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十)分析法和综合法十、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与综合都是思维的基本方法,无论是研究和解决一般问题,还是数学问题,分析和综合都是最基本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本是两种思想方法,但因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

1.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整合,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研究数学概念和性质时,往往先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和要素进行考察,再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对象,形成理性认识。

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在经常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如认识等腰梯形时,可以从它的边和角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再从整体上概括等腰梯形的性质。

1 / 7

数学中的分析法一般被理解为:

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追溯到产生这一结论的条件是已知的为止,是一种执果索因的分析法。

综合法一般被理解为:

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定义、定理等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或推理,最终证明结论或解决问题,是一种由因导果的综合法。

如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可以由问题出发逐步逆推到已知条件,这是分析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求出所需答案,这是综合法。

再如分析法和综合法在中学数学作为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应用比较普遍。

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数学学习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思想方法。

2.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重要意义。

大纲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推理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如在解答应用题时重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先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条件又需要什么条件解决,这样一步一步倒推,直到利用最原始的已知条件解决。

---------------------------------------------------------------最新资料推荐------------------------------------------------------ 这样分析了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后,再利用综合法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再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对各种统计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虽然新课标并没有明确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推理能力方面仍然提出了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分析能力不仅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其他一些思维能力的基础。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等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课标时代仍然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3.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具体应用。

如上所述,分析法和综合法作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首先,在四大领域的内容中,无论是低年级的数和计算、图形的认识,还是中高年级的方程和比例、统计与概率,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有较多应用。

3 / 7

如数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就是一个先分析再综合概括的过程,先一步一步地学习法则的不同方面,再综合概括成一个完整的法则。

其次,在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判断和推理证明等方面,分析法和综合法也是无所不在。

如在进行一个概念或者性质的判断时,必须先进行分析,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4.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教学。

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课标时代仍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学习一般的数学概念和性质时注重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学生往往经历先分析再综合的过程,即先认识局部特征,再从整体上认识或者形成抽象概念的过程。

如图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操作和直观初步感知图形的一些特征,到了第二学段,可以从整体上认识或者抽象成概念。

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二,在解决问题时注重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运用。

简单的问题,往往直接应用综合法便可解决;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运用。

分析法从问题出发逐步逆推,便于把握探索的方向,综合法的

---------------------------------------------------------------最新资料推荐------------------------------------------------------ 思维具有发散性,能够提供多种策略;把二者结合起来,便于根据已知条件提供向问题靠拢的策略,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案例 1:

一件衬衫的标价是 150 元,现在因换季按标价打八折的优惠价出售,还能够在进价的基础上获利 20%。

这款衬衫的进价是多少钱?分析:

要想求进价是多少钱,需要知道进价加上获利的 20%一共是多少钱,进价加上获利的 20%等于优惠价,优惠价等于标价的 80%。

根据分析法找出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用综合法列式如下。

(1)进价加获利 20%一共的钱数:

15080%=120(元) (2)这款衬衫的进价是:

120(1+20%)=100(元)。

列成综合算式是:

15080%(1+20%)=100(元)。

案例 2:

食品店把 120 千克巧克力分装在两种大小不同的盒子里,先装0.25千克一盒的装了 200 盒,剩下的每盒装 0.5 千克。

这些巧克力一共装了多少盒?分析:

要想求一共装了多少盒,因为有大盒和小盒两种包装规格,已经知道小盒有 200 盒,所以要先求大盒的装了多少盒。

因为大盒每盒装 0.5 千克,要想求大盒装了多少盒,应先求

5 / 7

大盒共装了多少千克。

因为总共有 120 千克巧克力,要想求大盒装了多少千克,应先求小盒装了多少千克。

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小盒每盒装 0.25 千克和共有 200 盒,算出小盒装的千克数。

利用分析法找出了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即可用综合法列式解答。

(1)小盒共装的千克数:

