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三上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又有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的经验积累,所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理解掌握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三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练习是减法的口算,从一位数减一位数到三位数减两位数,难度逐渐增加。第二个练习是三组加法和与加法相关的减法,第三个练习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通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2、注重算理算法的理解。有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习,学生对于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算法计算没有困难,学生尝试计算完后,将学生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把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使大家都能从中选择出较好的算法。学生自主学习后利用数量关系来解释“列式时怎么想的?”、“计算时怎么算的?”这两个问题时说得很好。

3、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和扎实性。新课程实施后,我们普遍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追究原因是新课程的教学设置中,练习巩固题数大量减少。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说”,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计算题200道题

529-244=871-410=737-174=905-237=893-126=613-177=904-571=558-113=819-377=252-184=843-194=867-738=525-316=416-280=544-438=326-265=912-201=785-511=585-368=324-145=964-530=764-259=623-153=954-406=770-225=745-337=911-239=412-411=425-242=636-147=923-564=448-319=300-115=949-442=661-644=936-350=347-142=414-164=265-105=407-219=699-132=718-441=778-713=679-520=776-499=443-130=467-420=697-434=540-365=957-442=830-221=920-330=905-827=698-618=315-195=648-146=600-122=965-215=983-410=647-567=550-118=635-426=830-678=

822-325=968-857=954-242=354-102=954-135=150-134=482-115=675-304=669-415=650-332=461-182=231-108=589-345=773-645=822-177=763-284=930-274=184-110=917-761=414-164=309-283=385-175=375-100=704-626=278-183=442-426=307-212=494-134=408-214=922-766=403-328=616-522=719-225=879-251=256-181=305-178=694-100=672-212=810-289=626-405=615-232=974-661=425-189=385-106=449-268=765-463=914-609=299-110=361-271=579-159=998-396=795-598=925-870=225-215=289-106=287-137=430-150=314-128=413-370=553-498=897-629=754-195=703-204=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松滋市西斋小学吴春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方法与目标: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小导游聪聪准备带我们到美丽的云南(在我国的西南边)去玩一玩,大家说好吗?(出示课件) 二、复习迁移 聪聪说:“从昆明机场到石林参观还得乘车去呢。这两辆车共有82个座位,车上已经坐了34人,还剩多少个空座位?”] 这时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列竖式计算:82—34= 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减法。 三、自主探究 1、情境转化,引入线段图。 课件出现“昆明到大理再到丽江的简单路线图”这是我们的主导图。

A:师:现在,我们上车先去参观昆明石林(是由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组成的森林)。(电脑播放:石林景象的片段)石林美吗?云南的大理、丽江还有很美的景观,想去看看吗? B:(出示课件)这是昆明到丽江的旅游线路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C:引入线段图: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线路图拉直了来看。 D:教师示范作线段图。(电脑演示)①从昆明出发,就在昆明下面写0千米。②到丽江是517千米,丽江下面写517千米。③(闪动昆明到丽江这条线段三次)说明:这条线段表示昆明到丽江是517千米。④那大理大概在哪里呢?猜猜看。⑤(分别闪动昆明到大理,大理到丽江的线段三次)提问:这条线段表示什么? 2、结合情境,估一估。(略) 3、自主探究,尝试笔算。 A: 学生自主尝试笔算。 B: 师问:你怎么算的?(请一学生说计算过程) C: (出示一错题):517—348=179聪聪也做了这题。咦!不一样,是谁算错了呢?错在哪里? D:强调:517—348= 那谁来说说十位上的数该怎么算? E: 请你和同桌说说十位上的数怎么算? F:新旧知识比较:517—348= 跟82—34= 笔算完这两道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G: 小结:这题是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减法,这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哪一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但这道题计算十位上的数时要特别小心,否则会容易出错的。 四、巩固提高 1、看图提问题,巩固计算。 A: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参观大理三塔。(电脑播放)大理三塔真壮观啊(是由三座塔而得名)!今天除了我们,还有很多小朋友也来参观三塔呢。你们看,(出示统计图)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今天到大理三塔参观的小朋友人数统计如下:(略)

三位数的减法 教案

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看算式,说得数:43+38= 65-27= 26+37= 73-28= 65+27= 56-39=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393-176= 提问:你能列出竖式吗?生答:393-176=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指名汇报并板演。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个位上的3减6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十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十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600-160的计算方法。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0减6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教学例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如何列式计算。 a.先在计算器上拨一拨。与同学交流是怎么算的? b.教师板演。 3.做易错提醒。

0的加减法教案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银桥小学钟西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 教学目标: 1会看图列算式 2.会计算有0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0的含义。列式计算有0的减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 4+1= 2+2= 3+1= 5-4= 2+1= 4-1= 5-1= 3-2= 4-3= 2、0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3、看图填数,导入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小猫吃鱼的画面。 引导学生看画面,并提问: 有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她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是小猫最爱吃的鱼。(出第一幅图)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

师: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你猜后来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课件出示依次出示第2,3,4幅图。 2.师:你能把这4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师:在“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可以一幅图一幅图的提问题,也可以连在一起提问题) 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还可能问: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最后剩几条了?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三、有关0的加、减法。 1.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

三位数加减法教案(精选.)

