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入门-肺癌的x线表现(上)

x线入门-肺癌的x线表现(上)
x线入门-肺癌的x线表现(上)

X线入门 ▎肺癌的X线表现(上)

肺癌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多为咯血、咳嗽、胸痛等,但也可以是无症状,体检时才发现。部分病例甚至可先发现远处转移的症状再发现肺癌。肺癌的胸片表现通常按照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弥漫型肺癌来论述,其中,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都有明确的单一肿块,根据肿块的发生位置来区分中央型和周围型。弥漫型肺癌没有单一肿块,不再区分中央型和周围型。不论是中央型、周围型,还是弥漫型肺癌,其影像学表现都可以分为癌肿本身的影像学表现(即直接征象)、癌肿周围的影像学表现(即间接征象),以及癌肿侵犯和转移征象。同时,还可以按照早期癌和进展期癌对各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区分。

中央型(中心型)肺癌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在肺段及肺段以上的支气管的肺癌。见图1、图2。

(图1a)(图1b)图注:右肺中央型肺癌。正位胸片(图1a)显示右肺上叶肺不张呈高密度改变(白色星号周围区域),气管向右侧移位(黑色箭头)。右上肋间隙较左上肋间隙变窄(双向箭头)。右肺肺不张下缘(白色箭头,即水平裂)和肺门肿块边缘(黑色箭头)共同构成反S征(白色虚线)。侧位胸片(图1b)显示肺不张(黑色星号周围区域)、移位的水平裂(白

色箭头)和斜裂(黑色箭头)。

(图2a)

(图2b)

图注:左肺中央型肺癌。正位胸片(图2a)左肺上叶肺不张呈高密度改变(黑色星号周围区域),气管向左侧移位(黑色箭头)。透过肺不张的高密度影于肺门区隐约可见更高的团状密度影(黑色箭头)。左侧肋膈角变钝考虑胸腔积液表现。侧位胸片(图2b)显示肺不张(黑色星号周围区域)、移位的左肺斜裂(白色箭头),右肺斜裂(白色三角箭头)无明显移位。早期中央型肺癌

早期中央型肺癌是指肿瘤局限在支气管管腔内、未累及周围肺实质且无远处转移者。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病例在临床中较少,在胸片上可能没有任何异常表现。进展期中央型肺癌进展期中央型肺癌胸片既可以是直接征象为主,也可是间接征象为主。直接征象:即瘤体征象,胸片上表现为肺门肿块或肺门增大。间接征象:胸片上进展期中央型肺癌的间接征象主要是支气管阻塞后形成的各种表现。●阻塞性肺气肿:癌肿并没有将支气管完全阻塞,但形成活瓣效应,吸进肺内的空气多于呼出的,肺内气体滞留增多,形成相应肺叶或肺

段的阻塞性肺气肿。胸片上表现为该肺叶或肺段体积增大、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吸收,邻近的叶间裂、纵隔等受压移位。临床上此种情况不常遇到。●阻塞性肺炎:癌肿导致支气管狭窄,管腔引流不畅,容易引起相应肺叶和肺段的炎症,胸片上以实变为主,此时如果没有中央型肺癌的直接征象或其他征象,不易和普通肺炎鉴别。阻塞性肺炎经抗炎治疗后可好转,但支气管狭窄仍存在,故易反复发作。如果遇到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相同或相近区域的肺炎,需警惕中央型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的可能。●阻塞性肺不张:癌肿完全阻塞支气管后可引起相应肺叶或肺段的肺不张。肺不张的具体胸片表现见前述。值得一提的是,肺门肿块和肺不张共同存在时的一些特殊胸片表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反S征(横S 征),即右肺中央型肺癌并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在正位胸片上,右肺上叶肺不张和肺门部肿块连在一起共同构成反S或横S状的下缘。肺不张有时会掩盖直接征象,遇到不明原因的肺不张要积极查因。

侵犯及转移征象:临床相当多的肺癌病例在发现时就已经有周围侵犯及转移,各种转移中以纵隔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纵隔内转移的淋巴结增大明显时可导致纵隔增宽、气管移位等。肺门淋巴结的转移往往和肺门肿块融合。中央型肺癌离胸部大血管近,容易侵犯大血管,但平片通常无法直接显示。如果合并胸水,可能累及胸膜。少数时候胸片上还可见胸膜

转移肿块、肋骨转移、胸椎转移等。

未完待续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雷?

