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预测分析

新基建在专项债中的占比

2019年9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的比重。下面将基建领域分为综合基建、交通运输、水利水务、生态环保、城乡与园区建设、市政建筑、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新基建以及其他基建等,统计了2020年以来发行的专项债投向各自领域的金额,得到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到,2020年以来专项债募集资金用于基建领域的比重达到了57.8%,与上半年相比,比重有所降低(上半年占比为70.1%)。这主要是由于7月以来,新增专项债中出现了投向棚改的情况,且在3季度,棚改债发行了3379.2亿元,在3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占比49.4%,占比接近一半。

图表2020年以来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资金占比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截至2020年9月底)

各省市新基建发展指数分析

北京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达90.1,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80-90之间,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天津、贵州、湖南、安徽、重庆、陕西、云南、广西、宁夏、江西、山西、辽宁、吉林、甘肃、内蒙古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70-80之间,黑龙江、海南、新疆、青海、西藏的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分布在60-70之间。

图表各省市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能够使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快速。 标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一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二加强我国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1、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难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来。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相关单位的力量。还可以结合土地的收储和代建项目,做大强融资平台。 2、解决拆迁制约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探索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在《中国经济大词典》中解释为“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主要是指为了生产、流通等各部门提供服务的一些设施和众多部门之和。“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机场、铁路、各级公路、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物质生产的需要,并向其他单位以及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同时也是属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在整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延伸。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1949年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绝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采用了建设单位自营方式,建设、施工合二为一。1952年初,国家出台《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脱钩,实行甲乙方合同制,这种合同制主要通过行政计划安排,不是严格的经济合同关系。195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几项规定》,提出了投资包干责任制。但到60年代初期,工程指挥部方式取代了投资包干制,并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主导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工程建设管理[2]。 第二阶段是整个80年代。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此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80年代成为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1984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相继推行了建设工程招标承包制、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承包公司制。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普遍成立了各类市政工程专业承包公司,并按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建设、交通、环保等分工协作的行业行政管理。在这一系列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强调了公用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工商业利润中提取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等等。以桥梁道路征收通过费为开端,施行“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开辟了城市综合开发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加入WTO后,为使我国的经济早日纳入为提高基本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国家计委于1992年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对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的范围、组织形式、相关职责等做了原则规定。1996年,国家计委出台《关于实

关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弊研究

关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弊研究 一:概念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配合中央政府的计划,全国各省市政府纷纷以基础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全社会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元。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着力增强金融保障能力,多渠道筹集资本金,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 未来两年,4万亿元投资中将有2.3万亿元投向公路港航、铁路基建、灾后重建和廉租房建设四个方面。 (1)公路港航建设:交通部预计今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年均1万亿元的规模,因此未来两年这方面的新增支出约为4000亿元。单位投资额的水泥需求1.5万吨/亿元,估算港航投资的水泥需求为6000万吨。高速公路每公里建设需水泥4000吨至1.2万吨,平均9000吨。在建的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需求水泥消费1.18亿吨。民航基建2年投资4500亿元。2009年计划新开工成都、西安、广州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工程,及延安、吕梁、淮安等40多个支线机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为2000亿元。据测算,2009年预计水泥需求2500万吨。2010年,计划新开工上海浦东、成都、武汉、南京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及蹈城亚丁20多个支线机场建设,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2)铁路新项目建设:预计2009、2010年发改委对铁路新项目的批复规模投资额将达到9000亿元。桥隧工程量的增加将使客运专线的单位投资水泥需求量较以前普通铁路增加一倍以上。按1.4万吨/亿元的水泥需求量计算,9000亿元的铁路投入将带动1.26亿吨的水泥需求 (3)灾后重建:灾区在3年重建期内将投入1万亿元。按未来两年70%的建设进度计算,期间的投资规模为7000亿元,按1.2万吨/亿元的概算指标计算,未来两年灾后复建的水泥需求为8400万吨。 (4)保障性住房:3年投资9000亿元,一定程度弥补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带来的水泥需求减少的影响,2009年在基础设施、交通建设、民航建设和灾后重建这四个方面,预计需要水泥合计为10亿吨,占总需求量的65%,比2008年净增约1.4亿吨。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及其重要性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若把国民经济视作人体看待,基础设施犹

