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赏析

元青花瓷赏析
元青花瓷赏析

文物鉴赏与考古新发现

一、青花瓷及元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二、代表作品赏析

1、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类别:元青花瓷。文物原属: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陪葬品。文物现状:2006年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因此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2、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罐高27.5cm,口径21cm,腹径33cm,足径20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元青花瓷本就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类别:元青花瓷。文物原属:原明定远王沐晟墓陪葬品。文物现状:出土于南京江宁县将军山沐晟墓中,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瓶高44厘米,口径5.4厘米,梅瓶花色共分为五层,也就是说器身自上而下有五层圈带纹饰,肩上部绘有一周覆莲纹,内有珊瑚、灵芝等“杂宝”纹样。接下来是一圈缠枝牡丹纹饰。腹部周身绘满缠枝牡丹青花图案,紧接着是一条较窄的卷草边饰。胫部装饰有卷草纹及仰莲如意纹一周。纹饰带有宽有窄,其间以弦纹相隔,青花构图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浑然一体,显得繁而不乱。笔意深沉有力,青色艳丽之中又带古朴,风格生动豪放。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是元代大器。首先,在造型上,元青花瓷会给人一种高大、庄重、浑厚、质朴的感觉,而这只牡丹梅瓶瓷身硕大,具有明显的元朝时期的青花风格。其次,元青花瓷是以钴作为色彩原料在胚体上进行绘制,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细看这只梅瓶,不难发现瓶身青花花纹上带有明显的褐色斑点,这正是铁的沉淀。这件瓷器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发色苍翠浓艳,对比强烈。整个器型端庄稳重,堪称元代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4、元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类别: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年代:元代。文物原属:元代宫廷御用器物。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香炉高9.5cm,口径15.3cm,底径12.5cm。炉筒形,方唇,直口,斜壁,口径略大于底径。胎细白。内壁近口缘处、口沿及外壁施釉,釉层温润,微泛白。沿部青料满铺。外壁近口沿处与近底处各绘青花弦纹两道,腹部绘青花八卦纹、仰莲瓣纹。瓷器青花发色深暗,铁锈斑突出。仰莲瓣纹的瓣尖较尖,莲瓣互不相连,明显具有元代瓷器上“八大码”的时代特征。

5、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类别: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年代:元代。文物原属:元代宫廷御用瓷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盘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此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此盘即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

6、名称:青花凤穿花执壶。

类别:瓷器。年代:元代。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壶高:23.5cm,口径:4.7cm,足径:7.3cm,腹径:13cm。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图案,并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腹一侧安有上细下粗的长弯流,另一侧有如意形把柄,柄上端安小系。平顶盖,圆珠钮。底白釉,无款识。流绘以火云纹,柄有银锭、宝钗等纹饰,盖绘菊瓣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所用青花料汁深入胎骨,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呈色纯正之作。

7、元青花花卉纹鼎。

类别: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年代:元代。文物原属:元代宫廷御用器物。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鼎高11cm,口径10.1cm,足距7.7cm。鼎直口,口沿上对称置双耳,浅腹,圜底,下承以三柱状足。通体内外施青白色釉。腹中间凸起弦纹一道。外口下绘青花菱形锦纹,下腹及足绘青花折枝花纹,青花发色艳丽。

此器形制朴实而兼具挺拔清秀,这种特色在元代瓷器中较为少见。折枝花纹的曲线与菱形锦纹的直线形成对比,十分雅致。

8、元青花云龙纹梅瓶。

类别: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年代:元代。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瓶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元

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三、总结

元青花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有足底宽厚、纹饰繁多、胎体厚重等特点,其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使景德镇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学习文物鉴赏与考古新发现,最大的收获也是老师一直强调的,就是懂得了如何描述一件文物,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赘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只需要从文物的材质、发现时间、地点、意义进行描述。丰富多彩的文物为我们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对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她带领我们从悠悠远古走来,带着古文化的余韵,踏着现代生活的节拍,从而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儿女的豪迈和风采。

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全世界在册十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欣赏

全世界在册十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欣赏 全世界在册十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欣赏 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在我国的瓷器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朵奇葩,因为它的精湛的制作工艺、精美的图案加上是取材中国有名的故事图案主题,它在中国的瓷器史上一直占据着霸主的地位,是无法被任何瓷器替代的珍品。 长期以来公认存在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全世界仅有8件,且认为全都流失海外。事实上国内地方博物馆也藏有两件元青花人物大罐精品,由于各方面原因,之前较少有人知道。因此目前可以统计的元青花戏曲人物大罐事实上共有10件。 一、鬼谷子下山(犹太古董商埃斯肯纳齐收藏) 鬼谷子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这件元青花人物罐“鬼谷子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整个青花纹饰共分

