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A 、CO 2和HCl 气体均能与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B 、Na 2CO 3能与适量稀盐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又不引入了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 、CaO 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D 、硫酸镁能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但会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故选B 。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已知: 3

2322Fe(OH)Fe O +3H Δ

O ,现将CO 气体与21.4g Fe (OH )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 x O y 混合物12.8g ,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CO 2和H 2O 共8.6g B .混合物中含5.6g 铁元素 C .Fe x O y 为Fe 2O 3

D .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D 【解析】 【详解】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 ,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2442Fe +H SO =FeSO +H 56982x

y

0.2g

↑ 56x =20.2g ,98y =20.2g

x=5.6g ,y=9.8g

则生成Fe x O y 的质量为:12.8g-5.6g=7.2g ;

21.4g 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6

21.4g 100%11.2g 56+173

?

?=?

Fe x O y 中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5.6g=5.6g ; Fe x O y 中氧元素的质量为:7.2g-5.6g=1.6g ;

故56x :16y=5.6g :1.6g ,x :y=1:1,故Fe x O y 的化学式为:FeO ; FeO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 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2442FeO +H SO =FeSO +H O

7298

7.2g z

727.2g =98z

,z=9.8g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9.8g+9.8g

100%=19.6%100g

?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O 、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22Δ

2CO+2Fe(OH)Fe+FeO+3H O+2CO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322Δ

2CO +2Fe(OH)Fe +FeO +3H O +2CO 56214m 21.4g 56m =21421.4g

,m=5.6g 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5.6g+21.4g-12.8g=14.2g 。 故选D 。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

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

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

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可能还含有铜,故该说法不正确;

②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故该说法不正确;

③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

Cu+2AgNO=2Ag+Cu(NO);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32

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C、A1、Cu) ,故该说法正确;

④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故蓝色

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 HNO3),故该说法正确;

正确的说法有:③④;故选:B。

4.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

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5.A~H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 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为一种单质,D为碳酸钙

B.可能涉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C.E、F的物质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H的浓溶液具有挥发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推断D是碳酸钙;根据C和D可以相互转化,则C为二氧化碳;根据A既可以转化成B,又可以转化成C,A既可能是碳,也可能是氧气,但由于题中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本题中这种元素只能是氧元素才能推出合理结论,因此A是氧气,B是一氧化碳;根据D是碳酸钙,E、F均可以转化为碳酸钙,则E、F都可以是可溶性碳酸盐或一种物质是可溶性碳酸盐,一种物质是氢氧化钙;根据D、E、F都可以和G、H反应,且G可以转化为H,在初中阶段可以推知G、H

都是酸,且G是含氧酸,H不一定是含氧酸,在初中阶段可以推断H是盐酸,则G是稀硫酸。因为稀硫酸和粉末状的碳酸钙能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在不断搅拌时稀硫酸和块状碳酸钙也是能反应的),稀硫酸和可溶性碳酸盐、氢氧化钙都能反应,而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能生成盐酸,所以推断G是稀硫酸合理。

【详解】

A、根据题意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分析可知A是氧气,是单质。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D是碳酸钙。选项A正确;

B、根据分析,题中反应可能有化合反应如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能有分解反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复分解反应如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但不可能发生置换反应,因为氧气转变成二氧化碳、氧气转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转变成二氧化碳都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选项B不正确;

C、因为E、F都可以是可溶性碳酸盐,也可能一种物质是可溶性碳酸盐,一种物质是氢氧化钙,所以E、F的物质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H是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选项D正确。故选B。

6.某同学将mgMg、A1、Zn、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则m的取值范围是

A.2.4≤m≤6.5

B.2.4

C.1.8≤m≤6.5

D.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gMg、A1、Zn、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是由金属离子(Mg2+、A13+、Zn2+、Fe2+)和Cl-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中含有Cl-的质量为

(m+7.1) g-mg =7.1g 。则该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7.1g ÷35.5

36.5

=7.3g 。 假设分别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则

22321

2

Mg +2HCl =MgCl +H 2Al +6HCl =2AlCl +3H 2473542197.3g

7.3g

x x ↑↑

1224

54

==737.3g 2197.3g x x 12=2.4g

=1.8g x x

22223

4

Zn +2HCl =ZnCl +H Fe +2HCl =FeCl +H 657356737.3g

7.3g

x x ↑↑

3

4

6556==737.3g 737.3g x x 34=6.5g

=5.6g x x

由计算可知,若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时,m 最大值为6.5g ,最小值为1.8g ,而该物质为混合物,故m 的最大值应小于6.5g ,最小值应大于1.8g ,故选D 。