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现状分析

2019年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现状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8751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243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国际出口带宽为8,827,751Mbps,较2018年底增长19.8%。 2018.12-2019.12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CNNIC)、智研咨询整理 近年来,我国IPv6地址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4 地址数量为38751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0.4%;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5.7%。

2013-2019年IPv6地址数量 (CNNIC)、智研咨询整理2013-2019年IPv4地址数量 (CNNIC)、智研咨询整理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数量为2243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5.6%,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COM”域名数量为1492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29.3%;“.中国”域名数量为170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3.3%;新通用顶级域名(NewgTLD)数量为1013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19.9%。 分类域名数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为8,827,751Mbps,较2018年底增长19.8%。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97万个,较2018年底下降5.1%。截至2019年12月,“.CN”下网站数量为341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4.6%。

国际出口带宽数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智研咨询整理2013-2019年中国网站数量 (CNNIC)、智研咨询整理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特5班第三组

C ONTENTS 目录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2中国高铁的发展3中国的医疗卫生4总结与展望

7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之路。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富民强,百业俱兴,中国在以令世界震惊的发展速度强势崛起,如今我们俨然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新中国强盛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教育的伟大力量,而我国的教育基础 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

阶段一: 1949年至1976年: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 1949年,全国有5.5亿人口, 但全国范围内仅有205所高校,平 均毛入学率仅为0.26%,4.4亿国民 人均受教育年限均不足2年,文盲 比率高达80%。从1951年起,我国 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1964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 简易小学在以山东、河北为首的十 四个省份的农村中所普及,课程精 简集中,且地区周边的学龄儿童可 以就近入学。

1977年-2011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1977年,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一席讲话,成为了科技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的重要指针。他说:“我们的教育已比发达国家落后了整整20年,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有知识,要有人才。” 2011年,教育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选择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下,正式启动“本科教学工程” 。阶段二:

2012年至2019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2年,教育部指出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2016年,教育研究深化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 2019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发布了“国家教育信息化2.0计划山东标准版本”—— AI蛙答答自适应学习平台。平台满足了“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数据化、个性化的要 求。阶段三: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就首先提出了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强调“在一般的产业投资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 。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和收入水平低下等问题。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经济停滞和贫困落后的困境与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全面迅猛地发展。后来,罗森斯坦?罗丹又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他 (1966)认为,社会 间接资本包括电力、运输和通信等在内的所有基础产业,它的服务具有间接的生产性,其最重要的产品是在其他产业中被创造出来的投资机会,“它们构成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以及作为国民经济整体的分摊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为了分析和论证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了“部门分析方法” 。罗斯托为了强调他对基础设施的理解,使用了“社会先行资本” 的概念。他指出: “各国在起飞前和起飞年代中,社会先行资本(主要是交通)所需的投资水平不同。”他还认为,“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

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这种先行的、最低限度的建设规模因各国经济状况不同而不同,取决于以前的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情况。历史(1914 年以前的俄国)和当代的情况(1958 年后的中国)都表明:在没有相应的前提性资本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起飞的国家,它们在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起飞年代中的严重问题。”“社会先行资本的建立,在时间上具有确定无疑的优先性。”不过,罗斯托的“社会先行资本”概念有时又包括农业、教育等部门,显得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随意性。 Mschauer D. 于1989 年对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20世纪70 年代早期至80年代末美国经济生活中生产率的下降,能从同时期公共资本量的恶化状况中得到解释。而Munnell A. 在1990 年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证实了这些结论。Hiehl D. 于1986 年在给欧共体的一份报告中表明: 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还有学者对墨西哥、日本、西班牙等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作过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总之,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条共同的结论,那便是: 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也研究了基础设施问题,他认为基础设施可以称为社会间接资本,一般以运输和通信为代表,它们是经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初期条件。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在《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为 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发展的联系,探讨了发展

