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试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书法作品是人带着一定的情感创作出来的,是受人的心意所支配的,所以离开人的作用,就谈不上什么书法作品。历史事实表明,人品的高下,决定着书品的贵贱,人品与书品密不可分。

一书如其人。“书如其人”是清代书家刘熙载继承并发展前人“书为心画”之说,提出来的一个著名论点,他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人可以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气质、性格,寄托自己的情思、向往和追求,即古人所说的“达其性情”;还可以通过书法表现自己在特定状况下的感受与情绪,即古人所说的“形其哀乐”。书法作品就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书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正如唐代张怀權所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刘熙载说“如其学,如其志”。的确从一幅书法作品中能看出作者的学识和才气的,一个胸无点墨、毫无素养的人能写出富有书卷气和金石气的作品来吗?在书法课上要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学好书法,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学好文化知识,积淀雄厚的知识素养。一个缺乏坚强毅力和锲而不舍精神,不肯勤学苦练的人,是写不出功力深厚的字来的。

“书如其人”的说法,同我国书史上不少著名书家的实际情况,也是基本上相符的。孙过庭从王羲之的多种作品中能观察到他在书写时情绪的不同变化:“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藏》又纵横争折,及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虞世南为人沉静寡言,字也写得萧散虚和。苏东坡学识渊博,性情豪放,其书也纵横挥洒,沉着痛快。沈周为人宽厚平易,字里行间便洋溢着长者风范。多年的书法教学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男生贪玩,参加兴趣小组的少,即便学书法的,也表现出浮躁的特性,笔画也不精到;女生安静,参加兴趣小组的多,习字时更沉稳持久,笔画更细腻精致。

二心正则笔正。据《新唐书》说:唐穆宗问柳公权什么是最好的用笔法,柳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这一论断强调了人品的极端重要性。它对于端正书风,发扬正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作用。首先,它鼓励学书的人在不断提高书艺的同时,重视道德品质修养,做一个书品、人品俱高的人。人们经常称颂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立朝刚正,安史乱中,高举义旗,在叛军面前,英勇不屈,以身殉难。他的性格特征在其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创造了一种方严正大、雄浑朴拙的书风,前人赞其书“端劲庄持,望之如盛德君子”。其次,“心正则笔正”之说,主张论书要兼论人品,强调善书还必须人品高,其作品才能为世所珍。正如宋代苏轼所说的:“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宋代的蔡京,其书法水平本在苏轼、米芾之间,但因他是个奸臣,祸国殃民,诬陷忠良,后人便让蔡襄代替他,把他摒除在宋代“四大书家”之外。他亲笔写的《元佑党人碑》,也被人砸得粉碎。

傅山的《作字示儿孙》诗,一开头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他强调人品最要紧,如果书家的道德品质高尚,他的书法也就会有奇古的格调;如果书家的道德败坏,他想用书法艺术的成就来弥补其人品的缺陷,那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品行不端,光凭写一手好字,人们是不会把他当作好人的,他的书法作品也不会得到人们的珍重。就当前而言,一个书法家的言行,决不能违背国家利益和社会道德,也不允许拉帮结派、损人利己、假公济私、追求个人名利等不道德行为。作为一个书法教师,应以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书法艺术为己任,不搞有偿家教,不以书法谋私利,甘愿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潜心钻研书法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创新书法风格,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教师。如果有人认为书法家,可以不重人品,只管练得一笔好字,以博取名利,那是极其错误的。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在向其讲述书写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多讲古代书家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领略书法风采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并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书品重要,人品更重要。

三练字如练人。练字,乍看起来,好像再简单不过的活计,但细细玩味却有另一番春光秋意。我们的汉字,通俗也叫方块字,所以毛边纸无论尺寸如何,其中的字格都是正方形,做人是不是也该方方正正、稳稳当当?