肺癌病例按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和病程早晚等不同情况,在临床上呈现的症状和X线征象也多种多样,极易与其它肺部疾病混淆。因此,肺癌特别是早期病例的鉴别诊断,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肺结核病 1.肺结核球易与周围型肺癌混淆。肺结核球多见于青年病人。病变常位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一般增长不明显,病程较长,在X线片上块影密度不均匀,可见到稀疏透光区,常有钙化点,边缘光滑,分界清楚,肺内常另有散在性结核病灶。 2.粟粒性肺结核的X线征象与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相似。粟粒性肺结核常见于青年,发热、盗汗等全身毒性症状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病灶逐渐吸收。 3.肺门淋巴结结核在X线片上的肺门块影可能误诊为中央型肺癌。肺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青幼年,常有结核感染症状,很少有咯血,结核菌素试验常为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好。值得提出的是少数病人肺癌可以与肺结核合并存在,由于临床上无特殊表现,X线征象又易被忽视,临床医师常易满足于肺结核的诊断而忽略同时存在的癌肿病变,以致往往延误肺癌的早期诊断。因此,对于中年以上的肺结核病人,在肺结核病灶部位或其它肺野内呈现块状阴影,经抗结核药物治疗肺部病灶未见好转,块影反而增大或伴有肺段或肺叶不张,一侧肺门阴影增宽等情况时,都应引起结核与肺癌并存的高度怀疑,必须进一步作痰细胞学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等。(二)肺部炎症1.支气管肺炎早期肺癌产生的阻塞性肺炎易被误诊为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一般起病较急,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比较明显,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迅速消失,肺部病变也较快吸收。如炎症吸收缓慢或反复出现,应进一步深入检查。2.肺脓肿肺癌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癌性空洞时,X线征象易与肺脓肿混淆。肺脓肿病例常有吸入性肺炎病史。急性期有明显的感染症状,痰量多,呈脓性,有臭味。X线片上空洞壁较薄,内壁光滑,有液平面,脓肿周围的肺组织或胸膜常有炎性病变。支气管造影时造影剂多可进入空洞,并常伴有支气管扩张。(三)其他胸部肿瘤1.肺部良性肿瘤肺部良性肿瘤有时须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肺部良性肿瘤一般不呈现临床症状,生长缓慢,病程长。在X线片上显示接近圆形的块影,可有钙化点,轮廓整齐,边界清楚,多无分叶状。2.肺部孤立性转移性癌肺部孤立性转移癌很难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相区别。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病史和原发癌肿的症状和体征。肺转移性癌一般较少呈现呼吸道症状和痰血,痰细胞学检查不易找到癌细胞。3.纵隔肿瘤中央型肺癌有时可能与纵隔肿瘤混淆。诊断性人工气胸有助于明确肿瘤所在的部位。纵隔肿瘤较少出现咯血,痰细胞学检查未能找到癌细胞。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纵隔淋巴瘤较多见于年轻病人,常为双侧性病变,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其它诊断:(1)痰液细胞学检查:痰液细胞学检查(痰检)已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诊断。痰检不需要昂贵设备,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适用范围广。痰检也可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普查。(2)X 线检查:在肺癌的诊断中胸部的X线平片是一项最重要的检查。(3)CT检查:CT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常规的X线检查。(4)磁共振(MRI)显象:磁共振的的对比度、分辨率优于CT,更易鉴别和明确实质性肿块与血管的关系。(5)磁共振波谱仪(MRS)检查:这是一种较老的技术,现在也被用来作为鉴别疾患良性或恶性的一种手段。(6)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的有效手段,可以观察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取到组织作病理学检查,还可以根据声带、气管和隆突的情况来推测手术切除的可能性。(7)纵隔镜检查:纵隔镜检查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手段。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苏建文,乔英,周海龙,李健丁 摘要】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摘要 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7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17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纵隔型膈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关键词】 【关键词 The Imaging Diagnonse and Differentiating of Mediastinal type pulmonary cancinom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aging appearances in pulmonary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Methods The X ray and CT data of 15 patients with pulm onary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 proved by surgical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In 17 cases,there were 6 cases of central type lung cancer,9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2 cases of hiding lung cancer.The pathology type wer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7 cases),adenocarcinoma (4 cases),small cell carcinoma(6 cases) in pulmonary carcinoma of mediastinal type.There were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in all 17 patients.Lesions in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 was often located one side,have sublobe and sentus at outer margin,was acute angle with mediastinum,have fat linear shadow at inner margin,hav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ronchus and lung,and lymphadenectasis was often located middle mediastinum and hilum of lung.Conclusion There were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pulmonary cancer of mediastinal type,and CT was more value in differentiating with other disease at mediastinum. Key words:Pulmonary carcinoma;Mediastinum;X ray tomography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影像上易误诊为纵隔肿瘤,但其正确诊断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17例纵隔型肺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资料,以期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间病例17例中,男13例,女4例,年龄41岁~73岁,平均年龄57岁。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有胸痛3例,血痰者6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声嘶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3例,1例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正侧位胸片及CT平扫检查。CT检查用GE Synegy plus 螺旋CT机,胸部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 mm~10 mm,螺距1.0,部分病灶处行HRCT扫描,

肺癌于肺结核的区别有哪些呢 由于肺癌的有些病症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症状和肺结核有相似之处,病人在接受诊断时往往需要接受一更精密的检查,证实病人所含疾病,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所以了解肺癌和肺结核的区别是非常必要的。 早期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往往不产生任何症状,大多在胸部x 线检查时发现.癌肿在较大的支气管内长大后,常常产生刺激性咳嗽,大多有阵发性干咳或仅有少量白色泡沫痰,极易误认为伤风感冒.当癌肿继续长大影响支气管引流,继发肺部感染时,可以有脓性痰液,痰量也较前增多.另一个常见症状是血痰,通常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断续的少量咯血,大量咯血则很少见.有的肺癌病人,由于癌细胞造成较大的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可以在临床上呈现胸闷、哮鸣、气促、发热和轻度胸痛等症状. 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组织水肿,上肢静脉压升高。 压迫或侵犯膈神经,引起同侧膈肌麻痹;癌肿侵入纵隔,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侵犯胸膜,可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肺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瘤(球)有时很难与周围型肺癌相鉴别。肺结核瘤(球)较发于40岁以下青年病人,少见痰带血,血沉变化少,病程较长,有16%~28%病人痰中发现结核菌。胸片多呈圆形,见于上叶

尖或后段,体积较小,一般不超过5cm直径,密度不匀可见钙化,16%~32%病例可见引流支气管影指向肺门,较少出现胸膜皱缩,增长慢,如中心液化出现空洞,多居中薄壁且内缘光滑。 一些慢性肺结核病例,可在肺结核基础上发生肺癌,因此在慢性肺结核的成年病人,如果肺部出现异常团块阴影,肺门阴影增多或经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病变不见吸收好转反而增大时,都应怀疑肺癌的可能性。 饮食疗法 1、肺癌患者手术后,因损伤肺气而引起气短乏力、胸闷、汗出等症状时,所以肺癌的饮食应以补气、养血的食物为主,如山药、大枣、鸡蛋、瘦肉、莲藕、大白菜、龙眼、松子、苹果等。 2、肺癌患者在放射治疗时,会伤及肺脏,引起口燥咽干、咳嗽少痰、皮肤灼痛等症状,肺癌的饮食宜多吃滋阴、养血的食物,并以新鲜蔬菜和水果为主。 3、肺癌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的过程中,因为药物毒性较在导致气血大伤,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肺癌患者可甚至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白细胞数量减少等症状。这时应大补气血,除用药物治疗外,肺癌的饮食上可选用鲤鱼、排骨汤、燕窝、香茹、木耳、冬虫夏草、黄芪、大枣、花生、向日葵子、猪皮汤、动物肝脏等。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优势,在提高患者治愈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化瘤解毒散结剂是纯中药制剂,治疗效果显著,是您

