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e97591348.html,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Abstract】 .................................................................................................................................. I 【Key words】 ............................................................................................................................... II 引言 .. (2)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概述 (2)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2)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内容 (3)

(三)纳西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4)

(四)纳西族服饰的文化功能 (5)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 (7)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7)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9)

三、纳西族服饰文化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

(一)没有重视服饰旅游商品的特色与质量且泛滥 (10)

(二)没有形成少数民族服饰环境 (10)

(三)没有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10)

(四)宣传与开发的力度不够 (10)

(五)群众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意识不强 (10)

四、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1)

(一)开发质量保证、特色鲜明的纳西族服饰 (11)

(二)由民间和政府定期组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展览 (11)

(三)穿着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及民俗节目 (12)

(四)举行展示自制民族服饰的赛会,评出奖项以资鼓励 (13)

(五)创办纳西族服饰艺术杂志,研究其历史渊源、艺术效果、文物价值 (13)

(六)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 (13)

(七)开发文化领略型旅游产品 (13)

(八)提高和增强广大民众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14)

五、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有精神文明的内涵。生活在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人,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展示着他们从古至今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等。本文在分析纳西族服饰文化资源以及其在丽江旅游业中开发与利用的价值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业中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关键词】纳西族服饰文化开发与利用问题策略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xi Costume

Culture in Tourism in Lijiang

【Abstract】Clothing is the labor of human-specific results, it is both

material crystallization, another spiritual connotations. Living in the Yunnan Province of the Naxi people, with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dress, showing of their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national traditions, everyday customs, culture, mentality and religious belief.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resources Naxi costumes as well as its tourism industry in Lijiang, the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that the current culture in the Lijiang Naxi dress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proposed Naxi dress culture Tourism in Lijia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Naxi costume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Issue;Strategy

引言

纳西族源于古代羌人的一支,原生活在西北河湟地区(今青海省黄河和湟水谷地一带),后不断南迁。2000多年前就已经生活在云南、四川交界处的金沙江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纳西族有人口308,839人1。纳西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服饰文化的群体中来观察和分析,就不难发现,它是随着人类的进步、随着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产生和演变的,

具有民族性、区域性、时限性等多种属性特征和丰富社会内涵的文化载体。随着民族文化的越来越受重视,纳西族的服饰也重新回归历史的舞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纳西女子穿起了本民族的服饰,成为纳西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加以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弘扬纳西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纳西族服饰文化有利于发展丽江旅游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丽江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丽江来旅游。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概述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秦代时期,纳西族以游牧、征战、迁徙为主,皮毛制品是他们的主要服饰。到了唐宋时期,纳西族男女就“皆披羊皮”,羊皮的加工工艺也先进了许多。又由于长期从事军事和对外交往活动的频繁,服装的样式也有所改进,比如服饰上多有条带捆绑的特点,脚上“缠以毡片,挟短刀”,头发也从早期的编发改成束发,使得整体都具有军事装束的特色了。元明时期,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很多内地来的工匠艺人带来了较为发达的轻纺工业,再加上纳西族的上层阶级多次到原参观访问,进一步引进内地先进的文明和技术,使纳西族地区出现了“富冠诸郡”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当时的男子仍是以军事装束,但辅以珠饰,发式有所改变;女子高髻尖帽,耳坠大环,短衣长裙,覆以羊皮,并在服装上装饰以锦绣金珠等饰品。这种装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可看出明显是受到了明朝内地的服饰的影响。到清代中期,皮毛、染织业己经十分发达。当时丽江已设有官营的纺织机房,这大大推动了家庭纺织手工业的发展。不过,清朝雍正年间推行的“改土归流”的策到了当地一些官员思想里就变成了“否定一切”的过激行为,使得纳西族的服饰受到很大的冲击。强制性的将原来的短衣上袖,并在短衣后加长了下摆,变为“前短后长”的宽大袄子。长裙也破一为二,只保留了一片围腰。这种服饰便于劳作,虽己失去了原来短衣长裙的飘逸古风,倒也有了些满族妇女服饰中宽袍大袖的美观大方。辛亥革命后,纳西族男子服饰已彻底汉化。而“文革”更是把民族服饰列为“四旧”,剪长衫的后摆、去掉头箍、

推广解放帽、穿汉装。只是丽江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所以那块极有民族特色的羊皮很庆幸的没被取缔。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内容

1、女子服饰

纳西族女子服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已婚妇女头梳发髻戴帽,未婚姑娘则将头发盘在脑后,戴包头布或黑绒小帽。在以农业为主的丽江地区,女性服饰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劳动和外出时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绣有两大七小的九个圆形图案,俗称“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

