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苏东坡黄州主要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原文 版本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版本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最新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1

苏轼黄州时期诗词研究 摘要:在乌台诗案中苏轼不幸被贬黄州,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对他的政治、生活、诗词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尤其是词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在黄州时期,苏轼不但开拓了诗词的题材内容,还突破传统,提出“以诗为词”,“诗词一体”等新颖的创作理念。这一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一种旷达、清空的风格,打破了婉约豪放的界限,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词;乌台诗案 Abstract: n Wutai poem Su Shi was banished to Huangzhou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the first major setback in life, for his political life, poetry writing, etc.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During this period, Su Shi wrote many works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word has reached a climax. Huangzhou period, Su Shi poetry not only opened up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traditional, that "Taking Poems," "poetry one" and other new creative ideas.Su Shi's poetry works of this period show a broad-minded, clear style, breaking the boundaries of graceful bold, the later poetry writing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Keyword: Sushi;Huangzhou poetry;Wutai poem 引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嘉祐(1056~1063)年间中进士。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时期,由于在政治上、人生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苏轼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以致词人的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词人黄州时期的诗词在文坛上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相关的著述十分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轼黄州时期的诗词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结合黄州时期苏轼心态的转变、创作特点以及作品的风格等方面来研究该时期苏轼的诗词作品,以期对苏轼以及他黄州时期的诗词作品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黄州时期苏轼诗词创作特点 苏轼一生中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陷入低迷之中,而是逐渐走向了一种旷达洒脱的心态,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作品,不难发现其极其复杂的思想变化,儒、

我眼中的黄州之于苏东坡_1000字

我眼中的黄州之于苏东坡_1000字 今学《赤壁赋》,早已被苏轼的豁达所折服;静阅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才恍然明白千古传颂的诗词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多的辛酸往事;近日偶然读到苏轼的“高考作文”:《教战守策》,才骤然理会黄州之于苏东坡的意义。 《教战守策》开篇即点明时弊:“夫当今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文章没有拐弯抹角,没有虚情假意,更没有讨好皇帝。全文寥寥千余字,没有花拳绣腿,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对大宋国策的怀疑,对当朝军队的讥讽,对国家安危的热切关注,对国计民生的思考与建议。这篇散文,写出了苏轼不凡的才情,写出了苏轼缜密的思维,更写出了这位年轻人正视时弊、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气魄。 从苏轼的“高考作文”中,我认识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苏轼,展现出了苏轼“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满腔豪情。这,似乎构成了早期的苏轼,他的文章所放射出的光彩让皱纹的人不禁黯然失色,也最终为自己招致了许多嫉妒的目光。朝廷的明争暗斗给苏东坡招致了无尽的折磨,他先是被捕入狱,后又被贬黄州。而黄州,也终将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东坡突围》中提到过苏轼的弟弟苏辙的一句评价:“子瞻何罪?独以名太高。”而在我看来这句话恰是到了好处。在朝廷各官的勾心斗角中,“乌台诗案”倒成了必然。到了黄州的苏东坡,受精神和生活的双重折磨——“乌台诗案”的阴影还未消散,虽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可一家人怎么过?生活渐渐磨掉他心里尖锐的棱角。他开始反省自己,一改往日锋芒毕露的性格,作品中也多了些许淡定和随缘自适。 在我看来,《赤壁赋》中客与苏东坡的对话可视为苏东坡当时的两种心态,昔日光环不在,且落得如此狼狈的境地,不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仰天长叹,“托遗响于悲风”。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性格里的豁达开朗、超脱放旷在这时便彰显了自己的光辉,“物与我皆无尽也”是他的思考,“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他笑对人生,享受自然的心境。 小时候,看苏东坡的“唯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只从诗中读到愁怨,不知道他当时正因言获罪,被贬黄州,哪知“慎静以处忧患”的中年人的心。孔子云:诗可以怨。只不过,苏轼的怨,情动于中,但心志不乱。 “君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进退维谷之时,依然能安之若素,做到“小雅怨诽而不乱”,这就是苏东坡的气