四层,第一层颈部:饰水波纹;第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原物2005年以1400万英镑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出,由犹太古董商埃斯肯纳齐获得,加佣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 二、尉迟恭救主(原物现在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画面描述了尉迟恭单骑闯敌营营救被敌军围困的李世民的故事。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主题纹饰场面宏大,布局疏密得当,罐身自口至底图案依次为缠枝花卉、缠枝牡丹、主题纹饰、变体莲瓣纹。 三、三顾茅庐(原物被裴格瑟斯基金会收藏) 三顾茅庐是汉未时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在“三顾茅庐罐”上诸葛孔明头系软巾、身穿长袍,盘膝坐在苍松之下,书童双手捧书箧站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 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 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 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 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 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 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 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 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 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 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元青花鉴定从胎土入手 骨董时光讲堂2017-10-25 在当今收藏火爆的情景下,谁都想一剑封喉似地找出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从已经枯竭的原料入手似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麻仓土作为典型元青花瓷胎的主要原料,有无留下非她莫属的特征?本文试图从挖掘含麻仓土瓷胎的感官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原料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在淘洗和烧造过程中的变化,去科学解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找出因麻仓土而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感官特征。然而,在扑朔迷离的探索过程中,作者没有找到可“封喉”的“一剑”,却发现了一整套综合成因的“剑法”。1-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2-认识麻仓土3-了解瓷石 4-麻仓土和瓷石的混合烧造,带来了什么?5-原料的配比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6-淘洗工艺对瓷胎外观表现的影响7- 瓷胎的感官评价与理化指标的关系8-结论关键词麻仓土元 青花高岭土瓷石淘洗瓷土化学组成矿物组成陶瓷前 言在元青花真与伪的纷扰之争中,麻仓土与苏麻离青的代表特征,成了人们寻找元青花鉴别之秘方的宝贵线索。众所周知,典型元青花的胎土是由瓷石与麻仓土混合而成,这是元代景德镇陶工的发明创造。硕大的器型,是西亚地区使用习俗的要求,二元配方的工艺创新,使得这一需求得以满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因原料的枯竭,人

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只要抓住麻仓土在瓷器烧成后所表现出来的外观特征,便掌握了识别元青花真伪的密匙。思路似乎不错,于是我很自然地顺应着这样的想法儿,不厌其烦地收集、比较了众多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的瓷胎,试图寻找与总结出元青花瓷胎的代表特征,并从科学上去解释某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图二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图三】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 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常有细小的缝隙,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图五】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xx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7;2.安徽三联学院艺术系,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使之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本文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纹样特征,试图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关键词: 元代青花瓷;历史背景;伊斯兰文化;纹样特征 中图分类号: TQ1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3)07-0242-02 一、青花瓷概况 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是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青花瓷”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他记载了作者从1330年至1339年间数度到南洋诸国所看到的情况,其中在有关当时中国对外交易记述中就有多处列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荀子·劝学》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色(蓝色)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如青色(蓝色)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坚贞和忠诚,是最高贵、最神圣的颜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欢用“青”(呼和)字,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色彩素雅大方、幽静明快、纹饰丰富、易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等。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格》中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被人们广为传诵。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的青花瓷制作工艺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最为精致。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纹样特色,来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二、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发展史上的特殊时代,瓷器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特色。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据记载,青花瓷并非为元朝皇室所使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在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有元青花,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 元代青花瓷是在l4世纪中及稍后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现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大,青花发色鲜艳、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州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数量惊人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是大型元青花,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是一个元青花的宝库。早在l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l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 纹饰 王惠民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 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1 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40 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史爱平) 近些年元青花瓷仿品不少,低仿、高仿、精仿等等,但效果并非像宣传,总做不到位,让越来越清楚元青花瓷是如何一回事的收藏者们洞悉入骨。一再地证明了元青花瓷的不可仿。这得益于以下诸方面: 一、出现的突然性。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元青花瓷一出现即是大树一棵,前世不明,后世无续。这种文化存灭形成的突然性反差使后世无法消化模仿。