练好字,要具备“三法”:笔法、字法、章法。笔法就是运笔的方法。如“点”画,写得要如高山堕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话办事只有抓住要点,才能顺利妥当。“横”画,用笔须平,如锥画沙,力要均匀平稳,不可操之过急。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平和温馨?撇撇如钢刀,须力到笔端,不可中途停顿换气,练字犹如书写“撇”画一样,需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耐力。“竖”分垂露和悬针,无论哪种竖画,都要求垂直竖立,否则就是不合格的,做人同样如此:永远保持耿直、诚信的态度。

字法,即结字的方法。练字,掌握笔法只是基础,,如何将点、横、竖、撇、捺、折、钩、提这些部件有机合理的捏合成一个个美观漂亮的字,更加重要。比如:“峰”字,“撇”画忌与“山”相撞,须从“山”下穿过去,“撇”才舒展有力,这就是避让法。同学间发生矛盾,双方需互相谅解,相互退让,切不可针尖对麦芒。三点水,要上下呼应,势如流水,倘若三点呆立,各自为王,缺乏连贯,字体就没有了活力。一个小组的同学要相互关心、团结一致,才具有凝聚力和上升力。章法,指一幅作品的整体布局与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照顾,布列要大小相间、疏密得当、润枯相安、快慢相合、首尾呼应、气脉相通做到了这些,才算是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

艺术设计学院

美术学二班

张曦文

101260207

书品与人品

书品与人品 近日仍须奔走,九月五日要在上海参加民间书院高峰论坛,六日会在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研修班讲〈〈知行: 从xx学谈起》。 接着要准备九月十八日在浙江美术馆的墨家: 龚鹏程书法展”了。因贴书论一则,以广其意。 xx我情性: 书品与人品 xx鹏程 一、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一首注: 「唐人楷书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 所不及者,官耳。官位愈高,则书名愈大」。 第十二首论宋四家苏黄米蔡,则说蔡不应是蔡襄,只能是蔡京蔡卞。而古人所以以蔡襄代之,当是受「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传统儒家观念之影响。所以启功先生痛批: 「古之所谓德成者,率以其官高耳」。其论书绝句白书本更有白序说: 「又见古之得书名者,并不尽根于能。官大者奴仆视家人、名高者生徒视侪辈,其势其地既优,其迹其声易播」。 先生反对以心术德行人品论书,论蔡京蔡卞如此,论王铎亦如此。举倪云林题王黄鹤画之语以夸王铎曰: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评价可谓极高矣。而在理论上,先生更直接驳斥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认为「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初无干涉」。

我有一篇文章论〈书法真精神〉,曾反驳过先生,认为先生胡涂了,白相矛盾,往往前言对不上后语。例如他说书法史上得名者多半是因官大,则蔡京蔡卞不更是大官吗?为什么大家一般并不推崇他们,竟要劳先生来翻案?「德成而上」之德,又能解释成官吗?先生名高,恐遂放肆而言矣! 至于「心正笔正」,本为柳公权劝谏之言,先生借题发挥,将人品与书迹分开,益可见先生宗旨只在书迹层面。从前,刘勰品藻群言,题其书曰: 「文心雕龙」。先生论书,却是仅及其迹,不肯谈心的,令人有点莫名所以。 考〈〈西京杂记》曾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曰: 「,,赋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赋有赋之迹,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是也。然而赋不只有赋之迹,还有赋之心。此理连司马相如都懂,可惜启功先生不知,以为论心即是论道德,于中国艺术传统真是太隔阂了! 苏黄米蔡四家之说,始于元人。然王芝〈跋蔡襄沸河石砚铭〉即已以蔡襄为四家冠冕。认为苏黄米蔡四家之蔡应该改为蔡京蔡卞,要晚到明人王绒,而清叶昌炽〈〈语石》提倡尤力,赏其狂狷。启功先生不过拾其余浦而不知其非也。考宋人书论,大抵皆只言蔡襄,齿及京卞者甚少。如倪思〈〈经锄堂杂志》云: 「本朝字书惟东坡、鲁直、元章。然东坡多卧笔,鲁直多纵笔,元章多曳笔。若行草尚可,使作小楷则不能矣。,,独蔡君谟为冠,余子不及」,朱子亦曰: 「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可见一时公论如此,非只东坡一人推其为本朝第一也。蔡京蔡卞哪里有此地位?赵孟俯〈评宋十一家书〉,只说蔡端明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而略不及京卞。益可知宋元人论四家,必不以京卞为是。叶缘督有取于京卞之狂之狷,遂不知古人本以中和为高也。 以上是旧作中不同意启功先生的论点,现在就还要接着谈下去。 启功先生字好名高,但见识浅俗,一如其诗。说古来书家擅名者都只因官大,正像许多人

