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针灸学-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三十二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辨证要点

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中风的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调理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配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

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天枢、丰隆、支沟;

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可在患侧上、下肢各选2

个穴位,采用电针治疗。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配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强刺激,以眼球湿润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神阙用隔盐灸,不计壮数,以汗止、脉起、肢温为度。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用1.5~2寸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行针。行针时和留针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此法在半身不遂早期应用疗效更好,留针时间可延长至数小时。

(2)穴位注射法选上述四肢穴位2~4个。丹参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ml,隔日1次。适用于半身不遂。

二、眩晕

辨证要点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眩晕的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以督脉、足少阳经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百风太(猛)冲内关,(实在晕)

方义百会位于巅顶,可清利脑窍而定眩;风池位于头部,局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与太冲配伍,属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力。

操作毫针泻法。眩晕重症可每日治疗2次。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益精。以督脉、足少阳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山里百风(伤)肝肾,(人虚晕)

配穴肾精亏虚配志室、悬钟、三阴交;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胃俞。

方义风池为近部选穴,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补益气血。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顶中线、枕下旁线。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

(2)耳针法肾上腺、皮质下、交感、神门、额、内耳。每次选3~4穴,毫针刺或压丸法。

三、面瘫

辨证要点

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少阳和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面瘫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部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宜重。

阳白谷全(装)车封仓,(免谈)

阳白合谷颧髎颊车翳风地仓面瘫

配穴

风寒证配风池、列缺;

风热证配外关、曲池;

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浅配迎香;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目合困难配攒竹、昆仑;流泪配承泣;

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皮肤针叩刺,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

(2)刺络拔罐法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三棱针点刺,拔罐,每周2次。

(3)穴位贴敷法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0.3~0.6g,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大一粒,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做面饼,穴位贴敷,每日一次。

四、痿证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

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肉。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

主穴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肢体穴位可加用灸法,亦可用电针。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配穴

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2.其他治疗

皮肤针法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及手足阳明经体表循行线,皮肤针叩刺,以皮肤微红为度,隔日1次。

五、痹证

辨证要点

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病证。

其发生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外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操作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亦可用电针。

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及关节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每周1~2次。

(2)穴位注射法当归注射液,或丹皮酚注射液,或威灵仙注射液,选取病痛部位腧穴,每穴注入0.5~1ml,每周1~2次,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

患者,女,38岁。关节疼痛肿胀麻木,疼痛重着,苔白腻,脉濡缓者。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

A.膈俞、血海

B.肾俞、关元

C.足三里、阴陵泉

D.大椎、曲池

E.神阙、关元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配穴阴陵泉、足三里。

六、不寐

辨证要点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

主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情绪不宁,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为肝火扰心。

心悸健忘,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

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心肾不交。

多梦易惊,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

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为脾胃不和。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以督脉、手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三交百(块),神僧照(样)失眠

主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于脑,百会镇静安神,舒脑安眠;安眠穴位居头部,是治疗不寐的经验效穴;心主神明,神门以宁心安神;三阴交调和与不寐密切相关的肝脾肾三脏;跷脉主寤寐,司眼睑开阖,调节阴阳跷脉以安神助眠。

操作百会向后平刺,留针时间稍长。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皮质下、心、神门、交感。毫针刺,或埋针法或压丸法。

(2)皮肤针法从项部至腰部,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用皮肤针自上而下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

(3)拔罐法从项部至腰部,循足太阳膀胱经第1、2侧线,自上而下行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

七、郁证

辨证要点

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肝气郁结,郁火、痰湿、神乱均可致气机郁滞,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而出现郁证。病久则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

主症: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郁证的治法

调神解郁,疏利气机。取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1.基本治疗

主穴:百会印堂膻中内关神门太冲

心包心经督肝郁,内关太冲,神门惮(膻)

方义:督脉入络脑,故取百会、印堂调理脑神;心藏神,取心之原穴神门以养心安神;郁证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取肝之原穴太冲,疏肝理气解郁;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与气会膻中配合,可疏理气机,宽胸解郁。

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操作。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心、枕、皮质下、肝、内分泌、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刺,或加电针,留针20分钟。恢复期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风池、心俞、脾俞、足三里。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入0.3~0.5ml,每日或隔日1次。

八、心悸

辨证要点

病位在心,与胆、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七情刺激、素体胆怯及脏腑功能失常均可内犯于心,进而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而发病。

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及相应的俞、募穴为主

心包心经定心悸,膻中厥阴内神郄

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

方义:心包经络穴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心之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穴厥阴俞配其募穴膻中,可调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合以收宁神定悸之效。

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操作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毫针刺,轻刺激,亦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每穴注射0.5ml,隔日1次。

