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收藏!202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权威解析

备考收藏!202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4套试卷中推出了多道新题型,以更好考查学生。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接,作答难度适中。以下是5道具有代表性的新题(含答案)及其简要解析。

试题一: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说明:“具臣”“诬说”两处原题为“加点”处理;“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原题为“波浪线”处理。

参考答案

10.C E G

11.B

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试题一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言文试题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

第10题文言文断句无法依靠答题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断句。试题将出现4种类型得分——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得以提高。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考查,A、B两项与统编教材中内容衔接,C项可通过上下文推测得出,D项与现代汉语常用语相比较。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考生

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二: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 8. 5

(有删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示例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试题二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

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试题三:新课标II卷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答案示例

示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示例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示例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示例四:星垂(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试题三分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第16(3)题是应用型默写,答案是开放的,引导考生注重古代诗词的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运用。填入

的诗句符合设定情景即可。阅读经典、记诵经典的目的是要增强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古代诗词在当下生活中的恰当使用,也是文化的传承。试题引导考生多积累,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试题四:新课标I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

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现成“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

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试题四分析

试题选材既紧密呼应时代,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贯彻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试题;同时也紧密体现教考衔接,与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第四单元中“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高度关联。试题命制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核心价值指标和“信息获取”“理解掌握”“操作运用”等素养指标进行设计。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导言部分谈到:“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本题的设计紧密结合材料,适度回归教材和课标,注意发展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领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地思考,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五: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

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分)

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20.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5分)

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

说明:本题文字下方横线处原题为“波浪线”处理。

参考答案

17.C

18.语句:④;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

19.【答案示例】

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

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

20.

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

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21.【答案示例】

“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

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试题五分析

2023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语料改编自《张志公语言教育论集》中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文作为思维和交流思想工具的思考。考生要完成第17~21题,这种一拖五的设题形式是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的语用题中。五道题目难易均衡,形成合理的层次梯度。要求考生从在语境中解读俗语、理解俗语语义,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第19题给出三个层级的答案示例。第一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句式与上句完全相同,即符合“作者+题目+含‘舟’的句子”,可得3分;第二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句式与上句基本相同,可得2分;第三个示例,内容正确贴切,语意不够完整,句式与上句差异较大,可得1分。

第20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评论。考生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考虑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可以从讲清字词、讲解道理,以及通常使用、讲解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试题引导考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体现出知识储备、语用经验、设身处地的意识态度等方面的高度整合。考生作答,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有参考答案之外的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21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回答这一问题,是对成语、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个表达任务的情境场合及受众对象的知识水平与期待。试题给出答案示例,可从成语故事讲解是否正确、道理阐释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畅、字数是否要求等方面进行评分。

2023年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解析(完整版)

2023年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及解析(完整 版) 高中常考语文基础知识点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高考语文阅读成绩提高方法 1、阅读自科文

高中语文2023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练习(共五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附:参考答案 一、 18.福厦高铁将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长三角与大湾区的南北贯通。(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去掉“带来益处”;二是搭配不当,把“的修建”去掉。4分。每处2分) 19.(静态验收是)对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设备安装调试完毕 且质量合格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的过程。(4分。单句1分,“按设计完成且质量合格”1分,“设备安装调试完毕且质量合格”1分,“全面检查确认”1分) 二、 18.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良莠不齐)②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 解析:第一处,结合上文“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此处是说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好坏人都有,可以填“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第二处,结合上文“因时而变”“新陈代谢”,此处是说时代发展快、变化大,可以填“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第三处,结合上下文“职业因时而变”“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推断此处是说“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可以填“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19.无论是(不管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道理)。 评分标准: ①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不但是……和……”改成“无论是……还是……”或“不管是……还是……”(如改成其他关联词语,只要符合逻辑,均可酌情给分。)(2分) ②搭配不当,“凝固“要改为“凝结”(如改成其他词语,意思对即可)。(1分) ③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要加上“哲理”或“道理”。(如写其他词语,意思对即可)(1分) 20.①比拟,“守望着……”赋予老行当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老行当与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老行当是国人共同的记忆。②比喻,把“老行当”比喻为“老酒”,生动形象地强调了老行当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每点2分) 三、 18.①易如反掌(轻而易举)②拍案叫绝(赞不绝口)③另起炉灶。(根据考生答卷实际,本题的参考答案可适度放宽,只要考生所填的是成语,且语义、用法、色彩、词性合乎语境,即可得分。) 19.①“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增加了场景感和真切感,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与ChatGPT聊天的具体情境。②“人机模拟对话”的方式更能体现出ChatGPT的语言特征和对话能力,显示出它灵敏的反应能力。(每点2分,共4分) 20.因而,某些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在于人类所采取的态度。人们如果能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①不合逻辑:“是否”表示两面,“积极态度”表示一面,可以把“积极”两字删去。②搭配不当:“改善”换成“提高”。一点2分;两点4分) 四、 18.(1)不可或缺(必不可少)(2)虚无缥缈(3)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精彩纷呈) 19.D 20.①动宾搭配不当,将“体现”改成“塑造”或者“刻画”;②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清晰呈现”后面加“的精神”。(每处指出错误类型1分,修改1分) 五、 18.①喜闻乐见②阳春白雪③销声匿迹(3分,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依靠一时的炒作、宣泄,只求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却不能创造持续的价值,这种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 (4分,写成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2分,写成四个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不给分。) 20.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条例,加强监管;②平台做好自我管控,自查自纠;③主播加强自律,提高个人修养;④观众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抵制举报不良直播行为。 (3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2023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