枚乘的人品与文品(随笔)

[原创]随笔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燕山飘雪 2005-1-10 0:17:27 大家看央视一台《汉武大帝》,不知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了么?汉景帝得了肺结核病,到骊山汤泉宫疗养。十皇儿刘彘去看他,并给他背诵了枚乘的赋《七发》,说它能治病。枚乘是何许人也?《七发》真的能治病吗? 枚乘,字叔,淮阴人,汉代著名辞赋家。世人皆知汉代写赋大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再加上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浪漫故事,好象司马相如的名气大于枚乘。但是,在汉代,在当时,名气最大的还不是司马相如,而是枚乘。《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写《汉书》的是东汉人班固,这说明一直到东汉人们都认为枚乘的名气大,赋写的最好。枚乘的赋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发》。 枚乘的文章好,首先得益于他的人品好。俗话说“文如其人”,真是一点不错!他为人真诚、细腻、沉思、多谋。汉文帝时,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任郎中。所谓郎中,就是现在的秘书或秘书长之类。大家看《汉武大帝》都看到吴王刘濞造反的情节。的确,刘濞的刚愎自用是有名的。他凭借在吴国经营多年积聚的财富,就想与朝廷分庭抗礼,开始谋反。枚乘极力劝谏,阻止他这样做,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有点利令智昏。枚乘知道非失败不可,就悄悄地离开,到梁孝王那里躲藏起来。等到御史大夫晁错宣旨颁布《削藩令》时,刘濞再也忍无可忍,决心造反叛乱,并联合了其他六国,一时气势汹汹,非要打到长安不可。枚乘这时又写信劝刘濞悬崖勒马,赶快罢兵。但刘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件事传到朝廷,汉景帝大为感动,朝廷上下官员都知枚乘是忠于朝廷的,不希望天下大乱。一时间,枚乘的人品为人们称道。刘彘小时侯就听窦婴讲过枚乘的《七发》,他背得滚瓜烂熟,特别欣赏“观涛”那一节。后来刘彘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他派人去迎接枚乘到朝廷任职,结果在半路上,枚乘就生病死了。汉武帝自然是痛心不已。

诗品

诗品 【作者简介】钟嵘(468-518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钟嵘出身世族,“好学,有思理”,精《周易》,有辞章修养,在南朝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记室等小官。他出仕后,先为南康王侍郎、抚军行参军、司徒行参军等职,后任衡阳王萧元简记室、晋安王萧纲记室,并卒于记室任上,故世称“锺记室”。 【书籍简介】《诗品》,南朝·梁钟嵘撰理论批评专注,共三卷。《诗品》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显然作于作者晚年,即梁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至其逝世的大约四、五年间。本名《诗评》,唐、宋时两个名称并行,后来便只称《诗品》,沿用至今。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

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比、兴的相济为用,二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尖锐地斥责了宋末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刘勰并不一般地反对用典,在《事类篇》中他只是主张创作应该以“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典故要用得准确扼要。不过钟嵘是论诗,刘勰是兼论文笔,包括钟嵘所说的“经国文符”、“撰德驳奏”各种文体。因此,很难说刘、钟两人在用典上看法有很大的出入。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他说:“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

论艺品与人品

论艺品与人品 对于人品,著名艺术家毕加索认为:道德良心上的问题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毫无关系。我不赞成毕加索的这种观点。首先这种观点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他否认了失误之间的俄普通联系。朱光潜曾说:一切艺术都是生活和自认的返照,艺术的美丽在于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快感,使主体的生命质量因艺术的关照而得以提升。人作为一中社会性的动物,当他降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他要和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你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别人的人生,更何况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人了。而毕加索当时就已已经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名气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怎么可以说他自己的道德问题与别人无关呢? 对于人品和艺品,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人品和艺品成比的,人品好,艺品自然就好,人如其名。我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对的一致性。有人说:“人品好,艺术不一定好,人品不好,也有高明的艺术。”确实,历史上有人的尽力证明人品与艺品不成正比,例如童其昌人品很坏,画确不错。还有就是,在贵阳有一个长期吸毒的画家,他的动物小鸟意可谓堪称一绝,售价也不低。并没有人因为他是一个毒鬼而不买他的画,但他的画资在高也只能勉强支付自己的毒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有人知道国画大师张大

