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一个农村有一种非常奇怪的风俗,当一个人过世之后,家里人为他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口袋里放很多钱,脖子挂上金项链,有两个人站在尸体两边,一个人代表主人,一个人代表死人,两人开始对话。对于死去的人,因每个地方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在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死人的风俗文化,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

农村死人风俗

北习俗: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报丧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送终

病者临危时,子女及家人要到场日夜守侯,听其临终前的嘱托。病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守在身旁子女及家人称为“送终”。

1)、农村死人风俗:停尸

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2)、农村死人风俗:灵棚

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

3)、农村死人风俗:报丧

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4)、农村死人风俗:入殓

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

5)、农村死人风俗:守灵

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灵前摆一供桌,中间供奉死者灵牌,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死者如生前会吸烟、会喝酒,也要供上烟酒之类。也有供桌中间不摆灵牌的,以材头所书灵位牌代之。孝子守灵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由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守灵者一般为亲朋好友代替。

6)、农村死人风俗:送盘缠

出殡前一天晚上半夜12点,丧家为死者举行送行仪式,俗称“送盘缠”。选一个宽敞的十字路口,烧死者生前穿过、用过的衣服、被子、鞋帽等。烧用纸制作的车、马或牛、楼房、电视机等,儿女们哭号着向火中奔,以示对死者挽留,由死者长子站在高处,手执一扁担,指向西南,意为死者指路。

7)、农村死人风俗:举哀

死者入殓时不举哀。举哀是在第三天早晨临出殡前,将棺盖打开,让死者儿女、家属、好友最后瞻仰一下遗容,然后封棺,此时子女、家属以哭代言,嘱咐死者莫要挂念世事,好好安息。

8)、农村死人风俗:开光

开光是举哀前,有侍者给死者最后整容,称开光。用一只筷子裹上棉球,沾酒精擦死者五官,擦者说:“开眼光、亮堂堂”其孝子面对死者重复一变:“开眼光、亮堂堂”。以下如此:“开耳光、听远方”、“开鼻光、闻芳香”、“开嘴光、吃八方”、“开脸光、净光光”。

9)、农村死人风俗:封棺

瞻仰完遗容后,由木工左手执铁钉,右手握斧将棺材天(盖)钉死。当木工钉左边时,由孝子在嚎喊爸(妈)向右躲钉,钉右边时喊向左躲钉。

10)、农村死人风俗:出殡

本地出殡一般早晨8点左右,出殡时先将灵棚拆掉,本地棺木较

大,一般不用人抬,用大绳将棺木捆住,吊车将棺木吊上汽车,棺木离地时,长子开始摔丧盆,(烧纸用的瓦盆)孝子们哭喊爸(妈)一路走好。出殡队伍一般是灵车在前,孝子站在灵车上,后面是装沙土的翻斗车,送葬车,出殡用车按规矩要交一定费用。

11)、农村死人风俗:安葬

棺至墓地,再用吊车将棺木放入坑内摆正,用塑料布将棺木裹严,在灵头点上长命灯,然后将车上土倾卸棺上,送葬人用铁锹将棺木培严,在坟的周围摆放亲友送的花圈。入葬后每人喝一口酒,吃一块饼干,乘车返回。先洗手再喝一口酒,吃一块饼干,然后到饭店就餐。

12)、农村死人风俗:圆坟

死者入葬后第三天,亲友去圆坟、添土、烧纸。

13)、农村死人风俗:烧期

死者死后第7天,在家炉子内或烟囱根下烧头期,烧纸时摆上供品。第21天烧3期,烧3期时带上供品和烧纸到坟上烧,第35天烧5期,除带烧纸和供品外,死者的女儿还要买五盆纸花,同烧纸一同烧掉。第49天,烧7期,烧期结束。