备考收藏!202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权威解析

备考收藏!2023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权威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4套试卷中推出了多道新题型,以更好考查学生。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接,作答难度适中。以下是5道具有代表性的新题(含答案)及其简要解析。 试题一: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 一、概述 2023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试题一直备受关注,各地学生和家长都十分关注这一科目的命题情况。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命题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录取情况,因此备考工作十分重要。接下来,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参加高考的学生更好地备考。 二、试题整体分析 在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试题中,共分为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作文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十分丰富,命题灵活多样,考查的知识点也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各个方面,准确地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1. 阅读理解部分 本次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分为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古代诗词和现代散文。通过阅读理解部分的考查,可以看出出题者希望考生具有对于古代文学和现代生活的了解与感悟能力,考查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运用能力。

2. 完形填空部分 完形填空部分以一篇中篇程度的文章为材料,从文章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出发,考查了考生的文字理解和对语言运用的能力。整个文章从逻辑性和语言表达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要求。 3. 作文部分 作文部分共有两个命题,一个是命题作文,一个是自拟作文。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就规定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用文学化的语言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针对性备考建议 为了更好地备考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一卷语文,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前备考,练习技巧 备考语文试题需要提前准备,练习各种类型的阅读理解题和完形填空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和解析

2023年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和解析 一、引言 在全国高考的舞台上,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察。2023年的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延续了这一传统,同时又有所创新,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新的挑战。 二、试卷总体评价 今年的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试卷,在命题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试卷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其次,试卷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次,试卷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作文题目开放性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一篇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三、各题型解析及评分标准 1. 语言知识运用 考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词语填空、成语运用、病句辨析等。评分标准主要依据答题的正确率、用词准确性、语法正确性等来确定分数。备考建议:考生应加强词汇量的积累,熟悉常用成语和固定搭配,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篇议论文和一篇记叙文,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细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古诗文阅读则包括一首古诗词和一首散文诗,重点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评分标准:现代文阅读主要依据对文章主旨、细节的把握程度来确定分数,古诗文阅读则主要依据对诗词的理解深度、鉴赏能力来确定分数。 3. 作文 题目为“以和为贵”,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阐述自己对“和”的理解和看法。评分标准主要依据文章的思想深度、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来确定分数。备考建议:考生应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积累相关素材,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认识高度。 四、真题示例 (请在此处插入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 五、备考建议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包括词汇量、语法、书写规范等。 2. 加强阅读量的积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尤其是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注重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写作提供素材和思路。 4.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应试状态,自信面对考试。对于作文部分,要加强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认识高度。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统编版高三总复 习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2023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解析(教师评讲专用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新高考全国I卷(适用范围:山东、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河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②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③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④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答案:C

2023全国高考乙卷语文附解析

2023全国高考乙卷语文附解析 摘要: 一、引言 1.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简介 2.试题解析的重要性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解析 1.文章内容概述 2.题目类型及解题思路 3.答案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部分解析 1.文章内容概述 2.题目类型及解题思路 3.答案解析 四、古诗词鉴赏部分解析 1.诗词作品概述 2.题目类型及解题思路 3.答案解析 五、作文部分解析 1.作文题目概述 2.评分标准及写作技巧 3.优秀范文及点评