云南丽江纳西族妇女披肩是一种较短的披衫。披肩面上有两个大圆形和一字排开的七个小圆形,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和北斗星,故有“披星戴月”之美称。在这些圆形图案上用红黄丝线刺绣多层圆圈纹样,各层圆形的外缘,多刺绣齿形或芽瓣形纹样,表示光芒射出。披肩上部的两角各缀一条长飘带,上面挑绣花纹图案。所谓“披星”,就是表示在黎明之前,太阳尚未升起,天上还布满星星的时候,人民已经到田间劳动了。所谓“戴月”,就是表示太阳落山,月亮出来了,人民还在地里劳作。从中可以看出纳西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刻苦的优良品质。现在“披星戴月”有的已经不用太阳和月亮纹镶嵌了,只镶一字排开的七颗星星。

羊皮披肩的样式是模拟蛙身形状剪裁而成的,缀在披肩上的圆形图案则表示青蛙的眼睛。羊皮代表着畜牧生产,青蛙代表着农业生产,纳西族的羊皮披肩生动的反映了纳西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

纳西族女子的穿戴,色调素雅,自有一种洁净、整齐、得体的感觉,而且体现着她们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感情。

2、男子服饰

明代,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男子上着短衣,下着过膝的裙子。清代,男子的服饰演变为长袍马褂或对襟短杉、长裤。近、现代,纳西族的男子服饰已趋同与汉族。

总之,缀有日月七星的羊皮服饰是纳西族宗教、文化及审美观念得到较高层次发展后的产物,是纳西民族由游牧转入农耕,由随畜迁徒转入定居生活后的产

物,也是众多民族融合、外来文化输入后的产物。它继承保留了纳西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辰的传说,将东巴文学、东巴绘画、东巴舞蹈等一系列东巴文化对日月星辰的赞美,搬上了羊皮服饰,并渗入了当时当地新的审美观念。此时,才使得日月星辰与羊皮结合到了一起,它所包含的寓意是这些日月星宿所固有的,即光明温暖、防妖辟邪。可以说,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纳西族人民的漫长奋斗经历和不畏艰苦创造、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是纳西族历史文化的象征。

(三)纳西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1、地域性

地理环境往往形成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性。纳西族分布在滇、川、藏交接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早晚冷,中午晒”,夏季凉爽,冬季寒冷。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古代的纳西人,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服饰显得比较厚重,这种厚重的服饰在今天已经很难为年轻人所接受,自然就成为民族服饰传承中的一大障碍。时至今日,很多传统特色己消逝不见,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纳西人一贯的特色服饰如“羊皮披毡”等在经历了多次的服饰变革后,至今仍保留着其本民族的特色。

2、民族性

少数民族服饰的每一个部分如款式、色彩、装饰等都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纳西族的“披星戴月”、特点鲜明、与众不同,是辩族别异的民族服饰,是纳西族人群体意识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表象。

3、传统性

纳西族服饰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就要算是“七星羊皮”了,纳西族的东巴经中有剥羊皮、揉羊皮、披羊皮的象形字,说明七星羊皮是纳西族千百年承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服饰之一,保留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在服饰穿戴上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信仰。

4、实用性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大多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御寒、保暖、挡风、等

诸多实用性。由于纳西族人特殊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纳西人为了御寒保暖等不论男女都着羊皮或披毡衫。

(四)纳西族服饰的文化功能

1、满足生存需要的保护性功能

纳西族其日常着装的基本功能,乃是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远古时代,人类多半裸露在寒暑无定的自然环境里,饱受日晒雨淋、风袭雪覆之苦;山野之中,赤足裸体的人总不能结起全身厚厚的茧。于是,为避风寒,兽皮葛叶之类,便成为人们包裹身体的最早服饰。随着生存能力的提高,人民对服饰的保暖、舒适、方便等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2、顺应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功能

西南各民族的服饰之所以千姿百态,一个重要的因素,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关。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各民族的服饰,纳西族长期形成的服饰,除历史、文化等原因外,还有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适应的结果。3、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

众所周知,“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在构成和识别民族这个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诸多因素中,服饰是最为直观、明显的要素之一。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有的表现在款式或原料上,有的则表现在工艺、色彩或花纹图案等方面,如纳西族的七星披肩。任何民族都要在社会上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服饰,即是最直观的标志。

4、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2

紧紧围绕人生四大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及其他伦理纲常规范的服饰制度,既是传统礼仪的一种物化形式,也是俗尚伦常特殊的外化标签。

5、美化身体生活的保护性功能

审美功能是人类服饰在实用功能之后产生的另一基本功能。无论远古时代人类服饰的产生,还是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审美心理的驱动。它是当服饰达到一定丰富程度,人们的冷暖有了保证后开始的一种新的文化向往与追求。所以古人说:“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也。”俗语云:“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人靠衣服马靠鞍”,表达的都是相同的道理。中国各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对美的标准与形式虽然不同,但通过服装、首饰乃至文身饰齿等方式来表达对美的追求的心理却是相同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女人尤甚。过去,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还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尽可能地装饰美化自己。以丽江坝区的传统女性服饰为例,上身的第一层是衬衣,第二层是夹层大褂,其中后摆直达小腿部,第三层是粗呢“借坎肩”,最外层是一扇羊皮。下身有裤子、大褂的长下摆,还有一层围腰。而头上还有裹成半球型的、加有衬布和遮阳片的头箍。一套传统的服饰,少则七、八斤,多则十几斤。她们以衣多,首饰粗大壮硕、数量多为美为荣,是她们重要的审美心理之一。俗话说:“人要漂亮,全靠衣装。”美化身体、美化生活,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民族服饰也不另外。

