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京味_老舍_王源

_京味_老舍_王源
_京味_老舍_王源

2002年7月第23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g Yue T ribune Jul.,2002Vol 123 No 14

[收稿日期]2002-03-27

[作者简介]王源(1977-)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学研究>

/京味0老舍

王 源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关键词]老舍;/京味0文化;平民色彩;文化批判;国民性

[摘 要]老舍的重要价值,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化批判及国民性问题的执着关注。而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其切入点和出发点正是/京味0浓厚的老北京文化。浓染平民色彩的/京味0,通过幽默对市态的生动而完整的展示,作品中特有的/京味0语言,以及用传神之笔勾勒出众多北京市民阶层中富有典型性的人物,构成了老舍作品的鲜明特色,折射出/京味0文化对其文学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主动从其中汲取创作养分的创作意图。/京味0文化与老舍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2)04-0084-04 老舍的重要价值,突出地体现在他对文化批判及国民性问题的执着关注。而老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其切入点和出发点正是/京味0浓厚的老北京文化。/京味0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0文化的神髓。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浓染平民化色彩的/京味0是老舍作品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京味0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作家那份对北京独有的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着作家对北京特有的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及深所显现出的文化趣味。北京这个几朝故都,自有其独特的/个性0;而自/天子0至社会三六九等,又蕴含了极其丰厚的不同侧面的文化韵味。老舍所经历和熟知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使他深有感触并且感于心而发诸笔端去表现的,也正是老北京市民阶层所独具的文化风景。因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0,是浓染了平民色彩的/京味0。他取材的着眼点,是凝聚了他多年生活经验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和小胡同里发生的一切。他用手中的笔生动展现出了市民阶层凡俗生活中呈现的场景风致,如展开了一幅幅斑斓多姿的北京市井风俗画卷,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或许有人会说老舍的创作取材面比较窄,他的十四部长篇(包括两部未完成的)有五部半是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而中短篇以及解放后创作的话剧也都大多写北京。窄也许是窄了一些,但老舍却通过细心揣

摩和深入挖掘,使他笔下的北京成为一幅极具魅力的艺术图景。/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0老舍的创作正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是5四世同堂6的创作。这部作品是老舍在重庆北碚时根据夫人胡青对沦陷后的北平的讲述写作而成的,抗战八年,老舍都是在大后方度过,并没有亲历北平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对于老舍,/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0[1]5四世同堂6果然成为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杰作。

虽然是平民,老舍又十分精到地抓住了北京市民阶层独有的特色: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的皇城根儿,浸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熏陶之中,那久而久之形成的打上了/京味0烙印的习惯和心理。老舍曾经用/官样0这个词生动而贴切地概括了北京文化的特征。明明为民,却要求有个/官样0的生活,这就使北京的市民阶层的生活绝对迥异于其他城市中同阶层的人们: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稍有可能便要追求体面、排场且要精巧的生活艺术;性格谦和、温厚却又懦弱、散漫,甚至苟安于现状。这种种特征,都集中鲜明地体现在老舍作品中塑造得最为精彩和成功的老派市民身上。比如5四世同堂6中的祁老太爷,即使在快要成亡国奴的当口,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要怎么过:/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0而5离婚6中的张大哥,在儿了被抓走后,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0。老舍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而表现,他更关注的是文化氛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

约。老派的规矩不光是祁老太爷和张大哥这样的老派市民在坚守,即使是一个大字都不识的车夫小崔,和时时受着新思潮冲击的青年知识分子祁瑞宣,也在不知不觉中受着它的束缚。小崔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却在因不肯让冠晓荷坐车而挨了大赤包的一个嘴巴子后不敢还手,原来是北京的礼教/好男不和女斗0在他身上起了作用。而祁瑞宣在听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人0,他十分振奋,但他并没有/高呼狂喊0,就因为/他是北平人0。老舍的描写,引导着我们对文化与人的关系,有更深层的思考和理解。