苏轼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一个人如何变成月亮、云与流水 嘉佑二年,苏轼去考试,考场作文,论用政宽简——顺便说句,这好比让如今的高考生,写国家刑法实施问题——苏轼临场杜撰了个帝尧和皋陶的典故。考官梅圣俞看卷子时,觉得这典故似模似样,但自己没听过,有些犯愣,不敢擅断,怕显得自己没读过书。考试后,梅圣俞问苏轼:这典故出于何书?苏轼承认是编的,然后补了句“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你看,这就是仗着才学,地道耍无赖啦。这好比我在高考写作文时,肆无忌惮来一个“马克思曾经说过,甜豆花才是豆花正宗!”《红楼梦》里,出过类似的公安:贾宝玉见林妹妹时,说西方有石名黛,可用来画眉,被探春批出是杜撰。当时宝玉也学苏轼一撒娇: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别太多呢。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过临桌亭: “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林黛玉后来说过,“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了,天下水总归一源”,云云,宝玉听了发痴。林姑娘这话,和苏轼也有点相似。 宝玉的为人,贾雨村和冷子兴聊,所谓“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而宝黛其实算一路。当时举例道:“陶潜、米南宫、秦少游”,陶渊明算苏轼的偶像,米、秦这俩其实和苏轼都算投契。所以,苏轼其实也是这等聪俊灵秀风流人物——当然,乖僻邪谬就少得多了。 杨万里《诚斋诗话》记个段子: 徽宗尝问米某:“苏轼书如何?”对曰:“画。”“黄庭坚书如何?”曰:“描。”“卿书如何?”曰:“刷。” 吴可《藏海诗话》记个段子:

东坡豪,山谷奇,二者有馀,而於渊明则为不足,所以皆慕之。 如果按诗与字通意的话,苏轼字肥而尚意挥洒,黄山谷如描而出奇致拔,各有所长。 苏轼的字肥,被人说是墨猪,但赵孟頫也夸过他“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还是吴可的纪录: 东坡诗不无精粗,当汰之。叶集之云:“不可。於其不齐不整中时见妙处为佳。” 又,人都认为苏轼不善音律,但陆游认为:苏轼“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说到底,苏轼自在惯了,讨厌约束,是个喜欢不齐不整自然而然的悠游劲儿。 苏轼以前一直是聪明人,写各种论商君、论留侯什么的散文,写“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样的“流丽诗”(杨万里说的)。而且还爱讲冷笑话拿人家打趣(这毛病至死不变)。欧阳修早在苏轼中榜后,就认定他迟早要名动天下的。但因为苏轼太聪明,所以爱出事。冯梦龙写过《王荆公三难苏学士》,说苏轼不知道黄州风吹花瓣落,擅改王安石“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之句,结果被王安石一笔流配黄州。这与大多数以苏轼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类似:无非讲苏轼“过于聪明”,终于吃了一个教训,以告诫世人聪明不可过于外露等等。 但其实,苏轼到黄州时,也不是年少气盛时节了:那时他44岁,长子苏迈已21岁。父亲苏洵于十四年前过世,众口传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已在五年前写出。 最明显的是,38岁时,他写了《密州出猎》,那时他“老夫犹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38岁,头发有些白,但还琢磨着“何日遣冯唐”。而到44岁,他已经“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已经“我为聪明误一生”了。

苏轼黄州诗词.生平简介.诗词成就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 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半随飞雪渡关山”将诗人内心的失落、苦闷跃然纸上。但诗人并未因白己的失意而与“草棘”同流合污,依然保持着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格,这正是他儒家情怀的自然流露。第二首紧承第一首,“开自无聊落更愁”七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切同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痛楚,并将白己与梅花落英合二为一。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篱而得珍贵