14)、农村死人风俗:烧周年

以逝者死亡之日计算,第一年烧一周年,第三年烧三周年,第五年烧五周年,第十年烧十周年。烧周年时,远道的亲属也要赶来参加。

15)、农村死人风俗:各地的农村死人习俗

重庆的农村死人:首先要在逝者死去后尽快在逝者落气哪里烧香烧纸钱。然后就等道师先生来处理,把逝者移入冰棺后,在脚那头一直要点一对烛,不能息一直点在哪里。而且每天24小时要至少一个直系亲属在哪里守着,然后在火化前一天会做一个法会,反正这些道师先生都要给你说。逝者的直系亲属在逝者火化前不能吃荤菜(据说这样会吃掉逝者的肉)。还有火化后必须由子女提着骨灰去安葬地点交由道师先生处理!其间骨灰不能落地必须悬空。可以抱着。在安葬后几天会去抽一根压在坟里德竹签。这个都是道师先生把时间算好了的。最好在好多天以后会在落气哪里散下柴草灰,和逝者生前爱吃的东西。准备完后所有人离开家里,第二天回家(道师先生会告诉什么时间准备这些,什么时候离家什么时候回家)。看柴草灰上留下的什么脚印,逝者下辈子就变什么。完了!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唱歌那不算什么农村死人文化.......就是扯淡

山西:

初终亡人气绝后,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特制的“寿衣”、即“送老衣”。还有些地方是在绝气之前就提前换好了。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僵硬后,替换衣服会更为困难。“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替换下的衣服,平鲁、沁县等地讲究随手撂在房顶,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理发、洗涤,进行整容,晋南、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披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农村死人风俗

入殓“入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大殓”。山西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五寨、曲沃等地即是这样。在五寨,如果因棺木、寿衣尚未齐备而不能入殓,当地人便称为“挺尸”。入殓用的棺材,山西各地以

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晋中祁县一带讲究不论何种木质,在棺前挡板上必用柏木,至少也须镶嵌一条。板材时兴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盖、侧均为整块者称为“独幅”,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X 块头”。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五寨一带,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以上的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质本色为底,作素色推光漆画,显得金碧辉煌。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X X 之灵枢”;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

吊祭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https://www.360docs.net/doc/ea19042498.html,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诸如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开吊后,亲友陆续前来吊丧,不论辈份大小,统统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死者的子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棍,跪在灵堂供桌西侧的谷草或草垫上。沁县一带称之为“跪草”,曲沃等地称之为“跪灵”,闻喜一带则称之为“坐草守灵”。

在吊丧活动中,岚县一带还有一种“管炕”的习俗,即本家、邻里或亲友帮助丧家招待宾客的住宿和饮食。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请炕。

逝者安葬的禁忌

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

农村死人风俗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农村死人风俗

3)、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音CHONG 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4)、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5)、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戴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6)、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7)、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

古时候汉族白事中有一种“做七”的风俗,就是在一个人离世之后的第七天开始设立灵座,早晚祭拜,每隔七天作一次佛事,并设斋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除灵方止。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为什么人死后要做七?

农村死人风俗

生前行大恶的人,死后是不能投胎到人道的,必定要堕入恶道,在堕完三道恶道后,来生或许还可以投胎回人道。但是一般的普通人,若生前不富贵,那么都有中阴。中阴是指,人死后以至往生轮回某一道为止的一段时期,共有四十九天,在这四十九天内亡者的灵体叫做中阴。中阴的灵体每隔七天就要经历一次大的痛苦,即变易生死。但是如果人的一生中有大善,死后可生天,或者得到往生的人,就没有中阴,这类人不用做七。农村死人风俗

在做七的时,为去世的人诵读经书,为他修福,可以减少他的苦难。否则每隔七天亡灵就要再次忍受死时的痛苦,直至第七个七天。所以人自然死亡是最好的,若是意外死亡或自杀,死时遭受的痛苦,中阴时要再次承受七次。倘若没有家属为其诵经修福,那么中阴之苦必不可免。

为亡者做七,那么七个“七”都要做齐,少做一次亡者就多承受一次苦难。做七的时候最好由七个法师一起做,做法事的人心要诚,

心不诚是无法减少亡灵的痛苦的。经上讲,七分功德,亡者得一分,做七的人得六分,心不诚,得的利益就少。

农村民俗:不能血葬

在中国农村还是保留很多习俗,正是因为这些习俗,才显得神秘。接下来小编带来农村民俗,不能血葬。

农村死人风俗

1、不能血葬,要在野外厝放几年(厝基),然后再葬

2、下葬时,先由孝子挖三锄,谓“开穴”

3、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牺“复山”

4、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5、五七需由孝女来做

6、安葬后要做百日、周年,以后归为常规祭祀

7、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

8、择定时辰移棺下葬,谓“下字”

9、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大头低对大儿子不利,小头低对小儿子不利

10、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11、下葬时直系亲属不能看棺内

12、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13、老人弥留之际须穿“上路衣”

