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吴中区胥口中学薛萍

本教学设计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方案。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第一课。在“和同为一家”中,已涉及中国古代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从本课开始讲述中国与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融。本课内容为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建立,向学生展示西汉时期中外交流的情况和特点,从这里开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并为后两章唐、宋、明清时期中外交流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理解、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差异,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2、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⑵在师生共同识读“丝绸之路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识读、识别和使用历

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⑶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

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

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

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讨,汲取历史教训和影响,以史为鉴,强化环境意识

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⑴张骞通西域

⑵丝绸之路

2、本课难点: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

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

⑵通过文字、图片、短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外交流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通过陆路进行的,也有通过海上进行的;既有从异域传播进来的,也有向周围辐射出去的。在本课中我们选取的是西汉时期中外交流的情况。

〔进行新课〕

(板书)一、张骞通西域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丝绸商队”,配乐《丝路驼铃》,学生想象图中场景。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我们欣赏了大漠风光和商队,我们再来欣赏一张敦煌石窟的壁画,你们知道这幅壁画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

(设疑)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西域在哪里?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走进神秘的西域。

(多媒体展示)《西域位置图》和《西汉初年西域概况》

(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第一段,明确西域在什么地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西汉王朝和西域之间的关系:西汉初年,西域小国林立,大的如乌孙,小的如依耐,他们受到匈奴的控制。其中大月氏国的统治者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受尽了屈辱,发誓报复匈奴,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次南下攻汉,威胁刚刚建立的汉王朝。汗高祖刘邦曾领兵攻匈奴,但曾被围困。此后,汉朝对匈奴处于守势。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决定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史地结合,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能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明确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设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十多年以后才回来,经历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谁能结合书本给大家讲一讲?(学生生动叙述故事)(及时鼓励学生)

(多媒体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示意方向及其年代》

——张骞出使西域,前往大月氏,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要穿越茫茫沙漠,要翻越皑皑雪山,我们根据示意图,结合当时的情况,你能想象张骞西行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发挥想象——经过匈奴控制区;生死难料;沙漠区;饥饿;风沙;水的威胁;交通工具简陋;语言不通)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张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作铺垫。

(提问)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你们觉得张骞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讨论回答——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漫长而艰险的历程中,我们体验到张骞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崇高精神,机智、勇敢、忠诚、爱国的优秀品格)

(拓展)由张骞想到我们自己,今天,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成绩还不理想,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险的精神去克服,定然能走向成功。一位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己要成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提问)你能说出张骞这次出使有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呢?是不是就没有收获呢?

(学生回答)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但是了解到了西域的地理概况和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P91课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播放短片)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建立了外交关系。

(列表对比)两次出使西域的对比。

(分析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道路,加强联系。所以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评价为“张骞凿空”,打通了西域这堵墙,是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使者,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域各国和汉朝发生联系后,他们仰

慕中原先进文化,渴望中原王朝的保护,为此,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多媒体显示)《西域都护的设置》——西域都护的设立扩大了西汉的疆域,使今天的新疆地区从此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探究引导)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开通了中西交通的要道,这条要道就是什么呢?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学生回答)

(板书)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自首都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直达中亚、西亚,进而连接欧洲和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传,西方国家的物产也传入中国。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通道被称作“丝绸之路”。

(知识窗)丝绸之路的得名——丝绸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型的商品。

(多媒体显示)《丝绸之路图》

引导学生根据书本P92,结合示意图,说出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为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作铺垫,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1)材料: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穿着锦衣绣服,成为古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公元前1世纪,是中国的西汉时期,中国的丝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丝国”。可见中国的丝绸在当时西方社会的珍贵。

(探究活动2)材料: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瓷。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从广东沿海出发,经过东南亚,通往孟加拉湾沿岸和印度等地。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看着这条线路,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我们似乎看到了丝路上奔波往来的商人。

(探究活动3)填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归纳)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许多生产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同时,西方经济文化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

(播放短片)《东西方物产交流的内容》

(点评丝路地位)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所以,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友谊之路,是共同发展之路。(多媒体展示)丝路沧桑——丝绸之路在古代发挥了很大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古老的丝绸之路已深深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结合书本P93“楼兰古国的消失”,探索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迁和古文明消失原因是什么?(①与气候变干、降水量减少、冰川融水萎缩、河流断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动有关;②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开垦,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天然植被的破坏。)

