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之争中的“硬译”和“重译”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就翻译的性质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论战的时间之长,战辞之激烈,实属中国文史所罕见。本文从争论的两个焦点问题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硬译;重译

1.引言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实秋鲁迅展开了一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翻译论战。这场论战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文学作品中普遍的人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批判态度、翻译的标准等等。(刘全福,2000:56)。鲁迅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梁实秋在翻译原则上没有明确的原则,但是他在翻译上持“中庸翻译观”。他们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二人在翻译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以及他们所持的信仰不同。(张琳琳,2008:147).鲁迅和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始于梁实秋的《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这篇文章发难的对象是刚刚出版的《文艺与批评》一书,而这本书是鲁迅从日译本编译的苏联卢那卡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在此书中,鲁迅表明了他对自己翻译这本书态度,他翻译完这本书后发现很晦涩,难解之处很多,但是他觉得如果将句子拆下来再翻译的话,又会失去原来精悍的语气。于是他又说道,他只能这样硬译了,只是希望读者肯硬着头皮读下去。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鲁迅与梁秋实争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即:“硬译”和“重译”。

2.鲁迅和梁实秋关于“硬译”和“重译”的争论

2.1 “硬译”的争论

在鲁迅先生编译的《文学与批评》一书之后,梁实秋马上就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批评鲁迅先生的文风。梁实秋说道,鲁迅先生写作小说及杂谈时,文笔简练流利,没有人能说他的文笔不济,可是译笔不敢恭维,又说鲁迅前些年翻译的文字,如《苦闷的象征》,原文还不至于让读者看不懂,但是译文却转变风格了,文句极端难懂,句法稀奇古怪,离“死译”不远了。(杨玉玲,2006:88).梁实秋认为让读者硬着头皮读完死硬的文字,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梁实秋认为坏的翻译包含下列几个条件:(一)与原文意思不符。(二)未能传达出原文的强悍的语气。(三)令人看不懂。三条有其一,便不是好翻译,若三者具备,便是最坏的翻译。(严晓江,2007:123).梁实秋还总结说,“曲译”诚然

要不得,“硬译”、“死译”之风也不可长。其实,“硬译”这一概念对于鲁迅和梁实秋来说具有不同含义。鲁迅将自己的翻译称作是“硬译”,是“直译”的代替说法。鲁迅指出:现在来了许多“外国文”,而许多句子需要也需要新造,也可以说是硬造,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留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因此,鲁迅先生的“硬译”是为了是文章更忠实于原文,也就是说对原文的“信”。(刘全福,2000:56).对于他后来提出的“宁信而不顺”一语是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不顺”并不是鲁迅先生所追求的,而是因为在翻译中很难实现既能顺又能信,所以鲁迅先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信”。(杨玉玲,2006:89).

2.2“重译”的争论

重译现象是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的另个焦点,这焦点主要集中在重译的成因、性质以及重译是否可取两个方面的问题上。(刘全福,2000:59).鲁迅曾重译许多日译的文章,但是梁实秋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梁实秋认为,重泽终究是不太好的,尤其是重译那些富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本来译者的译笔无论如何的灵活巧妙,译出来的东西和原文相比,总像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味道多少变了,若是重译,与原作隔了一层,当然气味就容易变得更厉害些;实在而言,也没有重泽的必要,国内精通希腊文的人大概不多,懂俄文法文的人不见得很少,所以还是研究英文的人多译出几部英文著作较为有益些。(刘全福,2000:59)。对于梁实秋的批评,鲁迅当时没有立即回应,直到1930年3月,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文末才提到自己之所以重译是因为国内并无直接的译本。后鲁迅又发表了《论重译》,陈述了他的原因:一是重译比直接译容易。首先,“原文的能令译者自惭不及,怕敢动笔的好处,先由原译者消去若干部分了。”其次,原著难解之处,忠实的译者会有注解,可以省却重译者许多精力。再者,重译有数种译本可供参考,这对译者是既方便的,直接译则不然。二是目前国内尚无直接的译本,姑且“空地里称雄”这是鲁迅重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对于重译可能损失原作的精彩,鲁迅也有清醒的认识。但鲁迅又认为,如果大家都等着,不敢动笔,不肯重译,那么中国也就“难有上至希罗,下至现代的文学名著的译本了。……这是何等可怜的眼界。”(杨玉玲,2006:90)。虽然梁实秋反对重译,但是他也曾重译过别人的作品的,由此可见,重译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现在的中国翻译界就是应该多啊发展,多去吸收一些其他文化,只是在重译的过程中还是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即信、达、雅。

3.结语

鲁迅和梁实秋这场长达八年的翻译论战影响深远,他们的论题对现在的翻译界很有益处,虽然两人在争论中运用了过于偏激的言论,但是他们的有些论点都很有说服性,在研究

他们对翻译的争论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两人都对中国的翻译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学习他们那种批判精神,但是也应该是友好的,从善意的出发点去批评人家。

参考文献

『1』冯智强.学者型翻译家梁实秋翻译思想研究『I』.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67-68. 『2』刘全福.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J』.中国翻译.2000(3):56-60.

