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嵇康

竹林七贤之嵇康
竹林七贤之嵇康

竹林七贤之嵇康

摘要:魏晋时期(220-317),社会极其动荡,继而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期.两汉经学的地位被撼动,玄学兴起,人们从崇拜神开始转向名士崇拜,名士之风兴起。此时,人才辈出,嵇康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通才。但这样的人才却不为统治者所容,最终“坐事诛?,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名士;嵇康;嵇康之死;

近些年来,兴起了国学热,伴随而来的就是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再这些节目中,一些教授、学者讲得深入浅出,思想天马行空。这篇文章就是拨开重重历史,靠近魏晋朝。一步一步艰难地靠近嵇康。了解他的名士风采,看他的至情至性性格,看那个惨绝人寰的世界。进一步探究他的死因。

一、什么是名士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名士??以袁宏的标准,首先是谈选,就是清谈《老》、《庄》和《周易》,名士必须是出名的清谈家。……其次要有好风度。……更重要的是名士还要有脱俗相。?又?名士不必须奇才,但是常,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两个关于名士的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比较可靠,第二种观点恰好说明当时许多人因为许多人崇拜名士而附庸风雅,犹如猴子学人穿衣服罢了。?真名士自风流?。

二、嵇康的名士的风采

嵇康(224-263),?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也。其先人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銍有嵇山,家於其側,因而命氏?。?虞預晉書曰:康家本姓奚,會稽人。先自會稽遷於譙之銍縣,改為嵇氏,取‘稽’字之上,加‘山’以為姓,蓋以志其本也?。两者对嵇康姓氏都有争议,而且是以仇迁。可见嵇康家并不是大仕族。其父嵇昭,当过曹操管理粮食的小官,其兄嵇喜当过太仆和扬州刺史。嵇康与魏氏通婚,拜为中散大夫。当时的名士多为大仕族人家。嵇康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成为名士。他成为名士中的名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好风度

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评兴盛起来,这时的人物品评虽是为政治服务的,主要用于官员选拔,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上了自己的审美。此时,人物的风度成为名士的一个标准。许多名士的精美样貌,风度都被不同程度的记载在历史中,名士风流成为一种理想的风度为世人追捧。在人们的审美中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的可谓一个标准的美男子,风度翩翩,天然不自己打扮。这是他成为名士的一个外在原因,契合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二)嵇康谈玄

玄学是当时符合环境而兴起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在大一统政权的崩溃中,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已不再是唯一正统的观念,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曹操三下求贤令?唯才是用?一个人之中才性,广招名士,为己所用便是其中表现。它已经打破了两汉以来用人重?孝?、?仁?等评价标准。人们的思想变得多元,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世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理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建安年间(196-220),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他们处在东汉末年的动荡之中,政治热情高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不朽留名。反映在诗歌中如曹操《长歌行》,曹植《白马篇》。在动乱中,一些名士死于战争,有些遭到政治迫害,这时的仕人渴望人生长久。这种思想有三种结果:一是即使行乐;二是服食求仙,追求长生不老;三是归隐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但这时已经开始注重人在世间的个人需求,追求自由、个性。到了正始年间

(240-249),玄学运应而生。名士开始大范围的讨论玄学,并成为名士标准之一。例如,在洛阳,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何晏与王弼谈玄,钟会和荀融、夏侯玄参与其中;以?竹林七贤?为中心,阮籍与王戎谈玄,山涛、阮籍和嵇康谈玄,向秀注庄子。?老庄任自然这一点上无疑给重个性、种感情、重欲望的风尚找到了理论依据?。

?所谓玄学,就是玄虚之学?这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谈玄,在这时因为正它的虚无缥缈,便可以避祸。阮籍的谈玄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曹魏集团的钟会与他交谈,以便引出他的政治观点,抓其中的把柄,降罪于他。阮籍当然明白其中奥秘,?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不臧否人物?以求自保。

嵇康玄学思想中最出名的主张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指出的自己在不能任官的?七不堪?、?二不能?后总结?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自己志在?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鸟鱼,心甚乐之?。他反对当时司马氏以伪饰的名教治天下,主张返归自然,这便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不受社会的约束,与自然相亲近,在自然中从容优游。这便与庄子回归自然的主张相一致。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下便有了?竹林之游?。?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七贤相与游玩,吟诗作赋,嵇康《酒会诗七首》、《古诗十四首》都有记叙。如《酒会诗七首》(其二):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竿,优游卒岁。其次,就是他的养生论。他的主张是去欲,,实质是把欲望降低到最低需求上,是一种自我抑制。这与他二十年?未偿见其喜愠之色?相一致。具体养生事项上他认为:要形神皆养,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十分重要;养生要防微杜渐。对于养身的每一件小事都要重视;养生持之以恒。对于养生嵇康还身体力行,亲自锻铁。对于养生他有专著《养身论》,与向秀辩论的《答难养身论》。最后,嵇康还是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造诣是非高。著有《声无哀乐论》、《琴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段侧》,合称?嵇氏是弄?。

(三)脱俗的品相

李山教授认为:?脱俗,就是清逸之气,便是有‘风神’,有‘神韵’?,是有官位而不重视官位,放弃应有的政治责任。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在一个政治恐怖的朝代里,同统治者惨绝人寰,出仕会怎样,已有前车之鉴。孔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时,为?曹马之争?中何晏、邓飏、丁谧等名士被诛三族。嵇康有哪些脱俗品相呢?

