象而需要优先拍发危险报。 2.6 0段 2.6.1 经邮电公众电路发报的测站,在基本地面天气报时次编报(SMG)

组;在补充地面天气报时次编报(SiG)组。经气象部门内部电路发报的测站不编报本段。 2.6.2 指定的气象中心在编辑对外传输用的同一时次的天气报之前加报AAXX、YYGG1两组,同时删去各测站报文中的(SMG)或(SiG)组。

战场环境分析

战场环境分析讲义 战场环境是指战场及其周围对作战活动和作战效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统称。战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电磁环境及战场建设情况。 根据《司令部条例》第六章第二节第二十八条第3款规定:战场环境情况,主要搜集地形特点,部队机动、伪装、防护和工程构筑的条件,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气象水文特点,电磁环境,可供利用的资源等情况。 《孙子兵法》地形篇有这样一名话:“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上卷第356页也有这样一名话:环境同军事行动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是对战斗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影响”。 美军认为“凡是能正确判断与利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指挥官,即可享有对其对手的决定性优势”。1943年11月,美军在进攻贝提澳岛作战中,由于对登陆海区潮汐判断错误,结果部队在低潮位登陆,登陆艇无法直接抵滩,陆战队员必须涉过数百米的浅水区才能上陆,在敌火的猛烈打击下,美军死伤官兵3000多人,损失履带登陆车90余辆。作战实践证明,指挥员能否正确分析战场环境,并根据战场环境条件去指挥作战,直接影响作战成败。 今天,我们学习三个内容: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要求、战场环境分析报告拟制。 一、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战场环境是军事行动的舞台,把舞台搞清楚了,才能把战争的这场戏演好。战场环境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提示战场环境的作战价值,研究其对敌我双方 作战行动的影响,为指挥员定下正确决心提供依据,保证在作战行动中“趋利避害”,赢得作战的胜利。 战场环境分析一般按“五先五后”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敌方后我方、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前沿后纵深、先概略分析后精确分析),采取整体分析、分区分析、要素分析、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今天,我重点结合团机动防卫作战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一)通观全貌整体分析。这是战场环境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总体审视、把握大势。比如分析我省地区地形,其总体特点就是“广、要、密、远、难”。“广”,是指其地幅面积广(土地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之首),“要”江西地处东南沿海浅近纵深,是主力军团入闽的主要通道,屯兵储物的主要基地;“密”,境内大型军用、民用机场、重要交通干线、杀手锏部队阵地、重要战争潜力目标密布;“远”与台湾本岛距离较远,最近的鹰潭市距离台湾岛480多公里,敌对我空袭密度不可能太大,便于我完成防卫企图;“难”,防守难度大,区内目标众多,分布分散,且区内交通发达,便于敌人袭扰破坏。据此,并根据上级意图、敌情和参战力量实际,研究形成“XX、XX、XX”的战法。 (二)着眼特点分区分析。就是根据地形自然构成或明显特征,把敌我双方地形划分成若干地区,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对战场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根据江西省地形,可区分为北部、南部2个区

克拉玛依生态环境

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本文针对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开展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油田开发这一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定量研究克拉玛依市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1) 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与独山子区大部,乌尔禾区北部,白碱滩区西侧狭长区域。地形坡降迅速、水力侵蚀强、无植被或疏林地广泛分布,就是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 土地沙漠化以中、高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西部与南部,克拉玛依区北部与西部区域。土壤基质多为沙粒,且植被覆盖率较低就是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以中、高与极高等级为主,极高与高度敏感性分布在白碱滩区东南部,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北部,以及乌尔禾区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剧烈,就是土壤盐渍化敏感性高的主要原因。(4) 生物多样性以轻度与中度敏感性为主,高与极高敏感性分布于克拉玛依区东部与南部区域。这些区域植被生长茂盛、物种数量较为丰富,就是重点生态保护区域。(5) 油田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分布在乌尔禾区北部油田,白碱滩区西部油田,克拉玛依区西北部油田与独山子区中部油田。油田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工业“三废”,动植物生境破坏与水资源短缺等。(6) 综合自然演化与人为开发的敏感性,研究区以高、中度敏感性为主,极高与高敏感性分布在克拉玛依区中部与北部,白碱滩区西南部区域。 1 引言 生态敏感性就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扰的反映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可能性大小。生态敏感性评价实质上就是对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潜在生态问题进行明确辨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空间区域上的过程。作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生态问题或国家尺度上的综合从研究尺度上瞧,省市级尺度的生态敏感性与生态功能研究已基本完成,地市级(县域) 尺度区域生态敏感性研究较少涉及,评价方法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指标体系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还未形成统一评价标准。然而,地市级(县域) 尺度上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克拉玛依市就是依托油田勘探与开发而发展的典型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国石油石化工业重要基地。但就是,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开发更具指导意义,亟待系统开展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工作。 2 研究区概况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冲洪积扇前倾斜平原地带,加依尔山南麓, 84°44'~86°01'E,44°07'~46°18'N (图1),其东面濒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面同乌苏市、沙湾县与奎屯市相连,西面与托里县相邻,北面与与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接,奎屯市把独山子区隔开,使独山子区成为克拉玛依市的一块飞地。克拉玛依市地貌单一,多为广阔平坦的戈壁,地势北—南与西—东坡度均为2%,平原区海拔高度250~500 m,南部独山子山的海拔为全区

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复习课

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复习课 苗玉秀 复习目标:1、分析中国地形的特点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复习重点: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影响 复习方法:图示法、讲述法 复习过程: 一、多样的地形 1.地形特点: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学生观察书P48地形图或图册P26—27: (1)寻找中国地形类型,完成导引P11第20题。 (2)观察山脉的分布 山脉往往成为不同地形区的分界线。 (3)寻找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

注意:不同的地形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导引P3,书P48图注 二、中国地势 1.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三级阶梯(图册P26、书P48) 3.山东、威海的地形:山东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威海以丘陵为主。 三、中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势特点对气候影响 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气候类型 阅读书P50《中国气候类型图》,了解中国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候多样的影响导引P3。 2.中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势特点造成季风气候显著 3.季风概况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

(2)季风的来源 (3)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4)季风气候的影响 功劳(利):气候湿润,适应人类生存;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丰沛的雨水补充了河流、湖泊的水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优越条件。 危害(弊):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如洪水、旱灾、寒潮、台风、沙尘暴等,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例:当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易造成洪水;而当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干旱)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目录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3) (一)人为因素 (3) 1.人口剧增因素 (3)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3) 3.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 (3) 4.有毒废料的污染因素 (4) (二)总结 (4) 二、气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5) (一)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 (5) (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关系到企业的吸引力 (5) (三)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调整 (6) 三、气候全球变暖影响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6) (一)通过改进碳效率的运营来削减成本 (6)

(三)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利 (7) (四)发展新型低碳业务 (8) (五)影响监管环境 (8) (六)评估与监管攸关的价值并确定对监管的态度 (8) (七)在多个层面与监管者互动 (9) 四、总结 (9)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一.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今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到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的变化。 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为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树木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进人大气层导致地球升温、使得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化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了科学家所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就目前仍还没有减缓的迹象。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现今在大部分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各类工厂的覆盖面越来越广,高大的烟囱每天以较大的排放量向空气中排放各种粉尘、烟灰、颗粒等污染物,严重超出了大气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给生态环境早造成各种的不平衡,如现在各个地区都有呈现的雾霾天气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由于这些大气污染进入高空的大气层,影响到地面正常的反射能力,最终也就导致了整个地面的升温,进而引发一系列全球变暖。 3.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 众所周知的是绿色植物在维持和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