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 内容:教材47页-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蜜蜂采花粉,算距离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比较优化。 4.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 1.学具准备:小棒 2.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1.检查预习 出示情境图,指生说图上有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1)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2)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 (3)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信息窗2的基础上继续编故事,弄清情

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然后根据情境图中的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1.解决问题:果园到花园有多远? (1)学生列式:592+374 (2)全班交流算法。 生可能估算: 592接近600,374接近370,600+370=970,592+374≈970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让生边拨边说) 先在计数器上拨592,再加374,个位上2个一加4个一得6,十位上9个十加7个十得16个十,向百位进1,得6个十,百位上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再加1个百是9个百,结果是966。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 从个位加起2个一加4个一得6,十位上9个十加7个十是16个十,10个十是1个百,向百位进1,百位上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再加进位的1个百得9百,结果是966。 (3)师优化算法: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既方便又准确。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观察这道题的笔算跟以前学习的三位数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没有进位,这道题有一次进位。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笔算。 2.解决“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方法同一 思考:十位上1减2不够减怎么办? (由于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与前面学过的两位数的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进行学习。) 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1.自主练习49页,第1、2题 2.限时作业: (1)用竖式计算 648-267= 426+293= 915-242= 578+281= (2)口算 389-264= 742-584= 694-374= 485+367= 154+902= 421+65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有哪些收获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在全班交流。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呀?

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及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及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及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习15的认识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近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楚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练习。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顾到全班同学。 最后就是通过练习来加深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表,并从表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减法不连续退位和连续退位的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过程,在探索学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时退位的基本步骤和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实践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的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前面的知识。(竖式演示550-380=)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教学例1. 师:下面是国产电视动画片的生产情况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出示第41页统计表) 生1:我知道了从2004年这几年中,国产电视动画片的数量逐渐增加,2011年的数量最多。 生2:在这红国产动画片的数量2004年最少。 生3:在这几年的国产优秀动画片中,2011年的数量最多。 …… 师:获取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你能解决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解答方法跟大家说一说吧! 生:从表格中可以知道2011年生产了435部动画片,2009年生产了322部动画片,多生产的数量就是435-322=.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列竖式的时候,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前面,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正确书写0,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我先复习旧知,口算5道加减法题,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还剩3个 ……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一个桃子也没有,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使劲摇,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众说纷纭,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这时,我揭开谜底--硬币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学生有说1个的,有说2个的,还有说3个、4个的,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将硬币取出,再摇,没有任何声音。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一只也没有了。 师:谁会列式? 生:3-3=0 师:谁能说说这里的3、3、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1个3表示原来的3只小鸟,第2个3表示飞走了3只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

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之前,学生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都是要列竖式计算的。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部分内容则逐步要求学生口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为了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教材把加、减法口算的教学分开编排,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这堂课中,我是分以下几步来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从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这样,把教材内容变静为动,变单一为多向,变封闭为开放,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打破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让“做数学”真正成为促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_教案教学设计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第1课时整十、整百数的加减(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主题图,第39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两幅主题图和例题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老师在寒假里到了我们中国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去旅游,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去的吗?老师是坐船从重庆沿着长江到上海的,沿途欣赏了美丽的长江三峡。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和售票大厅图。 教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用到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同学们买过气球吗?明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出示第39页的情景图)学生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 教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教师: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 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90,100,110,120,130。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及加减法》教学反思新人教版[005]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及加减法》教学反思新人教版[005]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前面,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正确书写0,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我先复习旧知,口算5道加减法题,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还剩3个 ……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一个桃子也没有,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使劲摇,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众说纷纭,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这时,我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学生有说1个的,有说2个的,还有说3个、4个的,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ea10051013.html,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将硬币取出,再摇,没有任何声音。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一只也没有了。 师:谁会列式? 生:3-3=0 师:谁能说说这里的3、3、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1个3表示原来的3只小鸟,第2个3表示飞走了3只小鸟,0表示一只也没有。(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与0有关的事件。 生:妈妈给我买了3个苹果,我全吃光了,就是0个了。 生:妈妈给我买了5块手表,都坏掉了,就是0块了。 师:小朋友,他说的对不对呀?