6、记述史事古规的阐释性功能3

服饰的认知、标示和符号化功能,远在文字发明使用之前。每个民族的服饰所传递的都是其民族的信息,被称为活化石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民族的精髓所在。在口承文化圈里,纳西服饰就犹如一种穿在身上的史书、一种无声的语言,时刻都在透露着人类悠远的文化关系,传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7、宗教信仰的标志与识别功能

宗教信仰在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上也有所反映和体现,主要表现在宗教服饰的产生和民间服饰风格、服饰习俗中的宗教印记两个方面。宗教服饰是指宗教职业者和宗教信徒在进行宗教活动时所穿戴的服装和饰物,是宗教信仰者表达自己宗教意识的又一种方式,是宗教意识的物化标志和外在表现,也是他们自愿接受宗教束缚的一种神圣性象征,如纳西族的东巴服饰。纳西族羊皮披肩的文化内涵,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其整个形状呈蛙形却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为什么会把羊皮剪

裁成蛙体形状呢?根据东巴经典的记载和丰富的民间口头传说证实,纳西族古代十分崇拜青蛙,这种蛙体形状的羊皮披肩,实际上就是纳西族青蛙图腾的一种遗存。

8、民族历史的承载与传播功能

服饰是各民族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许多民族的服饰,或款式结构,或首饰佩件,或装饰纹样图案,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来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或辉煌或悲壮的历史,如迁徙、逃亡,为反抗异族压迫而进行的不屈斗争等。纳西族服饰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七星羊皮”,对于羊皮上镶嵌的“七星”,纳西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七个妖魔化作七颗毒日,在天上肆意发威,地上的河流干涸,庄稼枯萎,民不聊生。有个勇敢的纳西族少女为了百姓能摆脱这样的苦难,毅然和七个妖魔作战,最后她利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妖魔,自己也失去了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纳西族妇女就把象征七颗日头的圆日形绣片缝在羊皮披毡上,以示怀念。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开发与利用

(一)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1、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审美是旅游审美的主要内容,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都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4。同样,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受到各民族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的深刻影响,使其以鲜明的特色、精美的工艺、各异的样式和独特的风韵著称于世,其间所表现的美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世居滇西北高原的纳西族服饰,女子喜好羊皮披肩,披肩上有用丝线绣成的七个精美图案,俗称“披星戴月”,具有“风摆垂柳枝、白雪映红该”的风韵。这无不体现着纳西族服饰的精美绝伦,给旅游者带来不尽的美的享受。

2、深刻的文化内涵

4孔凡军,黄四清,王志明.服饰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纳西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既取决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生产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更取决于诸如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人文环境因素的积淀与刻画。因此,在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纳西族妇女所披戴的“披星戴月”,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体现,又是妇女地位祟高、母权至上的象征。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的纳西族服饰,在丽江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实和丰富了丽江的旅游资源,增强了丽江旅游的吸引力。

3、投射着民族历史的影迹

任何民族的服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服饰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服饰中历史的影响和痕迹,有的表现得十分明显,但大多数却己变得十分隐蔽。如我国云南纳西族少数民族妇女“披星戴月”,既是妇女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反映,也是妇女地位崇高、母权至上的象征,而据德昂族的一个传说,妇女腰戴藤圈和蔑箍,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对妇女的一种束缚。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如同一部无字的史记,记载着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民族的历史。可见,少数民族服饰上刻录着各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游客,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欣赏,就好像呼吸到一股夹杂着泥土清香的新鲜空气,不仅得到美的享受,更可从历史文化积淀中获取知识。

4、强化旅游地形象

旅游地形象5是指在旅游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共同”的鲜明印象。比如:当人们一提到桂林就很自然的想到漓江水;一提到泰山就想到帝王、石梯;一提到峨嵋就想到佛光、猴子;一提到丽江就想到丽江古城、“披星戴月”等。一个鲜明而优秀的旅游地形象不仅能对广大旅游消费者和潜在市场起到吸引和号召作用,而且能弥补旅游资源本身的不足。丽江旅游地形象构建中应充分发挥浓缩了民族精华的纳西族服饰的作用。纳西族服饰是了解纳西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一环。纳西族服饰对丽江旅游形象具有强化作用,丽江旅游形象的构建离不开民族服饰,通过纳西族服饰可以加强丽江旅游形象的5

宣传。

(二)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受“重地轻人”思想的影响,在旅游地形象推广中偏重于自然资源