(播放短片)情系丝路

(启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下,已不能发挥作用,但依然有着深厚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试一试)请各小组课后收集资料设计一条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介绍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旅游景点。

(课后练习)评估测试卷第十五课。

(板书设计)

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一、神秘的西域

第一次

二、张骞通西域

第二次

二、西域都护的设置

(一)名称由来

四、丝绸之路的开辟(二)基本路线

(三)丝路地位

(四)丝路沧桑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第12张骞通西域 【程标准】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x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西域风情的

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学生读文引言。 2教师引入: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 3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新讲授 (一)西域 、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二)、张骞出使西域 、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难点: 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册,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图片。(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些东西你吃过吗?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板书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学生回答)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案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大连第三十七中学赵红 所属学科:历史 适于的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本课是一节重要的介绍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史实的课文,主要讲述“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这节课是在继对秦汉政治制度加以介绍后,从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秦汉两朝的内容作了补充。从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汉两朝的历史。 本课共有三目,即“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核战关系”、“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子目是小字部分,对后两个子目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第二子目是第三子目的前提,第三子目是第二子目的发展延续。三个子目内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本课中的小字部分、“每课一得”、“材料阅读”和十幅图片、示意图等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补充作用,可指导学生在过程中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张骞通西域。这里包括较多的较生疏的地域名以及行走路线的复杂。此外,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秦汉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学习后,对此时期的民族交往、经济发展的学习易于接受。另外,初一学生感性认识是较强烈的,授课过程中应把更多理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们易接受的、明白的知识来教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大量的路线图、示意图和人物肖像图,帮助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历史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概念。 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了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情况。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能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收集中原王朝通西域互相输出的物品、技术、艺术等史实,以此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通西域史实的学习培养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对丝绸之路内容的学习,认识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要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其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发展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力求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研讨关系。 本节课采用图片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力求提高学生们的学史读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习中较强的迁移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初一历史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 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展示新疆舞蹈图片。)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班级:主备:预计使用日期:2014/11/ 使用者: 课型:新授课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都护:官名,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都护府: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1

自主导航:(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困难: ;结果: 。 3、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结果: 。传入中原的新物种: 传入西域的技术和物品: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时间: ;政府: ;职权范围: ;意义: 。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三、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出使大秦;大秦使者来访时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 二、思: (一)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 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师:谁来说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说)师课件演示提问: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五课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集备教案

福建省福清西山学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 路集备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 备注: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自主学习(5分钟) 1、西域在哪里?它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哪些地方? 2、请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思考: ①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②匈奴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③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2、列表概括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困难、作用等? 3、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意义、职权范围? 4、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是谁?说说丝绸之路的路线怎么走?为什么称它为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 和作用? 6、东汉初期派谁出使西域,他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张骞通西域 1、展示材料“招贤令”,阅读第一子目后思考: ①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②汉武帝时,谁前去应招?他为什么毅然应招? ③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④他完成了预定任务吗?出使有什么成果呢? 2、对照历史图册,突出西域概念。让学生联想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 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受西域的荒凉。 3、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4、学生演历史剧“张骞不失汉节”,从张骞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5、联系时政及课本所学知识,使学生知道早在西汉,新疆地区就已经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东突”势力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 领土完整的教育。 二、丝绸之路 1、展示一组邮票,让学生猜猜它是哪一条著名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1

第一册第9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冒頓统一蒙古草原、双雄北击匈奴、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 态度价值观:了解匈奴对我国的多民族的国家的贡献;正确 评价昭君出塞;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进入历史情景,培 养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创意和 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昭君出塞和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两汉与匈奴的和战。 教具学具:书中插图和文字资料。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试图、脚色扮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两汉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个时期和边疆那些少数民族确立了怎样的关系呢? 一、匈奴的强大 一组:从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了解秦末汉初的匈奴。 二组:从生活习俗上了解匈奴和中原汉族有什么不同? 三组:从民族关系上了解秦末汉初匈奴和汉政权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后,应该能得出秦末汉初,中原内乱,北方匈奴强大起来了。汉初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 一组:“和”的态度。 二组:“不和”的态度。 三组:你怎样看待汉朝以有限的牺牲换取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 小结:和亲政策促进了中原与匈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双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张骞通西域。 明确西域的概念?张骞通西域的目的?由学生介绍张骞两次通西域的情况? 三、昭君出塞。 由学生介绍昭君出塞的背景?关于昭君改不改出塞进行 讨论。 一组:昭君前往塞北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二组:昭君不去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三组:如果你是王昭君面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你会怎样 做?那么王昭君出塞对汉与匈奴的关系上起了什么作用?