嵇康性情怎样呢??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彈琴詠詩,自足於懷。?他有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和气度。是至情的认真。

嵇康的性情在对待朋友上展示得淋漓尽致。他与向秀的交往,只要想到对方,就会驾着马车去看望彼此,不管路途多么的遥远。在魏晋时候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千里的路程要走好几天,还要忍受羁旅之苦。向秀为了能经常与嵇康见面交谈,就搬到离嵇康家不远的地方定居,千里之交谈何容易。嵇康居贫,在洛阳郊外打铁,将所打的铁具送予邻人,也欣然接受邻人送的食物和酒。嵇康打铁,向秀就默默无语的帮他拉风箱,这也是一个天真的书生。阮籍出名的有?青白眼?,而嵇康是他青眼相加的人之一。阮籍丧母,籍对前来吊唁的人,白眼相加于礼法之士。有一天,当时的名士裴楷来吊唁阮母,按照当时的礼法,主人要先哭拜,客人跟着哭拜。此时,嵇康披散着头发,箕踞而坐,目光呆滞,裴楷施礼而去,阮籍没有任何表示。嵇喜当时任刺史,也来吊唁阮母,阮籍却白眼相加,嵇喜带着随从不悦而去。回到家中说起此事,嵇康听了,带上五弦琴和美酒来到灵堂,不语。阮籍见此起身相迎,青眼相加。两人边喝酒边弹琴,只听见阵阵琴声飘出,魏晋风流也从这里飘出,惺惺相惜的两人以这种方式送别阮母。

三嵇康之死

公元263年,嵇康被押赴刑场,临终之前?康顧視日影,所琴彈之,曰:‘昔袁孝

尼常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絕矣!’?关于此阳春白雪之曲,传曰:嵇康游于洛西,傍晚时分落脚于华阳亭,养身愉心之余引琴而弹。夜幕迫近,有客突然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畅谈音律、音乐等,见嵇康谈得时十分中肯,高兴之时索琴而弹,弹的正是此曲,曲调凄美、悲壮。后世相传,《广陵散》记录的是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后自刎的悲壮故事。他把这曲子传给嵇康,并要他发誓绝不传予其他人。

这么个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不为需要人才的统治者容纳呢?史书?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常得石髓如飴,余半與康,皆凝而爲石。又于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王烈认为他不和命,这是宿命论的思想。孙登则认为他是?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那嵇康究竟因何而死呢?那先来看看他被定的罪名:

1、与不孝之人结交,并为其辩护;

2、惑乱群众;

3、毋丘俭起兵,嵇康欲助之;

以下我们就来探究嵇康死因:

(一)时代原因

嵇康生活于223-262年间。公元226年魏

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睿登基,?曹马

之争?拉开序幕。明帝骄奢淫乱,大修洛

阳宫殿,他重用司马懿等一批非曹氏官

员,为其埋下了祸根。明帝病危之际托曹

爽和司马懿夹辅仅有八岁的曹芳,景初三

年,明帝崩,曹芳即位,年号正始。曹爽

毫无军事政治才能,但他是皇族宗族,借

此他在朝廷上独揽大权,基本上监禁了皇

帝,排挤司马懿,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剥

夺了司马懿军政大权。这时,曹爽集团权

力十分大,并且任用何晏、邓飏、丁谧等

一大批名士为其服务。司马懿避其锋芒,

以退为进,正始八年(247年),装病在

家,暗中招兵买马,收买人心,制造中伤

曹爽的舆论,让舆论有利于自己。李胜出

任荆州刺史,借机刺探司马懿病的真实状

况。司马懿心知肚明,拿衣服故意掉在地

上,喝水、喝粥流得衣襟到处都是,说话

口齿不清。李胜回报曹爽:?太傅语言错

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曹爽更加得意忘形。公元248年幼主曹芳在曹爽兄弟的陪伴下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迅速起兵展,占领武库,控制内城,屯兵洛水浮桥,送书曹爽。悉呈其罪证,曹爽图自己和家人性命,不听大司农桓范的建议?召集外郡军马,对伐司马懿?,投了降。这便是著名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诛曹爽、何晏等八个家族。?曹马之争?以司马懿胜利告终。后来,司马昭夺取了曹魏政权,并大力宣扬以伪饰的礼、孝治治天下,即名教。大量招揽名士,笼络人心。名士才华横溢,并且有威望,是治经纶奇才,可以巩固其政权。山涛就在这时出仕,平步青云,迁官时推荐嵇康代自己原来的官职。可见,嵇康生活的时代十分动荡,每个生命都是脆弱,易碎的琉璃。