丽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很多神奇的自然景观,山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非常丰富。丽江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山川壮丽。最具代表性的有: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800余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一江”即金沙江,以惊险、雄奇、壮美的虎跳峡景观为代表,还有“长江第一湾”、石鼓镇、宝山石头城等景点。“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东方第一奇景”的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所以在旅游地形象推广中应更注重结合纳西族风情,这种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就会更加吸引游客,而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就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2、纳西族服饰作为旅游商品在丽江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商品可分为三类6:一类是资源转化型旅游商品,这类商品是具有特色的劳动产品;第二类是文化承载型旅游商品,这一类商品主要反应旅游目的地的地方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纪念价值;第三类是工艺独特的旅游商品,这一类旅游商品的特色主要来自加工工艺的独特性。纳西族服饰兼具文化承载与工艺独特两种特性。纳西族服饰中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和宣传品。

纳西族服饰作为旅游商品在开发过程中存呈现以下现状:一是没有规范统一的标价,在丽江有成套的纳西族服饰和饰品出售但是要么没有标价、漫天要价,要么就是标价不合理,价格的不统一给顾客一种“挨宰”的感觉;二是缺乏包装,只是简单随意地将纳西族服饰陈列出来,给顾客带来不便,没有突出作为旅游商品的纪念性,馈赠性与实用性。三是没有形成规模,纳西族服饰的出售没有规范的市场,只是零星散布在市内各处,降低了纳西族服饰的档次和地位。

三、纳西族服饰文化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重视服饰旅游商品的特色与质量且泛滥

旅游商品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纪念意义,旅游开发价值及潜力巨大。目前,丽江纳西族服饰较多,但大多质量一般,价格低廉,应开发富有民族特色、艺术特色、原汁原味的、具有收藏纪念价值的高质量的纳西族服饰,高质量对应高价格,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二)没有形成少数民族服饰环境

丽江是少数民族多样的地区,景区导游大多身着少数民族服饰,颇有特色,但旅游区内饭店、宾馆、商店、小摊贩的从业服务人员,极少有人身着民族服饰。还有一些导游将少数民族服装与汉族服装胡乱搭配,少数民族的上衣、汉族的裤子,或者少数民族的衣裤配上时髦的高跟皮鞋,还有的民族服饰外套一件现代的外衣,不伦不类。笔者认为在丽江旅游业中形成少数民族服饰环境,有利于特色形象的建立,增强其吸引力。

(三)没有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丽江虽然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民族服饰不能成为主体性的旅游吸引物,只能开发成辅助型旅游文化景观,增加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

(四)宣传与开发的力度不够

目前,丽江地区主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人文资源特别是服饰的宣传与开发。所以正值丽江旅游大发展之界注重开发服饰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可能的宣传途径宣传纳西族服饰,强化旅游地形象。

(五)群众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服饰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趋于轻巧便捷,

各少数民族都不愿意穿自己的民族服饰,传统民族服饰的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当地政府不重视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群众更没有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意识,所以应该加强传统民族服饰,让群众加入保护传统民族服饰的行列。

四、纳西族服饰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开发质量保证、特色鲜明的纳西族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纪念意义,旅游开发价值及潜力巨大,目前,丽江地区出售民族服饰较多,但大多质量一般,价格低廉。笔者认为,正值丽江旅游业大发展之时,应开发富有民族特色、艺术特色、原汁原味的、具有收藏纪念价值的高质量的民族服饰。

(二)由民间和政府定期组织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展览

1、博物馆陈列

民族博物馆是抢救、搜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物,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宣传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是系统研究展示各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起着特殊的作用;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有形的文化遗产,也包含着大量无形文化遗产的因素;是宣传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建立专门的博物馆,展示纳西族原貌服饰,或者突破把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文化标本”静态的展览形式,利用影像手段把服饰的制作、穿戴、着装场合、相关礼仪等知识向游客展示。

2、“个人收藏”同样值得重视

与馆藏式保护相结合的另一形式即个人收藏也称民间收藏,也不同程度地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对文物的收藏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个人的工艺品收藏和技艺传习不断增多,成为使珍贵的民族文物得到有效地保护,防止外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个人收藏行为更应该加以重视和支持,在国家收藏、保护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对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资源的保护与收藏。总之,只要有利于少数民族服装服

饰文化保护的,都应给于支持和鼓励。

3、民俗服饰装扮

在丽江主要的风景区及旅游接待场所,让旅游接待人员、从业人员着民族服装上岗,形成一道亮丽风景,供游客欣赏。

4、民族服饰博览会

通过召开纳西族服饰博览会,纳西族服装节,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姿的纳西族服饰,弘扬纳西族服饰文化。

在有些民族文化的展览中,加入民族服饰文化内容时,可以使整个展览的文化氛围,渲染到出乎预料的高度。如7:1988年云南首届民族艺术节期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了《云南民族乐舞展览》。在开展期间,邀请大姚民间歌舞队来表演“左脚舞”,这些青年男女穿着本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在展览中,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参观者不但可以在展厅内观赏造型各异的云南民间乐器,同时在广场(或者在展览的序厅)还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来自民间的民族舞和绚丽多姿的服饰。丽江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以仿照这些成功的列子,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能更好的宣传纳西族服饰文化。

