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哪里来》案例分析

《生活垃圾哪里来》教学案例

一、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理念: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应该力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所以我在执教《生活垃圾哪里来》一课时,遵循“回归生活”这个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力图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课前收集材料,课上整理反思,使学生课堂讨论源于生活;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了解数据,体会垃圾数量之多,并导入学习。

1.猜一猜,在我们生活的这座美丽的城市上海,你知道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吗?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2.到底有多少垃圾呢?有关人士对此做了相应的调查并制作了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3.了解了这些数字后,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个数字很惊人。

生:那么多的垃圾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

生:每天我乘车过黄浦江,发现江水越来越脏,垃圾影响水源,危害人体的健康。

生:垃圾不断地增长,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生:我们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会污染空气给空气带来许多有害物质。

生:垃圾那么多,会使我们的环保越来越差。

4.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多的垃圾会影响市容、水质、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危害,那么多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揭示课题)(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有了“环保”的概念,但还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兴趣。因此,我从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上海一天的生活垃圾数量,使学生在感叹垃圾数量惊人的同时,也意识到减少垃圾的迫切性,从而产生探究垃圾出路的兴趣。这一环节不但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促使学生思考,便于他们在后一环节中联系自己生活的情况进行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贴近生活,使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教师出示录像(吃的方面)请学生思考,录像中的小朋友将什么扔了,为什么扔掉?

生:牛奶过期变质了,里面含有细菌,所以要扔掉。

生:牛奶过期了,如果吃了就会肚子疼。

生: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吃了变质的蔬菜,后来拉肚子到医院去吊盐水,几天没能上学。

2.教师分别从穿、用、住这三方面出示三段录像,同时问学生:录像中的小朋友将什么扔了,为什么扔掉?

(新教材消除了原来神圣光环,呈现出开放性,活动性。在《生

活垃圾哪里来》一课中出现了较多垃圾的图片意在让学生明白生活垃圾的产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通过试教,我发现这些图片对于学生了解垃圾的来源并不十分难,却无法让学生从自身产生共鸣。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用好教材?鲁洁教授提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所以我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和学生实际,从吃、穿、住、用这四方面选择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请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垃圾的来源,同时也给垃圾进行了分类。而且这些事例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会觉得它真实,因而可信;觉得它离自己很近,因而可亲。小学生主要通过某种具体情境的直接感知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境创设,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心弦。)

(三)通过小组讨论和家庭调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成长。

1.除了刚才录像中所提到的,在吃、穿、住、用这四个方面还存在着哪些垃圾,请小朋友选择自己的伙伴组成小组挑选其中的一方面进行讨论,并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2.课前,老师让每个小朋友回家做了一次小小调查员,调查你们家一周会产生哪些垃圾,请小朋友来交流一下。

(教学中,我力求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首先,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选择自己的伙伴组成小组挑选吃、穿、住、用其中的一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机会听取同学的想法,丰富自己的

认识。新教材赋予了我们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沟通中学”、“合作中学”、“体验中学”。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然后,我又让学生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家庭调查”,调查每一个家庭一周所产生的垃圾。通过看一看、写一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和了解家庭生活垃圾。通过调查让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垃圾的产生和增多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垃圾问题,都有义务来减少垃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