城市基础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摘要: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吗?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城市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这个城市的发达程度,这个城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而现在,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城市里居住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近年来,城市里频频发生的许多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事故,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如今的城市生活质量在下降,生活在城市里没有了安全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工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不成熟,同时还面临着城市人口数量多的严重考验。因此,努力完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城市基础建设问题安全生活质量 一、引言 步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是越来越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全国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工业化,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节约了空间和时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同时又带来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如何保障,我们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教授孙立军指出:在目前的城市发展节奏下,基础设施的不断拆除、建设是难以避免的,为整体而做出局部“牺牲”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味依靠“拆-建”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模式,其发展空间就很有限,不少规划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会加剧矛盾。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应提高预测的科学性,同时,整个规划设计的决策应该超越某个单一项目,而着眼于整个系统。 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也要不断地完善,科学改建,着眼未来,更好的服务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一、引言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

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减少财政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2.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

浅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城市发展、人民需求相比,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策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指城市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需求的日益提高,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各方共同寻找解决策略。 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国家的生产建设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城市交通问题严重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维持发展的必须条件,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经济范围的扩大、居民出行距离的延长,交通拥堵、承载压力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成为城市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久以来,我国的发展所采取的是轻长期效益,重短期利益的发展模式,这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城市政府通常很重视道路、供水、供电等具有短期效益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不重视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直接导致生态环境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城市生态破坏,威胁居民生活。 1.3管理机制与运营机制不健全 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作用及效率发挥的大小。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的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垄断经营及政府所有,这不仅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的效率低、服务差,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因此无法满足城市持续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解释(试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解释(试行) 1.公共供水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城区公共用水人口占城区人口的百分比。公共用水人口指使用城市自来水厂通过管网供水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公共供水普及率=城区公共用水人口(万人)/(城区常住+城区暂住人口)(万人)×100% 数据来源:建设部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2.自来水漏失率(供水漏失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公共供水无收益水量占城市公共供水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供水漏失率=城市公共供水无收益水量(万立方米)/城市公共供水总量(万立方米)×100%。无收益水量是指公共供水企业出厂计量水量(城市公共供水量)与实际销售水量之差。 数据来源:建设部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3.燃气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城区使用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用气人口占城区人口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燃气普及率=城区用气人口(万人)/(城区常住+城区暂住人口)(万人)×100% 数据来源:建设部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4.污水集中处理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量(万立方米)/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万立方米)×100%。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核定应综合考虑处理的初期雨水和管网漏损等因素。 数据来源:建设部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5.中水回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占城市污水处理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再生水利用量(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总量(万立方米)×100% 数据来源:建设部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标解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城区生活垃圾数量占城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万吨)/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万吨)×100% 数据来源:建设部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7.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指标解释:指实施机械化清扫道路面积占可实施机械化清扫道路面积的百分比。道路面积指车行道、人行道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的面积。可实施机械化清扫指机械化清扫设备可以进入、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 计算公式: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实施机械化清扫的道路面积/可实施机械化清扫的道路面积×100% 数据来源:市容环卫主管部门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赣县发改委曾华宁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乡镇19个,行政村315个。至2005年底,尚有3个乡镇、27个村不通公路,占总数的15.8%、15.3%,里程达102公里,未通油(水泥)路的村208个,占总数的66%,里程达793.1公里。