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和基本任务。研究对象:

土地关系和xx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内容:1土地管理的原理2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①地

籍管理(基础)②土地权属管理(手段)③土地利用管理

(核心)④土地市场管理(手段)3土地管理案例分析和

操作实务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

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

的三效益的目的。

基本任务:

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

一定的

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三目

标是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时期内土地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标就是土地

管理的目标。①宏观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

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②中观目标既要与全国土地

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

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③围观目标是

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比较具体,全县土地管理目标可分

解为县内各部门和各土地利用单位的土地管理分目标,分

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密切结合,各项目标应尽可能量化,便与考核。

关系: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宏观目标是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土地管理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而中观目标是用来指导地区工作向实现总目标迈进。微观目标是中观目标在基层的具体实施工作,其完成状态是实现中观目标乃至宏观目标的基础。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及其设置依据。

宏观目标:

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

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依据:

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②我国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③土地管理中存在问题,致使耕地锐减,而未来需求巨大,形成对耕地供需平衡的强大压力。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有限。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是什么?简述政府对土地

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行为模式:

①保障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②

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③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

性④协调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

效率。

必要性:

①土地是稀缺资源②公有制的存在③土地利用外

部性的存在④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政府失灵的原因和对策。

1.政府失灵的原因:

①公共决策失误②政府庞大行政机

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③寻租活动2.政府失灵的对策:

①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②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③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④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⑤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论述:

耕地是土地之精华,试述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

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②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③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数量特征:

警戒线,人均耕地0.8亩。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1996年末19.51亿亩,2003年18.51亿亩,人均耕地06年末1.39亩,07年1.38亩,08年末1.37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数量在下降,人楼在上升。质量特征:

①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偏高②耕地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养分不均衡③“占优补劣”现象严重④土壤酸化加剧,退化严重。环境方面试述当前形势下耕地利用管理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①要处理好保护耕地与经济建设的关系②要处理好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的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3.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第四条)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4.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补偿制度内容: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要求:

①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②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③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④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⑤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出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

试论述新时期土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加强土地管理要把严格保护耕地放在第一位

1.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2.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

3.保护以耕地为主的农业就是保障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4.耕地是广大农民最可靠的生计保

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要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

起来。

第五章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关系。

①土地所有制是土地使用制的前提②土地使用制不仅是

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而且也是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

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③土地所有制度也为土地使用制服

务④土地使用制具有相对独立性。

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

①具有排他性②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

性③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

到法律的保护④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①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②保

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

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③调整土地关系4、规范土地权属流转

内容:

①依法确认土地权属②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③依

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④依法查处土地权属违法行为

⑤依法征收土地权属有关税费。

征地补偿的含义、特征和原则。

含义:

依法对被征收土地的补偿和安置多余劳动力的补助

的总称。

特征:

①是国家的一种行政行为,而非民事行为②是一种

补偿,而非赔偿③其对象是被征收的土地④征地行为应当

符合法律的规定⑤具体费用由使用该土地的建设单位承

担。

原则:

①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有用途给予补偿②依照

法定标准进行补③保持被征收土地的农民的原有生活水

平不下降。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范围。

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

拨的方式取得:

①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②xx基础设

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③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

利等基础设施用地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划拨土地使用权没有期限的限制,但未经许可不可转让,

出租,抵押等经营行为

土地有偿使用的根据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并没有消除土地占有的垄断②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

客观存在的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土地及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性质④土地的有限性和特殊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⑤有偿使用可以把土地使用权人的收益调整到公平的状态。

土地有偿使用的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及意义。

基本内容:

①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②强化国有土地所有权③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特殊商品进入市场。

重要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一种形式②可以进一步理顺经济关③可以避免土地浪费④是加强土地管理的必要措施。

形式:

①土地使用权出让②土地使用权租赁③土地使用权出资或作价入股④土地承包经营。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原始取得方式:

1、无偿取得方式:

划拨

2、有偿取得方式:

①出让②作价出资或入股③租赁

3、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

4、依法承包经营取得传来取得方式:

转让出租抵押继承民事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特征、基本原则。

出让的特征:

①受让主体的广泛性②有偿性③计划出让的基本原则:

①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②平等、自愿、有偿、诚信原则③国家神圣主权不可侵犯的原则④充分合理有计划利用土地的原则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哪些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收回?

①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②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③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④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⑤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依照前款第1项、第2项的规定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对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什么是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转让的方式有哪几种?转让最高年限如何规定?

