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体论

关于本体论
关于本体论

关于本体论,认识论

(2010-10-27 17:07:03)

转载▼

标签:

杂谈

由于对哲学基本的本体论,认识论理解不够透彻,特查询如下解释,

1、本体论就是哲学中的元理论或元哲学,亦可称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写过一本《Metaphysics》又称“物理学之后”,后来西方人便将其超感觉、超经验的“存在”或“本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最抽象的哲学称作Metaphysics。直到16世纪后期,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才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ontology(本体论)一词。ontology来源与希腊文on(存在、有、英文译为being),它比Metaphysics更能体现哲学这一学科特点,因而很快被接受。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2、本体论:探究世上到底(真正)有什么东西,其中眼前即见的东西往往不被认为就是真东西. 认识论:假如世上有某种东西,(人)怎样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本体论一般来说是认识论的前提,认识论也反过来确证某种本体论.在近代曾有一个时期(一般认为是笛卡尔开创的),认识论被认为优先于本体论,也就是说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前提.

3、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根据的学问,也就是存在为什么能够存在。比如说桌子为什么存在,是因为桌子的材料呢?还是因为桌子的概念?若是材料的话,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材料才符合桌子?木头、石头、塑料、冰块…似乎都可以,那么看似便是因为桌子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桌子的概念呢?这概念是自在的么?还是由我这个主体赋予的?这些都是本体论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考虑方式。当然,“本体论”这个翻译方法不太妥当,西文的原词是ontology,意即存在之学问,现在有人把它翻译“存在论”、“存有论”,还有人干脆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直接将其翻译成“是论”(是表示系词)。认识论就是研究真理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世界是何以被我认识的,这种认识是否是真实的。西方哲学自近代(笛卡尔)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区分了主客体,认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主体的我赋予他的。这在康德的哲学中比较典型,康德认为,知性为自然立法,意即世界之所以如此这般,是因为有我的认识形式这个“认识之网”,若没有这“认识之网”的话,世界可能是混沌的,或者可能是我们无法当前感知的另一种情况,康德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假如每个人生下来都戴了一副红色的眼镜,那么世界就是红色的。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唯物主义说,世界是客观自在的,我们的认识是对客观自在的世界的反映,因为世界是这般的,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便是这般的。不过对于哲学初学者的我来说,更倾向于所谓唯心主义的思路,即认识论决定本体论,就比如上述康德的比方,假如每个人生下来都戴了一副红色的眼镜,那么世界就是红色的。我们之所以感知到世界是如此这般,是因为我们有如此这般的认识形式,通俗点说就是因为我们有如此这般的眼耳鼻舌身。——-以上均来自百度百科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长期以来,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根基性问题一直是思考和研习马克思哲学的学者无法回避和拒斥的问题。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后,作为哲学基础的本体论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要彻底究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正确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候,要从四点做起: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直面文本。 一、直面历史:“本体论”一词的语言考古学 所谓直面历史即直面哲学的历史,是指在研究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时候要分析清楚本体论一词在哲学史上所指为何物,也就是对“什么是本体论”的回答。我们都知道,本体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学的ontology 一词译介过来的,其实ontology 一词从词根上看并不蕴有本体的意思,但当我们把这一词语翻译成本体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关于本体的学问。诚然,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对本体论的研讨范围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都承认本体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所以,从本体论的内涵着手是弄清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没有本体论以及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前提条件。从语词的发展来看,不管是英文中的ontology、法文中的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徐 钊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交锋与争鸣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做到四个直面: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和直面文本。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有本体论的,不能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4-0022-05 ontologie,还是德文中的ontologie,都是由拉丁文中ontologia 一词发展而来的,而ontologia 又源自希腊文中表达“是”或“存在”的logos 和onta。我们发现,在希腊文中,on 和onta 在语义上等同于英文里的being 和beings、拉丁文的ens、德文的sein。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中,on 主要被翻译成“存在”、“有”和“是”。但是汉语的这些译名都只译出了on (being)的部分意思。王太庆认为:“他们的to be (Being)之类的词里头同时包含着我们的‘是’、‘有’、‘在’三个意思,他们认为这三个意思是一个意思,这三 合一的意义就体现在being 这个范畴里。” [1] 这样,我们可以在理解“是论”概念的同时,一并看出“是论”与具体的“是”的区别。从柏拉图的逻辑来看,“是”论是共同的“是”,具体的“是”是分有的“是”。所以,“是”有比“存在”更广泛的意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论’是专门研究‘有’(‘是’)本身,以及‘有’(‘是’) 凭本性具有的各 种属性。” [2]122 当然这不表明其他学科不研究“有”(“是”),它是说其他学科研究的只是“有”(“是”)的某一部分。也就是说“是”(“有”)指称的“什么”或“这个”是他们的研究问题。 沃尔夫对本体论的内涵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 抽象的形而上学。” [3]179 此外,有些学者从本体论与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徐钊(1966— ),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7月第4期Jul.2010No.4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并不是人们主观随意划定的,总体而言,我们的一个理论前提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即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不是以成品这种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存在的。 文学本体论指关于文学存在的本源与本质的学说和理论。 (1)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社会生活,可称之为反映论本体论; (2)从文学是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可称之为表现论本体论; (3)从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出发,认为文学的本体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及作品自身,可看作是文本学或现象学的本体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在所有意欲包罗万象的理论中,就艺术作品总的情况而言,有四个要素即包括作品、作家、宇宙、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他们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需要找到一个中介,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其核心是作品,在这四大要素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即这个中介就是作品,他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也反映了作者的批评立场始终就是与阅读文学作品密切相关的,作品与艺术家(也及其作者)的关系也是艾布拉姆斯讨论的重点。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在《洞穴》中他提出的观点偏向于世界,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他这种看法认为: 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他通过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洞穴里所发生的一切,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72612606.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e72612606.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7261260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法理学问题 第五章 本体论