从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出北京文化特有的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美,看出作者对这种文化在现代化潮流的猛烈冲击下一点点丧失的感伤和怅惘。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心态,使老舍的作品具有了较主流创作话语更为复杂的审美特征。其中之一,就是老舍选择了幽默的方式,对过熟过老文化进行温和但又沉痛的批判。/含着泪的微笑0,使老舍作品中主观情感的留恋和客观理性的批判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幽默0作为一个外来语,对中国现代作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艺术课题,在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上,老舍之前都少有作家作品涉及。这首先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务实多于重情趣的民族,而中国文学也一直自觉坚持着/文以载道0的正统姿态长达千年,这种正统的定位使文学表现对世俗生活中可笑可乐的种种,持一种鄙夷、排斥的态度。而且,世俗生活中单纯的滑稽可笑又并不能等同于幽默,幽默作为一种富有内涵、层次较高的笑的哲学,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在文学作品中实现,它对作家自身的素质和涵养都有较高的要求。有能力者不屑为之,有心为之者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得中国文学中,幽默的因素一直比较贫乏。直到老舍出现在文坛上。老舍在作品中有意识地追求幽默,一方面是受了狄更斯等英国作家作品风格的影响;更重要的,与/京味0文化对他的浸染和他对/京味0文化所持的复杂态度有着极密切的关系。首先,老舍本人就生活成长在这样特定的文化氛围里,而他作品所要表现的,也是市民的世俗生活,他又有意识地向平民化创作靠拢,这就使他自然而然接受了北京市民对待艰辛苦涩时特有的乐观甚至有时是油滑的态度。正如老舍自己所言: /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0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0代/愤0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潮。借笑声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其次,老舍对于京味文化的复杂心态在前面已有论述,这种矛盾的统一使他采取了与当时主流派创作保持一定距离的创作态度,没有极尖锐的锋芒毕露的批判和简单直接的否定,而是通过一种/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0、/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0的方式,在博人一粲后又勾起其深深的回味,使读者在笑声过后猛然警醒到可笑后面的可悲和可气。老舍所采取的这种姿态,是/文化平民0的,而非许多主流作家选择的/文化战士0的定位。这种平视而不是俯瞰的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与平民大众更强的亲和力。/五四0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主流作家以文化启蒙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目的是要让民众普遍地觉醒过来。但是,他们的作品多由于其过于激烈的批判姿态,以及深受西方文学作品影响的并不平白的/白话0表达方式,反而导致了与民众的疏离与隔阂。

当然,老舍的幽默,并不是从一开始被人认可。在他早期的创作如5老张的哲学6、5赵子曰6、5二马6中,幽默的运用在某些地方不是十分恰当和自然,甚至表现出过于急功近利,为幽默而幽默,以至幽默失却了应有的内函和气度,而流于油滑的倾向。胡适/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0[2];而朱自清在评价5老张的哲学6和5赵子曰6时指出两部作品/都有一个严隶的悲惨的收场,但上文却都有不少游戏的调子0,/没有一贯的态度0,/-发笑.与-悲愤.这两种情调,足以相消,而不足以相成0[3]。这是由于当时老舍正远在英伦三岛,但他的一腔报国热忱使他有意识努力向国内文化启蒙的主流创作话语靠近,采取了与他本人文化内蕴不相吻合而是错位的写作姿态;急于从对符号化人物的描写、批判中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哲学0性的剖示,以至有时漫画式的讽刺盖过了幽默,生硬不协调,艺术上不加节制,思想上缺少分寸,消弱了幽默的思想力量和艺术效果。老舍本人在创作中期也意识到了这种缺憾和不足,并为之深深苦恼,甚至一度中断了对幽默的追求。