六、总结 1.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整体评价 2.对考生的建议和启示 正文: 一、引言 随着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题的公布,广大考生和家长们都十分关心试题的难度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复习。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专家对试题进行深入解析,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乙卷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解析 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今年的试题涵盖了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专家建议,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其次,针对每个问题,在原文中寻找相关信息点,进行整合和归纳。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部分解析 文言文阅读理解部分旨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今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古代名篇,具有一定的难度。专家建议,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其次,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力求做到信、达、雅。 四、古诗词鉴赏部分解析 古诗词鉴赏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诗词基础知识。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同朝代和诗人的作品,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专家建议,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词风格等方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类型不断更新变化,考查的内容也越来越全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将会采取全新的五大题型,让考生面临更 加挑战的考试。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五种新题型及解析。 一、语文实践类小作文 语文实践类小作文是考查语文知识的实践性的题型,题目会根据考生 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而不同。比如,对于城市考生可能会选择报道、 调查等题目,而对于农村考生则可能选择采访、调查农民工作等题目。考生需要在20-30分钟内完成作文,基本上不用考虑写作规范,在表述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尽可能简明扼要即可。 二、提出问题类小作文 提出问题类小作文也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题型。题目通常会在加底线 的文章段落之后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考生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回答这些问题。这种题型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帮助 考生较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 三、非小说类文学作品阅读分析

文学作品阅读分析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非小说类文学作品阅读分析则是考查语文知识应用的难题。2023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分析将会更为具体化和深入,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精炼分析能力。这种题型对考生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掌握文学理论知识,针对文学作品做深入的审美分析。 四、智能写作 智能写作是一种新兴的科技。本次高考中的智能写作,将会利用人工智能,结合语料库的丰富性,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也体现了当前智能技术的应用。考生将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基于指定主题的作文,机器会根据学生的语言语法、文法及逻辑等方面进行评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和事实逻辑分析能力。 五、听力理解 听力理解是一种新近加入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考生将听取一段长约2-3分钟的有关语文阅读材料或文学作品的音频,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这种题型考查考生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好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也能够考查考生对文章理解的能力。 总而言之,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将会引入上述五大新题型,考察考生在语文方面的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考生可以提前了解,多做练习,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2023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解析

2023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解析 **2023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解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遵循语文学科特点,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卷结构稳定,题型无重大变化。试卷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如作文题目的创新等。 二、各个题型解析 1. 语言知识运用:这一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语运用、成语使用、病句识别等。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语言运用的实际意义,多进行语言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 3.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古文的学习,掌握古代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4. 作文: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以‘选择’为主题的议论文”,考生在备考时要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多进行写作练习,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注重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三、备考建议 1.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考生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含义、语法规则等,这些基础知识是语文考试的基础,必须牢牢掌握。

2.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考生要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注重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考生要注重素材的积累,特别是与作文主题相关的素材,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加强写作训练:考生要多进行写作练习,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的来说,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难度适中,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考查,考生只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答案解析 一、阅读理解 1. 阅读材料1 题目:根据文中提及,下列哪个选项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 答案解析:根据阅读材料1中的描述,“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以得出答案为选项D:“人与自然的和谐”。 2. 阅读材料2 题目:文中提到的“推陈出新”,下列哪个选项最能表达这种意思? 答案解析:根据阅读材料2中的描述,“推陈出新”意味着“革新、创新”,可以得出答案为选项B:“革新、创新”。

二、完形填空 1. 题目 题目:根据上下文,下列哪个词可以最准确地填入空白处? She has always been __________ in learning abo u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答案解析:根据上下文,空白处需要填入一个形容词来描 述主语“她”,表示她一直对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感兴趣。因此,最适合填入空白处的词是“interested”。 三、语法填空 1. 题目 题目:根据句子结构,下列哪个选项最合适填入空白处? He __________ a book when I saw him at the lib rary. 答案解析:根据句子结构,根据句子的时态和动作进行判断。空白处应填入一个动词的过去进行时形式,表示过去某个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因此,最适合填入空白处的词是“was reading”。

四、写作 1. 题目 题目: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请你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 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答案解析: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杂志和报纸,我们能够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 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同时,阅读优秀的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我们在写作时更加流畅和生动。 总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 能力,并且享受到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023年高考全国卷 语文解析

202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解析 一、高考语文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高考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语文是高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高考语文试题特点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延续了往年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试题的覆盖面更广,不仅包括基础知识,还涉及到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最后,试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各类题型的解析 1. 基础知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含义、修辞手法等。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对于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特别关注。 2. 阅读题:今年的阅读题涉及现代文和古诗文两个部分。现代文阅读要注意把握文章主旨和重要信息,根据问题找到相关段落,仔细阅读。古诗文阅读则需要注重古文基础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写作题:今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围绕主题进行素材的积累和写作练习。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审题准确、立意新颖、思路清晰、表达得当。 四、备考建议 1. 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2.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易错易混知识点。 3. 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多读多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注重写作训练,积累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考试,相信自己。 总的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考生们能够按照科学的备考方法进行备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3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试卷及解析

