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以实验能力为

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以实验能力为
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以实验能力为

《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以实验能力为例》研究方案龙虎塘实验小学科学课题组组长及执笔人:付蓉

一.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这些科学素养则构成了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石。

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培养的方式与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上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主要问题有:1、教师不能清晰把握学科关键能力;2、在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时缺乏有效的措施;3、学科关键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形成科学、高效、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单一的知识丰富化,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概念界定。

科学学科关键能力有很多界定,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实验能力(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认知);2、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想的建立、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运用、表达与交流);3、科学价值观。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解决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进一步完善学生

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评价体系。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研究内容与策略

1、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2、教师自身学科关键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升。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

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

值观。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分析科学教学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

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以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

2.调查研究调查不同年级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达成情况。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者作为实践者投身课题活动实践,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

以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达到由“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循序过程而产生的实践深度,并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4.案例研究剖析实验课堂的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落实情况和评价方式,分析得失,及

时调控实验进程。

5.经验总结用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用论文的形式汇报科研成果,用资源

库的形式推广科研成果。

六.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科学构建“综合评价方案”和有效实施“实验类课型教学模式”。“综合评价方案”的科学构建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前提和基础,“实验类课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和拓展延伸的关键手段。

七.研究分期

本项研究周期为1年,分4个阶段进行。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心得体会:关键能力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最新) 教育是民生之首,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再次明确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这本质上是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新回答、新阐释,实际上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形成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克服我国以往教育改革的功能性缺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探索一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改革新路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格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而我国正面临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却还在那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老路上步履蹒跚,教育工作的变革迫在眉睫。在此情形下,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呢?

中学是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基的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起码十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替之快让我们更加清楚:在长达6年的中学时期,决定学生未来竞争力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能力。2014年8月,开学之初,新的教育教学方案制定之时,一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近四十年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证明,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管理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

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与高考、教学、备考(修订稿)

语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与高考、教学、备考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有效教学与备考 一、解读“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考试中心权威发布:“一体四层四翼”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一)“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 1.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2.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3.“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 (二)“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1)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这些题目考查的就是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考生们在一轮复习期间,首先就是要对照考纲,把每科考点涉及的这些基础性、通用性知识记熟、掌握。 ( 2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 3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知识和能力在特定情境和环境下的交流、学习、表现、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

《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以实验能力为...

《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以实验能力为例》研究方案龙虎塘实验小学科学课题组组长及执笔人:付蓉 一.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这些科学素养则构成了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石。 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培养的方式与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上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主要问题有:1、教师不能清晰把握学科关键能力;2、在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时缺乏有效的措施;3、学科关键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科学的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形成科学、高效、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单一的知识丰富化,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概念界定。 科学学科关键能力有很多界定,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实验能力(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认知);2、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想的建立、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运用、表达与交流);3、科学价值观。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解决小学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进一步完善学生 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评价体系。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研究内容与策略 1、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2、教师自身学科关键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提升。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 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促进学生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 值观。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与评分表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班别姓名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烧瓶(10分)②水槽(或烧杯)(5分)③气球(5分) 2、气球受热的变化(40分) ①在烧瓶口上套一个小气球(20分) 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20分) 3、气球受冷的变化(30分) ①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15分) ②解释气球大小变化的原因(15分) 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能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气球大小变化证明: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班别姓名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条形磁铁(10分) ②指出一块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涂色的条形磁铁)(10分)2.观察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35分) ①将两块涂色的条形磁铁两极相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20分) ②判断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填写实验记录(15分) 3、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35分)

①将涂色条形磁铁与未涂色条形磁铁靠近(10分) ②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用S和N标上记号(15分)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极相互,异极相互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技能操作测试试题班别姓名座号成绩 实验目的: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铁架台、测力计、杠杆尺、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上册一、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吊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结论: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二、、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 三、实验目的: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材料: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 实验过程: 1.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怎样连接的。 2. 将细线与铁锁连接在一起,检验是否接牢。 3.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是否与地面垂直。 实验现象: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 实验结论: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五、、实验目的:模拟昼夜的成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小纸人遮光窗帘 实验过程:(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3)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手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明确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4) 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慢慢旋转(逆时针方向),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接着转动地球仪使小纸人再次转到白天部分; (5)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实验现象:小纸人一会在(白天)的一面,一会在(黑夜)的一面. 实验结论: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下册一、化冰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灯烧杯冰渣天平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记录表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30克的冰渣,放入烧杯。 2.烧杯和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 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温度及质量的变化。 的。如冰、水、(水蒸气)。