九、感冒

辨证要点

本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失宣肃。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主症: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脉浮。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

何故(有)太阳,缺大风,(还感冒)?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头痛甚配印堂、头维;鼻塞甚配迎香;

咽痛甚配少商;全身酸楚配身柱;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配穴中足三里、关元用补法或灸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2.其他治疗

(1)拔罐法大椎、身柱、大杼、肺俞。留罐10分钟,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三棱针法大椎、尺泽、耳尖、少商。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大椎可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3)耳针法肺、内鼻、下屏尖、额。毫针刺,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

十、咳嗽

辨证要点

外感、内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受邪,肺气不宣所致,多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肺失宣降所致,邪实与正虚并见。

1.基本治疗

(1)外感咳漱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肺与大肠外感咳,肺俞列缺合谷针

主穴:肺俞列缺合谷

方义:肺俞为肺气所注之处,位邻肺脏,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清肃有权;列缺为肺经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合谷为大肠之原穴,与列缺配合共奏宣肺解表、止咳之功。

配穴:

风寒袭肺配风门;

风热犯肺配大椎、曲池;

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袭肺者宜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罐。

2.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肺脾主,肺俞中府三交渊

主穴: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方义:肺俞、中府俞募相配,太渊为肺之原穴,三穴配合可宣肃肺气,化痰止咳;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配穴:痰湿阻肺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配膏肓。咯血配孔最,胁痛配阳陵泉;咽喉干痒配太溪;盗汗配阴郄;气短乏力配足三里、气海。

操作主穴用毫针平补平泻,或加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拔罐法肺俞、大椎、风门、膏肓。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多用于风寒束肺证。

(2)穴位贴敷法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量研成细粉,加入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胶布固定,30~90分钟后取掉,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

十一、哮喘

辨证要点

病位在肺,与脾、肾、心关系密切。发作期多表现为气阻痰壅的实证,亦有素体肺肾不足或正气耗伤者,发作时表现为虚哮。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肾等脏气虚弱,兼有痰浊内阻之证。

1.基本治疗

(1)实证肺中(痰)烈,缺吃(药)定喘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方义: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可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俞、中府,俞募相配,调理肺脏、宣肺祛痰、止哮平喘;定喘为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

配穴

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

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加灸;痰热阻肺者定喘穴用刺络拔罐法。

2.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山里高荒,太远太稀,肺肾定喘(虚)

三里膏肓,太渊太溪,肺肾定喘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方义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肺之原穴太渊配肾之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元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配穴

肺气虚配气海、膻中;

肾气虚配阴谷、关元。

操作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罐。

2.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法肺俞、膏肓、肾俞、膻中、定喘。用炒白芥子2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或麝香,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约贴30~90分钟后取掉,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若起疱,消毒后挑破,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感染。一般常在“三伏天”贴敷,即所谓冬病夏治。

(2)穴位埋线法膻中、定喘、肺俞、脾俞、足三里、丰隆。每次选1~3穴,每2~4周1次。

(3)穴位割治法膻中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穴位1cm,割去皮下脂肪,外用无菌敷料覆盖即可。每10~15天1次,一般1~2次。

(4)刺络拔罐法定喘、肺俞、大椎。适用于风热犯肺及痰热壅肺等热证。

十二、呕吐

辨证要点

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呕吐初病多实,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治疗

1.基本治疗内关(走)三里,胃脘(呕吐)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胃的俞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方义:中脘乃胃之募穴,胃俞为胃之背俞穴,二穴俞募相配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

操作毫针刺,内关、中脘用泻法,胃俞、足三里平补平泻法。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每次选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中脘、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 l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十三、胃痛

辨证要点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1.基本治疗内关(走)三里,中脘(胃痛)

治法和胃止痛。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操作疼痛发作时,远端穴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中脘可用隔盐灸。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选2穴,诸穴可交替使用。用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3)穴位埋线法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至阳(常有压痛点)。适用于慢性胃炎。

十四、泄泻

辨证要点

病位在肠,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脾、胃、肝、肾有关。各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脾失健运是病机关键。

1.基本治疗阴陵泉上巨虚,天神大输(俞),(急下)

治法运脾化湿,理肠止泻。以大肠募穴、背俞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

方义:神阙为局部选穴,用灸法既可温阳散寒除湿,又可清利湿热,为治疗泄泻的要穴;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针对脾虚湿盛之病机关键,取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化湿。

操作寒湿及脾、肾虚证针灸并用(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急性泄泻针灸治疗每日2次。

配穴

寒湿内盛配关元、水分;湿热伤中配内庭、曲池;