(三)穿着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及民俗节目

在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每天晚上都有篝火晚会,每天晚上纳西阿妈们都穿着民族盛装在这里唱歌、跳舞,同时邀请游客加入到其中尽情的跳舞,只是场地有点小有时人多的时候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多个地方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游客能够参与其中。丽江的夜晚,酒吧一条街是最热闹的,其他地方也可以热闹起来。

7唐雪琼.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四)举行展示自制民族服饰的赛会,评出奖项以资鼓励

纳西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三朵节等。正值丽江旅游业大发展之际,丽江当局者可以借这些传统的节日,进行展示自制民族服饰的赛会,并且评出奖项,以提高人们自制民族服饰的积极性。

(五)创办纳西族服饰艺术杂志,研究其历史渊源、艺术效果、文物价值随着民族文化的越来越受重视和旅游业的发展,纳西族的服饰也重新回归历史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纳西女子穿起了本民族的服饰。笔者认为丽江地区可以由政府组织创办专门研究纳西族服饰的历史渊源、艺术效果、文物价值的纳西族服饰艺术杂志,这是弘扬和传承纳西族服饰文化最好的办法,可以生生不息、一代一代的发展下去。

(六)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

1、民族服饰体验

让游客穿上民族服装留影、游览景区,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与感受,获得兴奋和快乐,留下美好的记忆和回味。

2、民族服饰制作

民族服饰工艺复杂,饰品多样,可以让游客亲手参与服饰的制作,绣一绣花边,缝一缝包带,做一做饰品,体验制作服饰的乐趣,甚至可以让游客将参与制作的成品带走,让游客留下终生难忘的纪念。这些互动性的项目,不但强化了民族服饰文化的展示效果,而且使观众能直观地看到少数民族的衣料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衣装上的纹样又是如何绣制而成的。观众可以亲自试试“织布”或“绣纹”的感觉。这种形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性,同时又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

(七)开发文化领略型旅游产品

充分展示纳西族服饰的颜色、样式、图案、饰品等,带给国内外游客美的享

受,增强游客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如果能让游客多方面多层次更多地了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就更能增加游客对民族服饰的兴趣,增加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满意度。

(八)提高和增强广大民众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进一步提高民众对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样是一项容易被忽视却又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民众的生活是一条流动的河,能够孕育和滋养所有的文化和艺术。纳西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必须有民众的支持作为前提,脱离了民众谈传统的发扬,无论是出于政治策略,还是出于文化愿望,都不会真正的实现。所以,在舆论导向上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引导,进一步唤醒全民的纳西族服装服饰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激活群众参与保护、传承、发展的积极性,使民众正确认识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介入等手段,加强民众的复兴事业的使命感,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承担起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在提高民众意识的工作中,一方面,媒体宣传可以将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作为沟通的桥梁,多角度、全方位的把宝贵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现于大众面前,提升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地位,对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自然而然地,在民众中势必也将得以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在学校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开设有民族文化概论、服饰、民居、民俗、歌舞等的课程,丰富学生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纳西族服饰是纳西族先民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有精神文明的内涵,是一个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能够深刻地折射出纳西族的精神文化。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纳西族服饰文化由于保护不够、失传和外流现象日益增多之际,对纳西族服饰文化的挖掘、征集、整理、保护等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和发展纳西族服饰文化,才是充分发挥纳西族的传统服饰文

化;才是真正的合理开发纳西族服饰文化,这样才能真正的弘扬和传播纳西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韦荣慧.二十一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

[2]刘魁立,张旭.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符号文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昆明: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孔凡军,黄四清,王志明.服饰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杨源,何星亮.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

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单莉莉,覃建雄. 论彝族服饰对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强化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3).

[7]李国文.李国文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8]唐雪琼.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2002,(6).

[9]管彦波.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

[10]张明坤,徐人平.纳西族东巴服饰的文化内涵[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6).

[11]隋姗姗.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及其资源的保护 [D]. 天津工业大学, 2007.

[12]全晓男.独具特色的纳西族服饰文化[J]大连大学美术学院学报,2004,(4)

[13] https://www.360docs.net/doc/e97591348.html,/GB/paper39/2624/385744.html

[14] https://www.360docs.net/doc/e97591348.html,/gb/content/2005-08/20/content_965917.htm

丽江木府介绍

丽江木府 以下由丽江童话客栈编辑 ,感觉丽江真的很美,那美丽的景色,美丽的纳西族风土人情,美丽的雪山蓝天,还有那美丽的传说。我们要去丽江旅游,和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去感受那美丽的风景,那美丽的风土人情。《木府风云》讲述了云南丽江雪山脚下纳西族的大爱传奇。此片从头到尾都是纯丽江取景,而木府,在丽江差不多有上百年历史。本文为你实景解说木府的“风云”。 丽江有一句话:“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丽江木府,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纳西族,一个勇猛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明代云南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时期,木府内部上演的家国情怀及家族争斗的风云传奇故事。《木府风云》带着神秘又具有吸引力的少数民族风情款款,全景展现了木府的气势恢宏的宫殿楼宇与丽江古老繁华的古城风情,纳西民族的风土人情也尽收其中。

