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浅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摘要:西安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发动成为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张学良将军正是这起事变的发动者,他作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官员,权倾一时,却不顾后果,义无反顾的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一方面因为他一直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息内战一致对外,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助中共谋求苏俄的国际援助,以“西北联合政府”取代“南京国民政府”。虽然事变后的政治态势出乎张学良所料,身陷囹圄, 然而他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原因

引言: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拉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的序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关键环节。从西安事变的发生到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虽然是由很多复杂因素促成的, 但是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张学良的联共抗日主张是西安事变发起的思想基础。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实行兵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从张学良自身来看

张学良一直主张以国家利益为重,平息内战一致对外。在他看来,要抵制外贼,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他极力谋求增强国力,不惜一切来维护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在他主政东北前后,为了与日本抗衡,他裁军队,修铁路,建海港,办工厂,积极发展经济,为东北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地贡献,他鼓励发展民族资本,先后兴建了一批现代化工厂,如沈阳纺织厂,兴奉铁厂等,;为增强国防力量,在东北建立了几家兵工厂;为发展生产,禁止种植鸦片,免除了过去打内战时期而增加的各种附加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尤

其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他增拨教育经费,发展各县中、小学,捐赠巨款,资助各校选拔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张学良建设现代化东北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富国强兵,以抵制外辱,然而随后国内时局却事与愿违。蒋桂战争之后又是蒋、冯、阎中原大战,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审时夺度,认为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而当时南京政府还是全国的中心,只有支持南京政府,才能实现统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支持和促进国民党在东北的活动,并最终在1930年秋率兵入关支持全国统一大业,我一直坚定的相信,若要抗击外来侵略,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并且正确的政府。”张学良极力维护南京政府的权威还表现在“九一八”事变前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中村事件,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战争一触即发,当时,张学良急电蒋介石请示,蒋回电“无论日本此后在东北如何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勿逞一时之愤,制国家民族于不顾”。而张学良听从的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事变后,数十万东北军毫无抵抗的退回关内,东北沦丧,他也因此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从这里可以看到,张学良之所以不抵抗,因为他在维护南京政府的权威,因为东北是张学良父子一直经营的地盘,丧失了东北,东北军便失去了根基,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前景,他不可能不想抵抗的,他极力维护南京政府,他希望南京政府能下定决心,联合全国人力物力,实行全面抗战。事后在全国上下一片唾骂声中,他代蒋受过出走欧洲。

张学良游欧时,蒋介石为了围剿红军,对日军一直采取妥协的态度,1934年张学良被召回继续剿共,因为他一直希望统一全国,以全面抗战,所以应该清除内战,先消除共产党。然而,东北军与红军作战却连连失利,整师整团的被歼灭,这让张学良觉得,这样下去自己的抗日梦想不会实现的,必须找到一条更好的路,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时的对张学良做了统一战争的政治思想,在中共帮助下,张学良决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另一方面,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政策开始产生疑虑。当蒋介石召回张学良以剿共时,他答应了,因为这时候的他对共产党认识并不深,寄希望于剿灭共产党后,蒋介石能专心抗日,而在东北军与红军作战屡战屡败,惨遭打击并且损失惨重时,蒋介石却袖手旁观,不做补给,这让张学良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出路。

2、从蒋介石的政策来看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自“九一八”事变后更加膨胀,屡次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1933年签订了《塘沽协定》,是冀东大片国土沦丧,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对华北五省提出进一步要求,企图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国家民族危急到如此地步,蒋介石仍念念不忘内战,并没有立即抗日的迹象,这对要求披甲还乡、复土雪耻的张学良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在剿共期间,东北军遭受了重大的打击,蒋介石坐观不久,而此时中国共产党把争取张学良作为上层统战工作的重点。在中共的帮助下,面对严峻的现实,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政策认识有了质的变化。首先,张学良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看法逐渐改变。蒋介石为维护其统治,坚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安内”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同时也要消灭一切违抗中央的叛党军阀。因此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一直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集中力量全面“剿共”。而张学良与蒋介石不同,他与日本帝国主义除了国恨之外,还有杀父之家仇,并且自认为有失掉东三省的重大责任,因此希望立即对日作战,收复失地。尽管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命令,但实际上并不热心于内战,对“剿共”更无兴趣,他想的是如何实现抗日这一目的。另外,张学良与共产党在历史上并无恩怨情仇,且对爱国进步青年具有倾慕之心和相怜之心。在他的观念中,抗日救国才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这就决定了他执行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只能是暂时的、不彻底的,只是他为了实现统一全国,上下一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计谋。随着另一个不平等条约—《何梅协定》条约的签订,离抗日前线最近的东北军被调往陕甘“剿共”,他开始怀疑对日本一直迁就忍让的态度是否正确,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也产生了怀疑。他在汉口发表一项声明中说到:“我相信,我们在剿共战役中所做出的任何牺牲都是无谓的,莫不如把这些牺牲用到抗日战场上”。到西安之后,通过和共产党人的深层次的接触,使他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心实意抗日的,红军才是真正的抗日军队。渐渐地,张学良认识到,国家的利益远远高于一切,共同抗战绝对是优先于平息内战,平息内战不是使国家统一的决策,抗击外来侵略,才是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前提。