在已建成的通村通社公路中,有些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差,通达水平较差;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抗灾能力较弱,因地处山区,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有的根本就不能通车,在已修建的村级公路中,90%需要整治,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 (二)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在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中,新建35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建10kV线路262.87km,改造10kV线路161.36km,改造低压用户117182户,对部分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一户一表,大部分村镇都已通电,全县有247个村,117182户完成农网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7%。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村仍然使用老线路,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村使用单位电价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村用电负担。目前我县仍然还存在无电村,仍然有25个村16959户的农户未实施农网改造,分布在12个乡镇。由于资金有限,又要完成80%以上的农户覆盖面,呈现网架结构不合理、网内设备陈旧老化,还有一些10kV线路需要改造未完善,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制约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电量需求量高,落后的电力配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户强烈要求加大投入,急需对剩余村的农网进行及时改造。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前景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2014 年第五期 一、积极因素 (一)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是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核心优势近年来,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持续高 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也逐步实现了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和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在国际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中崛起了一批工程质量好、口碑过硬的中国企业。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对 外承包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投入运营始于2008 年,在短短的6 年间运营 里程增至1.1 万公里,在建规模达1.2 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速铁路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吸收 、消化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输出的发展过程,目前已掌握了高速铁路的列车控制、系统集成等核心领域 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迅速从高铁技术引入国升级为技术引 领国和输出国。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成本优势,高铁建设项目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中异军突起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承揽了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 高铁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一种新形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经济意义,被赋予了更多的 地缘政治功能。除此以外,我国企业在电子通信、电力等多个领域均展示出以技术创新开发国际市场的 能力。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而且体现在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近 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经历了从单纯的劳务派遣、施工分包到设计、采购、服务一条龙的承包服务,再到以投资为导向、投资和工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产业低端逐步向高端扩展,极大地延伸了产 业链条。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过程中不仅积极引入BOT、PPP 等国际通行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而且结 合实际,探索出一体化服务、从资源换项目等独具特色的项目经营模式。这对于开拓国际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提升项目增加值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未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稳步增长从全球市场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长期稳步增长是权威研 究机构的一个基本共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3 年~2030 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规模将以年均4.9%的速度增长,到2020 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达到12.7 万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55 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全球GDP 的2.5%。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需求巨大。早 在2008 年,作为经济复苏计划五大内容之一,美国政府就启动50 多年来国内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2010 年,欧盟颁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020 年前投资1.5 万亿欧元建设公路交通,投资150 亿欧元用于信息能源和基础设施。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拥有一定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2010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通过了未来10 年投资2955 亿美元发展东 盟基础设施的计划。2012 年,非洲联盟审议并通过的《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投资总额3600 亿 美元。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不同层次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必将纷至沓来,基础设施也必将迎来再建、升级、改造一轮又一轮的浪潮。与此同时,产业链条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都将进一步培育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亚欧铁路网一体化、环海湾铁路网以及南美交通一体化等 战略构想的付诸实践,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将催生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国家在各个层面提供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在国内宏观层面,国家进一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松绑, 营造宽松、稳定的政策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确立企业及个 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 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这无疑 将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放宽投资准入门槛。在执行层面,随着《对外承包工程资格 管理办法》、《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统计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密 集出台,我国企业对外承接基础设施工程的行业规范基本建立,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另外,在我国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过程中,基础 设施建设走出去更多地被提及和推介,预示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东道国政局不稳、合作摩擦增多,风险加大从目前我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项目分布看, 中东、北非等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受历史、宗教、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经济状况和治安环境持续恶化,我国企业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时,人员及财产安全得 不到有效保障,项目长期合作缺乏基础。另外,在基础建设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部分企业缺乏属地化 经营理念,过多使用国内劳务及物资,常被东道国政府、企业和个人视为挤占其就业岗位和企业发展空间,进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摩擦和阻碍。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前瞻

