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江光华

一、选题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来的一套气象历法。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和了解自然界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将中国独特的气候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高度结合,顺应自然规律总结形成的。它是中国人民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生活和劳作方式的体现,也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民族精神命脉之一。大自然为儿童赋予了一个顺序模式,儿童的生命成长需要实现天地人事的融通。节气活动就是抓住节气的自然本质与儿童的率真本性的契合点,激发他们探索自然乃至世界的渴望,让儿童的好奇心与自然千变万化的植物、动物、天气、天象等变化相连,让他们走进自然,发现自然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内容不是由教材产生的,也不是某个学科知识的延伸,而是基于传统文化框架与学生主体体验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多学科、生活化、活动化的深度融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课程整合实施指课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内外整合。开展课程整合实施,有利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我县地处钱江源头,全县上下正全力建设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样态多元,习近平总书记曾赞誉:“开化是个好地方。”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办学成果丰硕。根据办学基础、学校文化、课程资源等优势,我校正大力开展自然学校建设工作,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能够实现学科间的主题性整合。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活动,能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着力

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革也逐渐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许多学校立足于自身课程建设的实践基础和优势,以整合课程开发与利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结合地方特色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因子,努力探寻更为多元的课程整合路径。

从目前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基于课程整合的实践始终居于中心位置。例如,美国的STEM教育,它就是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为一体,在融合式的体验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课程整合方面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与探索。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了国家课程间的壁垒,通过有效的减化、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使之成为一套科学的、立体的“1+X”课程体系,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了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又如,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以节气活动为载体,以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命脉为目标,充分挖掘节气活动的育人价值,通过灵活的样态与整合融通的实施方式,创新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在课程整合实施中促进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提升。

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2017年7月)

(1)全面收集资料及制定方案;

(2)组织市、县教科研专家进行课题方案的认证;

(3)课题组成员工作分工。

2.实施阶段(2017年8月—2019年3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程整合研究的相关理论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基础知识,负责人作开题报告;

(2)落实课题方案,对学校的课程整合现状以及师生的节气常识进行调查与分析;

(3)对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目标和内容的结构性框架、课程整合实施

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4)编写一套基于二十四节气的整合性校本课程《走进二十四节气》,积累有关课题研究的原始资料和主题式活动案例,进行科学的多元评价。

3.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9月)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进行成果报告鉴定。

(二)主要内容

1.学校课程整合现状以及师生节气常识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对学校的课程整合现状以及师生的节气常识进行客观、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对已取得的课程整合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为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2.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目标和内容的结构性框架研究

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意在从学科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把艺术、生命、社会、科学等元素融入节气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整体的目标和内容架构。突出节气文化所蕴含的成长力量,让学生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发展,在贴近自然、探索自然、表达自然中,展现传统文化与自然状态下的综合生活体验,培育精神命脉和健康豁达的人生观。在目标层次架构与推进中要把握学段目标序列,纵向形成低、中、高不同年段的课程整合目标序列,既要关照小学不同年段学生的差异,又要处理好各节气不同领域的关系。在内容架构中要注重内容序列的横向联系,根据艺术、生命、社会、科学四个领域目标,结合小学生各年龄段的一般发展水平和本地特色的节气文化教学资源,分别对节气活动内容进行梳理与选择,形成融合四个领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如大溪边祈水节、苏庄保苗节、开化龙顶茶、开化气糕、苏庄草龙、霞山高跷竹马等)的综合性活动主题。

3.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施方式研究

节气整合性课程提供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弹性的开放生活空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涵盖了多个领域,为活动组织实施方式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结合学生特点和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源,可以采用阅读与观察、走访与考察、调查与实践、研究与辩论以及研学旅行等多种学习样态。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善于整合融通提升课程价值,除了要与学科学习融通外,还要与班队活动融通,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群体生活

的综合融通。同时,根据学生发展和课程实施的需要,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灵活利用长短课,积极探索主题式协同教学模式。

4. 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评价方式研究

评价方式研究是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传统“对学习”的评价观念,向“为学习”的评价观念转变。要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表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创造,真正实现学生对节气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和文献总结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对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目标和内容的结构性框架、课程整合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挖掘节气活动和特色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有效构建纵横交错的课程整体序列与网络,实现多样灵活的课程样态和整合融通的实施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线教师对课程整合理论知识和二十四节气常识的相对缺乏;另一方面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际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探寻更为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过程更加“可见”,使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形式更加多样,评价结果更加有效,真正实现评价的促进作用。

三、预期价值

(一)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价值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对学校的课程整合现状以及师生的节气常识进行客观、深入的调查与分析,为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目标和内容的结构性框架进行研究,在内容架构中注重内容序列的横向联系,根据艺术、生命、社会、科学四个领域目标,结合小学生各年龄段的一般发展水平和本地特色节气文化教学资源,分别对节气活动内容进行梳理与选择,形成融合四个领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活动主题。在目标层次架构与推进中把握学段目标序列,纵向形成低、中、高不同年段的课程整合目标体系,既关照了不同年段学生的差异,又兼顾了各节气不同领域的关系。结合学生特点和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源,采用阅读与观察、走访

与考察、调查与实践、研究与辩论以及研学旅行等多种学习样态,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发展和课程实施的需要,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灵活利用长短课,积极探索主题式协同教学模式。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表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创造。

(二)成果可能去向

通过本课题研究,编写出一套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整合性校本课程《走进二十四节气》,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式课程整合案例,撰写出符合实践过程的研究报告。力求将课题研究成果在本县其他小学进行推广与应用,全面发挥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前期准备

(一)为本课题研究已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与师生座谈,对学校的课程整合现状以及师生的节气常识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逐步理清了课程整合实践中的常见误区,如课程整合过程中缺乏倾听感,不能考虑学生的基础和需求;缺乏见识感,不能满足学生的体验与感受;缺乏统整感,不能呈现课程的内在逻辑;缺乏质地感,不能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等。课题组成员对有关课程整合的普适性知识和节气常识进行了细致梳理,初步了解了课程整合的核心理念、本质内涵以及主要特征。同时,全面整理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且具有浓郁开化乡土特色的文化因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整合的实施素材,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负责人已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课题组负责人江光华老师是开化县实验小学校长,现为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省“浙派”小学科学名师、市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自1996年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省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优秀教师、省新课改先进个人、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市第三、第四、第五届名师等数十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40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负责主持了15项省、市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市一等奖3项。其中,省规划课题《山区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梳理出了具有浓郁开化山区特色的区域教育资源,总结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模型以及评价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

创生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成果荣获市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省规划课题《以“生态文化”为底蕴的小学人文教育的实践研究》立足于山区小学所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通过探索和实践,最终走出了一条山区小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子,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校人文教育的整体水平;省规划课题《山区小学研究型教师群体培养的实践研究》引领教师群体培养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有论文在市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教科研能力强。

同时,课题组成员努力收集研究资料,认真阅读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或理论文章,如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革命》、布兰思福特编著,程可拉等译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邸长鹏的《二十四节气》、邹正的《把“STEM+”理念融入全课程》、李伟平、张勇卫的《节气活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等。通过阅读与研讨,课题组成员初步了解了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掌握了整合性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实施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基础技术程序,为基于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整合实践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