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培训心得体会

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3月4日、5日两天,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专家来我校进行“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专题项目,听了专家的讲座,收获颇丰。我认为,高中物理科目的学科素养养成与关键能力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科学无涯,学习不止。1920xx年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新年庆祝会上庄严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修修补补工作就可以了!”然而随之而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彻底击碎了开尔文勋爵的论断,物理学进入了一片全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甚至于颠覆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这个堪称物理学史上最大乌龙的论断,直接告诉人们,科学,永远没有尽头! 2.严谨治学,见微知著。著名的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曾因粗心大意而两度痛失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一次是1932年观察到中子的现象,却想当然的认为是一种康普顿效应,而弃之不理。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却紧跟不舍,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导致了中子的发现,并获得了193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次是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正电子之前,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经在云室中清楚得观察到正电子

的径迹,却又误认为只是向放射源移动的电子。虽然约里奥·居里夫妇凭借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最终获得了193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教训毕竟是惨痛的。热学中的盖·吕萨克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原子。”经过阿伏伽德罗修正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一字之改,正是阿伏伽德罗假说的奇妙之处,体现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必须一丝不苟。 3.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比萨天主教堂里做祷告的伽利略观察到天花板上摇摆的灯,从中发现了钟摆的规律;病中的笛卡尔偶然观察到墙角蜘蛛织网而灵光闪现,建立了数学工具——平面坐标系的概念;在去往伦敦的火车上,狄拉克听到朋友的药瓶发出的咔哒声,对朋友说:“我猜想,当瓶子只有一半药丸时,它将发出最大的噪声。”而法拉第,竟然把马车的后车厢当做黑板演算起来,直至马车飞跑起来追之不及方才作罢。 4.重视实验,事实说话。实验毫无疑问是不可或缺的物理研究手段之一。作为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奥斯特曾经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高中物理的诸多结论,不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吗? 5.坚持真理,不畏权势。让我们列举一连串响亮的名字:

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0961849.html, 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策略 作者:刘质刚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0期 摘要:数学这一门学科一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而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 力的培育是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据我们所知,小学数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有六大方面,分别是数学学科中的理解与表征能力、建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推理与论证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科问题为线索以及以数学建模为路径的方式去培育小学生的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为线索,谈谈培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学科知识与问题数学建模数学思维与认知 小学是我们知识启蒙的时期,在小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后获取知识的基础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的相关学科教学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其决定了我们科学能力的优劣。 一、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中的六大类型 1.数学理解与表征能力 数学理解能力,顾名思义,简单来说就是指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概念和逻辑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以及理性精神的理解能力。比如,对“运算律”的理解,小学数学中也就是四则运算。数学表征能力,指的是使用可视化形式以及结构化的方式关联化地表达概念、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化问题与形式的能力。 2.数学建模能力 从大的方面来讲,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关系都属于数学模型,可以说数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模型。在数学学科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数学概念原理、规律定律的原型。笔者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发现数学原型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而数学建模能力是一种获得数学思想经验、运用已有数学模型以及建立数学生活原型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内在活动,知识的发现、分析、理解、论证等都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形式。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下、运用合理的步骤循序渐进式地进行“具象—形象—表象—抽象—模型”的逻辑思维思考,以达到表象、抽象模型建立的目的。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版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8年版)

编写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8年版)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 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1门诊设置 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2床位规模 (1)基本标准。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医院配置有重症监护室(ICU),能够开展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 (2)推荐标准。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并已形成相应的亚专科学组。医院设置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或者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具有较高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能力。 1.3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设置 1.3.1肺功能室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应当设置肺功能室。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应当开展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支气管舒张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所需仪器材料: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 实验步骤: 1清点器材清点实验所需器材。 2在烧杯中倒入冷热水取两只相同的烧杯。 在烧杯中分别倒入冷水和热水。(杯中倒入水量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3正确测量水温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时,用手拿上部,温度计液泡不可接触杯壁或杯底,同时温度计液泡要完全浸入水中) 待温度计液柱静止后,眼睛平视温度计读数位置读出数值。 4记录测量数据记录所测的温度。(保留一位小数例:20.3℃) 5整理器材仪器洗刷干净,器材摆放整齐。