食滞胃肠配中脘、建里;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肾阳虚衰配肾俞、命门、关元。

慢性泄泻配脾俞、足三里;久泻虚陷者配百会。

有明显精神心理症状配神门、内关;

泻下脓血配曲池、合谷、三阴交、内庭。

胃痛饮食停滞:梁门、天枢。

2.其他治疗

(1)穴位敷贴法五倍子适量研末,食醋调成膏状敷脐(神阙),伤湿止痛膏固定。2~3日一换,适用于久泻。

(2)穴位注射法天枢、上巨虚。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十五、便秘

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兼见大便干结,腹胀,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为热邪壅盛(热秘);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为气机郁滞(气秘);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为气虚(虚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为血虚(虚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为阳虚阴寒内盛(冷秘)。

1.基本治疗三上钩(便)大输

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支沟足三里

方义大肠俞、天枢属俞募配穴法,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三穴共用,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畅,便秘得愈;大小肠皆属于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调理胃肠,宣通阳明腑气而通便。

配穴

热秘配合谷、内庭;

气秘配中脘、太冲;

气虚配脾俞、气海;

血虚配脾俞、三阴交;

冷秘配神阙、关元。

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冷秘、虚秘,神阙、关元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毫针刺,中等强度或弱刺激;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6、B12注射液,每次注射1~2ml。

十六、癃闭

辨证要点

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三焦、肺、脾等脏腑的气机失利密切相关。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小便不能,而成癃闭。

兼见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为膀胱湿热;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郁气滞;有外伤或损伤病史,小腹满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为瘀血阻滞;气短纳差,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气虚弱;腰膝酸软,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肾阳亏虚。

1.基本治疗

癃闭膀胱俞募穴,膀胱中极边交泉

治法调理膀胱,行气通闭。取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中极膀胱俞秩边三阴交阴陵泉

方义中极膀胱俞,属俞募配穴法,可调理膀胱气化功能,通利小便;秩边为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助膀胱气化;阴陵泉清利下焦湿热、通利小便。

操作毫针常规刺。针刺中极时针尖向下,使针感能到达会阴并引起小腹收缩、抽动为佳,若膀胱充盈针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膀胱;秩边透向水道。肾阳亏虚、脾气虚弱者可温针灸。

配穴膀胱湿热配委中、行间;肝郁气滞配蠡沟、太冲;瘀血阻滞配膈俞、血海;脾气虚弱配脾俞、足三里;肾阳亏虚配肾俞、命门。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肾、膀胱、肺、脾、三焦、交感、尿道。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强刺激。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敷贴法神阙。用葱白、冰片、田螺或鲜青蒿、甘草、甘遂各适量,混合捣烂后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加热敷。或将食盐炒黄待冷放于神阙穴填平,再用2根葱白压成0.3cm厚的饼置于盐上,艾炷置葱饼上施灸,至温热入腹内有尿意为止。适用于虚证。

患者,女,63岁,今晨起床后自觉半身麻木,右手持物无力。症见,神清,口眼歪斜,头晕目眩,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针灸处方选用

A.水沟、中冲、风池、曲池、内庭、丰隆

B.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丰隆

C.下关、颊车、合谷、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

D.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E.丰隆、涌泉、大椎、水沟、十二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患者神志清,所以判断为中风中经络,苔白腻,脉滑判断为风痰阻络证。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

患者,男,68岁。家属代诉: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内关、三阴交,灸法

B.关元、神阙,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合谷、丰隆,针刺用泻法

E.太冲、十二井,针刺用泻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临床表现判断为中风中脏腑。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强刺激,以眼球湿润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神阙用隔盐灸,不计壮数,以汗止、脉起、肢温为度。

患者头晕目眩,兼头痛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治疗应首选

A.风池、肝俞、行间、内关、百会、太阳

B.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行间、侠溪、太溪

C.百会、风池、太冲、内关、头维、中脘、丰隆

D.心俞、脾俞、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E.心俞、足三里、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主症判断为眩晕肝阳上亢证。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患者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兼见心悸健忘、纳差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数。除主穴外应选

A.行间、侠溪

B.心俞、胆俞

C.太溪、肾俞

D.心俞、脾俞

E.内关、足三里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根据主症判断为不寐心脾两虚证。配穴为心俞、脾俞、足三里。根据选项,最佳答案为D。

A.尺泽、肺俞

B.阴陵泉、大椎

C.脾俞、胃俞

D.肝俞、肾俞

E.气海、关元

痿证湿热浸淫配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痿证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

痿证肺热津伤配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痿证肺热津伤配尺泽、肺俞。

A.心俞、脾俞

B.太溪、肾俞

C.胆俞

D.三焦俞、水分

E.膻中、膈俞

心悸,兼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宜取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