减三位数减法100道题

141-105=471-257=652-311=391-184=503-258=443-370=628-215=637-479=710-675=652-499=843-159=282-263=671-495=435-315=737-648=262-259=546-411=537-445=520-304=786-393=545-393=561-333=841-788=461-221=493-252=909-330= 802-630= 672-150= 196-177= 545-122= 571-481= 417-308= 933-426= 604-436= 289-238= 473-430= 470-293= 931-247= 558-289= 837-751= 895-592= 301-272= 641-557= 862-374= 820-365= 799-361= 738-611= 732-335= 292-143= 428-111= 448-395= 453-445= 906-266= 610-112= 351-297= 689-289= 901-485= 894-418= 520-357= 258-153= 819-542= 538-278= 819-199= 732-391= 408-373= 954-312= 351-144= 212-154= 668-211= 644-172= 491-464= 332-246= 961-418= 709-319= 210-103= 507-342= 782-661= 697-512= 998-265= 340-142= 659-337= 793-325= 206-150= 980-482= 642-485= 643-523= 847-787= 967-674= 838-639= 168-163= 291-155= 819-380= 641-342= 815-481= 363-172= 567-298= 906-220= 232-155= 454-452= 671-432= 1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及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预备.钱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及加减法》教学反思 熊小红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前面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 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 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 因此 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 正确书写0 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 我先复习旧知 口算5道加减法题 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 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 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看看 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 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 还剩3个 ......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 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 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 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 一个桃子也没有

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 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使劲摇 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同学们众说纷纭 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 这时 我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 学生有说1个的 有说2个的 还有说3个、4个的 当他们争论不休时 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 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 将硬币取出 再摇 没有任何声音 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 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 想一想 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 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 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 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 飞走了3只 一只也没有了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书本54、55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5。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教学工具: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题 100道

622+782=163+452=847+122=650+483=666-135=577-315=399+990=646+696=210-116=253+369=344+999=470-122=931-646=349-258=799-728=538+372=544+957=285+531=912-297=926-559=886+923=478+684=979-506=959-844=154-117=917+654=487+513=943-542=772+254=375+731=229+299=202+434=712+843=295-112=715-137=858-611=643-401=122+434=606+165=710+751=425+831=252+282=

192-105=915-677=891-373=687-241=505-454=203-166=988-148=447-171=356+781=509+912=795-279=960+941=316+419=742-442=802+575=209-173=999+794=704-430=526+765=255-220=197+200=862+196=267-128=472+277=815+895=950+558=614+678=574-466=844-243=611+740=298-157=509-335=416+823=404-309=853+333=244-215=886-621=963+843=251+475=624-129=193+193=132+666=

748+498=489+792=118-102=565+369=445+515=107+665=121-119=541+705=404+502=571+864=679-172=767+830=873-282=923+664=718+926=248+999=

有关0的计算教学反思

有关“0”的运算教学反思 曾溪小学何才华 有关0的运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的内容。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自己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教材中的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观点,当时就有一名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还有一名学生发现0÷0的结果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学生发言就激烈了,部分学生还写出了许多算式进行验证,最后他们通过自己的验证从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当0作除数时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于乘数末尾有零的

乘法口算已掌握的较好,因此在本节课出现的“乘法笔算”时,我没有直接把简便计算的方法讲给学生听,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先是自主尝试进行计算,在进行比较判断。尝试中学生们能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笔算方法进行正确的笔算,我及时肯定了学生们的算法。 例如在练习三第10题当中出现150乘10,我引导学生从10个150个就是1500来思考,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简便方法是正确的,明白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零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算理,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与讨论,学生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学习效果不错。 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这还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 反思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减、乘、除板书出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有关0的运算的结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本课知识重、难点贯穿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另外,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范文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

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2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3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佛山市禅城区同济小学花园校区陈帼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页到23页例1,第23页“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到美丽的云南旅游为主线,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减数各位上数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 1、直接讲出得数。(课件出示): 78-36 90-17 82+14 77-34 40+35 18-9 24-6 83-47 2、选一道自已喜欢的算式,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去旅游吗?今天,小精灵聪聪带你们到美丽的云南旅游去,好吗?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飞机要起飞啦。(课件播放飞机飞到昆 明机场动画) 2、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书上图片):从 昆明机场到石林要坐汽车,两辆车一共 有96个座位,已经座了39人。 ①从汽车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②我们全班小朋友够坐吗? ③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 96—39=57(个) . 9 6 —3 9 5 7 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笔算时应当注意什么?(回顾减法的计算方法。)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课后反思

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且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尝试三位数简单的计算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 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一、借助动画,激发兴趣 “小蜜蜂”这个小精灵是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为此,把课本中的情景图制为幻灯片,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情境中,进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二、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它的一个拓展, 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教学时,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复习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如:用竖式、用计数器拨一拨、用求近似数法、或看成几个十几个百相加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三、恰当评价学生对计算的掌握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要求以笔算为主(即竖式)

,为以后学习进位加、减法作准备。 收获: 1.绝大部分学生对竖式掌握不错,能够很好的计算。 2.学生善于口算(并且是对应的数位相加减),基本达到了算法多样化。 3.问题意识比较突出。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 标的精神,有失败有成功.但总觉得用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无 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本来计算不难,但如何列式,理解题 意却很难讲解, 毕竟与他们的生活太远.今后要多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 多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要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