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

小学心理学
小学心理学

1、什么是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同化有何作用?有哪几种同化模式?

1题答案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三种同化模式。(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类属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2、什么是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途径与方法?2题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其主要方法有:(1)满足小学生的缺失性需

要。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不能滥用、多用表扬、少用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

(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

(5 )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

(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和评价。

3、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3题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1)学习心理指导。主要包括:其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使小学生乐于学习。其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

绩。(2)情绪心理指导。指导小学生对人的情绪活动、情绪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使之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活动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情绪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并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指导,使小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4)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有哪些?

4题答案

陈述性知识即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1)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新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保持和应用。所以,教师给小学生呈现的学习教材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他们能够把新学的知识同已学的材料联系起

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2)调动和保持小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有何异同,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3)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贮备确定教学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贮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以激活原知识,促进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4)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其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其三,科学地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是道德行为表现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5、小学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5题答案

小学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

(1)加强修养。教师主要靠内在素质和良好表现来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及学生年龄特征从德、识、才、学几方面加强努力,而绝非三两日工夫可以练就。

(2)积极实践。其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给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其二,加强师生交往。注重教

学和教育,又注重科研的教师,是最能够获得学生的喜欢和崇敬的教师。

6、什么是道德情感,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6题答案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1)知行结合,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丰富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其情感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如童话、故事、小说、歌曲、文艺作品等。(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4)在活动中以境育情。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稳定,它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活动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

1、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对一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伴随学生的一生。

3、组织策略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储存。

4、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5、统计学的方法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科学的方法。

6、教师提高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力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学历。

1题答案:不对。学习动机虽然影响学习效果,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系。

2题答案,不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其他原因。

3题答案:不对。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理。

4题答案: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低年级是形象思维为主。

5题答案:不对。任何一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利弊,不能说那种方法比另外一种方法更好。

6题答案:不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1题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者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练法。

2、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2题答案:攻击行为是指有意造成伙伴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表现,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话、耍流氓行为等。(1)培养孩子的正确归因,改善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2)培养孩子的应对策略,增强孩子的挫折容忍力。(3)处理好儿童与同伴、教师和父母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是什么?

3题答案:(1)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序列性。(3)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4、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题答案:(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遗传

素质虽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但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其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性格、气质及个性的发展。(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其一,环境和教育使儿童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其二,环境和教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3)社会实践活动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5、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5题答案:(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概括水平。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3)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

用。(4)提高元认知水平。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

6、学生气质有哪些类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6题答案:学生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等几种。(1)正确认识气质。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气质进行判断。对小学生的气质类型,可以根据神经系统的类型、行为能力的反应性,行为能力活动性,气质行为的持续时间来判断。

(2)利用气质“量才为教”。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气质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行为修养,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发展,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

7、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7题答案:(1)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适应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出抽象的道德概念,并创造条件让小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经验,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使小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小学生还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而道德实践经验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者

在向小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应多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身体力行并能获得足够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巩固学到的道德知识,在舆论评价中学会自己评价,在道德活动中把道德知识内化,转变成道德行动。

(3)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之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明辨是非,依据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提过相应的要求,帮助他们做出全面的评价。

1.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 A:线性

B) B:正弦曲线

C) C:倒U曲线

D) D:因果

纠错

(10.0 分)2.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教师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

A) A:观察

B) B:训练

C) C:模仿

D) D:习惯培养

纠错(10.0 分)3. 勤奋与懒惰、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 A:气质

B) B:性格

C) C:态度

D) D:能力

(10.0 分)4. 某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为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其归因是()

A)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

B) 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 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纠错

(10.0 分)5. 儿童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其认知发展的阶段是()

A) A:感知运动

B) B:前运算

C) C:具体运算

D) D:形式运算

纠错(10.0 分)6. 概念形成的典型学习方式是()

A) A:发现

B) B:接受

C) C:无意义

D) D:机械

纠错(10.0 分)7. 奥斯本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所发明的方法是()。

A) A:脑力激励

B) B:手段—目的分析

C) C:范围缩小

D) D:尝试错误

纠错(10.0 分)8. 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品质是()。

A) A:个性倾向性

B) B:能力

C) C:性格

D) D:气质

(10.0 分)9. 有的学生长于写作文,有的善于学数学。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

A) A:连续性与顺序性

B) B:阶段性

C) C:差异性

D) D:不均衡性

纠错(10.0 分)10.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是心理学家()。

A) A:斯金纳

B) B:奥苏伯尔

C) C:皮亚杰

D) D:加涅

纠错(10.0 分)11.学生在学习上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学习动机是()。

A) A:任务

B) B:成就

C) C:外部

D) D:内部

纠错(10.0 分)12.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分析是一种()技能

A) A:动作

B) B:智力

C) C:行为

D) D:特殊

纠错(10.0 分)13.