(二)嵇康的个性与政权的对立

嵇康有一个过于认真,过于耿直的个性。他把自己完全与世俗的伪饰礼教,制约人的自由的规矩完全对立起来了。他与山涛、王戎不同,不想入仕;他与阮籍不同,不会妥协。在《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出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理想是?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涛绝交的同时司马氏集团绝交,在政治上,他孤立了自己。嵇康与吕安、吕巽是好朋友,吕巽奸污了吕安貌美的妻子徐氏。吕安准备休妻,再告发哥哥吕巽。吕巽请求嵇康从中调解,在嵇康的调解下,家丑不可外扬,吕安忍气吞声。可是,吕巽还是担心,便以不孝之名告发了吕安。嵇康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坚持为吕安便解,连累入狱,罪名:与本部孝之人结交,并替他辩解。但三国志记载:?又鐘會傳亦雲會作司馬隸校尉時誅康;會作司隸,景元中也。幹實雲呂安兄巽善于鐘會,巽爲相國掾,俱有寵與司馬文王,故遂抵安罪?。那钟会处心积虑的治罪吕安,陷害嵇康,他们有什么过节呢?《世说新语》:钟会撰《四本论》,始中,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思甚难,怀不敢出,于外遥掷,便回疾走。又《三国志》载:?鐘會爲大將軍所昵,聞康名而造之。會,名公子,

以才能貴幸,乘服衣輕,賓從如雲。康方箕踞而煆,會至,不爲之禮。康問會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有所聞而

來,有所見而去。’會深銜之?。钟会十分有才能,但道德方面还有所欠缺。钟会在文帝面前诋毁嵇康道:?‘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爲慮耳。’譖曰:‘康欲助毋丘儉,賴山濤不聽。昔膂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純風俗’?。唐人用谮,可见这是个?莫须有?的罪名,谮在《现代汉语大字典》的解释:诬陷;中伤。嵇康因才高,在被杀时,三千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赦免嵇康,任他为太学师傅。但这也突围他加了一条祸乱群众的罪名,因为统治者要以他的死对其他名士杀一儆百。

(三)嵇康哲学思想的不完善

?这样一个玄学人生观,作为维系个性自由来说,它是意义重大的,但是由于它没有解决个人对社会承担责任,它之注定为社会所摈弃,也就势在必然?。?嵇康的人生悲剧也可以说是玄学理论自身的悲剧?。

对嵇康的简单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让更多的人开始自己博学的研究,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热的研究,被牵着鼻子走。[1]房玄龄登撰.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衍二刘传第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G].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刘义庆.世说新语.[G].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5]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

[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子都丘明等著.正说魏晋南北朝.[I].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 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 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 野的惨象。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导读: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竹林七贤的人物历史典故 一、山涛 山涛字巨源,似乎这名字就设定好了他一生,无论是文化造诣上,还是官场政治上,他都是当得上“巨”之一字:身处竹林列七贤,近居庙堂为高官。就连识度——见识气度也绝配那“巨”字,他的妻子在把他和阮籍、嵇康比较时便说过:“你的才气不及他们,但识度胜之。” 他是竹林七贤中第一个真正走出竹林和司马氏合作的人。毋庸置疑,他受到的压力绝非常人所能接受。嵇康当时便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名道姓,直接把山涛贬为一介屠夫,说他自己的手占满了血腥污秽还要拉别人一起操刀。朋友的不理解和怒责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想必更痛苦的还是山涛他自身的挣扎和矛盾。毕竟能和阮籍、嵇康这般人走到一起的必然不是那只顾追名逐利的俗子。 应该说山涛是挣扎过的,是选择那些隐逸的生活和出色的好友,还是选择民生、国家和功名?山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要求他

必须放低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能与之融合而处,不复竹林中把酒闲散的情调,也不及与好友挥琴长啸的自在。官场之中有太多尔虞我诈,他小心翼翼的同时要挣扎着接受那些肮脏。 对于山涛,我们是不够资格责难他的。他虽终向浊世妥协,但他不同流合污,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他做到了;虽然嵇康罹难,官居高位的他为求自保而沉默,但嵇康死后却能将嵇康之子视为己出,不管是不是出于愧疚,都是难得的。就连嵇康自己都对嵇绍说了“有山涛在,你就不是孤儿”这样的话,可见他最后终究是原谅了并了解了山涛。连嵇康都已释然,我们又何必总是耿耿于怀? 总是会把山涛和薛涛弄混,不过这两人均是有才,又同为无奈屈协于浊世,一个是可爱的男子,一个是可爱的女子,有时候会想,他们若生在同一时代,可否作令人羡煞的比翼,连“洵美且异”的连理?又是怪念头。 二、王戎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多么灵动精巧的话。有妻如此,王戎是有福的,更不难看出,他同他妻子一样,是个灵动精巧的人。 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王戎选择的不是加官晋爵、争取功名,相反他做了个商人。巧妙而矛盾:一边是社会顶端的知识分子,受人尊敬;一边又是社会底端的商贾之辈,受人鄙薄。甚至连娶妻也不娶书香门第的女儿,反娶商贾之女。我忍不住要猜测这是不是他对整个世俗的