木王府是云南丽江的建筑群,宏伟华丽,占地超百亩,有规模建筑一百多座。木府是明代西南纳西族大土司的府第,仿北京紫禁城而建,有“小故宫”美称,明初,朱元璋发兵三十万攻入云南,大理段氏政权灭亡…纳西土司不战称臣,朱元璋大喜,赐姓'木',木府由此而得。 游完木府,忽然感觉,一个懂得生存与死亡的民族,又何尝不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民族呢!纳西族首领的“木”姓,就是朱元璋钦赐的。“木”字加“人”,即为“朱”,意为朱家人。正是因为这“木”姓,丽江整个古城内四通八达,没有一堵围墙,不

难想象,“木”字加了围墙,岂不成了“困”?后来,土司看到纳西妇女头戴斗笠,背个背篓(背篓里是她们的婴孩),每天披星戴月地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就在“木”字上加一撇,旁边加一口,赐姓给百姓一个“和”字。于是纳西有了普遍“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习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 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臵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

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 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 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节庆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不少节日如: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丽江古城及纳西族建筑形式与特点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而我们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的瑰宝同时要注意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纳西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 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阿勒邱”和“纳西阿妈”是纳西语中的两个称谓词汇。阿勒邱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增夫人的名字。因为阿勒邱心灵手巧,且通情达理,所以成了当时纳西族妇女争相崇拜的对象。此后,“阿勒邱”也便成了精明能干的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纳西阿妈”则是对纳西族中老年女性的一个较为亲切的称呼,属于非亲属称谓。虽然“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词仅仅纳西族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称谓,但是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作为纳西族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代表纳西族传统女性形象的文化符号及象征。关于纳西族社会里的女性这个话题,近年来有学者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索,蔡维琰[1]主要通过对纳西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的分析,得出纳西族女性具备独立自主、勤劳奋进、善良豁达的意识的结论。和钟华等[2]则主要探讨了纳西族原生态的性别观、婚姻观,以及各个社会阶段这些观念制度的变化。周智生[3]则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这些学者的研究论著,为我们了解纳西族女性开启了一道道知识之窗、智慧之门,收获颇丰。但是相比较而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的研究甚少。因此,作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本文将运用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法①,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作为出发点,结合分析纳西族语言中的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来进一步阐释“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让本民族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纳西族文化中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有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4]1。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文化影响语言,没有文化,语言便不复存有。而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而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篇一: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sdfkdjskyk70 10级分类:社会民生被浏览4064次 20XX. 09. 04 schwimmer 采纳率:54% 11 级20XX. 09. 04 民俗习惯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

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篇二:纳西族风俗习惯 班级:09级汉语言1(A)学号:2009120XX79 姓名:刘斌序号:32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图库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图库纳西族自治县,维 西、中甸、宁菠、德钦图库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也在分布。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东巴彖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屮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其中:“丽江马”闻名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纳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等

林芝县简介

[基本情况] 林芝地区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川、滇入藏的必经之地,是中缅、中印边境的陆地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林芝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带,成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园”、“东方瑞士”、“西藏江南”之称。 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在经历建立--撤销--恢复7次大的演变后,林芝地区于1986年2月1日正式恢复成立。林芝地区下辖林芝、工布江达、米林、朗县、波密、察隅和墨脱7县,共54个乡镇52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6.5万人。林芝地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除藏族外,还有汉族、回族、怒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 林芝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位于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东与昌都地区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区州毗邻,西与拉萨市和山南地区交界,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林芝地区东西长646.7公里,南北宽353.2公里,边境线长约1000公里,幅员11.7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7.6万平方公里。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海拔3000米,距离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00余公里。 林芝地区年平均气温7℃~16℃,年降水总量400~22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太阳总辐射5460~753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2022小时,无霜期180天。林芝地区东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地区,西部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东北部为高原温带季风湿润地区。全地区气候日照偏少,长冬无夏,温度变化小;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 林芝地区北部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是冈底斯山余脉,东部系横断山脉。前三大山脉为东西走向,后者为南北走向。山脉之间是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其中最大的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其支流尼洋河、帕隆藏布、察隅河谷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三大峡谷。地形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悬殊大,最高为喜马拉雅山东端米林与墨脱两县交界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最低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巴昔卡,海拔155米,相对高差7601米,全地区境内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与山地河谷地貌。 全地区冰川及常年积雪面积达6728.2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5.78%,仅次于新疆自治区,居全国第二。现代冰川大多属海洋性冰川,工布江达、朗县西部为海洋性和大陆性过渡性冰川。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南坡波密县易贡八玉沟的卡钦冰川长32千米,面积170多平方千米,冰舌末端海拔为2530米,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冰川雪线分布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丰富的冰雪资源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夏季冰川大量消融,常出现巨大冰川泥石流,造成自然灾害。