0.25200=50(千克) (2)大盒共装的千克数:120-50=70(千克) (3)大盒装的盒数:700.5=140(盒) (4)一共装的盒数:200+140=340(盒) 综合算式为:200+(120-0.25200)0.5=340(盒) 案例 3:明明家有一些苹果和梨,苹果的个数如果再减少 5 个,就恰好是梨的个数的 3 倍。

如果每天吃 4 个苹果和 2 个梨,当梨吃完时苹果还剩 15 个。

那么原来梨和苹果各有多少个?分析:

要想求出苹果和梨的个数,一是要找出苹果和梨的关系,二是要求出苹果或者梨的个数。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苹果比梨的个数多,可考虑把梨的个数作为标准量来分析它们的倍数关系。

从题目的第二句话可以得出:

苹果比梨的 2倍多 15 个;从第一句话可以得出:

苹果比梨的 3 倍多 5 个。

---------------------------------------------------------------最新资料推荐------------------------------------------------------ 综合起来可以得出:

苹果和梨相比较,苹果减少 15 个是梨的 2 倍,减少 5 个是梨的 3 倍;所以,从15 个中减去 5 个,剩下的 10 个就是梨的个数。

.cn/yysjppd/ .cn/wmwz/ .cn/rbavpqvod/ .cn/wytcrjqw/ / .cn/rbrttp/ .cn/hrcxs/ .cn/rbhskbdy/ .cn/mtcs33dwzb1/ .cn /jthcdhqvod/ .cn/cdswqqq/ /zgsysp/

7 / 7

中小学数学很重要的20种常见思想方法

中小学数学很重要的20种常见思想方法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般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王凤楼镇中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1)《数学课程标准》的期待。《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稿)不仅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同时,还将“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2)数学教育专家的观点。(3)哲学角度的理解。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 2、关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必需性 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古往今来世人留下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有难的但也有容易的,所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只是中学、大学教师的事,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一种必需。 二、研究的价值: 1、在学生方面: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和分

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知识之中,这样就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孤立、零散的东西,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学习层次实现质的“飞跃”,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组织得很好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摆脱“题海”之苦,焕发其生命力和创造力。 2、在教师方面: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养成深入钻研教材的习惯,提升对数学的认识以及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更好的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目标: 1、通过调查,剖析当前小学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探索改进方法提供依据。 2、系统梳理苏教版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便利。 3、探索在教学中数学渗透思想方法的策略。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读完《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本书,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更系统和更全面的认识。知道了什么是数学思想,什么是数学方法,知道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知道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进一步提炼和概括,数学思想的抽象概括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操作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往往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的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数学思想方法如此严重,从这本书中还知道了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重视思想方法目标的落实。 教师在备课撰写教学设计时,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地位的目标呈现出来。而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总是进行渗透,并利用动词进行描述和评价,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精讲多练,急于把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按照考试的要 求进行训练,轻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和学习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害怕数学。我曾经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读过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从直观操作的详尽情境中抽象出除法概念的抽象思想,认识用除法符号表达的具有简洁性的符号化思想,体会用实物、图形帮助理解除法的具有直观性的数形结合思想,知道除法是一种严重的模型思想,体会在除法中商随着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思想。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肥东锦弘中学高中部公开课教案设计 2. 2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授课时间:2013.4.16下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15)班 授课人:赵尚平 一.教材分析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 新 课 讲 授 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思考:已知a ,b >0,求证2222 ()()4a b c b c a abc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山东省郯城三中高二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一