一组:我是王昭君和亲的实现有什么感受? 二组:我是汉朝统治者面对和亲的实现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组:我是匈奴的统治者和亲的实现给我的政权带来的是什么? 学习任务设计的目的: 1,图说历史,培养学生从文物图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 2,和亲政策的讨论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发展的进程。 3,你怎样看待汉匈的和战,通过脚色扮演,演绎历史、感悟历史。 4,丝路考察设计,学生运用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历史地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 第9课张骞通西域与昭君出塞 一、匈奴的强大 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四、昭君出塞 五、 课堂小结: 匈奴强盛起来后,对我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张骞通西域后,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桥梁。布置作业: 想象你生活在汉朝当时的边陲,谈一谈匈奴归汉和王昭君出塞给两族带来的安定局面的情况? 课后自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复习要点素材 川教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

(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 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 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 生:(略) 讲授新课: 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过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域。 一、“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68页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一:西域的地理范围?同学们可以结合地图册第23页的地图进行分析。二:西域人民的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将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勾画下来。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 (播放轻音乐kiss the rain)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地理范围? 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师:请同学们将书上和地图上的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理名称勾画出来。这三个地点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的西域,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 生:新疆。 师:对,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那么说的更广一些,西域还包括了? 生: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地区。

《张骞出使西域》四字六步法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善堂镇第一初级中学赵利敏 2014年11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是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事实。 (2)了解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历史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3.学习要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督预示标: 1. 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的预习情况。 (2)检查《基础训练》课前预习题完成情况。 2. 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 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b.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历史过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b.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二.自学梳理 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自学课本82——85页 1. 西域的地理概念 2. 张骞第一次,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你能想象一下这一路会有多少艰难险阻吗? 3. 东汉和西域的联系 4. 请你说出丝绸之路的陆上和海上路线 5. 班超经营西域 三.小组答疑 待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各小组有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以下任务。 1. 让每个成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 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阅读答案

篇一:张骞出使西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五年级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1.填空。 (1)他们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也传进了我国。 (2)“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生动一幕”在文中指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a.这句话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 b.写了丝绸之路上出现的繁荣景象。 c.写了丝绸之路对加强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所起的重要作用。1.(1)技术食品动物 (2)中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2.c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主要考查你对理解句子,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理解句子理解句子: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具体方法: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

张骞出使西域 公开课材料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张骞通西域》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12课。 1、本节课分3个部分内容,分别是:神秘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2、本节课贯穿了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历史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上节内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以后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结果及意义。 2、理解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张前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历史的热情。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难点:1、狭义西域与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情况。 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5、大胆运用多媒体课件,力图给学生直观印象。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

五年级下册教案 1、出使西域第一人

1先驱的足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1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张骞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的生平事迹。 2、西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 3、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认识西域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不能。现在怎么能听到呢?这要感谢一个人——张骞。(板书课题) 二、了解西域 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课件:神秘的西域地图)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就是那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三、认识张骞 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相关语句。 四、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结果怎么样?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学生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可是当时的大月氏无意再战,其目的没有达到。困难是:去时被匈奴扣留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一年。 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2、了解第一次的路线(出示课件) 3、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了解了西域各地的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地与汉朝的联系。 五、了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结果怎么样?请学生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 2、了解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出示课件) 3、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丝绸之路更加通畅。 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重要作用 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请学生举例子来说一说。 七、总结 从此时此刻,西域就和中原有了密切来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丝绸之路就此打开了,有了后来的繁荣与昌盛。也成了许多人的向往的地方。 八、作业:搜集相关资料进不了解丝绸之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个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个重点问题上。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实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三、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使用网络,而且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能注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七年级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准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故事发,自主学习探究法,启发式讨论法等结合。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频。 八、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 九、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 播放一带一路视频导入,联系社会生活,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出示课题 出示皇榜 出示汉武帝时期皇榜,引出张骞通西域历史学习。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黄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骚挠,为大举反击匈奴,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