千一生造就过多少假画?骗过多少人的钱财?连他的本家艺术眼光并不低的张学良将军也难逃欺骗。曾有“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大吾之悟的国画大家李苦禅先生人品极好,同时他以“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品无格,下笔无方”称誉于世,他还举例说:“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指引人格恶劣,逐令百代是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入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详,会招祸殃,实则曾恶其人,自然不会美其作品了。“我们无不感动与一个老画家将人格提升到如此高度!但据说他的得意养子,当今名振中外的的某人物画家曾高价卖了一批画到台湾,而后又自食其言的登明是一批假画,并说不是他卖出去的,如果以李苦禅先生的理论俩规范这位画家,会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无言!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很所艺术大师尽管有很好的人品,但他们从来不把人品的高低与艺品的优劣联系起来,人品与艺品同高,但来源于不同的修为,前者在乎教养而后者在于学问的情深,二者直接按无论如何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当然,不管是艺品还是人品都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二者是可以相互因果或相互影响的。我们呼唤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但德艺之间并没有必然性,这是经历史证明了的事情。在被郑板桥以书画方式“整治”过的官僚看来,他的人品极差,但老百姓却喜欢这样的人品;秦桧的人品世所憎之,但我不相信如果现在他的作品惊现世间,竟不会是无价之宝;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作为国名元老级人物,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与大陆的政治主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文品和人品

202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文品和人品做文学家也罢,做普通人也罢,人品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我们终其一身,无非是在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两句话,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下面是整理的文品和人品满分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

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优秀吧作文】 文品和人品 不久前,中央民族大学大学蒙曼教授做客央视,和外国朋友谈中国诗歌。当说到岳飞的《满江红》时,蒙曼教授补充了一句:根据有关史料,岳飞的《满江红》是明朝以后才出现的,换言之,这首词很可能是后人的托名之作;再说,岳飞一生戎马倥偬,且又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来支撑,《满江红》很有可能不是岳飞的作品。 在场的外国留学生大惑不解: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坚持认为《满江红》是岳飞的作品呢? 蒙曼教授因势利导,道出了真谛: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中国老百姓从心底里认定,如此壮怀激烈、气干云霄的词句,只有岳飞才能写的出来,如此洒脱豪迈、气势恢宏的书法,也才能配得上岳飞! 现场一片掌声。

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我国古代文论中历来就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世界的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从中得出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从含义上来看,人品与文品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主张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钟嵘,出生贫寒,“位末名卑”,做过一些小官,在门阀世族统治下很不得志,这儿主要要提的是《诗品》的创作。《诗品》之作正值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对文艺家进行品评,是一种时行的社会风气,《诗品》之作的主要原因是钟嵘对当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的不满,为了树立正确的诗歌创作风气和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所以他在《诗品序》中尖锐地批评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钟嵘在《评阮籍诗钟中》说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在此,钟嵘着重强调了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而提到性灵,与之联系密切的是明清的“性灵说”。其中袁宏道在给张幼于的信中说道:“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世人喜唐,仆则曰唐无诗;世人喜秦、汉,仆则曰秦、汉无文;世人卑宋黜元,仆则曰诗文在宋、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见从已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不然,粪里嚼查,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在而不诗哉?不肖恶之深,所以立言亦自有矫枉之过。”对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的剽窃模拟文风,袁宏道确是深恶痛绝之极,对他们给予了剑客的讽刺与嘲笑。此时的性灵说提出的真、善、变、趣、奇,和钟嵘的《诗品》可以说是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文章或是个中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事件的看法,对各自时代的进行了批评。这些在我看来,达到了文品的要求,也体现了各自的人品。 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学批评原则,韩愈曾作了集中地、全面的、深入的讨论。韩愈在散文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加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它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有益于群体、社会的伦理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由此看来,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答李诩书》中,曾称赞李诩说: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他谆谆告诫李诩,“立言”即写文章之事,并向学生谈了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同时,他还提出“气盛宜言”之论,这是继孟子“养气”论以后又一理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

