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前景展望_谭晓准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前景展望_谭晓准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前景展望_谭晓准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现状与前景展望

谭晓准

摘要建设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总体部署的有力抓手,更是不断提高公安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公安科技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自2003

年公安部党委做出建设部署以来,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壮大,覆盖了重要的公安科

技领域,形成了规范的建设管理流程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建成了一批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聚集和培

养公安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基地,在科技强警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结构布局,增强整体实力,加快向国家

级重点实验室的迈进步伐,为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能和实战能力、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做出新的

更大贡献。

关键词公安科技创新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前景展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初,国务院制订出台《“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按照明确定位、完善布局、规范建设、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这是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部署和重要举措。

作为呼应新科技革命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科研建制,重点实验室既是指一类相对独立、极具创新活力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开放、灵活、集成、高效的科研组织形式。综观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实践,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建设政府主导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实验基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不约而同把超前部署和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提升创新能力、抢占综合国力竞争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于1984年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重大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科技部统计,我国目前批准建设及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327家。这些实验室主持开展了超过我国40%的97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获得了1997年至2008年间5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被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和EI(《工程索引》)收录的论文占全国的72.8%;支撑完成了青藏铁路、高速列车、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多项关键技术

作者单位: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

和攻关任务;凝聚了包括袁隆平、吴征镒、孙家栋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400余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公安部党委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于2003年做出了建设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部署。十年间,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壮大,建成了一批开展高水平科技研究、聚集和培养公安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基地,为促进公安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科学技术作为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高水平科研实验基地,不仅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总体部署的有力抓手,更是不断提高公安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公安科技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

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确定时间所在地区建设模式安全防范技术与风险评估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年8月北京市自建

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武装

警察部队学院2008年8月河北省廊坊市自建

文件检验鉴定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0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自建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2008年8月北京市自建法医遗传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2008年8月北京市自建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第三研究所2008年8月上海市自建

火灾现场勘验与物证鉴定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沈阳

消防研究所2008年8月辽宁省沈阳市自建

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公安局2008年8月北京市自建法医物证学现场应用技术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公安局2008年8月上海市自建

智能语音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公安厅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

北京市联建

法医病理学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安厅2008年8月广东省广州市

深圳市共建

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公安厅

中山大学2012年11月广东省广州市联建

毒品分析及禁毒技术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公安厅2008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共建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2年底)

作为公安科技创新主体之一,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是公安科技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各级公安机关承担常规检验鉴定任务的实验室不同,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公安工作实际需求和公安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攻克公安业务中的重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为公安业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优秀公安科技人才。

(一)领域布局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公安科技发展目标,2008年8月以来,公安部本着“择优择需、合理布局”的原则,经过各地各单位推荐申报、专家评审、综合评议等程序,确定了13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见上表)。

从研究方向来看,这13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安全防范、侦察控制、物证鉴定、法医学等公安技术领域,代表了公安科技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从依托单位来看,既有省级公安机关、部属单位及研究所,也有知名高校和企业,集中了公安机关主要科研力量和系统外部优势资源。从地域分布来看,位于北京、河北、辽宁、上海、安徽、广东、云南等7个省、直辖市,可利用的区位资源较为丰富。从建设模式来看,包括自主建设、公安机关内部共同建设、公安机关与企业或高校联合建设等。

(二)建设管理流程

公安部2005年印发的《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公通字〔2005〕97号)是开展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直接依据,明确规定了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流程,为确保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顺利运行提供了抓手、奠定了基础(见图一)。

三)管理体制

实际运行中,公安部重

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体制是

由执行主管部门建设管理、

由业务指导部门协同支持、

由依托单位支撑运行,实行

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

员会制等内部管理体制(见

图二)。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公

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积极履

行主管部门职责,不断完善

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科学

制订评估规则,建立了定期

评估制度。在2010年、2012

年开展了实验室中期和周期

评估工作,从研究水平与贡

献、发展保障、队伍建设与

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

管理四个方面,对实验室运行状况和建设成效进行全面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引导和推进了实验室的规范运行和稳步发展。从2011年起,又组织公安部科技强警基础工作专项建设,每年以项目形式下达专项经费,支持各实验室进行探索性自主创新和基础理论研究、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业务指导部门及时