7.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 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 2和HCl 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 2CO 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 2CO 3溶液的质量与生产沉淀或者气体如图1所示;加入Na 2CO 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 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b→c 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 .图1中b 点的值为106

C .图1中0→a 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 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 段曲线表示

D .图1中

c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答案】C 【解析】

(1)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中oa 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A.图1中b→c 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

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

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44 106

100

y 2.2g z 5g

106/44=y/2.2g y=5.3g 106/100=z/5g z=5.3g

图1中b点的值为5.3g ÷10%=53;x点的值为(5.3g +5.3g )÷10%=106

C.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和盐酸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a点表示碳酸钠先

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钙;所以溶液的pH逐渐增大到

7;因此图1中0→a段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情况可用图2中d→h段曲线表示;D. 当

盐酸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

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图1中c点

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选C

点睛: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②在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时由于碳酸钙沉

淀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

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银也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碱溶液的pH>7,因此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答案】D

【解析】A.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的位

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铁在铜前,所以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银在铜后,因此银不能将铜从

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B.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

条件就能到达灭火的目的;C. 碱溶液的pH>7,如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

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D. 溶液的化学性质是由溶质溶于水产生的离子决定的,同

样的微粒决定同样的性质。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

反应,选D

点睛:1、溶液的性质决定于溶液中的溶质产生的微粒。2、熟记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三个

意义

9.有NaHCO3与NaCl的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向剩余固体中

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固体15.0g,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NaHCO3加热生成CO2的质量为3.1g

B .剩余固体为Na 2CO 3和NaCl 的混合物

C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 的质量为11.7g

D .原混合物中NaHCO 3与NaCl 的质量比为63:3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混合物20.0g ,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减少的3.1g 是水和CO 2的质量,设NaHCO 3分解产生CO 2的质量为x ,分解的NaHCO 3的质量为y ,

3

2322Δ

2NaHCO Na CO +CO H O

44183.1g x x

↑+- 4418 3.1g x x

=- ,解得x =2.2g 3

2322Δ

2NaHCO Na CO +CO H O

168442.2g

y

↑+ 16844 2.2g

y

=,解得y =8.4g ; 得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得到碳酸钙15.0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些二氧化碳来自NaHCO 3,设NaHCO 3的质量为1y ,生成NaCl 的质量为z ,则有:

3321

58.58410015NaCl NaHCO CO CaCO g

z

y 184

10015g

y =,解得1y =12.6g , 58.510015g

z

=,解得z =8.775g ,则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20g-12.6g=7.4g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作答。 【详解】

A.由计算可知,混合物20.0g ,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生成CO 2的质量是2.2g ,不符合题意;

B. 原混合物中NaHCO 312.6g ,加热一段时间,分解的NaHCO 38.4g ,得剩余固体16.9g 中还有NaHCO 3,所以剩余固体为NaHCO 3、Na 2CO 3和NaCl 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 的质量为: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7.4g 和生成NaCl 的质量为8.775g 之和,共16.175g ,不符合题意;

D. 原混合物中NaHCO 3与NaCl 的质量比为12.6g :7.4g= 63:37,符合题意。故选D 。

10.将22.2gCu 2(OH)2CO 3放在密闭容器内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2g 。在剩余固体里加入100.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红色金属。已知:Cu 2O+H 2SO 4 =Cu+CuSO 4+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5.2g 剩余固体是纯净物 B .过程中生成CO 2和H 2O 的质量和为7.0g C .残留红色金属质量为12.8g D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碱式碳酸铜分解时,部分生成了氧化铜,部分生成氧化亚铜 设分解生成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m ,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23222Cu OH CO C Δ

+uO H O +22280m CO x

22280 =m x

()23222222Cu OH CO 2Cu O Δ

+++2222214422.2g-m 15.22H O 2CO g-x

O ?↑?↑

22222144

=22.2g-m 15.2g-x

??

