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偏瘫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偏瘫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偏瘫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偏瘫后要经常做康复训练疗法,偏瘫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还需要做康复训练来防止行动后遗症的发生,那么偏瘫步行康复训练方法有哪些?现在小编详细介绍。

1、步行康复训练方法

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训练时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如果病人功能情况较差,如持续肌张力低下、持续比较严重的痉挛、持续平衡功能障碍等,应该先让病人先能够走起来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步态的问题可能更符合实际。

任何病人都要先进行仔细的评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病人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康复师和患者一起围绕康复目标制定佩戴欣奇迹助行仪康复计划。平衡训练:静态,自动;训练站立位屈伸髋,膝,踝,以及髋外展;骨盆控制;简单步行训练;日常生活中的步行。初练行走时间宜短5-10分钟/次,治疗以外的时间应多做躯干、骨盆、及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2、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患者独立站立1min以上,患侧膝能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嘱其将双手放于平衡杠外侧(健侧手不能抓握把杆)开始步行训练,治疗师在患侧进行保护。行走过程中,治疗师始终站在患者前方,用手抵住患者患肩进行保护,不允许患者用健侧手抓扶任何物件,嘱咐家属在非训练时间也不让患者使用拐杖。

3、辅助工具步行训练法

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健侧手使用四脚拐维持平衡,患者健侧手持四脚拐进行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患者能手持拐杖站立1min以上,并且患侧膝能够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让期柱拐站在矫姿镜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步行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1-3天的时间是不能下床走动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床上练习勾脚动作。通过勾脚可以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栓的形成。

2、定时的给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发生,在术后第一天应该扶患者起身,尽量让患者把肺部堆积的痰液吐出,避免因为排出不及时,造成肺部感染。

3、下床后能够刺激腿部的血液循环,更加能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第一次下床走动一定要有家属陪同,避免摔伤。建议先坐一段时间,然后试着走路,如果没有出现不适感,头昏感就可以再多走一点路。

4、手术后早期患者没有办法进行举腿锻炼,所以可以先做勾脚锻炼。随着锻炼重度增加,可以进行勾脚抬小腿的锻炼。也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抬腿训练。

5、要按时按摩关节,防止出现僵硬,让纤维松懈软化,这个锻炼可以作为锻炼的第一个动作,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这个锻炼要从术后一周开始一直到完成康复训练。

6、偏瘫是很难恢复正常的,比较严重的偏瘫患者没有能力做步行康复训练,或者是家人没那么多时间帮助做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建议用康伊家的康复训练机来做被动有氧运动。

步行康复训练的误区

1、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这种自以为是的后果很严重。康复训练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训练。

2、治疗师活动的手法都很有讲究,治疗5-7天后,治疗师还要对先前的治疗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康复训练就得用劲,自作主张采取一些方法,只会导致病情加重,给后续治疗带来难度。

4、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有这个意识很好,但偏瘫患者如果早期强行练习走路,就会产生“划圈步态”,手像挎个菜篮子,踮着脚划圈走路,很难再纠正。

5、不用做康复治疗,打针吃药就能治好,打针吃药只能控制这些病,防止病情发作,只有康复训练是对疾病的后遗症唯一有效的方法。

偏瘫的康复训练

偏瘫的康复训练偏瘫的定义: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一、常见障碍 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___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记忆障碍 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5) 不能与人交流,由于行动、说话、交流、思维等多方面的障碍,不能从事原来的工作,严重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 7、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表现为流口水、喂食时食物常停留在口腔内、喝水呛咳。凡遇吞咽障碍患者,喝水时要将其头歪向肢体正常的一侧,将食物加工成糊状,这样做可减轻吞咽困难。 8、常见的病发症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1) 肩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脑卒中早期,半数的患者可能发生,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软瘫期时。患者坐位或站立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肩关节半脱位更加明显,在肩部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一旦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①患者卧床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②护理人员用指尖轻叩患侧肩膀周围的肌肉;③上肢负重训练。 (2 ) 肩—手综合症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主要表现是:①瘫痪的手部肿痛,以手背肿胀并呈粉红色或淡紫色为常见,用手摸之有温热感;②患侧手的关节屈伸困难;③后期则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掌变平,手的运动功能永远丧失。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与腕关节长时间屈曲受压,过度牵拉患手等有关。具体治疗措施:①保持良好的坐卧姿势,避免患手长时间下垂;②加强患侧上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③对于肿胀的手指可采用压迫缠绕发,通常使用直径1-2mm的线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手指,每个手指都缠绕一遍后,最后缠绕手掌。每天缠绕1-2次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9、康复训练的时间选择偏瘫康复训练根据其病情演变的过程,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1)急性期从发病开始直至一周,属于急性期。这个时期的病情一般不十分稳定,应以治疗