14、老人弥留之际抬坐椅上,谓“上大椅”

15、老人弥留之际亲人力求到场“送老(终)”

16、老人咽气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

17、去世当日设灵堂,点香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8、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9、吊丧期间,亲人垢面素食,以示悲恸

20、棺木有十圆、十二花、十四刈之分,贫家用“四块板”

21、棺木一般都要在老人生前早早准备好,“六十不治棺”农村死人风俗

22、第一年对联只能用白纸,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23、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人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4、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比手势,惟恐错为亡人,当“代死鬼”

25、祭拜祖先忌用不带皮的肉、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26、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首前吃法

27、古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适墓不登垄

28、邻居有丧事时,舂米不能发出用力的声音

29、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

30、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临丧则必有哀色

31、装殓时嘴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

32、忌给死者穿黑色衣服,会变成驴

33、死者棺内脚忌悬空,要踏在棺板上,头忌顶棺板,要隔以衣物

34、有的地方忌讳正午出殡

35、葬礼忌穿黑白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忌穿戴鲜艳的服装首饰

36、行人忌讳碰上出殡的队伍

37、服丧时间依亲疏而定,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

38、家中有祭祀时,忌孩童大声说话,怕神听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39、老人病逝忌说死,应说“老了”或“过去了”“走了”

40、守丧期忌走亲访友

41、守丧期穿白鞋

42、孝子服孝期间,男百日不理发

43、送葬忌讳回头看,忌讳从原路回来

44、丧葬时的花圈及纸扎祭品禁放在家门前

45、婴幼夭亡禁入祖坟

46、守丧期亲友互不拜年

47、异地死亡得设法抬回家中,不得做“门外鬼”

48、“冷尸入村败到底”,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村外

49、办丧酒宴请亲友帮工,筵席散,禁忌言谢,不予挽留

50、死人忌以裘皮之类做装裹,恐怕来世托生兽类

51、人死后忌无人哭

52、至亲友家报丧忌进入房中,忌直言“死”

53、参加完丧事仪式忌径直回家,须到其他场所兜个圈子

54、忌邀同去吊唁者到家中

55、忌死者尸体不僵,尸软后代不发

56、棺材下丧时,忌墓坑中有水,有垃圾污物

57、忌砍村口、坟前之树

58、有丧事、火灾之家,7日内忌串门

59、凶死在外的,忌停尸于堂

60、夭亡者忌葬于比祖坟高的地方,只能葬于低洼处

61、挖坟井忌动土后又换往他处

62、抬死尸忌走回头路

63、泥鳅、鳝鱼等没有鳞的鱼,因其形状像龙,不能用作祭祀

64、神祭(三年内为魂祭,三年后为神祭)时,汤菜里不能撒辣椒面

65、祭桌上不能摆狗肉

66、孕妇忌看喜丧事,切勿手触棺木,否则婴儿会夭折

67、忌流泪于夭折之婴儿尸上,否则再生者亦将夭折

68、人死后用方形草纸对角蒙在脸上,有了蒙脸纸防止牲畜为死人换气

69、不能让狗看见家里的死尸,否则的话,家里会再死人

70、忌81岁死,九九数到了尽头,后代将会走下坡路,将算盘拆散仍窗外解之

71、好死与凶死者的葬礼不容混同

72、不许寡妇,产妇参加丧葬

73、再婚夫妻不同葬

74、结发夫妻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75、忌双日下葬,否则祸事成双

76、孝子全身披麻戴孝,手执哭丧棒和招魂幡,引导灵柩上路

77、棺木一落入墓穴就不准再移动

78、下葬时要请巫师祭穴

79、下葬时,忌讳送葬者的人影投入墓穴,就等于殉葬

80、葬礼归来前焚稻草三堆,送丧者从火上跨过,就算没事了

81、女人不能上碑

82、收殓时用艾草抹澡,将孝子取来的净水洒在胸口,然后换上孝衣

83、孝衣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九领十三腰之别,外加红布做成的“大红袍”

84、孝衣先由孝子由外到里反穿在身上,然后统一脱下来替老人穿上

85、外面要裹上丝棉,或以丝棉被作棺内垫盖

86、入棺后用两端悬有铜钱的红钱对准鼻尖牵于棺中“分经”,会后盖棺

87、盖棺后用秤砣在棺顶猛击三下,“棺材头顶三声响,方知自己是亡灵”

