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破解

“太岁”破解
“太岁”破解

“太岁”破解

近几年来,河北、天津、山西、北京等地相继报道:发现一种掘自地下、团栾状、能生长、切割能自愈、难辨动物植物的肉形怪物,引起了人们的诸多猜疑。难道这真是民间传说的,能给人带来咎殃的凶煞之神“太岁”的化身?

怪异与载录

其实对于这种肉状物的发现,古代典籍中多处有记,尤其是唐宋时的笔记小说中,关于“太岁”出土的记载甚多。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载:“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兄弟三人,丰不信方位所忌,尝于太岁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遂填其坑,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经宿,长赛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可见段成式时代已有“太岁头上不可动土”之忌。但“暴卒”之事不可信,如果确有其事,随“太岁”而出的大约是一种什么难以抵抗的病毒吧。

唐张读《宣室志》中载,有一萧姓兰陵人,“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萧大惊,呼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

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就把它煮吃了,并且“味甚美”。不久感觉耳聪目明,又落齿重生,秃发再萌,相貌也显年轻。后遇一道人,惊于他的神清气爽,问明原因,说此物是灵芝,食之可以致仙。

宋曾编《类说》引《广异记》云:“晁良正性刚不怖鬼,每常掘太岁地。后又掘,忽见一肉物,良正打之三百,送于河。其夜,使人视之。三更后车马甚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无奈之何!’明失所在。”可见凶煞亦怕“恶人”,更怕人的刚正之气。

宋郭象的《睽车志》也记载,平江人张某掘地得“肉块混然”,“俗谓太岁神”,于是将其奉送至河边遗弃。后来家中发生了一件怪事,狗穿人的衣服行走,被认为是“太岁”作祟使然。当然今天狗穿人衣可不是什么怪事。

此类笔记,本意在搜奇,是对于人们传言的记载,其中不免附会演绎之处,特别是所言怪异之处尤不可信,不过曾有“怪肉状”物的出土,当是传说的本真。

古代典籍中,还载有多种物什,尽管不名“太岁”,可其形状特点与上述“太岁”类似。

视肉。秦汉时成书的《山海经》之《海外南经》中记:“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视肉。”这

“视肉”,晋郭璞注为“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追复。托名汉东方朔著《神异经》之《西北荒经》载:“西北荒中……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

媪。唐张《朝野佥载》卷四记,礼部尚书祝某,人送外号“媪”。“媪”被释为“媪者肉块,无七窍,秦穆公时野人得之。”

龙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中记:“姜太史玉璇言:‘龙堆之下,掘地数尺,有龙肉充其间,任人割取,但无言龙字。或言此龙肉也,则霹雳震作,击人死。’太史曾食其肉,实不谬也。”

这种出自地下的“肉块”,引来人们诸多惊异的目光,并将其神化,且命名各异。传说中夸大其词的神异色彩,掩盖了它原生之态的朴素面目,使人难除庐山之雾。

源流与崇信

那么所谓的“太岁”究竟为何物呢?真是指地下出土的这种怪异肉块而言吗?

“太岁”据辞海的权威解释,就是古代天文学家为了纪年的方便,所假设的与岁星作相反运动的非实星体。岁星为

木星,太岁星实际不存在于空中,是虚拟想像的星体。

早在《列子?汤问》中有记:“大禹曰:‘六合之间,四

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我国古代的纪年有“岁星纪年法”与“太岁纪年法”两种。以地球为中心,岁星绕地球运转一周为十二年,这样古人把天空黄道上二十八星宿分为“十二次”,每一次

皆有名号,如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岁星每行一次则为地球一年,此即“岁星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在《左传》、《国语》等书中可见,如“岁在星纪”,“岁在降娄”等。由于岁星是逆时针自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有诸多不便,古人便假设一“太岁”之星与岁星作相背运动,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作“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太岁”每岁行一辰,用诸如“太

岁在子”等纪年。每辰也各有名号,如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等,这叫“岁阴”;另又与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相配,也各有名号,如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等,叫“岁阳”,此即为“太

岁纪年法”。如《楚辞》中有“摄提贞于孟陬矣”句即是。

翻阅《尔雅?释天》《史记?天官书》等篇,可见详细名目。太岁,尔雅称“大岁”,史记称“岁阴”,后世的干支纪年实则

源于“太岁纪年法”。

“岁星纪年”、“太岁纪年”不过是古人的天文历法,用以纪年,是“人为”之作,本身并无灾殃。但是在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的烛照下,特别是汉代天人相感及谶纬之学盛行后,却使其具有了人事福祸的兆示作用。在《史记?天官书》中,“岁阴”(太岁)所在方位,就被认

为要有水、旱、兵、疾等灾。《淮南子?天文训》也以为,岁星所在方位,“五谷丰昌”,吉;其相对应的方位(太岁所在)为“冲”,“岁乃有殃”,凶。至迟始自汉代,人们就以“太岁”所在方位为凶方,有了忌兴土木、迁徙、嫁娶等迷信观念。

至于将“太岁”视之为神,最早可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难岁》篇,该篇记载当时有“太岁之神”的说法。明代

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九十九回中:子牙封神,封殷郊为“执年岁君太岁之神”,“坐守周年,管岁之休咎”。又封杨任为“甲子太岁之神”,“率领尔部下,日直正神,循周天星宿度数,察人间过往愆尤”。太岁部下有“日游神”、“夜游神”