3、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来看

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战争打响时候就开始筹统一战争的工作,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朱德等人联合致电张学良,劝告东北军“不要做中国人与中国人相互残杀的事情”,并派人与张学良在洛川举行会谈。

共党人的诚意,使身处困境的张学良逐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中国共产党达成秘密停战协定。后来,张学良为实施联蒋抗日进行了各种准备,具体有:接受我党的建议,建立军官训练团;培养中下级十部;组织抗日同志会;派代表到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山东、冀察等地征求意见;联络各省实力派共同联共抗日。自己则在力劝蒋联共同抗日无效的情况下,为真正实现联蒋抗日,避免内战,发动西安事变,真正完成逼蒋抗日这一策略的实施。对张学良来说,发动四安事变是手段,日的是为了使蒋停止内战,用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去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理想结局。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对张学良发功西安事变所起的巨大作用。

除此之外,全国上下形形色色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不仅鼓舞着全国各地的人民,同样也让张学良感到震撼,自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就从未停止。特别是“一·二九”运动之后,,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浪潮。在召开的“九一八”五周年纪念会上,参加会议的群众向张学良表示:“愿以我们数十万颗肉弹作为抗击日寇的武器,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张学良被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动得留下眼泪。十二月九日西安青年和学生举行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张学良被学生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不仅没有执行蒋介石镇压爱国学生的命令,反而对学生们说“你们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很好,我和你们的心是一样的,几天后,我张学良一定用事实来答复你们”。然而,当张学良把学生的情愿呈给蒋介石并试图劝谏的时候,却遭到蒋介石的痛斥和责骂。对于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种种态度,张学良渐渐地感觉到心灰意冷,处于一个军阀的身份,他想到了自己另成立一个政府,但是,目前能寻求援助的来源只能是苏俄,而中国共产党是当下和苏俄联系甚为紧密的,所以,张学良也想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途径,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收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抗日,也是打动张学良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政策感召和全国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张学良在危急关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从共产国际动机方面来看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了尽快摆脱新生政权的危机,对边境接壤的中国和宿敌日本很是担忧,作为政治家的斯大林一开始就很重视远东国际安全战略。为了避免腹

背受敌,斯大林的远东战略目标只能借助中国抗日来牵制日本,以缓解远东危机。而在此时,准备施行“兵谏”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张学良认为,自己要建立一个“西北联合政府”,必须要寻求苏联的支持,而在借助苏联力量的现实性上,实力最弱但得天独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所以要和苏联取得联系,就得通过中国共产党,而事变能否成功,取决于共产国际对自己施行“兵谏”的态度,在中共与红军支持的背后,一旦前苏联暗中支持,实际上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因此,当周恩来到达西安的时候,张学良表示愿听中共的意见,“尤愿知国际意见”。然而这时的共产国际态度也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斯大林很快便发现,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相当有限,并没有出现当年布尔斯维克式的革命浪潮;二是国民党有可能会统一抗日;三是在英美的干涉下,苏俄与日本尚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因此,“九一八”事变后苏俄改变了以往的策略,开始积极与蒋介石政府发展关系。在与日本对抗中,苏俄绝不会正面和日本交锋,苏俄是策略是“促蒋抗日”,仗还是要靠蒋介石去打,斯大林的策略是,一切干扰和妨害国民党蒋介石“抗日统一战线”的做法都在调节之列,于是,共产国际改变了以往“反蒋抗日”的政策主张,变成了“联蒋抗日”。但是,西安事变发生后当天中午,中国共产党不顾共产国际“8.15”关于“联蒋抗日”的指示精神,明确电告共产国际书记处:将与蒋介石政府以外的抗日派别达成政治和军事协定,组织联合政府,准备应付遭遇军事进攻的危险局面。当天晚上中国共产党就电告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对蒋要在“紧急时应做断然处置”。第二天毛泽东就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这一事件“把我们从牢狱情况下解救出来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张学良并不知情共产国际转变“反蒋抗日”的态度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对于一心希望借助苏俄援助并领导抗日的张学良来说算是灭顶之灾,以至于在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就以“蒋介石反革命面目已必现”的结论性语言通报中国共产党,并及时询问“国际对西安一二·一二革命有何批评,岂告”。共产国际的指示不仅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构想,而且也让毛泽东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事变后苏联《真理报》社论就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公开指责张学良是“利用抗日名目制造分裂”,甚至指责张学良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间谍”。毛泽东只得在给张学良的回电中安慰说:“唯远方政府目前为应付外交,或尚不能公开赞助我们。”让张学良相信那只是外交辞令,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在接到共产国际释放