浅谈人品与人才重要

浅谈人品比人才重要 孩童时,老师常对我们说:要讲文明、讲品德;那时并不在意,只是觉得学习好,有本事了才历害。而今再思考时发现,人品远比人才重要。 人才无人品闯祸甚於庸才 人才是可以后天训练的,但人才若缺乏人品,闯的祸反而比庸才更大,因此公司选才,才华再高,没有人品宁可不要. 前美国德州仪器总裁兼执行长佛瑞德.布希,在[我们如何甑选高层主管]一文中指出,德义在甑选高层主管时有十项必要条件,例如冒险意愿、获利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不过,诚信绝对名列榜首。 佛瑞德.布希指出,经理人员即使很聪明、有创意有很会替公司赚钱,但如果他不诚实,则他不仅一文不值,对公司反而是相当危险的人物。他对诚实所下的定义是,当经理人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而无法达成承诺时,他必须尽可能通知对方,解释未能达成的原因,并竭尽所能去减少对方的损失。 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才,一旦用人不当,人才也会变成企业最大的负债。因此,人才的品德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因为人品攸关企业的永续竞争力。 无论企业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雇用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人品攸关企业永续竞争力 西谚云,[好的理论为经营之道]。企业竞争,不只是策略、技术和创新的竞争,最后决胜负的关键,往往掌握在品德手上。 跨国企业IBM转型为服务导向的高科技公司后,发现尤其在提供无形服务的业务竞争时,影响客户最后采购决策的因素,往往是口碑和信赖度,而IBM人长期累积的品牌形象成为临门一脚。 IBM订定的九项用人标准中,有五项跟品德相关:具备[勇于负责、工作热忱、自我驱策、值得信赖和团队协力]的能力。IBM人力资源部有不成文的规定:绝

不任用带兵集体跳槽的主管,因为有道德瑕疵;也绝不任用带着前一家公司资源前来投靠的人才,因为今天你偷了老东家的东西过来,难保明天不会偷IBM的东西出去。 企业品德是一种无法量化的竞争力,企业如果不重视诚信,不但影响企业形象,也绝对影响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棵大树,则品格有如树根,若树根开始腐烂,不管树多大多茂盛,已可预见这棵树终将枯萎。 部门领导要以身作则 近来倡导[企业理论新意义]的中华民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许士军指出,过去企业为追求效率、降低成本,订定许多规范,但进入知识社会时代,企业经营需要的是[创新],必须让员工自主,不能再层层节制每个员工的行为,就在[捏太紧怕死掉,放太松怕飞掉]之间,管理科学的精神和制度除了要更加尊重个人,伦理更是不可或缺。 [现代企业的典章制度必须建立在信任上,而信任就是一种伦理关系],许士军说。 企业伦理的推动与落实,最好的方法是让企业伦理的观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塑造出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进而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意识形态,而中层领导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中层领导的品德相当重要,因为他是企业的领导核心,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更是直接管理部门的员工,他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这个团队的每个人。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有样学样。反之如果这些中层领导说到做到,凡事讲诚信,自然这个团队也将是一个讲诚信、讲品德的团队。员工的人品很难通过品格教育来改变,只有让员工自我感到骄傲,对企业产生认同,这样就会主动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稻盛和夫的经营思想就是任何人在孩童时期曾经受到过老师、父母的教导----不撒谎、不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等。正是这些做人的基本品德指导他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今天我们作为一名商业工程师,更不要忘了我们孩童时老师和父母对我们最基本教导----要讲品德。做一名讲品德的人远比你成为一个才子更为重要!