提出意见建议和业务技术需求,不断加强对实验室研究、交流和培训等工作的指导、监督,为实验室建设运行提供了必要支持。各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发展保障,优先购置实验室仪器设备、改造实验室场地,并在人员、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改善了实验室科研基础条件,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

图二

二、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效

在各方的积极培育和大力支持下,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以服务公安实战为使命,不断适应公安业务工作需求,充分发挥项目、人才、基地有机结合的优势,积极推进公安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高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承担并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增强了公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公安实战需求和自身研究方向,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着力开展公安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共投入科研经费5.89亿元,承担和参与了973、863、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1项,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397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55项,申请专利105项、获得批准50项,实验室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公安科技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其中,法医遗传学实验室取得的DNATyper15、DNATyper15Plus、MiniTyper、YTyper等一系列荧光STR复合扩增检验试剂盒,EZ-tape检材提取装置和生物脱落细胞收集装置,法医DNA提取纯化试剂盒,单细胞DNA检验技术体系等成果,全部具有自主产权和发明专利,部分成果打破了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垄断,改变了我国在法医DNA鉴定技术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公安实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以服务实战为目标,重视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先后将133项研

究成果推广到全国公安机关,为公安业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法医遗传学实验室的成果———疑难生物检材DNA检验技术,广泛应用到各级公安机关,在新疆“7·5”专案、昆明“7·21”公交车爆炸案等数千起案件侦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火灾现场勘验与物证鉴定实验室关于电流对PVC导线绝缘层特征影响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内蒙、山东等10余个省市,成功解决了湖南岳阳运砂船火灾等70多起疑难火场勘验和原因认定的难题。

(三)整合了依托单位的优势资源,搭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实验平台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不仅实现了对公安机关内部科研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整合重组,同时充分利用了高新技术企业、地方高校等社会资源,并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依托单位在人员、项目、硬件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9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数量达到443台/套,配套设施完备、仪器设备先进,实验技术手段在相关技术领域中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为科学研究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为公安科技创新聚集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聚集和吸引了一批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优秀科研人才。目前,共有固定科研人员571人,流动科研人员192人。固定人员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04人,占35.7%;博士111人,占19.4%;45岁以下人员344人,占60.2%。总体上看,已经初步组建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人才梯队,形成了公安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了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品牌效应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82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77人次,设立开放课题139项,选派6名青年骨干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国外学习,3名中青年骨干到国外从事合作研究。在开阔科研人员视野、提升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了公安科技工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前景展望

当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预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侦查打击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手段违法犯罪活动,还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强化社会管理服务,公安机关都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为此,必须以公安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引领、支撑、保障公安实战为主线,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挖掘科研潜力,使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不断提高公安科技水平、增强公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做出更大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布局

目前,13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物证鉴定、法医学等公安传统技术领域,实验室的总体数量和布局尚不能满足公安工作需要。为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十二五”科技强警工作规划》和《“十二五”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加快公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安自主创新能力,公安部已于近期启动新一批重点实验室的遴选确定工作。在建设领域上,将根据现有实验室布局和公安业务需要,重点围绕安全防范、警务指挥、现场处置、物证鉴定、法医学、警务管理、特种装备等7个领域的17个技术方向,优先遴选新增部分重点实验室,不断扩大实验室对公安技术领域和前沿技术方向的覆盖,尽快完成总体布局,推动实验室体系的科学均衡发展。在建设模式上,立足科研资源分布和建设发展需要,鼓励支持相同或相近技术领域实力较强的多家单位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探索完善与公安系统外部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建设实验室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延展公安科技创新链条,不断增强重点实验室的汇聚融合和示范辐射作用。在评审确定上,坚持“确认为主、宁缺毋滥”

原则,按照《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各地各单位申报实验室组织开展形式审查、专家初审、现场评审和综合评议,综合考量申报实验室前期建设基础、公安实战急需、现有重点实验室布局等因素,在每个方向择优遴选不超过1个实验室,力争使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成为集中依托单位精华力量、代表相关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科研基地。