蒋介石的明确指令后,21日,毛泽东只得干脆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内容转发给张学良,不过还是特意删去了“让张学良感到不舒服”的话。

莫斯科舆论的公开指责,共产国际指示的变卦,中共不得已的退避和国内民众的一致反对, 都是张学良原先没有估计到的,其打击、苦闷、冤屈甚至一种被欺骗的感受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地缘政治的漩涡中,张学良毕竟不是政治家。他当然不明白共产国际的谋略,更无法猜想中共朝令夕改的真正缘由。我们可以理解的是,从甘愿护蒋返京来看,张学良内心的焦虑、绝望、痛苦的变化和护蒋请罪的决心非同寻常。

西安事变最后以和平解决而告终,这个结局是由当时很多因素所促成的,包括共产国际的电告书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极力促进。而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京,很多人众说纷纭。从当时的形势看,张学良送蒋介石回京,对个人和东北后来军来说是不利的,但从最终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有利的。一是可以解除人们对事变目的的猜疑,用行动表明他们发动事变的动机,取得全国人民的信任;二是是可以征得地方实力派和社会舆论的同情。后来,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在南京后,在西安引起极大震动,出现了不逊于蒋被扣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如果处理得不好,不仅会使已经取得的和平解决的成果丧失,而且可能会导致新的内战。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不计教个人身处逆境,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对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使可能爆发的内战得以制止。

参考文献

[1] 张同新.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J].大公报,2007,39(2):12-28.

[2]钱进.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新释[J].民国档案, 2000(4):79-84

[3]秦程节.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之浅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6,18(4):81-90.

[4]张友坤, 钱进.张学良年谱:上[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574-575 .

[5] 张雪山.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2008(2):40-53.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是什么 西安事变是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那么你了解西安事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变化,希望能帮到你。 自从张学良被扣押之后,蒋介石就对他手下的东北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吸收和改编,很快将这支几乎达到了二十万兵力的军队收为己用,这是东北军的命运。那么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杨虎城并没有被扣留甚至还拥有着原来的职位,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是否会发生变化?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的领导人杨虎城觉得自己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尤其是在张学良被扣押在南京之后,东北军被蒋介石控制住,而他的西北军也开始变得举步维艰起来,西安事变的西北军让杨虎城左右为难,他不能指望向原来设想的那样形成新的局面,同时又对手下的西北军有着深深的愧疚,不久之后在蒋介石的压迫下他辞去了身上的职务,然后被安排出国考察。其实这只是蒋介石为了吸收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的一种手段而已。 从此之后西安事变后的西北军走上了和东北军相差无几的道路,然后不停的被蒋介石拆散重整,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力量,最后融入到国民党军队的大团体之中。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支西北军同时也是所有国民党军队中,包含共产党人数最多的队伍,很多将领都通过各

种手段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在这队伍中也有一部分人很早就被蒋介石收买,在西安事变之后一些西北军很快就投到了蒋介石的队伍之中,除此之外大部分的西北军还是被蒋介石重新进行了整编,一些原来的队伍也被撤销。 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变两党之间的矛盾暂时化解,同时还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这对于今后开展对日抗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呢? 西安事变是哪一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次的事变也就是发生在1936年,既然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其实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还是十分重要的。 之前已经说过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战线的完全统一,同时也让张学良成为一个人们心中的英勇战士,那么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之后的战争当中,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渐渐淡化,转而面对的是抗日这个十分重大的战争,而1937年全面爆发的战争几乎让中国变得混乱起来,这时候再看看统一战线就十分的重要了,这样看来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也的确有很大关系。 另外知道了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来看看那年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从大局着手就会发现那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而且中国在之前的胜利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局,也就是属于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共的战败也让北平常常爆发示威游行等活动,人民的心声已经被喊了出来,蒋介石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和中共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1500字3篇,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八台在热播《西安事变》,最开始看的时候特别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他的长相与我心目中张学良的形象相差太远,他不是我以往看到的任何一届“张少帅”那样帅,那样英浚虽然胡军本人并不太难看,也挺潇洒,但他外形的感觉和味道实在是与张学良的味道相差太远。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转折,我觉得在本剧中胡兵还是把张少帅那种匪气给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昨天看的那三集。 胡兵是我看过的,把张学良演得最具匪气的一个。 虽然不喜欢胡兵演的张学良,但我还是觉得胡兵演出了张学良的另一面。 在整个连续剧中,我个人认为演得不错的当属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赵四小姐。 在整情节转化和人物表演中,我觉得杨虎城演得非常不错,他把一个爱国、抗日、联共、一方军阀的特点都表演的很是到位。 他抗蒋,不唯蒋是从,就是一方军阀的思想的表露,但他很会为人处事,万事不轻易从口中说出,他比张学良老谋深算多了。 但他的本质是好的,他联俄联共抗日,是民族英雄的代