心悸配穴: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心悸,兼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宜取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

心悸配穴:水气凌心配三焦俞、水分。

患者,男,57岁。平素脾胃虚弱,今食用冷冻西瓜后呕吐,吐物清稀质淡。身倦,四肢不温,倦怠乏力,舌淡,脉濡滑。治疗应选用

A.中脘、内关、上脘、胃俞

B.内关、足三里、公孙、丰隆

C.中脘、内关、脾俞、胃俞

D.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E.中脘、内关、期门、太冲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主症判断为呕吐脾胃虚寒证。

主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脾胃虚寒配脾俞、神阙。

患者,男,42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并呕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沉弦。治疗应首选

A.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

B.中脘、内关、脾俞、胃俞

C.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D.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E.足太阳、督脉经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根据主症判断为胃痛肝气犯胃证。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配穴: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试题及答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治疗头痛肝阳上亢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B 治疗前头痛风邪袭络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C 患者,男,38岁。素患腰痛,近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腰部触之僵硬,俯仰困难,其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脉弦涩。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 A.膈俞、次髎 B.命门、阳陵泉 C.腰阳关、养老 D.命门、志室 E.次髎、阳陵泉 『正确答案』A 患者,女,38岁。腰部冷痛重着,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腰阳关 B.膈俞 C.肾俞 D.后溪 E.申脉 『正确答案』C

患者,女,43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游走不定。治疗除取阿是穴及局部经穴外,还应选用的是 A.膈俞、血海 B.肾俞、关元 C.足三里、阴陵泉 D.大椎、曲池 E.神阙、关元 『正确答案』A 例题 治疗中风闭证,除选太冲、劳宫穴外,还应选 A.水沟、中冲、风池 B.水沟、十二井穴、丰隆 C.下关、颊车、合谷 D.中冲、太冲、丰隆 E.丰隆、涌泉、大椎 『正确答案』B 患者,男,68岁。家属代诉:患者于今日下午外出散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目合口张,鼻鼾息微,遗尿,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督脉经穴,灸法 B.任脉经穴,灸法 C.背俞穴,灸法

D.足阳明经穴,灸法 E.足厥阴经穴,针刺用泻法 『正确答案』B 患者,女,45岁。失眠2个月,近日来入睡困难,有时睡后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彻夜不眠,舌苔薄,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 A.神门、内关 B.神门、胆俞 C.神门、三阴交 D.心俞、脾俞 E.心俞、足三里 『正确答案』C 患者,男,22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选 A.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经穴 B.手少阴、手太阳、手太阴经穴 C.手太阴、足太阳、手少阳经穴 D.手太阴、手少阳、足少阳经穴 E.手阳明、足阳明、手太阴经穴 『正确答案』A 患者,男,60岁。咳嗽1个月,劳累后加重,咳吐黏痰,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濡滑。治疗除取肺俞、太渊穴外,还应取 A.风门、大椎、合谷 B.三阴交、阴陵泉、丰隆 C.脾俞、胃俞、列缺 D.尺泽、列缺、外关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讲义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晕厥 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 以督脉穴为主。 主穴百会内关水沟足三里 助记:百关水足 方义 水沟、百会为督脉穴,为醒脑开窍要穴;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醒神宁心; 足三里补益气血,使气血上奉于头以苏厥醒神。 晕厥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 2.三棱针法:取太阳、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3.指针法:取水沟、内关、太冲,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现疼痛反应并苏醒为度。 细目二内脏绞痛 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 心绞痛 本病病位在心,病机为心脉痹阻。 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郄门阴郄膻中内关 助记:二戏贪官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通阴维脉,治心绞痛特效穴; 郄门、阴郄为心包经心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 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治心胸疾患。 心绞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耳针法:取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 胆绞痛 病位在胆。病机为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胆俞阳陵泉日月 主穴:二胆凌日月 方义 胆囊穴为治胆病验穴; 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 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配穴。 胆绞痛针灸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2.耳针: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剧痛缓解后行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肾绞痛 本病病位在肾。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肾绞痛以实证为主。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1.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1)闭证 【主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 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 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 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 【主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 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取穴】关元、神阏(隔盐灸)。 (3)附注 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 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 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3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 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 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完整版