88、出丧时吹鼓手开道,前有幡幛,亲人在灵柩后随从,沿途鸣鞭撒纸

89、棺木入穴后,地星校正坟向,执壶筛酒,高声“呼龙”

90、大年初一,必须到亲人或近邻家崇拜新灵

91、丧时忌流泪在尸上,否则该人将发疯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旧时丧葬,很重视棺木,年逾,就开始购备殓衣,请阴阳先生下罗盘看风水,择坟地。 棺木以松柏为料,内外用漆。 寿衣以绸缎为料,备至件,甚至件,男女皆用长袍。 家贫者,临时制备,无力讲究,甚至卷席掩尸。 初丧,先请邻居老翁老妪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 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内室。 点灯一盏,合家穿白戴孝,焚纸哭泣,称为烧到头纸。 小殓完毕,按男左女右,门外挂纸撮,大门旁立丧牌讣文,上书死者生死时辰孝子姓氏。 当日向主要亲戚报丧。 与此同时,由护丧带领孝子向家族邻舍逐户叩头报丧,家中诸仪则由主丧善理。 主丧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担任。 亲友闻悉,带烧纸前来吊丧。 各方到齐,将尸入棺,称作大殓。 随后,将棺柩放在灵堂围孝帘,挂魂幡,立铭旌,祭饭菜。 孝子守灵,通宵不眠,俗称爬草窝。 第三日制孝服。 第四日盖棺。

盖棺,男,由户族家长下银钉棺盖上面用以连接棺体的扣;女,由娘家舅属下银钉,俱为木匠固钉。 发矧前一天,村中人及亲邻朋友开始送礼,献挽幛挽联花圈,女儿送大斋纸幡金银斗,并一一在灵前烧纸叩头,焚香奠酒,请道士诵经。 至夕,进行棺灯,所有参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殡路转一圈。 殡日,焚草于门。 葬时,先祀土题主。 程式大略为:主祭宾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诣神位前跪;行初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读祝文;行献礼,献帛献爵献肴馔;行三献礼。 余同前。 平身复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诣神位前;宾辞神一揖,焚祝帛文礼毕。 继点主,程式大略为: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请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 宾行,宾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请主鞠躬拜四拜;捧主膝行,宾迎主一揖,磨墨,润笔,刺左血,宾受笔掉尘,去魂,启内惶,平主;占内主通灵,合内函;点外主通神,点耳通窍,点天地,宾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谢宾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烧纸,哀,礼毕。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 人死后丧事流程,人生老病死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下面看看人死后丧事流程及相关资料。 人死后丧事流程1 一、倒头纸。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 二、入殓。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 四、报丧。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 五、破孝。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 六、设灵棚。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 七、请厨。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 九、破土。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 十、起灵。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 十一、摔老盆。在丧葬仪式中,孝子拄哀杖,长子摔老盆。按照农村习俗,“摔老盆”要一次完成,而且越碎越好! 十二、路祭。在丧葬行进过程中,由于过去路途远,并且多棺木,因此有至亲在半路会准备一些瓜果,跟随队伍一路送至坟地! 十三、安葬。安葬完成后如果下雨是好的征兆,也就是所谓的“雨雪临坟出贵人”的含义。 十四、圆坟、在丧礼完成后的第三天,孝子要去坟地圆坟,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坟堆越大越好,但是不能占了别家的地方! 十五、居丧。在农村,丧礼完毕后,有守孝之说,也会按照做“五七”,“百日”以及“周年”!并且过年不用贴春联,等到三年期后,一切如常! 人死后丧事流程2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一个农村有一种非常奇怪的风俗,当一个人过世之后,家里人为他穿上最华丽的衣服,口袋里放很多钱,脖子挂上金项链,有两个人站在尸体两边,一个人代表主人,一个人代表死人,两人开始对话。对于死去的人,因每个地方的不同,拥有着不同的风俗。 农村死人风俗 在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死人的风俗文化,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 农村死人风俗 北习俗: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报丧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送终 病者临危时,子女及家人要到场日夜守侯,听其临终前的嘱托。病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守在身旁子女及家人称为“送终”。 1)、农村死人风俗:停尸 病者临死,在咽气前要把准备好的寿衣穿上,本地有“临死连裤子都穿不上”之忌。死后,家人要替死者擦脸,梳头,穿鞋,戴帽子后,搭一停尸床将尸体移上,盖以黄布单。 2)、农村死人风俗:灵棚

