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在汹涌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基础教育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一个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它自己的人文背景。虽然当前的教育国际化呼声很高,但我们还是要冷静地思考教育本土化问题。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应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校发展的“双翼”。

教育国际化不是西化、欧化,而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一种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鉴,是用国际意识和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是培养心系祖国、胸怀天下、会通中西、学贯文理、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实,不光我们国家,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也在提倡教育国际化。比如,英国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多元化,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扩大国际视野,学会理解包容,树立全球意识。为此,学校特别注意吸纳亚非裔学生,专门留出一定的学额给他们,还开设多个国家的语言课,把学校变成一个小“地球”,从而培养真正的地球人。除此之外,学校在聘用教师方面,也尽可能聘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教师,以提高国际化程度。

现在我们都在实施双语教育,它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还牵涉到双文化浸润的问题。只有从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理解通用人才通用能力的角度,只有从学生对新知识的快乐接纳和积极使用的视野,才能构建起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目标,才能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等背景文化的关系。通过双语教育使教育对象获得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包括对两种文化的协调互补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宽容,这是我们实施双语教育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

重视国际知识渗透。学科授课关注国际性大事、国际理念、知识的渗透,并适时延伸、整合。比如,语文课从外国文学谈到风土人情,音乐课介绍外国歌曲来源及文化内涵,美术课探讨时代特点和国家文化,从问题切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以进行“新闻播报”,全面介绍一周以来的国际大事、国际问题,介绍国际时事小新闻。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用国际化思维来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创设培育国际化人文环境,做到校内各类标志用中英文标注,凝聚“平等、尊重、和谐、包容”的精神,关注每位教师成长,关心每个孩子的发展;给予每个人参与管理的机会,这里的每个人包括教职员工,也包括家长和学生。学校的各项事务都可以请各类人员从不同侧面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管理与改进。

教育根植于传统,精品教育得益于深厚的文化渊源。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秀的教育传统,在当前不可逆转的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也要发扬与光大。

我们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悠悠千古,经过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扬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今日的扬州,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也是苏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我们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汲取家乡文化深厚的营养。开发校本课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扬州文化的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物质层面的扬州古城、古巷风貌、古典园林……文化层面的扬剧、扬州评话、剪纸、漆器、玉器、扬州八怪、古筝、古琴……这些都会令学生为之神往。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快捷的平台,让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切身感受、切身体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育国际化只有建立在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才是有源之水;学校的本土特色,只有融入教育的国际潮流,才会有生命。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英语全球化的产生及影响

随着英语在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无论是在地域上或在信息传递方面,英语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的凸现,对全球各地的英语教学政策和实践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中国,经过建国后近四五十年的发展,英语教学领域的全球化痕迹越来越重,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作为全球语言的英语 被称为“世界语言”,“全球语言”,“一种永不褪色的语言”的英语的全球化地位,是缘于“它的角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Crystal, 2001:2)。这暗示着英语可以从三种途径达到全球化地位。第一,英语作为全球大多数人的本族语,比如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第二,英语作为某些国家的官方语言而得到世界的公认,因而它能被广泛使用到政府,法庭,媒体和教育等领域中。有时,它又被称为“二语”——对某人母语或一语的一种补充,如同当今的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第三,英语在外语教学中作为“最具优势的外语”。因此,随着把英语作为一语,官方语和外语的人数的增多,英语自然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如同Crystal (2001:5) 所言“英语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球化的地位。”英语在世界60多个国家被用作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在其中20多个国家占据着主要地位。在所有的六大洲中,英语的地位都是主宰性的(Crystal, 2002:360)。 英语作为贸易语言,辅助语言和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在商务,技术,科学,因特网,大众娱乐和体育等方面,还是在医学大会,合同签定中,英语都成为了首选语言。最近几年,英语在报刊杂志中被频繁使用,成为不可争辩的一种科技语言。根据Swale(1987:41-68)在1987年的统计,当年全球就有50%的学术论文使用的英语,此后,该比率还在年年递增。十年后,Graddle(1997:18)统计到, 98%的德国物理学家宣称英语为他们的工作语言, 83%的化学家, 81%的生物学家, 81%的心理学家都完全遵从这项决定。 正因其全球化的重要地位,英语广播节目在全世界120 多个国家中被1亿5千万所收看和收听。在小学阶段有5千万孩童把英语作为辅助语言学习,在中学人数则更多,超过了8千万(Crystal, 2002:360)。 二.英语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可见,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对英语没有一点掌握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的,更别说作为全球经济的参与者,去分享科技的进步和利用现代文明了。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其受重视的地位,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英语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_周满生