表。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他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戏虽然不多,但我觉得他们的对白和演技都非常的精彩,让我不住的喝彩,尤其是毛泽东说的那句:“给我狠狠地打,打出谈判桌上的发言权。” 还有昨天那集:苏联报纸上对张、杨行为给予否定,毛和周说的对白及演技,都是非常的精练和精彩的。 此戏中的赵四小姐,让我看到了四小姐聪明、机智、乖巧的一面,戏不多但也讨人喜欢。 我们的蒋夫人虽然对白不错,演技不错,但外形和气质与本人相差甚远,以致感觉略逊一筹了。 当然整部戏里扮演蒋介石的演员表演得也是非常优秀的,他把内心的那种矛盾、武断、自私、自负都刻划得很深刻。 西安事变无论是对于中共还是中国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他的历史意义是永远值得世人谨记的。 在看电视时,女儿在边上说着: 我要过安稳的生活,我不要死得那么早。 (杨虎城养女被害,一直未找寻到时的情景播出时女儿名言)。 老公在边上说: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想怎么死? 女儿:现在又没有战争。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 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而作出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持此观点的还有胡华等。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 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是能够看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主要是侯雄飞、杨拯民、李淑等人。 侯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 间“相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表现是:“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是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不准伤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在事变发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与此同时,他们也先后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事变”。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囚,“但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向蒋再度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盼其纳谏。蒋介石虽顽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学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并说服了杨虎城将军,这就为和平解决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这“有利于最终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西安形势骤然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以民族利益为重,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对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使可能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二、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但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并没有损伤,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经过端纳、宋美龄等的劝说和蒋的实际观察,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的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何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宋美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

西安事变纪念日演讲稿5篇老师、同学们: 今天是12月12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1936年的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沦陷后,在南京长达六周的大屠杀。无论是老人、妇女还是小孩,一律杀光;还进行了“百人斩”比赛,“万人坑”的填埋,老百姓的头颅被侩子手拧在手中炫耀,南京城里尸体成山,血流成河,染红了长江水。无辜死难的老百姓多达30多万。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但它早已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我们虽然生长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五星红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这是爱国志士和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才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的耻辱! 纪念是一种手段,它所担当的角色只是推动器,而它真正所要推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爱国不应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在今天和平年

代里,我们看到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国,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所欲为,我们只能说落后只能被挨打,只能任人宰割,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心理上维护和树立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 结合上几周我还要说,有个别人在民族团结方面上做的不够好,在我们的女厕所上乱写乱画,还写着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如果是你做的,请你在没人的时候把它擦掉,随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体现了我们学校是多么的不团结,带着歧视的眼光,我们的学校能搞好吗,我们的祖国如果都是这样窝里闹窝里斗,能强大吗,反而被另有企图的国家所利用了?在学校里我们不光要学会学习好好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今天,我们只有将国耻铭记在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在学习上不怕吃苦,肯下苦功夫,报着“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们祖国明天填充更多的优秀人才,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大家,大家是我们祖国明天的未来。祖国明天的强大是你们的。让我们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吧。

西安的红色记忆

西安的红色记忆 1937年,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41天,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了揭示事实真相,澄清社会舆论,以利于促成团结、民主、全面抗战的政治局面,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从宁夏飞抵兰州,又由兰州进入举世瞩目的事变中心西安。他就是中国报道西安事变的第一人——范长江。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他写道:“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同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 星河流转至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抵达他的出生地———西安,展开他大陆之行中最为温馨的一段乡情之旅。他提到了最难忘的是防空洞,那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安军民为躲日本飞机轰炸而在城墙上挖就的,洞洞交错,纵横相连,足有近千个之多。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博物馆之后,他题词“游秦冢而悯万民,跨海峡为求双蠃”。 西安的变迁,正是新旧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典型缩影。几十年的沧桑,如翻开一部共和国的恢弘史诗,也弹拨出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强音,对历史的尊重,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和平祝福。 在建党90周年之际,人行的组织下,我们开始了西安的红色之旅。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但它不仅在古代历史浓墨重彩,而且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