本地出殡一般要等3天后,人死后要搭一座灵棚,棚门贴上挽联,挂上椁头纸,以示邻里。 3)、农村死人风俗:报丧 报丧既是将死者之亲友,前来奔丧的亲友,有带纸的,有的向死者家捐款。奔丧者有的给死者磕头,其守灵之子要陪前来奔丧者同磕。 戴孝近年来为死者戴孝已较旧时从简,重孝以一幅宽,7尺长的白布戴在头上,一般孝用半幅宽,7尺长的白布系在腰上,戴孝如果是孙辈者,一般在孝布上一寸左右缝上红布条。出殡后,其子女戴长孝者,将白布换下,每人用黑布做成袖标状,按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戴孝。 4)、农村死人风俗:入殓 将棺木移入灵棚内,将尸体安放棺内,称“入殓”。死者入殓时,家属及亲朋皆于两侧相送。 5)、农村死人风俗:守灵 尸体入棺后,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灵前摆一供桌,中间供奉死者灵牌,两侧摆供品,供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馒头、米饭、各种水果等。死者如生前会吸烟、会喝酒,也要供上烟酒之类。也有供桌中间不摆灵牌的,以材头所书灵位牌代之。孝子守灵用一瓦盆烧纸,亲朋好友吊孝,由孝子跪拜迎送。到夜间,守灵者一般为亲朋好友代替。 6)、农村死人风俗:送盘缠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殡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农村地区中,殡葬仪式仍然是人们重视的事情,而且往往有着一些独特的风俗和程序。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了解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 一、前期准备 在进行殡葬仪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是通知亲属和朋友。在农村地区中,一般会请一位专门的亲戚或者志愿者去通知所有的亲友邻居,邀请他们前来参加,因为在乡村,人情味重,死者的亲友都会去安慰患难。其次是家事准备,家人会将逝者的衣物、照片、骨灰盒等放置于室内;将桌椅、凳子、厨房用具等清理干净,为宾客提供方便。 二、守孝 在农村地区中,传统的守孝期为3天,以自然死亡的家属为例。家属需要在这三天里面遵循守孝的习俗,为逝者鞠躬、磕头、放哀音,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在晚上挂上纸灯笼或者点上烛光为逝者送行。家中不允许浪费食物,娱乐活动,穿深色服装,不能热闹言笑,不能涂口红(特别是祭拜时,女性不得涂口红)。守孝仪式中,女子一般不用参加,但仍有一些地方要求女子也要守孝。

三、丧事流程 在三天的守孝过后,进入到真正的丧事流程中。现今流行的仪式是,举行追悼会,然后举行走后墓与火化仪式。追悼会通常在逝者的家中或者村委会举行,一般都是在晚上,期间还会放跑唱或者是琴音。丧葬仪式结束后,通常会烧一些纸钱和一些绣球。死者的遗体并不马上火化,需要在殡仪馆中进行停放。停放的时间通常是三天到五天,这取决于家属和殡仪馆的协调时间。在殡仪馆的停放期间,会有很多人前来慰问,送上捐款,或者是慰问品等等。在送葬的仪式中,家属需要向参加葬礼的朋友和亲友发放面红、糖和其他的慰问品。 四、墓地选址 在进行丧事仪式后,就需要确定逝者的墓地了。在农村地区中,墓地的选址很重要,一般是在农田、公路、河流等处,因为这些处所阳气充足,好的话还能风水宝地。在找到合适的墓地之后,就需要开始修建墓碑了。在修建墓碑时,需要将逝者的生平介绍,刻在石碑上。这些生平介绍一般记录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籍贯等等。 以上就是农村殡葬仪式及程序的全过程,虽然现在的社会已经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传统的习俗并未改变。人们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为逝者送行,希望逝者安息。

农村办白事的规矩

农村办白事的规矩 1、送老衣 送老衣是我国山西一些地区的习俗,是在逝者刚刚闭目,身体还未僵硬的时候,就要快点给逝者换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烧完香和纸钱之后,由逝者的儿子或女儿为逝者进行“送老衣”这个过程。 有的地方会在老人闭目之前就为其换上寿衣,避免在身体僵硬之后会不好换,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就传统的寿衣来说,要穿的层数是比较多的,在这方面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穿单数,不穿双数,因为在丧葬礼仪里,双数是比较忌讳的,需要避开。 寿衣并不是直接给逝者穿上就行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有的地方并不会将逝者去世时穿的衣服全部换下来,只需要在衣服外面套上一件寿衣就可以,重点是要把衣服反过来穿。有的地方讲究会多一些,需要把逝者去世时穿的衣服全部都脱下来,寿衣都要正着穿。