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4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 发布:2011-11-1714:33:59|来源:大众养生网|责编:驴宝宝924 对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小编也就不再啰嗦了,爱美的女性很多都会很热衷针灸减肥,不仅能瘦身效果明显,还能将身体气血调理通畅,脸色红润,其实针灸不仅能减肥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下面介绍几种针灸疗法: 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7、牙痛:上牙痛取下关、内庭,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沟、天枢、长强,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针刺。落枕用泻法,大椎、后溪,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10、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均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2.月经后期:取命门、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11、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条灸命门20分钟。 12、痢疾:针治痢疾,有较好的疗效。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如有发热的,加刺曲池;头痛的加剌风池、百会;不发热而下痢过久的,可艾条灸关元10分钟,或隔盐灸神阙。 13、哮喘:针灸有缓解防止发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条灸20分钟;如痰色发黄时,针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如果平时常灸肺俞、气海,可以防止发作。 14、头痛: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头项痛等区别。针灸治疗,是按头痛的部位来取穴的。正头痛:取上星、合谷,攒竹,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偏头痛:取太阳、头维、外关。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顶痛:取百会、太冲、后溪,冲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项痛:取风池、列缺,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一次。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穴位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很多朋友问到艾灸的季节和时间,艾灸什么时候最好?艾灸多长时间为宜?其实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时候。什么时候都可以灸。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艾灸用做保健养生是可以比较灵活掌握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也不一定非要灸够多少时间不可。一般以局

针灸治疗临床内科病症识记歌诀1

针灸治疗临床内科病症识记歌诀 1.头痛:头痛百会风池穴,外感太阳和列缺,内伤实证加头维,虚证则加三里穴。 2.面痛:面痛攒竹四白穴,下关地仓面部穴。再加合谷风池穴,祛风通络止痛绝。 3.落枕:落枕阿是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从,舒筋通络又活血,落枕病痛疗效绝。 4.肩周炎:肩周炎用肩三针,再加肩前阿是穴,通经活血又止痛,老年肩疾疗效绝。 5.腰痛:腰痛阿是大肠俞,再加委中治疗足,通经活血又止痛,腰痛疾患疗效独。 6.坐骨神经痛: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7.痹症:六大关节部位取穴为主,再加阿是。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8.面瘫:面瘫阳白四白穴,攒竹鱼腰颧髎穴,夹车地仓合谷穴,再加昆仑委中穴。 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太阳经为主。 9.痿症:上肢:肩髃曲池合谷穴。下肢:髀关阳陵三阴穴。治则:祛邪通络,濡养经筋。 10.中风: (1)中经络:上肢:极泉尺泽内关穴。下肢:委中三里(水沟)三阴穴。 治则: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2)中脏腑:百会,水沟,内关,素髎穴。治则:醒神开窍。 11.眩晕: (1)实证:眩晕实证用百会,风池内关太冲随。治则:定眩,平肝化痰。 (2)虚证:眩晕虚证用百会,风池三里肝肾随。治则:定眩,补气养血。 12.痫症: (1)发作期:痫症百会与水沟,内关后溪涌泉谋。再加太冲和丰隆,发作时为主穴求。(2)间歇期:太冲丰隆阳陵泉,间使鸠尾筋缩连,化痰熄风又通络,间歇时期治疗验。 13.不寐:不寐安眠四神聪,神门印堂一起用。再加申脉与照海,安神利眠疗效宗。 14.郁证:郁证百会与神门,内关水沟太冲寻。疏肝解郁调神气,治疗郁证各证型。 15.心悸:心悸内关郗神门,厥阴巨阙膻中寻。安神定悸,心悸各证疗效神。 16.感冒:感冒风池太阳穴,大椎合谷列缺穴。-----祛风解表。 17.咳嗽:咳嗽主穴肺天突,外感列缺合谷府,内伤太渊三阴交,咳嗽病症皆消除。(府:中府) 18.哮喘:哮喘肺俞定喘穴,列缺尺泽膻中穴。——祛邪肃肺,化痰平喘。 19.胃痛与呕吐:胃痛主穴有中脘,再加内关三里全。若有呕吐加胃俞,胃痛呕吐病症散。 20.腹痛:腹痛下脘三里穴,天枢太冲关元穴。(可加中脘,三阴穴)—通调腑气,缓急止痛。 21.泄泻:泄泻大肠天枢穴,神阙巨虚三阴穴。 实证(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虚证(慢性):天枢,神阙,公孙,三里。 22.便秘:便秘支沟天枢穴,水道归来丰隆穴。再加大肠治疗穴,调肠行滞通便绝。 23.癃闭:实证秩边阴陵泉,膀胱中极三阴全。虚证秩边与关元,三焦脾肾膀胱选。 24.月经不调:月经不调三阴交,气海血海关元疗。 25.痛经:痛经主穴三阴交,实证中极和次髎 ..。虚证气海三里疗。(次髎为经验穴。) 26.经闭:经闭关元三阴交,归来合谷肾俞效。(血枯:归来,关元,三里;血滞:归来,中极,三阴交) 27.崩漏:崩漏主穴三阴交,实证公隐 ..关元疗,虚证地机三里海.。(公孙,隐白,气海) 28.绝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三阴交,肝脾肾腧气海疗。 29.阴挺:阴挺百会三阴交,子宫气海维道疗。 30.带下:带下阴陵三阴交,带脉中极白环疗。(可加关元) 31.遗尿:遗尿主穴三阴交,膀胱中极关元疗。 32.瘾疹:瘾疹曲池合谷穴,血海膈俞委中 ..穴。(委中又名血郄)------疏风和营。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精)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处方: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处方:关元。神阏(隔盐灸)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感冒】 1.风寒感冒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中署】 1.轻证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处方:百会、人中、十宣、曲泽、委中、阳陵泉、承山、神阏、关元。转筋者,近取筋会、阳陵泉和承山穴以舒筋解痉。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加减:渴饮加金津、玉液以清热生津。【哮喘】 1.实证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处方:膻 中、列缺、肺俞、尺泽。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附注:(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2)发作发严重或持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面、十二井、太冲足背、丰隆小腿、劳宫手掌。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即:少商(肺)拇指,商阳(大肠)食指,厉兑(胃)足食趾,隐白(脾)拇趾,少冲(心)小指,少泽(小肠)小指,至阴(膀胱)小趾,涌泉(肾)足底,中冲(心包)中指,关冲(三焦)无名指,足窍阴(胆)无名趾,大敦(肝)拇趾。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面、合谷手;语言不利加哑门项、廉泉颈、通里前臂、关冲无名指。 2.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腹。神阏腹(隔盐灸)