我们知道,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青花瓷,所用颜料色泽比较晦暗,为当时某种国产颜料,不如元代后使用过的石子青。更无法企及元代中后期从元大国西部进入内地的苏勃尼青料或回青料(按现今情况称为进口料)。元青花瓷其颜料完全是自成一派,很难看到承袭之痕迹。因此单从颜料上看,唐宋时期的青花即使对后来有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仅局限在蓝颜色的启发上)。谈到消失,元青花瓷的工艺特征只坚持到明早期,明宣德后便无踪影了。 由于民族性格的殊异、原材料的绝版、画风的变异取舍,特别是朝代更替的政治态度,导致元青花瓷这一绝品在历史上嘎然而止,在明清两代连仿造都未出现,即明清两代是没有元青花瓷仿品的,形成一个极为特殊的近60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个空白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晚期。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到1985年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元青花瓷,更别说大量仿制了。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续仿制其它不同造型器物。当时仿制的大盘看起来似乎不错,而且被认为能乱真。但时至今日,当人们逐渐摸清元青花瓷的本质特征时,才发现元青花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浅谈元青花的几种主要图案纹饰 王惠民1 (王惠民艺术工作室江西景德镇,333000)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一、元代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陶瓷青花装饰据史料记载主要是在波斯用钴的影响下产生,借鉴中国固有的建筑、刺绣、织锦等图案,以及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图案装饰上而产生,为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在元代,杂居故事图、麒麟、海马、狮子、游鱼、松竹梅、番莲、葡萄、竹石芭蕉、杂宝等均可入画,并经过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形成了一定的时代烙印和美感。特别是,杂剧故事图人物形神兼备。 在构图方式上,元青花主要以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 1王惠民,男1965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顺治青花 造型:多与明末相仿,直统式香炉及一统瓶为该期特色。 青花:用“石子青”料,色调青灰,取平涂法,线条较粗,器物口沿为黄色、酱色。 胎釉:胎体厚重,比明末更为细腻;釉层肥厚,白里泛青,光泽强。 圈足:有高圈足、矮圈足、双圈足三种,并渐向“泥鳅背”形态过渡。圈足平底不施釉,足边微向内凹。 装饰纹样:口底处有暗刻花边。 款识:有青花六字、四字楷款,及常见的干支年款、题记宽、堂名款、图记款等。 康熙青花 造型:造型众多,形制齐备,一器多种样式,古拙、凝重、质朴,“大器”雄伟浑厚,“小器” 娇小玲珑。 青花:用云南珠明料和浙料,技法突破平涂,用分水法和皴法,有“青花五色”之称。 胎釉:胎土精细,有“糯米胎”之称。手感重,内壁刮痕清晰、自然、生辣;白釉细腻、紧密、润泽,厚薄适中,有青白釉、粉白釉两种。 圈足:有双圈足、宽圈足、一般圈足、璧形底圈足、平底(无釉砂底)等五种。 装饰纹样:有各种纹样,如龙凤、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应有尽有。 款识:最为丰富,以青花六字楷款为主,也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还有仿明款以及各种堂名款、图记、花押、双圈等。 雍正青花 造型:体积略小,造型圆润秀丽,有曲线之美。 青花:色调浑暗有晕散现象,着色时,有意识用笔重点,色深沉,渲染层次不明显。 胎釉:胎质洁白细腻,修胎讲究,胎体匀薄轻盈,制作规整;白釉多纯白和白中闪青,有橘皮纹特征,釉质莹润,呈云雾状。 圈足:多为“泥鳅背”,圆足,光滑细润,亦有无釉砂底以及环形足。 装饰纹样:图案题材比康熙朝相对柔弱,布局疏朗,以仿明永乐、宣德朝题材为多。 款识:多为青花六字二排楷书双圈款,亦有篆书宽、仿大明成化款,以及堂名款、豆腐干款。 乾隆青花 造型:制作规范,庄重稳健,大件器物增多。 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浑厚沉着。 胎釉:早期胎釉细腻洁净,厚薄适度,晚期相对粗糙;白釉色有粉白、青白两种,但粉白不如康熙朝柔和,青白不如雍正朝肥腴。 圈足:保持“泥鳅背”特征。 装饰纹样:图案严谨,纹饰缜密,有“繁缛”之感。图案中龙凤呈祥等祝福题材占较大比例。款识:以篆书款为主,少量楷书款;官窑的字体规整,民窑的字体草率,堂名款较多。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再谈关于元青花的认识与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雷从云 元代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元青花用料、配料,技术、工艺、绘画和审美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且为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美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代人对元青花瓷的认识时间很短。这些年来,它引发出的种种问题,还把学术界、科技界的部分专家、学者,以至一部分收藏家和主管部门,搞到了一筹莫展的地步,一些问题也弄得难分难解,并且至今进展不大。自2005年以来.,本人曾多次谈及并著文《给元青花瓷以更多关注》、《希望对元青花的鉴定与研究有一个新突破》、《元青花瓷鉴定与研究的路数》和《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等,从诸多方面谈过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本文拟再就元青花瓷的认识与研究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同好切磋。