(二)不断加快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迈进步伐

当前,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动力。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地位和独特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国家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其稳定深入发展。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力争早日将其建设、培育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更加有力地支撑公安实战,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工作中,要不断强化作用发挥,突出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研战结合”的优势和特长,推动重点实验室不断解决公安业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为公安实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造就更多的公安科技人才,更好地发挥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强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标准,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系统,发挥定期评估的激励、督促和导向作用,推动重点实验室围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支撑服务公安实战的重大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研究方向、改进问题不足;同时,制定更有利于实验室发展的政策,在科研立项、技术推广、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专门通道,给予更大支持,进一步提升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科学组织申报工作,紧紧围绕《全国公安机关“十二五”科技强警工作规划》提出的“积极培育和申报1至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任务目标,参照其他行业实验室的成功申报经验,形成方案,成立专班,根据现有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和特色优势,发挥院士专家咨询作用,研究申报需求与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职能部门的支持,力争使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早日迈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三)大力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机制的支持和科研环境的保障。当前,要吸收借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和模式,研究、探索具有公安特点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律,进一步健全完善统筹科学、权责清晰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强化实验室主任的全面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作用,扎实推动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和发挥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各部门支持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合力,不断加大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激发科研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方法措施,力争建立公安机关引导下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渠道,力争将实验室人才培养纳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力争形成跨系统跨行业协同创新、深度合作的开放交流机制,为重点实验室的深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注重和加强科研“软环境”建设,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学风,营造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活跃融洽的学术气氛,发挥实验室文化的凝聚、规范、导向作用,并充分利用好重点实验室出版物、网站主页等开放媒体,加大实验室宣传力度,展示良好形象,强化文化共鸣,体现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的时代精神风貌,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助推实验室高效运行、科学发展。

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承载着公安科技未来发展的希望,承载着广大民警的殷切期盼,也承载着实验室科研人员的事业追求。在我国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今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部署要求,努力推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发展层次的整体跃升,为不断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效能和实战能力、建设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张春明

国内矿渣综合利用现状

xx大学xx (250022) 一、国内矿渣综合利用现状 矿渣是黑色冶金工业的主要固体废弃物,2005年我国产钢3.49亿吨,冶炼废渣产生14619万吨,(其中钢渣约为5000万吨,高炉矿渣约9000万吨),综合利用12848万吨,加上历年累积,总贮存量为2亿吨,占地3万亩,这些露天储存的冶炼废渣堆存侵占土地,污染毒化土壤、水体和大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造成明显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据估算以每吨冶炼废渣堆存的经济损失14.25元计,每年造成经济损失28.5亿元。所以,冶炼废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焦点,也是我们推进循环经济的中心内容之一。 矿渣在水泥工业中的综合利用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95年以前,粒化高炉矿渣主要是作为水泥混合材使用。以混合粉磨为主。矿渣由于难磨,在水泥中的掺量有限,一般不超过30%。 2.第二阶段是1995~2000年,学习国外技术,矿渣微粉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掺合料,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但要求矿渣微粉比表面积要达到 600m2/kg以上,国内仅有几家粉磨站生产。主要原因是: 进口设备价格昂贵、生产线投资相当大。以年产3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为例,一次性投资至少在5000万元左右。 3.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之后,粉磨设备节能技术和矿渣微粉应用经济技术研究的深入,使广大水泥企业认识到,矿渣微粉最经济的粉磨细度应控制在400m2/kg左右。这样的矿渣微粉,既能直接供给混凝土搅拌站作掺合料,又能与熟料、石膏粉合成高掺量矿渣水泥。随着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矿渣微粉的产量年年翻番,目前已接近1000万吨/年,建材行业内一个新兴产业正逐步在形成。 二、什么是矿渣

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工程热力学》课程设计(论文)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完成日期 授课教师 得分

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王宝增 能源学院 摘要:概述了世界和中国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阐述了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概况。分析了我国新能源应以太阳能和风能为开发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新能源开发的政策。 关键词:新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问题;政策 1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的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19 9 9 年世界能源结构见表 1. 2004年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见图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未来能源消耗量以每年2.7% 的速度递增,此速度前世界能源储量仅供全球消费1 7 2 年.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预测,石油能源可用4 0 年,天然气6 0 年内枯竭,煤炭也只能用2 2 0 年.正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大幅度增加,致使地球在过去10 0 年里平均气温上升0.3一0.6 ℃,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1 0 ~ 2 5 cm.如不对温室气体采取措施,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每 1 0 年可上升. 0 2 ℃.到 2 10 0 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一3.5 ℃,这对人类和地球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必须改变当前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着重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化石能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