郯城三中个人备课 课 题 : 高二 年级 数学 备课组 主备人 王春生 课型 新授课 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 时间 2012年 月 日 分管领导 课时 1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 的思考过程、特点. 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准备: 1. 已知 “若12,a a R + ∈,且121a a +=,则 12 11 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2. 已知,,a b c R +∈,1a b c ++=, 求证:111 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若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则 12111 ....n a a a +++≥ 2n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已知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 分析:从哪些已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2. 练习: ① ,A B 为 锐 角 , 且 tan tan 3tan tan 3A B A B ++=,求证: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 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探讨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9-09-05T15:20:41.6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作者:邹琴 [导读] 在我国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当前数学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水平,对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思想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邹琴(岳池县兴隆中学校四川岳池 638300) 摘要:作为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是我国自数学科目出现后历经多代数学家不懈研究与探索所总结出来的一种思想文化,是十分可贵的。在我国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当前数学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水平,对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思想的形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207-01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基础的,它蕴含着许多与高等数学相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根据《课标》倡导的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1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所谓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称之为数学思想方法。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哪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给学生也不现实。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2.1符号思想 西方较早地在数学研究中引进了符号,十六世纪数学家韦达对数学符号作了很多改进,并且第一个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研究的重大拓展,奠定了符号代数的基础,后来大数学家笛卡儿对韦达使用的字母又作了改进。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乘法分配律(a+b)×c=a×c+b×c。就把复杂的语言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正如华罗庚所说的"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正因为如此,用符号表示就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与优越性。" 2.2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异同按某种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如整数以能否被2整除为例,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以自然数的约数个数来分类,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几何图形中的分类更常见,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网络,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渗透"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融进"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之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感知或直觉,但还没有从理性上开始认识它们。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之中。因此数学思想方法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结论推导的过程中,方法思考的过程中,思路探索的过程中和规律揭示的过程中等,要注意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概念、定理、性质、法则、公式、规律等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让学生经历发现、推导的过程,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3.2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渗透 在抓住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及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这些问题的精髓,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因此,时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既有条件又有可能,这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行之有效的普遍途径.数学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反复运用中,得到巩固与深化。 总之,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但是,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施华玲.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之渗透[A].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673-9884(2014)06-0068-03. [2]姜嫦君,刘静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A].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673-4564(2010)02-0106-03. [3]钱岳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实践与思考[A].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006-3315(2010).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之我见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之我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未来的数学课程体系是“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合理组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但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在小学阶段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落实教学效果中,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中,有意识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回顾整理中,有意识地画龙点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实行揭示概括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使用等有意识地点拨,不但能够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三)使用一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有意识地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落实等各个方面来体现,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获得和谐的统一。 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水平都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下面介绍几种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 (一)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理应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 单向性。 例1 :狐狸和黄鼠狼实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1/2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8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 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度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或2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1/2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或23/4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度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水平的表现之 一。 (二)类比思想。 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类比思想不但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得自然和简洁,从而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我们应该讨论一般化和特殊化和类比的这些过程本身,它们是获得发现的伟大源泉。” 如由加法交换律a+b=b+a的学习迁移到乘法分配律a×b=b×a的学习。 (三)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三角形能够按边分,也能够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准确、合理的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准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 构。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数学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不是内容的现代化,而是数学思想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数学思想的教学是基础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以上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小学教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虽然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1.符号思想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符号思想是将复杂的文字叙述用简洁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来,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数学符号和公式,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抽象的过程。在数学中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来表达大量的信息。例1:“六一”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蓝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能知道第24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书写简便的字母a、b、c分别表示红、黄、蓝气球,则按照题意可以转化成如下符号形式:aaabbc aaabbc aaabbc……从而可以直观地找出气球的排列规律并推出第24个气球是蓝色的。这是符号思想的具体体现。 2.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甲问题的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 上海市三新学校徐顺龙重视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优势;但毋庸置疑,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何继承和发展“双基”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明确指出,“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并提出了新的数学基础观,其中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张景中曾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与以往教材相比,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重要线索。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懂得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面对新课程背景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新要求,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着眼点 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加强过程性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将其从外部注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内部之物。教学中不直接点明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例如学生写出几个商是2的除法算式,通过观察可以归纳出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大胆猜想出商不变的规律:可能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商不变;也可能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不变。到底何种猜想为真?学生带着问题运用不完全归纳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到了“商不变性质”。所以学生获得“商不变性质”的过程,又是归纳、猜想、验证的体验过程,绝不是从外部加上一个归纳猜想验证。学生一旦感悟到这种思想,就会联想到加减法和乘法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从而把探究过程延续到