过去30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市场。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单一,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导致政府债务快速增长,难以长期持续;二是品质不高,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三是产能过剩,即中国基建队伍的产能面临过剩压力,未来将面临类似发达经济体国内建筑市场逐步萎缩的问题。 一、引入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普遍依靠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形成债务风险隐患。为此,中央政府提出,2014年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必须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中央政府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即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国财政部也在研究推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调动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发展,即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基于某个公共项目结成伙伴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引入私营股本实现项目共建合营,既可以缓解政府债务,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收益。 二、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品质 近日,中国政府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并释放出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城市运行的功能需要。 为此,中央政府提出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轻轨、大容量公交等)、城市管网(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电网、排水防涝、防洪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等)、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园林等四个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考察首都北京时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这对今后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建造”走出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分析两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分析两 篇 篇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分析

作业一:文件解读(2016年11月27日)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3,36号)。 解读: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以前城市的发展过程缓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按照人口的基本规律来进行预测,可以很好适应城市的承载力;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的提高,城市化的进城极速的发展,以前的城市规划的规模设计明显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管,神经和内脏,是提高城市的承载力的基础。 2)基础设施的保护线的划定:对于现在的城市的建设,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其实主要的矛盾是在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那么对于水源,本地水源是主要,也是水系景观的主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线的划定就很重要 3)基础设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先锋:根据最新的经济发展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肯定是向更大的方向发展,最近看的《大国大城》一书就解释了中国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是城市承载力的问题。而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的市民化一开始所居住在棚户区,而棚户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多规合一与基础设施规划:在中国的传统规划中,基本都是各扫门前雪,就会造成施工的反复性和矛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现在提出的多规合一,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矛盾。但是现在也会出现矛盾,因为很多地方现在是基于现状的基础的补缺,不能实现多规合一。怎么实现多规合一,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

中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综合评价

中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综合评价 发表时间:2019-09-21T16:13:26.6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王红光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纷纷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通过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依然较低。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探索,为推进我国省域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评价领域,一些研究提出了由给排水、环境卫生、能源系统、道路交通、通信系统等多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省会城市等进行了评价,同时基于GIA方法评价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整体来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和研究区域尺度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尤其是对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整体研究和认识还相对薄弱,亟需从国家层面对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展开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寻找少数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能够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要素。 关键词:中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就在不断进行,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可见。比如:城市发展、城镇化建设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有赖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从当前建设的情况看,生活设施、道路设施、园林建设、生态环卫等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另外,对于公共理念的更新、传播,公共行为的制约与自觉水平也处在不断提高的阶段。总体来看,城市化水平有显著提升,国民素质也得有了明显改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和谐化方向发展。 1概述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是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纷纷结合国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通过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依然较低,并且不同层级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未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行分类指导。近年来,我国浙江、江苏、河南、山西等省开展了对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探索,为推进我国省域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评价领域,一些研究提出了由给排水、环境卫生、能源系统、道路交通、通信系统等多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省会城市、青岛市等进行了评价,同时基于GIA方法评价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整体来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定量化评价方法和研究区域尺度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尤其是对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整体研究和认识还相对薄弱,亟需从国家层面针对不同层级、类型的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开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寻找少数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公因子),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能够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要素。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2010年中国27个省会城市、263个地级城市、340个县级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皆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期为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1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因子载荷计算 首先,在2014年省会城市方面的载荷计算方面,分析样本数据KMO抽样适度测定值是0.542>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是105.226, P=0.002,均通过检验。其次,以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5个公共因子(均大于0.9),累积方差74.338%。以下对5大因子进行具体说明: 第1个公共因子,是生态环境建设因子—关联到建成区的绿地率、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方差百分比 22.568%; 第2个公共因子,是环境卫生设施因子—关联到建成区水冲公厕比率、人均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方差百分比 14.566%; 第3个公共因子,是生活环境因子—关联到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路网密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方差百分比14.516%; 第4个公共因子,是道路设施建设因子—关联到人均道路面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方差百分比12.617%; 第5个公共因子,是生活设施建设因子—关联到用水普及率,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方差百分比10.432%。 其次,地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因子载荷计算,在(2014)KMO抽样适度测定值0.665>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849.383, P<0.0001,均通过检验;以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5个公共因子(均大于1),累积方差71.115%。与上面的公共因子相同,其方差率不同,地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因子载荷计算所得的方差百分比分别为生态环境建设因子(方差百分比18.087%)、环境卫生设施因子(方差百分比16.566%)、生活环境因子(方差百分比15.738%)、道路设施建设因子(方差百分比12.194%)、生活设施建设因子(方差百分比8.577%)。第三,县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因子载荷,(2014)KMO抽样适度测定值0.723>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1235.174, P<0.0001,均通过检验;其次,以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5个公共因子(均大于0.9),累积方差71.435%;五大因子对应的方差百分比分别为20.561%、15.956%、12.911%、12.534%、9.474%。 2.2县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因子载荷计算 2010年县级城市因子分析样本数据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72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值为1235.173,p<0.0001,样本数据通过检验。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旋转后特征值大于0.9的因子,共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为71.436%,达到比较满意结果(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