2013年第1期(总第396期) No.1,2013 General,No. 396 EDUCATIONAL RESEARCH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周满生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出国留学 [作者简介]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16)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小留学生及参加”洋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幅度增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及其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留学生现象及动因 所谓“小留学生”是指未成年就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笔者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我国小留学生的调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进行调查。从调查可以看出,小留学生在自费出国留学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留学生占所在国国际学生的份额较大;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城市;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出国是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途径;小留学生境外花费数目巨大;小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商人和干部家庭居多;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洋文凭”。 调查结果显示,小留学生现象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小留学生出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小留学生素质不高,留学存在着思想误区,受挫折后易出现心理扭曲;留学中介服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国外社会教育机构质量难以保障。笔者认为,一些家长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是迫于现实选择,家长有选择的权利,与其指责,不如检视国内的教育环境。小留学生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对国际化挑战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留学生出国学习开辟了多元成才之路。 (二)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动因 2009年,笔者参与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状况的调研,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洋高考”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参加国外高考及出国留学主要有五种途径:通过学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班出国;通过个人参加相关考试,自行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国外名校在中国优质高中的直接面试招生出国;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总体来看,2006—2009年,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赴国外名校就读的人数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 一、设计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一个具有社会政治色彩的概念,它基本上是中性的,倘若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或目标之一,往往带有某种规定性。民族化与民族性有同义的地方,但有程度上的差异。如设计,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多少都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这种设计不一定就是民族化的产物,设计中具有的民族性也许是因为地理、气候、人乃至文化学诸多因素自然积淀或折射在设计对象中的某种特征,而“民族化”就不是一种自然积淀、无意折射而是一种刻意的追求和展示。 从世界范围的工艺和设计的历史看,在手工业时代尤其是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其产品和技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很普通;在大工业时代,各民族间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科技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和文化,因此,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产品和设计其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已大大淡化了,诚如前者民族性的强化是一种自然积淀一样,后者的弱化、淡化也是自然的,符合社会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现代设计中存在不存在民族化、要不要提倡民族化的、怎样民族化这些都已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从设计的目的和评价标准来看,我们从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概念本身,如所谓的“民族化”。而是为了创造能为人所用的具体的有实际价值和功能的“物”,这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评价的标准。“有用物”是第一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理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把穿衣吃饭作为最根本的人伦物理,虽然有点不够“学术”,但这确实是真理。设计一部汽车,是为了能行驶,解决代步问题;设计电视机,一定要解决图像接收、视觉、音响效果好的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汽车、电视机设计时,其“民族化”的问题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目标之一。 第二,在以科技为主体结构的现代产品设计中,相同的产品,因地域、图像、设计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乃至可以看到一些“民族特征”,但这是非本质的东西,功能、原理这些本质方面都一样。如汽车,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各有特色,这种特色与其民族性和文化有关系,也许是民族和文化深层的东西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但设计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展示所谓的民族性而有意为之的东西,其功能、价值等主体方面是相同的。我们把设计中的这种具有风格意义的民族性的自然流露,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个性、优越性来看待,因为设计师、设计团体总是具体的、有一定的民族、国家等身份的;从设计思维到设计表现再到设计成果,很难彻底排除那种内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既有理由褒扬它,也有理由将其暂时看成先天性的“弱点”或惯性,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回避其不自觉地隐含在设计对象之中的这一“弱

