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教案完整版

橘颂教案完整版
橘颂教案完整版

《橘颂》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楚辞》的产生及艺术特点

3.深切领会《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思想品格及崇高精神

4.体会本诗所体现出来的咏物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二、屈原与《楚辞》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

2.《楚辞》

《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典型的楚国的乡土文学。到西汉时期,学者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仿作合编成《楚辞》,后人就把这种诗体称为楚辞,又因为其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而称这种诗体为骚或骚体,并以“风骚”合称诗经和楚辞。

3.屈原主要作品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进入了文人创作的时代。

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他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昏庸,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屈原诗作充分代表了楚辞的艺术特点:一是多用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华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二是长篇巨制,篇章恢宏;三是形成了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的楚辞体;四是多用“兮”字。

《九章》

《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有《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除《橘颂》外,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

《九歌》

《九歌》是吸取楚地民歌中的神话故事,以民间祭祀歌的形式写成的。有《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哀婉缠绵,

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的诗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天问》

《天问》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三、解题

选自组诗《九章》。

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五、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讨问题,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提出小组讨论时难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决。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5.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熟练的程度,直至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

(将课后练习作为作业让学生思考,是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师出示重点词句,学生解答

1.重点字词。

徕服壹志曾枝剡棘抟文章类

姱廓淑离师长置

2.重点句子翻译。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3.检查背诵。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字、词、句,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使学生养成勤背诗文的好习惯。)

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

3.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①读课文,从中勾画出描写"橘"外形的句子。

②将找出的句子进行归纳提炼。

叶一绿;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抟、精色、内白

4.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文章的后半段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5.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

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盼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三、内容简析

《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第1节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

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

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坚根、“绿叶”、“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品格及精神:

1. “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

2. “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品格。

3. “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修养。

《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

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2.独特的语言风格

《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五、拓展延伸

1.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追求崇高人格的诗人.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质?

(学生在此环节往往很活跃,很多学生都会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开话题,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2.选择一种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学习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六、翻译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枝儿层层,刺儿锋利,饱满的果实。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坚定不移的品质,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

【教学后记】

《秋颂》教案

《秋颂》教案 导语:《秋颂》为济慈所作的一首诗歌。济慈,全名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国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文章一:课题 秋颂 №12 教 学 目 标 德育 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智育 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美育 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关键 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鉴赏、讨论 教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新课导入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三、课文主题解读:面对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秋天,作者有感而发,抒写了一曲对秋天的赞美之歌。体现的对秋天的无尽赞美之情。四、诗歌导读: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3、仔细体

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4、诗歌重难点解析: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我们知道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5、写法简析: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拟人的修辞手法。 五、课堂巩固训练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文章二:课前预习:

屈原教学教案

屈原教学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 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 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 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 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 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秋颂教案2河大版

第15课秋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酡红、摄住、萧疏、澹”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陶冶自己爱美的心灵,锻炼自己发现美的眼力。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秋天给人以萧瑟,冬天给人以肃杀,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对秋天的描绘吗?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 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词,了解作者。 1、展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sà()爽shè()住juàn()顾秀yì() (2)解词: 萧疏 扰攘 闲云野鹤 明确(1)móu tuóliáo zhuódàn 飒摄眷逸(2)萧疏:稀疏,稀稀落落。扰攘:骚乱,纷乱。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2、作者简介:

江南教学设计

【中国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一等奖教案】 《江南》教学设计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马凡美【教学目标】 1、通过朗声吟诵,把声音和字面意思结合,读懂诗歌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情感 2、了解汉乐府相和歌辞的形式,学习用这种形式演绎新时代的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 体会吟诵的乐趣,渗透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体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了解江南的含义(1分钟)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体诗,诗名是——《江南》 2、出示中国地图。 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哪位孩子知道江南在地图上哪个地方?(师补充讲解:在我们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江南指的是这片地方: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一带,这里地势低,土地肥沃,水资源非常丰富,历来是美丽富饶的水乡。) 二、出示江南美景,引出诗歌题目(2分钟) 1、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水乡歌》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节诗歌。 4、美读题目:一到夏秋季节,一个接一个的水乡荷塘里,茂盛的莲叶,晚开的莲花,空气中洋溢着莲蓬的清香。咱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字——江南。 5、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看看诗中的江南吧。 二、读诗(18) (一)朗读诗歌(3分钟) 1、请孩子们翻开书108页,自己读课文,用普通话朗读调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反馈。指名读,齐读。 3、出示注释,哪位孩子能对照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呢? 4、明白了意思,咱们再读一读,读出停顿来。 (二)诵读诗歌(13-15分钟) 1、古诗是古人吟诵着创作的。学习古诗,自然要像古人一样诵读,才能理解诗中的真味。 2、出示标了音长的吟诵调 1)老师已经给每个字标出了音长,请孩子们按照音长吟诵一下,待会告诉大家,通过诵读,你发现了哪些吟诵规则?从诗中哪些地方发现的?(3分钟) 2)反馈、出示吟诵规则 3)请孩子们按规则吟诵规则再好好诵读一下,你一定会读得更符合诗歌韵律。 3、看到孩子们读得那么开心,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5分钟) 请你待会告诉大家,听了老师的诵读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哪些画面呢?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的? 1)老师示范诵读 2)学生反馈: A相机指导意思:

最新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体育颂》公开课教学设计 (2)

《体育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2、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4、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奥运会画面。 提问:这些画面都与什么有关?谈谈从这些画面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画面如:刘璇的体操,刘翔110米跨栏,竞走运动员脸上的汗水,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等等。 体育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美好的感受,被誉为现代“奥运之父”的法国人顾拜旦,就曾经热烈的讴歌过体育。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快速阅读课后信息窗。 二、学生展示 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体育颂》,在朗读过程中融进你们对于体育的切身体会和美好联想。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 猝然(C):突然;出乎意外。 晨曦(X):晨光。曦,阳光(多指清晨的)。 畸(J)形:生物体部分发育不正常。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有朝一日:将来有一天。 四、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你平时对体育的了解,为文章第3、 4、 5、6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补上相关例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体育的,写出内容提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以下九个方面赞颂体育: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材简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该文作为人教 版新教材编入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 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作为经典篇目的《故都的秋》更具 有领起、示范的作用,教学本文的关键是朗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所绘之景),感受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情。新大纲指出:“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 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表现力。”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定为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美文美读,重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是(展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流畅、简洁清朗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和学会如何鉴赏散文。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的一些表达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思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 景 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朱自清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通过美读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点燃其心灵的火花,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2、比较赏析法。鉴赏离不开比较。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得多了,见得广了,就有了鉴别能力,欣赏水平才会提高。 3、讨论法。这是阅读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 发现、判断、推理的能力。 4、情境教学法。通过画面、音乐渲染一种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意境。音美以悦耳, 形美以染目,情美以动人,意美以感心,学生既能领略情境的意蕴,又能受到多方面的感染 和教育。 〖教学设想〗 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散文的能力,我将按照审美的心理过程;借助多媒体进行点拔式赏 析阅读,品味郁达夫语言的独特魅力。以诗解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此我将整个教学 过程分为“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探究情缘——比较赏析——迁移训练” 六个部分。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橘颂》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橘颂》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徒()抟()揉() 徙()转()糅()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圆果抟兮(抟:) ⑵姱而不丑兮(姱:) ⑶廓其无求兮(郭:) ⑷梗其有理兮(梗:) 3.《橘颂》选自,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开创我国诗歌风格。 4.翻译下列诗句。 ⑴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⑵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⑶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5.诗人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 6.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部分:

竹 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②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注释:①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②倏:迅速、极快。 7.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②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③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古画竹的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它是。 9.画家的画意是由而产生的,这也说明艺术来源于。 10.“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理由是: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优质公开课教案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周年 1 ?通过倾听”活动,学会善于倾听”,筛选提取信息。(重点) 2 ?通过演讲活动实践,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演说能力。(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引学: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同学们,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北京2008奥运画面依旧宛若眼前,从这首歌中,我们能听出有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在召唤。这种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它是由“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提倡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一起听听他为奥运会这项伟大的运动会 在全世界推广的声音。 二、前置先学: 1?作者简介 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 —1937),是法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 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一生著有《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 育制度的改革》《英国教育学》《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体育颂》等著作。 2?文本链接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 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顾拜旦将自己的一生 贡献给了世界体育事业,他所弘扬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或奥运)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亚而得名。19世纪末由法 国的顾拜旦男爵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1896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就举办一 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过三次,分别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会期不超过16天。由于1924 年开始设立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习惯上又称为“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 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三、释疑导学: 1.快速朗读课文,说说作者这次演讲是以什么为中心的?主要内容包括几层意思? 讨论明确: 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课文内容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1 — 4自然段):回顾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详细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 第二层(第5自然段):阐明以全新的理念来重开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层(第6、7自然段):阐述自己关于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四层(第8、9自然段):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的感谢。 第五层(第10自然段):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秋颂济慈教案