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我”眼中的苏轼 ——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之黄州苏词群文阅读 湖北省京山市第一中学全荣教学目标: 1、赏析三组词,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情怀。 2、品读两篇文章,探究苏轼心态转变的原因。 3、激发学生阅读苏轼作品的兴趣,了解苏轼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州期间苏轼的心境,探究其心态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设计学案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国平说:“在人世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幸福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有一个人,哪怕风雨弥漫,他也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般轻盈;哪怕道路曲折,他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哪怕一贬再贬,他也保持着忠贞和道义,在坎坷中徐行,在困苦中吟啸,从容的归去。他,在人生最低的境遇,活出了最高的境界。他,就是苏东坡。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走近词作,走近他的内心。 二、走进苏轼,体会苏轼的情怀 1、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 第一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第二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三组: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小结:“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是他的寂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的故作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豁达。苏轼在磨难中,心境逐渐由痛苦、悲愤升华为淡定、从容,预示着苏轼开始脱胎换骨,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悄然改变,一颗耀眼的明星划破长空,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孤鸿般悲伤——超然脱俗调适——雨过天晴般解脱)

研究论文: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

66903 艺术理论论文 苏轼黄州时期饮食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章承载着他对饮食的追求,细腻的笔法勾画着他对美食最真诚的情感,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他的沉醉其中,让读者单单看着他的文字,就会不自觉的有垂涎三尺的冲动。通过细读可发现,苏轼黄州时期关于饮食的文章在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罗列食物名称 苏轼在文中经常直接罗列烹饪中所需的食材名称,如《食豆粥颂》中的“豆粥”、《与赵仲修二首之二》中的“羊边”、《菜羹赋》中的“蔓菁”、“芦菔”、《煮鱼法》的“鲜鲫”、“鲤鱼”等。食物名称的罗列以十分自然和直接的方式强化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味觉神经,与日常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对名字认知的同时还原出食物的面貌,将读者的注意力渐渐的由视觉转移到味觉,直接并迅速的刺激了读者食欲,乃至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此外,苏轼还会通过烹饪的步骤、用量等细节进行循序渐进、面面俱到地描述与解析。在用料描写方面,通过精准的量词修饰罗列食材名称,使食物得到更加精准的呈现,同时刻画出苏轼烹饪的精细程度,如“生油少许”、“法鱼一瓶”、“入浑葱白数茎”等,再加上以“半熟”、“临熟”等火候和时间的到位与否来具体、准确地介绍入菜的顺序和标准,详细又到位,给人以一种正在研读菜谱的即视感和进入烹饪现场的代入感。 二、直接描写食物美味 苏轼在文中用二三词直接描写和渲染食物的美味程度,包括味道、气味等物理性质。如介绍东坡羹“有自然之甘”,菜羹有“自然之味”,“今日食荠极美”等,用日常化语言直接描写品尝后的感受,其文的语言风格与喜爱自然之味的饮食偏好不谋而合,自然、明了、直接。另外,《煮鱼法》中的“其真食者自知,不尽谈也”明明是“不谈”,却远胜于“详谈”,简单几笔议论却出神入化般吊足了读者胃口,妙极神极。苏轼在下笔前仿佛将读者消化系统的反应和生理规律了然于胸,用简洁、明晰的了了数笔就能轻松俘获读者胃口。 三、生动、到位的动词应用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苏轼讲东坡赤壁的诗词

苏轼讲东坡赤壁的诗词 导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儋州;精神财富 论文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刨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 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的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自吟《梅花二首》。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碟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王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半随飞雪渡关山”将诗人内心的失落、苦闷跃然纸上。但诗人并未因自己的失意而与“草棘”同流合污,依然保持着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格,这正是他儒家情怀的自然流露。第二首紧承第一首,“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切同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痛楚,并将自己与梅花落英合二为一。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篱而得珍贵的自由是诗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索过程。从梅花寂寞中的孤傲品格,我们看到了诗人“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和高傲。 从苏轼另一首初到黄州的词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被贬滴黄州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也暗示出词人当时处境的凄凉。 这一时期,苏轼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饱受摧残,生活困窘不堪。 二、黄州后期 在到黄州的后两年多时间里,苏轼从思想到创作都有了质的飞跃。儒家人世思想使苏轼陷人困境,他开始以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在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解脱出来。把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满庭芳》)彻底抛诸脑后,用“又得浮生一日凉”(《鹤鸽天》)的旷达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极力表现出了乐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执着、不强求的自在状态。他以苦难为契机,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以一种更加成熟、超