换下来的旧衣服会拿来烧掉,这样逝者这那边也可以穿。有的地方会把逝者的旧衣服挂在屋顶,等到下葬的时候,再把衣服烧掉。也有的就让旧衣服一直挂在屋顶上,也不做什么处理,让它自然腐蚀消失。在不同的地区,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还有些讲究是在给逝者穿寿衣的时候,不能把手漏出来。 2、打麻伴 在给逝者穿好衣服之后,还需要为其梳发、净面,整理好仪容之后,再抬入棺材中。在五寨还有一个习俗,被称为“打麻伴”,具体来说是把一些面粉和纸钱放在逝者的衣服袖子里,还要把逝者的头发揉成圆球,一起放进去。 为了防止这些东西掉出来,需要用麻绳把袖口和裤口都捆牢,这就是“打麻伴”。在晋中祁县,有不一样的习俗,在办白事的时候,当地人会把“咬牙饼子”放在逝者的左手里,就是留存时间和逝者岁数差不多大的一串面饼。逝者的右手也要放东西,一般会选择放鞭子或者浮尘。

农村丧事的流程

农村丧事的流程 中国的丧葬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在农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虽然近些年很多的农村传统文化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丧葬文化依然还是备受重视的,其中的讲究也是颇多。 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接触比较少,再加上在书本上这些也是学不到的,所以很多的年轻人都对丧事的流程及〃叫法〃不太了解。有些人即便是常见到过,但是也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 1.送终: 生活中常说“养老送终",其实送终也是很有讲究的,当老人临终前,所有的晚辈都会守在老人的身旁,直到老人

咽气,而这个就叫做“送终"。在有的地方的习俗是老人不能在床上去世,在最后一刻会将老人抬到地面的木板。注意老人在临终之前是千万不能哭泣的,而去世之后才可以放声大哭。 2、报丧: 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立即给亲朋好友送信,而这个就称之为"报丧"。而在村里往往是以敲锣,或者是燃放鞭炮的形式来通知村里人。而听到消息了,村民都会第一时间前来吊唁,并且主动帮忙。因为农村有着"红事请,白事到"的习俗。 3、烧倒头车: 当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给老人沐浴更衣,穿上寿衣,然后再把他抬到堂屋里面,主要要双脚朝里头朝外,然后再在床前摆放一个盆用来烧纸,而这个称之为"烧倒头车注意在给老人穿寿衣的时候,是很忌讳亲人的眼泪掉在寿衣上的。 通俗的叫法是〃入木〃或者〃入棺〃。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太相同,做法也各不一样,给家中老人换上新衣,有的要在家停

放3天,5天或者更多天。等亲戚朋友来祭奠,还要求吃面条有的地方是吃饺子,有的地方甚至是吃的不熟的那种,至于寓意至于他们懂得了。 5、报庙。 其一般都是由孝子手捧着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了。 6、吊唁: 当村里的人知道村中有老人去世之后,都会每家每户安排一个人前来吊唁,并宽慰家属。而孝子则会对跪在灵堂前面,对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对于吊纸还有着〃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的说法,就是来吊唁的人中,对方烧纸了就说明和死者的关系好,孝子需要磕头答谢。而没有烧纸,则关系一般,是不需要磕头的!

汉族农村丧葬习俗

汉族农村丧葬习俗 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

上用白纸条缠绕。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官绅之家为取吉祥,对此仪极为重视,往往设大型道场,搭祭坛、祭棚,念经数日,小礼1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村民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丧葬风俗既有民俗传统,又受到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 首先是丧事的准备。在安徽农村,一旦有人去世,亲友们会立即进行各种准备工作。首先是通知亲戚和朋友,告知他们去世的消息。通知的方式可以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口头传递,也可以是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同时,家人也会准备一些悼词和吊唁礼物,如花圈、鲜花、纸钱等。 其次是丧葬仪式。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一般会在去世后的第三天举行。仪式开始时,亲友们会在灵堂前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随后,由家人或亲朋好友代表念诵经文或悼词,以祈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安息。在安徽农村,基督教和佛教的信徒在丧葬仪式上也会有不同的仪式和形式。 然后是火葬和埋葬。在安徽农村,火葬和埋葬是两种常见的方式,具体的选择要看家属的信仰和家庭传统。对于火葬,一般在丧葬仪式后不久进行。亲友们会将逝者的遗体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而对于埋葬,一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坟地,在逝者的家乡附近或者是家族的坟地进行安葬。在选址时,人们会考虑到风水和与亲人的关系。 最后是丧期及祭祀活动。在安徽农村,丧期的长短视乎不同的家庭而定。一般来说,儿女和直系亲属的丧期会比较长,一般为三年或五年,而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的丧期则相对较短,一