实验2物体的浮沉 所需仪器材料:水槽、橡皮、木块、泡沫塑料块、铁钉、气球、测力计、钩码。 实验步骤: 1清点器材清点实验所需器材。 2检验物体的沉浮种类将水槽倒入水。注入水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向水中放入物体。橡皮、木块、泡沫塑料块、铁钉、气球。 3检验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用食指拉住指环,检测测力计指针是否指0。 将钩码挂在测力计上,平视测力计读出读数。 将钩码全部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底,平视测力计读出读数。 4记录实验结果沉的物体(能、不能)受到浮力。 5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

实验3水的表面力 所需仪器材料:水槽、烧杯、滴管、曲别针、硬币 实验步骤: 1清点器材清点实验所需器材。 2用硬币装水将硬币平放在桌面(为防止水渍流到桌面,可以放到平坦的盛水容器,如水槽)。用滴管向硬币上滴水,直到水溢出为止。硬币能装水滴。 3向水杯中放曲别针将水杯放入空水槽中,往水杯中注满水。 向水杯中放入曲别针,直到水溢出为止。注满水的水杯能放入枚曲别针。 4实验结果:这两个实验说明水(有、没有)表面力。 5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

提升儿童学科关键能力的思考

提升儿童学科关键能力的思考 ——课题培训 一、厘清学科关键能力 1.概念界定: 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力”是各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共同需要的。 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学科特性与特定学科素养相关的特殊学科能力。学科关键能力致力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学科关键能力模型 【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模型】 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朱法如) 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个体对信息所掌握的程度,分为四大层级。【小学英语学科关键能力模型】 【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模型】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吴刚平)

3.学科关键能力的特点 (1)以学科知识为中介 (2)学科关键能力是一种动态结构 (3)学科关键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可以用具体的学科语言来表达 (4)学科关键能力具有稳定性 4.学科关键能力构成 (1)一切学科关键能力都以概括能力为基础; (2)都有思维品质的参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 二、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1.了解学科关键能力模型建构的思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能力→学科能力→学科关键能力 思路:(1)借鉴先进经验 (2)领悟课程标准 (3)理解学科本质 具体展开: (1)借鉴先进经验 学科能力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反应的个性心理特征; 科学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学科有机结合并在学科学习与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 (2)领悟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①是国家对各学科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②是教学过程、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③是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基础。 学科课程标准是构建学科关键能力模型的重要依据。 (3)理解学科本质 ①指向于教的科目,学科本质是传递知识(教育领域)。 ②指向于学问,学科本质是发展和改进知识; ③各学科有特定内容和价值;特定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 基础能力,即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科能力 特殊能力,即学科关键能力 2.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培训心得体会

“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3月4日、5日两天,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专家来我校进行“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专题项目,听了专家的讲座,收获颇丰。我认为,高中物理科目的学科素养养成与关键能力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科学无涯,学习不止。1900年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新年庆祝会上庄严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修修补补工作就可以了!”然而随之而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彻底击碎了开尔文勋爵的论断,物理学进入了一片全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甚至于颠覆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这个堪称物理学史上最大乌龙的论断,直接告诉人们,科学,永远没有尽头! 2.严谨治学,见微知著。著名的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曾因粗心大意而两度痛失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一次是1932年观察到中子的现象,却想当然的认为是一种康普顿效应,而弃之不理。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却紧跟不舍,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导致了中子的发现,并获得了193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次是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发现正电子之前,约里奥·居里夫妇曾经在云室中清楚得观察到正电子的径迹,却又误认为只是向放射源移动的电子。虽然约里奥·居里夫妇凭借对人工放射性的

