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资料

纳西族资料
纳西族资料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也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永宁等地的猪膘(又称琵琶肉),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受丽江世袭土司木增的盛情邀请来到丽江,在解脱林盛情款待“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三叠水简介:

一叠:果碟类(13碟)即象征玉龙山13峰。

(迎宾礼)四干果、四蜜饯、五点心[代茶水(雪茶)] 可根据季节变化,原料也随之改变,可规格不变。

菜名菜单:纳西风味冷盘、丽江火腿、油煎黑粉、玉水鸭蛋、板栗烧肉、高勒韭黄、芝麻吹肝、风味腊肉、寺舟龙爪、满梨肉丁、纳西乳扇、泡辣子炒肉、神龙地参。

二叠:欢聚碟(13碗)

菜名菜单:白芸豆酥肉、烩佛掌参、百合圆子、木耳炖鸡、很普凉拌、拉市鲫鱼、云腿老龙皮、白云尖尖、菊花闹铃、云腿粉丝、油煎麻补、纳西格贡、炒三丁。

三叠:热烈碟(火锅为中心)共13种

菜名菜单:大红肉、烤鱼、酥油茶(甜咸两种)、铜锣锅焖饭、水焖粑粑、丽春火锅:

从下往上分八层,分别为:腊排骨、芋头、茨姑、豆腐、韭菜根、粉皮、粉丝、青菜(代辣子蘸水)。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的传统穿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纳西族建筑特色

纳西族的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纳西族节日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

春节: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棒棒会:

纳西农事节日,后演变为交流竹木农具的节日,又称老会。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镇,交流生产资料,以备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获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人民的节又、也叫做牛马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用来酬谢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届时。孩子们可得到家长缝制的新衣裤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猪前脚、两根猪肋骨以及鸡蛋、面饼、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别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样可在寄宿户中得到同样礼机一歹节日里,歌舞和赛马活动为大家带来欢乐。一赛马,也称"跑罐子",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能有幸喝到头一罐美酒。目前,组织儿童看电影,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又增添了新内容。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农具会:

正月十五丽江农具会,正月二十日白沙农具会,都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白

沙农具会在明清时叫"白沙庙会",纳西语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宝积宫开门"。是明代建筑"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一年一次的开门日。主要是让人们进香拜佛。近半个世纪来,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故人们名副其实地称为"白沙农具会"。届时,邻近各县农民纷纷来此买卖农具和马匹,赶会期间热闹非凡。

北岳庙会: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多"的盛大节庆。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众颇多,香火之旺,当居丽江所有寺庙的首位。

龙王庙会:

三月十五的龙王庙会,也叫黑龙潭会,既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三至五天。参加庙会的人,除丽江及邻县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届时,黑龙潭附近临时辟出的广场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当地人民争先购买内地来的日用百货,外商则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品。这种互通有无的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期中还伴有唱滇戏、赛马及唱纳西族民歌等文化娱乐活动。

骡马会:

七日骡马会,是纳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节日。于七月中旬在丽江县城西狮子山后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为主。届时,滇西北各县及大理等地农民,携带土特产品到丽江出售,买回著名的丽江骡马、铜器等。一个会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达一、两千头左右。

朝山会:

七月二十五日朝狮子山拜女神,是永宁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传说狮子山是一位女神的化身,名叫"里底干木",即永宁的女神。她不仅主宰着永宁人口的兴衰、农业丰歉、牲畜增减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时也是众山神之首,周围的男山神归她管辖。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会娱乐,干木女神也前往参加。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以及百事昌盛,在这一天,永宁坝区的男女,特别是青年,都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子山麓,数家或数十家人烧一堆松枝,再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狮子山朝拜。拜毕,尽情欢乐,就地野餐。据说参加朝山的,最盛时达一、两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结伴绕狮子山一周,露宿偶居,趁此进行社交活动。