最新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法 竹林七贤顺口溜记忆:二阮嵇康向山流亡。 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阮咸(二阮)、嵇康(嵇康)、向秀(向)、山涛(山)、刘伶(流)、王戎(亡)。这七人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由于喜爱在一处竹林下把酒言欢而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生活于统治者独行专断的年代,血腥残酷的统治使得他们无法直抒胸臆,只能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来隐晦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的才华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魏晋之年,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政权斗争,社会处于极其动荡的状况,民不聊生,文人墨客们不仅没有能施展才华和抱负的优良环境,而且在乱世中身如浮萍,要时时担忧能否保护好性命,于是他们只能用饮酒、设宴的方式

来消解苦闷,从虚幻的境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竹林七贤便是那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巴金老爷爷,也解决了生字词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海上日出》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齐读,后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日出么?在哪里见过? (生:见过。/生:在电视上见过。/生:在自己家里的小院里看见过日出。) 2、教师:你觉得日出景象怎么样?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很漂亮,很美丽。/生:日出的时候,太阳周围的云都是红彤彤的,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并不耀眼,可是过一会再看就非常刺眼了。) 3、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么谁在海上看过日出? (因为本校地处内地农村远离大海,所以许多同学直摇头。) 4、教师:都没有是吧,那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 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再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能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绘日出景象的?分别有几段对应? 板书(日出前2、日出时3、日出后4、5) 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下面我们看看第一段..........第一段寥寥几句话简单精炼的给我们交代了什么? (时间:天还没亮/地点:在海上/事件:看日出/环境:四周非常静) 师:“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不是一次、经常、多次看日出) 师:对,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为下文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埋下了伏笔。 师:作者“我”是怎样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生:作者之所以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是因为“红霞”——“越来越亮”,作者凭感觉和经验,知道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所以“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师:此时此刻的作者是什么心情啊? (生:着急、激动、兴奋、急切、喜悦……)

竹林七贤——论文

超越名教,追求自然本性 ——“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 内容摘要:文人集团——“竹林七贤”在思想、生活态度等方面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特点。阮籍与嵇康在思想、文学、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 献,但相较之下,嵇康才是这一名士集团的精神领袖。 关键词:老庄思想名教儒学“竹林七贤” 大约在正始四年(243年),嵇康退隐山阳,结交一些隐士为友。先后结识山涛、阮籍、阮咸、向秀、王戎、刘伶,共为七人,因相聚于嵇康生活的竹林幽居喝酒、纵歌,故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整体特征是崇尚自然、纵情任性,其轻时傲世的怪诞行为多为当时礼法所不容。而在这个以文相聚的“竹林七贤”则是以嵇康为精神领袖。 一.嵇康的任性与旷达 嵇康出生时期,活跃于思想领域的是以何晏等士人为代表的崇尚玄风的名士。 嵇康一直在追求一种宁静、恬淡、安闲自适的生活境界,这种生活不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无缥缈,而是怡然自得、悠闲雅心,如山间的风行者一样的轻捷、自在。这是当时的玄学思想在文人思想中的体现,也是崇尚玄学的思潮对世人的生活态度的影响。 选择这样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的定夺。嵇康在《卜疑》中提到二十八种处世态度,大致包括

为入世,“将近伊挚而友上父”,“进趋世利,苟容偷合”等;游戏人间,“傲倪滑嵇,狭智仁术”;出世,“苦身竭力,剪除荆棘,山居谷饮,倚岩而息”或“外化其形,内隐其情,屈身隐时,陆沉无名,虽在人间,实处冥冥”等。这二十八中态度,几乎包括了士人出仕处世就可能有的各种方式。而他最后选择了“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变不为利,仕不为禄,鉴于古今,涤情荡欲”。当然这些只是一些准则,并不是现实的生活方式。他此时对“返归自然”已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虽身处人间,尽管俗世纷扰,依然能够超凡脱俗、安恬闲适、淡泊如画,这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自然、旷达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容止》描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由心生,隐者心中自有着一种阔达、旷远,于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单著的风姿浑然天成,无需矫饰。 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诗气峻辞请,立意高远;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他精通音律,是著名的理论家与演奏家,他的《琴赋》、《声无哀乐论》在当时可谓是独树一帜。临死前的一曲《广陵散》,奏出的是悲愤,也是从容与慷慨,是令后人仰视的凄历傲骨。《声无哀乐论》阐述的是自然与回归,这些思想与道家玄思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当时的玄学思想以及作者的老庄思想在文本中的反映。先秦时道家就有“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诗词讲解: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含答案)全国通用

第 22 节.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 一、本集提到的知识点: 1、魏晋风度:又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骨)。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 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 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 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后世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 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 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 矣!" 其来源有两种说 法: (1)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唤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2)《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

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二、课后练习: 1、“竹林七贤”是指。 2、魏晋名士都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答案: 1、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2、率直、任诞、洒脱、自由(意思对即可)

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人的主体(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冲击下,终于垮台。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本书不同意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艺术东西。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时代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确乎有一个历程。它开始于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那么,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怱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