肺癌的类型包括: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两种类型。 (一)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系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病理组织分型发生于支气管的肺癌多数为鳞癌,也可为未分化癌,腺癌少见。按生长类型分为: 1、管壁型:癌瘤沿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管壁轻度增厚或明显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 2、管外型:癌瘤穿过支气管外膜,在支气管壁外形成肿块,支气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3、管内型:癌肿自支气管粘膜表面向管腔内生长,形成乳头、息肉或菜花样肿块,逐渐引起支气管阻塞。 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①癌瘤局限于粘膜,未构成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者,X线上可无阳性表现。②癌瘤致支气管狭窄,可出现一侧或叶的肺气肿。深呼气位照片易于显示。③癌瘤致支气管狭窄,造成分泌物引流不畅,则出现阻塞性肺炎。④癌瘤致支气管阻塞则出现阻塞性肺不张。另外,癌瘤向支气管外蔓延,形成肺门区肿块。右上叶肺癌可出现典型的横“S”征。⑤癌瘤主要向支气管管外蔓延,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及结节,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欠规则。右侧者可示肺门角消失。⑥支气管体层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局限性不规则狭窄甚至截断。可见软组织肿块。⑦支气管造影示管腔对称性或不规则狭窄,支气管阻断及杯口样充盈缺损。 2.CT表现: ①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造成支气管闭塞。②肿瘤致支气管狭窄而发生阻塞性气肿、阻塞性肺炎,甚至发生肺脓肿。 ③肿瘤形成较大肺门肿块,此时多合并肺不张,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④中央型肺癌可直接侵犯纵隔,表现为与肺门肿瘤相连的纵隔肿块,增强检查不但有助于鉴别肺门肿块与血管,且可显示肺门及与之相连的纵隔肿块呈同样程度强化。 3.MRI表现:①受累支气管呈鼠尾状或管状狭窄,甚至完全闭塞。②正常肺门区支气管和肺血管为无信号结构且肺组织也无信号,因而易于发现肺门区肿块。 ③肿块常呈分叶状,T1加权像其信号略高于肌肉,而在T2加权像,肿块常为非均质高信号。④肿块内发生坏死时,坏死区组织的T1和T2值均延长。⑤肿瘤阻塞支气管可造成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在周围无信号肺组织衬托下得以显示。肺癌肿块与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信号强度不一,两者可以鉴别。⑥当肿瘤直接侵犯纵隔时,由于肿瘤与纵隔血管和脂肪间有明显信号差,且能横断、冠、矢状多方位显示,因此 MRI对纵隔受累的显示常优于 CT。⑦MRI检查易于发现

肺癌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肺癌的病理 支气管肺癌是原发于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组织类型 根据对肺癌的光镜及电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按照组织发生和分化情况将肺癌进行组织学分类。肺癌有四种常见类型: 1、鳞状细胞癌(表皮样癌)变型:长细胞 2、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中间细胞类型混合燕麦细胞癌 3、腺癌腺泡样腺癌乳突样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粘液样实性癌 4、大细胞癌变型:巨细胞癌透明细胞癌 其中鳞状细胞癌及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0%~50%,小细胞癌的发病率为20%~30%,大细胞癌的发病率为10%~15%。 普遍认为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肿瘤侵及的解剖范围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小细胞癌,因生长速度快,易广泛转移。 (二)大体病理类型:肺癌在大体病理形态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的支气管,主要为磷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类癌。部分腺癌也可为中央型。肿瘤以三种方式生长:(1)管内型:肿瘤呈结节状突向支气管腔内,引起支气管局限性狭窄;(2)管壁型:肿瘤沿支气管壁浸润,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狭窄或阻塞;(3)管外型:肿瘤穿破支气管外膜向肺内生长,形成支气管周围肿块。一般进展期的肺癌可有上述两种或所有改变。 中央型肺癌引起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后发生一系列继发改变:阻塞性肺气肿为支气管腔内的结节或管腔狭窄引起活瓣性阻塞的结果,多见于早期肺癌。根据肿瘤的部位,可为一个肺段或肺叶的肺气肿。阻塞性肺炎也较早发生,是因支气管狭窄而继发的感染,在病变支气管范围内发生小叶、小叶融合、肺段或肺叶炎症。阻塞性支气管扩张为肿瘤远端支气管内黏液潴留及内径增宽。支气管完全阻塞后因肺内气体吸收而发生肺不张。阻塞性肺炎与支气管扩张往往同时存在,并合并肺不张。 2.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见于各种组织学类型。其基本大体病理形态为肺内结节或肿块。肿瘤内可形成瘢痕或坏死。肿瘤内不同程度的坏死部分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具有较大空洞者称为空洞型肺癌。肺上沟(Pancoast’s)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有的作者称为肺尖癌。 3.弥漫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在肺内弥慢性分布,一般为细支气管肺泡癌。肿瘤可为多发结节型,表现为分布在一叶、多叶或两肺多发粟粒大小的结节病灶。也可表现为肺炎样型,即癌组织导致一叶、数叶或两肺多发肺实变,大体病理形态类似大叶性肺炎。弥漫型肺癌可能是一种原发病灶不明确而表现为沿支气管或淋巴管蔓延的肺癌。癌组织主要沿肺泡壁蔓延呈肺炎样,主要沿淋巴管蔓延形成小结节或粟粒状。 (三)进展期肺癌和早期肺癌: 为便于叙述肺癌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像学表现,本文将肺癌分为进展期期及早期肺癌。进展期是指中、晚期肺癌,肿瘤体积较大,有转移。早期中央型肺癌是指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在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未侵及周围的肺实质,并且无转移者。在病理上分为原位癌、腔内型和管壁浸润型。早期周围型肺癌是指瘤体直径为2cm或2cm以下、并且无转移者。 (四)肺癌转移:肺癌向胸内淋巴结转移引起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经血行转移到肺内形成单发或多发结节, 转移到胸膜引起胸膜积液和胸膜结节,转移到胸壁引起胸壁肿块及肋骨破坏;转移到心包引起心包积液。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发生远隔转移。最常见的远隔转移位置依次为颈部淋巴结、肝脏、脑、骨、肾