纳西族宗教信仰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永宁又称“达巴”),是一种受藏族铭教(黑教)影响的原始巫教,崇奉多神,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均视为神灵,非病死者及冤家仇人则视为恶鬼,凡遇疾病、婚丧、节日等都要请东巴念经。东巴没有寺庙,一股都是不脱产的农民。东巴教始祖名为丁巴什罗,东巴经书中有一类经书叫《什罗超荐经》,记载了他的生平和故事;在中甸自地和丽江南山汝南化村,有两个大山洞相传为“什罗修行洞”,过去东巴教徒都要前去朝圣。纳西族还信奉“桑多”为至尊的本主神灵,据《光绪丽江府志》记载:“南调封为北巍,元世祖征大理时经此,救封为大圣北额定国安邦景帝。”北撅庙在丽江白抄玉龙山麓,纳西语称“桑多阁”,古相参天,一进三院,旧时每年二、八月的羊日,不分宫民

都前去献牲祈福,香火之盛,无与伦比,民间还有许多有关“白沙桑多”的动人传说。

纳西族地区又是佛教(禅宗)和喇嘛教(密宗)交汇的地方,红教喇嘛寺从藏区往南传到丽江为止,掸宗和尚庙由内地往北传也到丽江为止,所以纳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还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但信而又不全信,有病有钱就信,无病无钱就不信,解放以后,群众对宗教的信仰破渐淡薄。

纳西族婚丧

纳西人结婚有不见天的习俗。在天井里搭喜篷,棚内下铺松毛,门口扎迎亲牌坊。接亲队伍到女方家门的时候,女方家要闭门,双方隔门对唱喜歌,闹腾一阵后方才会开门迎入,男方迎新的人则要洒“开门钱”。新娘要先祭祖先、后告别父母,然后再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爸妈边随迎亲的队伍出门。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了。可以这样说,纳西族近代的婚姻习俗与中原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婚姻中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正是汉族的传统伦理。偏居一隅的纳西族又怎么接受了传统的汉族婚俗呢?从历史资料上来看,清朝雍正年间强力推进的改土归流政策使得纳西族开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该政策全面影响并最终改变了纳西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当然也包括婚俗。

而在此之前,纳西族的婚姻是相当自由的。那时纳西地区还没有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青年男女在婚前有社交自由,男女之间两情相悦,谈情说爱并不受父母干涉,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恋人们一般通过生产劳动,节日活动等场合相识并开始交往,他们会定期相约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而这种婚姻自由的古纳西族传统势必会和外来汉文化带来的包办婚姻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才致使相爱的纳西族男女青年在不能

成婚而又不愿妥协于封建礼教的情况下,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才相约至玉龙

雪山脚下的云杉坪或其它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可见云杉坪不仅是纳西族人

纯洁爱情的见证,更是近代以来,纳西族社会传统文化和强势的外来汉文化激烈冲突而又相互交融的见证。

丧葬习俗纳西族丧葬习俗以三坝乡最具特色。作为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三坝的东巴文化色彩在当地纳西族丧俗中体现得最为深刻。一般人死后,都要由东巴接气、净身、指引魂路、招魂并在一段时间后举行超度亡灵仪式。东巴教认为人死后的回归祖先之地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丧葬仪式中,极尽哀悼和指引之能,以期亡灵顺利回归。出殡当天早上,死者女儿哭唤死者魂灵上路,东巴吟《鸡鸣唤死者经》。饭后又铺开神路图,念经指引魂归祖地之路。指路后,要献死者所骑的“冥马”,此时要念《献冥马经》。马抖动身子,标志亡灵上路了。此时又要念经献领路猪经,然后由东巴开路出殡。葬法多为火化,火化后东巴念经安魂经。等过了一段时间,东巴在死者火化后的遗骨(供于神龛)前请亡灵回归,设祭坛,全村人同来祭奠。

在此之后方会将骨灰撒向江河。葬礼和超荐仪式期间,晚上都要跳“哦哦热”,以挽歌悼亡灵,以沉重的脚步劝慰亡灵。东巴大师的葬礼比一般人隆重,全村东巴都参加,进行初察、复祭和再祭,其中唱尽东巴经卷中的精华,跳各种东巴祭

舞。此舞演示的其实是教祖丁巴什罗生平及其再生、升天的过程,象征大师升天与祖师爷相会。火化后,一般人视东巴大师遗物为圣物物,纷纷抢夺。宗教信仰

像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区一样,丽江地区也是一个多个宗教并存而又互不干

扰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丽江,以纳西族特有的东巴教为主,同时还有藏传佛教和中原的汉传佛教以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东巴教是纳西族固有的一种原始的信