概念:

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依法将其土地使用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方式:

出售、交换和赠与

使用年限受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年限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的使用年限减去原使用者已使用年限的剩余年限。

农村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背景和形式。

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置换的结果②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产物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

形式:

①转包②租赁③“四荒”拍卖④承租转包或返包⑤转让⑥入股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背景和形式。

背景:

是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必然产物;

土地市场的发育激发农民实现土地价值的内在追求,导致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护耕地,要求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

形式:

①乡镇企业合并、兼并、迁移及股份制改造中的集

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②企业倒闭或债权债务原

因,通过司法裁定,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转移③乡

(镇)村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联营形式兴办

各种企业,发生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象④农民以转让、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保障的程度。土地资源安全及有效供给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资源保障的充裕度、稳定性和均衡性。

主要内容:

①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②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③保护、协调生态环境

我国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耕地质量下降,退化严重①非农建设压占良田,而开垦补偿的则是劣质地(占优补劣)②耕地“用”、“养”不当,引起耕地质量下降③耕地退化加剧引起耕地质量不断下降④耕地财产权利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出租房屋形式,连带转让、出租建设用地使用权⑤农民将

土地征收时分配给他们的安置留用地进行使用权出租或

转让。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①前提条件:

当地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

得到转移②必备条件:

明晰的土地产权③法律保障:

完善

的法律法规④技术支持:

农村土地分等定级和价格评估。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原则:

①因地制宜的原则②自愿原则③平等、有偿的原则。

措施:

①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整②开展农村土地产权

登记并颁发土地产权证③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④正确引导和调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向⑤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⑥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支持、保障体系。

第六章xx管理

xx的内容、影响因素和原则是什么?

内容:

①确定土地的用途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行业间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③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xx效果。

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②社会经济因素③人的文化素质④

生态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原则:

①生态平衡的原则②最大经济效果的原则③节约原则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存在哪些基本问题?

①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②优质耕地

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③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

④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⑤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

禁不止

三、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是什么?

理论依据:

①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原理②马克思的地租、

地价理论③区位理论④生态经济学原理

法律依据:

①《土地管理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护法》③《xxxx规划法》

土地利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导思想:1.可持续发展

3.前瞻性和科学性

2.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及有效供给2.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农用地保护的重点和内容是什么?①保持耕地总量相对稳定②保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④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改变粗放的用地模式⑤建立耕地预警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哪些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①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②有良

好的水利与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③蔬菜生产基地④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耕地补偿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

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要求:

①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②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③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④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⑤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出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承担造地义务。

如何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

①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以供给引导需求②大力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③逐步缩减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保护、协调生态环境的重点是什么?

1、保证农用地中园地、林地、养殖水面等的合理比重

2、谨慎开发未利用地①未利用地及其范围②未利用地开发的涵义③未利用地开发的原则

3、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未利用地开发的原则

1、必须依照xx总体规划进行

2、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进行

3、适宜开发成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是什么?它是

如何体现保护耕地的基本精神的?

依据:

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②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

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③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要求④

上一级xx总体规划。

原则:

①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超过35hm2的③其他土地超过70hm2的

2、省、市、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权限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目标:

①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②协调“吃饭”与“建设”的矛盾③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环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④保

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⑤占用耕地与

开发复垦耕地xx。

体现:

1、直接控制指标①新增建设用地量②耕地保有量

③基本农田保有量

2、间接控制指标①人均xx建设用地

②人均村镇建设用地

试述xx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和意义。

任务: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①控制建设用地②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③控制土地利用分区

④控制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

调3.组织xx4.监督xx

意义:

①为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供科学依据②协

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③是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④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xx年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②国家产业政策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建设用地和xx的实际状况

农用地转用的依据是什么?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③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根据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论述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

必要性。

①我国土地基本国情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②粮食生产与建设用地的需要③公共环境建设的需要

现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中,缺少对政府领导的责任问责制度。你认为应该如何完善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

①完善地方政府责任内容②严格执行问责制③明确考核

依据④明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我国土地管理的内容体系、任务、原则和方法。

内容:

地籍管理、xx管理、权属、市场

基本任务: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

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原则: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则;三

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管理土地的原

则;坚持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维护社会

主义公有制;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地的原则

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

征收土地的审批权限。

1、国务院批准权限:

①基本农田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内容:

在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内,依照其分区使用规则,通过用途变更许可制度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

1.编制xx总体规划(基础和依据)

(1)土地按用途分类(前提)①土地用途区的类型(11个)②分区步骤

(2)土地用途区的管制规则2.审批土地用途变更(关键环节)