第二编法律的本体论第五章本体论、心智和行为主义 本体怀疑论 在第一编中,我主要是把法律客观性问题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即认识论问题来处理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建立(或摧毁)知识的基础和保证。认识论与处理存在(如果不那么引人争论的话,处理“是什么”)问题的本体论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这一事实,即提出有争议的、本体论的实体,这经常是作为一种工具,为的是努力解决认识论问题。如果我们同意柏拉图,认为有一个大写的正义形式存在,有一定才能和经验的人就可以达到,那么,我们也许就会相信,我们可以与大写的正义形式做个比较,以此测定某个法律判决是否成立;如果我们认为上帝曾以一种人的理性可以达到的方式在自然之书中规定了司法的诸多原则,我们就同样可以进行比较。我们甚至无需要求那么高,只要能够显示每个有关法律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也许就会认为,我们可以保证好的法官有能力正确决定疑难案件,[1]尽管对究竟哪个答案正确还会继续争论,甚至无休无止也无妨。相反说来,如果能显示律师和法官在努力理解这些有用实体时会遇到严重的困难,那么怀疑主义的立场就会得到强化。 长期以来,哲学家都对非物质的“东西”困惑不解,尽管他们对这类讨论的热情正开始减弱。我们也许会暂时同意,芝加哥和纽约算是东西,或者是一些东西的集合。但芝加哥在纽约西部,这个“事实”难道也是一个东西么?那么另一种关系,比方说毕达哥拉斯公理呢?这也是东西吗?它显然没有时空位置;而且,就算是,如果从来没有人发现它,它又是不是呢?数字和其他数学实体是客观的,在一定意义上疼痛和颜色却不是客观的。但在一定意义上数字是不实在的(actual),而疼痛和颜色却是实在的。因此哪些东西更为“真实”呢?印在这纸上的字是东西,这些字所表述的命题也是东西吗?一匹马是东西;那么“柏伽索斯[2]是神话中的一种马”这句话中(这句话还刚好为真)的柏伽索斯又是不是?当人们声称某种东西不存在之际,难道我们不也可以认为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什么“东西”吗?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水会沸腾;这就使得因果关系也成为一种东西了吗?那么水会沸腾的性能(capacity)是不是东西呢?更一般地说,一些性质(颜色、豹猫[ocelot]静止时的速度、稳定的巨大砾石的重量、暴躁者的脾气)是否东西呢?意图是东西吗?人是否具有物质的(躯体)和非物质的(心智,或者如果你更愿称之为灵魂)两部分?一只兔子是一个东西;法律是不是一个东西呢?还有那些道德“实体”呢?“善”是实在的吗?“正义”呢? 思考这些问题很容易让人晕头转向。但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如果反思一下,甚至物质和非物质东西之间的区别也很模糊。一个“坚实的物体”,例如,一张桌子,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但它大多是由虚空组成的(其原子内以及原子之间的虚空);一群鸽子也是一个物质的东西,但在其组成的各部分之间有明显可见的空间。“美国城市”是另一个非连续的、却多少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但“纽约的一只鸽子与芝加哥的一只麻雀”却不是一个东西;并非所有