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二)嵇康

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二)嵇康 二嵇康:拄着一根傲骨上路 今年6月,高温一直笼罩在洛阳盆地。麦收过后,偃师市首阳山镇石桥村南面的一块地里种上了玉米。 这里曾经是刑场,曾经是魏都洛阳的东市,1700多年前,嵇康在这里赴死。当我站在这里举目四望,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的刑场是何等模样,那个供嵇康从容弹琴的平台又在哪里呢? 只有骄阳下的玉米苗,由于无风显得很安静;只有嵇康的故事,由于惨烈而余波难平,久久地在我心头回荡…… 一 嵇康,你莫怨洛阳 现在的洛阳人,在向外地人介绍洛阳的时候,他们面带笑容,会说这个城市曾是十三朝古都,很乐意说起她的过去。然而,我知道,嵇康,你最不愿提起你所生活的魏晋时代,也最不愿提起当时作为都城的洛阳。 那个时代的寒冷,使人们不敢轻易说话,因为刚刚说出的话,很可能会被冻在半路,成为告密者随时捕捉的把柄。 而就在那个时代,你出现了,你来到了洛阳。 你什么也没带,一身傲骨,是你唯一的行囊。 你来到都城,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弄来一把大锤,叮叮当当地打起铁来。可当时你已经名满天下了,有着高贵的节操,写就一流的文章,而且身材伟岸、相貌俊美,人们说你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你的好朋友山涛这样形容你:“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叔夜,是你的字;“独立”,是你的人格。 那真是洛阳一景:你打铁时,为你打下手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他安静地坐在一旁为你拉着风箱。炉中的火尽情地燃烧着,你赤裸着上身,肌肉一块儿一块儿地紧绷着,怕是比当今的影星施瓦辛格还酷。你就那样站着,站在一片惊讶的赞叹声里。 到了景元一年(公元261年),曹魏政权又一次遭到重创,妄图篡权的司马昭,竟然杀了曹髦。为避弑君罪名,取得舆论支持,司马昭欲拉拢你来装点门面,于是指派山涛动员你从政。 你与山涛,是多年的好朋友。他知道你不愿为司马氏装点门面,只好说自己身体不好,想退居二线。他知道,只有你才有资格来接替他的官职——吏部侍郎。 这是个很大的官职,要是别人,早就趴下给山涛磕头作揖了。但你一听,觉得山涛此举多余。你说:“我不愿做官,你非要推荐,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你愤怒了,觉得受了侮辱,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断交,不再做朋友,同时也拒绝接受这个官职。 你在绝交书中说:如果我做官,就等于手拿屠刀,会沾上膻腥的血迹,实在龌龊得很。你的话,山涛尚能理解,但却深深地刺痛了司马昭。 你还说“非汤武而薄周孔”,本来这是你蔑视封建礼教的宣言,并无特指。但司马昭心虚,因为他擅立皇帝,并以周公摄政自居,还想通过“汤武革命”改朝换代,所以他认为你的话隐含攻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 且说你之为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若发现谁是小人,就会马上与之决裂,绝不含糊。你的决裂方式,就是大大方方地写一封绝交书,把态度摊在桌面上,从来不搞小动作。但正是这种光明正大的举动,使你屡遭别人暗算,结果断送了性命。

竹林七贤之——阮咸

竹林七贤之——阮咸 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 琵琶之父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琵琶”大约出现在我国秦朝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有如行云流水,泉水叮咚,听起来清耳悦心能陶冶人的性情。阮咸除了演奏和制作,也精于作曲,属于音乐全才。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出自他手。由于他在琵琶上的演奏和制作上的精深造诣,后世把琵琶也就称为“阮咸”了,而“琵琶”这个名字,就让位给了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首诗一世情,一曲琵琶弹尽人间悲欢离合,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不尽的伤心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课谐音记忆法wps

第二课谐音记忆法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历史中的朝代、政权、历史人物等; 2.掌握运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化学中的系列元素; 3.掌握运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地理中的地名、河流、平原等名称; 4.掌握运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外国人名、地名等。 一、运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历史知识 谐音记忆法是指利用知识在发音上的相同或相似来快速记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普遍的应用。 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会学到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陆续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这五个政权如果一个一个单独记忆,比较费劲,我们可以把它合成一句话:梁唐晋汉周,再用谐音处理:凉糖进汗粥——把冰凉(梁)的糖(唐)放进(晋)让人冒汗(汉)的热粥(周)里,这样很轻松地就记住了,并且不会遗漏。 再如历史中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我们就可以谐音成一个小故事:凄楚的燕子在寒风中找寻可以安慰它的亲人,即:凄(齐)楚(楚)的燕(燕)子在寒(韩)风中找(赵)寻可以安慰(魏)它的亲(秦)人。只需记住这短短一句话,战国七雄就被存入脑海了。 再如记忆1936年“七君子事件”中的沈君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7人。我们可以首先提炼他们名字的