般为一年。在丧期内,逝者的家属会通过祭拜、祭奠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是一种兼具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综合体现。家人和亲友们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也为逝者的灵魂祈福、祈求安宁。这些丧葬风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农村社会凝聚力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苗族丧葬风俗

苗族丧葬风俗 1、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4、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扩展资料 苗族葬礼接客礼仪: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或姑妈) 前来祭奠

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或姑妈)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 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

农村丧事礼仪礼节

农村丧事礼仪礼节 丧事礼义礼节 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两种礼,怎么行?还有过海,郭子仪带子上朝。。。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地方风俗, 今天因参加一亲戚的葬礼,发现很多同龄人都不知道跪拜礼仪。 有感而发,向大家分享我知道的,探讨我所不知道的。 白事也就是农村所说的死人所办的丧事。 具体规矩太过繁杂,这里就不说了,现在主要说一下我所知道的所有关于白事所行礼的礼节及注意。 注意1:在行礼时都需要上奠,就是在供桌前行礼,先行一揖礼,跪下,转接上奠所转物品。第一个为香:意为香火传递,禁断香。第二个为箸,意为衣食传承。第三个为三杯酒,意为长久,第三杯酒一定要洒与供桌前,祭天。之后对着灵牌叩一头,起身再行一揖礼。 注意2:行跪礼的最后一个头叩过之后并不能起身,要伏地大哭,自有旁边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串灵,就是由灵棚左边进屋绕棺逆时针一圈,由右边出,出后着孝衣后再一揖,礼毕,主家谢礼。 注意3:农村遵循死者为大的思想,是以平辈大多也行跪礼。 注意4:行跪礼一般都先行揖礼后方跪,起身都要再一揖礼,行礼用的芦席称为奠席,除上奠外,其他行礼都在其上

农村白事礼节如下:(缺少可以提出,以后补充) 三鞠躬: 发生在关系不太好或者平辈份的人之间。 一礼四叩: 属于实在不会行礼者可选择,跪拜乃对死者的尊重表现。 具体:行一礼,叩四个头,哭,串灵,破孝(孝带、孝帽)之后起身再行一礼。 三跪九叩: 也属于最简单的礼节之一,关系一般或不会行礼者可选。 具体:行一礼,叩四个头,起身,再行一礼,上奠。转完物品完成上奠,回归下面原位,再行一礼,再叩四个头,伏地哭,旁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 三奠九叩: 礼意同三跪九叩,一般亲朋。 具体:要上三次奠,叩首九次(原地一礼,直接上奠,回后叩一,再上奠,回后叩二,再上奠,回后叩三,哭,起,串灵,破孝,谢礼) 勤九拜: 礼义一般,一般多用于姑父,姨夫,亲朋 具体:一礼,上奠,下,一礼,两叩,一礼三上奠,回后一礼叩俩头,哭,起,串灵,破孝,谢礼 懒九拜: 礼义同勤九百,姑父姨夫多选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

“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4)着孝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5)送汤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6)报丧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是中国的农村大省,农村丧葬风俗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关于安徽农村丧葬风俗的一些内容,供参考。 一、尊重和祭祀先人是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安徽农村,尊重和祭祀先人是非常重要的。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具有力量,需要得到敬畏和祭祀。因此,安徽农村在丧葬风俗中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和习俗。 二、丧事期间的禁忌和礼仪 在安徽农村,丧事期间有很多禁忌和礼仪。在丧家,人们必须戴孝,穿孝服,丧事期间不能举行婚丧嫁娶、祭祀、醉酒、吃肉等活动。此外,在安徽农村,人们还会为亡者烧纸钱、供奉水果、烛花和食物,以示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三、丧葬仪式 在安徽农村,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告别仪式通常在亡者家中或者临时搭建的丧棚中举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送别亡者,表达对亡者的哀思和怀念。送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从告别地送到安葬地的仪式,有时会伴随着舞狮、放鞭炮等。安葬仪式是将亡者的遗体埋葬在坟墓中的仪式,通常会有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前往墓地,进行祭奠和扫墓。 四、寿衣和陪葬品 在安徽农村,人们通常会给亡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一种纯白色的丧服,代表纯洁和尊严。此外,陪葬品也是农村丧葬风俗的