研究最终获得了193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教训毕竟是惨痛的。热学中的盖·吕萨克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原子。”经过阿伏伽德罗修正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具有相同数目的分子。”一字之改,正是阿伏伽德罗假说的奇妙之处,体现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必须一丝不苟。 3.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比萨天主教堂里做祷告的伽利略观察到天花板上摇摆的灯,从中发现了钟摆的规律;病中的笛卡尔偶然观察到墙角蜘蛛织网而灵光闪现,建立了数学工具——平面坐标系的概念;在去往伦敦的火车上,狄拉克听到朋友的药瓶发出的咔哒声,对朋友说:“我猜想,当瓶子只有一半药丸时,它将发出最大的噪声。”而法拉第,竟然把马车的后车厢当做黑板演算起来,直至马车飞跑起来追之不及方才作罢。 4.重视实验,事实说话。实验毫无疑问是不可或缺的物理研究手段之一。作为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奥斯特曾经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高中物理的诸多结论,不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吗? 5.坚持真理,不畏权势。让我们列举一连串响亮的名字: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富兰克林等等。新的科学,即使开始时遭到权威的扼杀,但是总有一天,真理的旗帜要高高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 课堂变革,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种理念及教学模式众多,但一线的课堂教学实际变化很小。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于2018年提出了“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方向,并开展了一系列培训、研讨、比赛、展示等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力图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学科关键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关键”是指“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学科”在这里主要是指中小学所开设的学科课程。因此,“学科关键能力”是指中小学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主观条件。 能力虽然具有“主观条件”的属性,但在学科教学中的发展过程,必然是客观教与学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不应是完全“自发的”和“潜意识的”,而应当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目标清晰的具体行动”。 “能力”与“技能”是紧密联系,但又并不完全重合的概念。能力是综合的,技能是专项的;没有技能,就难有能力。因此,在具体的一堂课中,可能更多的表现为技能训练。但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又是远远不够的。 “技能”与“方法”也是一对紧密联系的概念。方法有大有小,在具体的一堂课中,也可能表现为掌握具体的方法。 “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可以理解成“在学科教学中,更多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的课堂教学样态”。不仅是学科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更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与学全流程的重构”。 二、为什么要强调“学科关键能力”? 首先,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几千年教育的发展史,分析其教学的理念,可以聚焦到两句话:“课程即知识”,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从某种角度观察,“知识掌握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历史一直延续至今,今天仍然主导着我国的课堂教学以及评价体系。“课程即经验”,其核心是强调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经验的获得”,包括既有经验的改造和新的经验的获得。其本质是在教学中更多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受“课程即经验”这一理念的影响更加根深蒂固,尽管“经验课程论”的传播时间不短,但转化成教学的实践仍然任重道远。“知识”和“能力”,仿佛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更有不少专家在传播新的课程理念时,完全否定传统的课程理念,将“知识”与“能力”两个价值取向完全对立。这种认识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教育的变革,不同于其他社会或技术等的变革:不是“砸烂就社会建设新社会”,而是“继承与发展”。教育的发展,没有完全过时的教育家,也没有完全过时的教育理论。所谓教育的发展“不过是今天比昨天更丰富而已”,或者是“什么多了,什么少了”的某种变化。因此,“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变革”,不是要否定“知识掌握”的重要性,而是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将教学过程中更多处于“学生自发性”和“教师潜意识”的能力发展,转变成“教师的有意识”和“教学过程的学生自主化”,使学科教学更多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二是通过“教学过程的重构”,将“知识掌握的过程”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整合成“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求“知识与能力兼得之利”。 