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廉:战略思维的几种方法

张自廉:战略思维的几种方法
张自廉:战略思维的几种方法

张自廉:战略思维的几种方法

[作者:张自廉源于:中国国防报点击数:137 责任编辑:老参谋]编者按:作为战略家,必须清楚以下几个定理:“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基础+学识+经历=思维观”。“思维观+思维的对象=思想”。现在明白了吧,思想只是思维的产品。原标题为:反谋略思维与识谋破谋之道——老参谋战略中心

谋略是在活力对抗中寻求致胜之法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谋略最本质的内核是智能对抗,最基本的特性是在对抗中产生、在对抗中运用、在对抗中生效。这势必产生谋略与反谋略的斗争,识谋、破谋就成了谋略较量的关键,而反谋略思维正是识谋、破谋、反谋活动的基础。有了反谋略思维,就有可能使自己在活力对抗中少犯错误。识谋、破谋的反谋略思维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一、换位思维法

在活力对抗中,人们常以己方为基础进行思维,我方怎样行动,对方可能怎样行动,形成我变→敌变的思维模式。换位思维法是以对方为基础进行思维,使自己成为对方的“军师”。对方怎样行动,我方应该怎样行动,形成敌变→我变的思维模式。换位思维法并不排除以我方为基础的思维方法,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链回路,即敌变→我变→敌变的循环往复的思维模式。过分强调单方面的作用,都可能使这一循环回路断链或阻塞。

二、逆向思维法

在活力对抗中,人们往往注重顺向思维,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推测事物的发展。而逆向思维法是从事件发生的相反顺序推导事件的原因,根据原因推测结果,从因果联系中去发现问题。

三、局外思维法

对抗双方都是局中人,思维总要受到格局的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当事人对利害得失考虑太多,过分耗费心机,看问题反而糊涂,没有旁观者冷静、客观、看得清楚。局外思维法就是要跳出对局的圈子,站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双方的对抗规律,从而摸准对方的脉络,找到最佳的对局方法。局外思维法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站在局外思维与立足局内决策的关系。站在局外思维可以摆脱局限性,但又不能脱离实际,作出不切实际的决策。二是局外观察与局内权衡的关系。局外思维可以站在局外观察问题,但不能超脱局内利害得失来权衡决策。一个旁观者常常轻易发表意见,因为后果好坏与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局外思维必

须是在局外观察,在局内权衡定夺。

四、归真思维法

所谓归真思维法就是排除事物的表象干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找出事物发展的根源,即先假定事件是某个谋略的本真表现(称为归真),尔后切真寻源,以源捕象,推导事件真伪的思维方法。

总之,反谋略思维是谋略思维的必要补充,对活力对抗双方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军事家也在自觉地运用着。史料上对成功的谋略战例记载较多,对被识破的谋略事例记载较少,说明了谋略一旦被识破就无奇可言,但这并不代表反谋略思维在活力对抗中不重要。因此,处于劣势的军队要想在与优势之敌的对抗中以巧制胜,不单要注重谋略思维训练,也要注重反谋略思维训练,以提高未来作战谋略艺术。

关键词:战略思维方法张自廉

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努力培养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培训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领导的素质和能力领导者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交流中提升。 当代领导干部主要是提升五个方面的能力: 1、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2、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3、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4、必须增强法治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5、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什么?在五种能力中起什么作用? 战略思维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有战略思维能力,不一定是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要培养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必须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 二、必须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三、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必须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担负起宝清全面崛起的神圣历史重任。 一、必须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 1、这次培训就是要培养学员的领导意识、领导素养、领导能力。今天的干训学员,明天的优秀领导。 2、全体学员要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把自己铸造成实现这一理想的领导集群中的一员,我们是当代中华民族的脊骨脊梁。 3、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熟知领导科学知识,积累领导工作经验,提高领导艺术水平。返回 ①什么是领导: 毛泽东:领导就是预见。 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 江泽民:领导就是创新。 西方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的人。 ②领导应具有的素质或条件: 领导要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领导要有一双提供变化并能控制 变化的手领导要有一张表达团体意愿和价值的嘴巴领导要有一双听到不同声音的耳朵领导要有充满全身的、感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摘要: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对战略思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者战略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企业管理者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才能科学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取得事业的辉煌。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和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式,努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以有力地推动所经营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股东、客户、员工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福祉。 1.战略思维的内涵 一般说来,战略是指在整个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中,那些事关全局、具有根本意义或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或方略[l]。就其广义而言,则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战略思维是指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的理性思维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运动规律的思考与把握,是管理者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思维成果的高度体现。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制约着管理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观点,而且直接制约着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绩效。因此,战略思维是企业各个层级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的核心就是能够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做到“运筹于帷握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深谋远虑,具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尽管是曲折多变的,但其内部总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认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才能做到运筹帷握,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五要素