由①②计算可得

m=11.1g

x=8g

因此生成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均为11.1g ,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15.2g-8g=7.2g

设生成铜的质量为y,与氧化亚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 1,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 2

224421

Cu O +H SO =Cu +CuSO +H O 14498647.2g

n y

11449864

==7.2g n y

1n =4.9g y=3.2g

24422

CuO +H SO =CuSO +H O 80988g

n

2

8098=8g n 2n =9.8g

A 、剩余固体加硫酸后生成铜,说明15.2g 剩余固体是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是混合物,故A 不正确;

B 、过程中生成CO 2和H 2O 、氧气的质量和为7.0g ,故B 不正确;

C 、残留红色金属为铜,质量是3.2g ,故C 不正确;

D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9.8g+4.9g

100%=14.7%100g

,故D 正确。故选D 。

11.除去下列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 、KNO 3和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 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正确;

B 、K 2CO 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 、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粉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D 、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错误。故选C 。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2.现有一包由5.6g 铁、7.2g 镁、1.0g 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 2溶液中。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26. 2g

B.26.6g

C.26. 0g

D.25. 8g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详解】

设7.2g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Mg+CuCl=MgCl+Cu

22

2464

7.2g x

2464

=

7.2g x

x=19.2g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5.6g=25.8g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Fe+CuCl=FeCl+Cu

22

5664

5.6g y

5664

=

5.6g y

y=6.4g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9.2g+1.0g+6.4g=26.6g

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5.8g,小于26.6g。

故选B。

【点睛】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为碳、铜和铁,镁完全反应,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

13.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 B.碳酸镁消耗的氯化氢少

C.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设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

MgCO3 +2HCl ==CaCl2+ CO2↑ + H2O

84 73 44

84g x y

84/84g=73/x x=73g

84/84g=44/y y=44g

NaHCO3+HCl====NaCl+H20+CO2↑

84 73 44

84g m n

84/84g=73/m m=73g

84/84g=44/n n=44g

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选C

14.分离氯化铁、氯化钠、硫酸钡的固体混合物,得到三种纯净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水、硝酸银、稀硝酸 B.水、氢氧化钠、盐酸

C.水、氢氧化钠、稀硝酸 D.水、氢氧化钾、盐酸

【答案】B

【解析】

氯化铁、氯化纳、硫酸钡的固体混合物,加水溶解后过滤,得硫酸钡沉淀;然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将氢氧化铁沉淀中加入过量盐酸,蒸发结晶得氯化铁固体;将氯化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蒸发结晶得氯化钠固体;选B

点睛:分离物质要求分开后还要得到原物质。

15.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各加入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端烧杯加入 5.6克铁,要使天平再次平衡,应向右边烧杯加入

A.5.4克氧化钙 B.5.6克铜 C.6克镁 D.10克碳酸钙

【答案】A

【解析】天平的两边增加的量相同时天平才能仍然平衡。5.6克铁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0.2g氢气,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气体逸出,增加的量为5.4g,天平平衡;

5.6g铜和酸不反应,增加的量为5.6g;6g镁和酸反应生成气体0.5g;增加5.5g;10g碳酸钙和足量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增加5.6g;选A

点睛:天平的平衡问题的关键是余下的物质一样多,天平平衡。

16.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铝丝表面有铜析出,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滴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说明氢氧化钾溶液已经变质,故该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

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下降,只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溶液温度降低,其它盐类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无法判断,故选项错误.

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中,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 ×100%<30%;

C. 由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变化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会有较大的改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C。

18.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不正确

...的是A.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且足量的Cu粉

B.铜粉(CuO)——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

C.烧碱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

D.CaCl2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

【答案】C

【解析】A. 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且足量的Cu粉,铜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符合除杂要求;B. 铜粉(CuO),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铜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要求;C. 烧碱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氢氧化钙过量,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要求;D. CaCl2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过滤后溶液中只有氯化钙,符合除杂要求;选C

点睛: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9.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随

压强变化的关系

B.将等质量的镁片

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

硫酸中

C.MnO2对过氧化氢

溶液分解的影响

D.向氢氧化钠溶液

中加水稀释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B.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镁先反应完,而且等质量的镁比铁生成氢气多;C.MnO2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只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变弱,但始终呈碱性,pH不会等于或小于7.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0.现有表面被氧化的镁条样品6g,加入到盛有73g质量分数为19%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0.2g气体。則原镁条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48% B.60% C.76% D.84%

【答案】C

【解析】表面被氧化的镁条其成分有氧化镁和镁,其中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表面被氧化的镁条样品6g,加入到盛有73g质量分数为19%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反应后镁元素都以氯化镁的形式存在;由氯化镁的化学式MgCl2-可得镁元素与氯元素的关系式如下:Mg---2Cl- MgCl2-2HCl,Mg--- -2HCl,设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x,Mg---2HCl

24 73

x 73g×19%

x=4.56g 則原镁条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6g÷6g×100%=76%

点睛:利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计算使计算题变得简单。

2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试剂操作方法

A Fe 粉(CuSO4)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MnO2固体(KC1)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CO2 (H2)足量氧气点燃