(整理)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以往认为,肌力至少为3级方可行步行训练,但前不久接受了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不必等到肌力达3级便可行,这样可以改善患者ADL能力,并且适应中国国情。最近手头几个病人发生膝痛,考虑与肌力不够及肌力不协调造成关节肌肉韧带扭伤有关,想大家讨论一下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碰到这种过用病人,各位是怎么处理的? 康复要提早原则,我想病人能站得话就要开始练习步行了 --在减重步态机下可以尽早进行起码要3及啊 开始步态训练不能光看肌力,还要看分离动作怎样,如果没有分离动作,那么开始步态训练肯定会加重痉挛,形成错误的步态,包括膝关节过伸等,这样也容易出现膝痛。 如果单纯从肌力看,至少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80%以后开始。同时特别关注膝关节稳定性,因为如果膝过伸一旦出现,纠正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如果有减重设备,那么可以早期开始步态训练,患肢的运动可以由他人协助,这样能够使患者不“遗忘”如何步行,同时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减重训练另当别论。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同意您的观点,在临床上步态训练除您讲述的二点外,还要具备一点: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肌力3级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对偏瘫患者测肌力是测不准的,其次3级指的是那块肌肉?

偏瘫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 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 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 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 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 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 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 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偏瘫行走训练

偏瘫的站立和行走训练1、适用对象偏瘫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2、目的①使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②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③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 3、方法(1)站起的训练第一步,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下,双手叉握并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第二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换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第三步,嘱患者上身前屈,抬臂站起。(2)患侧下肢负责训练第一步,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换退负重。第二步,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3)训练患腿向前迈步第一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第二步,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步,再向前迈一小步。(4)在侧方站在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

第二步,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5)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第二步,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患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第三步,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一、情绪疏导 偏瘫病人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的困扰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应该从病人的角度多方面着想,多予理解,开导,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不良情绪,只有身心愉悦才能积极认真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改善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二、康复训练的原则 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病人功能康复的效果,不适宜的康复训练可能会引起肢体过用或误用综合征,使功能康复延迟。为使偏瘫病人在康复训练中能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偏瘫行走前准备训练

五行走前准备训练 患者行走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支撑期均能在站立位进行准备。由于身体重心转移时患侧下肢缺乏平衡反应不能很好的负重,因此患者在进行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进行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训练原则应由易到难,负重量由少到多。如果患侧下肢负重不充分,将大大影响患者的步行稳定性。 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1)患者站立位(静态平衡)治疗师一只手放在患者腋部支撑,保持肩胛带上举,另一只手使患侧抗痉挛位,同时指导患者将重心逐渐向患侧移动。为防止患者出现利用躯干侧倾来代偿的动作,可让患者在姿势矫正镜前进行训练,通过视觉刺激反馈作用,让患者观察自己是否已将重心移至患侧。为避免出现患侧膝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治疗师可帮助患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大约15°左右。 (2)随着站立位静态平衡的建立,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提高,要尽快过渡到动态平衡和患侧单独负重。 患腿站立,当患者患侧单独负重无恐惧感之后,可指示患者抬起健足,在进行前后迈步动作训练时,此动作应缓慢进行,患膝屈曲大约15°左右,目的在于尽可能使患侧多负重并避免出现患侧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打软腿)健腿向后迈步时治疗师应注意引导下肢充分迈至患足后方,使患侧髋关节充分伸展。同时治疗师注意患者不能出现躯干前倾、后倾等代偿现象。 (3)立位时上下台阶训练:患足站立,指示患者将重心移到患侧,