馆、临潼华清池。这片土地上,闪耀着革命的光辉,印记着红色的史迹。 1936年12月12日的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入了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张学良和杨虎城将蒋介石及其高级党政官员十余人拘押。张学良、杨虎城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12月13日,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继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出征抗日。 红色之旅尽管只有几天,却胜似平时千百堂政治课。在红色的征程中,我们深受一次丰富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重温西安红色的光辉历史。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危难关头的勇气和智慧,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 经验给人启示,历史昭示未来。历史的红色旅程已经结束,未来的红色画卷正在展开,建党90年后的今天,中国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平心看当下,放眼量未来,在高起点、新理念之上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 篇一:张学良与西安事变www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史学专家杨奎松关于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三篇最新文章。 一、有关西安事变发生时间及经过的几个问题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但时至今日,有关这场事变还有不少的谜没有解开。甚至有些本来是清楚的问题,如关于事变发生的时间及经过情形,也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扑朔迷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本文仅综合各种资料,就几个分歧较多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1.蒋介石是被张学良设计骗来西安生擒的吗? 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发动西安事变的最初提议无疑是张学良自己在1936年4月底对刘鼎谈话中提出来的。但张学良当时所考虑的事变是一种什么形式,并无明确的说明。其具体提到反蒋的方式,仅仅表述为“预备着硬干,预备着和大老板打一架”,“我要干就彻底干”。这里“硬干”、“彻底干”、“打一架”,多半是政变的意思,就是要公开结盟红军,与蒋分裂和准备着与南京进行公开的军事对抗。[1]具体怎么实现这个分裂与对抗,张似乎没有提到过。或者可以认为,在那个时候,张学良还没有后来在西安扣蒋的想法。 目前所见到关于张学良早有扣蒋预谋的说法,多半来自张魁堂先生如下的转述。根据他转述当年做过张学良赴新疆与苏联联络代表的栗又

文的回忆,说是1936年8月间,即张派栗赴新疆之前,栗曾问过张学良:“蒋介石不赞成抗日怎么办?”张说:“我可以劝。”栗说:“你劝他不听呢?”张回答说:“再劝。”栗又问:“他还不听呢?”张拍大腿说:“除非他不到我部队中来!”[2]言外之意,还在1936年9月,张学良就已经考虑过蒋介石来西安时捉蒋的问题了。张转述的另一则资料,是《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据张转述说,该书肯定地说,叶在离开西安之际,张学良曾对他谈过准备发动事变的想法。称张说:“许多天我都没有睡觉,内战我是绝对不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跌打(按:法文coupdetat即政变的音译)。”反而是叶剑英对此感到不妥,并电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来电劝张对此事要慎重。 [3] 但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根据。以栗又文回忆而论,已知7月张学良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发现蒋介石有联俄企图,开始对自己与中共密谋联苏反蒋一事倍感不安,心情矛盾。直到8月底,尽管中共中央专门派了潘汉年前来西安与张商量反蒋大计,张却长时间称病不见潘。直到29日因猜测南京方面对其有所企图,派特务捉了与东北军来往密切的刘澜波等人,一怒之下抄了省党部,态度才逐渐明朗起来。说8月间张学良已有明确的预谋,多少有些不合逻辑。至于《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说法,在正式出版的《叶剑英传》中并无所见。但即使有此一说,也无文献资料能够证实,或许是来自叶本人的回忆。而回忆年代久远,自不见得准确。如《叶剑英传》根据叶自己的回忆,说叶8月底9妆与潘汉年等一道由保安出发前往西安,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 东北军原系奉军改编,1930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奉军由此改编为东北军,成为中国东北边防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各界纷纷谴责政府,蒋介石为了缓解舆论压力,把张学良当作“替罪

抗日战争—关于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地位和作用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2-14 10:36:00 ] 作者:范丽红编辑:studa0714 摘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促成蒋介石接受张、杨及中共抗日思想的关键。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整个西安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事变的倡导者,还是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实施者,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因此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然而笔者认为,充满浓烈“兵谏”意味的西安事变本身并不能促使强硬的蒋介石接受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的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是关键所在。以往史学界在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问题的研究上多侧重于对中共方针、作用的研究,以及客观原因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触动作用,而忽略了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欲根据手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张学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一论述。 一、“拥蒋抗日”主张,奠定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并没有将蒋介石排斥在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而是提出“逼蒋抗日”的。早在1936年3月,张学良与李克农在洛川会谈时,张学良就针对中共的“反蒋抗日”方针,首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参加抗日战争,是不是可以包括蒋介石在内呢”[1]51。1936年4月9日,当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举行会谈时,张学良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那么蒋介石也应包括在内。他是中国现在的实际统治者,我们发动抗日战争,如不把他争取过来,困难是很大的”[1]56。张学良认为:“蒋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但他有个很固定的看法,就是认为必须先消灭共产党才能抗日。”张学良深知蒋介石的一贯固执,也考虑到做其工作的难度,他指出,必须用最大的力量争取,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张学良还明确地向周恩来提出具体办法,那就是“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蒋介石扭转过来”[1]57。肤施会谈后,张学良按照最初的设想对蒋介石展开了艰巨的工作,在多次劝谏、苦谏乃至哭谏不果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断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事实证明,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决心早已有之,这不仅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思想前提,注定了张学良在对事变的处理上,必然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二、确保蒋氏安全,为事变和平解决提供前提条件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 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其实, 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 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 华清池“捉蒋”的经过是: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与蒋介石谈话 后,从蒋介石住处五间厅三号房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王玉瓒正在那里值勤。张学良说:“王营长,跟我回城去!”王玉瓒奉命来到西安市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当时客厅内就张学良和王玉瓒两人,张学良镇静地说:“命令你去把蒋委员长 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要打死他。”王玉瓒立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蒋委 员长的卫队只有二三十人,华清池外宪兵也只不过几十人,我用步、骑两个 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围,保证捉来。”张学良瞧了瞧王玉瓒,又以深沉的口 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要作好行动部署。”顿了一下,张学良又说:“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你们一营是华清池 行辕守卫者,应先行动。”讲到这里,于学忠军长进入客厅,他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他,嘱咐王玉瓒改穿蓝色棉军服, 以便与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着黄色军服有所区别,说:“具体事情由谭海副官长 告诉你。”王玉瓒退出客厅后,找到谭海,把张学良的话转告他,谭海说:“好!开始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谭海让侍卫把蓝色棉军服取来,王玉瓒 边换衣服边想:我不能回家过夜,也不能回华清池,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 石跑了,可就误事了。当夜,王玉瓒就在谭海办公室内椅子上坐了一阵,又 上床躺了一会,可他一点也不想睡,心里总思索着如何完成张学良交付的重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体会