第一个字,为:沈、邹、李、沙、史、章、王,为了谐音的需要,可以排列为:章王李邹沈沙史,进一步可以转化为:章(张)王李邹(赵)沈(沉)沙史(石),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 用谐音记忆法记忆一连串的地名也很有效果,以我国六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开封、洛阳、杭州为例。 我们可以这样记:东南西北的古船全都开航喽! 即:东南(南京)西(西安)北(北京)的古船全都开(开封)航(杭州)喽(洛阳)! 练习题: 1、利用谐音记忆法记忆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请运用谐音记忆法记忆“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提示: 1.可以先提取字头,之后再利用谐音:“寒流偶然发现三苏居然是王子”,即寒(韩愈)流(柳宗元)偶然(欧阳修)发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居然是王(王安石)子(曾巩)。 2.除了王戎的名字比较通俗外,其他6人的名字都不太容易记,可以通过谐音分别处理为:鸡糠、原籍、山桃、湘绣、原先和柳林,然后进行串联:鸡糠(嵇康)回到原籍(阮籍),发现山桃(山涛)和湘绣(向秀)在王戎的带领下,都在原先(阮咸)的柳林(刘伶)里等着它。

魏晋风骨与竹林七贤

魏晋风骨与竹林七贤 一、魏晋风骨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魏晋风骨对后世影响,特别是唐代诸公大声疾呼提倡“汉魏风骨”。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是有一定道理的。杜甫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再者,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二、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共7页

“竹林七贤”的“竹林”今何在 魏、晋迄今,“竹林七贤”的隐居游会之地究在何处?在历史界、学术界也曾有几种说法。唐、宋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定:该地就在今河南省修武县的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百家岩景区一带。 可是,一些游客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就百家岩景区现存的古碑碣、古石刻来看,似乎确实可证“七贤”在此隐居聚会;但如果把百家岩下那片二十多平方米的箭竹林与“七贤”联系起来,就大大地不可思议了。因为那片竹林既小且稀,将这样的“竹林”冠在“七贤”二字之前,也未免有些太牵强了。 是的,这些怀疑并非无稽之谈。眼前这片小竹林的确太小,说它是“七贤”聚会之地,难免令人生疑。但是从古籍记载来看,从民间的口碑相传来看,地处南太行之阳的修武大地,在历史上确曾有过绵亘不断、茂密青翠的大片竹林。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曾在此吟下“石坛高树映寒藤,闲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的美妙诗句;清代诗人薛所蕴也在此写下《漫步竹林》一诗:“缓步代严驾,适彼竹林游。林中绿荫浓,林下乱水流。当暑发清籁,爽气似新秋。缅怀七贤侣,托寄何悠悠。典午世多故,冥然忘百忧。”从以上诗句来看,金、元时期,直到清代,云台山下的竹林还是颇具规模的。 一 历史上的修武竹林为何如此广阔茂盛?这与修武的地势与水脉有着密切的关系。修武县地处河南省西北部,以南太行山与山西省为界,整个

地势比山西高原低两三百米,这就使得山西的地表水顺着南太行的千沟万壑流向修武,形成云台山千姿百态的瀑布。云台天瀑为亚洲落差最大的第一高瀑,瀑高314米,而它的源头,却是直通山西的一条山沟。雨涝季节,山洪顺沟而下,就形成了蔚为壮观、声若雷鸣的云台天瀑了。而当山西大旱时,这些山沟形不成山洪,云台天瀑就会水量骤减,甚至断流。 “竹林七贤”长期隐居游历的百家岩景区,其天门谷口自古就有一挂非常著名的大瀑布―天门瀑布,在云台天瀑未被发现之前,它在历史上已是名闻全国的大瀑布了。天门瀑布气势雄伟,声若惊雷,常年奔流,拍石打浪,被古人誉为小龙湫,是古代仅次于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的著名瀑布。它与百家岩半山腰涌出的明月泉水合二为一,顺百家岩天门谷流向山外的吴泽陂,就是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记载的长泉,是古代卫河的主要支流。明代文人姚椿曾著有长诗《天门瀑布歌》,极言天门瀑布的雄伟气势及丰沛水量。除了云台山、百家岩地区的山泉、瀑布外,地处修武县西北的青龙峡、峰林峡也是泉瀑众多,蔚为壮观。青龙峡之青龙洞有大泉,日夜涌流不息,成为古卫河的源头。 由于山西高原比地处豫北平原的修武县高出两三百米,所以它的地表水在流向修武云台山区时,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瀑布群。而它的地下水也沿着大倾斜的地势,从地下涌向修武,在修武平原上破土而出,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泉水群。历代修武县志记载的修武名泉,有县西部著名的灵泉,此泉在一广达数亩的方池内,有十多个泉头喷出地面,一年四季日夜不息,浇灌了县西部十几万亩良田,又是流经全县的小丹河之重要水源。在小丹河之北,东西一线上,又陆续分布着光河泉、土桥泉、楝树泉、白水泉、

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山涛(上篇)

