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指南

美国儿科学会: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一)

(2007-01-11 20:12:08)

转载

分类:临床诊疗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美国儿科学会(AAP)日前联合美国家庭医师学会、美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欧洲呼吸病学会等共同制定了《毛细支气管炎诊治指南》,旨在对1个月~2岁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各项措施进行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分级评价和推荐。

细支气管炎多由病毒引起,以小气道上皮的急性炎症、水肿及坏死,

黏液分泌增加以及支气管痉挛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典型鼻炎、呼吸急促、喘息、咳嗽、肺部湿啰音、三凹征和(或)鼻翼扇动。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发病季节以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为主。90%的婴幼儿在2岁以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由于RSV感染后机体不会出现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因此常常出现重复感染。其他病毒如人类偏肺病毒(hMPV)、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可导致细支气管炎。

该指南可供儿科医师、家庭医师、急诊医师、护师以及参与儿童保健工作的医疗助理人员参考。该指南不适用于HIV患儿、器官或骨髓移植术后患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等免疫抑制患儿。除预防部分外,该指南的其他部分也不适应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新生儿肺病(CLD,又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患儿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建议1

1a:应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诊断细支气管炎,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B级)。

1b:在评估及治疗细支气管炎患儿时还应评价有无合并高

危因素,如年龄<12周、早产、合并心肺疾病或存在免疫缺陷状态(B 级)。

对于因咳嗽和(或)喘息症状而就诊的患儿(特别是在冬季),询问病史以及查体的目的就是检出可能患有细支气管炎的患儿

并估测病情的严重程度。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包括鼻炎、呼吸急促、喘息、咳嗽、肺部湿啰因、三凹征和(或)鼻翼扇动。需要注意的是,1岁以内婴幼儿的呼吸频率随月龄增长而变化,足月新生儿平均为50

次/分,6个月时平均为40次/分,12个月时降至30次/分。若无呼吸急促,则多提示不存在肺炎或下呼吸道感染。

细支气管炎病程多变,且呈动态进展,轻者可表现为短暂性发作,重者则可发展至进行性呼吸衰竭。因此,评价病情的主要因素还应包括呼吸症状对进食、脱水情况的影响,患儿对治疗的反应,患儿家庭照料患儿的能力及能否及时复诊,是否存在早产、心肺疾病、免疫缺陷状态和先前喘息发作病史等。

体检对疾病状态的反映也是复杂多变的,需要动态观察。例如,上气道阻塞也会导致呼吸费力,鼻部抽吸和体位也都会影响对患

儿呼吸的评价。查体的主要内容包括呼吸频率、呼吸费力的表现如三凹征和听诊发现哮鸣音和啰音等。

能够提示临床预后的特异性表现比较少,比较确定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12周、早产史、合并心肺病或存在免疫缺陷状态。体检与预后的一致性较差。虽然有研究表明,呼吸频率>70次/分提示病情严重,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由于各项研究所用的临床评分系统不一致,因此无法对不同的评分系统进行比较。但总的来说,临床评分的动态变化比单次临床评分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脉氧监测可发现临床容易忽略的早期缺氧,但与预后的关系还不确定。

细支气管炎患儿胸片可出现异常,但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也不确定,因此临床上不推荐常规行胸片检查。住院患儿若对治疗的反应欠佳,需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怀疑其他诊断时,则应行影像学检查。其他临床诊断试验的作用也没有得到证实。细支气管炎患儿出现严重细菌感染的几率较低,因此血常规检查对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毫无作用。在流行季节进行RSV病毒检测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但是对大多数经临床诊断的患儿的治疗及预后并无影响。

建议2

2a:不推荐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B级)。

2b:可谨慎地试验性应用α肾上腺素能或β肾上腺素能类药物;仅在客观评估表明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有效时,方可持续应用这类药物(B级)。

目前对于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仍有争议。Kellner等的一项系统评价对8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共计394例患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每4例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的患儿中最多有1例的临床评分

可获得短暂改善,但临床意义还不清楚。评估支气管扩张剂对长期转归的影响的研究显示,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对总病程并无影响。

对不同支气管扩张剂进行的研究显示,门诊短期应用沙丁胺醇可改善患儿的氧饱和度和(或)临床评分,但住院患儿应用此类药物不能显著改善临床表现,对病程和住院时间也没有影响;门诊应用肾上腺素也有一定短期疗效,但肾上腺素对门诊及住院患儿均无长期疗效;肾上腺素作用略优于沙丁胺醇,可能与其α肾上腺素能作用相关,因此,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肾上腺素在住院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应用,但对于门诊患儿,肾上腺素的疗效可能优于沙丁胺醇。

临床经验表明,某些患儿可从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中获益。因此,可以通过压缩空气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来判断临床反应,并在应用前后通过客观指标来评价临床改善情况。急诊和住院患儿应首选肾上腺素进行试验性治疗,若有临床改善则可继续应用压缩吸入治疗,若无反应则应停止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对病毒性细支气管炎没有明显的疗效。

建议3

不推荐常规应用皮质类固醇(B级)。

据报道,约60%的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接受了皮质类固醇治疗,但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并不支持这类患儿应用皮质类固醇。

Cochrane数据库中一项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细支气管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了13项RCT(共计1198例患儿)。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在住院时间、临床评分、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初

次就诊后的再次就诊率及住院率方面均与安慰剂组无显著性差异。还有2项研究表明,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期病程没有影响。由于婴幼儿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还不明确,因此除非有明确效果,否则应避免应用。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因此还无法评价白三烯调节剂在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