下面那个不是认知结构变量()

A) A:可利用性

B) B:可辨别性

C) C:可接受性

D) D:稳定性

(10.0 分)14.小学生因为认真听讲而得到教师表扬逐步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

A) A:教育结果

B) B:训练反应

C) C:条件反射

D) D:连结反应

纠错(10.0 分)15.

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 A:坚持性与果断性

B) B:灵活性与新颖性

C) C:独创性与灵活性

D) D:新颖性与独创性

纠错(10.0 分)16.

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复习能使信息得到记忆和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 A:练习

B) B:训练

C) C:组织

D) D:精加工

纠错

(10.0 分)17.

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 A:意志薄弱

B) B:优柔寡断

C) C:易受暗示

D) D:盲目冲动

纠错(10.0 分)1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 A:道德认识缺乏

B) B:道德情感异常

C) C:道德意志薄弱

D) D:道德行为不良

纠错

(10.0 分)19.“失之东隅,收之桑瑜”的心理防卫机制是( )

A) A:升华

B) B:转移

C) C:补偿

D) D:投射

纠错

(10.0 分)20.认知技能的主要学习方法是( )

A) A:范例

B) B:重复

C) C:过度

D) D:练习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题答案:首先,心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大脑,如果人的大脑受到破坏就不能产生正常的人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的。这种内容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它的源泉。其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主体的内部特点而折射出来的。

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特征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

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以此作出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意志活动,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保证目标的达成。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培养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树立以下现代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个性;树立多元化的创造力观念;接受儿童学习结果的不

确定性;鼓励儿童对权威进行质疑。

(2)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素质。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造性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表现为

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

(3)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形成开放式课堂。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内涵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热爱和关心每个学生、信任与宽容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4)以“问题解决”教学法为核心组织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法包括;教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形成开放式答案。

(5)组织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在广阔的空间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3、教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题答案: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

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注重师生关系建设,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和计划性。第三,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小学生的自我监控。

(3)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4、如何理解小学教师扮演的多元社会角色?

4题答案:(1)教书育人的角色。教书是小学教师的首要责任。小学教师首先承担着向小学生系统地传递知识的角色。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信息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困难的帮助者。教师不仅需要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且需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2)行政管理的角色。小学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小学教师面对几十个能力不同、需求各异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要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专心于学习。小学教师又是集体的领导者。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组织领导才能。

(3)心理导向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白,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要创造一种宽容和融洽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把心理上的苦闷和烦恼表达出来;要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挫折随时提供辅导和帮助。

(4)自我定向的角色。教师的自我定向是指教师根据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而设计的自我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儿童进入小学后最尊敬和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应该不愧这一使命,严格要求自己。

5、什么是智慧技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

5题答案:

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1)形成条件化知识。智慧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学习;一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联系达到十分熟

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言语表达水平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内部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水平,促使智慧活动内化。

(4)正例与反例的运用。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没有对大量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模式识别的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概念与规则就不可能被正确地运用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5)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慧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练习,陈述性知识只能以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储存在人脑的记忆中,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熟练运用。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 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 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 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 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 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 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 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答案: 1.A 2.C 3.B 4.A 5.D 6.B 7.A 8.B 9.C 10.A 11.D 12.C 13.C 14.C 15.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 ) A.杜威 B.斯金纳 C.霍尔 D.桑代克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 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 的重要环 节。[1] 目 录 1 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 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 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小 学 生 心 理 学

小学生心理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 广义: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狭义:特指儿童心理学。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出生到成熟(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 诞生。对他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他把这些记录整理出来,写成《儿童心理》,这部书给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陈鹤琴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对其子陈一鸣从出生到天观察摄影,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朱智贤著作《儿童心理学》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四、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是揭示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小学生:-岁至-岁。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与意志的

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第一章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思考题: .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试述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天性与教养 ?(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的规律,也有个体差异。 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并因材施教。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有些特征仍保持一致,有些发 生明显变化。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定义:遗传:指生物性状(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逐代传递的现象。 ?环境: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儿童,实质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作用:这是心理学上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有了这个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朱智贤)。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_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课教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资料,欢迎阅读。 篇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欣赏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学生特长的小结和肯定,以及同伴的积极评价,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消除自卑,同时也感受被同伴欣赏的快乐。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一列火车徐徐开出,师谈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上火车到光明城去旅行,好不好?不过有个条件,先请大家学习案例、阅读[咨询台],回答几个问题,只要开动了脑筋,就可以去旅行了。 1、学生自由阅读案例和[咨询台],思考:

1)、你对范军和高晶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2)、你对范军的所思所想有什么看法? 老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它们。可见正确认识自己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非常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乘上《欣赏自己》的列车,在旅行过程中学会欣赏自已吧! 二、活动过程: 一)、我的优势在那里 1、课件演示:火车来到第一站,站牌上一面写着我的优势在那里,一面出示测试表,让同学自我评评。

学生填后师作简单评析,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让他们大声说说自己的优势。 二)、别人眼中的我 1、课件演示:火车开到第二站,站牌一面写着别人眼中的我,一面是要求:找你的好朋友和他说说悄悄话,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 2、班内交流,师问:你同意同学对你的评价吗?愿意说出来吗?并对敢于说出自己缺点的学生进行表扬。 3、小结后课件出示:别人的眼睛是镜子,有时比你自己更了解你。(齐读) 三)、讨论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怎么办?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1-8课(上)

小学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 第一课说说我自己 设计背景: 虽然,童年期自我概念中产生了心理自我,具有可以认识自我的心理特征,但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落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稳定性较差。需要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反复运用反省思维,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学会用“社会比较”来思考自身,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保持健康而积极的心理,相信自己,努力发展自己。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世界上每个人事不同的。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保持健康而积极的心理,相信自己,努力发 展自己。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相信自己,努力发展自己。 教学准备: flash动画——动物学校的故事;每位同学准备1张空白小卡片、彩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印指纹”小游戏 指导语:请同学们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动物朋友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2、观看动物学校的故事 指导语: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动画,了解小动物的特点,想一想,它们有什么样的优点? 3、总结过渡 指导语: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小动物们也一样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观察每个人的指纹

有什么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初步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二、唤醒体验 1、创设心理情境 指导语:小兔子它们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可急坏了动物学校的校长,你想对小兔子、小鸭子、蛇和老鹰说些什么呢?2、分享妙招 指导语:把想说的话写一写或画一画,并且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3、总结归纳 指导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为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小明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景,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引起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 三、自主锻炼 1、填写“小明星档案”(自信卡) 2、交流分享 指导语: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为什么我们不能自信地说一声“这个,我能行!”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小明星档案给大家听。3、总结归纳 指导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从小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要先肯定自己。请为自己设计一张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名片吧。4、活动 学生用卡片、彩笔设计名片。 (设计意图:童年期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阶段,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它源于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以及自我接受的程度。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四、提升自信 1、我夸我 指导语:假如有记者采访你,你会怎样介绍自己呢? 2、总结归纳

小学教学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做笔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做笔记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上,这样就能做到明确重点。 2.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建立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3.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 3、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答:.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的失败经验(如课堂上问答不上,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不但讲清所学知识,而且要具体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解决具体问题;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例如,请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前成功地演算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获得效能信息。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为学生的各种学习都制订一个具体的成绩目标,平时课堂练习或做作业,为学生规定一个作业目标(如十分钟完成六道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将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所相联系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当学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我们的情绪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我们的情绪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认识每个人都有情绪,并学会区分积极情 绪和消极情绪。 2、通过创设的活动情境,增强学生对情绪的体验和自知。 3、学会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二、活动对象:四年级 三、活动准备:1、课件《我们的情绪》。 2、写有不同情绪的卡片 3、五彩的情绪卡片。 四、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配课件讲故事《大鹏的一天》 早上上学的路上,班里有一个同学叫大鹏“排骨”,笑他瘦,大鹏十分生气。上午有外宾来学校,老师让他去给外国朋友献花,他很激动。下午全校文艺汇演,大鹏所在班级得了第一名,他非常开心。明天他代表学校去参加英语比赛,他又感到非常紧张。 提示:大鹏早上觉得生气,上午感到激动,下午非常开心,想到明天的事情,他又觉得紧张。(课件出示生气、激动、开心、紧张)这些都是情绪。 我们每天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的事,产生不同的情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情绪。(揭示课题《我们的情绪》) (二)游戏:《猜情绪》 我们一定有过许多不同的情绪,那么这些情绪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我们请同学们来演一演、猜一猜。 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的方法