领导干部战略思维五要素 战略思维的研究有其时代背景,即战略现象纷繁复杂、分布广泛,战略指导理论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总结战略的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更好地进行战略指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国家领导人及地方领导干部、企业重要决策人来说,研究战略思维更具有其特殊意义。 战略哲学即是系统化的战略思维。战略哲学学科与当代中国战略思维的研究具有密切关系。中国战略学者在前人“战术、战略”相区分的基础上,详尽地阐明了“大战略”的概念,提出以“大战略”统合“战略”“战术”等多个层次,明确战略架构,构建战略系统工程,形成战略合力,助力战略目标实现。特别是,中国战略思维学者对战略的核心原则作出归纳,提出战略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战略哲学是特殊的实践理性,应追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即战略的目标制定及具体实施,既要符合战略的价值规律,又要符合战略的科学规律。 目前,战略哲学已经形成其基本理论架构,如战略定位理论、战略预测理论、战略协调理论、战略驾驭理论、战略价值论及战略伦理学等,战略哲学仍在不断深化发展,以期更好地指导战略,尤其是国家大战略。战略定力与战略思维密不可分,能以战略思维的一般规律来指导战略实践,而非

以片面的经验、主观意志、局部的现象、一时的问题,干扰对整个战略大局的认识、谋划、驾驭,即是富有战略定力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保持战略定力,离不开对战略一般规律的学习研究,离不开战略哲学的宏观指导。简要地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战略思维,提升战略定力。 一是明确战略定位,提出正确的战略目标与手段,是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些都表明了解清楚自身情况,做好自身的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战略哲学的战略定位理论,要求我们遵循战略目标定位三原则: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实际性。要明确自身所处位置,合理确定战略目标,合理选择战略手段,注重目标与目标、目标与手段的匹配性。 二是做好战略预测,明确战略大趋势,是提升战略定力的重要举措。战略哲学指出,做好战略预测,不仅要吸取人类历史进程中各领域的经验与规律,同时也要掌握战略预测的科学方法,如均衡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复杂方法、大数据预测法等。均衡分析法即要把握具有因果关系事件的线性规律,把握因果变化的时间节点,排布好各相关要素。对于随机发生的事件,要分析其概率,对可能出现的多种局面进行防范。要以复杂的科学视角,分析多变的人类世界,更好地指导战略实践。要善于采集当前各领域与战略相关的大数

努力培养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经典珍藏)

努力培养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导语:县委举办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政主要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引言:领导者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交流中提升。当代领导干部主要应该提升五个方面的能力: 1、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2、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3、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4、必须增强法治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 5、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什么?在五种能力中起什么作用? 战略思维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战略思维是领导者的一个基本功。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否,战略思维能力强弱与否,不仅直接制约着领导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观点,而且直接制约着领导者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绩效。 1、对未来起到: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的作用; 2、对现在起到:总揽全局、抓住重点的作用; 3、对历史起到:认清大势、看到实质的作用。 正文:有战略思维能力,不一定是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则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要培养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必须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 二、必须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三、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必须培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担负起宝清全面崛起的神圣历史重任。 一、必须把自己定位为领导者 1、这次培训就是要培养学员的领导意识、领导素养、领导能力。今天的党校学员,明天的优秀领导。 2、全体学员要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把自己铸造成实现这一梦想的领导集群中的一员,我们是当代中华民族的脊骨脊梁。 3、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熟知领导科学知识,积累领导工作经验,提高领导艺术水平。 A什么是领导: 毛泽东:领导就是预见。毛泽东认为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科学预见,把握方向。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 江泽民:领导就是创新。 西方人:领导就是创造并实现梦想的人。 B领导应具有的素质或条件: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杨春贵)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杨春贵 摘要: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这里讲的是战争,实际上适合于任何领导工作。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一切实践主体都应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