肺癌与肺结核关系探讨 从本质上而言,肺癌与肺结核是同时并存的,一般而言,肺结核往往发生在先,而肺癌则不会经常发生在肺结核的所在之處,肺癌与肺结核两者在病因上有着直接联系,此外在近几年诸多关于肺结核与肺癌的相关报道中,对于结核分枝杆菌L-型可能会引发的各种致癌病毒,在与DNA的整合中会激活抑癌基因的失调,从而会产生致癌。本文根据对肺癌与肺结核的认知与了解,简要分析肺癌与肺结核的关系,期望对日后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标签:肺癌;肺结核;关系 伴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肺结核发病的第三次回升,导致部分非治愈的肺结核患者朝着高龄层不断累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老年结核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肺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1]。虽然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医疗水平提升,但是肿瘤患者的肌体免疫力得到下降,飞机盒与肺癌并存的发生率为0.22%~2.7%,超过>60岁的人群其几率达到10%~15%,并且两者并存的频度逐渐增加。 1肺癌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肺癌与肺结核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分别是:肺癌与肺结核属于对抗的关系、肺癌与肺结核没有关系、肺癌与肺结核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2]。 在1987年,国外学者提出了肺癌与肺结核有关系的理论,其理论的主要依据包括:产生钙化的淋巴结会从本质上对相邻器官造成刺激,引发恶变;结核瘢痕会导致瘢痕癌的产生,并且诸多外围型的瘢痕癌是由瘢痕所引起的,瘢痕癌引发疾病的几率占据了50%以上;在局部器官的扩张中,特别是囊状支扩,在吸烟中所产生的各种致癌物的残留中会进一步刺激致癌,并且陈旧并不也会含有胆固醇结晶等致癌物质。 除此之外,结核残存空洞壁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支气管内膜结核发生炎症,支气管柱状上皮会呈现出增殖的变化现象,进而产生恶变。而对于肺结核的空洞以及纤维化,也会导致瘢痕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正常细胞发生建设,并且也会导致肺结核细胞的免疫能力得到下降,提高癌症的发病率。患者当患有肺癌之后不仅机体免疫力能力发生下降,并且也会引发结合感染,刺激陈旧的肺结核,导致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生。而靠近肺门部的癌细胞,在经过淋巴管的转移之后会直接浸润已经稳定的结核灶,进而导致结核恶化。 2肺癌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 通常情况下,肺结核与肺癌合并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3]。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X线和CT资料。结果:13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5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6例。13例均有呼吸道症状。单侧,外缘分叶、毛刺,与纵隔锐角相交,内缘脂肪线影,支气管以及肺内继发性改变,淋巴结肿大以中纵隔和肺门多见,是纵隔型肺癌多见的影像表现。结论:纵隔型肺癌有一定的特点,CT在鉴别中更有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纵隔型肺癌是生长在特殊位置上的肺癌,影像诊断上极易误诊为纵隔占位,对其正确诊断对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的13例纵隔型肺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特点,对今后的诊断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病例13例中,男10例,女3例,年龄42岁~74岁,平均年龄58岁。患者均有咳嗽、咳痰,伴有胸痛3例,血痰者6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声嘶2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3例,1例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正侧位胸片及CT平扫检查。CT检查用GE bright speed16螺旋CT机,胸部常规螺旋扫描,层厚5 mm~10 mm,螺距1.0,部分病灶处行HRCT扫描,其中12例行CT增强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Ioverl Injection 75 ml肘静脉注射,延时45 s~80 s,速率 2.5 ml/s~ 3.0 ml/s。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1.1 X线表现正位片13例均表现为单侧性上纵隔增宽,与纵隔无界线,局部弧形膨出8例,3例伴肺门增大,边缘光滑6例,边缘毛糙不清2例。肿块状突出8例,其中外缘有毛刺4例,浅分叶2例,光滑3例,肿块影与纵隔夹角为锐角9例,钝角4例。伴有阻塞性肺炎2例,代偿性肺气肿4例,气管向对侧移位3例,膈肌上移3例,胸腔积液2例。侧位呈条带状或不规则块状高密度影,其中5例位于中纵隔,8例位于前上纵隔,3例伴肺门增大,9例主动脉窗观察不清。 2.1.2 CT表现平扫13例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纵隔间无肺组织,其中4例可见与纵隔间有脂肪影存在,9例无脂肪且横跨纵隔内外;肺窗边缘光滑3例,毛刺6例,毛糙5例,分叶2例。3例可见支气狭窄或截断并伴体积明显减小的上叶肺组织,12例可见伴发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气管旁,9例融合成团块状。肿块包绕肺动脉4例,包绕上腔静脉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边缘强化。1例见胸椎椎体溶骨性转移。 2.2 手术和病理 13例中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6例,周围型肺癌5例,隐匿型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5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6例。 3 讨论 3.1 形成机制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初在X线上,原发性肺癌形成的肿物位于纵隔旁,与纵隔无界线,极似纵隔肿瘤而得名。综合文献[1~3],其形成机制有以下几点: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紧贴纵隔,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从大支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或尚在纵隔内走行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原发性肺癌恶性程度高,较早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使纵隔增宽,而病灶观察不到。本组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均符合以上机制解释。根据以上机制,其影像学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隐匿型。多数文献认为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癌

5类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多图) 医脉通2015-08-01发表评论(10人参与)分享 《不读书》第3期。医脉通联合科学出版社推出,精华内容触手可及,每周一期,不见不散! 1、鳞状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常见息肉状腔内肿块和( 或) 支气管阻塞( 图1A)。肺门的肿块也很常见,这归因于肿瘤位于中心位置,可侵犯局部组织,累及肺门淋巴结( 图1B)。肺不张( 图2)、实变、黏液嵌塞和支气管扩张常见,提示支气管阻塞。只有30%的鳞癌表现为肺外围结节。中央坏死和空洞( 图3) 较其他类型肺癌更常见。 图1 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和肺门肿块的鳞状细胞癌 A.CT 显示右下叶支气管内息肉状的肿块( 箭头),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 B. 在稍低层面,支气管腔阻塞伴局部浸润,导致肺门肿块(M)

图2 鳞状细胞癌伴支气管阻塞和肺不张 胸片显示右肺门大肿块(M) 伴水平裂向上弯曲移位( 小箭头)。呈反“S”征,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 大箭头)