但在5猫城记6、5大明湖6的尝试失败后,老舍决定/返归幽默0,因为他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定位。5离婚6这部长篇就是老舍创作中对幽默运用自如的一个开端,也是他的创作步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他开始在生活经验的丰厚积累中锻出幽默的真谛,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0而/不是从文字硬挤出来的0,并追求更高的试点和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作品中的幽默往往/通于深奥0,具有严肃的命意和发人深省的涵义。同时他对艺术表现采取了自觉的节制,把握恰倒好处的适当和分寸,点到为止而余味无穷。这种发展和深化使得老舍作品中的幽默逐渐克服了以前失之单薄和浮浅的缺憾,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完美渗透和融合,用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去感染和打动读者。因此,在评价老舍的幽默时,我们应该看到,他虽然不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切入生活,不具有鲜明、激烈的战斗性,但却以深度弥补了力度的不足,通过幽默对纷繁的市井世态有了生动而完整的展示,更对市民社会中特定世俗文化有了极深刻的审视和剖析。

/京味0文化对老舍作品的文字风格亦有很大影响。他作品中特有的传神的/京味0语言,使北京的地方方言成为文学世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老舍早年在北京的街头,茶馆和戏园接受了最初的美感教育,多年的生活积累再加上他对市民通俗文艺所持的亲近态度,使他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俗白、清浅,繁简得当,传神而鲜活有力的特色。北京市民的口头话语,是老舍文学语言的主要来源。他笔下的北京话,纯正、漂亮,明白晓畅,具有一种极活泼的流动性。十分典型的例子就是5离婚6中马老太太对老

李一家叮嘱的那段话,一大篇都是家常话语,絮絮不止,虽琐碎却很有层次,且口吻毕肖,情态活现,极富生活情趣,读来一点也不会感到罗嗦冗长。/本色0可以用来概括老舍的语言特色,因为他展示出了北京话活泼泼的生命力;但同时,老舍又对生活语言素材进行了一个作家颇见文学功底的创造性加工和运用,/努力去找现成的活字。在活字中求变化,求生动0,/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0[4],/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0[5],老舍将语言的通俗性和文学性完美地统一,使作品中的语言平易而不流于粗俗,精致而不失于雕琢。同时,老舍还注意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到之处,自然揉合到他的作品中。如5离婚6中对张天真这个人物的一段描写:/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服。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非常的和蔼,对于女的;也好生个闷气,对于父亲。0就借用了相声艺术中/趟子0、/贯活0的手法,使人物特征集中强烈,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老舍笔下不论是写景、写人,还是写对话、写心理,都力求传神,这是由于他对白话的定义和运用有着独到的理解。/五四0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白话文,但由于主流创作群进行文化启蒙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整体否定,以及对西方文学因素的竟相模仿、吸纳,使得许多作家弃文言而使用的白话,具有非民间性的倾向,叙述、描写刻意追求一种反传统化。这导致新文学并未真正地融入民间,走向大众,也就无法实现新文化运动干将们的初衷:运用文学作为工具和武器来启蒙唤醒民众,以彻底改变其历史命运的悲剧性。新文化运动开始时老舍与其在客观上有一定的距离,这就使他有可能对这种缺憾展开理性的思考,从事实出发揭示出新文学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抗战以来,我们感到文艺的最大缺点是未能深入民间0,民间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原因主要是文法,叙述的方法,西洋的结构与中国的平铺直叙不相合,此外还有语言的问题0[6]。话语的错位使新文学与民众的沟通失去了基本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新文学的悲哀。老舍看到了这一点,故而有意识地在白话的运用上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使得/五四0以后遭忽略、鄙弃甚至排斥的通俗文艺得到了客观公正的审视,使其具有的艺术价值显现发挥出来,为新文学的丰富发展作出独到的贡献。对待通俗文艺,老舍主张采取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方面不能/全盘用民间固有的东西,那就投降了他们,文艺本来是领导他们的,决不应当投降他们0;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因为固守偏失而拒绝对民间文化、通俗文艺进行了解和借鉴。老舍还由此进一步指出了文艺发展的健康道路:/我们需有现实的眼光,不能像-五四0时一样永远模仿西洋的语言和技巧。也须用自己的语言和技巧完成自己的东西,明日之文艺必须走这条路。0[6]这表明,老舍对文学创作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如何能巧妙融合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有着理性精深的思索和见解。他把自己的思索和认知贯彻到创作实践中,进行了锲而不舍并卓有成效的探索,吸收借鉴外来文学的优秀之处,又在抛弃自身糟粕的同时坚定了自身的精华所在,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认知和探索,也使老舍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取向,以及审美定位和追求,有了不同于其他文学家的/个性0。