『3』李艳霞.从目的论看梁实秋和鲁迅翻译官的异同『I』.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90-92.

『4』严晓江.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H』.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杨玉玲.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综述『I』.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88-91. 『6』张琳琳.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之争及对翻译批评的意义『I』.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3):147-149.

论鲁迅的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翻译思想 lu xun (1881-1936)has been zhou shu-ren’s pen name since he published diary of a madman. he was born into a declining feudal family. his extensive reading in youth enabled him to accumulate a great store of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he read translation work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and literature of the west,in which his favorite w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entitled《天演论》.actually,evolutionary ideals used to be his spiritual weapon against feudalism. in 1902,his academic excellence won him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japan where h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in japanese,german,english and russian. in 1906,he gave up medicine and began his lifelong literary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career. in chinese history,he is considered as a great man of letters,thinker,revolutionist as well as an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he devoted himself to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it is he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_读_翻译与帝国_后殖民理论解读_

语言文学 解读小说语言应用 ● 黄 滔 徐刚 赵婉彤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 ——读《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 黄滔 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理论视域之下,这是近十几年的翻译文化转向理论研究的新角度。道 格拉斯用独到的角度展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脱离其宗主国后面临的新问题—即在文化和翻译 上不知不觉又不可避免的受前殖民者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翻译与帝国:后殖民 理论解读》一书,一来介绍他对后殖民翻译理论的研究,二来阐释翻译不单指语言文字著述在 不同语种间的传播和流布,更重要的是包括著述在内的诸种思想、观念、礼俗和制度等通过 何种渠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被不同的文化所认识、选择、重组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研 究正是以这种权力差异为基础,来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同价值取向的译者在自觉或不自觉 间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通常被认为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殖民体系的瓦 解,在印度独立之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 “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侬(Frantz Fa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论,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 的文化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 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殖民翻译研究”这一术语由道格拉斯?罗宾逊 (Douglas Robinson)于1997 年首先提出。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内受到追捧。 国内专门研究后殖民翻译理论的两本本专著分别是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 视域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力关系》。随着研究的深 入,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我国的翻译现象及译作,如,陈 历明《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王辉的论文《后殖民视域下的辜鸿铭〈中庸〉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 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年第5 期)等。 二、后殖民主义系统分析 道格拉斯(1997)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中对后殖民系统分析并归类为 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 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 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因此,后殖民指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 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 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反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因此,后殖民指殖 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三是研究20 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 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 的权利关系。罗宾逊认为翻译作为殖民的渠道到翻译作为避雷针为殖民主义崩溃后拯救文化 的不平等性,再到翻译作为非殖民化的渠道阶段,这些阶段在叙事上与过去,现在和将来有 关:在过去,翻译被用来控制教育和塑造殖民地人,现在,翻译依然在后殖民性的政治和文 化的多样性中保持着急剧上升的趋势。罗宾逊认为翻译在目前阶段在殖民和非殖民化方面的 作用依然很明显。 三、理论局限性 本书堪称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者将着眼点放在翻译在帝国主义控制美国、印 度和菲律宾过程中的作用,所选论著也是以英国和印度后殖民关系为主要题材。关于亚洲其 他国家和非洲的后殖民翻译状况鲜有关注。对西方世界内部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及其对翻译68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Huang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Ganzhou, 341000) Abstract:Lu Xun was a great revolutionary writer,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have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translation history for proposing a series of excellentments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nsights on translation, which almost coveredeve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o on.This article applies Polysystem Theory to study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Keywords: Lu Xun;translation thought; foreignization strategy;Polysystem Theory 引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方梦之,2004:419)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佐哈尔在充分吸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借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须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万方数据