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二、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手腕、风门胸背、风池枕、合谷手。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鱼际手、外关手腕。 三、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内关手腕。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头顶、人中面、十宣手、曲泽肘、委中下肢、阳陵泉下肢、承山下肢、神阏腹部、关元腹部。

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 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 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 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舌质 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 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

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 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 MRI检查示椎管变窄, 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 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 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不足型: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 流泪,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驱痛,血压增高,四肢发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X线摄 片,上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类型、病情轻重、病期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 1.枕颌带牵引治疗: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通畅气血,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 2.手法治疗:按摩、整脊。 3.药物治疗: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 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精选试题)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治疗因痰饮引起的呕吐,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脾俞、章门 B.下脘、足三里 C.上脘、行间 D.梁门、内庭 E.膻中、丰隆 2、面瘫中口歪主要是哪些经筋功能失调() A.手太阳和手、足阳明 B.足少阳和手、足阳明 C.手太阳和手、足少阳 D.足太阳和手、足少阳 E.手少阳和手、足太阳 3、治疗少阳头痛,除主穴外应配用的穴位是() A.率谷、外关、足临泣 B.印堂、攒竹、合谷 C.天柱、后溪、申脉 D.血海、膈俞、内关 E.四神聪、太冲、内关

4、漏肩风主要与以下经脉的阻滞不通有关的是() A.手太阳、手少阳、手厥阴 B.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 C.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 D.手太阴、手厥阴、足少阳 E.手阳明、手太阳、足少阳 5、漏肩风肩外侧疼痛明显者,所属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阴肺经 E.手少阴心经 6、疼痛在腰脊中部,主要的相关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少阳胆经 D.带脉 E.督脉

7、辨证为热痹者,治疗应加用() A.肝俞、太冲 B.血海、膈俞 C.阴陵泉、足三里 D.肾俞、关元 E.大椎、曲池 8、面瘫的恢复应加用的穴位是() A.膏肓俞 B.足三里 C.命门 D.关元 E.气海 9、针灸治疗中风病中脏腑,应取用的主要经脉是() A.手厥阴经、督脉为主 B.手厥阴经、任脉为主 C.足厥阴经、督脉为主 D.足厥阴经、任脉为主 E.手、足厥阴经为主 10、中风闭证应加用的穴位是()

A.十宣、十二井穴、合谷 B.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C.十二井穴、太冲、阳陵泉 D.太冲、关元、神阙 E.十二井穴、关元、神阙 11、治疗心胆气虚之不寐,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 A.心俞、胆俞 B.心俞、脾俞 C.太溪、肾俞 D.行间、侠溪 E.内关、足三里 12、治疗感冒的主穴是() A.列缺、合谷、肺俞、太渊、大椎 B.鱼际、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C.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D.太渊、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 E.尺泽、肺俞、膏肓、太溪、足三里 13、针灸治疗腰痛的主穴是() A.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中医执业医师 针灸学 第二十八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细目一头痛 大纲要求: 一、头痛的辨证要点 二、头痛的治法 三、头痛的处方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一、头痛的辨证要点 头痛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头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头痛辨证: 头痛辨证: 还有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二、头痛的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凡痛证,皆取阿是穴!