健腿抬起放到前面的台阶上,然后放下,或指示患者侧身,健肢靠近台阶站立,将身体重心移到患侧下肢,然后从侧方抬健腿放到台阶上。(4)患者常常发现不把偏瘫膝固定在某种体位如过伸位,负重就很难。为了使患者在负重时感觉到活动性,将患足放在他前面的台阶上,然后健足向上迈到上一个台阶上,然后再下一个台阶,尽量缓慢地将健腿充分向身后运动。治疗师一手扶住患膝前部,用自己膝放在患者患侧膝后面,使膝轻度屈曲,这样可以防止患膝在负重时过伸或过屈。(5)利用平衡板进行立位平衡重心转移训练, ①患者双足左右分开站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并将双手放在骨盆处给予支撑,然后缓慢摇动平衡板,以诱发患者头部、躯干的调整反应及身体重心的前后转移。 ②患者双足前后分开站立,治疗师低于患者身体一侧一脚放在平衡板上,缓慢摇动平衡板,以诱发患者头部、躯干的调整反应及身体重心的前后转移。 通过以上训练,当患者能够保持立位的动态平衡后便可以进行平衡杠内步行训练 迈步时①要让患者低迈步。因为患腿抬高将会引起下肢伸肌痉挛,导致骨盆上提,躯干代偿。故应由膝关节轻度屈曲来引导下肢向前方低迈步,落地时慢慢放下。(《运动疗法》P327)②要让患者轻度屈膝,因为正常步行时膝并不完全伸直,一般会有5°—10°屈曲。保持这种轻度屈曲可起到减震作用,支撑腿稳定的负担身体重量,并使支撑期平稳地、容易地过渡到摆动期。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

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 (胫前肌 )及外侧肌群 (腓骨长短肌 )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节屈曲不够,因此,足趾离地受限。足下垂拖步及足内翻在步行过程中极易造成绊倒,同时由于承受压力角度的改变,对踝关节、膝关节也造成了异常的磨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总得来说常见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问题的肌肉是:小腿三头肌痉挛、胫前肌无力、股四头肌无力、腘绳肌痉挛、髂腰肌无力。缓解小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室内步行,平衡能力达到2级,室外步行,平衡能力必须3级以上。下肢主要的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力必须在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条腿完成向前摆动的动作。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 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

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 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 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 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 3.屈膝无力导致过度屈髋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就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就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就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就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就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就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就是动态的,就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就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就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就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与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与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与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节屈曲不够,因此,足

偏瘫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偏瘫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偏瘫后要经常做康复训练疗法,偏瘫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还需要做康复训练来防止行动后遗症的发生,那么偏瘫步行康复训练方法有哪些?现在小编详细介绍。 1、步行康复训练方法 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训练时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如果病人功能情况较差,如持续肌张力低下、持续比较严重的痉挛、持续平衡功能障碍等,应该先让病人先能够走起来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步态的问题可能更符合实际。 任何病人都要先进行仔细的评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病人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康复师和患者一起围绕康复目标制定佩戴欣奇迹助行仪康复计划。平衡训练:静态,自动;训练站立位屈伸髋,膝,踝,以及髋外展;骨盆控制;简单步行训练;日常生活中的步行。初练行走时间宜短5-10分钟/次,治疗以外的时间应多做躯干、骨盆、及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2、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 患者独立站立1min以上,患侧膝能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嘱其将双手放于平衡杠外侧(健侧手不能抓握把杆)开始步行训练,治疗师在患侧进行保护。行走过程中,治疗师始终站在患者前方,用手抵住患者患肩进行保护,不允许患者用健侧手抓扶任何物件,嘱咐家属在非训练时间也不让患者使用拐杖。 3、辅助工具步行训练法 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健侧手使用四脚拐维持平衡,患者健侧手持四脚拐进行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患者能手持拐杖站立1min以上,并且患侧膝能够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让期柱拐站在矫姿镜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步行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1-3天的时间是不能下床走动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在床上练习勾脚动作。通过勾脚可以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栓的形成。 2、定时的给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发生,在术后第一天应该扶患者起身,尽量让患者把肺部堆积的痰液吐出,避免因为排出不及时,造成肺部感染。 3、下床后能够刺激腿部的血液循环,更加能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第一次下床走动一定要有家属陪同,避免摔伤。建议先坐一段时间,然后试着走路,如果没有出现不适感,头昏感就可以再多走一点路。 4、手术后早期患者没有办法进行举腿锻炼,所以可以先做勾脚锻炼。随着锻炼重度增加,可以进行勾脚抬小腿的锻炼。也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抬腿训练。 5、要按时按摩关节,防止出现僵硬,让纤维松懈软化,这个锻炼可以作为锻炼的第一个动作,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这个锻炼要从术后一周开始一直到完成康复训练。 6、偏瘫是很难恢复正常的,比较严重的偏瘫患者没有能力做步行康复训练,或者是家人没那么多时间帮助做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建议用康伊家的康复训练机来做被动有氧运动。 步行康复训练的误区 1、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这种自以为是的后果很严重。康复训练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训练。 2、治疗师活动的手法都很有讲究,治疗5-7天后,治疗师还要对先前的治疗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偏瘫行走训练