奉多神崇拜的教义,因其巫师叫“东巴”(泸沽湖地区叫“达巴”),故称为东巴

教。

纳西族禁忌

禁忌是虚构的危险,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极防卫。纳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妇女早起床,忌跨竖在门口的陆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锅石,忌水泼火塘中的火。

客人进屋忌讳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边的座位。

忌戴头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

晚上点火回家,忌火把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克者忌在现场。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

丽江木府介绍

丽江木府 以下由丽江童话客栈编辑 ,感觉丽江真的很美,那美丽的景色,美丽的纳西族风土人情,美丽的雪山蓝天,还有那美丽的传说。我们要去丽江旅游,和自己最爱的人一起去感受那美丽的风景,那美丽的风土人情。《木府风云》讲述了云南丽江雪山脚下纳西族的大爱传奇。此片从头到尾都是纯丽江取景,而木府,在丽江差不多有上百年历史。本文为你实景解说木府的“风云”。 丽江有一句话:“不到木府,等于不到丽江”。丽江木府,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纳西族,一个勇猛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明代云南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时期,木府内部上演的家国情怀及家族争斗的风云传奇故事。《木府风云》带着神秘又具有吸引力的少数民族风情款款,全景展现了木府的气势恢宏的宫殿楼宇与丽江古老繁华的古城风情,纳西民族的风土人情也尽收其中。

木王府是云南丽江的建筑群,宏伟华丽,占地超百亩,有规模建筑一百多座。木府是明代西南纳西族大土司的府第,仿北京紫禁城而建,有“小故宫”美称,明初,朱元璋发兵三十万攻入云南,大理段氏政权灭亡…纳西土司不战称臣,朱元璋大喜,赐姓'木',木府由此而得。 游完木府,忽然感觉,一个懂得生存与死亡的民族,又何尝不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民族呢!纳西族首领的“木”姓,就是朱元璋钦赐的。“木”字加“人”,即为“朱”,意为朱家人。正是因为这“木”姓,丽江整个古城内四通八达,没有一堵围墙,不

难想象,“木”字加了围墙,岂不成了“困”?后来,土司看到纳西妇女头戴斗笠,背个背篓(背篓里是她们的婴孩),每天披星戴月地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就在“木”字上加一撇,旁边加一口,赐姓给百姓一个“和”字。于是纳西有了普遍“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7分) 走进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公里。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的民风著称。在它的土地上,奇妙地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宽阔的坝子……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走进丽江,你就会发现,古城街道是用五花石铺砌而成的,色彩斑斓,别有韵味。街道宽度刚好可以容纳两匹负重的马通过。这里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川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藏族地区的毛纺织品、山货药材经过这里转销内地。而西双版纳、凤庆、下关等地的茶叶、日用百货,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透到黑龙潭而成的。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城内共有大小桥三百五十四座,可谓城依水存,水随城在,①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西北十五公里,由北向南绵延近五十公里,有十三座山峰。②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蜒飞腾。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为长江南岸第一峰,被誉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族的最后乐园——泸沽湖及其神秘的摩梭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月色溶溶的晚上,漫步在古城的小街上,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③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 1.用“”画出文章的总起句。(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一选。(3分)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614366214.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阿勒邱”和“纳西阿妈”是纳西语中的两个称谓词汇。阿勒邱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增夫人的名字。因为阿勒邱心灵手巧,且通情达理,所以成了当时纳西族妇女争相崇拜的对象。此后,“阿勒邱”也便成了精明能干的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纳西阿妈”则是对纳西族中老年女性的一个较为亲切的称呼,属于非亲属称谓。虽然“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词仅仅纳西族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称谓,但是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作为纳西族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代表纳西族传统女性形象的文化符号及象征。关于纳西族社会里的女性这个话题,近年来有学者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索,蔡维琰[1]主要通过对纳西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的分析,得出纳西族女性具备独立自主、勤劳奋进、善良豁达的意识的结论。和钟华等[2]则主要探讨了纳西族原生态的性别观、婚姻观,以及各个社会阶段这些观念制度的变化。周智生[3]则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这些学者的研究论著,为我们了解纳西族女性开启了一道道知识之窗、智慧之门,收获颇丰。但是相比较而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的研究甚少。因此,作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本文将运用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法①,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作为出发点,结合分析纳西族语言中的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来进一步阐释“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让本民族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纳西族文化中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有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4]1。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文化影响语言,没有文化,语言便不复存有。而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而