秋颂济慈教案 秋颂济慈教案(一)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的内容。 2、体会诗歌中由丰富的意象产生的画面美及词汇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1、从诵读中体会诗的画面美及全诗的意境。 2、感受具有表现力的词汇及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根据诗句中丰富的意象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个学期大家刚来学校的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大家喜欢秋天么?为什么?大家的感受如此丰富,诗人也一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这一首《秋颂》表达出的对秋的赞美。 二.鉴赏全诗 1.有感情地范读第一段,标注拼音。注意蕴含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尽力想像相应的画面。读完后,讲述脑中出现的画面。 导入本诗的写作背景。 展示图片,与想像的画面比较,体会诗人描绘的秋景。 2.有感情地齐读第二节,回答问题:秋在这一节中是什么形象?什么形象伴着谷仓?什么形象看着徐徐滴下的酒浆?农夫:作者用拟

人的手法展示秋景。诗人在这一节里采用了犹如电影中跳格的手法,场景变幻很快,极有动感。 欣赏几张图片,形象体会意境。 3.听一段野中的秋声,说一下听完之后的心情。欣赏诗人是如何通过诗句来表达的这种感受的。在这一节里,他不仅动用了我们的 视觉器官,还唤起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读过这首诗后,仍感到余音 娓娓,绵缠不绝,给人以曲已终而意未尽之感。欣赏几幅画面,感 受词句表达出的意境。 三.活动:分组做画。以诗中一两个意像为内容画一幅画,不一 定要具体,不一定相似度高,只要有意境即可。选完成度高的一两幅,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四.作业:根据自己的感受,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 秋颂济慈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2、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不仅中国如此,外 国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由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写的 赞颂秋天的诗。 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鄂教语文《橘颂》教案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 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 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 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 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 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 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

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 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 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

《体育颂》教学设计

《体育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写11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掌握课文的叙述方法,具体通过几方面赞扬体育精神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觉体育运动的激昂。 4.激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自主搜集、整理有关奥运知识的资料,拓展阅读的外延。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掌握课文的叙述方法,具体通过几方面赞扬体育精神的。 2.感悟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的本质。 教学准备:有关于相关体育比赛的图片、规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导入新课。 《体育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国顾拜旦。他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他在1896-1925年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925年后任终身名誉主席。任职期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针对当时体育竞赛中的种种弊端,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在这篇文章中,他热情地讴歌体育,赞美体育能带给人的力量、坚强、勇气、美丽、成功、光荣、国家荣誉等。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近体育。 二、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板书词语) 猝然晨曦逾越畸形深思熟虑继往开来日新月异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三、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交流你们查找到的有关奥运和作者的资料,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 四、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 (课文应用高昂、激越、赞美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五、快速画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第二课时 一、讨论导入: 2008年奥运会刚刚过去,我想奥运会上运动员们精彩的一个一个瞬间,一定还留在你的脑海里。你怎样看待体育精神呢? 二、分段读课文,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赞扬了体育精神。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2.体育能塑造美丽。3.体育能体现正义。4.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5.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7.体

九下语文屈原 (教案)

《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 三 )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 四 ) 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 ) 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 六 ) 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 七 ) 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 一 ) 必知点: 1 .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 ( 1892—1978 )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 屈原简介: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 . 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2018-2019年语文A版第十册《体育颂》word教案

6 、体育颂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2、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3、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4、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查询关于作者顾拜旦及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准备与课文有关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6 、体育颂(第一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2、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教学难点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查询关于作者顾拜旦及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准备与课文有关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善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奥运会画面。 提问:这些画面都与什么有关?谈谈从这些画面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画面如:刘璇的体操,刘翔110米跨栏,竞走运动员脸上的汗水,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等等。体育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美好的感受,被誉为现代“奥运之父”的法国人顾拜旦,就曾经热烈地讴歌过体育。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快速阅读课后信息窗。 (二)、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 二、精讲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体育颂》,在朗读过程中融进你们对于体育的切身体