在嵇康死后的许多年里,往事渐渐地封沉于历史之中,曾经拥有过的玄音,放诞,玄谈与饮酒,不复再有了。然而,在记忆的深处,一切不曾淹埋。那个存活的人,依旧记得那封无言的绝交书,那首畅快淋漓的广陵散,那些竹林中悠远的身影……一切依在眼前,犹在眼前,却有意无意地隐藏,随着洪荒如流的历史沉淀在苍茫里。那个存活的人,太单薄,也太无奈。人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活于世道里,而他的世道,太遥深,也太呼啸,死生无常,合久必分,悲凉凄怆,更兼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明澈,他惟有过着自己的生活,尽着自己微薄的所有。作为一个竹林名士,面对亡去的故友,面对远去的岁月,他犹如踏雪的飞鸿,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绳池怀旧》诗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这是一种生命有限,人生无常的放达。自古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无数的文人曾为生命的真谛所感伤,悲咏,哀悼。因此,留下了“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悲凉凄怆的诗句。而魏晋作为一个悲凉凄怆的时代,无疑是悲凉中的悲凉,凄怆中的凄怆。自东汉末年起,至隋唐一统,其中有太多的杀戮,有太多的亡灵,“孤魂号外野,千里无人烟”。因此,作为一个魏晋时代的人,更多了些流离失所,更多了些忧生之嗟。感伤,悲咏,哀悼,放诞,纵酒,玄谈,怀疑一切,探求一切,甚至破坏一切。以完成独立个体,实现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他们以悲天悯人的胸怀恒立于寰宇之间。 无论世道何等的不堪,无论战事何等的频繁,人总要存活,而且是一如既往的存活,所以自觉的人,贴近宇宙,明了天地万变,恒化无常;明了人世虚无,生命短暂。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阮籍“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些纵使有时代行进的必然,儒学大一统的破坏,玄学盛行,世事杂沓,名实相争的外化,但是,时代的悲凉,人的自觉终究反馈在人个体身上。所以,名士总在寻求一种心灵归遁和解脱。或是自然,或是名教,或是建功立业,或是放任山水……都有他们灵魂寄托所在。所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是千百年来文人心绪的一个徘徊。而那些治世儒学出身的人,乱世先忧后乐的人,魏晋“自然名教相通”的人,尤为如此。而山涛作为一个竹林名士,好老庄而杂以儒术(或者更确切的说好儒术而杂以老庄),他的心绪犹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竹林七贤中最年长的一位。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然而,少有器量,介然不群。山涛与阮籍、嵇康、吕安、向秀等人结为竹林之游,原系着名士的知心和乱世的归遁。《晋书》本传写道:山涛“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大凡名士的交往合则来,不合则去——竹林七贤在交往中有着各自的通脱和随意,所谓:“君子和而不同”。竹林七贤均好《庄》《老》,均能饮酒,均为性情中人,但各有各的自在,各有各的取向,重于神往而非形往。山涛言嵇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是一种由衷的敬意;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也是一种由衷的敬意。因此,竹林之交是方外之交,竹林之游是方外之游,离、同、异、和均可。 均好《庄》《老》而言,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嵇康“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山涛“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向秀“雅好老庄”,“任率无为”。刘伶“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阮咸“一家尚道弃事”。王戎“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赏其要会”。但是,竹林名士有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阮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通过《世说新语》浅谈嵇康的人格魅力 内容摘要: 在魏晋士子中,嵇康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而是因为他的死,他以生命的代价使其人格和精神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丰神俊朗的外表,卓尔不群的气质固然让人为之感叹;他“博综技艺,丝竹特妙”的高超才华也让人欣羡;他“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绝世风姿也令人神往,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是他的人格;他“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将封建礼教踩在脚下,敢于“非汤王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大胆追求人性的自由,从而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当然,嵇康之死,尚不仅仅因为其性格,与他的身份也不无关系。他与曹氏家族的姻亲关系使之在司马集团眼中成了一个猎杀的对象,身份地位既在风口浪尖之上,内在性格又使其不愿委曲求全,不死奈何?一曲《广陵散》便是他在人间的最后遗响了。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气度非凡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绝对算不上辉煌灿烂,但却是一个让人怀念和向往的历史瞬间。因为,在那个短暂而苦难的时期,催生了一批美丽高贵、才华横溢的生命个体。正像刘诗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一书中所说:“这个时代是一种典型的二律背反:人对生活的要求愈是简约和无,生命本身就愈显得灿烂和美丽;个体愈有才华、美、风度,就愈要被残酷的消灭,而愈是在残酷的毁灭中,这生命的才华、美、风度就愈能达成不朽。在这里,生命和现实缔构成一种痛苦

的平衡,鲜艳的生命和黑暗的现实同时展示了最强的阵容。……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实的苦难,恰好促成人对外物的罢黜和对内在本体的发现和皈依,如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所显示的,这是一份在受难过程中所生成的鲜艳圣洁的精神之花。而嵇康和阮籍,则恰好构成其中两片最珍贵的花萼。……那么表现魏晋人的觉醒主题,表现在苦难现实中生展出来的任性的艺术情怀、自由精神、宇宙意识,集中体现在嵇康身上。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这种真诚、纯洁和高度都是罕见的,它直承庄学的纯净气质、澡雪精神,又不放弃人的感性生存与现实需要。” 本文拟就《世说新语》中所载的关于这个特立独行的生命个体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简单的扫描和透视,再现这一历史上的伟丈夫的人格魅力。 一、仪容伟岸的的嵇康 嵇康的外貌在古代也是一位美男子、伟丈夫。据《容止》第五则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所谓容止,指的是一个人的仪容举止。此条目大致意思是说嵇康身高七尺八寸,换算过来大概有今天的一米九一左右,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说:“潇洒端正,爽朗清高。”,也有人说:“如同树下清风,高远绵长。”而山公即山涛,嵇康的好友之一,也评价说道:“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的样子,便如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由此可见,嵇康的外貌确然丰神俊朗,气质异人。而在《晋书·嵇康传》中也谈到嵇康的外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余嘉锡在《容止》第十三则中解释:“土木形骸者,谓乱头粗服,不加修饰,视其形骸,如土木然。”据《颜氏家训》中记载,当时的名士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如此方能从容出入。而嵇康可谓当时名士中的异类了,整日蓬头垢面,不加修饰。但即使嵇康如此“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却依然让人称赞道:如萧萧清风,明爽俊朗;如凛凛寒松,高拔清峻;让人认为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此缘于何故呢?曾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外在表象,有时可以折射着他的内在品质。而我则认为,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也会影响他的外在表象。正是