小学数学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归纳与整理

小学数学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归纳与整理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数轴)上的点与表示具体大小的数的一一对应,又如分数应用题中一个具体数量与一个抽象分数(分率)的对应等。对应思想也是解答一般应用题的常见方法。 2、转化思想方法: 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如几何形体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常用到转化,如甲÷乙(零除外)=甲×,又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解应用题时,常常对条件或问题进行转化。通过转化达到化难为易、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 3.符号化思想方法: 数学的思维离不开符号的形式(图、表),这样可大大地简化和加速思维的进程。符号化语言是数学高度抽象的要求。如定律a.b=b.a,公式S=vt等都是用字母表示数和量的一般规律,而运算的本身就是符号化的语言。所以说,符号化思想方法是数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人们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的一种载体。 4、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的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对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按约数的个数分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又如三角形既可按角分,也可按边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5、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6、类比思想方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 已知“若12a a +∈R , ,且121a a +=,则12 11 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若12n a a a +∈R , ,,,且121n a a a +++=,则 212 111 n n a a a +++ ≥) 2.已知a b c +∈R , ,,1a b c ++=,求证:1 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222222()()()6a b c b c a c a b 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例题讲解: P37例1:△ABC 在平面α外,AB ∩α=P ,BC ∩α=Q ,AC ∩α=R ,求证:PQR 三点共线.

分小学数学分析法 综合法

十、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都是思维的基本方法,无论是研究和解决一般问题,还是数学问题,分析和综合都是最基本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本是两种思想方法,但因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 1.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整合,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思维过程。在研究数学概念和性质时,往往先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和要素进行考察,再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对象,形成理性认识。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在经常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如认识等腰梯形时,可以从它的边和角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再从整体上概括等腰梯形的性质。数学中的分析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追溯到产生这一结论的条件是已知的为止,是一种“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综合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定义、定理等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或推理,最终证明结论或解决问题,是一种“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如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可以由问题出发逐步逆推到已知条件,这是分析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求出所需答案,这是综合法。再如分析法和综合法在中学数学作为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应用比较普遍。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数学学习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思想方法。 2.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重要意义。 大纲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推理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如在解答应用题时重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先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条件又需要什么条件解决,这样一步一步倒推,直到利用最原始的已知条件解决。这样分析了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后,再利用综合法根据已知条件列式解答。再如在学习概率统计时对各种统计数据需要经过整理和描述,并进行分析和综合,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虽然新课标并没有明确提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推理能力方面仍然提出了“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分析能力不仅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其他一些思维能力的基础。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等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课标时代仍然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3.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具体应用。 如上所述,分析法和综合法作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首先,在四大领域的内容中,无论是低年级的数和计算、图形的认识,还是中高年级的方程和比例、统计与概率,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有较多应用。如数的计算法则的学习,就是一个先分析再综合概括的过程,先一步一步地学习法则的不同方面,再综合概括成一个完整的法则。其次,在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综合法和分析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1)》导学案 编写人:马培文 审核人:杜运铎 编写时间:2016-02-24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重点难点】 1.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3. 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学法指导】 ① 课前阅读课文(预习教材P 85~P 89,找出疑惑之处)② 思考导学案中的探究 问题,并提出你的观点。 【知识链接】 复习1 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 和 。 复习2 直接证明的两中方法: 和 。 知识点一 综合法的应用 问题 已知,0a b >, 求证 2222()()4a b c b c a abc +++≥。 新知 一般地,利用 ,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 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反思 框图表示 要点 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变式 已知,,a b c R +∈,1a b c ++=,求证 111(1)(1)(1)8a b c ---≥。