老舍用手中传神的笔,勾勒出一个个北京市民阶层中富有典型性人物。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一个中下阶层,在中国主要有以下成分构成:小业主(包括小商贩、小房产所有者等),城市个体劳动者和其他城市贫民、无业游民,以及属于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与农民相比较,受着更直接的政治压迫,以及更深的包括中国封建伦理观念在内的封建文化的浸染和制约;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以乡村为运动中心,他们远离了革命中心如火如荼的斗争,政治上的觉醒必然更加迟缓。这些使中国的市民阶层形成了保守、因循、苟安、懦弱、逆来顺受等精神上的弱点。老舍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写和精神世界的的挖掘,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生动的多层面的表现,也对民族性格和民族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艺术的概括。老舍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从洋车夫、小业主小商贩、说鼓书的、卖艺的、拳师、娼妓、土匪、地痞,到巡警,小公务员、/吃铁杆庄稼0的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透过其千差万别的外在,老舍揭示出的是同在/京味0文化熏染下的他们内在精神上的共通点。由此我们可以将老舍笔下众多的人物分为几个大的系列。

第一类是家境尚可、因循守旧的老派市民,他们身上负载了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压迫着自己也压迫着别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极端守旧、闭塞。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是5离婚6里的张大哥,这是个带有几分漫画色彩的喜剧形象。他对生活,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敷衍0,他的生活哲学是中庸、苟安,十分害怕和抗拒这种墨守陈规的生活哪怕一儿地被打破。这种哲学的精神来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其物质基础则是他们衣食无忧的经济地位,这给了他们/安定0、/宁静0、天下太平的幻觉,即使外界的社会政治变革、思想启蒙运动已是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们依然固守在自己的老圈子里,对政治采取了一种局外人的冷漠姿态。这类老派市民是老舍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类人物形象,他把他们刻画得丰满、立体,活灵活现。老舍之所以能抓住他们的精髓,是因为他们是/我所最熟知的0,虽然/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我最熟知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0[5]丰厚的生活积累是老舍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使他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认识到中国市民社会在面对社会变革潮流冲击时,依然普遍存在的封建落后和保守性。对这类人物老舍在塑造时有着复杂的主观情愫,一如他对过熟的老北京文化的心态;这使得他能够深刻揭示出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矛盾性、多面性。

与老派市民形象相映成趣的,是所谓的/新派0市民的形象群。这类形象是那些生长在老北京文化氛围中,又受到传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诱惑,肤浅地追求形式/新0、/洋派0生活和作派的年轻一代市民。如5离婚6中的张天真,5赵子曰6中的赵子岳,5四世同堂6中的祁瑞丰。

对这类人物,老舍是以极干脆的嘲讽的态度进行刻画的。形象大都可笑滑稽得夸张,个别甚至因为他本人对斗争的现实有所隔膜而导致讽刺对象出现类型化倾向而失之浅薄,并不如老派市民刻画得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老舍避开了当时某些作家对老的一概否定,对新的一概肯定的创作套路定式,而独辟蹊径,塑造出这类特殊的青年形象,表明他用理智的目光穿透了当时新文学功利性很强的写作热潮,看到了社会转型期间特有的复杂性和多侧面性。如赵子曰这一人物形象,就体现出老舍对当时新文学所急于追随认同的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一部分青年人对其的盲目趋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这在客观上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人物画廓,填补了一类人物形象的空缺。