D KNO3溶液(K2SO4)过量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硫酸铜易溶于水,而铁不溶,所以加水溶解过滤后可将二者分离,洗涤干燥后,可得纯的铁粉;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所以加水溶解过滤后可将二者分离,洗涤干燥后,可得纯的二氧化锰;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无法将其中的氢气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硝酸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但是由于硝酸钡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钡。选B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2.下列各组内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中,存在不能一步转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变化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

解:A.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可以一步转化,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与磷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可以一步转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可以一步转化,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一步转化为碳,故选D。

2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及主要操作步骤均正确的是

A.CuO固体[Cu2(OH)2CO3]——充分加热固体

B.KCl溶液(CaCl2)——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过滤

C.FeCl2溶液(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

D.CO2(HCl气体)——先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水,所以加热后固体只有氧化铜;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但是碳酸钾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C、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后应将铜、过量的铁通过过滤除掉;D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A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4.将一定质量的铜锌合金的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硝酸铜 B.滤液中溶质一定不含硝酸银

C.滤渣中可能含有银和锌 D.滤渣中一定没有铜

【答案】B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锌>氢>铜>银,将铜锌合金的粉末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发生反应,待锌完全反应后,铜再与硝酸银发生反应,可见锌的量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向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还含有锌。

解:A、向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还含有锌。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不含硝酸铜;故A错误;

B、向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还含有锌。则所得滤液中的溶质一定不含有硝酸银;故B正确;;

C、向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还含有锌。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锌,故错误;

D、向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还含有锌。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铜;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将活动性强的金属混合物放入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中,金属由强到弱依次与盐发生反应,即金属混合物中活动性最弱的金属首先与盐溶液发生反应,依次类推。

25.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的取值范围是W≥8g 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答案】D

【解析】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 ,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 CuO+H 2SO 4═CuSO 4+H 2O 80 98 160 m x y

8098160m x y == x=

9880m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 ,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 Fe+CuSO 4═FeSO 4+Cu 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1608

2m a = a=0.1m

Fe+H 2SO 4═FeSO 4+H 2↑ 56 98 2 b 14g-

9880

m

c 56982981480

m b c g ==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a=b ,0.1m=8-0.7m ,解得m=10g ,b=1g 。

562

b c

=,由于b=1g ,所以有: 5621g c

=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 H 2SO 4 ~FeSO 4 98 152 100g×14% z

981520

100140

z g =?

Z=

152

7

g

加入铁粉的质量W=152

7

56

152

×100%=8g;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

21.7

100100.04

g

g g g

+-

×100%≈19.73%

故选D。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2SO4H2SO4、CuSO4FeSO4

则存在关系式:H2SO4 ~ Fe~ FeSO4

98 56 152

100 g×14%x w

解得x =8 g,w =21.7 g,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

为8 g ÷64

80

=10 g,则A、B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CuO+H2SO4═CuSO4+H2O

80 98 160

10 g y z

解得y=12.25 g,z=20 g,则剩余H2SO4的质量为100 g×14%-12.25 g=1.75 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Fe+H2SO4═FeSO4+H2↑

98 2

1.75 g m

解得m =0.036 g,则D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1.7g

100 (100100.036)

g g g

?

+-

%=19.7%,C

项正确。

点睛: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6.水煤气是重要的气体燃料,某水煤气样品可能含有CO2、CO和H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水煤气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一:(1)将该水煤气样品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看到___,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实验二:(2)为了证明该水煤气样品中含有CO,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

请回答:

A中的药品是___,作用是___;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是___.

(3)小张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够严密,做了如图2的改进:则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

当观察到___的现象时,可以肯定该水煤气样品中一定含有CO.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NaOH 除去水煤气中的CO2Fe3O4(3)证明气体药品中的CO2在A中已被完全吸收 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而C中的变浑浊

【解析】

(1)将该水煤气样品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能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首先要除去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A 中的药品是氢氧化钠溶液,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硬质玻璃管内的黑色粉末是氧化铜,用来验证一氧化碳.

(3)小张认为小明的实验不够严密,因为小明没有肯定的排除原有二氧化碳的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则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当观察到 B 处不变浑浊,C处变浑浊的现象时,可以肯定该水煤气样品中一定含有CO.

【点评】检验一氧化碳时,经常通过验证其生成二氧化碳来证明一氧化碳的存在,因此,原气体中不能混有二氧化碳,必须除去.

27.康康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物质充分反应,在反应中用托盘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ρ g/c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