【纳西族的风俗节日】纳西族节日,纳西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风俗节日】纳西族节日,纳西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棒棒会 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获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又、也叫做牛马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用来酬谢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届时。孩子们可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猪前脚、两根猪肋骨以及鸡蛋、面饼、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样可在寄宿户中得到同样礼机一歹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大家带来欢乐。一赛马,也称“跑罐子”,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能有幸喝到头一罐美酒。目前,组织儿童看电影,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内容。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

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农具会 正月十五丽江农具会,正月二十日白沙农具会,都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白沙农具会在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是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次的开门日。主要是让人们进香拜佛。近半个世纪来,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故人们名副其实地称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农民纷纷来此买卖农具和马匹,赶会期间热闹非凡。 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 龙王庙会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 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2009-12-01 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主要由服装、头饰、挂饰三部分组成,特点是色泽鲜艳、款式考究、不显臃肿。地域特征非常明显,最主要的是保留了蒙元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是蒙古服装中高尚典雅、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科尔沁蒙古族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是头饰、坎肩、绣花。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由两条缀珊瑚额箍、银质簪钗(一横,二竖、二托钗)和垂链组成。 科尔沁蒙古袍满袍的绣花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历史上科尔沁妇女大都善于绣花,而且清宫里也有过很多科尔沁绣花女,绣出很多美丽的服饰。 乌珠穆沁蒙古族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这个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他们喜爱的吉祥图案。 在乌珠穆沁地区,蒙古族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的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腰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巴尔虎蒙古族巴尔虎蒙古人的服饰从整个款式风格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以靠上腰系腰带,以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有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内蒙古日报)(E09) 蒙古族服饰特点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蒙古袍的特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 蒙古族服饰特点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奇妙的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而且还有着古老的纳西族。丽江的美景孕育了纳西族文化,而纳西族的走婚也是丽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神奇的走婚吧。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生产生活,只是男方暮来晨往,仅在女方家过夜。 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其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男子无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与子女经常往来。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阿夏关系保持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年轻时不大稳定,中年以后日趋固定,甚至保持终身,但无论保持多久,男女双方都各居母家。 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阿夏关系即可解除。另一种阿夏同居婚特点是男女双方各居一家,或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这种婚姻同样以情为主,自愿结合,离散自由,双方一旦终止关系,各自回自己原来的家,其家庭成员都会欢迎她(他)回来,子女问题也由双方协商解决,不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另外,摩梭人地区也有部分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 但有不少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绝大多数家庭为母系大家庭。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不娶妻、女不出嫁,无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家庭权力分工形式为舅掌礼仪母掌财,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极少分家现象。家庭人口一般在20人左右。 走婚制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是著名的女性文化带,有着强大的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一)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的丽江古城。我是陈艺涵,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今天的由我来陪同你们来到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现在我来到了丽江古城。在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着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的花纹图案栩栩如生,自然雅致,非常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这就是四方街。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一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四方街是一个梯形的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有石拱

桥、石板桥、廊桥等其它桥。大家可以在这里看看风景,拍一拍照片。 请大家在这里细细游赏,感谢你们的到来,大家在玩的过程,注意安全,注意环境卫生,祝愿大家玩得开心!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嘉宾,现在小黎将要带大家去游览下一个景点,也是丽江最著名的景点-丽江古城。刚从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公园出来,我们要顺着从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来到被称作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在此各位嘉宾就会想,小黎怎能口出狂言,敢把这高原小城称得如此夸张,其实一点都没有被小黎夸大,丽江古城就是因为有玉泉水贯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城内亦有多处龙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街道自由布局,不求网络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镇,穿墙过屋,“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这里虽是云贵高原小镇,却颇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十分具有特色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众人皆知的蒙古长调就是别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民族的服装配饰,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独具匠心的。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生长在草原上养成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服装形制上、独特的色彩运用上以及精致的配饰上。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1.1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性与地域特点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特征、物产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蒙古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正北方,以及西北,都有蒙古民族的身影。因为东西地域阔度较大,低于比较辽阔,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具特色,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所以在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1.2蒙古族服饰产生的环境特点 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最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团体的象征与表现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熏陶环境中都会形成属于他们本民族自己的独具匠心的服装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且已经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游牧民族,经常放牧在草原上,所以就需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睡在草地上放牧。宽大的蒙古袍既可以当被子也可以当褥子,这是蒙古袍的实用性。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为:窄袖宽身长袍、束腰带、穿合祷、登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 比如男袍比较宽大,缠在腰间的腰带传统的有一尺多宽,四米长,这是因为有几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美观,宽大的蒙古袍系上腰带卓显蒙古族男子彪悍魁梧的身材,第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是蒙古人的伙伴,狗是蒙古人的伴当,长期颠簸在马背上容易造成内脏损伤,所以腰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保护五脏六腑。第三,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是以蒙古袍和长裤为主,装载日常用品就需要有空间存放,腰带系在腰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直接从蒙古袍右侧开襟的开口处放进去,在胸膛和肚子形成一个“兜子”。 二,蒙古族女子服饰特点