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作者:李娟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1) 参考文献(5条) 1.梁实秋漫谈翻译 2004 2.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 1997 3.粱实秋文学批评辩 1998 4.粱实秋莎士比亚与性 2001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20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沈赵静小议梁实秋及其翻译观[期刊论文]-华章2009(9) 2.王慧莉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08 3.胡开宝.HU Kai-bao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8(1) 4.刘源浅析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以梁实秋的译本为例[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1) 5.欧阳细玲伟大翻译家梁实秋研究[学位论文]2010 6.曾仁利.廖志勤.ZENG Ren-li.LIAO Zhi-qin朱生豪、梁实秋之翻译风格——以莎士比亚The Life and Death of Richard the Second两译本为例[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 7.严晓江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分析[会议论文]-2008 8.黄焰结.HUANG Yan-jie文化解读萧乾的莎剧故事翻译[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6(6) 9.严晓江.YAN Xiao-jiang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探讨[期刊论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 10.严晓江.徐锡祥.刘丽娜.YAN Xiao-jiang.XU Xi-xiang.LIU Li-na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期刊论文]-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14139.html,/Periodical_qnwxj201001074.aspx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适应选择论概述 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孔乙己》) 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 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而西方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关怀,倡导对个性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看酒店格局,更多的是看到这间酒店的独特之处,至于是否和别处不同,并不重要。杨宪益夫妇十分了解中西方这些思维和观念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词汇的选择上作出了适应性选择。译

2019-翻译家梁实秋-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家梁实秋 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 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 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 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 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 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从目的论的角度解析鲁迅的翻译策略