肖瑞峰《诗品和人品》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浅谈品格修养与国画

浅谈品格修养与国画 穆彦青 【摘要】:推崇人品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这是在国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画家的品格修养与其绘画品味、风格、最终成就有着莫大的关系。人品高尚则品味不俗,气韵生动;画品高者学养深厚,品节优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关键词】:品格修养;国画;画品 中国画作为一种有着数千年发展历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鲜明的个性,以及独特的魅力。而“画品”与“人品”的关系则是中国美术史上从古至今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国画的文化性不仅存在于题材和内容上,更具有内在的意境追求、清雅闲逸的书卷气息和从容温文的书法意蕴,宾虹老人称之为“内美”。而中国的文化注重人格和艺品的同一性,中国画与画家的品格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就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的说法,清代松年在他的《颐年论画》中写道:“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从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唐、宋、元、明以及国朝诸贤,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前贤已往,而片纸只字皆以饼金购求。书画以人重,信不诬也。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云,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吾辈学书画,第一先讲人品,如在仕途亦当留心吏治,讲求物理人情,当读有用书,多交有益友。”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中国画强调自由表现,这就使得其作品能表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品,人品在绘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与画品有着内在的联系。 注重人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品一方面是要求画家有高尚的品质,另一方面也包括较高的文化学养及品味。人格品质是立身之本,品格高尚之人必定在其作品中渗透高尚的思想;而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文化学养则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气质,提升其品味。例如“四君子”向来是中国画不衰的题材,其主要原因是“四君子”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一个人人品的精华:梅花剪雪裁冰,一身傲骨,“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兰花空谷幽香,孤芳自赏,“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竹子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菊花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可见中国画之所以特别钟情于梅、兰、竹、菊、山水等题材,是因为这些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之间有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象征了人的某些品质,喜爱这些事物的人必然对这些事物所隐寓的品质持肯定态度,并以这些品质为目标,努力去拥有这些品质。纵观中国书画史,凡受人尊崇的书画大家,无一不是品艺同高者。郑板桥画竹形神兼备,堪称一绝,正是寓情于景,画中竹子如板桥本人一样刚正不阿,高风亮节,正所谓“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正因为他具有高尚的人品,精湛的的技艺,深厚的修养,所以,才赢得人们的赞誉;潘天寿先生把其恩师李叔同作为一生的人格典范,他曾说“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泛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近代山水国画大师傅抱石同样认为中国绘画基本思想的三大要素是“人品”、“学问”、“天才”;清代华翼纶在《画说》中写道:“子久、云林、梅道人辈,其品高出一世,故其笔墨足为后世师。而物以人重,知立品不可不先也。” 文人画家写字作画,往往是遣情写性的一种活动。文艺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

_人心_与_文心_的分裂_论王褒诗品与人品中的两面性

=古典诗学> /人心0与/文心0的分裂 )))论王褒诗品与人品中的两面性 张喜贵 (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王褒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诗文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从/人心0这个角度看,他是/荷恩眄,忘羁旅0,性格是软弱谨慎的,从/文心0即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他又不断地抒写着羁旅之感与归乡之念,不断地在和不幸的命运作着抗争。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是由于王褒在历史的大变革以后戴上了人格面具,从而造成了/人心0与/文心0分裂的结果。 [关键词]王褒;人心;文心;分裂;人格面具[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0)02-0010-04 The Split of /Heart 0and /Content of Works 0 )))On the Two Sidesthe of Wang Bao .s Heart and Works Z HANG Xin-gui (College of Literatur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 tract :Wang Bao .s behavior has al ways exi sted contradicti on w i th his works.Fro m the /heart 0,his character is weak and cau -tious;from his works,he expressed the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and kept in and the unfortunate fate of the resis tance.The exis tence of this split pers onali ty is due to Wang Bao after the great change i n his tory to wear the mask of personality,resul ting i n the spli t of /heart 0and /c ontent of works 0. Key words :Wang Bao;heart;content of works;split;pers onali ty mask [收稿日期]2010-01-05 王褒一生中既有南朝梁时的春风得意,/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0(5高句丽6),又有江陵城破被俘北上长安的凄切悲凉,/寂寞灰心尽,摧残生意余0(5和殷廷尉岁暮诗6)。王褒在北地共生活了23年,最后客死他乡,他与庾信同样由南入北被称为/庾王0,但后人对王褒的评价始终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外在的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文学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也就是说,在他的身上存在着/人心0与/文心0的分裂。人心,即为人之用心,文心,即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种种思想情感。其实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潘岳就被后人讥为/心声心画总非真0,梁简文帝5诫当阳公大心书6中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0由此可见人是可以分割成/为人0的人和/为文0的人,此种情形在梁季入北文人王褒的身上体现 得最为明显,为人处世世故圆滑,为文则情感外露。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矛盾现象。对此加以解析可以更深地了解易代之际士大夫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 阅读有关史料,可知王褒是一个个性懦弱行为谨慎的人。在江陵的迁都争论中,王褒私下里曾劝元帝迁都于建康,但他的意见并没有被元帝采纳,考虑到元帝猜忌的性格,于是王褒不再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弗敢众中公言,唯唯而已0 [1](p.597) 。/唯唯而已0, 也就是点头称是罢了,这可以说是王褒性格的最好写照。但如果历史没有太大的变故,王褒依然可以在梁元帝手下过着优游的生活,与原来金陵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但不久西魏大军围攻江陵,王褒负责监督江陵城西的军 2010年第2期(总第220期)THE NORTHERN FORUM No 12,2010Total No 1220