一 近些年来,对元青花瓷的研究成为陶瓷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先后举行了六七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一些地方还举办过元青花瓷的专题研讨会,元青花瓷特别展览,各地先后成立了多个以元青花为主题的研究机构等,即是证明。不过,迄今在国内外仍不乏专家、学者,认为全世界现存元青花瓷不超过二三百件的。这无疑是一个误区。原因何在?因为“二三百件元青花”概念是“专指”,不是“泛指”,更不可能是元青花的“全部”。之所以长时间停留在“二三百件”的争论上,我以为有认识和观念上的问题,有识别、鉴定和研究上的难度,也还有体制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科技检测、藏家、媒体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在对待元青花的认识与观念上的问题,首先是不要过早地把元青花瓷的数量局限在多少多少件上。原因很简单。从年头说,元朝历史从公元1271到1368年,长达近百年,况且直接有纪年的元青花瓷考古资料,即有前至正十三年(1276年)、延佑元年(1314年)、延佑四年(1317年)、延佑六年(1319年)、延佑七年(1320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等年款的元青花瓷,几乎含盖了元朝的各个时期。已经发现了这么多纪年款元青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纪年款元青花呢?从地点上说,元青

元青花赏析

元青花赏析 胡荣博材料092 5702109050 元青花的历史: 13世纪中后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在中原汉地,建立了以中华正统而自居的元朝统治政权,蒙古民族在当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黑鞑事略》成书于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有所记载;“其言语,有音而无字,多从借声,译而通之谓之“通事”。统治民族政权为了达到其统治的目的,1278年也就是南宋统治政权被推翻时隔一年,根据蒙古民族自身的旧治(依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浮梁建立了,具有统治性标志的“浮梁瓷局”。其目的,一是为被统治的民族依着蒙古民族的旧治制订统治的《法典》,二是为统治政权书写本民族的辉煌历史,在此之前,根据《黑鞑事略》载:蒙古民族“其事书之以木板,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篆,如曲谱五凡工尺,回回字殆兄弟也。”。因此:在“浮梁瓷局”创作产生了陶瓷釉下彩的黑华陶瓷统治文化,利用黑华瓷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统治广大汉民族地区,从此元朝的黑华瓷艺术文化诞生了。今天所说的“青花”名词来源,是元代“浮梁瓷局”陶瓷釉下彩艺术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是由元朝陶瓷艺术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决定的。是由于明初朱元璋提出的“驱逐胡褥,恢复中华。”的政治运动所决定的。由于明初学者曹昭《格古要论》是在文字狱时代著述的,为了避讳“黑”,避讳“华”而产生的“青花”陶瓷学术名词。在汉文化中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青花名词的由来。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

青花艺术赏析

艺术平赏析 姓名:满延强 学号:08053328 班级:食品08-3

艺术品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元史》卷八十八记载:“浮梁瓷局,秩至九品,至元十五年成立,掌烧造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画人物纹饰的青花瓷按古董行的惯例其价值是最高的,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更能代表时代人物的精神追求,人物纹饰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基本能反映出古代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尉迟公单鞭救主、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这些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元代瓷器的青花瓷器,其正面人物形象均为汉人,描述的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青花瓷纹饰看成是汉文化的集中表现,与蒙古、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鉴赏论文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青花瓷鉴赏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班级:电气12-09 姓名:田福粮 学号:3 摘要: 瓷器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的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瓷器,并赋予它生命,让它高雅而又朴素,全身都焕发着美得光芒。出于对瓷器的喜爱,我选择了中国历代名瓷识鉴选修课,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中国古瓷器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我最喜爱的是青花瓷,我觉得它是最美的。我通过对青花瓷的工艺制作,历史发展,艺术价值的了解,对青花瓷进行初步的鉴赏。 关键词: 青花瓷寓意、制作及其特点、发展演变、鉴赏 1、青花瓷寓意 青花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产量最大,绘画题材最广泛的品种,也是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品种之一。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感到美不可言。青花瓷器里属瓶类最经典:梅瓶提气于胸,是体态圆润的妇;柳叶瓶纤柔沉静,是尚