浅论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

序号: 编码: 纳西古乐的传承与开发

纳西古乐的传承与开发 内容摘要: 纳西古乐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传承和发展纳西古乐对于丰富和发展音乐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必须深入探索纳西古乐的现代价值,明确认识纳西古乐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传承和开发纳西古乐的对策,进一步开发纳西文化产业,促进丽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纳西古乐;传统音乐; 保护与传承; 开发; 正文: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久远性造成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上,尤其是音乐上。无论是民间的昆曲小调,还是街头的艺人表演,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展现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一不同的形态来向世人展示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的具体体现,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它可划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纳西古乐正是其中之一。 在致力于维护与关注文化多样性的号召下,深具地域文化特征的纳西古乐理应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事业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是地域文化先进因素汲取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打造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和何品牌,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可是随着我过近些年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优秀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受到了巨大冲击,有些甚至已经濒临灭绝,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情了。 一、纳西古乐的源流与现状 那么所谓的纳西古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有学者认为,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并加以充实丰富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器乐,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大拼盘。它至少囊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包括了纳西族古老原始的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它以丰富的民歌和奇妙的东巴音乐为代表;;第二,吸收了明朝初年从中原王朝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其中以江南地区的丝竹音乐为代表;第三,还包括了云南特有的一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洞经音乐,此种音乐最早起源于四川,发祥于梓潼以前是专门祭祀“文昌帝君”和弹演“文昌大洞仙经”服务的道教科仪音乐,或是法事音乐。在实际内容上,古乐还是一种具有道家韵味的宗教性意识的音乐。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乐种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的纳西族整体文化已经

丽江简介

丽江介绍 简介 丽江市,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区中心位于东经100°25'北纬26°86',海拔高度为2418米。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总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有69个乡(镇)、44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44769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丽江古城区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丽江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丽江有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纳西族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最适宜旅游时间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25.1度,最低气温-27.4度,每年的5—10月为雨季,7、8月特别集中。 旅游资源 丽江市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二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泸沽湖,一江,即金沙江,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一风情,即摩梭风情。 民俗特色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

林芝县简介

[基本情况] 林芝地区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川、滇入藏的必经之地,是中缅、中印边境的陆地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林芝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带,成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园”、“东方瑞士”、“西藏江南”之称。 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在经历建立--撤销--恢复7次大的演变后,林芝地区于1986年2月1日正式恢复成立。林芝地区下辖林芝、工布江达、米林、朗县、波密、察隅和墨脱7县,共54个乡镇52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6.5万人。林芝地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除藏族外,还有汉族、回族、怒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 林芝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位于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东与昌都地区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区州毗邻,西与拉萨市和山南地区交界,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林芝地区东西长646.7公里,南北宽353.2公里,边境线长约1000公里,幅员11.7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7.6万平方公里。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海拔3000米,距离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00余公里。 林芝地区年平均气温7℃~16℃,年降水总量400~22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太阳总辐射5460~753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2022小时,无霜期180天。林芝地区东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地区,西部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东北部为高原温带季风湿润地区。全地区气候日照偏少,长冬无夏,温度变化小;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 林芝地区北部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是冈底斯山余脉,东部系横断山脉。前三大山脉为东西走向,后者为南北走向。山脉之间是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其中最大的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其支流尼洋河、帕隆藏布、察隅河谷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三大峡谷。地形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悬殊大,最高为喜马拉雅山东端米林与墨脱两县交界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最低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巴昔卡,海拔155米,相对高差7601米,全地区境内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与山地河谷地貌。 全地区冰川及常年积雪面积达6728.2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5.78%,仅次于新疆自治区,居全国第二。现代冰川大多属海洋性冰川,工布江达、朗县西部为海洋性和大陆性过渡性冰川。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南坡波密县易贡八玉沟的卡钦冰川长32千米,面积170多平方千米,冰舌末端海拔为2530米,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冰川雪线分布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丰富的冰雪资源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夏季冰川大量消融,常出现巨大冰川泥石流,造成自然灾害。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风俗习惯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独特的纳西族文化论文