老舍笔下,还有一类人物形象值得注意,就是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为生活奔波、劳苦甚至放弃人的基本尊严的城市贫民。代表人物是5骆驼祥子6中的祥子,以及5月牙儿6中的/我0和/母亲0。描写这类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时,老舍用严隶的悲剧性和深沉的抒情性笔触取代了塑造前两种人物时采取的夸张、嘲讽的喜剧笔法,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老舍用他饱含血泪的笔墨,写出了详子为代表的城市贫民们在当时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中的遭遇。通过对这类人物的塑造,老舍不仅对社会现实现进行了深入的揭露,更对文化、文明于人的思想发生潜在影响、制约,有时甚至成为酿成人悲剧命运的推动力进行了深刻审视与思索。老舍作为一个民主主义作家,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还很少,但观点却与之相契合,可见他的思索具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深刻性。

老舍作品中还有一类人物就是出现比较少的正面理想人物,代表者如5赵子曰6中的李景纯,5二马6中的李子荣,这是老舍作品中经常受到批评的一类形象,因为塑造得相对苍白单薄,与现实脱节,缺乏深度的立体性。作家的思想意识决定着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当时的老舍与真正的革命者没有接触,对其理解比较偏狭,在精神上也与他们存在距离和隔膜,因而,只能在塑造这类人物时进行一种概念化、符号化的写作。在老舍笔下,这些正面人物大多以一种高尚的语言和行为去抵消、克制劣行和恶德,甚至采取十分幼稚的脱离群众的个人反抗活动,比如李景纯的刺杀军阀。这些构思体现了老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也暴露出他的思想局限:当民众的生活处于一片沉沉的黑暗之中时,便有如古代/行侠仗义0的侠客义士一般的这种理想人物出现,如5离婚6中的杀了恶棍小赵的丁二爷,为民除害,大快人心;但十分明显的,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救民众,民众最终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当时的老舍其实和读者一样,并不清楚。选择这种常见于传统文学中的理想人物作为自己作品光明面的代表,这样的处理表明老舍的创作心理本身也受着市民文化的深深影响和局限,在黑暗现实面前一心期盼的是/除暴安良0的英雄个体的出现。

当然,老舍的创作心里和思想认识也是在随着他与革命事业的不断接近直至融合而逐步发展演进的,以抗日战争为明显的转折点。突出表现在他的长篇巨著5四世同堂6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祁老太爷虽然也是老派市民的一个典型,但他的思想状态的表现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在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最终觉醒,坚守了民族气节和尊严。抗日战争的洗礼,使老舍更加看清楚了民族的大劫难,血与火让他明白了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的,只有觉醒了的广大民众,他们蕴藏着巨大无比的力量。这时在老舍身上,实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的融合,这时他以积极的斗士的姿态,投身到统一战线文化团体的左翼力量一边,并一直坚定地保持了这一选择,直到他人生的终点。

以上,通过对老舍作品的几个突出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京味0文化对老舍的深刻影响,以及老舍对它的反思和批判;/京味0文化与老舍之间存在着一种值得深入探究的互动关系。老舍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表现方式和表现对象,达成了一种极自然的和谐,这种整体和谐风格的根本来源就是/京味0文化。同时,对/京味0文化的熟知使老舍对文化问题持一种特别热切的关注;创作中,同样是出于忧国忧民的焦虑和责任感,他没有采取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使用的对现实社会做阶级分析的方法,而是选择了用/文化0来界定人的世界,关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以及人的精神文化因素在现实冲击下的蜕变。政治意识与文化意识对于老舍,二者相比较而言,显然他对后者更为敏感和熟知,并可以把握住其真谛。故而,同样是为达到思想启蒙的目的,老舍选择了文化批判的途径和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国民性中存在的痼疾进行批判。同时,老舍的文化批判又有着与其他文化批判、文化启蒙者不同的地方,他的定位是超越了中西文化的界限,突破了民族的狭窄界定的反省,并不单纯肯定或否定哪一方。他对国民性等问题的思索可以说是从较新的角度和侧面切入,表现为另具深刻意义的人文关怀。老舍选择的北京故都市民这一特定表现对象世界,使他对文化生存状态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他们那难以作简单明晰判断的生活意蕴中,提炼出了更深层意义的悲剧性。而作为创作主体,老舍选择的与对象世界的沟通姿态,不是先觉者的高屋建瓴式的批判,而是饱含了同情与理解的悲怆意味浓厚的批评,这就使他的作品更具一种震撼人心的深沉的力量。或许因此失却了激烈的战斗性,在力度看似不够,却有足够的深度让人反思和警醒。