其次,从官方文件来看。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力 1.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这一两年一直在讨论。但本人愚钝,说实话,至今还没看到啥实 质内容。除拿来美、澳、日、欧等国家的某些资料,貌似也没整出啥有趣的东西。整个盘子比原来的课程和教育观念上没看到清楚而令人折服的提升。 2.素养、能力、核心、关键等概念本身就是含混不清的,一百个人就可能有一百零一种理 解。所有的讨论都没缺少一个基本的起点。如此混沌中进行的的头脑风暴,即便最终不会变成沙尘暴,污染环境,至少很难达到推进认识、辨明真理之目的。 3.上周末圈内两三好友小酌,Y兄称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提出,本身不过是一个社会现 象或行政现象,而绝非学术现象。但是,但是,我本人更宁愿相信它是学术现象,是教育可课程发展自身的需要。 4.如果,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首先应该把概念弄弄清楚,而不是发文章开研讨会长篇大 论,抄写翻译堆积各种国外资料。研究这个领域问题的专家,请尽快做点儿实际而有用的研究,如果能用三两句话简明扼要地说明概念实质,让受过基本教育的人和普通教师能理解明白。否则,轰轰烈烈地混沌繁杂地讨论好像也真没多少意思。概念没有基本界定清楚之前,很多其他事情不用那么着急,更不用借着研讨的形式来做生意。 5.讨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逻辑上是不应离开英语语言的本的。现在很多讨论都是在外 围绕圈子,至少说明两点,一是问题没弄清,二是问题可能本不存在。 6., 7.某一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该学科最基础、最根本、最本质、最不能缺少的素养,也是该 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如果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讨论来讨论去,多数都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思想品德等学科没啥区别,那就没必要单独讨论了,各学科搞一个综合的体系就完全可以了嘛。 8.如果,如果有学科自己的素养。英语科学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哪有那么复杂!不 过还是语言和文化而已。其他各种衍生的素养和能力,都不过是附着在语言和文化这个基本素养和能力之上的毛。“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理念没有问题,但以人为本不就是英语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而是所有学科(甚至非学科)共同的的育人目标和归宿。目的和归宿与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9.对基础英语教育(外语教育)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表达。这个“意义” 既包括形式意义(词语的字面意义、语法意义、句子的结构意义、形式意义),更包括语境意义、语用意义、语体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作为概念,这些东西大家都熟悉,但问题是这些概念背后的具体内容的梳理以及在教学中的落实,恰恰是英语教学研究中的洼地。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国俗语义)、跨文化交际及语用失误都是非常值得深挖的富矿。 10.具体而重要的东西不去思考研究,在外围玩概念、绕圈子,不利于英语课程和外语教育 的健康发展,只能把师生带入新的迷茫和困顿。朱清时校长说,教育要是总折腾,大家都没有心思静下来看书、想问题,所有成果都是虚的。要做到不折腾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让老师安安静静地思考、学习。 11.坦白讲,我本人对核心素养问题的思考至今仍是一团雾水。因此,上面的想法是断裂的、 不成型的,甚至是不成立的。不过是先记下来,供自己继续思考。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试验 试验器材:橡皮、萝卜、木块、水等。 实验过程:1、将橡皮放入水中,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2、再将它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3、用同样的方法将萝卜、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实验二:研究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用小瓶子研究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 实验器材:一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一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立方体、小瓶子、红色水等实验过程:1、将这些球按轻重顺序编号,依次由轻到重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2、将这些立方体按体积大小顺序编号,依次由大到小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3、把空瓶子盖上盖放入水中,漂浮2、往空瓶中加红色水,观察记录直至小瓶子能沉入水中。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五: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橡皮泥、量杯、水等 实验过程:1、在一个量杯中倒入200ml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记录它的排水量2、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记录它每次的排水量。