论丽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 这次的云南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经过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很多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也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文化氛围,尤其是丽江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富有神奇色彩的东巴文化,这些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烁,为什么丽江的具有这样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和文化呢?这就需要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啊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术楞房,以术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古城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 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丽江古城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案例分析-丽江模式0105

案例分析-丽江模式 1、概况简介 丽江地处滇西北高原,丽江古城占地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多民族聚居,纳西、彝、白、傈僳、普米、苗、藏、傣、回、壮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占了全市113万总人口的58%。在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之初(1997年前后),丽江共有6200多户,2.5万多以纳西族为主的居民。 丽江核心旅游资源:“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 三项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2003)、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2003) 丽江发展阶段

本地居民数量,从1996年的3万人下降到6000人,主要是老人。占地4700亩的祥和丽城和11000亩的玉龙新县正在建设,总建面8万平米的鱼米河步行街也在建设。 2、丽江旅游发展的特点: (1)旅游收入增长来自游客数量增长 1999-2013年,14年间,丽江的旅游人次从280.4万人增长到2079.6万人,旅游总收入又15.87亿元增长为278.7亿元,人均消费水平由2001年的634.28元增长为2013年的1250元,其中旅游人次增长了7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17倍,而人均消费水平则仅仅增长不到2倍,分析可知,旅游总收入增长主要来自游客数量的激增,由消费品质和消费档次的提升所增加的收益较少。

(2)旅游的受惠群体和付出群体不一致,常年财政赤字 旅游收入巨量,丽江政府财政常年赤字,旅游收益分配的不均衡状态自丽江旅游发展以来一直持续。 丽江2010-2012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大大超过旅游收入增速,然总量仅占旅游收入总量的1/6,使得旅游投入主体和收益主体不一致。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一)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的丽江古城。我是陈艺涵,大家可以叫我小陈,今天的由我来陪同你们来到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现在我来到了丽江古城。在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着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的花纹图案栩栩如生,自然雅致,非常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这就是四方街。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一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四方街是一个梯形的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有石拱

桥、石板桥、廊桥等其它桥。大家可以在这里看看风景,拍一拍照片。 请大家在这里细细游赏,感谢你们的到来,大家在玩的过程,注意安全,注意环境卫生,祝愿大家玩得开心! 5篇介绍云南丽江古城的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嘉宾,现在小黎将要带大家去游览下一个景点,也是丽江最著名的景点-丽江古城。刚从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公园出来,我们要顺着从古城西北端悠悠流至城南的玉泉水来到被称作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丽江古城。在此各位嘉宾就会想,小黎怎能口出狂言,敢把这高原小城称得如此夸张,其实一点都没有被小黎夸大,丽江古城就是因为有玉泉水贯穿全城由古城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城内亦有多处龙潭、泉眼出水。古城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街道自由布局,不求网络的工整,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清澈的泉水穿街流镇,穿墙过屋,“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这里虽是云贵高原小镇,却颇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丽江古城又叫大研镇,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镇。而且大研古城位于丽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耸立着酷似书天巨笔的文笔锋,丽江盆地则象一方碧玉做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 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 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吸引着无数学者来这里采风。 丽江城北百余公里处,有一座人称"石头城"的纳西村寨。它于明代建在一个巨大岩石上,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尽管四周悬崖绝壁,仍然建了一圈高2米许的石围墙。险要的地理形势加上构筑独特的艺术,古城堡犹如一朵秀美、挺拔的灵芝屹立在金沙江峡谷处据史籍记载,唐朝初年,金沙江曾架设过一座的铁索桥,可谓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可惜仅用了100多年便毁于战火。迄至清代光绪年间,新的铁索桥又修建起来。它位于丽江与永胜之间,取名"金龙桥"(俗称梓里铁索桥),桥身宽约3米、长90米,用16条铁链跨江拉成,两则有两条手扶护链,中间铺上厚木板,像彩虹飞悬在金沙江两岸,把边疆和内地联结起来,至今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甸县东南部的白地乡是纳西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有一个白水塘,塘水系碳酸泉,纯白清澈。由于矿泉沉积物的堆积,凝结成一大片银