1参考文献2

112老舍1三年写作自述1J21抗战文艺,1941,(7-1).

122梁实秋1忆老舍1A21看云集1M21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1

132朱自清1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1A21朱自清文集(二)1M21北京:开明书店,19531

142老舍1言语与风格1J21宇宙风,1936,(31)1

152老舍1我怎样写二马1J21宇宙风,1935,(3)1

162老舍1抗战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形1J21国文月刊, 1942,(14)11责任编辑:王连仲2

老舍语言特色与京味研究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

老舍语言特色和京味研究 一、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 老舍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作为北京文化的特殊个案体现出对这个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反省。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老舍对我们描绘的满清文化,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和进取性,吸附在千年文化积累的残羹冷炙上尽情享用的败家子文化。“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满族男子,可将必胜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和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老舍自幼所感受的贫困、所目睹的贫困对母亲的折磨以及母亲的坚韧耐劳,事实上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满清主流文化相背离的生活信念。但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远不是满清影响下的北京市民文化的主流。一个社会普遍的群体意识常常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里,汉文化不但没有受到新鲜文化的刺激而获得新的发展,相反,它处于停滞状态,他的文化精华被满清玩味的“烂熟”以至于腐朽。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 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如小说《离婚》中的张大哥就始终相信,“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另外,缺乏时间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如《二马》中的老马,到了英国伦敦那样的现代社会,几乎成了那里的“第一个闲人”。此外,老舍还塑造了一类热衷于追新逐异、以模仿西方文明末流为时尚的年轻“新派”北京市民,对他们的浅薄、不学无术充满讽刺和厌恶。 2、对于北京“官样”文化传统的表现。 在漫长的都市化过程中,北京形成的是迥异于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官样”文化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官”的极度崇拜和狂热追求,它更多地体现中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文化特征。比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人,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不惜充当汉奸,而他们的长辈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官位面前,几乎所有的是非良善原则全都消失了。 这种“官样”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对于烦琐的封建礼仪的陶醉,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正义观念和民族气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马上就要当亡国奴了,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生日;《离婚》中的张大哥,养成了一套知足任命、墨守成规的处世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琐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

从《骆驼祥子》浅析老舍语言风格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小说《骆驼祥子》中具体语言的运用,着重从俗白而深刻、浓浓的京味、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三大方面论述了老舍的语言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其中,结合《骆驼祥子》中的具体实例,通过叙述 语言、人物语言、肖像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五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俗白而深刻”的特点,这不仅使作品易于读者接受,而且还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通过地理环境、景物描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物语言方面三个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浓浓的京味儿”特点;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描写、比喻用词三方面,浅析了老舍语言“简洁传神且透露着个性化”的特点。然后,结合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观、“白话万能”的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谦诚的人品论述了他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最后得出结论: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将永远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论部分: 一、俗白而深刻 老舍先生从二十年代末期开始,就把用白话文写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且老舍在运用白话文写作时,能把大众口语和文学语言区分开,他认为:“文学语言,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在艺术上,都须比生活语言高出一头。作者须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他既能够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像勤劳的蜂儿似的来往百花之间,酿成香蜜。”(1) 他的以“俗白”、“清浅”、“深刻”为特色的文学语言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他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国外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流于肤浅。正像曹禺说的:“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传的”。通过《骆驼祥子》,我们来分析老舍确实“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据有人用电脑统计,只用了常用字二千四百一十一个,因而具有小学水平的人也可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论文:浅析老舍语言特色1