浅谈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汇总

浅谈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 苏北的一个城市里,建起了一个IT数码城,体量不小,企业希望能做到“本土品牌国际化”,所以,希望从整体推广包装上,都凸显国际化特征。 在整个案子策划的过程中,的确碰到了“本土品牌国际化”的问题,也算是解决得不错,至少客户满意,消费者反响也好。但现在要把他写下来,和大家探讨、分享的时候,就有点愣住了。因为,突然发现这个题目好大,我们做的,实在不值一提,甚至该为这个标题写一本20万字的书。但又不舍得改标题,所以,决定蜻蜓点水地聊一下,重点把这个案子的策划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也算是一种小小的价值吧! 当时,客户提出:从“核心传播语”开始,凸显国际化,比如“走向世界”、“我们的,就是世界的”之类的广告语,甚至你们索性弄句英语,类似“nothing impossible”之类的。。。。。。 这时,直觉告诉我们,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客户理解的“国际化”和我们圆典理解的“国际化”是一件事情吗?我们圆典对“国际化”的理解虽不算十分深刻,因为,毕竟我们无法深涉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层面,但经过多年和国际品牌合作,我们也有不少的经验和认知。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国际化”应该是一个企业很核心的战略目标,企业如果想要达成这样目标,必须从企业内涵、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流程体系、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用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来严格规范自己,才有可能达成。当然,不管目标的本质,是想借“国际化”之名成就其“全球化”扩张的战略野心,还是别的什么!(这个问题太大了,点到为止吧!) 那么,如果是按照我们的理解,我们应该给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就至少包括:统一的国际化企业理念、统一的国际化形象标识(包括mi:理念识别 bi:行为识别 vi:视觉识别)、统一的市场推广策略(包括市场、广告、传播策略)等等。 简单点说,打个比方,我们理解的“国际化”,至少是一个企业的内衣裤、袜子、衬衫,从里到外,都必须穿国际品牌,甚至需要整容、需要改变饮食习惯、改变生活状态等等,这样才配套;而我们猜测,客户的理解,很有可能只是一件外衣,最多再加一条裤子,就算衬衫被人看出来是国产的,也无所谓了。想到这里,我们有些失望,但我们深深地理解企业的无奈,我们也太清楚现在市场竞争的残酷。 经过和客户的讨论,我们的猜想没错,“一件外衣、一条裤子”而且,这件外衣上要有很大的国际品牌的LOGO。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基础教育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1-03-03T10:23:38.92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程玄[导读]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程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 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础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要“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应对策略;理性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1983 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时就明确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时隔27年,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国际化”再一次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人们在欣赏人类文明成果,分享各国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国际化”的来势汹涌。 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正在悄然起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时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就站在每位家长。学生选择教育的背后。面对悄然起步的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该如何应对与思考? 一、何谓教育国际化 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文化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孔夫子时代的教育满足于“述而不作”;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提出“班级授课”法,培养专门人才;19 世纪德国学者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20世纪初美国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的变化都是立足于本国地域上时代、社会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正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和社会大潮之中。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导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交融。而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更是把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去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这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师、科研、学术等方面必须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发挥各国高校间合作的职能,与之紧密联系的基础教育也一样担负着重要责任。 三、基础教育的应对 1.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 国际化不仅仅是建设好一个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且要让人们有能力在全球生活,能适应全球化带来的变化,成为有挑战能力的世界公民。这就要求首先把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 在世界大家庭中生活的人有着许多共性和共识,面临着诸如环境、能源、民族等共同问题,这是国界所无法划清的,也并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可以单独解决的。要与一个国家打交道,就须先了解该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否则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误会。因此编写中小学阶段的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研究等国际理解教育的读本在上海、北京等易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已经开始。中国未来的政府公务员、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需要具备的融入主流经济的素质、国际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长远规划,逐步培养。 2.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 现阶段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虽未达到普及的水平,但不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在一些二类三类城市,一批有一定办学实力、国际交流意识到位的中学已经积极开展探索,并呈现出持续不断和愈加深入的态势。很多学校都经历了从“走走看看,开开眼界”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向海外学习的时期。教师的出访都带有了解海外教育体制、课程、教法的任务,回来之后也有义务向全体教师汇报学习心得。对于学生出访,学校也有礼仪、民俗方面的培训,回来之后也有写感受、案例的任务。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很多学校从单纯的“看世界”过渡到也向海外传播经验,从单纯的向海外学习过渡到反观民族文化,树立爱国情怀。国际合作与交流既拓宽了视野,也强化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表面上的你来我往,扩展到深层次的课程的整合融合;从屈指可数的国际访问项目到形成校与校,城市与城市之间广泛和稳定的国际教育网络交流平台,交流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这种合作与交流的质量还需断提升,范围也要从一些校史悠久、实力强大的名校向普通学校扩展,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3.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 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引进外籍教师进入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课堂,这种引进速度和规模正在不断加大。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建设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知识是无限的,但每位教师的知识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的。因此,只有通过交流,才能相互促进提高。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讲学,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如学习和吸取了大量学科前沿知识,了解和接触了当代最新的实验设备,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从外国学校学到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外语水平。但教师的受训面还需进一步扩大,需要完善的培训制度和资助政策,需要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和教师国际意识的提升、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关。 四、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1.国际交流是否越多越好