关系本体论的建立

关系本体论的建立 一、本体论的必要和历史 1、人类生于斯、死于斯、魂魄寄予斯,面临生存和挑战 的需要。 2、人类文明和人类理性思维的需求,本体论是引进的西 方观念,中华民族本没有这个意识,但是在中华民族 的思维方式中隐含着极为玄妙的关系本体论,可是没 有自觉地表达出来。西方理论几乎做了穷尽的表达, 但是没有涉及决定本体论亦即本体论之后的思维方 式。中华民族是这样思考和实践的,但是没有表达出 来,西方世界做了浅层次的表达,但是在实践上根本 没涉及到。 3、西方世界的本体论历史: ●从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等开始到费尔巴哈、康 德的物自体的客观思维路线。 ●从柏拉图的理念、理式到中世纪的上帝、再到黑 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主观思维路线。两条路线分道 扬镳、最终构成了西方现代哲学的主客两分的结 果与共识。 ●近代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感觉到主客两分的问题 从维特根斯坦、胡塞尔开始、经过萨特到海德格 尔从语言分析哲学、现象学、到存在主义试图填

平主客两分的鸿沟,但是语言分析哲学是从语言入手,是隔靴搔痒;现象学试图摆脱一切假定而回到现象即事实中来,但是所有的假定都是来自人为的意识,因而所谓的摆脱只是摆脱了成见、定见和偏见,仍然在主体的范围内兜圈子;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意识到本体在与人的关系中,也有正式提出关系本体论的,如沃尔夫,但是他们都将关系定位于人文关系中。 ●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的新时代,本体是精确的规定 性,乃至无需解释量子纠缠。量子叠加态。 ●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中历来没有绝对的客观物质 存在本体,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书《易经》中已经将关系当做本体,64卦即64种关系;绝对的主观在程朱理学中有端倪、在陆王新心学中已经达到极致,但是文化基因中的关系本体思想没有清晰地逻辑梳理出来;进入当代,日用常行本体论、天人和谐本体论也曾提出来,比较有影响的李泽厚的“情本体”和陈来的“仁本体”也都是从人文的关系试图建立人类学本体论。这些思想理论试图突破主客两分的本体二元的局限,但是只能解释人文而不能解释自然的“情”与“仁”,乃至人类学本体论仍然是二元的。只有真正的建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_图文(精)