2023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试卷及解析 正文: 2023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试卷紧密结合高考改革方向,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整个试卷分为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 1.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选取了一篇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思路、语言风格等,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部分选取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献,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和翻译等能力的掌握。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悉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注意文本的上下文关联。 3.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部分选取了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和意境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善于抓住诗歌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4.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涵盖了字形、词语辨析、成语运用、修辞手法等,考查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判断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关注词语的搭配、语境的适应、修辞的效果等方面。 在备考高考语文时,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点策略: 1.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加强文言文学习,熟悉文言文语法规则,积累实词和虚词。 3.赏析经典诗歌,了解诗歌类型、意境和艺术手法。 4.注重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词语辨析和修辞手法。 5.模拟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总之,2023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023新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解析

2023新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解析随着2023年新高考的到来,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备受广大考生关注。本文将针对2023新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 理解试题要求和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信息提取能力。在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部分包含 了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海洋之谜》,主要讲述了海洋的奥秘和其中蕴含的 无限可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考生可以了解到海洋的庞大和神秘,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第二篇文章是《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首诗表 达了诗人在夜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考生需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考生要注重整体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抓 住关键信息,提炼出正确的答案。同时,要注意文章的语境,避免陷 入语义和词语的误解。 第二部分:写作 写作是考察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在2023年全国乙卷语 文试题中,写作部分要求考生按照给定题目进行作文。作文的题目可

能涉及社会、校园、生活等不同领域,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 理的构思和表达。 在作文写作过程中,考生应该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中心思想,确保文章的主题明确、鲜明。其次,要注重论据的充实和论证的 合理性,通过举例、引用、分析等方式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 重语言的规范和表达的准确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第三部分:古诗文解析 古诗文解析部分是考察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中,古诗文解析部分可能包含了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的古代作品。 考生在解答古诗文解析题时,要注重对古诗文的内涵理解和文人的 意境品味。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通过 解读经典的古代作品来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部分的考题,考生平时要多读经典名著和古代 文学作品,积累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经验。 结语 通过对2023年新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语 文考试注重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与欣赏。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多做模拟题和真题,加强对语文考试的 熟悉和应对能力,为2023新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全国新高考1卷2023语文

全国新高考1卷2023语文试题深度解析 一、引言 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作为对全国范围内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测,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本试卷紧密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展开,在选材、题型设计、难度把控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人才选拔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 二、整体结构与内容概述 试卷整体上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部分选取了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考察学生的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古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旨在检测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则通过成语、病句修改、句子衔接等题型的设置,检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部分要求考生撰写一篇议论文和一封信,旨在检验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各部分深度解析 现代文阅读: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对作者观点的评价以及对文章内涵的挖掘。选文内容涉及社会、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广度的要求。题目设计上,注重对学生信

息筛选、分析推理等能力的检验。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选取了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通过鉴赏和分析,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文言文阅读则选自史传文学或名家文集,侧重于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语言文字应用:这部分题型多样,包括成语运用、病句修改、句子衔接等。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表达准确性和连贯性。同时,也通过这些题目考察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 写作:要求撰写一篇议论文和一封信。议论文要求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发表见解,重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技巧。而信的写作则要求学生根据特定情境表达观点或情感,检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情境适应性。 四、新高考命题特点与趋势 强化综合素质考察:新高考语文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特别是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部分,题目设计更加开放多元,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出实际应用能力:与以往相比,新高考语文试题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例如在写作部分增加了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在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增加了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关的题目,这些都体现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

2023 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

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题目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试卷已经公布,同学们也开始关注试题内容以及各个题型的解题技巧。本文将对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试题进行分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阅读题分析 1. 阅读理解 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包括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如新闻报道、散文、小说等。文章内容涉及社会、文化、人物等多个领域,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解答这部分题目时,同学们需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掌握文章的重点和细节,从而准确回答问题。 2.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是考查考生对语法、词汇、标点等方面的运用能力。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试卷中的短文改错部分,对同学们的语言功底有很高的要求。同学们在做短文改错这部分题目时,要认真审题,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准确辨别错误,并进行正确的改正。

二、作文题分析 2023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一般会涉及时事热点、学生 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话题,题材多样,要求考生有独立思考和写 作能力。在应对作文题时,同学们需要审清题意,合理构思,条理清晰,语言表达规范,表达观点深入,观点独特,结构严谨,修辞得当,逻辑性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备考建议 1. 多做真题 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同学们需要多做真题,尤其是同类型、同格式 的高考真题。通过做真题,可以熟悉考试形式、题型和难度,提高解 题速度和答题质量。 2. 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语文考试涉及到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同学们在备 考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加强词汇量的积累,掌握语法和修辞等 知识点,做到知识扎实、基本不漏。 3. 提高阅读能力

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 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 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 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 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 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 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 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 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