117覃忠盛(1950—),男,广西宜州人,河池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M ].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4. [2]陆梅.试论林语堂的人生哲学[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2(4). [3]刘文浩.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及精神[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7). [4]司马晓雯.论余秋雨散文的双重对话[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5]余秋雨.余秋雨文集?A 卷[M ].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3.[6]葛培贤.林语堂现代小品文创作渊源浅析[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而老庄之精神在焉”的明证。“天人合一”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林语堂最为推崇的,他用“性灵”来代替“天人合一”,强调了人对无穷自然的认知的局限性和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还将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入进来,讲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注重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将传统“淡雅”进行了革新。 余秋雨所处的背景则不同,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作家的美学理想和话语方式的清算之后,散文从原来的题材、观念中走向新领地,转向抒发作家的自身观照和个人性灵,主张精神和个性的解放。但又不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散文被等同于抒情美文,认为散文就应精美、雅致、玲珑,拘泥于身旁琐事和个人隐私的叙说,于是“小女人散文”大量涌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柔媚有加、厚重缺乏,精英文化逐渐失落,知识分子阶层面临着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理想价值消解的危机。余秋雨感叹:“做不成现代人是悲哀的,斩断了自己的生命根源的现代人,就更悲哀了。”他毅然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自觉肩负起一个文化精英历史的及现实的使命:“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在那纷乱、喧嚣、浮躁的年代,他将自己关在书斋,以古籍为伴,静心探寻民族文化的命脉,认真反思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及其结构性缺陷,成就一系列“雅正”散文。 林语堂和余秋雨,作为两代文化精英的代表,同具尚“雅”审美取向,鉴于所处文化背景不同,林语堂取向消极遁世的“淡雅”,余秋雨 117 引言 鲁迅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涉及翻译理论中的很多方面,但常有不少人因为鲁迅所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口号而对其加以质疑和诟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为了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采取任何翻译策略。因此本文将从“目的论”出发,对鲁迅的翻译策略进行解析,以便人们能正确认识鲁迅的翻译。 一、目的论的基本思想“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维米尔创立,后来由克里斯蒂安?诺德继续发扬,属于功能主义学派。“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目的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因此,译者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译文文本作者,而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带着特定的目的与任务走进原作的译者。而原文目的与译文目的不一定会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结果”。这样一来,译者所追求的就不是与原文“等值”的译文,而是能达到译文与译者目的的文本。在“目的论”目的决定策略的观照下,只要能达到预期目的,不管是直译也好,是意译也罢,各种策略皆可采用。根据“目的论”,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在于译文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而是在于译文完成预期目的的适宜性,即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目的论”也将读者对象纳入考虑范围,认为译者在完成其翻译目的时,必定有其意向读者,因此翻译策略的制定也应考虑到意向读者。“目的论”的出现为我们解读一些译者的翻译观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二、鲁迅的翻译目的与意向读者1.鲁迅的翻译目的鲁迅在翻译方面,“基本观念是既定的,那就是以思想启蒙和政治救亡为目的的功利翻译观”。简而言之,即是想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救亡图存。而要想进行思想启蒙,文艺是较为有效的办法。关于这一点,鲁迅自己也说过,“我们在日本留学时,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鲁迅总是翻译一些弱小国家或被压迫民族的作品,意欲“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除此之外,鲁迅还站在改造中国语言的高度,想通过翻译来改造汉语。他一直认为汉语不够严谨,需要借鉴外语来丰富我国语言,所以鲁迅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译本,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词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进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翻译,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造出许多新的字眼,新的句法,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精密的、正确的表现。” 2.鲁迅的意向读者 鲁迅提倡对读者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读者采取不同的对策,同时他也认为在开始翻译时,就应确定自己的意向读者。他明确宣称,从目的论的角度解析鲁迅的翻译策略 作家评论 2009.09.B 田 玲 取向积极处世的“雅正”,虽然所取文化定位各异,但传递中华文明的文化人格却同质。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 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王慧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 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 换。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 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 0 引言 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但由于 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 深入的研究。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 辞风格及组句形式。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 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作为一代翻译名家, 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 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其次,为 了充分反映原文的真实面貌,梁实秋反对转译。再者,梁强调对原文的研究,包括文化背景、历史年代、作 者等各个方面,以给读者还原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原著。此外,他也反对欧化文,即译文要用易于读者接 受的语言表达。总之,梁是本着对译者和读者都很负责的态度进行翻译的,即在充分反映原著精神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原作信息。在这种翻译理念的支配下,梁采取了以下翻译策略:首先,“信”与“顺” 的统一,他认为“‘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不是好的翻译”[1]。其次,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并以汉语白 话散文行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同时便于读者理解。最后,他采 用为译文加注的方法。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很多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或习语不甚了解。因此, 在保留特有文化意象的同时,梁采用对这些特殊语言单位进行注释的方法。本文将针对梁的后两种翻译方 法做一简要说明,创新之处在于阐释梁如何在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将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介绍 至中国,期盼能对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梁实秋翻译方法之直译 众所周知,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发音、韵律、词汇和结构。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 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因此,为了尽量保持原文 的语言风格,对于原作中包含的特有韵律,梁把它们直译成中文后再加上功能和语言特色都与原文相对等 收稿日期:2010-04-13 修回日期:2010-06-22 作者简介:王慧莉(1982-),女,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件:clairejoy376@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14139.html, 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项目基金(No.egd08028);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No.QD208041)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_梁实秋的莎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收稿日期:2006-11-11 作者简介:尚文岚(197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文章编号:1673-1751(2007)01-0072-02 从读者反应理论看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中 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尚文岚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读者接受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视角,值得重视和借鉴。然而,如果全盘接受读者接受理论的观点,把文学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译者主体行为,势必会导致不准确的翻译。读者对于文化空缺词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变化过程。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读者反应论;读者反应的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朱生豪、梁实秋的莎译本在译界各领风骚:朱氏风格行文流畅,文辞华赡;梁氏风格骈散互用,相映生辉。文化空缺词是由文化理解的差异而反映在不同语言上的词汇空缺。在翻译界,往往采取词组代替、音义加释、补充加注、换用替代等种种手段,以求找到等值的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达到话语文化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而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剧两个中译本中文化空缺词的译例进行个案分析,探讨读者反应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动态性。 1 两译本简析 朱生豪强调译笔流畅,保持原作之/神韵0,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0,呈露作者之/命意0,/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0。在5译者自序6中说:/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0作者因而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我国读者群中影响非凡。这些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欣赏而不是研究,采用意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目的读者与译文在文化与语言上的距离。梁实秋译强调的是/存真0,在译莎的例言中,他写道,/原文常有版本困难之处,晦涩难解之处亦所在多有,,,原文多猥亵语,悉照译,以 存其真。0他还指出莎剧中许多/时代错误0,梁实秋译莎作看了大量参考书,加上他学识渊博,故能发现许多莎作错误。从存真和辨误两点可看出梁实秋学者品格。梁实秋译悲剧气势庄严,极富戏剧效果及艺术性,展现莎翁诗文、歌剧情思洋溢之风采。人物刻划细腻,剧情描写极生动,加上梁实秋先生译笔流畅,增显莎翁匠心独运,沉着圆融之纯熟,为研究莎翁文学必备的经典名著。有些梁译读者的阅读目的是为了研究。 2 两译本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2.1 文化空缺词 文化空缺词是由于不同民族对文化理解得差异而反映在语言上的一种符号或语义空缺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焦点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词汇空缺,形成翻译的障碍。在翻译文化空缺词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2.2 读者反应论的合理性 在翻译中,原语/文本0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则是能动的可变的、群体的。因此,语际转换中在如何充分发挥语言功能的问题上,我们关注中心应当是接受者(读者群体)或受话者(听众),而不仅仅是原语的文本。 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0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那么,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交际的任何分析都是不完整的。重视读者反应是 第3卷第1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3,No .12007年3月 Jour nal ofH enan Un i 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 ial Science) M ar .2007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14139.html,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思想 作者:黄梦贤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6期 摘要:“硬译”作为鲁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鲁迅主张“硬译”与其翻译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希望通过翻译塑造国民精神,激励民族抗争,同时以翻译作为手段引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白话汉语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硬译;翻译目的 中国近代时期能够同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屈指可数,鲁迅便是其中之一。在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通过翻译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翻译思想。近些年来,学界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和讨论愈发深入,探究最多且最为激烈的要数鲁迅提出的“硬译”思想。 一、“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 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903年鲁迅以文言文翻译出首部作品《斯巴达之魂》,受西方小说与晚清译界翻译风格的双重影响,这部作品与其说是翻译,倒不如说是改写和创作。在此之后鲁迅又陆续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风格无一不带有晚清林译小说的痕迹。随着鲁迅对翻译文学和翻译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入,他逐步摆脱了最初“虽说译,其实乃是改作”①的意译翻译方式,转而采用直译的翻译方式。1909年《域外小说集》的出版可谓鲁迅翻译生涯及整个中国近代译界里程碑式的事件。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明确写到此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译亦期弗失文情。”自此鲁迅确立了直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信念,为当时意译蔚然成风的译坛带来一股清流,同时也为其“硬译”翻译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鲁迅作为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翻译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苦闷的象征》等多篇作品的序言中阐述了其直译的翻译主张。鲁迅在《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者跋中写到“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②这是鲁迅首次提出“硬译”的翻译思想,在他看来“硬译”是对于直译不含贬义的替代性表达,强调译者完全忠于原文的语言和精神,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风貌,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情况新造出一些“不似中国语”的句法、文法,译文虽可能较晦涩难解但十足保全了原文的异质和语气。 二、“硬译”与鲁迅的翻译目的 鲁迅“硬译”翻译思想的产生与其翻译目的密不可分。鲁迅投身翻译实践之时正值中国经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之际,腐朽的政治体制和落后的综合国力使中国人民浑浑噩噩、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