偏瘫的站立和行走训练 1、适用对象偏瘫下肢有一定的运动功能,但站起来和行走有困难,或姿势异常者 2、目的①使患者能从坐位站起来,增加下肢肌力,并能站稳;②改善平衡能力,纠正异常步态;③提高步行能力,尽可能达到正常行走 3、方法 (1)站起的训练 第一步,患者坐位,双足平放在地下,双手叉握并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双上肢尽量伸直)。 第二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扶持换膝,另一手放在患者臀部。 第三步,嘱患者上身前屈,抬臂站起。 (2)患侧下肢负责训练 第一步,训练者双手扶住患者髋部,让患者尽量站直,并用换退负重。第二步,健腿向前跨出半步,或踏在前方的矮凳上。 (3)训练患腿向前迈步 第一步,患者站立,并尽量站直,用健手扶栏杆。 第二步,训练者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患者髋部,另一手帮助患脚先向后退一步,再向前迈一小步。 (4)在侧方站在患者行走 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侧,一手握住患手使其掌心向前,另一手放在患侧腋下。

第二步,帮助患者缓慢行走,并纠正异常姿势。 (5)在后方帮助患者行走 第一步,训练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髋部,并让其站直。 第二步,在抬起健侧下肢时,协助患者用患侧下肢站稳,并将身体重心缓慢前移。 第三步,在抬起患侧下肢时,协助患者将患侧髋部向前、向下转动。 一、情绪疏导 偏瘫病人常因突如其来的疾病和残疾的困扰以及多方面的原因使其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应该从病人的角度多方面着想,多予理解,开导,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不良情绪,只有身心愉悦才能积极认真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改善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二、康复训练的原则 康复训练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挛缩、改善身体状况为原则。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病人功能康复的效果,不适宜的康复训练可能会引起肢体过用或误用综合征,使功能康复延迟。为使偏瘫病人在康复训练中能得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的运动及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保持正确的良肢位 偏瘫急性期卧位患者应给予正确的良肢位,可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一、功能锻炼:这是偏瘫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环节,因为病人长期卧床不能活动,全身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如肢体长期不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心、肺功能减退,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功能锻炼有利病体康复,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二、完全性偏瘫阶段:可采用按摩、推拿和被动活动,帮助病人功能锻炼。动作应该由轻到重、再轻。被动活动不要用力过度。每次全身锻炼约15-30分钟。每天数次。瘫痪肢体位置要适当,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踝关节保持90℃。 三、部分功能恢复阶段:这一阶段要继续前一阶段的各项锻炼。同时帮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锻炼,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后徒手站立。肢体简单运动锻炼,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动。 四、基本恢复阶段:在站立和上肢简单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练习走路,手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功能恢复。步行锻炼先在扶持下左右摆动身体,两腿轮流负重,继之踏步,逐步过渡到手扶拐杖独自行走。在出现划圈步态时,应练习屈膝和提腿动作。上肢锻炼可练习拿碗、汤匙、筷,穿脱衣服以及编织、打算盘等精细活动。失语者要帮助语言功能恢复锻炼。 五、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以及海带、海蜇、虾皮和虾米,适当进食鱼肉、鸡肉、蛋和奶及奶制品,以保证足够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一般每天

5克为宜。进食有困难者要喂食或鼻饲。鼻饲前应先抽到胃液后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误入气管。每次食物灌注完毕,要灌注少量温开水清洗管腔,然后夹紧鼻饲管。长期鼻饲者应每周换胃管一次。及时清洁鼻和口腔。 六、其他: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心。要经常翻身,以免发生褥疮。注意居室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但又要避免穿堂风,当心着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通便。要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精

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2.动态平衡3级以上;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2、床上的每一个下肢训练动作如俯卧位屈膝等,本身就是步行训练的基础动作,因为人体下肢的功能就是步行、站立。所以每一个治疗师从最开始就在进行步行的基本训练。只是没有让患者走起来而已。 3、大家应该清除pt不等于下肢。真正让患者什么时候走起来,还要看一下上肢和下肢分离如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公式。对于偏瘫患者什么时候开始练习步行的问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并且对康复治疗的反应也很好(进步比较快)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本人不鼓励他们过早行走,至少是要达到患侧能负重3/4,有一定的动态平衡能力(患侧负重时健腿能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