浅析老舍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一同商榷。 关键词 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便成了人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老舍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不赶尽杀绝。他说:

19秋七语上(RJ)--老舍作品特点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

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

老舍:京味以外范文

老舍:京味以外范文 老舍并不仅仅是民族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受到外国文学和作家 的影响,其作品也在国外被大量翻译,受到当地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 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素以刻画新、老北京著称,京味 十足。然而,老舍并不仅仅是民族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受到外国文学和作家,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影响,另外他的作品也在国外得到认可,并被大量翻译,受到喜爱,曾形成过热潮。 可以说,老舍是伦敦造就的作家。1923年老舍在南开中学任教时,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但老舍并不认为这是他文学创 作的起点“除了在学校里练习作文作诗,直到我发表《老张的哲学》以前,我没写过什么预备去发表的东西,也没那份儿愿望。不错,我在南开中学教书的时候曾在校刊上发表过一篇小说;可是那不过是为 充个数儿,连“国文教员当然会写一气”的骄傲也没有。”[1]1924 年夏天,老舍由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从上海登轮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在伦敦,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教书,业余和假期跑图书馆。当时为学英文,他开始阅读小说,但还未动过创作小说的念头。在异乡呆久了,新鲜劲儿过了,感到寂寞,怀念家乡,看到小说中那些场景的描写,深有感触,便想把自己记忆或脑海里的图画也写下来,于是拿起了笔。关于这一点赵毅衡曾有论述“都知道老舍是在伦敦居住五年,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才把这个中国年轻人逼上了写作道路。