全球化的利弊-英语

For the advantages, firstly, because of the various output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consumers have more chances to enjoy different kinds of goods from other countries, which can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Secondly, as some countries are lack of some resources, they can benefit from the globalization because they can import the resources which they don’t have or are lack of, such as the labors, technology, raw material and so on. Thirdly, the globaliz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and it can also be useful for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hat’s more,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it can promote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re would be less conflict in som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For the disadvantages, firstly,Secondly, the globalization intensifies the imbalances of the world economic, especially the imbalances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inally, the globalization also has certain impact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Lik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re is also culture integration, which causes som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certain countries been abandoned by their people. Secondly, I think that the conflict will increase. Globalization gives people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other nations, but the huge diversity of religion, race and education still make it hard to get along in harmony. Thirdly, globalization will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e hegemony and decrease the 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e of nations interweaves together by frequent culture exchange. The culture of the nation is very easily influenced by other mainstream culture. Benefits: Firstly, globalization can accelerate the spread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so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econdly,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benefits a lot from the globalization. They can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economy relying on the technological and financial aid. Thirdly, our life will become more convenient we can easily get the goods and product of others countries in the ordinary supermarket.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1-7.doc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 (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_尚萌萌

用矛盾分析法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尚萌萌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摘 要: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因此,本文从矛盾观点出发,用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解释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并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 经济全球化 民族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民族化。只偏重其一都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的。以下我们就从矛盾分析法入手分别论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其实是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以各国经济不断一体化的趋势为表现,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就是个别向一般的转化。民族化则是各国通过相互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的一个过程,同时,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是一般向个别方向的变化发展。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又要意识到在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纷纷打开国门,充分地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会波及各国,使世界经济发生动荡,从而严重影响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来正确的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三、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看待经济民族化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很多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会将经济民族化问题抛之脑后。经济民族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民族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有共同语言文化、共同心理习惯和共同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和主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有些国家在发展中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盲目的追逐全球化潮流。这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也要保持本民族的发展特色,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用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看待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性问题,经济民族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本国民族经济的个性问题,二者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从形式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经济发展态势。但是,究其本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民族化而存在,正是各自独立的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互相联系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否则,就不可能有经济全球化。这说明共性是不能离开个性而独立存在的。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也表明了各民族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世界经济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这说明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而存在。再次,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都具有本国特色,因此,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不可能完全被经济全球化所包含在内,经济全球化只是各国民族经济的一部分。这说明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在相互联系中也存在着差异性。最后,经济全球化不是任意经济的全球化,而是各民族国家经济中优秀部分的全球化,以及各民族在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和互相联系中实现的经济国际化和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的东西就越容易全球化。同时,各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向其他民族国家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先进的技术,把国际先进的东西民族化的过程。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教导我们,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看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民族化的关系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学会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快民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周树智.论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关系[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尚萌萌(1989—),女,汉,山西晋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经 济 论 丛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172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寻与实践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寻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5-07T14:12:06.280Z 来源:《教育艺术》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肖明华 [导读]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 肖明华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610213 摘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课程三个层面,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在探寻基础教育国际化及其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并努力创办高品位、高质量的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国际化视野国际课程外语教育特色 在以经济为主的全球密切联系影响下,教育国际化成为了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客观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学者对教育国际化的讨论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涉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特征、动因、现状与对策等,注重与欧美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比较研究。出于对教育民族性和本土化的考虑,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讨论是近几年才有所涉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国家对教育的开放,基础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扩大教育开放单列为一章,提出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由此看出,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位置。而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教育观念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在于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未来世界作准备,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情。 2.教育对象国际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国际化,重视外语教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上海教育国际化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与竞争能力。2004年,美国发布了关于国际教育的执行备忘录指出,以“保证公民对世界的广阔视野、对其他语言的熟练掌握和对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就培养目标而言,学界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民族情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3.教育模式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相互依赖,世界不同国家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更加频繁,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走向更加开放。为了推进教育国际化,很多国家对本国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各国都在考试制度、合作办学、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 4.教育内容国际化 当前各国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三是汲取国际课程教材的精华,创设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如环境科学、航空航天科学、能源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观念、对象、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国际化。概括起来说,教育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课程三个层面,即从全球化的视野去把握和理解教育,并注重多形式、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再将我国教育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进行横向比较,把握国际课程中的先进元素,并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从而促进有利于我国学生成长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学校现代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学校实践 教育国际化就是不断拓展教育的国际视野,推进自身的教育改革,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把握我国教育实情进行改革、创新;既把握国际标准,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亮点,形成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与话语系统,从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与竞争力。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发展之路,坚持以“素质培养、课程改革和文化引领”为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助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整合型发展,促进学生“品格力、生活力、竞争力”全面素质发展。与此同时,主张创办高质量、高品位的外国语窗口学校,在实践中“以语言为工具,以素养为追求,以思想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探索教育国际化,走特色发展之路。 1.以语言为工具:“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 外语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为教育国际化提供可能和基础。在英语的奠基下,学校外语教学开始繁花绽放,向多语种发展。如今,初步形成了双外语教学的格局。采取“双主修”和“一主一辅”的模式,开设德语、法语等语种的第二外语课程,丰富的语种供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引进外语原版教材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将40余人的行政班学生平行分成A、B两个教学班,外语课堂上学生受到了个性化辅导且能获得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时空;课堂中注重听、说、读、写、译、辩、演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教师教学注重文化差异的点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跨文化知识的积累;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为学生实现国内外双通道升学奠定了坚实的语言与交际基础能力。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6T模式”外语教育特色:(1)在外语教学上采用双师制、双班制(Two teachers,Two sections in one class),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按照学生的外语层次,把常态班分为A、B两个小班分别实施教学,有利于语言的实践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两位外语教师共同对常态班进行外语教学研究,既协作又分工,共享教育资源,使