会和美好联想。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 猝然:突然;出乎意外。晨曦:晨光。曦,阳光(多指清晨的)。 畸形:生物体部分发育不正常。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有朝一日:将来有一天。 2、感知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六、巧练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板书:6、体育颂 娱卑耻悉培肌押患 6 、体育颂(第二课时) 课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与课文有关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善导 复习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 颂体育的,写出内容提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从以下九个方面赞颂体育: 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 2、体育能塑造美。 3、体育能体现正义。 4、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 5、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

2019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体育颂北师大版巩固辅导五十七

2019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体育颂北师大版巩固辅导五十七?第1题【填空题】 根据解释填写四字词语。 ①脸上放出光彩,形容精神饱满或身体健康。______ ②没有能比得上(多指褒义)。______ ③深入细致地考虑。______ ④比喻名誉、威风等完全消失。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①我们要积极的面对生活,不能稍有不顺就自甘堕落。______ ②生活的真谛在于寻求不断进步的欲望。______ ③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慎重考虑。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______ ②如不为此,敏捷强健有何用?______ ③体育,你就是乐趣,你就是进步,你就是和平。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他这种卑______(bēi pí)劣的行为是大家所不齿的。 ②你们不要被他的诡______(wěi guǐ)计所蒙骗了。 ③这件衣服妈妈穿上真的很称______(chēng chèn)心。 ④我们希望孩子们都能茁______(zhuó chū)壮成长。【答案】: 【解析】: ?第6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成功就是翻越远方的大山 刘翔 很早就知道阿兰.约翰逊的名字了,我想每一个练跨栏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就像踢足球的人知道贝利,打篮球的人知道乔丹那样。 刚练跨栏那会儿,根本就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必须承认,他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偶像,在我看来,他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我到山脚下的那一天都遥不可及,更别提要翻越这座大山了。 2001年,在埃德蒙顿举行的国家田径锦标赛上,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我和约翰逊的第一次碰面。 很遗憾,那时的我还略显稚嫩,虽然说跑了13秒51,基本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但这个成绩摆到世界的范围来看,就显得太普通了。也正因如此,我没有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那风驰电掣一般的速度。那次他得了冠军,成绩是13秒04。我暗暗地问自己:“刘翔,你将来能和他跑得一样快吗?” 2002年,我参加了希腊雅典举行的国家室内田径锦标赛。那是我第一次和约翰逊肩并肩地站在跑道上,是我和他第一次同场竞技。但真的是很遗憾,那次比赛,我在跨越第二个栏的时候,摔倒了,没有完成比赛,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约翰逊的背影。 随着我的成绩渐渐提高,出国比赛的机会也多了起来,而进入决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我和约翰逊面对面“过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回首那段经历,我自己也禁不住有些气馁,整个2003年,我和约翰逊大大小小

八年级语文上《橘颂》精品教案鄂教版

橘颂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下教学模式进行: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字,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精读全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在讨论、交流时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 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2.掌握诗歌朗诵技巧,通过朗诵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把握橘树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对橘坚贞品质的赞美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

现的人生追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树的这种奇异特性本是一大遗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谗被疏时,以南国的橘树作为自己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咏物名篇一一《橘颂》。 2.介绍屈原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通过教师的导入和介绍,可以渲染气氛、加强体验、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l.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意语气。 2.由学生提出应该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且进行范读。 3.同学们根据朗读标准进行点评,教师适当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中的词句,为疏通文意做准备) 三、学习课文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查找工具书,试着理解课文,疏通文意。将自己无法解决的字、词、句划出来,在小组讨论时解决。 2.分小组讨论,逐段翻译课文。四人一组,由一人负责翻译全文,其他三人边听边记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讨论时,学生将阅读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与小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

体育颂教案

《体育颂》教学设计 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教的六年年一班共45人.某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并富有个性化,但大部分学生语感和自读自悟的能力有待加强,仍需教师的引导。本篇诗歌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且语言缺乏儿童化,诗歌含义比较深远,对于四年级学生阅读起来比较有难度。同时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理解诗歌内容也比较困难。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比较特殊,诗人是站在历史和哲学的高度抒写了奥林匹克运动崇高的形象,始终不渝地渴望复兴,并且高扬奥林匹克思想;希望不受国家、地区、民族和宗教限制,奥运会赛场上永远都能真正展现团结、友谊、公正、进步、和平的情景。这也正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希望和追求的。需要学生课前找相关奥运会精神的资料作为学习前的铺垫,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体育颂》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全篇由九段文字组成构成,每段均有“啊,体育”开篇,使全文结构清晰、工整,读来宛如赞美诗。但由于此文是译文且文章语句凝练,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其深刻句子的含义上存在着难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2、培养学生理解课文语句的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 3、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领悟体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体育的主旨,领会奥林匹克的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3、领悟体育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导入单元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母亲河这个主题单元,长江,黄河气势浑宏,雄壮豪迈,那浩瀚的气息令我们荡气回肠。你们会不会为你们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今天咱们将进入第四个主题 单元——体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上体育课吗? 生:…… 师:那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体育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