纳西族与殉情文化

民族社会学期末论文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姓名:陈敏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10级行政管理 年级:三年级 学号:L01014042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陈敏 摘要:在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曾经是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外人将丽江成为“殉情之都”。这种殉情之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改土归流后与原有的自由婚姻相冲突的包办婚姻,对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的纳西东巴教,封建礼仪压迫下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心理。如今,在新时代下殉情之风已成为过去,但它作为纳西族的过去,仍然是每个爱好纳西族必定要了解和尤为关注的方面。 关键字:纳西族,殉情,改土归流,东巴教,心理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的作者谷雪儿这样评价过纳西族-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悲剧;羞涩与奔放的民族。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大部分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它用历史演绎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殉情文化。 丽江这个被成为世界的殉情之都的地方,就是纳西族源远流长的悲剧情节所在之地。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一两个殉情死去的。不得不悲叹的是,这是何等让活着的人伤心的荣耀。 殉情,为爱情而自杀的行为。在丽江纳西族的社会里,他们用生命解释着这个词,将由于生所带来的痛苦,寄托在对死后环境的迷恋,信任和向往上。 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殉情的美好传说。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在《纳西人的最后殉情》中如此描述了他们的殉情之后的美好生活。“久命和羽排,肩并肩来心连心;走也走到自由的国度,来呀来到幸福的乐园。名眼看到晶莹的银龙,快脚踏上软绵的碧毯;巧手采着艳丽的鲜花,步入白云缭绕的乐园。这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里有吃不完的鲜果珍品;这里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这里有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拌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奇妙的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而且还有着古老的纳西族。丽江的美景孕育了纳西族文化,而纳西族的走婚也是丽江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神奇的走婚吧。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生产生活,只是男方暮来晨往,仅在女方家过夜。 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其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男子无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与子女经常往来。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阿夏关系保持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年轻时不大稳定,中年以后日趋固定,甚至保持终身,但无论保持多久,男女双方都各居母家。 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阿夏关系即可解除。另一种阿夏同居婚特点是男女双方各居一家,或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这种婚姻同样以情为主,自愿结合,离散自由,双方一旦终止关系,各自回自己原来的家,其家庭成员都会欢迎她(他)回来,子女问题也由双方协商解决,不会引起双方的冲突。另外,摩梭人地区也有部分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 但有不少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绝大多数家庭为母系大家庭。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不娶妻、女不出嫁,无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家庭权力分工形式为舅掌礼仪母掌财,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极少分家现象。家庭人口一般在20人左右。 走婚制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是著名的女性文化带,有着强大的