国学经典 苏轼黄州时期人格分析

国学经典苏轼黄州时期人格分析 一、“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对待佛老及心灵的态度 初到黄州的苏轼,的确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他两次说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文集》卷55第1661页)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对道家和道教也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是否也像以往的封建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从而“超世入佛”,或独善其身呢? 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苏轼“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向往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黄州安国寺记》《文集》卷12第391页)概述了初到黄州时学佛的缘由及心理,他说初到黄州“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就开始了“自我反省”:“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

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这段话,从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首先,前面所谓“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十分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是求诸己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期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苏轼在黄州时期以前“锐于报国,拙于谋身”,烦恼纷生,在现实中无由排解,只好求诸佛学,从中汲取精种营养,摆脱儒家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生活态度。必须看到的是,这一切都是以执着现实人生为出发点的,因而苏轼不会否弃现实,否弃社会,否弃人生,变成真正的佛教徒。纵观苏轼的一生,佛教以及其他某些宗教对感性世界的否弃与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是有着根本的抵触的,因此,苏轼决不会变成虔诚的佛教徒,至多是以佛教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作为改造自己人生态度的工具而已。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摘要 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开阔词的意境,“以诗为词”使词体与诗体的正统地位相齐平,在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下,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游历于世事万象之间,所以黄州时期的所作之词给人一种飘逸、清空的感觉,内含的感情深沉,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潇洒、旷达之感。 关键词:清空旷达; 自成一家; 词意丰富; 以诗为词; 意境深远;

Abstract Summary of Su Shi, he broke the song was originally "Word for porn" fences,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CI style modified, open and bold pioneer shine bold word in the history of CI. Although sushi political way rough, was a demoted again demoted, but on its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for, sushi in demoted to Huangzhou perio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ich he occupation Highland of period, throughout sushi of Huangzhou Word made, he pioneered of bold Word wind break graceful unified song word of situation, rich word of content, open Word of mood, "to poems for word" makes Word body and verse of Orthodox status phase flush, in Confucian wto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school was born, in a broad-minded attitude,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the host, Huangzhou made words give the feeling of an elegant, empty, containing deep feelings, read up and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chic, broad-minded. Key words: empty-minded; Unique styl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ich; In poetry the word; Far-reaching conception;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摘要: 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苏轼“乌台诗案”苏词豪放旷达 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

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 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6886954.html, 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作者:金燕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5期 内容摘要: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 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文化艺术创作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研究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生存境遇、文学创作,对于探究其丰富而多变的内心世界,以及独特思想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1.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艺术创作及思想观 苏轼的文学、书法创作包含了创作主体的人本精神,实现了文学、书法艺术在仕途受阻精 神压抑下的宣泄,同时又使其作为一种生命暗示,与个体的生命情态极为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意味深长地承担了人类精神“原型”的含义。而这一成就的实现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形成的,这一期间苏轼进行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留下了不少传世经典之作。 2.1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艺术创作特点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书法创作的丰收期和艺术上的辉煌时期,这些文学、书法作品成功 地反映了苏轼思想上的隶变,体现出他超然物外、旷达自由的精神品位。 第一,在文学创作上,此时的苏轼,在经历了初至黄州的苦楚和寂寥后,已经渐渐习惯了黄州的生活。其诗文创作中逐渐摆脱了苦闷惆怅的情绪,而流露出旷达之气,这也成为苏轼在黄州后期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首先,在诗风上,苏轼创作的很多写景小诗、咏物诗,如《海棠》、《东坡》、《南堂》等,都洋溢着朴素的生活气息,丝毫看不出其初到黄州时期的郁闷之情。其次,在词风上,既展示了其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又强调了他尝尽人世艰辛,但仍能坦然处之的内心感受。最后,在文风上,一改其早期以议论文为主的文学创作模式,而是更多的将物寓意形上。 第二,苏轼在黄州时期进行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创作。初到黄州时期,其书法作品成为淋漓畅快地表达其孤寂、穷困和苦涩感受的最佳方式。以苏轼唯一的一幅狂草作品《梅花二首》为例,该作品是其赴任黄州途中创作的。该作品由28个字组成,但是自然地由行入草,继而肆意由草到狂草,其不安、愤怒,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部展现在书法上了。初始的行书只是其作为官员的