我国一次能源结构见表2. 其中煤炭比例近7 0 % ,加上净化设施较差,致使对大气的污染十分严重.如二氧化硫的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4 0 % ;城市悬浮颗粒物( T S P ) 亦严重超标.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迫使我国只有生态环境形势迫使我国只有在有计划、有步骤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除依靠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之外,着重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缓化石能源的枯竭,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能可开发资源为3. 78亿千瓦, 目前已开发利用11%; 生物智能资源, 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各种有机废物, 利用量约为 2. 6亿吨标准煤, 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70%, 占整个用能的50% ; 我国太阳能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风能资源总量为16亿千瓦, 约10 %可供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尚待继续勘探, 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26亿吨标准煤, 现利用的仅约十万分之一; 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亦十分丰富, 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就有2000万千瓦以上。 风能开发利用继续发展。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 . 6万千瓦。20世纪80年代以来, 50~ 20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目前有12万余台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草原和沿海无电网地区运行, 解决了渔、牧民看电视和照明问题。1千瓦~ 20千瓦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达到小批量生产阶段, 目前正在研制50千瓦~200千瓦的中、大型风力发电机有14个风电场正在建设当中。与此同时, 低扬程大流量和高扬程小流量两种新型风力提水机已研制成功。此外, 全国风能资源调查显示, 在风力机性能测试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风能综合利用、国外风力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风电场的试验运行方面均取得进展。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地热资源现已利用的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藏的地热开发利用, 羊八井地热电站现装机总容量2 5万千瓦, 年发电量达9700万度, 为拉萨电网供电的50%,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氢能等极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尚处于实验室试验研究阶段。近20年来,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了很大发展, 已经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年提供约3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是生物质能源, 在目前的商品能源统计数字中并未计入), 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3新能源的开发重点 我国新能源的开发重点为太阳能和风能。 3. 1关于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特别是在太阳能光电利用方面,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应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新能源发展的中近期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速产业化。 要集中力量攻克太阳能光伏电池可大规模使用的关键性难点。这里主要是指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 PV) 元件的造价,及延长使用寿命。应集中力量开发价格便宜、寿命长、便于大规模制造的染料纳米半导体材料PV 系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西部太阳能丰富,大规模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三大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和文献信息共建概况的阐述,分析讨论了影响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强调只有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互联,才是当今时代文献资源社会共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们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诸如文献信息资源量的激增与奖金匮乏的矛盾,用户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层次性与信息服务机构个体能力有限,开发不足的矛盾,以及不同地域间信息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等等问题的激化,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信息社会化大环境下所有信息选择,更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长期以来,中国的文献服务机构由三大服务群体组成:科技系统(主要是中科院图书馆系统和情报所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各群体在各自系统内,资源共享工作虽然开展得很有声色,但系统之间互联由于受隶属关系、群体服务等影响一直难有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保障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据调查证实:在266 个学科和主题领域里只有27. 4%达到文献完备水平,基本完备的占47.4%,尚有25.2%的学科或文献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另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期刊约96 万种,其中可引进的约25 万种。而我国引进的约占13.5%。存在巨大空隙的同时,重复建设严重,总的重复订购率高达60%,专业覆盖面不到38%,急需的外文文献严重短缺,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到的文献线索很多在国内找不到原始文献。 2.地区间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有资料表明,我国的文献资源总体布局不均衡,表现为:东———中———西,大城市———小城镇———乡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呈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北京和上海是两个文献信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文献信息