从书品看人品

从“书品”看“人品” ——例谈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入眼、入心、入笔、入格”是写字教学的四个基本过程。这四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写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入眼、入心、入笔、入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习写字的方法技巧,挖掘汉字特有的美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做人的道理渗透其中,塑造端正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小学写字教学德育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熟练、易认。”这句话不但道出了写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也包含着对写字习惯的要求:规范、端正、易认。 写好字从表面上看是学会一种技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素质,本质上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承袭。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充分发挥其陶冶性情之功,努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大力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写字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俗话说:字如其人。在写字教学中,深切地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一、巧用资源,创设情境,让字“激趣” 汉字不是无情物,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一个汉字一幅画。如象形字“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挂在空中;“山”字中间一峰突起,周围群山环抱,神形兼备。汉字发展演变至今,很多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让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乒乓”二字,不但象声,而且象形;“甩”字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背后还有故事: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学到对书法的痴迷;从怀素写穿木板的故事中学到持之以恒等。因此,写字不单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具有审美的价值。

论文品与人品(2015浙江高考作文分析)

论文品与人品 论调1:首先做艺术的人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人不成功一切都不必谈,而做人的关键是人品,人品极差的人他搞出的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境界也不会是很高的,古人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艺术如此。真金不怕火炼,作品的境界与层次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好作品应经得住别人的评说的。还有写诗的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所以作品不可轻易示人,但可自娱,不可愚弄青少年的心灵,破坏人性中的真善美。 论调2:其实,这种调子是老生常谈了,认同的人的确也很多。但这又怎么样,一样不妨碍那些所谓“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被欣赏,甚至被模仿、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倒是有一些“人品”好得没话说的艺术家,因作品本身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大潮里。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艺术,人品是人品,不能混为一谈。窃以为,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下,应以作品本身的立意、技法等多方面来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以一句“人品不好”,否认或抹杀艺术家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误导众生,罪过很大”! 例1:文学界——徐志摩、顾城 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