且待字闺中的少女;玉壶春瓶雍容富态,肚腹微显,似风韵犹存的徐娘;直颈瓶纹饰大多淡雅清扬,秀拙相蕴,恰恰是纯粹的文人气质。 2、青花瓷的制作及特点 青花瓷器,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钻的钻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图案。青花瓷是应用颜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青花瓷始于唐代。唐代青花:大多以中锋用笔,少有侧锋,运笔速度较缓,提按有力,线条厚重、不浮,有些图案似以秃笔所为。画面安排突出装饰性,多用连续纹样,目前尚未见人物、花乌、山水纹样出现,一般为较简单的花叶图。此时期所用钻料呈色淳正,颜色蓝艳,为进口料。 元代民窑青花:一般泛指当时所产中小型器物,其用笔一般使用中锋,线条有粗细之分及粗细线并用者,均十分劲道,有弹性,似以狼或兼豪所为。画面安排普遍着重装饰性,折枝花卉大量出现,有菊、桅、梅、竹、蕉等题材,人物故事及动物纹样也十分成熟,但基本无多人物场景的出现。出现模印刻划与青花组合装饰手法青花瓷色泽多淡雅,有些卵白釉下青花瓷则显灰暗涩塞。青花浓重处往往有铁锈斑泛出。 明代民窑青花:总的来看其用笔规律从早期的劲挺厚重走向软弱,从粗壮走向劲细,从自由走向拘谨,从犀利走向回滑。同样是中锋用笔,由早期的一笔点染至天顺成化转成勾勒谊染,弘治正德后泛用此法,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但也有不少作品主题不显,凌乱有加。晚期以后笔法两极分化,细路民窑勾勒谊染十分到位,形正色美。另一类笔法荒率,渲染如泼,气韵不收.. 明早期用笔劲毫态意,气势如虹,中期以后似用羊毫,润中带刚,晚期又用硬毫,细劲横陈,以短毫分水,青色弥漫.. 万历时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硬笔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罕见文物大图细节教你收藏元青花|元青花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收藏必懂鉴定,特别是普通收藏爱好者!因为你如果不懂鉴定,真的到你面前你不敢拿,假的贪便宜拿到手里,等你回过神找行家看了已经晚了!古玩行没有退货的规矩!

瓷器鉴定,有个最简单的秘诀-见真才能识假!只有见真的见得多了,才能识别真伪,才能看出赝品。有的行家是学院派,馆藏接触得多,有的行家是实战派,没别的地摊上练出来的眼力!但前提也还是需要见过真货。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可惜懂的人太少。就好像你一个乡下人,没见过刘德华什么样,我随便找个人冒充他,你就会相信。但你如果是70后80后,我估计除非偏远山区的,找个人冒充刘德华,骗得过去还是比较难。没别的,刘德华曝光率太高,大家耳熟能详,熟了就不好模仿了。

本文这些图片,也不是冒死偷拍的,这是业内学者考察句容县博物馆,进入库房后真实拍照的东西,没有修图,没有p图。都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你要再说这是假货,我也无语,只能说请你打住,不要往下看了,省得浪费你宝贵的流量。

行家看瓷器,其实不用解说,认真读图,就能看懂元青花鉴定,起码是一个类型的元青花瓷器鉴定。其他我也不多说,说几个要点:第一,你可以看到罐子内底的坼裂,可见元青花大罐的底是后加上去的。 第二,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瓷积釉的地方那种虾青色,这是由于釉里含铁量比较高,淘洗不精,在窑里气氛不好

形成的,一般新仿瓷没有这种特点。 第三,你可以看到元青花用的苏勃泥青也是发色蓝灰的,过于鲜艳蓝中带紫的反而不是真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也不是都有晕散,铁锈斑也不是都很明显。苏勃泥青发色从黑灰直到明蓝,也可以调得很稀来画辅助纹饰,参看本罐的莲瓣纹,就是调稀了的苏青,比较清淡发蓝灰色,和典型苏勃泥青发色不一样,并不就是仿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