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取决于它排开的水量,排水量越大越容易上浮。 实验六: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块、弹簧测力计、细线、小滑轮、橡皮泥、水槽等 实验过程: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记录2、用橡皮泥将小滑轮固定在水箱底部,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块,从滑轮中穿过,另一头连接弹簧测力计3、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记录三次的拉力大小及排水量。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七: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块、弹簧测力计、细线、小滑轮、橡皮泥、水槽等 实验过程: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的重力,记录2、用橡皮泥将小滑轮固定在水箱底部,用细线拴住泡沫塑料块,从滑轮中穿过,另一头连接弹簧测力计3、拉动弹簧测力计,分别使小块泡沫塑料块、中块泡沫塑料块、大块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记录三次的拉力大小及排水量。 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八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器材: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过程:1、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石块的重力并记录2、将石块沉入水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示数变小 实验结论:下沉的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它排开的水量有关,排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浅议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培育策略

浅议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培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04-13T05:44:59.483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6月总第345期作者:骆玉彬[导读] 推理是常见的思维类型,更是开展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时不可缺少的途径。 新疆额敏县第二小学834600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基础学科之一,更与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实现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关键词:小学数学关键能力培育策略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期,在该阶段所学知识会对今后获取知识与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由此体现培养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从逻辑思维、推理论证、解决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常见的思维类型,更是开展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时不可缺少的途径。数学学科有着显著的概括性、严谨性与逻辑性特征,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时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事实上,数学学习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先通过观察将其分类后 再归纳总结,整个过程都无法缺少思维。但思维形式并非单纯的逻辑演绎,而是以合理推理影响学生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效率。 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借助折一折、撕一撕或量一量的方式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进行验证,必然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只有找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才能验证其内角为180,那么得出的结论才更科学且全面。例如无法验证所有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只能验证部分,就在此过程中渗透不完全归纳推理。而在验证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部分学生会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长方形,其中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由此一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则为180°,体现演绎推理思想。学生在验证中运用拼、折、量等方法观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小学生年龄偏小,在学习过程中受年龄、认知等因素影响惯性运用测量、实验、观察等方法学习,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单凭观察或实验无法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内涵,究其原因多和学生从观察产生的认知缺乏全面,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圆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刚开始授课时可让学生运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出大小不同的圆,认真观察不同圆形的特征以及大小间有何关系等。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剪切自己画出的圆,再通过量一量与折一折等动手操作能发现无论圆有多大,只要沿着任何一条直径对折后能发现两边可重合,并得知圆内所有直径与半径均相等,还可引导学生推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提高学生的学习与推理能力,实现综合发展。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有着显著的抽象性特征,因而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一来能合理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有多种途径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借助课外实践、扩大阅读视野、练习与逻辑思维有关的题目等。以数学广角-沏茶问题为例,教师可借助思维模型展开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思维模型是一种让学生直观了解事情发展进程的学习工具,之后结合自身逻辑思维思考事件,调动学生大脑思维,挖掘内在学习潜能。从大部分教学案例可得知,学生左脑的数字、逻辑、文字、顺序等被数学思维模型影响,右脑的想象、颜色、图形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开发,最后充分开发大脑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沏茶问题具体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些如沏茶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借此积累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问题并能建立相关思维模型。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用沏茶案例设计沏茶流程,使学生思考该如何安排事件顺序,如沏茶中先要用1分钟接水,8分钟烧水,1分钟寻找茶叶,1分钟沏茶等工序,让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绘制沏茶思维导图,当学生明确沏茶先后顺序后就会思考在相同时间内该如何多做其他事情。 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之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情感体验。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会先传授知识点,再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展开相关练习,虽然这种方式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较为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内容总结分析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借此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数学运算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并让学生整理信息。 四、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兼具的学科,其中蕴含大量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多种关键能力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也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习一得 摘要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有关论述,结合高考试题命制与高中教学实际,探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提出学科教学要重视在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和关键能力形成发展之间架设桥梁,提高教学质量,对接高考考试内容的要求。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教学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并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高考在学科内容考查上,应指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四层内容;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概括了考试的要求;具体阐述了高考“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查的内涵及其关系[1]。结合高考试题命制与高中教学实际,分析、研究“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可以促进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指导高中学科教学处理好必备知识教学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看待“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其关系的基本点 高考评价体系,从高考考查、评价的角度,明确地阐述了理解、看待基础知识、关键能力评价应该关注的三个基本点[1]。一是,高考对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的评价,是考查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现来实现的。二是,必备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必备知识是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必备基础知识,包括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问题、基本原理与基本思想,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基础知识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是应对情境所必备的各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三是,关键能力是支持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关键能力指,“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例如,高考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在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高考大纲(理综能力测试)中,用“化学学习能力”作表述,具体规定从“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查[2]。 高考评价体系对“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不仅是理解、处理高考在学科内容考试评价的重要问题,也是认识处理学科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与必备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 从学科教学的视角看,分析研究“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关系,还需要研究高考试题命制是怎样体现“必备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试题的能力考查是以哪些必备基础知识为基础;试题对关键能力的发展水平的考查要求与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深广度在质上的关联性、在量上的契合度。从实施层面研究“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关系,可以帮助高考命题更好体现必备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指导高中学科教学更好地处理必备基础知识教学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关系,更好地对接高考考试评价的内容要求,不容忽视。 二、高考试题考查要求要体现必备知识是关键能力发展的基础

小学生科学实验报告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 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 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 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 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 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 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