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必要的。因为: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即是说,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的,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的,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只有增强全局意识,了解战略大局,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邓小平在谈到地方财政工作时说,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

如何把握战略思维的全局和整体

金一南:如何把握战略思维的全局和整体 战略思维是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宏观、总体、长远、全局,都是它的关键词。那么是不是说,战略思维必须是不折不扣地顾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的思维呢?所有事都一人管、所有条子都一人批、所有仓库钥匙都挂在一人身上,这个人就抓住总体和全局了?- 意大利经济学及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了完全不同看法。这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并不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他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一组颇有意思的现象: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存款,来自20%的客户;80%的堵塞,发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员承担;80%的医疗资源,消耗于20%的疾病;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的结果,归于20%的起因。这一结论被人概括为“重要的少数与不重要的多数定律”,又称为“80%对20%定律”,或干脆简称“帕累托定律”。- 该定律的意义,不在于每一组统计的百分比是否都精确到了无懈可击和完美到了天衣无缝,而在于当大多数人一直习惯强调多数的意义、多数的重要和多数的决定性之时,帕累托却揭示出多数往往只能造成少许影响,少数则往往造成主要、重大的影响这一长期被人们忽略的现象。这位终身以经济学和社会学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通过该定律告诉我们: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分清主次,从众多琐碎事情中摆脱出来,用最大精力去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整体往往是被局部颠覆的,反过来,整体也往往被局部拯救。抓住了关键的局部,就抓住了整体。失去了关键的局部,也就失去了整体。“帕累托定律”揭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后人进行高质量战略思维作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是不知道帕累托为何人的,但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上,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 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在《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他特别强调“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这就更加精到地概括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位大战略家在这里指出,抓整体、抓全局非但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抓重心、抓枢纽。掌控了重心和枢纽,就掌控了全局和整体。真正高明的领导者,最大的本事并非今天人们分外推崇的“沟通”和“协调”,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万物万象中,发现重心是哪里,枢纽在何处。 顺便再分析一下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第二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前一句意即大家谁也不是神仙,难免不时犯错。后一句是说谁也不可能像弓一样整天绷那么紧,有放松才有紧张,没有放松也就没有紧张。这两句话都无可非议,但把帕累托“80%对20%定律”拿过来对照,问题就显露出来了。首先可以说,你在那“80%”的范围中松弛一下未尝不可,犯点错误可能也无碍大局。但是要特别注意,一旦进入关键性的“20%”范围,你的任何松弛都可能因过于懈怠而错失良机,犯下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因小失大撼动全局。在“重心”和“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其意义与非“重心”和非“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从性质到意义都会完全不同。不是不允许犯错,不允许松弛,而是说平时你可以松弛一下,这个阶段你必须全神贯注地紧绷。平时你可以出一两个错误,这个阶段你必须全力以赴避免出错。因为此刻它不但可能使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能让你陷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困境。-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许达哲 何为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系统地、创造性地思考、规划全局性问题时的思维活动过程,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一门艺术,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 战略思维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全局,驾驭全局,追求全局的整体利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是战略思维关注的内容。战略思维的要点就是,抓住重点,抓住机遇,统筹兼顾,推动全局发展。重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大问题。突出重点,就是要求领导者“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放在对于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上,把有限的资源分配投入到解决重大问题上。机遇,就是可能带来质的飞跃和快速发展的机会和境遇。抓住机遇,就是要求领导者珍惜机遇,多谋善断,及时决策。统筹兼顾,就是在空域中照顾各方,在时域里照顾前后。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重要的是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不能以损害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当前利益。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思维的方法。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高级形式。系统思维是系统科学与唯物辩证法结合产生的思维方式,在当代领导决策思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打开宏观决策宝库的金钥匙。系统思维的方法就是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思考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的。在系统思维看来,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处于广泛的、普遍的联系之中,系统本身也处于无休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既独立又开放,既相对稳定又发展变化。只有把小系统放入大系统中去分析论证,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把系统变化的过程作为预测今后发展趋势的依据,才能争取全局的主动,才能做出战略的谋划。 系统思维的方法告诉人们,从更广阔的空域分析,易找出影响全局发展的重点,从时域角度分析,易发现加速全局发展的机遇。树立战略的时空观,采用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的全域分析方法,就能够更好地制定全局发展战略,有利于抓住重点,抓住机遇,推动全局发展。“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谋一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宇宙中普遍事物的一般模型。现代科学的物质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处处是系统,包括无机系统、有机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制定国家甚至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放置在世界这个大系统中去研究。 全局的重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机遇也是稍纵即逝的,这是因为系统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能忽视系统的时域特征。事物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表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规律性。系统变化呈现波动性,即是这种运动规律性的反映。战略一般指决定全局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的策略,进行战略思维就要科学分析系统的波动性,摸清系统的波动幅度和周期,并据此预见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判断系统发展所处的阶段,分析系统具体发展的走向,找出系统加速发展的可能性,做出应对系统变化的战略决策,做到因势利导、顺势而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可见,领导干部进行战略思维时,需要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创新思维。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新的思维视角,紧紧追踪事物变化,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根据事物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对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要深入研究当前纷繁复杂的现象,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已知推断未知,从现实把握未来。要不囿于前人,不拘泥于现有,立足对事物有新的认识、新的判断,从而作出既有远见卓识、又符合客观实际、棋高一着的科学决策。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Strategic Thinking) 什么是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个人或集团)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涉及的对象大多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人与自然的复合系统及复杂过程。 战略思维的要素[1] 战略思维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包含三大组成部分: 其一,主体对战略问题的思考和谋划; 其二,战略思维的产品,包括形成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方针等; 其三,战略计划的实施、反馈和战略修正。 三者的关系是,战略思维产生思维产品指导和服务于战略实践。战略思维主要是主体头脑中的与战略问题相关的信息加工活动,战略实施则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战略修正是主观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战略思维的程序[1] (1)战略预测。 战略预测是在对战略所涉及的事物或对象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基础上,对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及战略手段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的预测。战略预测是提出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措施的基础和前提。战略预测如果是错误的,整个战略的谋划就是失败的。 (2)形成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实施某一战略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在战略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3)制定战略任务。 战略任务是战略目标的分解,战略任务是详细的具体的,战略目标要通过战略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战略任务可以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子任务和更细致的任务。 (4)提出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根据战略目标要求确定的指导战略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它规定完成战略任务、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明确战略重点和主要战略部署,是组织战略实施的指导思想。 (5)制定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任务采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战略措施是战略系统中最关键、实践性最强最必须有可操作性的部分。 (6)战略实施的反馈及战略修正。 战略思维形成的战略目标、计划、任务是主观的东西,将他们付于实践就是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检验战略思维的唯一途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如果战略预测有误,或者事物发生重要的变化,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信息反馈)及时修改战略目标和计划等,有时甚至要放弃整个战略。 战略思维的主要特征[1] ?(1)战略思维的长远性、前瞻性。 o战略思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决策,它要面对事物长期的问题,有的战略考虑的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问题:o A、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相对于客观对象的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言的; o B、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以对客体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为基础的; o C、把握事物的规律是战略思维的前提; o D、科学预测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景是战略思维中最困难的部分,但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o E、战略思维的前瞻性主要是从事物发展的方向性方面进行有效把握; o F、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使人的主观更加符合正在变化的客观。 ?(2)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整体性。 o A、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整体性,是从共时态系统空间维度和过程时间维度两方面考虑; o B、战略思维的整体性要求人们从大局、从宏观和全局考虑问题。即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 ?(3)战略思维的重点性、关键性。