中国的领土

1、钓鱼岛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 在日本1783年和 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任何异议。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列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中华北疆——外蒙古 外蒙古,首府为库伦(现名乌兰巴托)辖区约为今日的蒙古国全境,还包括今俄罗斯联邦所属图瓦共和国大部分领土的唐努乌梁海地区,以及被俄罗斯强占现在属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科布多地区,面积共200万平方公里。广义的外蒙古还包括包括贝加尔湖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部分(由于尼布楚条约中已经割让给俄罗斯)和贝加尔湖西边的部分,面积共计26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外蒙古活佛博克多汗等上层人士在沙俄的支持下,于11月30日包围了清政府驻库伦的蒙古办事大臣衙门,将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与此同时在库伦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政府,从此中华北疆——外蒙古便从中国版图中分离出去。 3、北疆第一港——海参崴 海参崴位于乌苏里江以东,是一个冻港,自古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准确的讲,不能把海参崴与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孤立起来,海参崴是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 1856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海参崴也就被“共管”了!但到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时,“共管”也被取消了,海参崴成了沙俄的领土,被改了一个对中国极具侮辱性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统治东方! 满清王朝出卖海参崴,激起了国人的愤怒。许多人民尤其是居住在海参崴的中国同胞不但痛恨沙俄,从此也开始痛恨满清王朝。但从此,他们只能做沙俄的

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摘要:作为我国减轻环境影响的有力工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仅是对我们污染区的治理,开发区的合理开采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还成为环境规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从中国环境现状出发,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重要作用,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制度 前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自70年代起,就建立的初步的发展模式。进几年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引进国外先进的程序模式,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创建符合中国需要的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环境影响管理检查等工作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环境事业正以稳健的步伐蒸蒸日上。 1.何谓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开展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的模式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首创于美国。继美国之后,瑞典、澳大利亚分别在1969年的《环境保护法》和1974年的《联邦环境保护法》中效仿美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随后西方各国陆续将这项制度推广开来。 我国在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原则规定了扩、改、新建工程时,必须要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这标志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正式确立。1980年的《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范围和内容。1981年和1986年又两度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到1994年的3年间,执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项目数分别为36366、34276和31476,分别占当年建设工程项目数的61%、57%和63%。 1998年11月,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并予发布实施,该条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适用范围、程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评价法》正式出台,作为国家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最高立法,它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出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明确的规定,最终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肯定了这项制度。

浅谈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发展预测

浅谈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发展预测 摘要:人工智能是一项能对人类未来世界产生极大影响的科技。任何一项技术 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困难与风险,我们需要了解现阶段人工智能的现状, 减少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这样才能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论文将概述人 工智能已经取得的成果,并通过目前的事实分析人工智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客观的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潜力,最后做出建议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人 工智能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果,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仍有不少问题与不 足之处。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人工智能,并作为未来人工智能 技术发展的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科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现状人工智能的预测 1.人工智能简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这个领域逐 渐被人们所重视。人工智能是当前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分支,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 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即人工制造机器或程序去模拟人类需要学习或经验的活动或 工作,从而帮助人类解决各种问题。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两个 分支。在科幻电影或小说里经常会出现机器人有自己的情感与思维,可以自己做 出决策,这就是强人工智能。这样的人工智能拥有自己的意识,能独立思考,但 现在这方面的科研并没有太大的进展。目前主流的研究集中在弱人工智能方面, 即人工智能并不能自我推理和解决问题,也没有自己的意识,只是让机器表现得 像拥有独立思维。如何开发出更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机器以及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 地服务人类是目前主要研究的问题。当然,从长远来看,为了未来强人工智能更 好的发展,也需要在有关强人工智能的社会学和技术方面做好研究。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轨迹 在古希腊,人们幻想出可以为人类服务并解决人类各种问题的机器,这就是 人工智能的起源。 1936年A.M.Turing在"理想计算机"的论文中提出图灵机模型,提出用图灵测 试来检验人工智能。 到了1955年末Newell和Simon做出了"逻辑专家"(Logic Theorist)程序,这是 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 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课题,组织者提出:可以对人工智能的各方面的特点进行精确描述,这样就可以制造一台机器对他们 进行精确模仿。这次会议被视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性事件。 80年代人工智能被引入了市场,并显示出实用价值,但也经历了一些挫折。 1987年,美国召开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宣告了这一新学科的诞生。此后,各国在神经网络方面的投资逐渐增加,神经网络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提出Hopfield多层神经网络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工智能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011年IBM的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在美国的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 人类选手。2017年Alpha Go战胜李世石,通过图灵测试。 不管怎样,从图灵机模型的提出到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正不断加快, 向世人展示着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人工智能也有了较为成熟的产物。 3. 人工智能的现状 1.1人工智能已取得了里程碑的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 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