秋颂教案

课前预习: 1、“文为心声”,了解两位作者及其作品,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2、掌握两篇文章中的生字词,完成《助学》“学习测评”1—3题;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将两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3—4遍。 相关课程标准: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学习抒情方法的多样化; 2、体会两个维度架构文章的方法:视觉、心灵; 3、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 评价任务: 1、引导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层层深入探究文本,从而获得赏析 诗歌的经验,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包括行文思路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丰收、对落叶的观察和感受角度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构建拨动心弦 秋天的景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断重复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人的心灵却是无限多样的,所以面对秋景有刘禹锡、毛泽东的气宇轩昂,有杜牧的哲理启迪,有马致远的肝肠寸断,那么在济慈和贾平凹笔下秋天又被赋予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文章。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诗人丰富多彩的个性,成就了这些诗文的永恒,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激发兴趣。 二、美美的听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我们这次课上听三遍: 第一遍,整体感受。在听诗的时候,要想象诗的画面之美。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静听) 第二遍,理解诗中的形象,即意象,听整首诗的意象是怎样和谐的组合在一起的。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静听) 第三遍,进一步感受诗中那种收获的快乐,边听边读,跟着画面,跟着配乐来读。 (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之一生跟读) 三、美美的品 品什么呢?咱们给它一个术语叫“妙点揣摩”,即这首诗歌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美点?有什么样的妙点?大家自由自在的揣摩,你认为它的某一词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某一组意象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情感比较好,总之你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准备一下,用笔画一画,然后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意在体现学习的梯度,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筛选信息,在自

17《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 ) 罪孽.(niè )鞺鞳 ..(pái huái )稽.首(qǐ) ..(tāng tà)徘徊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 第1 页共2 页

秋颂济慈教学设计.doc

秋颂济慈教学设计 《秋颂》是济慈写的一首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秋颂》济慈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秋颂》济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2、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由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写的赞颂秋天的诗。 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 面对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秋天,作者有感而发,抒写了一曲对秋天的赞美之歌。体现的对秋天的无尽赞美之情。 四、诗歌导读: 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仔细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 丰收与成熟繁忙与喜悦 果实累累粮仓奔忙 果枝弯弯田沟酣睡 果仁清甜田中拾穗 好花常开等待果汁 4、诗歌重难点解析: (1)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我们知道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 5、写法简析: (1)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2)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节用第二人称------你,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 五、课堂巩固训练 《秋颂》原文阅读推荐: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橘颂》教案 鄂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橘颂》教案鄂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楚辞》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诗文大意,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 5、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咏物诗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和作者寄予诗中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二、提问预习(小组讨论积分) 1、本诗选自(),作者(),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风格。代表作有()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 ⑵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 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 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 ⑸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 ⑹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 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

⑻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 三、师范读课文、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诵读领会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大意。(小组讨论) (明确)天地间嘉美的桔树,适应南方肥壤沃土。禀受天命不可迁植,只肯永远生地南楚。根深蒂固难以迁徙,专心致志坚定不移。叶儿碧绿花儿素结,繁枝茂叶令人欣喜。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圆圆果实挂满树枝。青果黄果色彩斑斓,纹理花色灿烂绚丽。皮色鲜明内瓤纯洁,犹如君子担当道义。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形象脱俗美丽无比。赞叹你从小立志,与世俗迥然有异。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多令人惊喜。节制自守虚心谨慎,始终不会犯过失咎。秉持美德公正无私,可也天地一样不朽。我愿与你生死相交,相与为友天长地久。淑丽端庄终不淫逸,生性梗直知情识理。年龄虽小却品高洁芳,堪作兄长可为我师表。品行高洁好比伯夷,树立楷模千古光照。 总结: 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作者认为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