一部分。陪葬品通常是一些亡者生前常用的物品,比如衣物、鞋帽、食物等,以供亡者在阴间使用。 五、祭祀和纪念活动 除了丧葬仪式外,安徽农村还有一些祭祀和纪念活动。比如,每年清明节时,家人会前往墓地扫墓、祭拜亡者,祈求亡者在阴间安宁。此外,人们还会在亡者的忌日举行祭祀仪式,烧纸钱、供奉食物和烛花,表达对亡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六、尊重家族和乡土文化 在安徽农村,丧葬风俗也体现了对家族和乡土文化的尊重。农民在丧葬仪式中会邀请家族的长辈担任重要的角色,比如主持仪式、挂红布等。此外,农村丧葬风俗中还融入了一些乡土文化元素,比如民俗舞蹈、传统音乐等,使整个仪式更加庄重和独特。 总之,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中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体现了对祖先和亡者的尊重和怀念。这些丧葬风俗不仅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山东丧葬习俗

1山东省新泰丧葬风俗 曹平先告知您《新泰风俗——丧葬习俗》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区域农村的丧葬习俗可谓十分复杂,旧的礼仪和行拜是相当于部分年轻人都不懂,就是有点年纪的,家中有故去老人和亲人也得现学现卖。隔村三分俗,也就是说风俗不一样,这可能也与古时的齐鲁礼仪之邦有关。旧时新泰丧葬有停灵,戴孝,泼汤,入殓,出殡,下葬,圆坟,过一七,五七,百日,祭日等内容。 现在更重视,亲人去世,告知(请)家族人员前来帮忙,在去请执事客,举重头,厨师人员,到齐后与家人商量和决定出丧日期,然后安排报丧人员,安排赶集人员,租赁丧事用的炉子,凳子,茶壶茶碗,酒盅筷子,扎蓬的架子,碟子(盘子),预计多少个席,在谁家坐席。安排买烟.白布.和日常用品等。安排做衣服等。 出丧那天有治丧人员名单(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做好) 总负责人员: 执事人员: 内柜人员: 外柜人员: 领升人员: 安客人员: 厨房人员: 刷碗人员: 摘菜人员: 领客人员: 举重人员: 茶炉人员: 汤酒人员: 堂职人员:(负责酒席桌) 茶屋人员:

茶桌人员: 供转人员:(端菜) 看车人员: 家族人员: 女同志帮忙人员: 主要工作:撕三升。 缝香帽子。 缝孝衣。 裱鞋。 撕包头。 缝罩衣。 给去世者按民间风俗准备办理带走的物品。 事先没有做好送老的衣服,组织人员做。 停灵:就是将去世的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 泼汤(攉汤):就是去世者儿女们和送丧的亲戚到土地庙攉汤。 行拜:出丧那天来的亲戚要去世者“行”(九个头)。这个行拜当中礼节很讲究,是根据亲戚的远近而定“行”的礼节,有三升“行”,有承升(香帽子)“行”,有孝衣“行”,有鞠躬“行”。 入殓:要给去世者镜面。 出殡:亲人将去世者哭送到车上,事先安排人员护送去世者到火葬场火化。(来送丧的亲戚可以回去了) 下葬:就是火化后骨灰直接送到林上土葬。 晚上:帮忙人员坐席,家族人员伺候。(家族人员对明天圆坟和送进行安排) 圆坟:就是出殡的第二天,安排家族人员早上一早先到林上游坟,吃了早饭后去世者的儿女们和家族人员到林上圆坟。吃了中午饭,安排家族人员送去世者闺女(已出嫁)回婆家。 晚上承老:内外柜人员,举重头,执事客等重要人员在去世者家里坐席,称为承老。 守期:从一七到四七都烧纸,五七那天到林上烧(提前安排扎札彩), 五期那天《一》亲戚《二》家族人员《三》帮忙人员到林上上坟,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