战略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战略: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2014年03月10日10:12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徐根兴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39 1 战略通常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阶段、战略对策等组成。这些静态的环节必须有很好的技能使其变成思维与行为的逻辑。 对战略的认知 有人把想法、思路当成战略,这有如让战略深陷雾霾中,只有目标没有方向。战略的成功涉及前提和边界条件、成功要素、挑战、问题与风险、解决路径,等等。有学者认为战略是经过严密论证的非分之想,只有逻辑严密的、有理有据的非分之想才是战略。战略应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逻辑,其推进过程,就是组织寻求内部认同和外部开拓的过程。现实中,一些组织在制定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预见性、前瞻性,热衷投机,决策随意性大,藐视规律,缺乏足够的要素准备,乱喊打造一流组织、一流品牌,等等。 一个好的战略要看到未来、能凝聚人心、应杜绝不断地试错。制定战略的难点是选择,如果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那么会使组织处于摇摆甚至动荡之中。因此,战略要符合如下几个要点:第一,价值。明确组织存在的价值,其存在才有意义。第二,需求。发现、识别新的需求。第三,定位。让组织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有限的资源能集聚,研究建立和保持优势需要的时间,重视竞争对手的连锁反应对自身的影响。第四,共识。让所有成员发自内心地认同组织的战略,形成共同愿景和使命。一般来说,在战略形成阶段,依据战术决定战略;在推进阶段,依据战略决定战术。组织的发展方向决定组织未来,管理模式决定成败。因此,战略实施中应该思考如何把方向变成方法,把方法变成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战略的挑战 战略的挑战主要来自如下方面:第一,资源。任何战略没有资源保障,只是梦想。因此,整合资源非常重要,能够整合内部资源是一个优秀的组织领袖,整合业界资源是优秀的行业领袖。第二,时间。能够穿越时间的战略,才能达到终点。很多战略在时间面前拐了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环境变化快,组织会常面临战略执行的两难境地:执行下去有可能使组织受损,如不执行,那么前面的各种投入就浪费。所以,好的战略都应该设立战略调整机制。第三,放弃。当新战略所采取的方法与组织过去成功的经验不一致时,愿意放弃既有的利益,往往是领导者勇敢精神的体现。第四,认知与共识。对战略的概念、要素、结构、关系不能形成共识的组织,很难有真正的战略设计与执行。必须要把战略诸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顺序关系、关联关系等理顺。战略要克服组织内部的矛盾,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战略行动,能形成共识,才能让利益相关方认可组织的战略。在下属中形成共识,就会赢得下属的全身心的投入;对外界形成共识,就会得到外界的信任;能与上级形成共识,就会赢得上级的支持。 战略、机遇、策略、执行的相互关系 战略和机遇。安永会计事务所调查,67%的创业者选择在今天的环境下抓住机遇,而只有19%的成熟商人说要抓住机会。可见,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机遇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超越了创业或起步阶段的组织,如果外部有太多的机遇,形成对机遇的过度依赖,从而把追逐机遇变成了投机。投机会放大投机,最后把投机变成习惯、变成目标、变成战略。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战略,把机遇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必然偏离方向。停留在机会主义的成功阶段往往是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各方都好,当外部环境恶化的时候都不行。实际上机遇思维是被动思维,战略思维是主动思维,机遇属于外力,战略属于内力。战略框架下的机遇,要以战略为坐标,不能冲击战略,而战略的实施需要机遇作为突破口,有利推进。对机会的把

