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章节重点

生理学章节重点
生理学章节重点

2013年医学本科生理学章节重点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电活动

名词解释: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一般为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全或无现象: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全或无”现象。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阈电位:能够导致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加,诱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阈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 能引起组织兴奋(AP)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二者呈反比关系

局部兴奋

一、局部反应有何特性?

答:局部反应:阈下刺激只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而导致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在传导时具有1.等级性2.电紧张扩布3.具有总和效应(没有不应期,有时间、空间)

——骨骼肌的收缩

名词解释

终板电位: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终板膜上的中板电位。(局部电位)

兴奋收缩偶联:肌膜的动作电位以Ca2+为中介引起肌丝滑行的过程。

等长收缩:不出现肌肉缩短而只有张力增加的肌肉收缩方式

等张收缩:肌肉缩短而张力不改变的肌肉收缩方式.

最适初长度:肌肉收缩产生最大张力时的前负荷或初长度成为最适前负荷。()

简答:

二、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1、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2、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引起肌浆网释放Ca2+。

3、胞浆内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而引起收缩。

三、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

答:前负荷是肌肉收缩之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四、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的效果最好?

答:使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为最适前负荷,此时肌肉的初长度为最适初长度.

在达到最适初长度前,初长度增加,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相应增大。在超过最适初长度后,情况正好相反。

选择:

1、所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正好使肌小节静息长度保持2.0—2.2um,此时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

2、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 : Na+通道关闭

B : Ca2+通道开放

C : K+通道关闭

3、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 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 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4、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5、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6、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A: Ca2+的贮存库

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 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 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E: 使Ca2+和肌钙蛋白结合

7、骨胳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A: 横管

B: 肌膜

C: 线粒体膜

D: 肌浆网膜

8、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A: 被动张力

B: preload(前负荷)

C: afterload (后负荷)

D: preload 与afterload之和

E: preload 与afterload之差

第五章、血液系统

1.红细胞生成的原料。亚铁离子、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3.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生理意义,为什么?

4.试述生理止血的基本过程

5.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6.什么是交叉配血?做交叉配血有何意义?

1 .下列各项中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B )

A.组织间液;B.细胞内液;C.血浆;D.淋巴液;E.脑脊液

2 .血细胞比容是指(A )

A.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B.红细胞与血浆之比

C.红细胞与血管容积之比D.红细胞与血清之比

E.血细胞与血浆之比

3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B)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D.淋巴回流量增加

E.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4.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缺乏下列哪些物质所致(B )

A.维生素B6和叶酸B.维生素B12和叶酸

C.维生素B1和叶酸D.维生素B2和叶酸

E.亚铁离子和叶酸

5.小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D )

A.钙;B.镁;C.钠;D.铁;E.叶酸

6.血液凝固是指(C)

A.红细胞叠连B.红细胞聚集

C.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胶冻状凝块D.出血停止

E.红细胞沉淀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C )A.A型;B.B型;C.AB型;D.O型;E.以上都不是

8.在ABO血型系统的输血中,错误的是(C )

A.少量O型血可输给其他各型人;B.少量A型血液可输给AB型人;C.少量A型血可输给B型人;D.少量B型血可输给AB型人;

E.在输血前均应作交叉配血试验。

9.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C)

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C.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E.B和C都可能

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C、B)多选

A.含有大量白蛋白B.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物质和某些凝血因子

C.缺乏纤维蛋白原D.缺乏球蛋白

E.缺乏晶体物质

2.正常人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是(A、B )

A.抗凝血酶Ⅲ;B.肝素;C.因子Ⅹ;D.因子Ⅲ;E.因子Ⅺ

第六章、循环系统

一、名词:

自动节律性

窦性心律

期前收缩

二、基本生理过程: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理。

(2)试述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形成的机理。

(3)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4)哪些因素影响心肌自动节律性?