关于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接下来就跟着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吧。 篇1 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重温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见识了老一辈革命将领的报国之志和敢于斗争的历史使命感,我受益颇多。张学良和杨武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在以文谏,泪谏,哭谏和苦谏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发动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为全国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永远是我们当代军人的楷模和榜样,而我们同样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发扬并传承这种精神。 当我们再次走近历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张杨二位将军不顾个人荣辱得失,为了民族大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也看到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我党带领下的八路军,不惧艰苦,坚持与敌作战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这种精神,我祖国奋斗终身. 篇2 说到西安,最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大雁塔?兵马俑?羊肉泡馍?我最先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因为我小时候学过一篇

课文,题目就是西安事变,那个时候年龄还比较小,学完课文,也不知道西安在什么地方?但是从那个时候就特别地敬佩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想着,长大了,一定要来西安,长大了,一定要当兵,要做像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似的人物。今天来到西安,就急着要先去西安事变纪念馆。 现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就是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总将军公馆,他们的公馆都是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小楼。室内展出的张、杨将军的生平、史迹,从这些展品,足以表明他们是一位坚毅、自信、深沉、乐观的铮铮铁汉。 几十年过去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已成为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当年的一代风流,一个壮志未酬年轻爱国将军,在这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张、杨二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将记录在千古功业的史册,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一个上午,我一直在激动、惊叹的情感交融之中,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并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公馆拍照留念。只可惜西安事变纪念馆留言桌上的笔没有水了,我的留言,只在在电脑上写了。 篇3 渭河正阳大桥项目人员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公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路69号,大门开在北墙正中,四周筑砌青砖围墙,公馆整体布局分两部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

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试述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五十年前,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各派政治势力和各种人物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张学良的历史作用不同凡响。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张学良和西安事变 提到张学良,他已和西安事变让人一起想到,在我国已成为一面彪炳青史的旗帜,其伟大的爱国主义胸襟永远值得我们纪念与尊重。 1、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1936年秋冬,以西安为中心的大西北是各种矛盾的聚集地,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8月,日本策动绥远事变。傅作义发起绥远抗战,举国募捐与声援,张、杨请求出兵,一时,西北成了中日民族矛盾斗争的焦点。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北会师,中国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西北,这里又成了革命与反革命殊死搏斗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感召下,张、杨秘密联共抗日,形成了西北“三位一体”,构成了足以与蒋介石误国政策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蒋介石恰在这时亲临西安,部署大规模“围剿”,使联共与“剿共”的矛盾骤然白热化。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联共与“剿共”的矛盾、抗日与妥协的矛盾、国民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矛盾等等,一时都集中在这里。张杨二人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后,虽然他们仍在表面上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并不积极围剿红军,而且前几次围剿都打了败仗,所以对蒋介石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 2、发动西安事变 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

探秘时刻 卢沟桥事变真相

卢沟桥事变真相 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探秘时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抗战开始,今天我们节目将为您解密卢沟桥事变的真相。华北侵略军的人数。增兵人数从原来的1800人增至5700人。然而实际兵力甚至更多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非法的军事演习。 主持人:七七事件爆发前夕,日军加紧了在华的军事侵略活动。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仅在北平的西南面,即卢沟桥区域,尚由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部队驻防。 解说:国民革命军第29军。旧部原属冯玉祥西北军。后经张学良整编,组成第29军。军长宋哲元。在30年代的长城抗战中。29军的大刀队。曾在喜峰口战役中。横扫日军名扬天下。1935年6月。29军接手平津防务。。驻防于宛平卢沟桥一带。 徐焰:这个位臵非常重要。他正好是北京的,一个西南咽喉要道。 完颜绍元:平汉铁路由此穿插而过。就成为北平与内地连接的唯一通道。 徐焰:日军如果控制卢沟桥,那就把北平通往西南的道路切断了。 完颜绍元:更加简明一点说。卢沟桥就是北平的生命线。