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 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他随会写诗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结局是不幸的。那是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段新婚生活,死时才三十五岁。而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且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 我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徐志摩的人以及他的诗的看法已经稍有了些改变。也就是说当你在没有真正由表及里的进行全面理智的了解一件事或一个人之前你是没有发言权的,即便你有了了解之后,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个人的偏见也会产生不同或不正确的看法。心态改变了一切都会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沙里淘金”的洗礼才能辨清真伪。” 我本人就很喜欢《再别康桥》。对写诗我是外行,这种喜欢凭的只是感觉。可是我们看看《再别康桥》流传之广,喜欢的人之多,还用的着多说什么吗?难不成说喜欢徐志摩作品的人,都是“人品”有问题?亦或是智商有问题?还是说,大家的欣赏水平都出了问题? 我们再谈谈另一位诗人顾城。顾城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那首《黑眼睛》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可是顾城后来却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涉嫌杀死妻子。按该文的观点来说,顾城的“人品”肯定是不行了。但就凭这点,你能抹杀顾城在现代诗坛上的地位和成就吗?答案很简单,不行!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人品与文品”问题之我见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人品”与“文品”就一直被各种文人学者关注研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品与人品一直是被统一在一起的,似乎是文品高者人品也是优者。不可完全否认这一观点,相传了几千年的观点必定是有其事实和依据的。 要探讨“人品”与“文品”问题,就是意味着要探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品行思想,也有个性,文化教育在其中;“文品”大概就是文章的品位风格,与“文风”相似。这样一来,结合中国古代将“人品”与“文品”统一的观点,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文如其人”。“文如其人”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意思就是他的为人藏很深不愿让人知道,其实从他的文章中就能看出他的道德品行。 当然历史上认为“文品”与“人品”间存在着不可分割关系的远远不止苏轼一人。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自己的文论作品中,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早在西汉学者扬雄就在其《法言·问神》中这样写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简单地说,就是声画者,都是人内心情感的表现,因此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能从中分辨。这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文”又是由“言辞”组成,因而“文品”与“言”,“书”挂钩,那么“心”,“情”与“人品”挂钩,不难看出“文品”是由“人品”所影响决定的,“文品”表现着“人品”。 曹丕就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在这里曹丕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创作的重要意义。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研究才能与禀性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才能和禀性”与“文品和人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从曹丕的思想出发,他主张“才性一致”,并且是性决定其才。而“才性一致”又与“文如其人”相一致。他在《典论·论文》中写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是无法以人力改变的。显然这种观点是太过绝对的,至少我觉得有时候后天学习是不可忽视的,文气什么的也是能通过后天的熏陶学习而有所改变和进步的。但即有些片面,曹丕所提倡的“文以气为主”,要求文章要有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在《典论·论文》中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等,对一些文人作品进行了评价,从作品中也能推出他们的一些品性。例如:“齐气”是指齐国人那种舒缓的习性在文章之中体现。那么,可以推测徐干身上是否也有舒缓这一习性。所以在我看来曹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行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015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真题解读】 这是文艺气质类考题,材料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是“作品”和“人品”。人品决定文品,文品体现人品,文品来源于人品,而又高于人品。考生可以选择“统一”或“背离”行文,也可以选择中间路线入笔。行文时,可从文品谈起,再落到人品,亦可从人品入笔,再说到文品。不主张延伸到真与假、

字品、球品等其他品格上。但只谈或泛泛而谈“人品”或“文品”,也没有说服力,必须有材料,会思考,能亮出自己的人生观。 【备考提示】 有关“作品与人品”的关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进行议论,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备考时,可以从文学、写作这类基础角度出发积累素材;多问自己“为什么”,提高思考的深度与广读,以精妙绝伦的说理赢得阅卷者青睐。 【高分作文一】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之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浅论书法艺术与人道德品质的关系 书法是我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祖国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书首须人品高”,从学书者的生命成长角度来看,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重于学书技能的积累和提高。因此,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探索和挖掘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做到自娱自乐,充实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书法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缩影 汉字,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伴随着汉字产生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在经过历代书法家的熔炼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景仰的书法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如果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作一部交响曲,那书法就是它的华彩乐章。中国汉字从简单的符号开始,一路发展、演变、创造,形成篆、隶、草、行、楷等五种书体,成为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二、书法艺术是展示人格魅力的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家群星灿烂,每个书家都有动人的故事。我们知道,颜真卿是唐朝名将,虽官拜平国公,但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斗争,不怕丢官弃爵,甚至献出生命,他是忠义之士、殉节之臣,他的字之所以千古流伟,为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他那博大的胸怀、刚强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坚实的功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民族气节鼓舞着人们。练字炼人,学书先学做人。练字的过程就是炼人的过程。只有学问高,人品好,肯下工夫,字才能写好,才能流传千古。 从书史上看,书法审美特别讲究作者的品格,重视人品。书法作品虽美,但人品卑污,则因其品下而被鄙视者历代不乏其人。如宋代的蔡京、明清时的王铎等。相反,品格高洁,书艺卓越,则因其人品而更看重其书艺。如王羲之、颜真卿、岳飞等人,他们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后世敬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对皇帝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之“心正则笔正”的典故,不但是笔谏之隐语,也是书法之真谛。 历代书法家,无不勤学苦练、历经艰辛才终有所成。王羲之七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等书法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终成一体;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看了三天才肯离去;怀素和尚,为了学习书法,他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他还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远万里到京城去向大师请教;还有王献之的“尽

2016-2017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试题 2017.04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1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