头痛主穴---不管什么证型,只要是头痛,就用主穴。 头痛配穴---辨证基础上,不同证型用不同配穴,犹如用方之加减。 三、头痛的处方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穴 趣味记法:百风太赫+阿是 (赫,猛烈也。很多风刮的太猛,吹头痛了) 方义 1.局部取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可疏导头部经气;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带风字之穴,皆祛风) ------局部取穴,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2.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四总穴:面口合谷收)。 3.凡痛证,基本都取阿是穴! 16年:针灸治疗太阳头痛的配穴是-----天柱,后溪。 续表(对照总结的表格) 四、头痛的治疗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案例题:男,25岁,突发头痛,后头严重,连及项背,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之外,还应配 A.天柱 B.印堂 C.外关

2010针灸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型,颈椎退行性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成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片正位显示气构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及压顶实验阳性,颈椎X片示椎体增生,构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型:枕颈部疼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

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阶段改变。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成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胀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彭出,压迫脊髓。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不足型: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驱痛,血压增高,四肢发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X线摄片,上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 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据类型、病情轻重、病期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 1.枕颌带牵引治疗: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通畅气血,缓解症状。牵引重量和时间长短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 2.手法治疗:按摩、整脊。 3.药物治疗: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练习题

一、A1 1、因体质虚弱所致的虚性晕厥除主穴外,应选用 A、气海、关元 B、风池、肾俞 C、合谷、太冲 D、合谷、内关 E、素髎、内关 2、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 A、内关、血海、太冲、外关 B、内关、阴郄、膻中、郄门 C、外关、阴郄、膻中、内关 D、外关、血海、太冲、膻中 E、心俞、膻中、神门、阴郄 3、治疗肾绞痛的主穴,除肾俞、膀胱俞外,还包括 A、血海、阴陵泉、委阳 B、膈俞、三阴交、阴陵泉 C、三焦俞、三阴交、阳陵泉 D、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E、三焦俞、阴陵泉、委中 4、有关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症,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耳针治疗可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等 B、胆囊穴只用于治疗胆囊炎不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C、治疗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D、毫针刺,用泻法 E、可以选用针刺迎香透四白 二、A2 1、治疗心前区刺痛,心痛彻背,心慌汗出,遇寒诱发,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针灸取穴是 A、内关、阴郄、郄门、膻中、神阙、至阳 B、内关、阴郄、郄门、膻中、血海、太冲 C、内关、阴郄、郄门、膻中、中脘、丰隆 D、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厥阴俞 E、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脾俞 2、治疗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针灸取穴除阳陵泉、日月外,还可用 A、胆囊穴、胆俞 B、阑尾穴、中脘 C、胆囊穴、京门 D、中脘、天枢 E、梁丘、太冲 三、B

1、A.关元、气海 B.合谷、太冲 C.十宣、气海 D.内关、百会 E.十二井穴 <1> 、治疗晕厥虚证者,宜加用 A B C D E <2> 、治疗晕厥实证者,宜加用 A B C D E 2、A.委阳、合谷 B.胃俞、阴陵泉 C.内关、足三里 D.内庭、阴陵泉 E.曲池、足三里 <1> 、肾绞痛属于下焦湿热者,宜加用 A B C D E <2> 、胆绞痛属于肝胆湿热者,宜加用 A B C D E

内科常见病中医治疗

第三章内科常见病针灸治疗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 配方一:合谷、印堂、大椎 方法:合谷直刺0.8-1寸,边提插边观察(问、手摸)至患者前额出汗止。头痛加印堂;高热大椎拔罐。或大椎微斜向上斜刺1-1.5寸,缓慢进针,小幅度捻转,10次每分,并用力提针,患者先觉后背沉重,继而针感沿督脉下传至大腿和上臂,立即出针,患者手掌湿润,15分钟后周身汗出,体温下降,一般一次即愈。另直刺身柱1寸,留针20分钟对高热不退者多1次见效。 配方二:少商、中商、老商 方法:“三商一心”0.5寸毫针针尖略向上刺入穴位大幅捻转几次后出针,挤出鲜血数滴,或三棱针刺血。头痛配印堂,恶心呕吐配足三里,咳嗽配尺泽,鼻塞流涕加迎香,身热加大椎、身柱,均强刺激,要求针后全身微汗,症状减轻后出针。多2-3日痊愈。 配方三:风门、陶道 方法:提起皮肤,三棱针放血。\ 呃逆(膈肌痉挛) 指针法 1取穴:涌泉、止呃(攒竹与睛明连线的眶上缘处)、少商。 2方法:先取涌泉。患者仰卧,医者用细小圆钝物体(如棉签等)用力按压单侧涌泉,以能耐受为度,按压1~2分钟。如不止,则按压止呃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穴位,同时令病人做一次深吸气,屏住呼吸,时间越长越好,再慢慢出气,1次不止再做两次。亦可用拇指紧掐病人左手少商穴,使酸胀感持续半分钟,呃逆即可停止。不止者可用上法每日治疗两次。 针刺法 1取穴:翳风。 2方法:取双侧翳风穴。患者仰卧或坐位,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尖向咽喉部刺入1寸,捻转手法,得气后大幅捻转5~6次,同时嘱患者屏气。时间越长越好,如1次未止,则可用同法操作2~3遍,留针30分钟。 主治:呃逆(膈肌痉挛)。