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 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 ?https://www.360docs.net/doc/ec6247746.html,发稿日期:2010-6-28 【打印文章】【字号大中小】【关闭窗口】 ?【搜索关键词】: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分析预测市场调研发展前景决策咨询竞争趋势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的协同建设,不只是简单的现代化硬件设施建设,而应该是软硬件的协同作用,如果缺少软件的支持,硬件只能是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建设适应网络环境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并不能与硬件的信息化保持同步,这影响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因此,本文中对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作简单的分析,并对影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因素进行简要剖析。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并对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环境平台,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不足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从早期资源素材的建设发展到资源管理平台建设,直至资源应用平台建设,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 ?然而,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教育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等等。教育信息资源具有多样性、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交互性、广泛性、创造性等特点。在本文介绍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它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教育信息资源,例如:多媒体课件、学习网站、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有支持某门课程全程学习的网络课程;有专业资源库;很多高校的网络学院提供的网上远程授课资源及辅导资料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切成果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但是在一片繁华现象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育信息资源从整体上来说不够丰富,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在看似丰富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中,很多资源的内容重复,大同小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质量水平不高,特别是符合课程改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浅析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6247746.html, 浅析人工智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范胜廷陈华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1期 摘要:人工智能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主要是研究、研发用于模拟、 扩展、延伸人的智能的方法、理论、技术以及应用系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对人工智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现状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归属于计算机科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言识别、机器人、专家系统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自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在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人工智能的现状 人工智能主要是通过研究智能的实质,企图以此为根据,开发出能够以类似于人类智能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可以替代脑力劳动,还可以替代某些脑力劳动职能。现阶段来说,电子仪器、机器人、电脑等诸多具有某一智能行为的机器不断涌现,这些人工智能设备可以自拟人的精神活动,同时也致力于在一些方面做出优化与改善,最终使其具备超人的功能,来帮助人类开展危险系数较高、较为复杂的工作[1]。与此同时,一些可以代 替人类劳动、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得到了研发,这些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可以使人类的工作、生活更加高效、便利。但就目前的机器人生产技术来看,只能用于制造一些只有某一种功能的机器人,要研发人性化、多功能的机器人,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用于商业用途的人工智能产物,如单位内部的决策支持系统、客户信息系统以及常见的法津顾问、医学顾问等软件。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诸多人工智能产物,如飞机、汽车的导航系统以及家用电器中的智能芯片、电动游戏中的人工智能程序等等。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社会、科技、文化、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均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诸多人工智能产物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并为方便人类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是有利有弊的,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超智能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智能机器产生了质疑与忧虑[2]。正如电影情节中一样,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未来是否会有 一天人类世界被智能机器所统治,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若是因为害怕人工智能产物的负面影响,而采取抑制人工智能的发展的这一措施,却是万万不可取的。面对风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约、 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 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