(5)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6)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三、选择题

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哪期经历的时间最短(A)

A.0期B.1期C.2期D.3期E.4期

2 、心室肌动作电位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显著不同的是(C)

A.0期除极速度快B.0期是由钠离子突然大量内流产生的C.有复极化的2期平台期D.复极过程中有钾离子外流

E.有超射

3 、区分心室肌细胞与普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依据是(E)

A.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B.3期复极速度

C.平台期持续的时间D.1期复极化机制

E.4期自动去极化

4、有效不应期是指心肌细胞(B )

A.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55mv这段时间

B.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60mv这段时间

C.膜内电位由-55mv到-60mv这段时间内

D.由膜内电位-60mv到-80mv这段时间

E.由膜内电位-80mv到-90mv这段时间

5、在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中,兴奋性最低的时期是(A )

A.绝对不应期B.有效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D.超常期

E.低常期

6、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C )

A.心房肌B.心室肌C.窦房D.房室交界E.普肯野纤维7、在正常情况下,心内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D )

A.房室束B.心房肌C.心室肌D.窦房结E.普肯野细胞8、心内兴奋传导最慢的部位是(D )

A.窦房结B.心房肌

C.心室肌D.房室交界区

E.房室束

9.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B )

A.心肌收缩呈“全”或“无”现象B.心肌的有效不应期持续到舒张早期C.肌质网不发达,钙贮存量小D.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E.心肌的传导速度快

10、下列关于心动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心动周期长短与心率有关

B.心脏收缩时间一般短于舒张时间

C.心房心室有共同舒张期,也有共同收缩期

D.心房进入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

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各收缩舒张一次

11、在有关心室等容收缩期与等容舒张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

A.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B.室内压迅速上升

C.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D.心室容积不变

E.室内压急剧改变

12 、下列哪项不属于心室充盈期的变化(D )

A.房室瓣开放B.动脉瓣关闭

C.室内压低于动脉压D.室内压高于房内压

E.血液由心房注入心室

13.、下列关于每搏输出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每搏输出量是指左右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B.通常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大致相等

C.一般所说的每搏输出量是指左心室的搏出量

D.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收缩一次射出的血量

E.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受前负荷后负荷的影响

14、下列各项因素哪项与心室前负荷无关(E)

A.心肌初长度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C.心室舒张末期压力D.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E.大动脉血压

15、下面因素中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B)

A.外周阻力B.心输出量

C.大动脉管壁弹性D.静脉回心血量

E.心率

16、下面因素中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A)

A.外周阻力B.心输出量

C.大动脉管壁弹性D.静脉回心血量

E.心率

17.其它条件不变,如心率加快时,可使(A)

A.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B.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C.收缩压、舒张压升高,脉压不变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E.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18、在微循环血管中,执行物质交换功能的主要是(C)

A.微动脉B.后微动脉

C.真毛细血管D.通血毛细血管

E.微静脉

19、在微循环血管中,没有物质交换功能,但有利于散热的是(A)

A.动-静脉吻合支B.真毛细血管

C.后微动脉D.微静脉

E.微动脉

20.心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是通过(D )递质实现的

A.乙酰胆碱B.多巴胺

C.5-羟色胺D.去甲肾上腺素

E.γ-氨基丁酸

2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D )

A.大脑皮层运动区B.小脑顶核

C.下丘脑D.延髓

E.脊髓

22.动物实验时,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可使(B )

A.血压下降B.血压升高

C.心迷走中枢兴奋D.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E.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23.刺激心交感神经时(B\C\E )

A.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B.心输出量增加

C.血压上升D.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E.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二、多选和填空

1、如其它因素不变,心搏出量增大时,对收缩压、

舒张压二者中影响明显的是收缩压。

1、如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增大时,对收缩压、

舒张压二者影响明显的是舒张压。

1、下列有关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论述,正确的有(A、C、D)

A.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而生成的

B.有效过滤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C.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组织液生成