取穴:平承山穴外开腓肠骨边缘,一侧取穴,左右均可。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直刺一寸五分深,使有酸麻感停止后出针,一般一次即愈。 主治:呃逆 取穴:内关(男左女右) 手法:用毫针。吸气时进针,太指向前进针五分,提出三分;然后再令患者吸气。进针五分。共进退三次;留针十至十五分钟。 取穴:阴郁中腔 手法:用毫针直刺中脘穴五分、阴郁穴三分,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一至二小时。连刺一至三次,每日一次。 我在临床上发现,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疗效确实,一些按压攒竹无效的患者,按压翳风穴即可取效。现在我治疗呃逆,按压翳风穴已是首选之法。至于获效机理,呃逆总由气机逆乱所致,三焦是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三焦经又主气所生病,故按。 【取穴】合谷,位于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中点。见图46. 【刺法】取4寸毫针,针合谷透后溪,针入约半分钟,呃止。此时患者有头晕感,嘱闭目静卧,随即取针,3分钟后头晕好转。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2):20.1983. {取穴}攒竹(双)。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操作】患者取正坐仰靠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对面或右侧,用双手大拇指尖的桡侧缘,着力切陷指针双侧攒竹穴,边切边揉,使前额部产生酸麻、沉、胀,其呃自止。 【来源】《针灸治疗百病荟萃》,1989,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取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见图1. 【刺法】针尖向肘部斜刺2——5分,强刺激,直至取效。 【来源】江西中医药,920:36,1986. 胃疼 主治:各种胃痛。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七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4个) 细目一头痛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颠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各种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二)头痛的治法 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根据头痛部位循经取穴和取阿是穴为主。 (三)头痛的处方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 方义:通经活络止痛百合太疯,(令人头痛) 百会—督脉经穴 太阳—经外奇穴可疏导头部经气 阿是穴 风池—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可以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合谷—为行气止痛要穴,善治头面诸疾。

局部+对应经脉 头痛的治疗操作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证加灸;瘀血头痛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头痛剧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强刺激和久留针。 头痛连及项背,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应首选 A.风池、太冲、合谷、内关、后溪 B.风池、百会、中脘、丰隆、合谷 C.百会、风池、合谷、风门、列缺 D.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E.率谷、太阳、侠溪、内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兼恶风畏寒,苔薄白,脉浮紧”提示外感风寒头痛,选穴为百会、风池、合谷、风门、列缺。 针灸治疗太阳头痛的配穴 A.印堂、内庭 B.关冲、合谷、少冲 C.天柱、后溪、昆仑 D.率谷、外关、足临泣 E.四神聪、太冲、内关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针灸治疗太阳头痛的配穴天柱、后溪、昆仑。 针灸治疗中头面躯体痛症按部位配穴总结 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手少阳:外关足少阳:足临泣/悬钟 手太阳:后溪足太阳:昆仑/申脉/后溪 手太阴:列缺 厥阴:内关、太冲 督脉:后溪/水沟 细目二面痛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密切相关。外感邪气、情志内伤、久病或外伤成瘀等,均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面痛以实证为多见,亦有虛实夹杂之证。 “三叉神经痛” 主症面部突然发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可引起面部肌肉抽搐,多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和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称为扳机点。 (二)面痛的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取手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三)面痛的处方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面瘫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参照1991年7月出版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㈡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液减少。 ㈢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血流变,血脂,肝功,肾功能等检查。二鉴别诊断 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三中医辨证论治

⑴风寒袭络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舌象:舌苔薄白。 脉象: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本方为麻黄、防风、杏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黄芩。加牵正散 ⑵风热灼络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石膏生地。可加牵正散。若风热甚者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⑶风痰阻络 症状: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或抽搐,颜面作胀,头重身轻。 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 脉象:脉弦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