1、教师出示写有“高兴”、“生气”等不同的情绪卡片。 2、请同学上台抽取,表演出来。 3、其他同学猜一猜,并说出“我是从()看出他表现的是()。” (三)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刚才我们表演的都是我们通常都会有的情绪。 我们用开心、、愉快、欢乐、高兴、喜悦……来描绘我们的快乐,这些都是积极情绪。 我们用气恼、气愤、勃然大怒、七窍生烟……来描绘我们的愤怒;用不安、心悸、惊愕、紧张、害怕……来描绘我们的恐惧;用伤心、悲痛、肝肠寸断……来描绘我们的哀伤和痛苦,这些都是消极情绪。 你能帮助老师分一分卡片,区分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吗?(请学生上来,每人一张卡片,积极情绪的站在老师左手边,消极情绪的站在老师右手边。) (四)填表,并给“心”涂色,了解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多变的,你想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吗?你可以选择一个周期,比如一天的不同时间,也可以是一个星期的自己的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情绪的变化。(填情绪表) 1、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填表。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四(1)中队:王忠长 一、活动设计:现在学生不快乐的人多,追究其原因是自我中心,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出现自杀、冲动、离家出走、伤害性事件等心理异常行为。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情绪指导课,使学生知道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辅导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辅导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一)教师: 1、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二)学生: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三、辅导方式: 1、心理游戏。 2、观察图。 3、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呢? 4、测测你。 四、辅导前准备:多媒体、白纸、水彩笔等。 五、辅导时间与场地: 1、教学时间:一课时 2、教室。六、辅导步骤: (一)导入:心理体验游戏 1、教师开门见山,问学生:你快乐吗?你今天快乐吗?你现在快乐吗?如果你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笑脸;如果不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气脸。 2、学生动手操作,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激发学习兴趣。板书: 快乐烦恼的心情快乐的心情 3、引出并说明主题。愉快的心情让人精神振奋,身体健康,学习的效率高;那么不愉快的心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二)、新课 1、观察图。(1)、出示投影图片。看图片上愁眉苦脸的孩子怎么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你看小丽嫌自己胖,小东嫌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 第一章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者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持 续地、系统地定期研究。 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各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一般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被试容易丢失,从而影响样本的代表性,同时,研究易受被试感感到厌倦或变成“测验通”以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降低测验的信度。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将研究结果在时间的维度上综合整理。 优点:省时省力,效率较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年龄相联系的大量的研究结果。 缺点:难以看到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连续性和关键点,难以说明影响发展的因果联系。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 期。由沃伦茨提出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特点: 1.优势兴奋(“优势兴奋灶”特点: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条件反射容易形成,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效率较高;它是随着生物适应性和生活目的性而形成的;“优势兴奋灶”比较容易消失,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 2.镶嵌式活动(概念:大脑皮质经常呈现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活动方式) 3.动力定型(来源于:巴普洛夫学说,特点:系统化,自动化;稳定性,灵活性;概念: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固定下来的条件反射,也是通常说的习惯) 4.使动调节(概念: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或活动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较低以后逐渐提高的一种起动性现象。原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能力(兴奋性)是逐渐加强的,需要有一个克服本身惰性的过程) 5.保护性抑制(又称超限抑制;概念: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机制,在这样的抑制过程中,神经细胞的功能活性暂时降低,大脑皮质处于休息状态以防止进一步的功能损耗,并加强恢复过程使功能迅速恢复,因此超限抑制是一种生理性功能,起着保护大脑皮质免于陷入功能衰竭的作用。疲劳和正常睡眠都是保护性抑制)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课题:让快乐伴着你 四(1)中队:王忠长 一、活动设计: 现在学生不快乐的人多,追究其原因是自我中心,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出现自杀、冲动、离家出走、伤害性事件等心理异常行为。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情绪指导课,使学生知道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二、辅导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 的人。 2、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辅导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一)教师: 1、了解学生的心理情绪。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二)学生: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 的人。 2、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三、辅导方式: 1、心理游戏。 2、观察图。 3、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呢? 4、测测你。 四、辅导前准备: 多媒体、白纸、水彩笔等。 五、辅导时间与场地: 1、教学时间:一课时 2、教室。 六、辅导步骤: (一)导入:心理体验游戏