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

解决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的能力问题,战略思维的方法问题……研究带全局性的指导规律的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方法问题。 “把握全局”这四个大字,应当成为我们“战略思维”的一个能够贯穿全部工作和统帅一切有关范畴的基本环节,一个必须从始到终紧紧把握的基本环节。 把握大局,落脚点是抓住机遇。 “战略思维”,把握全局是第一,抓住机遇是第二,这是两个基本的环节,二者相统一。 “更广大地开源”包括搞活资本,统筹土地,发展科技,改善生态,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本,更好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抓住机遇的能力和抵御各种可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资本、信息、跨国界流动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间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的一种状况和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显著特征是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 所谓经济创新化,是说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它催生了新的产业结构,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方所赢,恰为一方所输,这就是所谓的零和博弈。 太极观、阴阳观、三才观,是《周易》战略思维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他人怀有绵绵关爱之意,孔子称之为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太阳朝升日落永不休息,地上万物受因太阳之赐而欣欣向荣,君子有见于此,于是日日勤劳不倦,为社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义者,宜也。”意思是说,义、宜二字为同义词。宜字是应当、适当、正当的意思,故义字也是应当、适当、正当的意思。人的某种行为,如果做得应当,做得适当,或者做得正当,就可以称之为“义”。 “正”表示遵循正道,“不正”表示背逆正道。 “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即孔子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合于中庸之道则能广大,不合于中庸之道则流于褊狭。 《周易》阴阳观的主体内容是辩证法,主张要依照自然法行事,很有一些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在里面。 《说卦传》则坐实了“三才之道”的具体内容,即阴阳为天道、刚柔为地道、仁义为人道。 《周易》的三才观,融汇神灵信仰之观念、客观规律之认识、自由意志之发现于一身,是上古以降多种思想之汇合,代表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水平。所谓天道,即天命与神意。所谓地道,即客观规律。所谓人道,即人的自由意志。 所谓“观”,即反反复复地看。所谓“玩”,即颠来倒去地想。“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即在无事时设想种种情境,作假想演练。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说高明之士用《周易》锻炼心智,藏战略智慧于内心极其隐微之处,连自己也无法内省察觉。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基本内容。 孙子战略思想的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张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提倡先发制人,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即“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战略思维方式什么是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和思维运行的总和。这一定义中包括三个问题:一是思维基础,二是思维定势,三是思维运行。这三个问题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方式的认识论本质。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是凭感性直观所达到的,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的作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揭示出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的结晶。概念同时是理性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元素。感知模式所加工的是由实物刺激感官而输入的,思维模式所加工的是由脱离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语言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带有抽象性、间接性和一般性。由此决定,概念系统是一切的直接基础,它与、理论、经验、知识和情感、意志、兴趣等深层次、潜在性因素共同构成思维基础。 从思维方式的共性来说,思维概念系统是共同的概念基础。从每一种思维方式的个性来说,各自都有特定的概念基础。战略思维方式最直接的、特定的概念基础是战略概念系统。战略概念在战略思维方式中起着独特性、本质性和决定性作用,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存在的根本性思维基