小结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应用重要不等式和不等式性质,要注意公式应 用的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 例2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 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 变式 设在四面体P ABC -中,90,,ABC P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 求证 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小结 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 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 确表示出来。 【基础达标】 A1. 求证 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 2θθθ-=。 B2.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tan A B A B +=, 求证 60A B += . (提示:算tan()A B +)。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我国在课程开设中唯一一门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着重要地位的学科,业界各个领域都在研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数学那么多年,真正有用的仍然只是那些简单的运算形式,而初、高中以至大学阶段的高等数学基本上在生活应用中没有得以体现。其实,数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单纯讲授数学知识,而是通过知识使学生建立起一种严谨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建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是在教我们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被我们称为是数学思想渗透。 思想渗透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它是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首先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然后根据架构模式逐一解决问题的难点,达到最终攻克问题的目的。国内外的一些教育专家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这种能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育指标。我国教育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方面主要通过渗透教学方式开展,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学会自己分析问题,然后结合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然而,数学思想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知识点,不能像别的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它是隐藏在一些基础知识之中,需要老师对其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之后进行总结才能将其显露出来。 而现如今,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渗透其中老师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新课标的修订之下,根据新课标修订的理念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探究和领悟,这才是渗透数学思想的关键问题。尤其是针对小学中段学生的教育,年龄体系大多在8-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刚刚开始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渗透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们将数学思想渗透其教学中的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开发出学生们的数学天赋,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进而提供学生的学习质量。 渗透思想在小学中高段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最新改革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来看,在小学数学解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以及数学模型等,学生们经常用到这些方法不仅仅来解数学题,而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多年来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与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与途径 重视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优势;但毋庸置疑,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何继承和发展“双基”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明确指出,“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并提出了新的数学基础观,其中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张景中曾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与以往教材相比,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更加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重要线索。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懂得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面对新课程背景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新要求,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与途径,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加强过程性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将其从外部注入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内部之物。教学中不直接点明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例如学生写出几个商是2的除法算式,通过观察可以归纳出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大胆猜想出商不变的规律:可能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商不变;也可能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不变。到底何种猜想为真?学生带着问题运用不完全归纳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到了“商不变性质”。所以学生获得“商不变性质”的过程,又是归纳、猜想、验证的体验过程,绝不是从外部加上一个归纳猜想验证。学生一旦感悟到这种思想,就会联想到加减法和乘法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规律,从而把探究过程延续到课外。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强调反复性 小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领会和掌握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在反复渗透和应用中才能增进理解。例如学生对极限思想的领会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反复认识过程。如刚认数时,让学生看到自然数0、1、2、3……是“数不完”的,初步体验到自然数有“无限多个”;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在举不完的情况下用省略号或字母符号表示;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让梯形的上底无限逼近于0,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多次经历在有限的时空里去领略“无限”的含义,最终达到对极限思想的理解。同时在具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放慢脚步,使学生在充分地列举、不断地体验中,感悟“无限多、无限逼近”思想。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画了几条对称轴后,我问这样的对称轴画得完吗?有的说画不完,有的说这么小的圆应该画得完吧。于是我让学生继续画,看到学生画得有些不耐烦了,再让他们观察课件演示“不断画”的画面,从而确信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数学思想方法较数学知识有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长期地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应注重系统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由浅入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理解和应用的程度,教师应作长远的规划。一般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随着数学知识的逐步加深而表现出一定的递进性,因而渗透时要体现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层次性。例如在组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体现出“化归”思想的孕育期:学生计算“36+17”时,一般有“(30+10)+(6+7)、36+10+7、36+4+13、36+20-3”等方法,从中看出学生已经有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识;在进行两位数乘除法的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此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教育 2009-12-16 23:07 阅读3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代换思想方法: 它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如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借线段图逆推。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1/7,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还有94千米,求甲乙之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