图3 鳞状细胞癌伴空洞 A. 胸片显示右上叶大的厚壁空洞; B.CT 显示厚壁空洞及壁结节,为恶性空洞的典型征象,属T2 期 2、腺癌 在胸片上腺癌因其边缘不规则常表现为边缘显示不清( 图4A)。在高分辨率CT 上,腺癌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的孤立结节。由于邻近肺浸润,其边缘常不规则呈毛刺边缘( 图4B)。当发生在胸膜下时,可表现为细线状延伸至胸膜面( 即胸膜尾)( 图4C)。CT 可显示结节内空气支气管征。虽然中央坏死很常见,但在平片或CT 上空洞并不常见。当腺癌起源于中央支气管壁时,影像学很难与鳞癌相鉴别。

图4 腺癌的典型表现 A. 腺癌患者胸片显示左肺尖边界不清的结节( 箭头),在胸片上因病灶边界不规则和边缘毛刺,腺癌常表现边界模糊结节; B. 左上叶腺癌患者高分辨率CT 显示左上叶孤立结

肺癌的分类及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一、肺癌的临床大体分型 (一)肺癌分为周围型肺癌及中心型肺癌。 肺癌可发生于两肺的任何肺叶,但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中叶最少,上叶前段最多。 1.中心型肺癌(20%~40%) (1)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即段支气管开口近肺门侧者称中心型肺癌。 (2)以鳞癌或小细胞癌多见。 (3)生长在气管或其分叉处的为气管癌;中心型肺癌早期,瘤体很小时局限于气管内者为管内型; 以浸润管壁为主时称管壁浸润型;以浸润管 壁外为主,并与管壁外转移淋巴结融合者称 为腔外型。 (4)中心型肺癌之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肿瘤原发灶与其转移的肺门及(或)、淋巴结融合并 将肺门血管包裹其中,形成大块,则成为肺 门巨块型肺癌。 2.周围型肺癌(60%~80%) (1)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

(2)以腺癌或肺泡细胞癌多见. (3)弥漫型肺癌:肺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常常累及双侧,亦可发生于单侧,散在的数不 清的球状病灶分布于整个肺野称为弥漫型肺 癌。此型应注意与粟粒性肺结核、肺平滑肌 瘤病、肺淋巴管癌、肺真菌感染、肺多发小 脓肿相鉴别。 (4)肺炎型肺癌:胸片及CT显示整个大叶性肺炎的浸润型改变,但发热、寒战、周围血象白 血球升高的中毒症状均不严重、不典型.纤维 支气管镜也可能无特殊发现,纵膈淋巴结常无 明显转移,故术前诊断很为难。术中发现叶 裂完好处病灶界限清楚,叶裂发育不良处病变 界限也不清楚,应切除部分健康肺组织。病人 能耐受时应考虑全肺切除术,此型称为肺炎型 肺癌,病理诊断常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感谢聆 听 (5)纵膈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贴近纵膈处的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太大,却与纵膈胸膜粘连并 浸润纵膈胸膜,且转移至纵膈淋巴结,继而融 合成团,常引起纵膈内血管或心包或椎体受 侵.一些病人以上腔静脉受压为第一临床表现,但病变并无远隔转移,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 可获得长期存活,此型称为纵膈型肺癌。...... 感谢聆听 (6)胸膜型肺癌:当周围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大,很难确认,甚至胸片和

成人肺结核与肺癌的CT特征性表现及影像鉴别 赣州市人民医院CT室雷剑 成人肺结核与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两种疾病,具有相同的咳嗽、咯血等临床症状,影像上常出现“异病同影”,两者易误诊、误治,误诊率甚至达60%,因此提高对肺结核及肺癌CT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对两种疾病诊断与鉴别的能力。 成人肺结核的CT特征 肺结核的病理基础是以渗出、干酪坏死、纤维化和钙化为特征的慢性演变过程,病理上分渗出、增殖、干酪、空洞四个期,因此,CT影像特征与这四个不同时期的病理基础有关。在肺结核的CT诊断中,归纳总结“三多”“三少”的特征,即肺结核的多灶性、多态性、多钙化性、少肿块性、少结节堆聚性、少增强性。 1、多灶性:肺结核的多灶性往往表现在以上叶为主,其余肺叶肺段也出现斑点状、细结节状、索条状影,这是因为干酪物质进入支气管引起支气管播散所致,甚引起胸水、胸膜增厚粘连。 2、多态性:在同一次CT片上可出现不同演变时期的多种形态:①渗出病变表现为云雾状、棉絮状;②增殖病灶表现为结节状;③纤维化表现为索条状;④干酪坏死表现为空洞; ⑤钙化表出为点状或斑块状致密影(CT值100Hu以上);⑥

播散病灶表现为粟粒状或细结节状。 3、多钙化性:钙化是结核病理演变过程中常见的结局之一,病灶在转归过程中,往往为渗出→增殖或纤维化→钙化这样的变化,所以在肺结核病变中,钙化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特征,往往表现多个钙化灶,球形病灶钙化往往表现在其边缘呈环状。由于CT密度分辨率极高,所以CT能发现X线胸片上不易发现的钙化灶,有利于鉴别诊断。 4、少肿块性:在胸片上有时表现为肿块样改变,而CT横断扫描每一层所表现出的病灶,往往是斑片状、棉絮状、索条状或空洞,每层形态各一,不能堆塑成肿块,这是因为X线片是重叠图像,而CT分层图像。既使是结核球,它也具有结核的特征,即多灶性表现为卫星灶、多钙化性表现为环状钙化或整个球形病变CT值高>80Hu,易与肺癌相鉴别。 5、少结节堆聚性:肺结核病灶以增殖——干酪为主时,呈结节状,往往是均匀分散在一定的范围内,密度均匀,很少表现数个结节堆聚在一起。 6、少增强性:若表现为结节或类肿块病变不易鉴别时,应进行增强扫描,肺结核病变由于缺乏血供,因而造影剂进入病灶中心量少,故强化不明显,增强前后CT值差<30Hu;肺癌的血供较丰富,因而强化明显,增强前后CT值差>30Hu。