肖临骏: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探析

魏齐王曹芳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以阮籍、嵇康为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诸人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修武县一带)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玄学清谈中心。他们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和人格理想,常聚于竹林之中,饮酒赋诗,弹琴啸歌,谈玄论道,肆意酣畅,世谓之竹林七贤。本文拟在研读七贤作品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魏晋易代之际的时代政治背景,对于七贤在玄学思潮的濡染下,竹林之游团体产生的原因、思想发展轨迹及其生命范式的意义进行探析。 首先,竹林七贤的出现与魏晋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始年间,在曹魏上层分别形成了以曹爽和司马懿各自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曹爽集团腐败奢侈,日趋衰微,司马氏集团日益强盛,野心勃勃。这两个政治集团长期互相倾轧,当时的一些士人感到无所适从,若其稍一不慎,涉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从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清剿曹爽政治集团的“典午之变”到甘露五年(260)高贵乡公曹髦的被杀十余年中,司马氏集团通过对反对者的血腥屠戮和残酷镇压,逐渐把持了朝政。 在此腥风血雨的政治氛围中,目睹司马氏集团屠刀上淋漓的鲜血,当时的士人心上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他们失去了前辈建安士人奋发扬厉、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常常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普遍对莫测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在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斗中,竹林七贤既不愿投向腐朽荒淫、奢侈没落的曹魏集团,又不愿追随凶残暴戾、阴险狡诈的司马氏集团。竹林七贤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两大政治集团的权力之争感到深深厌倦。为了全身远祸,他们选择了遁世,隐居于山阳的竹林之中。 在如此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竹林七贤的思想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的嬗变。竹林七贤在青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前辈建安士人激昂慷慨、高蹈踔厉的进取精神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阮籍的《孔子诔》云:“养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史作书。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其《四言咏怀诗》其六云:“嗟我孔父,圣懿通玄。非义之荣,忽若尘烟。”对于孔子圣明懿美通晓妙玄、轻视不合道义的荣华富贵的高贵品质,阮籍进行了由衷的颂赞,流露出对于孔子的景仰崇敬之情。然而,正始年间险恶的政治环境促使他们的思想由儒家为主转而为玄学为主。在他们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思想转化之轨迹。阮籍《四言咏怀诗》其十“微微我徒”,生动地反映了阮籍由入世到出世的思想转变过程。诗人早年时期研读圣贤之书,领悟治世“大猷”、“研精典素”,然而现实生活却与先贤往圣经典中之教诲显得格格不入。诗人命驾出游,所见景物使其认识到“盛年衰迈,忽焉若浮”,于是决定逍遥于世以求无尤。此外,《五言咏怀诗》其六十“儒者通六艺”、其十五“昔年十四五”及《东平赋》等,也反映了其人生态度由儒家的积极进取到道家的消极避世的转变历程。嵇康的《述志诗》通过对自身人生历程的审视,展现了其人生追求演变的历程。在诗中,嵇康自比作潜龙、飞凤、神龟,其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高远,期冀在大庭氏、伏羲氏这样的明皇盛世中有所作为。然而,现实中盛世难再,斥蝤蛙擅居尘寰,作者决心远世求仙,颐养天年。刘伶《北芒客舍诗》“泱漭望舒隐”,也揭示出刘伶早年的心态及其中后期变化之原因。夜半昏黑,星月无光,寒鸡孤鸣,落叶萧索,苦闷的诗人联想到附近山中埋葬的王侯公卿,人生当积极进取的念头油然而生。然而,现实的窘迫又使他心灰意冷,忧叹不已。 其次,竹林七贤的产生与七贤各自的社会地位、品性、审美情趣的相近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始年间,官方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夏侯玄均出身于世家大族。何晏在曹爽秉政时,曾任吏部尚书;王弼是王粲族孙,其先祖皆为汉三公;夏侯玄的祖上是汉代的滕公夏侯婴。较之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的显赫家世,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向秀、山涛诸人的先辈官位皆为低微,阮籍父亲阮为“仓曹掾属”,嵇康父亲嵇昭为“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山涛父亲山曜为“宛句令”,皆为下层官吏。刘伶、向秀的先人未见之史传。王戎虽然为世家出身,但他参与竹林之游时年龄尚小,后来才任职晋朝,位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