础。具体表现为: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区别于其他具体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标志;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能够成为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本质;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运行和展开的决定性因素。 (二)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在人们思维活动展开前先在的意识状态,表明了思维活动展开前的心理活动趋势。就是说,思维活动展开前,头脑已有了相应意识并进入准备状态,人体按已有“定理”和“公式”确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范围等,并设计出了思维活动运行展开的具体“图样”(或曰“蓝图”),成为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根据。说:“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可见,离开了思维定势,人们的任何现实思维活动都是无法想象的。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特殊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定势是指头脑加工抽象的前已经存在的战略意识状态,即战略思维尚未展开前已选定的战略思维方向、战略思维范围等,已经设计预置的战略思维加工“图样”即思维活动运行,形成了一种战略思维运行前的准备态势。战略是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中国有句古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对战略思维定势的精辟概括。 具体地说,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全局关系性、过程前瞻性和结构预置性方向。首先,战略思维方式是一种全局性方式,它要求把战略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它的整体布局,整体运作,从而实现其整体功能效果。所以,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是站在整体之上的综观全局,

对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对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必要的。因为: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这样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一切工作都有全局和局部关系问题,都必须懂得全局高于局部、局部服从全局的大道理。这就需要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 二、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 第一,对工作必须有全局谋划,即整体和长远谋划,不可陷入事务主义。我们应当善于思考——善于把具体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加以思考,不能只罗列现象、看不到本质;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是说,对于工作一定要重视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细节当然是重要的,有时某一细节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意义。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战略指导是正确的,离开了这一前提,战略上发生了失误,细节没有意义,或者只有相反的意义,正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对于领导人员来说,对于企业家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战略。细节错误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而战略错误一个都不应当犯,因为一个战略错误将导致全军覆没、工作的全局失败和企业的一败涂地。邓小平作为一个战略家,他的注意力始终摆在照顾全局上面。他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陈云同志提出“踱方步”,也是这个意思。他说: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人,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叼着水烟袋,踱着“四方步”,他们专门考虑战略问题。他说,现在我们也应当有更多这种踱方步、想战略问题的人。 第二,判断是非得失必须以全局利益作标准,不可因小失大。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者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结果造成全局的失败。毛泽东说:“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邓小平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第三,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全局利益是根本利益,丢掉了全局就是丢掉了根本,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原则性、党性的表现;而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所谓妥协、让步、退却等等,都是联系于全局的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而实行的必要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原则性,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的发展,那就不是灵活性,而是机会主义。 三、战略思维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把握重点。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故明主好要,而暗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及理论发展分析

企业战略治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

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高、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阻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

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 什么是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定势和思维运行的总和。这一定义中包括三个问题:一是思维基础,二是思维定势,三是思维运行。这三个问题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战略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是凭感性直观所达到的,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的作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揭示出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思维的结晶。概念同时是理性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元素。感知模式所加工的是由实物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思维模式所加工的是由脱离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语言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带有抽象性、间接性和一般性。由此决定,概念系统是一切思维方式的直接基础,它与世界观、理论、经验、知识和情感、意志、兴趣等深层次、潜在性因素共同构成思维基础。 从思维方式的共性来说,思维概念系统是共同的概念基础。从每一种思维方式的个性来说,各自都有特定的概念基础。战略思维方式最