夕要 o o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翻一 ;口 Z 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弋≥ Z r… o 《一,’ o 习杨聿功 o 《彩 内容提要】本文从讨论Ontology的译名开始,主张严格区分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 ,和作为一种特定哲学理论形态的“本体论”两个概念;通过对传统西方哲学所代表和象 }学理念的把握,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而从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否 !系视角,阐明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 }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 呈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 关键词】存在论;形上学;本体论哲学;马克思哲学 ,bstraet: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term gY”.The author holds that we must strict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concepts——“ontol— s a branch of philosophy and“bentilun”(本体论as a special morphology of philosophical theory.By 正the core idea,it reveal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f ancient and modem western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皆其显而卓者。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言,无论是其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其抽象思辩内容的表达与阐释,都极其得力于《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易学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通过易学形式来阐释哲学义理,建构本体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特色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民族长期理论思维积淀下来的重要成果。本文尝试从本体论的易学阐释这一角度,粗略地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的密切依存关系,非敢示人,但为求教。一“易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周易》为对象来“解经释义”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历史上易学分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系统。通过解释《周易》经传阐发哲学本体论思想,主要是由义理派来完成的。最先将《周易》经传的解释与哲学本体论的阐发结合起来的,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易学哲学家王弼。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易学义理派的重要代表。黄宗羲《象数论序》曾评论其易学说:“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王弼一改汉易卦气说中宇宙生成论传统思维模式,援老庄以解《易》,倡得意忘象之玄风,把对有关宇宙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引向了本体论形态的探讨,在特定的易学形式下阐发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王弼哲学的终极理论关切,是探寻一个“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老子指略》)的宇宙本体。在他看来,由于形必有所不兼,名必有所不尽,所以堪为宇宙本体的,应是一种“无形无名”、即无任何条件性和局限性但又真有逻辑可推性的绝对。针对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思维倾向,他认为要消除其“各申其说,人美其乱(疑为“辞”之误)”的诞昧局面,必须抛弃“察近而不及流统之原”的感觉主义思想方法,而提倡一种以远证始、以幽叙本的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他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同上)物之近而显者,必有其远而幽者为其本由。这就需要借助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演绎和抽象,以达到对于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沿此一路,王弼以解《易》为径,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其玄学本体论思想。 (一)象、意之辩王弼《周易略例》之《明象》章,专门就言、象、意三者关系展开讨论,此章内容,从筮法上讲,主要是论述《周易》言、象、意即卦爻辞、卦爻象和卦爻义三者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则涉及到本体论、方法论的问题,即从象、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以及如何认知、把握本体的问题。概括起来,王弼象意之辩内容有四;(1)象生于意。王弼解《易》,以取义为主,于汉易象数之学尽力排斥。所谓“象生于意”,与其取义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周易注》中解释乾《文言》时说:“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义、意互训,亦强调意为象本,象由意生。意或义,乃可脱离象而独立自存的抽象实体。此一结论,为其“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的,玄学本体论直接提供了理论基础。 (2)意以象尽,寻象观意。意虽可离开象而独立存在,但“象者所以存意”,“尽意莫若象”,抽象的意又需借助于具体的象而体现和表达。所以若欲把握和体认意,又必须“寻象以观意”,以象为工具和手段。其所谓“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韩康伯《系辞注》引),理正与此同。意在忘象。象生亍意是前提,寻象观意则是方法或手段,得意忘象才是根本目的。象与意本质上是对立的。若执著于象,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到意。只有在体认把握到意之后复将得意之具抛弃,才不会为其所累,而真正得到意,从而达到终极本质的认识。此即所谓“执之者则失其原”,“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老子指略》)。(4)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触类”、“合义”亦即“得意”之别一说法。盖谓由具体而进到了抽象,由个别而达到了一般。王弼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义类,就能判识其杂多的征象,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一般,也就[!--empirenews.page--]能统御其具体的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丁钊,李栋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再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 “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ontol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由此,有的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哲学的体系化,并非马克思所制订,而是苏联学者以斯大林1938年9月发表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为蓝本编写的,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引论 一、感性思考: 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 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 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 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 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 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 …… ……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文学本体论 ★文学起源 ★文学发展 ★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 2、文学形态论 ★文本层次论 ★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

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 ★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 3、文学创作论 ★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 4、文学接受论 ★文学传播 ★文学欣赏 ★文学批评 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 世界 ↑ 作品 ↙↘

艺术家欣赏者 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 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 文学史学 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学生记)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 一、文学观念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把文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化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分离时期人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品格,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形式本体论 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 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1]他认为分析内容毫无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划分也不可取。之后,什科洛夫斯基以“材料”和“形式”的二分法代替“内容”和“形式”的传统二分法。这里的“材料”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而形式不仅指对这些材料的布局和安排,而且指材料被安置完成后形成的存在形态。在什科洛夫斯基看来,材料是僵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不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是形式,它充满变化,又富有生机,是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是结构主义中关于形式的观点。这里,要提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不仅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源,而且也是形式本体论的一大理论支撑。通过索绪尔语言学的四项对立,可以看到其中有关形式本体论的影子。索绪尔认为应该把语言看做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不受外界干扰和历史的影响,仅受制于系统规律,这样才能反映语言的内在真实,共时大于历时,内因大于外因。从形式本体论来看,也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结构主义可以说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一,定义 1,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最早定义。 哲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其说如下: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是”以及“是”之成为一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进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见中文本贺麟,王安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189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由此而可以看出在沃尔夫的定义中,本体论最初是西哲史上的一种形态。 2,百科全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关于本体论的定义。全部引述如下:本体论: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和研究,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痛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同义的,由于后来形而上学也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依他的看法,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然而,他的伟大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为演绎体系的本体论,以及作为对上帝的必然存在(当做最高最完善的“是”)所作的本体论证明作了有重大影响的拒斥,由于20世纪队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火本体论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中,其中包括了马丁·海德格尔。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定性的学说。”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还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跟论’”等等。 在我国哲学界,还有许多关于本体论的说法,它们大体都可包括在我们上面所引到的几条说法中。而且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本体论的说法比之沃尔夫关于对本体论的定义更为被大众接受。