X线入门 ▎肺癌的X线表现(上) 肺癌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多为咯血、咳嗽、胸痛等,但也可以是无症状,体检时才发现。部分病例甚至可先发现远处转移的症状再发现肺癌。肺癌的胸片表现通常按照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弥漫型肺癌来论述,其中,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都有明确的单一肿块,根据肿块的发生位置来区分中央型和周围型。弥漫型肺癌没有单一肿块,不再区分中央型和周围型。不论是中央型、周围型,还是弥漫型肺癌,其影像学表现都可以分为癌肿本身的影像学表现(即直接征象)、癌肿周围的影像学表现(即间接征象),以及癌肿侵犯和转移征象。同时,还可以按照早期癌和进展期癌对各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区分。 中央型(中心型)肺癌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在肺段及肺段以上的支气管的肺癌。见图1、图2。 (图1a)(图1b)图注:右肺中央型肺癌。正位胸片(图1a)显示右肺上叶肺不张呈高密度改变(白色星号周围区域),气管向右侧移位(黑色箭头)。右上肋间隙较左上肋间隙变窄(双向箭头)。右肺肺不张下缘(白色箭头,即水平裂)和肺门肿块边缘(黑色箭头)共同构成反S征(白色虚线)。侧位胸片(图1b)显示肺不张(黑色星号周围区域)、移位的水平裂(白

色箭头)和斜裂(黑色箭头)。 (图2a) (图2b) 图注:左肺中央型肺癌。正位胸片(图2a)左肺上叶肺不张呈高密度改变(黑色星号周围区域),气管向左侧移位(黑色箭头)。透过肺不张的高密度影于肺门区隐约可见更高的团状密度影(黑色箭头)。左侧肋膈角变钝考虑胸腔积液表现。侧位胸片(图2b)显示肺不张(黑色星号周围区域)、移位的左肺斜裂(白色箭头),右肺斜裂(白色三角箭头)无明显移位。早期中央型肺癌 早期中央型肺癌是指肿瘤局限在支气管管腔内、未累及周围肺实质且无远处转移者。早期中央型肺癌的病例在临床中较少,在胸片上可能没有任何异常表现。进展期中央型肺癌进展期中央型肺癌胸片既可以是直接征象为主,也可是间接征象为主。直接征象:即瘤体征象,胸片上表现为肺门肿块或肺门增大。间接征象:胸片上进展期中央型肺癌的间接征象主要是支气管阻塞后形成的各种表现。●阻塞性肺气肿:癌肿并没有将支气管完全阻塞,但形成活瓣效应,吸进肺内的空气多于呼出的,肺内气体滞留增多,形成相应肺叶或肺

肺癌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概述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城市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 病因 1.吸烟 目前认为吸烟是肺癌的最重要的高危因素,烟草中有超过3000种化学物质,其中多链芳香烃类化合物(如:苯并芘)和亚硝胺均有很强的致癌活性。 2.职业和环境接触 肺癌是职业癌中最重要的一种。估约10%的肺癌患者有环境和职业接触史。 现已证明以下9种职业环境致癌物增加肺癌的发生率:铝制品的副产品、砷、石棉、bis-chloromethylether、铬化合物、焦炭炉、芥子气、含镍的杂质、氯乙烯。长期接触铍、镉、硅、福尔马林等物质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空气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气均能引发肺癌。 3.大气污染 4.既往肺部慢性感染 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患者,支气管上皮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可能化生为鳞状上皮致使癌变,但较为少见。 5. 电离辐射 6. 遗传等因素 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局部症状是指由肿瘤本身在局部生长时刺激、阻塞、浸润和压迫组织所引起的症状。 1.咳嗽 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以咳嗽为首发症状者占35%~75%。 肿瘤生长于管径较大、对外来刺激落敏感的段以上支气管黏膜时,可产生类似异物样刺激引起的咳嗽,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一般止咳药常不易控制。 肿瘤生长在段以下较细小支气管黏膜时,咳嗽多不明显,甚至无咳嗽。 对于吸烟或患慢支气管炎的病人,如咳嗽程度加重,次数变频,咳嗽性质改变如呈高音调金属音时,尤其在老年人,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性。 2.痰中带血或咯血 痰中带血或咯血亦是肺癌的常见症状,以此为首发症状者约占30%。

肺癌综合诊疗 肺癌的诊断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肺科张新 除传统的痰脱落细胞学和支气管镜等病理检查外,胸腔镜和纵隔镜等也已经在肺癌的临床检验中得到应用。 下面对于肺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诊断肺癌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肺功能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B 周围型肺癌早期可以无异常X线征象 C 核磁共振对于肺实质病灶显示效果不如CT 肺癌大多数发生于各级支气管黏膜及其腺体的上皮细胞,亦称支气管肺癌。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上升,西方工业发达的英、美、法、荷兰、瑞典、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肺癌的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我国肺癌死亡占恶性肿瘤首位的有上海、北京、沈阳、广州等城市。 肺癌一般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者包括肺鳞状上皮细胞癌(肺鳞状细胞癌肉眼观)、腺癌(肺鳞状细胞癌(高倍镜))、大细胞癌等。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是肺腺癌的一种亚型。 1肺癌的临床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与癌肿的部位、大小、是否侵及邻近器官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密切关系。这些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类:1.1 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

咳嗽、咯血、喘鸣、气急、体重下降、发热等。 1.2 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 (1)侵犯膈神经,引起同侧膈肌麻痹; (2)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 (3)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面部、颈部水肿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4)侵犯胸膜,可以引起胸腔积液; (5)癌肿侵入纵隔,累及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6)上叶顶部肺癌,亦称Pancoast肿瘤或肺上沟瘤,可以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上口的器官或组织,产生胸痛、颈静脉或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Horner 综合征)。 1.3 由癌肿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1)转移至脑时,可发生头痛、呕吐、眩晕、复视、共济失调、脑神经麻痹、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 (2)转移至骨骼,特别是肋骨、脊椎骨、骨盆时,则有局部疼痛和压痛; (3)转移至肝时,可有厌食,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和腹水等; (4)锁骨上淋巴结常是肺癌转移的部位; (5)皮下转移时可触及皮下结节。 1.4 癌肿引起的肺外表现:少数肺癌,由于肿瘤产生内分泌物质,临床上呈现非转移性的全身症状:如骨关节综合征、库欣综合征(Cushing)、重症肌无力、男性乳腺增大、多发性肌肉神经痛等肺外症状。 2肺癌的诊断