直接的、特定的概念基础是战略概念系统。战略概念在战略思维方式中起着独特性、本 质性和决定性作用,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存在的根本性思维基础。具体表现为: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区别于其他具体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标志;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能够成为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本质;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运行和展开的决定性因素。 (二)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在人们思维活动展开前先在的意识状态,表明了思维活动展开前的心理活动趋势。就是说,思维活动展开前,头脑已有了相应意识并进入准备状态,人体按已有“定理”和“公式”确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范围等,并设计出了思维活动运行展开的具体“图样”(或曰“蓝图”),成为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根据。恩 格斯说:“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可见,离开了思维定势,人们的 任何现实思维活动都是无法想象的。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特殊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定势是指头脑加工抽象的战略信息前已经存在的战略意识状态,即战略思维尚未展开前已选定的战略思维方向、战略思维范围等,已经设计预置的战略思维加工“图样”即思维活动运行线路图,形成了一种战略思维运行前的准备态势。战略是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中国有句古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对战略思维定势的精辟概括。 具体地说,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全局关系性、过程

现代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读后感

谈增强基层工作的创造性 创新性思维是现代领导战略思维的灵魂。领导工作的创造性,不但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也是新时期对领导工作的本质需求。作为乡镇基层领导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这就需要基层领导干部运用战略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找准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的最佳结合点 对待上级要求,通常有三种不同传达贯彻方式:一是当“传声筒”。原原本本传达,但具体办法一个不拿。二是“变声筒”,曲解上级要求,断章取义,不能领会精神实质。三是“散文式”。即形散神不散,结合“上情”和“下情”,敢于做好结合文章。以上三种方式,是领导者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封闭式思维”,是“治本”还是“治标”,是“创新”还是“守旧”问题。基层干部在落实上级要求时,切忌当“传声筒”,更不能当“变声筒”,而应当做到形散神聚,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落实上级要求不当“传声筒”、“变声筒”,必须克服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只顾本地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本位主义倾向;二是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上级指示的教条主义倾向;三是既不顾本地利益,又不顾全局利益,“四面出击”、“左右开弓”的盲目倾向。 要进行创造性工作,要敢于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相统一的原则。上级指示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且有些政策本身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领会上级精神实质,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有时还要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做出灵活决策。如农业结构调整,兄弟乡镇开挖低湖田,发展精养鱼塘和网箱养鳝力度很大,**镇土性沙质,水面很少,根据实际,我们大力推进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同样取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二、找准调查研究的“最佳着力点” 调查研究是基层领导开展工作、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新时期调研工作有新的要求:一是调研质量要求更高;二是时效性更强;三是责任更大。调研工作力戒浮光掠影,当“摄影师”,必须具备“三性”:一是要有科学性,要有“求是”的精神、能动的意识、扬弃的态度。二是有针对性。贴近党的政策,贴近政府中心工作,贴近各个时期的重点、热点、难点。三是强化创造性。善于研究新问题,敢于提出新思路,长于推广新经验,勇于推出新举措。这是一种艰苦的探索性劳动。它要求基层领导大胆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走上去”,加强同上级部门联系,掌握政策和动向。“走下去”,深入一线和基层。要根除官气,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打掉傲气,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走出去”,到镇外、市外、省外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只有这样,调查工作才会有创造性,才能为正确、科学的决策服好务。如**镇新建农贸大市场调研,前些年因群众异议和搬迁老市场难度大,而一直难以实施。我们经过向上、向下、向外调研,找准了症结,找到了方法,结果,新市场启动改善城镇功能,增加了地方财力,争取了国家项目,一举几得。我镇将此项工程办成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办成2010年度最大的民生工程、增收工程和集镇形象工程。 三、找准总揽全局的“最佳推进点”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很容易陷于具体事务,难以超脱,难以解脱。如何做好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忙而高效呢?作为基层领导,就应该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取得突破,审时度势,敏感预见,取得工作主动权。 一是创造性地处理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乡镇工作主要问题,就是抓项目、抓发展、抓民生。只有始终不渝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为解决好其它问题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二是创造性地解决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可能是主要问题,也可能是次要问题,但它在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事物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夭折。如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就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可以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