艺术本体论

在无限中找寻有限 ——浅谈艺术本体论的发展和终结 一、艺术概念的特殊性 十七世纪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命名了“ontology”这一哲学用语,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对于存在的研究或科学”(the science or study of being),规定“ontology”是形而上学的分支,研究存在的本质,属于哲学范畴,即我们所说的“本体论”。王岳川在《艺术本体论》中提出了一个“第一问题”:“‘存在’本身与其下属范畴‘本质’是同一的吗?”⑴王岳川的肯定答案显得理所当然,而如此理所当然的观点仍然在学者中有着不小的分歧,分歧的侦结在于“什么是艺术”与“艺术是什么”究竟哪个才是艺术本体论的研究范畴。 如果用氢举例,什么是氢?我们会得到一个标准定义为“原子序数为1的化学元素”,这个定义是氢的必要充分条件,它可以使我们在一群元素中轻易检索出氢元素。对应到“什么是艺术”,那此问题的“标准答案”应该也能使我们在生活中轻易辨认出“艺术”,所以这是关乎艺术界定的问题;而“氢是什么”的答案显得灵活很多,它可以留出若干空分别填上“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H”、“原子序数为1”、“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等等必要不充分条件,它们是氢的特征、共性,氢必须满足这所有的特征共性才能称之为“氢”,而这所有的特征必然是无法完全归纳的。艺术亦然。“艺术是什么”涉及的是艺术共有的特性,是在已经知道某物确是艺术的情况下探讨它是怎样一类事物。分析哲学家贝里斯·高特所提出的簇理论,就是在承认不存在所有艺术品共有艺术属性的前提下,指出只要有一件东西具有一定数量或一定组合的艺术属性(特征),那么它就是艺术——当然贝里斯·高特主张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他的这个“定义”就无所谓严密可言。拥护“艺术是什么”为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主题者否定了“什么是艺术”的研究价值。其实“什么是艺术”的探讨角度必定也是从艺术特征着手,只是企图得到一个或数个权威属性作为其定义。所以艺术本体论探讨的“存在的本质”最终还是落脚于艺术的特征,“什么是艺术”与“艺术是什么”仅仅是切入点的不同,而实际操作手法与遵循的路径其实都是相似的。 人类社会历经几千年,对艺术概念的探索至今仍在一片迷雾之中。这源于艺术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它涵盖的内容太过丰盛。从历时角度看,“艺术”在古希腊最初是指一般的生产活动,后来渐渐将它专门为一种“韵律”的生产,生产者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诗人。在随后的许多世纪中,我们现在普遍指称的艺术门类一直与工艺和科学共享着“艺术”之名。直到十五世纪,开始出现了一种共识,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戏剧和舞蹈形成独立的一类艺术并与工艺和科学相区别。1747年,查理斯·巴托将这些艺术命名为“美的”艺术。“美的艺术”得到了公认,却引发了“美的”标准的争论,而二十世纪后现代学派主创们崇尚的“反审美”,更让艺术陷入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美国哲学家斯蒂芬·戴维斯提出“极端规定主义:不存在内在的本质,只有一系列随心所欲的决定(或许包括何时开始,何时停止等决定)。”将其用于艺术时,戴维斯说:“艺术品的唯一共同之处是相关专家们将它们列为艺术,而这些专家并没有无可置疑的或是令人信服的(尽管它们或许有清楚但不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决定。”⑵正如伊格尔顿在回答“什么是文学”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出于哲学、政治的需要,跟“美”挂不上一点关系,它们之所以成为文学欣赏的对象是因为后人发现了它们的艺术鉴赏价值。伊格尔顿引述约翰·M·艾利斯的观点说,“文学”这个术语的作用颇有点像“杂草”这个词:“杂草”不是特定品种的植物,而只是园丁因这种或那种原因不想要的某种植物。⑶ 同时艺术包含着不同的门类,在共时性上也造成了艺术定义的困难。亚里斯多德一开始仅仅将艺术分为“完成的艺术”和“模仿自然的艺术”;盖伦根据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标准,有了“自由艺术”与“平民艺术”的划分;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戏剧、小说、舞蹈、电影等九种;纳尔逊·古德曼默认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和建筑为艺术。当代西方出现多元本体论者和一元本体论者,前者主张不同的艺术作品是不同的东西,有着不同的本体论地位;后者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2期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与马克思哲学 刘 卓 红 【内容提要】卢卡奇晚期构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思考。卢卡奇全面阐述社会存在的整体性,重点论述了劳动本质及劳动与实践 的关系并赋予劳动本体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 社会存在 马克思哲学 劳动 实践 作者刘卓红(1955—),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广州 510631)。 一、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历史延伸及哲学依据 卢卡奇从展开对西方本体论追问开始,重点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展开对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研究。卢卡奇认定,从古代哲学最初确定本原的经验性质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的批判,分别引起哲学认识论和生存论的转向的事实并不是本体论的消解,而是本体论范式的转换,即标志着哲学的本体从“彼岸”转向“此岸”,由实存本体及经超验本体最终转向意义本体;另一方面,卢卡奇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考察中,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本体论问题做专门的论述,但只要人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且“不带有偏见”就会发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① 在卢卡奇看来,古希腊米利都学派以某个具体物质元素解释万物,是对本体带有经验性及“生成性”本原的最初把握。虽然以后毕达格拉斯学派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及柏拉图的“理念”等本体概念否定了经验本原开始走向超验,但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本体”思想无疑揭示本体同时带有经验和理性的双重意义。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列举感性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以及人们把握对象的认识活动中的矛盾关系,对“可感觉事物不能作为学术主题”观点进行批评,为在哲学上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独到见解。本体虽然具有最普遍规定性的主观逻辑的抽象,但却无法抹去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关系的经验禀性。 “通过认识论来建立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探索世界本体的新的出发点。”②康德继承笛卡尔哲学将主客体加以对立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物自体”和“现象”二元,虽然提出超验的“物自体”,但把人的理性限制在发现经验世界和认识自我之上,根据主体认识的意义来把握本体,成为近 ①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37页。 ②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108·