D.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组织液回流

E.动脉端滤出的液体,全部由静脉端进入毛细血管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 .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得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得与化学得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得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得,并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得反应 4、反射弧得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得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得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得作用就是减低控制部分得活动得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与各种细胞器得质膜得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得糖类 2、膜蛋白得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得功能蛋白 3、物质得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与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得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与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得离子有明显得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与肾小管得重吸收(4)出胞与入胞 4、细胞得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等于K+得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得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得内负外正得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得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得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得过程 5、细胞得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得一过性得波动,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产生机制:Na+得内流(去极化),K+得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得正反馈过程得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得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得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得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就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 时磊5说------ - ---- -------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 )单纯扩散 举例:02, 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 )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一一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一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 +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 +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 a+的内流(去极化),K +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 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3.体液是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体液分为细胞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细胞外液又称为环境。 4.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5.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6.稳态的意义: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8.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的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神经分泌。 10.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11.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2.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①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②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③温度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4.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5.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带电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具有以下特征:①离子的选择性②转运速度快③门控特性 6.主动转运特点:①耗能②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7.原发性主动转运 钠-钾泵:实质:①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②具有ATP酶的活性③分解ATP释放能量④供Na+、K+逆浓度梯度运输。 特点:钠泵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细胞外,2个K+移入细胞。 钠泵活动的意义:①建立和维持的Na+、K+在细胞外的浓度梯度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高K+浓度是细胞许多代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他物质⑤具有生电作用 8.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机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 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 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 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 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 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 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 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 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 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 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 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 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 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 全停止。 16、及时判断脑死亡的意义:①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②促进器官捐赠使用; ③预计抢救时限,减少损失。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考试题型:单选题,填空题,英译中,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何谓内环境、稳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特点。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其各自生理意义是什么?Internal environment homeostasis positive feedback negative feedback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2.何谓主动转运?钠泵的主动转运有何作用和生理意义? 3.何谓静息电位?试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4.何谓动作电位、阈值(阈强度)、阈电位?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和特点。5.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有哪几种?6.试述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7.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其基本过程如何?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resting potential action potential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第三章血液 1.何谓血细胞比容?请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有哪些功能?请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重要辅酶(成熟因子)、调节因子及其作用。产生贫血的原因。 3.白细胞的数量和计数分类百分值正常各是多少?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有哪些生理特性?简述生理性止血的三个基本过程 4.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凝血的内源性途径及其异同点?请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5.何谓血型?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输血原则是什么? Hematocri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Hemostasis Blood coagulation Blood group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2期特点。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异点。 3、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变化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如何?何谓有效不应期、期前收缩、代偿间隙?代偿间隙是如何形成的? 4、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规律如何?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5.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和意义? 6.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血流方向及瓣膜启闭情况如何? 第一、第二心音特点,生理意义 7、何谓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 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特点 9、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动脉血压?如何影响动脉血压? 10、何谓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11、何谓中心静脉压?有何生理意 义? 12、何谓微循环?有哪几条通路?各有何生理意义?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3、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何谓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作

生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反馈、反射弧。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液体镶嵌模型、单纯扩散、通透性易化扩散、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载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出胞、入胞、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促离子型受体、机械门控通道、配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原癌基因。复习思考题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刺激、阈值、阈电位、兴奋、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 复习思考题: 1. 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2.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 3.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 4.血K+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说明其机制。 基本概念

终板电位、兴奋-收缩耦联、滑行学说、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复习思考题 1.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2.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3.试述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4.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5.试述电刺激坐骨神经时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第三章血液 基本概念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微环境 复习思考题: 1.用盐析法可以将血浆蛋白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生理功能 2.白细胞可以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简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凝集、凝集原、凝集素、血型、成分输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血清 复习思考题: 1. 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2.根据本章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临床上根据需要经常采取某些措施促进血液凝固或是阻止血液凝固。分别举出促凝和抗凝的三个具体措施,并说明原因、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血液循环 基本概念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复习思考题: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机相比有何差异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重点 -------11临床11班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 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