肺结核患者为何容易发生肺癌 肺结核患者为何容易发生肺癌-这是很多肺癌患者关心的问题,面对肺结核患者为何容易发生肺癌的为问题,如何来解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共同分享和学习下。 绿色湖湘,健康选择 很多资料证明,肺结核患者尤其已经治愈肺结核发生的癍痕处易发生肺癌。据国内统计的资料,在135例肺癌中,发现有肺结核病史者37例(占27%),其中25例经手术标本等病理检查证实属瘫痪癌者有10例(7%)。上海市某区资料中,肺癌患者有结核病史者占24%。北京市某区的调查发现,肺癌患者有结核病史者占7%。而非肺癌人群的肺结核累积患病率仅为0。7%一1。4%。据此测算,肺结核患者肺癌的相对危险度将在10一20倍以上。 肺结核患者为何容易发生肺癌?从大环境方面分析可能与城市乡村医疗条件改善,结核病人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人死亡率明显降低,结核病患者趋向老龄化有关。

肺结核患者为何容易发生肺癌?据相关报道:吸烟破坏唾液里面的保护性分子,并且把它变成一种有害的多种物质相混合的“鸡尾酒”式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增加口腔癌症的发生。正常唾液里面有抗氧化剂,这是机体用来抵抗癌症的有益分子。但是吸烟会破坏这些有益的分子,并且把唾液变成了一种有害的化合物。研究显示,一旦暴露于香烟中,口腔内通常有益于健康的唾液就不只是失去了原有的益处,而且成了机体的“叛徒”,会反过来破坏口腔细胞。 肺结核患者为何容易发生肺癌 研究显示,肺癌病发的因素较多,饮食与营养:与抑制肺癌发病有关的维生素类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有直接抑制苯并芘、亚硝胺、甲基旦蒽致癌的作用。维生素b族:与肺癌发生有一定关系,肺癌病人的b族维生素常低于正常。维生素c:能阻断体内外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通过维生素c的解毒作用破坏致癌物,增加摄入,可以预防癌症。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局限于基底膜内者称为原位癌癌肿,癌瘤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

继发性肺结核与肺部炎症、肺癌的影像学鉴别 继发性肺结核包括浸润性肺结核、纤维空洞结核和干酪性肺炎。而浸润性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在肺部可以表现为浸润渗出性病变、不同程度的干酪性病变、也可形成空洞。此外,结核球也属于此范畴。由于此型肺结核包括范围较广,在临床最为常见,因此肺结核的特异性浸润渗出性病变与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结核球或球形干酪团块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以及部分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鉴别等,一直是肺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最为常见的问题。 (一)、继发性肺结核影像表现 1、多种性状病灶影共存: 综合文献所述,肺结核的各种基本病变都可以在浸润型肺结核中出现。其原因:①结核病患者除急性渗出性肺结核或干酪性肺炎因有明显的症状而就诊外,很少于早期阶段得以发现。②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进展或好转都是从一种病变逐渐移行到另一种病变。因此,使一个病灶可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理改变。浸润型肺结核病程复杂,好转和进展交叉进行,一个病灶可以好转后又恶化,当老的病灶好转时新的病灶又可出现。因此在病理上同时可见渗出、增殖、干酪、空洞或纤维化等多种改变,一般以2种或2种以上改变共存为特点。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斑片状、多发小片状和大片状阴影,多发结节状影或单发球形影,往往伴有空洞及支气管播散性病灶等,即多种性状病灶影像共存为特点,且往往以某种性质病灶影像为主。此外,在病变位臵上大多局限于一侧或两侧肺尖和锁骨下区(上叶尖后段)及两肺下叶尖段。 2、融解、空洞征像: 干酪性坏死灶的融解液化或经支气管排出后空洞形成,也是浸润型肺结核中的常见征像。一般认为在大片状密度浓密的阴影中,若能见到多个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局限低密度区或无壁空洞时,便可作出浸润型肺结核的诊断。 空洞是肺结核病变的一种常见表现。尽管可分为多种类型,但在影像上主要表现为:①急性或亚急性常呈厚壁,内缘不规则,形态不整。慢性期则洞壁变薄,内壁光整,或演变为纤维硬壁空洞。②一般无明显液平。③多数病例空洞附近有散在的卫星病灶。④与空洞相邻的胸膜常有粘连或增厚等。 3、“腺泡”影(玫瑰花结影): 支气管播散灶亦是肺结核的另一特点,它可出现在空洞出现之前或之后。在X线影像上主要表现为散在腺泡影或点彩样阴影。腺泡为直径约7MM的肺实质单位,由终末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当腺泡内的空气为液体或组织取代时,则显示为边缘比较清晰,略不规则的小结节影。通常认为腺泡影在支气管播散性结核中可以见到,但在大部分肺泡性疾病中见不到的时候为多。其原因被认为是引起肺泡实变介质的粘性不同有关。肺炎球菌所致的炎性水肿、粘性低,容易通过肺泡间孔播散。反之,结核菌所致的水肿,由于粘性高而不易发生肺泡间孔之间的播散。此外,又认为腺泡完全实变时X线上呈玫瑰花结形状,而腺泡不完全实变并弥漫分布时,则在X线上产生点彩样阴影。但在CT影像上通常将这种支气管播散性病灶称之为小叶中心性阴影。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2.1.2 CT表现平扫17例为纵隔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与纵隔间无肺组织,其中7例可见与纵隔间有脂肪影存在,10例无脂肪且横跨纵隔内外;肺窗边缘光 滑4例,毛刺6例,毛糙5例,分叶2例。3例可见支气狭窄或截断并伴体积明显减小的上叶肺组织,15例可见伴发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气管旁,9例融合成团块状。 肿块包绕肺动脉4例,包绕上腔静脉1例。增强后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强化,肿大淋巴结多 边缘强化。1例见右肩胛骨溶骨性转移。 2.2手术和病理位于纵隔旁右上肺 7例,左上肺4例,4例位于右肺门,2例位于左肺门。手术证实中央型肺癌 6例,周围型肺癌9例,隐匿性肺癌2例。病理类型:鳞癌 7例,腺癌4例,小细胞癌6例。 3讨论 3.1形成机制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最初在X线上,原发性肺癌形成的 肿物位于纵隔旁,与纵隔无界线,极似纵隔肿瘤而得名。综合文献】1?3],其形成机制有 以下几点: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紧贴纵隔,并完全包裹肺门肿块和肿大的淋巴结;纵隔胸膜下的肺癌同时向肺内和纵隔发展;从大支气管发生的中央型肺癌向纵隔发展,或尚在纵隔内走行的大的支气管发生的肺癌;原发性肺癌恶性程度高,较早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融合, 使纵隔增宽,而病灶观察不到。本组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均符合以上机制解释。根 据以上机制,其影像学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隐匿型。多数文献认为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癌多见,少数显示鳞癌为主,本组资料鳞癌和小细胞癌例数相差不大。 3.2临床表现有人认为早期呼吸道症状对诊断纵隔型肺癌有着重要意义] 4],对早 期临床症状重视不够是一个重要的误诊因素。纵隔型肺癌与普通肺癌一样,好发于40岁以上 的男性,早期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刺激性干咳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当纵隔淋巴结肿大时,出现一些压迫邻近器官的症状,少数出现异位内分泌症状,而纵隔肿瘤早期多无呼吸道症状异位内分泌症状更为少见。本组资料均有呼吸道症状,尤以早期刺激性干咳最为多见。 3.3影像学表现纵隔型肺癌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纵隔旁肿块,肿块边缘不规则、毛刺状或光滑。其他可见阻塞性肺不张、膈肌麻痹升高等间接征象。由于癌肿压迫侵犯肺供血减少,致局部肺纹理稀疏,而纵隔肿瘤一般无此表现。侧位位于中、前纵隔多见,常见主动脉窗消失。中央型纵隔型肺癌致纵隔增宽,同样也有中央型肺癌的一般 X线表现。胸膜下周围 型纵隔型肺癌所引起的纵隔增宽,与邻近纵隔缘常成锐角,钝角时X线定位较为困难。隐 匿型肺癌仅表现为纵隔增宽而看不到原发灶,诊断更为困难。本组资料与上述表现相符, 2 例隐匿型肺癌术前全部误诊为纵隔肿瘤。CT检查较X线具有明显优势,可清楚显示肿块的 特征,内缘与纵隔无界线或间隔以纵隔脂肪影,外缘表现多变;多与纵隔呈锐角相交,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线;可见受累支气管改变及管腔内外的软组织块影;肿瘤侵及邻近 结构情况、转移征象常显示清楚,增强后肿块强化一般强化无特征性改变,有时可显示一支