国际化与本土化

Word文档仅限参考 Word文档仅限参考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 经营佐料之五十三 国际化与本土化 案例背景 雀巢咖啡如今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中销售,每年的消耗量为17亿杯,年销售额达l10亿瑞士法郎。1994年底,雀巢被美国《金融世界》杂志评选为全球第三大价值最高的品牌,价值高达l15.49亿美元,仅次于可口可乐和万宝路。 成功之道 雀巢咖啡的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这首先得益于其成功的品牌传播策略。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国际品牌应该意味着一位旅行者在每个国家都能找到同样的产品组成、同样的类型。但事实上,雀巢咖啡这一品牌到处是一样的,标签上的图案也可能是一样的,但产品的类型,实际的组成和口味在各国却是不同的。雀巢咖啡有100多个品种,它们的口味根据各国消费者的嗜好而改变。就食品而言,遵循统一的国际策略是不可行的,因为世界各地消费者有着明显差别的口味要求。雀巢的各地公司能够最好地做出分析,判断公司在食品方面的各种产品如何适应当地的口味习惯和偏好,并兼顾到各国与食品相关的法规。采取根据各地的口味和偏好而生产产品的策略获得了极大成功。 雀巢咖啡由总部对生产工艺、品牌、质量控制及主要原材料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而各国分公司的主管有权根据当地的要求决定每种产品的最终形成。这意味着公司既要保持全面分散经营的方针,又要追求更大的一致性。为了达到这样的双重目的,必然要求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是国际性经营和当地国家经营之间的平衡,也是国际传播和当地国家传播之间的平衡。 为了实现这种平衡,雀巢总部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文件,内容涉及公司品牌的营销战略及产品呈现的细节,为确保雀巢咖啡品牌的国际性发挥了巨大作用:标签化标准:对标签设计组成的各种元素做出了明确规定。如雀巢咖啡的标识、字体和所使用的颜色,以及各个细节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包装设计手册:提出了使用标准的各种不同方式,例如包装使用的材料及包装的形式。 品牌化战略:包括了雀巢产品的营销原则、背景和战略品牌的主要特性的一些细节。这些主要特性包括:品牌个性;期望形象;与品牌联系的公司;其它两个文件涉及的视觉特征;以及品牌使用的开发。 案例点评 公司业务在快速扩展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又确保公司品牌的统一性,雀巢咖啡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肖辉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除了通过实际工作训练之外,主要通过学校的培养。而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学校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现从我校实际出发,就如何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奏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序曲,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逐渐将世界各国经济连成一体,展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到20世纪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网络经济的推波助澜,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机遇。表现在推动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多年比较稳定的增长;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使世界贸易额多年来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国际资本流动、科技转移、人才流通对各国特别是对展中国家经济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跨国公司经营,可直接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少走冤枉路,有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发达国家因经济结构调整将一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之间的交流、留学生相互培养,每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可以到发达国家留学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各国带来

了风险和严峻挑战。由于各国经济本互依赖加深,各国市场开放,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经济领域,如金融、保险、证券等,受到外国跨国大财团的操纵,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会丧失部分经济主权。如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会空前增强。发达国家控制着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成为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使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穷富国不平等加深,导致全球X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另外,超级强国还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西方价值观大量输出到第三世界,以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目标。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损害。为此,必须要在大力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国际化便是其中一项有效举措。 二、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使世界各国在市场和生活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是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