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刘红阁 郑丽萍 张少方 摘要 “本体论”原是哲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近年来,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知识工程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目前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本体的定义、发展本体的原因、本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本体的描述语言和国内本体的研究现状。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本体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字 本体论、知识工程、语义Web 1引言 “本体论” (Ontology,大写O)原是哲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和组成。本体论在哲学定义上的主要特点在于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某个方面的一个特定的分类体系,这个体系不依赖任何特定的语言。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本体论逐渐用于知识工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之中。 本文就目前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综合评述。首先就本体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2节),其次给出了发展本体的原因以及本体的具体应用领域(第三节),介绍了本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第4节)、当前主流的本体描述语言(第5节),讨论了国内本体论研究和应用状况(第6节),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本体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方向(第7节)。 2本体是什么? 本体论(Ontology)和本体(ontology)在英文表示是不一样的,即一个用大写的“O”开头,另一个则用小写的“o”开头。本体论这个术语诞生于17世纪,派生于希腊语的onto 和logia,是一个哲学的分支。从哲学上来说,本体论是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所以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真正内涵是对世界上任何领域内的真实存在所做出的客观描述。对本体论的理解,人们不存在什么疑问。但是对本体(ontology)的理解,哲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在哲学界,本体作为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是指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 近十多年来,本体论的研究日益成熟,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哲学的范畴,和信息技术(例如:面向对象系统)、知识工程及人工智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本体论最近在Web上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语义Web的诞生,企图解决Web信息共享中的语义问题,给Web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遐想。 知识工程界认为本体是一种engineering artifact(工程人造物)。尽管本体论的研究日益成熟,但“本体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争论中的话题。本文根据时间顺序就部分研究者对本体做出的定义列出如下,以供参考: 首先, Neches et al.(1991)指出:“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的外延的规则。” 该定义只是给出了建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