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目录 一、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 (2)翻译之路 (3)伟大成就 二、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1)梁实秋的观点 (2)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三、翻译书目 (1)主要翻译作品 (2)著名译文《莎士比亚全集》的诞生 四、大师的逸事 (1)逸事之一 (2)逸事之二 (3)逸事之三

翻译名家之梁实秋 (09外语系教育二班:李欢田嘉璐黄恋谭艳青廖兰) <人物介绍>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

浅谈鲁迅翻译思想

浅谈鲁迅翻译思想 Introduction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s 摘要:鲁迅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翻译家,对中国文学 的发展及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进步有着杰出贡献。受时代的影响,鲁迅对于中西方文化有明显的态度差异。本文将就鲁迅的文化态度、翻译思想、翻译目的进行探讨。 Lu Xun is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and translator of China's May 4th Move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literature and Chinese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y .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 Lu Xun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Lu Xun's cultural attitud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urpose. 关键词:硬译;宁信而不顺;拿来主义 目录 1、生平简介 2、译著 3、翻译思想 4、具体实例 5、感悟体会 生平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且介亭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小说集:《彷徨》《呐喊》(1918——1922)《故事新编》(1936)《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一、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翻译史 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翻译界代表人物,着重了解他们的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 主要人物有: 玄奘,徐光启(古代); 严复,林纾,马建忠(近代); 鲁迅,傅雷,朱生豪,梁实秋等(现代)。 2. 翻译的标准 要求了解著名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主要有: 严复的“信、达、雅”理论; 鲁迅的有关论述;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化境”说。 不符合翻译标准的几种情况:理解不当,漏译,“宁顺而不信”,表达不当,“欧式”句子,文体不对应。 3. 翻译的过程 理解的三个主要方面:语言现象,逻辑关系,文化内涵。 表达的两个基本方法:直译,意译。 4. 英汉语言对比 从五个方面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 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替代与重复。 5. 文化与翻译 四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地域,习俗,宗教。 处理文化差异的五种翻译方法:直译,代换,增词,意译,注释。 6. 文体与翻译 两个基本概念:varieties, register 四种不同的专业文体(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 Halliday 的“构成语境三要素” Martin Joos 的“语言正规程度的五级分类法” 如何区分同义词的正规程度 显示语言正规程度的“语域标志” 7. 翻译方法和技巧 六种主要方法:词类转译,增词,省略,重复,反译,长句拆译。 8. 处理习语的英译汉方法 主要有三种翻译方法:1)直译法。2)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3)意译法。 二、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