等十名“日直众星”。清代的《协纪辨方》卷三引《神枢经》、《黄帝经》等书,言:“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

方位,斡运时序,总岁成功。”“太岁为百神之统,俗谓之年中天子。”可见明清时代“太岁”完全被人格化为神。

马书田《中国人的神灵世界》中记载,北京白云观中供

奉六十甲子之神,神有姓名,称“将军”,前又加纪年干支与“太岁”名号,如“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等,共60位,一年一神,每年中皆有一值星“太岁”。祀自己的本命“太岁”称“拜顺星”,可致福。据说白云观建于800年前。广州金花庙及青岛天后宫中也有如此神座。“太岁”由天上星一变而为神,又一化而为多位,这实际上是与干支纪年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干支纪年的神化。而民间又传,“太岁”为掌管土地之凶煞,遇之有灾,所以以“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以“太岁”喻恶人。

破忌与正释

唯心、唯物观念往往相伴而生,并在相互冲抵中较量。如在先秦,荀子就对一些迷信观念进行了批判,《荀子?天论》篇中以为“星坠”、“木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也”―一种少见的自然现象罢了。同样,针对汉代以来人们对于“太岁”的迷信观念,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之《难岁》篇中进行了诘难,以为迁徙时所谓的“抵”(向)、“负”(背)“太岁”为“凶”的说法是没有根据,毫无道理的,是一种妄言。后人对于“太岁”的态度实际上也是矛盾的,既以为遇之不吉,有敬畏之意,而一旦遇之,如前文所述,又以为食之可以免灾,甚者还鞭击之。有时民间

的一些劳作、民事活动,又贴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样,便放手去做,不再有所顾忌。实质上反映了这一禁忌在人们心中弃与守矛盾的尴尬境地。

那么天空中的太岁何以在唐代始,在地下的土中有了一个“怪肉团”的化身呢?揣测原因有几:一是古人天人相感观念的体现。天垂象,地涌兆,天地人一体相感。《搜神记》卷十二言:“天有五气,万物化成”,“绝域多怪,异气所产也”。煞气所在,化而为怪。“太岁”是气物相化的产物。二是古人自然崇拜的结果。物中皆能生精生怪,如《搜神记》卷十二载孔子言:“木石之怪,夔,魍魉;水中之怪,龙,罔象;土中之怪,曰贲羊。”土中生出“太岁”则在“情理”之中。三为古人崇拜土地的表现。道教典籍《太平经》中,视大地为“地母”,要求轻易不要毁损其“肌肤”,正是这种情结的支配。“太岁”的传言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土地、耕地的作用。四为对地中确实出土的“怪肉”生物体的非理性解释。不常见怪异之物容易附会上神怪色彩,而传言的夸张又把“事核”进行了语言遮蔽,让人难见庐山真面。但是这“天”与“地”结合的详尽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过程,则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现代科学对这些出土的似肉非肉的“怪物”进行了研究,给了一个理性化的解释,生物学家以为它是一种真菌,叫什么“粘菌复合体”,如同蘑菇,可在地下土壤中生长,只不

过人们不常见罢了。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太岁”破解

“太岁”破解 近几年来,河北、天津、山西、北京等地相继报道:发现一种掘自地下、团栾状、能生长、切割能自愈、难辨动物植物的肉形怪物,引起了人们的诸多猜疑。难道这真是民间传说的,能给人带来咎殃的凶煞之神“太岁”的化身? 怪异与载录 其实对于这种肉状物的发现,古代典籍中多处有记,尤其是唐宋时的笔记小说中,关于“太岁”出土的记载甚多。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载:“莱州即墨县有百姓王丰兄弟三人,丰不信方位所忌,尝于太岁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遂填其坑,肉随填而出,丰惧弃之。经宿,长赛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可见段成式时代已有“太岁头上不可动土”之忌。但“暴卒”之事不可信,如果确有其事,随“太岁”而出的大约是一种什么难以抵抗的病毒吧。 唐张读《宣室志》中载,有一萧姓兰陵人,“治园屋发地,得物状类人手,肥而且润,色微红”,萧大惊,呼曰:“岂非祸之芽?且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

修肉出其下,固不祥。今果有,奈何?然吾闻得肉食之,或可以免。”于是就把它煮吃了,并且“味甚美”。不久感觉耳聪目明,又落齿重生,秃发再萌,相貌也显年轻。后遇一道人,惊于他的神清气爽,问明原因,说此物是灵芝,食之可以致仙。 宋曾编《类说》引《广异记》云:“晁良正性刚不怖鬼,每常掘太岁地。后又掘,忽见一肉物,良正打之三百,送于河。其夜,使人视之。三更后车马甚众,来至肉所,问:‘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云:‘彼正荣盛,无奈之何!’明失所在。”可见凶煞亦怕“恶人”,更怕人的刚正之气。 宋郭象的《睽车志》也记载,平江人张某掘地得“肉块混然”,“俗谓太岁神”,于是将其奉送至河边遗弃。后来家中发生了一件怪事,狗穿人的衣服行走,被认为是“太岁”作祟使然。当然今天狗穿人衣可不是什么怪事。 此类笔记,本意在搜奇,是对于人们传言的记载,其中不免附会演绎之处,特别是所言怪异之处尤不可信,不过曾有“怪肉状”物的出土,当是传说的本真。 古代典籍中,还载有多种物什,尽管不名“太岁”,可其形状特点与上述“太岁”类似。 视肉。秦汉时成书的《山海经》之《海外南经》中记:“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视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