1、教师开门见山,问学生:你快乐吗?你今天快乐吗?你现在快乐吗?如果你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笑脸;如果不快乐请在白纸上画个气脸。 2、学生动手操作,让十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快乐 烦恼的心情快乐的心情 3、引出并说明主题。 愉快的心情让人精神振奋,身体健康,学习的效率高;那么不愉快的心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二)、新课 1、观察图。 (1)、出示投影图片。 看图片上愁眉苦脸的孩子怎么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你看小丽嫌自己胖,小东嫌自己瘦,小芳担心得不了第一,小军担心能不能及格,小群嫌妈妈什么都管他,而小宁伤心父母吵架没人管她…… 教师带学生看图,体验书中人物的苦恼。 (2)、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有什么烦恼? (可说可不说) (3)、学生说完烦恼之后,情绪较低落,开展呼吸训练,调节学生心情。 (4)、教师小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看你如何去面对。 2、讨论:怎么才能做快乐的人呢? (1)、打投影,出示名人名言。 “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这是英国着名作家萨克雷的一段名言。据悉巨商希尔顿在发迹之前是一个穷汉,母亲仅仅给他五千美元去经营旅馆。几年后,希尔顿成了商界巨子,当希尔顿的母亲问他是怎样克服烦恼的,希尔顿回答说:“微笑”。 原来,他每次遇到挫折和不合理的事时,他就马上到卫生间或一个角落拿出镜子练习微笑。 (2)、教师:人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快乐的情绪容易造成学习 效果差,生活不愉快。当你不快乐时,你用什么方法改善,请选择: A 听音乐 B 吃东西 C 睡一觉 D 踢足球 E 收拾屋子 F 看课外书 G 找同学玩 H 对着镜子笑 I 回忆过去快乐的事情 J 做深呼吸 K 看电视 L 其它 (3)、检查、统计学生选择情况。 (4)你认为下面的做法有什么不对?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1.A[解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A[解析]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3.C[解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4.C[解析]手段一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 5.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5.A[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典型特点 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6.C[解析]题干所述是刺激泛化的定义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

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

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 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 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 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

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

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 其功能可以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 和辅助的作用。康成长, 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总括为三个方面: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 三是提升心理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心理健康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科普性质的讲座

小学心理学5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 B )。 A、潜意识 B、自我意识 C、无意识 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 C )。 A、晚 B、同步 C、早 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 B )。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A )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一、二年级 B、三、四年级 C、五、六年级 5.曾子说:“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A )的意思。 A、自我观察 B、自我分析 C、自我评价 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 A、自尊感 B、成功感 C、自信感 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D ) A、自我检查 B、自我控制 C、自我掩饰 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C ) A、过高 B、适当 C、过低 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属于(C) 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体验 D、自我掩饰 二、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

5.自尊感是与社会评价相联系的。(√) 6.“自我掩饰”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种现象是消极的,应该避免.(╳) 7.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三至五年级最为迅速。(╳) 8.自我意识各成分之间的发展是同步的、均衡的。(╳) 9.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说明低年级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比高年级儿童高。╳ 10.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11.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行为表现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 1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完全依附于教师和父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独立的看法。(╳) 13.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是低的,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 14.学习上的“平等竞赛”是指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三、简答题 1、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⑴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⑵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⑶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 2、学习活动中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答:⑴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⑵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⑶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赛”。 小学心理学复习练习资料(10)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 A )行为方式。 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 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自然形成的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修订稿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 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一、名词解释。 ☆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2.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3.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5.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独立活动中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他人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 7.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8.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合作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11.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12.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1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4.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力量。 15.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16.性别差异心理是指由于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不同心理表现和心理特点。 17.功能固着是指人在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被其惯常的用途束缚,很难想到它的其他方面功能的心理现象。 ☆.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19.教师的角色意识就是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 20.气质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我的情绪我做主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

我的情绪我做主 东田三小郑洪叶 一、理论依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五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特点 ①五年级是孩子情绪多变的敏感期。孩子在10岁左右,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自我意识,他们迫切需要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将自己看成大人来看待,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和认可。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总是认为自己的都是对的,别人需要听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别人,特别是父母的反对意见更觉得刺耳。 ②五年级是孩子厌学的膨胀期,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已经明显表现出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即使做作业也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这是与孩子的自我发展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关系的。对于家长的管教出现了逆反,有的开始顶嘴辱骂,更有甚者是离家出走,放弃学业。 二、教学内容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我们人类包含的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自己的情绪,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情绪。认识到不良情绪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并学会一些调控自己情绪的方法,最终让孩子们都能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目教学标 1、学生明确情绪的含义及四种基本的情绪类型;知道不良情绪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恰当的表达情绪并学会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 2、学生从游戏、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中认识情绪、感受情绪,体验情绪与我们学习生活的密切关系。 3、养成良好的情绪,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