浅议文化视阈下纳西族档案

浅议文化视阈下纳西族档案 作者:余璐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7年第4期 文/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余璐 【摘要】纳西族档案是纳西族文化的原始记录,笔者从文化视阈下审视纳西族档案,分析 纳西族档案的类型,以期对纳西族档案提供更为广阔的认识视角。 【关键词】文化;纳西族;档案 纳西族在保持本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善于吸收和学习汉、藏、白族等文化,形成 了多元融合的纳西族文化,也促使丰富多样的纳西族档案生成与不断发展。 一、文化视阈下纳西族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工具,也是文化的优秀成果。因此,文化视阈下的纳西族档案指 的是借助各种记录方式和载体形态,清晰、确定、原始地呈现和固定下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的 纳西族文化。 二、文化视阈下纳西族档案的类型 纳西族文化“多源”且“多元”,因此纳西族档案类型也“多源”且“多元”。 (一)纳西族宗教类档案。纳西族宗教类档案是指能够集中反映纳西族宗教文化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宗教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1.东巴经。宗教纸质档案以东巴经为主,由东巴用东 巴文、哥巴文等符号将口传心授的东巴要义记录下来。东巴经主要有祭祀经、丧葬经、禳解经、占卜经。目前世界上收存的东巴经大约有3万册,是最具代表性的纳西族档案。2.东巴教实物 档案。东巴教实物档案是能够反映东巴教文化的实物型原始记录。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如今 以旅游观光为目的举行的东巴宗教仪式,他们所使用的工具、服装、神器、祭祀品等都是对东 巴文化的真实记录,都属实物档案。 (二)纳西族文学类档案。纳西族文学类档案是指内容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纳西族档案, 主要有纳西族民间神话、传说、歌谣、名人文学著作等。纳西族民间神话、传说、歌谣是纳西 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在经历口头文学时代后,通过文图等符号记录并固化为文学类档案。如东 巴文学“三绝”的《创世纪》《鲁般鲁绕》《黑白战争》。纳西族木氏土司,积极学习和推广 优秀汉文化,像木府六公中的木增创作的《云淡墨》《啸月堂诗》《山中逸趣》等诗文词赋, 都属文学类档案。 (三)纳西族艺术类档案。纳西族艺术类档案是指直接记录以反映纳西族艺术文化的各类 档案,主要有纳西族绘画档案、舞蹈档案、音乐档案等。1.纳西族绘画档案。最具有代表性的 纳西族绘画档案当属东巴画与白沙壁画。纳西族最古老的东巴画是木牌画,通常以鬼神、自然 界事物为创作对象,宗教性强。卷轴画在继承纳西族古老绘画手法的同时,融合了佛、道文化 元素,吸收了藏、汉等民族绘画技法,如《神路图》。和品正的《天狮》,是现代东巴画的代 表作,是古老东巴画中的艺术元素与现代绘画技法的结合。白沙壁画是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组 成部分,是纳西、汉、藏等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 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2.纳西族舞蹈档案。纳西族舞蹈档案主要包括东巴舞谱与民间舞 蹈档案。东巴舞谱是“我国用文字记录的最早的舞谱,也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写成的舞谱”。如《跳神舞蹈规程》《祭什罗法仪器的规程》《蹉模》等,以神舞、动物舞为主,对舞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汉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 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声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因此,云南民族众多,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水族满族等25 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 个。少数民族人口1415.3 万,占全省人口的33.41 %。 一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从聚居分布居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特有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民族的居住特点。从垂直分布看,各民族居住地以山区为主;从平面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边境及边远地区。全省没有民族成份单一的县(市),每个县(市)一般有5 -10 个世局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般聚居在5 -10 个县。因此,全省共有8 个自治州,29 个自治县,79 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197 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长期以

来,云南各民族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或村寨连片聚居,保持本民族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相互之间不易被同化融合,但又相互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乃至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云南各族人们的拼搏奋斗,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力水平极为薄弱的云南各民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云南有4061 千米的国境线,与东南亚国家山同脉、水同源,16 种少数民族在云南和东南亚国家跨境而居,具有同源文化和亲缘民族的特点。

音乐简介

《春天的故事》 该曲写法通俗,充满生活气息,比喻清新贴切而又充满深情,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该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虽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却有史诗般的气势,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 《太湖美》 旋律优美、婉转、明丽、清澈、流畅,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它以抒情的曲调展现出太湖的万顷碧波、烟雾茫然的景象,表现了对太湖优美的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它还表现了太湖岸边的人民对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尊敬和感恩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完美地将人民对祖国、家乡及生活的热爱结合在一起。 《春江花月夜》 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洪湖人民的心愿》 由张敬安、欧阳谦叔原创,是闵慧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做修改的一首二胡曲。乐曲成功塑造了以女英雄韩英为代表的革命英雄形象,有着丰富的思绪情感,乐曲流畅婉转旋律优美,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魅力,充满了中华民族的风骨神韵。 《洪湖水浪打浪》 创作于1958年,梅少山等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先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成为电影主题曲,很快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我的祖国》 是任何一个有人格力量的作曲家都无法忘怀的题材。一个国家最深层的精神底蕴也只有它自己的儿女才可能谱写。陈培勋对祖国满怀深情,将中国的土地、文化、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节都浓缩在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中。 《中国脊梁》 是一首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首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