解说:1937年7月7日的夜晚。北京宛平城外没有一丝月光,城内的老百姓都已进入梦乡。寂寥的星空。微微浮现着卢沟桥的城墙。隐约可见游动着的士兵,突然传来了一阵枪声。枪响过后,20多分钟。一会儿,日本兵来到宛平城下,谎称一名士兵不见了,要求强行入城搜索,在遭到我方严词拒绝后,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主持人:照片中的这个人叫志村菊次郎。他就是侵华日军谎称的那个失踪的士兵,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时,正是利用他失踪为借口,悍然炮轰宛平城,那么,志村菊次郎到底是否失踪了呢?他又究竟去哪儿了 解说:1937年7月7日的夜晚。当日军在卢沟桥一带进行非法实弹演习时。志村菊次郎渐渐落到了队伍的最后。 秦郁彦:日军中队长命令吹响集结喇叭。点名的时候,发现一个刚入伍的最低等级年轻士兵,志村菊次郎不见了。。 解说:原来治村菊次郎因为拉肚子找地方解手去了。完事后又因为天黑迷路走失。20多分钟后,志村菊次郎仍未找到部队便返回了驻地。那么志村菊次郎走失的20多分钟里。他所在的大队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当时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发现失踪了一名士兵,随即集合大批日军。带上进攻武器,全体出动。企图进入中国士兵守卫的宛平城寻找失踪士兵。

解读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后政治思想变化

浅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摘要: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中国两千年历史,从没有过这种方式的兵谏。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分水岭”,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序幕。而在这件事变中的关人物-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直接策划者与参与者,并且关于张学良的这种行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评价。 关键词:张学良西安事变评价 (一)张学良人物初探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张学良自幼天资聪颖、活泼顽皮、胆大妄为、善于观察人物、喜爱写作,所以在他幼年时就能下笔千言。张学良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收的是家教,不仅仅有旧的文化功底,而且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对张学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张学良年轻时个人品质就被议论,而且指挥打战的能力也为人诟病。张学良为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而当年底就被晋升为陆军少将。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这样一个吸毒成性、沉湎女色,子承父业的公子哥,在抗日战争中都不被看好,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蒋介石亲自北上,指挥抗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蒋介石,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蒋介石速来华北亲自指挥。蒋介石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复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地质学家丁文江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从此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

华清池“捉蒋”的真相

华清池“捉蒋”的真相:史书影视长期以讹传讹2008年12月02日10:03北京日报 在华清池后山蒋介石被抓的地方盖着一个纪念亭,后被称为“兵谏亭”。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华清池“捉蒋”经过仍然扑朔迷离,时至今日,史书上、报刊上、影视上介绍“西安事变”时,仍采用斯诺《西行漫记》所引用的孙铭九回忆,以致以讹传讹。那么,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请看——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发动的“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华清池“捉蒋”经过仍然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华清池“捉蒋”经过为何扑朔迷离? 张学良将军亲口面谕,由上校营长王玉瓒率卫队第一营步兵连(含手枪排)和骑兵连,去华清池完成“捉蒋”任务。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先是提升了王玉瓒、孙铭九等有功人员,后又担心执行“捉蒋”任务的卫队第一营官兵会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每人发了一笔安家费,遣散参加“捉蒋”的主要官兵,王玉瓒离开了东北军,隐姓埋名,远走云贵。1949年王玉瓒任云南省荣军第23临时教养院院长时,参加了云南起义,1950年本人要求回祖籍辽宁省黑山定居,随后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因他是国民党军上校,以“历史反革命罪”被错误判处有期徒刑12年,在抚顺监狱服刑。王玉瓒刑满释放后,又戴着“历史反革命”帽子,被送到偏僻山沟里管制劳动15年,直到1979年“地富反坏右”全部摘帽,他才恢复人身自由。因此,张学良卫队第一营官兵执行“捉蒋”任务的真相,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王玉瓒“摘帽”后,他给叶剑英写信申诉,要求平反。由于王玉瓒率领的卫队第一营官兵,曾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共代表团出入张公馆担任警卫,他认识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在叶剑英的亲自过问下,抚顺市公安部门花了三个半月时间,行程八千多公里,调查了20多条线索,终于查清了王玉瓒的生平,作出“爱国”、“正义”、“有功”的结论。1980年,王玉瓒被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常委。