苏东坡在黄州的故事

苏东坡兄妹巧联对 一天,苏东坡与苏小妹在黄州花园里饮酒赏月。下酒莱中有一碟切好的咸鸡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了一个上联,叫苏东坡对下联。她出的上联是: 剖开舟两叶,内有黄金白玉; 苏东坡按说也应以桌上物品对下联,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饭后,侍:女端上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剥开——个石榴正要吃时,下联有了。道出来是: 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苏东坡对出下联后,对小妹说,光你考我不行,我也得考考你才是。于是他也出了一个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是北宋一‘代著名问人,他的这个上联中巧妙地嵌入了三个词牌名,即《水仙子》《碧五簪》《声声慢》。苏小妹虽然也颇有诗才,但在作词方面却辽欠功夫。正在苦苦思索时,侍女怕她夜间受凉,挪着细碎小步给她送夹衣来厂。苏小妹触景生情,脱口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东坡上联用拟人手法,苏小妹卜联电用拟人手法;苏东坡嵌入三词牌,苏小妹下联也嵌入三个词牌,即《虞美人》《绣鞋鞋》《步步娇》一个出得巧,一个对得妙。兄妹二人都会心的笑了。

明月夜三人趣征答 一次,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将去江中泛舟赏月,苏小妹要跟着去。二人觉得晚上带一女子外出不太方便,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他们口头上答应了她,但提前悄悄走了。苏小妹追到江边,苏东坡和佛印刚刚把船撑离江岸。她就在岸上指责他们二人不守信用。苏东坡说:?我以佛印为题,出一上联,你若对得上,就让你上船。?苏东坡出的上联是: 和尚撑船.篙打江中罗汉; 原来,佛印撑船时,竹篙—‘厂卜都正好打在水中门己的倒影上。苏小妹在岸上看了,知道阿兄名为让自己联对,实为与佛印开玩笑。她还没想出下联,佛印和尚印开口了,他对苏东坡说:?我替小妹对出下联了。今早小妹去井边打水了不是?那就是下联。?说罢,他将下联道出: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听了,连连说:?你坏,你坏。,’佛印说:?这不怪我,怪你阿哥开了个好头。这样吧,我出个好听的上联,你若对得上定叫你上船。?佛印的上联是: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苏小妹这次对得快,她对道: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佛印道了声:?好!’’便把船向岸边撑去了。 这一晚,三入泛舟江上,对月吟诗,玩得十分痛快。

素材:苏轼在黄州的转变

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 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 苏辙:“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王[王圭],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现在,一个后起之秀苏东坡名震文坛,他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对付。甚至苏轼的好友沈括 苏东坡开始很不在意。在监狱里他本来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一百多天的漫无天日的牢狱与拷打,通宵的折磨让他丧失了一个得志者的坚定与自信。他对诗中“诬陷朝廷”全部招认,他很快明白自己是惹恼了朝廷难逃一死,“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这是他给苏辙的诗信。 幸而在他朝中好友的冒死坚持下,在政敌王安石对害死一个天才的不忍下,在皇太后的建议下,活了下来,改判黄州。 他mingbai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ta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