肺癌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一、肺癌的临床大体分型 (一)肺癌分为周围型肺癌及中心型肺癌。 肺癌可发生于两肺的任何肺叶,但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中叶最少,上叶前段最多。 1.中心型肺癌(20%~40%) (1)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即段支气管开口近肺门侧者称中心型肺癌。 (2)以鳞癌或小细胞癌多见。 (3)生长在气管或其分叉处的为气管癌;中心型肺癌早期,瘤体很小时局限于气管内者为管内型;以浸润管壁为主时称管壁浸润型;以浸润管壁外 为主,并与管壁外转移淋巴结融合者称为腔外型。 (4)中心型肺癌之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肿瘤原发灶与其转移的肺门及(或)、淋巴结融合并将肺门血管包裹其中,形成大块,则成为肺门巨 块型肺癌。 2.周围型肺癌(60%~80%) (1)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 (2)以腺癌或肺泡细胞癌多见。 (3)弥漫型肺癌:肺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常常累及双侧,亦可发生于单侧,散在的数不清的球状病灶分布于整个肺野称为弥漫型肺癌。此型 应注意与粟粒性肺结核、肺平滑肌瘤病、肺淋巴管癌、肺真菌感染、肺 多发小脓肿相鉴别。 (4)肺炎型肺癌:胸片及CT显示整个大叶性肺炎的浸润型改变,但发热、寒战、周围血象白血球升高的中毒症状均不严重、不典型。纤维支气管 镜也可能无特殊发现,纵膈淋巴结常无明显转移,故术前诊断很为难。 术中发现叶裂完好处病灶界限清楚,叶裂发育不良处病变界限也不清楚,应切除部分健康肺组织。病人能耐受时应考虑全肺切除术,此型称为肺 炎型肺癌,病理诊断常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5)纵膈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贴近纵膈处的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太大,却与纵膈胸膜粘连并浸润纵膈胸膜,且转移至纵膈淋巴结,继而融合成团,常引起纵膈内血管或心包或椎体受侵。一些病人以上腔静脉受压为第一 临床表现,但病变并无远隔转移,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存活,此型称为纵膈型肺癌。 (6)胸膜型肺癌:当周围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大,很难确认,甚至胸片和CT仅显示为胸膜下的纤维条索增厚。有可能发生胸 水。剖胸后发现原发灶并不很大,但胸膜脏层和壁层已经布满黄豆、绿 豆大的小结节,此型为胸膜型肺癌。可考虑胸膜全肺切除术,如无根治 可能时,则考虑作原发灶姑息切除并尽量摘除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结节,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肺组织,或行化疗及支持治疗,此型病变的病理常为 低分化腺癌。 (7)肺沟瘤:为一种位于肺尖而向外发展破坏肋骨、椎骨并侵害臂丛神经的肺恶性肿瘤,也称为pancoast tumor。常见的症状是臂丛神经的炎性疼 痛、臂部和手部肌肉萎缩、Horner’s综合征、胸1~2肋骨后部和下颈上 胸椎骨骨质溶解破坏可引起严重的骨痛和活动功能障碍,骨质破坏严重 时可引起高位截瘫,以上症状群也称pancoast 综合征。X线胸片可见肺 尖部阴影,CT,最好是增强CT,可以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协助诊断。 (二)肺癌的治疗学分类 从临床治疗角度出发,结合生物学特性可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 小细胞肺癌。 1.小细胞肺癌主要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特性,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 巴转移和血行播散,对化疗和放疗敏感; 2.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缺乏神经内分泌特性,组织学上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 胞癌三大类,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 3.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小细胞肺癌占15%~20%。 (三)肺癌的组织学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