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完整版)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章信息资源建设概论 一、信息资源: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媒介信息的集合。 二、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以光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输,并通过计算机和其他外部设备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 三、网络信息资源: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 四、单机信息资源:指通过计算机存储和阅读但不在网络上传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人们常称之为机读资料。 五、信息资源建设: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使之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 六、藏书建设:符合图书馆任务与读者需求,系统地建立、发展、规划、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 第二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撑理论 1、系统论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2)、系统的联系性原则为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系统的有序性原则对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指导意义 (4)、系统的动态性原则要求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2、经济学理论 (1)、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2)、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学原理 3、信息管理理论 (1)、布拉德福定律 (2)、普赖斯曲线: (3)、文献老化理论 二、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图书馆及其他类型信息机构,要从实际使用需要出发,规划、选择、搜集、整序、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要求是:根据图书馆服务任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根据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需要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 在信息资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宏观和微观的信息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信息资源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系统性原则的依据: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信息资源自身的连续性;读者需求的系统性;保存和传递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则的要求:以服务的重要学科为中心的一些重要的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特藏书刊,要完整系统地收集;对与本馆服务任务直接相关的多卷书、丛书、连续出版物及重要工具书,要完整无缺,不能随意中断;要注意各学科间相互渗透、边缘交错的内在联系,广泛而有选择地收集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供一般读者学习和阅读的基础书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之间,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建议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建议 环境监测不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科学技术活动,也是一项系统的科学技术活动,它的目的是得到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环境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的质量状况,发现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环境监测在我国的环保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相比以前有了较为突出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差异性大,整体监测水平不够高,还存在环境监测投入不足,体制不顺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的环境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建议,旨为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作出贡献。 标签:环境监测现状建议 1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1.1监测手段方面 环境监测的最初发展阶段,只能用单一的手段来对单一的目标进行监测,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对需要监测的目标实施实时的监测。而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监测已经衍生出了物理检测手段、生物监测手段、卫星遥感监测手段等,实现了由单一监测发展到多种监测技术并存。 1.2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建立 每年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省区市及部分的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管理部门都会定期的公布当前环境的状况,作出相应环境质量的报告,使公众能对环境的现实状况有所了解,提高对环境监测状况的认识。 1.3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完善 截至2011年,全国环保系统已建立了2587个环境监测站,形成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境监测站、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和县级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四级环境监测机构,建成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站。2008年,新组建的环境保护部设立了环境监测司,加强了环境监测管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增加人员编制90名,提高了国家环境监测能力。2009年2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为实现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2我国环境监测问题 2.1资源配置有失合理性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件非常具有专业性的工作,获得正确、全面的监测信息需要经过长期的环境取样和调查工作。为了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且获得有质量的分析结果,我们不仅需要有素质的监测人员更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但

人工智能学习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人工智能学习研究的现状 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了几个阶段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机器人等领域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的人类智能还相差甚远。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也给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舞台。本文强调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作为信息技术的先导,人工智能学习在人工智能科学领域中是一个着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要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实现人工智能学习的发展与创新,就要关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物智能、物理学、复杂网络、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叉渗透点,尤其是重视认知物理学的研究。自然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载体,是人工智能学习研究知识表示无法回避的直接对象,要对语言中的概念建立起能够定量表示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发展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要利用现实生活中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模型和无尺度特性,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的一种新方法,研究网络拓扑的演化与网络动力学行为,研究网络化了的智

能,从而适应信息时代数据挖掘的普遍要求,迎接人工智能学习与应用领域新的辉煌。 1.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形式与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变的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且人工智能在制造中的运用以成为实现制造的知识化、自动化、柔性化以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的关键。 人工智能已对现实社会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而且其作用已在各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加突出,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应用,哪里就在应用人工智能;哪里需要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哪里就在应用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领域,也就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学科。从后一种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又被称为“机器智能”或“智能模拟”。人工智能是在现代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成为人类智能的延长,另一方面又为探讨人类智能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学习机制的研究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项核心课题。它是智能系统具有适应性与性能自完善功能的基础。学习过程具

铁尾砂综合利用现状

铁尾砂综合利用现状 尾砂属于工业固体废物,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工业废物处理处置规范),本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尾矿砂进行回采和利用,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预测在尾矿砂回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是: 1、大气环境影响(大风干燥天气的扬尘污染); 2、地表水环境影响(尾矿砂进入地表水体,悬浮物和尾矿中污染物使水质变差); 3、声环境影响(尾矿砂回采中机械车辆操作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4、生态环境影响(尾矿库回采过程出现爆管,尾砂大量下泄,压覆地表植被、农作物); 以上影响主要反应出尾矿砂回采过程造成尾矿库溃坝引发的环境风险,而且在对尾矿砂回采项目进行中还涉及工程占地、厂区的生产生活废水、废气、生活垃圾产生及排放,均对区域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对尾矿砂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用优质管材、防止尾矿砂输送管破裂; 2、设立备用输送管道; 3、加强监控、巡查; 4、对尾矿砂综合利用,在对尾矿砂进行污染物含量鉴定后可作为其他行业的原材料,填充料(制砖、路基填充)。 5、对尾矿砂压覆区域进行覆土,种植植被,恢复生态。