3、办理土地用途登记,

4、执法监督农用地转用的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供应政策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特点、作用、内容和方法。

特点:

监测成果的多样性;监测体系的层次性;技术要求的区域性;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作用:

保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实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信息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示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限,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

内容: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土地生产力检测;土地环境条件检测方法:

实地调查;统计报表调查;遥感监测;专项定点检测

第七章市场

xx土地市场管理的目的、原则和内容。

1、是由土地市场本身的特性决定的①土地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及其利用的社会性②土地的不可移动性③土地交易的投机性。

2、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求加强土地市场管理①土地开发和供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②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③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原则:

①整体性利益原则②平等对待的原则③控制与弹性管理原则④依法管理原则

内容:

1、宏观管理:

①供需管理②价格管理

2、微观管理:

对土地市场主体、客体和土地交易程序进行管理。

如何应用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的“三维立体结构”?

1、方向

(1)选择调控目标:

一定时期内土地市场的发展目标。

(2)确定作用方向:

①萧条和复苏阶段:

向上(刺激)②“过热”阶段:

向下(抑制)。

2.时间

(1)必须考虑三个方面:

①调控措施的决策时间

②调控效应的滞后时间③调控效应的惯性

(2)必须做到

几点:

①准确掌握土地市场运行的状态和变化趋势②超

前采取调控措施③密切注意调控效应

(3)必须与完善的

土地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相结合。

3.力度

(1)力度大小与作为调控手段的变量的变化大小

相关。

(2)决定力度时要考虑4个因素:

①土地经济波

动的幅度②调控效应的滞后时间③调控效应惯性大小④调控环境

如何对土地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管理?

依据①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出让计划②国家有关法律③国家的地价政策④行业标准

目的①使土地价格合理化②使土地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保

持稳定③使土地价格与国家的地价政策一致。

内容①对土地价格和价格体系进行管理,调控地价水平②对土地价格评估工作进行管理③对因土地价格而引起的各种纠纷进行处理。

年度土地出让计划对土地市场有何影响?目前土地出让计划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完善土地出让计划?

年度土地出让计划

①对土地市场供求平衡的影响:

A:

供应

多..….S1h>D1h大量耕地被占,土地闲置现象严重B:

供应不足……S1h﹤D1h地价房价上涨,增加社会投资成,不利于居民解决住房问题,还会加剧房地产投机活动,引发泡沫经济C:

透明性…….高度透明的年度出让计划

可以使投资者对房地产现状作出准确判断,对未来趋势作出合理预期,从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②存在的主要问题:

A:流于形式;B:

基本没有约束力; C:

透明度差.③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 内容(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1.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它的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2.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可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 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三)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 3.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4.土地征收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土地征收的特征 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

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 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 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 5.土地定级管理 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 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土地定级对象 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土地定级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 2 主导因素原则 3 地域分异原则 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6 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定级工作内容 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 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 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 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 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 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 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 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2.6土地定级的程序 6.土地统计管理 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分析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统计的任务: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管理学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作业 1、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答: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当享有土地所有权及其责、权、利。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表现,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简述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区别和管理。 答:一、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权分两种:一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以协议方式出让、以招标方式出让、以拍卖方式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与赠与。 土地使用权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2)土地使用权转让只是转让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受让人同时转让了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新的受让人成为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新的承受者。4)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在转让时不可分离。 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出租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一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出租人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部分土地使用权能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不发生作为物权的整个的转移。3)出租地块必须是合法取得且法律允许出租的地块。4)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仍需要继续履行出让合同规定的任务。5)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通过出让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

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重点.doc

土地管理与评价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土地:指地球衣而陆地和水而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杲。 土地资源:指土地作为口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牛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坏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屮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 监督土地利川,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一、土地的功能:土地的负载、养育、仓储、提供景观、储蓄和增殖的功能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 1、土地是口然的产物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用养结介) 三、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3、选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四、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地籍管理2、土地权属管理3、土地利用管理4、土地市场管理 五、土地管理常用的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技术方法 ★: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一、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1、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对缺少的自然资源,同时又是稀缺资源 2、公有制土地的存在 3、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 4、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 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土地的功能 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 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 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6.土地利用规划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 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A : 数据存储量大 B :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 :数据结构复杂 D :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A :出让 B :转让 C :入股 D : “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 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是核心。 A :地籍管理 B : 土地权属管理 第1页共12页

C : 土地市场管理 D : 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 和。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 域划分为、、、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地、县、乡 7:[填空题]2.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 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 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 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