西安事变后的杨虎城

西 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不与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商议,擅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回南京,临行前他交给杨虎城一个手谕: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请诸兄听从虎城、孝侯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 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 张学良 25日 群龙无首 1936年12月25日,蒋介石乘坐张学良的座机在洛阳停留,26日换乘空军的飞机飞赴南京。临登机时,工于心计的蒋介石说:“汉卿,你不必再送了,以免难堪面对迎接我的人。”张学良觉得过意不去,竟顺着“欲擒故纵”的杆子往上爬。于是,二人各自乘坐的飞机相继起飞…… 两架飞机先后飞抵南京,前来“接驾”的人,不但燃放鞭炮还高呼口号:“欢迎委员长蒙难归来!”一些党国要人争先恐后向蒋介石献殷勤, 日记中记下了读到这“最后一电”的心情:“悲痛之切,实为前所未有。” 衡阳保卫战坚守了47天,虽然兵败城破,但它对全国广大人民由此而掀起的爱国热情并不亚于一次胜利,全国报刊又再次掀起了“衡阳热”、“第10军热”、“方先觉热”。蒋介石发表了近千字通电,命令全国军队各在驻地于8月20日上午6时为衡阳殉国守军默哀3分钟。 发出“最后一电”,销毁密码本炸毁电台后,方先觉欲寻手枪自杀,被众将领哀哀相劝:希望军长以全军为重,不要扔下弟兄们自己先去!在这种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哭了。最后,方先觉作出了一个违心的决定:为了让剩余的官兵、伤员们能够活下来,派人去与日军谈判,提出了要求日军进城后不要杀害俘虏、给受伤官兵人道待遇、安葬中国阵亡士兵、保留第10军建制、派飞机送方先觉去南京面见汪精卫、第10军参加汪政府、但不能作为投降来宣传等条件。 “谈判”结束后,方先觉一行人被分别关押在天主教堂内。一个多月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和汪伪政府将第10军编为“先和军”,分别给几位将军各授“委任状”一张,日式军刀一把。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先觉等高级将领的命运越来越为全国民众和最高军政当局所关注,戴笠奉蒋介石令传谕军统有关部下:“不惜一切代价,设法救其脱险,以励忠贞。”方先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被军统衡阳组组长黄荣杰潜入天主教堂内救出;周庆祥、孙鸣玉、饶少伟、葛先才、容有略等将领也先后伺机逃出衡阳,返回重庆。蒋介石分别一一接见并设宴招待,并对衡阳保卫战作了公正、客观的评价说:“衡阳失守,责任不在你们,你们已经作了最大努力。”日军大本营陆军作战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在他撰写的《大东亚战争全史》中不无伤心地说:“此次衡阳之攻略,使我感知中国军战意之旺盛,尤以前经投降之各高级官员,在经过巧妙伪装其态度,终于突然逃脱,返回中国方面。” 随后,蒋介石授意以全国慰劳总会名义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方先觉和他的“五虎将”被分别每人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枚,慰劳金各一百万元。★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 今天我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 的事变。所谓事变,从字义上看是事物发生的变化,一般则指突然 发生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性变故①。中国古代史上,有唐太宗李世 民的玄武门事变登王位,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 进入中国近现代,我们看到的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 事变、皖南事变等等。纵观这些事变,有的是争夺封建社会的权力 顶峰皇位;有的是对受到不公平对待或对现状的不满;有的是反动 派的阴谋的表现;有的是一个国家遭受到外敌侵略的开始。而有一 个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变,而这个事变不是争夺最高权力、也不 是要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更不是为了个人的阴谋,而是要捍卫 民族的尊严。这就是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 事变或称双十二事变。这场逼蒋抗日的事变之后,中国停止了内战,中国开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开始高涨。,使国共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就是我对整个西安事变的个人看法。我认为它是一次很特殊的、很感人的事变。张学良少帅也曾经说 过如果不是民族危难,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也由衷地敬佩少 帅与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无私。 历史书中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少,西安事变也非考试重

点,因此我对于西安事变的认知也仅停留于张杨二人之名。 通过这次参观西安事变博物馆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 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对于西安事变当事人张学良将军的 精神世界也有些许认识。从这次事变中我对张学良爱国主义感到 钦佩。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证时,他能够 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甚至生命,和 其他将领联合起来,发动兵谏。他个人也是十分有担当,有社会 责任感的人。张学良就因为这次事件而被蒋介石常年囚禁。从 1946年到1990年,张学良一直被囚禁在台湾各市县,过着长年软禁生活,直至晚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了人身自由。后来张学良又 去了美国,并在夏威夷定居。 在展厅中有这样的话牺牲自己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 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这句话使我得以窥见 张公强大精神世界之一隅。他确实牺牲自己的荣誉,甚至尊严, 为中华民族换来另一条道路。他的爱国主义是坚定的,他的付出 也是悲壮的。今天的我们不需要面对这样的可以说是残酷的选择,张公之牺牲精神让我从灵魂深处颤栗与叹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