东巴文化与丽江古城

东巴文化与丽江古城 摘要:浓郁而独特的纳西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古城的,同时也是丽江古城的灵魂。而东巴文化无疑是纳西民族文化的源头,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有利于纳西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文章探讨了丽江古老的东巴文化与丽江古城的未来发展的关系,指出目前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结合丽江本土特有的民俗文化的传播来促进丽江古城旅游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东巴文化;丽江古城;旅游规划 一、纳西族与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或“社会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也随着时代的渐进和外界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变化。民俗文化包罗万象,大致包括3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等。并有着教化、娱乐和心理的功能。 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纳西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她有强烈的内向性和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向上进取心和热衷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但她也有强烈的民族自识性和民族意识,有自己浩荡长流的独特的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先民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本教文化,创制和使用原始象形文字,使本教纳西化,以白地为中心,形成古老独特的文化。它是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图画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教,东巴舞蹈,东巴音乐等。一般认为,最迟形成也唐宋时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纳西的古文化,是纳西文化的核心。 首先,东巴象形文字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一些古代造字之谜,人们称其为“活着的象形文字”。通过他的研究不仅能了解纳西悠久的文明历史进程,而且对世界文字的研究也是极大的贡献。对于探索人类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极有借鉴意义。 其次,东巴教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东巴教是在纳西族远古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吸收本,佛等教的内容而形成的。东巴教充分反映了原始宗教从初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各种崇拜内容及其发展脉络,集原始宗教之大成,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研究原始宗教的珍贵资料。 再者,东巴经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义。东巴经是纳西东巴们用其特有的东巴象形文写成的。它的内容浩博宏富,堪称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不少笔者认为它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佛教,喇嘛教的传递过程,并且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史具有很大意义。东巴经中反映了纳西族社会发展史上不同的婚姻家庭形态,如血缘婚,对偶婚等。纳西族带有性的爱情婚姻悲剧的殉情风习也在东巴经中充分得到反映。 另外,东巴文学的研究有利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过度的研究。对东巴绘画,音乐艺术的研究不仅对探索纳西族的民俗风情有利,也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有利。 总之,东巴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东巴象形文及东巴教等的研究,对挖掘纳西族历史及宗教文化,探讨古文字之迷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作用,对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和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由丽江古城看纳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及特点 摘要: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关键词:漓江古城纳西族建筑三坊一照壁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13世纪初,蒙古军队跨囊渡江,平定云南,给沉寂了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提供了千载难遇的历史机遇:公元1276年,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统领一府七州一县。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世袭。木氏家族由此崛起。明代是纳西族最鼎盛的时期。明初,纳西首领阿得“率众归附”,并随明军征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嘉许,亲赐“木”姓,允其世袭丽江府土知府,予以积极扶持。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1949年7月1日,丽江和平解放。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漓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纳西族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其中的纳西族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我的研究报告研究问题: 为什么各个名族的衣服是不同的,男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研究的过程: 1.观看各种关于少数名族的文化材料。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名族的服装。 研究成果: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本文是关于习惯的话题作文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小编介绍的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欢迎阅读。 第一篇: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人生活在云南丽江,是一个开朗的民族,更是一个智慧的民族。那里的传统舞蹈——打跳,更是远近闻名。暑假我去了梦寐以求的丽江,亲身经历了打跳的趣味和习俗。 一到纳西族的精髓——丽江古城后,便闻到了一股木头的独特气味。这是古城两旁的民居散发出来的气味,这里的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木楞房”,顶上是砖瓦。脚下的条石,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被磨得很光滑了。小路的旁边,总有一条很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这便是纳西族人生活的地方。原生态的环境,你烦躁的心一定会平静下来。这里远离汽车的尘嚣,展现在你眼前的只有原始,安静,让人陶醉的古城。 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墙壁上刻有许多象形文字,就是纳西文字,纳西族是迄今为止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夜幕渐渐降临,在四方街的广场中央熊熊燃起一堆篝火,打跳马上要开始了。纳西族的居民们到一栋栋房子前叫唤人们,大家纷纷从楼里出来,参加这一次

打跳。 一时间,音乐响起了,纳西族人们开始跳舞了。姑娘们穿着鲜艳的宽袖布袍和对襟长衫,腰间束着各色彩带,背披着羊皮,头上带一串白色的圆片,小伙子们穿着棉布衣,头戴毡帽,只见他们时而往前,时而往后,时而踢脚,时而挥手。他们手拉手围成一圈,绕着火堆欢快地跳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加入行列,圈子越围越大。我的脚也痒了,加入了欢快的打跳行列。刚开始,我那拙笨的舞步怎么也跟不上节拍,渐渐地我终于掌握三步一跺脚的技巧,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亲自去体验一下纳西族的独特风情吧!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喜爱这个热情友好团节的民族。 第二篇: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这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