一、铁尾砂资源状况特点 我国铁尾矿资源状况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铁尾矿的产量大而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的尾矿综合利用率只有7%。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堆存的铁尾矿量高达十几亿吨,占全部尾矿堆存总量的近30.0%。 2、铁尾矿的类型特点。铁尾矿按照伴生元素的含量分为两大类。一是单金属类铁尾矿,其按照矿物组成,一般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硅型、高铝型、高钙镁型和低钙镁铝硅型(简称低硅型)。划分依据是其存在的主要元素,并有利于选择不同的利用途径。另一是多金属类的铁矿尾矿,主要有攀钢铁尾矿和白云鄂博铁尾矿,此类铁尾矿特点是矿物成分复杂,伴生元素多。 3、铁尾矿的分布特点。我国铁尾矿排放量堆积分布不均,按企业所有制分,国有重点矿山最高,地方国有次之,乡镇民办矿山最低;按地区分,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四川5省最高。距离城市近的矿山尾矿堆存量小,偏远地区矿山尾矿堆存量大。 4、铁尾矿化学成分特点。各矿山的尾矿化学成分略有差异,大致如下:Fe一般为6%~17%,SiO2一般为30%~80%,Al203一般为1%-11%,Mg0一般为1%~10%,Ca0一般为13%-22%,S,Cu,T i02,V205等有价元素在尾矿中虽不同程度地存在,Au,Ag,Ga、稀土等元素很少,甚至为微量。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浅谈中国领土问题

浅谈中国领土问题 领土对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 国家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也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领土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利益的基本要素.与领土密不可分的是边界问题,边界是分隔国家领土界限,维护国家边界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一致的.领土问题也一直是中国社会今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增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及了解. 近日来,菲律宾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对于南沙群岛资源开发争端、主要资源开发争端,主要与越南和菲律宾的矛盾。目前这两个国家都采用相同的政策占为所有后转交给欧洲资本主义次元开发公司让其“代替”开发,这样既找到了靠山又得到了利益。这样的计策让我们中国政府很难解决,本来是两个国家的问题现在变的复杂化了,它们知道自己的军事实力有限,只有把得到的利益分给保护神——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才能得到安全保障。一旦为了南沙问题发生战争,我们不得不考虑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在南海投资的经济利益所以这是一块热石头又硬又烫,让中国政府很难解决。我认为应向国际社会承认欧洲在南沙资源开发的合法性,坚决否认其所有权是越南和菲律宾的,应逐步派兵强行驱赶菲律宾和越南的政府公职人员 南沙群岛问题不由让人想到东海石油开采争端,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最尖端的问题是钓鱼岛归属问题。现在需要三国商讨,

中国。日本。美国。中国想要回钓鱼岛美国当初把钓鱼岛还给国民党,国民党只顾国内战争,此时的日本趁机控制该岛,现在又拉拢美国为其靠山。2010年9月底中日两艘船相撞,是一件多么平凡的事。日本把它升级为“主权”“领海”等问题。这是日本自甲午中给战争以来,常用的计策:挑起事端然后采取行动等着对方来谈判,让对方陷入被动,趁机在谈判桌上得到更多的利益。我认为这次撞船事件问题被日本升级后,我国应该安排在钓鱼岛附近进行海陆空联合实弹军事演习,并安排政府非决策外交官与其商讨。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开个中外记者招待会,解释军演与钓鱼岛事件无关,这次军演早就在计划内。让日本猜测我们的心理,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让日本得不到谈判的筹码,让日本在谈判中更加紧张。一旦谈判破裂,中国应采取由军演到实战的转变让其海军。空军。陆军进行联合打击。我们现在谈谈美国在这个问题的立场。美国对钓鱼岛承认是中国的,也承认日本现在对钓鱼岛具有控制权。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会鼓动两国发生战争,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因为两国开战美国会暗中支持日本,两国开战,两方损失,这样既利用了中国打击日本好战主义思想,还有可能让中国人民币升值,解决本国的债务危机,最重要的是冲慢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让自己能够更长久的保持现有的霸主地位。两国开战美国决不会正面帮助日本,与我们14亿人口闹矛盾,即使日美两国同盟下的条约有这样一条:“两国中有一国主权遭到威胁,另一国应支援保护。”因为美国到现在都没有承认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