老舍在《我的创作经验》中提到:‘27岁我到英国去。假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为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做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呢?’”[2]。 有了写作的念头后,就要找一些“画稿子”,那么为什么不师法中国的文学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老舍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洗礼,他认为,自古以来的中国文学,只能按照孔孟的道理说话,按照贾陆韩苏的技巧行,因循守旧“今古一致,思想与技巧大致相似,即使文体有些变化,也不过是平湖上微微的一些波纹已”[3]另外就是,新近读的作品更能成为直接的源泉“新读过的自然有更大的势力,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可是对外国小说我也知道的并不多,想选择也无从选择起。好吧,随便写吧……况且呢,我刚读了Nicholas Nickleby(《尼可拉斯?尼克尔贝》)和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1]他于1925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国内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始载署名舒庆春,续载《小说月报》第17卷8号改署老舍。 1929年,老舍离开英国。但他并未立刻回国,而是去了新加坡。一是因为钱只够到新加坡,二是想看看康拉德笔下的南洋。康拉德是老舍十分推崇的作家“《二马》是我在国外的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些经验;从‘读’的方面说,我不但读得多了,而且认识了英国当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代文艺的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作者:肖敏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 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 (一)何为“京味”儿 “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二)“京味”小说成因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内容摘要】 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他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本文就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老舍语言特色幽默“京味”十足自然率真 正文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 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作者:李志瑾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1(7) 参考文献(6条) 1.赵园北京:城与人 2002 2.王一川京味文化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2006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 1990 4.石光试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盛蕾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分析 2008 6.张爱辉;高琴老舍小说艺术的美学特征--"幽默"与"京味儿"[期刊论文]-前沿 2006(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烨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看北京话[期刊论文]-才智2011(4) 2.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2) 3.陈军.Chen Jun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期刊论文]-文艺研究2006(11) 4.陈友康.CHEN You-kang诗以民族最美的语言表现真理——论老舍的诗歌理论[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5.王本朝.Wang Benchao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6(4) 6.关纪新.GUAN Ji-xin老舍与北京[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 7.傅晓燕.Fu Xiaoyan在时代规范与艺术诉求之间——论老舍与曹禺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型[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3) 8.王源"京味"老舍[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2,23(4) 9.解文静"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 10.张桂兴.ZHANG Guixing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815781424.html,/Periodical_shidwx201107072.aspx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浅谈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 【摘要】:老舍的小说善于使用善意的幽默和朴素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寄托自己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老舍小说中的幽默引人深思,是含泪的笑,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幽默的特点及其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老舍小说幽默特点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且在很多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时刻表现正在其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无疑是其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幽默性使老舍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区分出来,获得了独特地位。老舍的作品中时刻充满幽默感,他的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老舍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娴熟地使用各种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小说带有了极大的幽默性,并成为了自己小说的突出特点。因此,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的内涵和深远意义。 幽默始终贯穿于老舍小说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幽默风格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这表明老舍在不断地加以探索,思考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联系。1933年发表的《离婚》标志着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成熟。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对其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时间上的探讨,并阐明存在于这种幽默感背后的东西。 1.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发展 1.1早期作品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由于个人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他深受北京的平民生活,市井气息以及皇城文化的熏陶,使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始终带着浓浓的“京味”,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北京人的幽默与看待世界人生的观点;而老舍1924年赴英任教至1929年回国,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了英国作家如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吸收了英式幽默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因此老舍小说的幽默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早期老舍的小说中幽默风格并不成熟,还有为幽默而幽默的刻意性,直到1933年发表的《离婚》老舍的幽默风格才趋于成熟,其独特的艺术品格也形成了。 老舍自英国任教归来后在其小说创作中开始立意追求幽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践,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幽默性,同时也向读者和评论家展示了其幽默风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对其早期小说中的幽默风格进行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通过《老张的哲学》以及《二马》进行。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在幽默方面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以作家的故乡北京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集中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生活的某些侧面。而且由于老舍受北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这部作品从地点到人物也就带有了浓浓的京味。在这部作品中老舍的幽默是极为夸张的,幽默性大都来自小说中人物夸张的言行举止以及可笑的思考方式,因此《老张的哲学》中反映出来的幽默带有极大的刻意性,甚至有夸张至失真之嫌,这也是为当时的评论家所诟病之处。 《二马》是这一时期老舍小说的翘楚之作,在幽默风格方面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二马》中老舍的幽默不仅借助于人物夸张的言行来表达,而且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现了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内化。这部小说中的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 一、老舍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戏剧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同时,他的戏剧语言也是朴素的,没有什么浓烈的色彩,以“白描”见长。老舍的语言风格对于他的戏剧创作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就以《茶馆》为例,谈谈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他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充分显示出老舍精深的语言功力。王瑶②说,《茶馆》这个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简洁凝炼是老舍遣词艺术的最重要的特点。自从三十年代意识到了语言控制的重要性之后,老舍就自觉地把简洁凝炼作为其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十分推崇精炼而有表现力的古典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摘要]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儿,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他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因此,对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舍并继承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

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北京风俗北京文化 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 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然而落后的方面也表现出了北京人思想的保守和传统的封闭性。市井是泛指下层市民,属于小城市中的小商贩,职员,匠人,搬运工等。他们生活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这群劳动人民一面保持着朴素勤劳的美德,又受传统规范的禁锢。这三种形式从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所谓“京味”特征主要描写的属于这一阶层。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目录 摘要 ,,,,,,,,,,,,,,,,,,,,,,,,,, 2 Abstract ,,,,,,,,,,,,,,,,,,,,,,,, 3 前言 ,,,,,,,,,,,,,,,,,,,,,,,,,, 4 正文 ,,,,,,,,,,,,,,,,,,,,,,,,,, 4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 4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 5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 6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 7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 8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 9 结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摘要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 迹”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

Abstract 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 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