建议4

不推荐常规应用利巴韦林(B级)。

抗病毒治疗存在争议。近期一项综述对利巴韦林治疗RSV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细支气管炎)的11项RCT(总共375例患儿)进行了分析,其中9项观察了利巴韦林对急性期的影响,其余2项评价了利巴韦林对长期喘息症状和(或)肺功能的影响。7项研究表明利巴韦林治疗有效(4项显示氧合情况、住院时间等客观指标有所改善,3项显示呼吸评分、主观临床评估等主观指标有所改善),其余4项则显示利巴韦林无效。在2项评价利巴韦林对长期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中,1项表明利巴韦林治疗者1年内再次出现喘息发作或感染的次数减少,而另1项则没有发现利巴韦林有效。这些研究人数较少,试验设计、质量也存在差别,因此利巴韦林对细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有限。仅某些患儿如已经证实为RSV感染的重症患儿或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可考虑应用利巴韦林。

建议5

仅在有合并细菌感染指征时才应用抗菌药物,合并细菌感

染者的治疗方法与无细菌感染者相同(B级)。

由于细支气管炎患儿可出现发热,年龄小,加之对继发性细菌感染(SBI)的担心,医师常常予抗菌药物治疗。然而,早期RCT表明抗菌药物对细支气管炎治疗并无效果。数项回顾性研究也显示,细支气管炎和(或)RSV感染患儿的SBI发生率低(0~3.7%),且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菌血症或脑膜炎少见。三项前瞻性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SBI发生率为1%~12%)。一项在出生60天以内的细支气管炎和(或)RSV感染患儿中进行的大规模研究显示,在小于28天婴儿中,RSV 阳性者与RSV阴性者的SBI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0.1%对14.2%),而在29~60天婴儿中,RSV阳性细支气管炎患儿的SBI均为上呼吸道感染,且RSV阳性者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RSV阴性者(5.5%对11.7%)。

在住院治疗的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约25%的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肺不张和肺部浸润影,并很可能因此被误诊为合并细菌感染。然而,细支气管炎患儿合并细菌性肺炎时往往表现为肺实变,无实变表现者少见。

虽然对于细支气管炎患儿来说,仅RSV感染本身就可引起急性中耳炎(AOM),但是,单纯根据临床表现无法区分细菌性和病毒性AOM。Andrade等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42例表现为细支气管炎的患儿中,62%发生了AOM,其中50%在入组时即已存在,其余12%在入组后10天内出现;从94%的中耳抽吸物中分离出了细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另一研究对150例住院治疗的

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79例(53%)发生了AOM,其中2/3发生在入院头两天;64例AOM患儿接受了鼓膜穿刺引流,从33例的中耳抽吸物中分离出了病原菌,也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最为多见。AOM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细支气管炎病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建议6

6a:应评价患儿脱水情况及是否能口服补液(X级)。

6b:不推荐常规进行胸部理疗(B级)。

仅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特别是进食未受影响者),给予密切观察即可。呼吸频率>60~70次/分的患儿(特别是鼻分泌物增多者),进食往往会受到影响。呼吸困难患儿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相哮鸣音和呼气相延长,误吸的危险也增加。因呼吸窘迫不能安全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补液。液体潴留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并出现相应的症状,此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细支气管炎可伴有气道水肿和气道上皮细胞脱落至气道中,从而导致肺过度充气。有时也可出现肺不张,但肺不张并非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对3项观察胸部理疗对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了分析,结果并未发现胸部理疗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建议7

7a:先前体健的患儿若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90%以下,则为氧疗指征;若SpO2持续低于90%,则应通过足够的氧疗使SpO2

升至90%或以上;若患儿的SpO2≥90%且进食良好,仅有轻微呼吸窘迫,则可停用氧疗(D级)。

7b:若患儿临床状况改善,则无需持续监测SpO2(D级)。

7c:对于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肺疾病史或早产史的

患儿,在准备停用氧疗时应给予密切监测(B级)。

虽然健康婴儿的SpO2可一过性降至89%以下,但一般都在95%以上。罹患细支气管炎时,气道水肿和上皮细胞脱落导致通气血流比(V/Q)失调,氧合指标[包括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

脉氧监测因其安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医师应了解氧离曲线的特征,即当SpO2>90%时,即使PaO2明显升高,SpO2也仅能获得轻度增加,而相反,当SpO2<90%时,PaO2轻微下降就会导致SpO2明显下降。问题由此产生:如何单纯依据SpO2来判断细支气管炎患儿是否应住院治疗或给予氧疗?

临床研究及氧离曲线的特点均提示,当SpO2≥90%(海平面呼吸室内空气)时,吸氧所能提供的益处有限,尤其是对于没有呼吸窘迫和进食困难的患儿;由于发热、酸中毒和血红蛋白病等因素可使氧离曲线右移,因此存在这类危险因素的患儿应维持较高的SpO2。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或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发展成重症疾病而需住院治疗,应给予特别关注。这些患儿基础氧合及其对抗肺部炎症的能力往往都很差,导致低氧更为严重和持续,因此在给予和停用氧疗时尤应

慎重。

建议8

8a:CLD、早产儿(<35周)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给予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预防治疗(A级)。

8b:帕利珠单抗用药方案为每次15 mg/kg肌注,1次/月,连用5个月,多始于每年的11月或12月(C级)。

AAP感染疾病委员会在其2006年报告中推荐这样使用帕利珠单抗:

1. 在6个月以内因慢性肺病(CLD)接受过治疗(氧疗、支气管扩张剂、利尿剂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早产儿,在2岁以内,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季节前应预防性使用帕利珠单抗。

2. 胎龄≤32周的早产儿即使没有CLD,也可从帕利珠单抗预

防治疗中获益。对这部分婴幼儿,需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出生时的胎龄以及RSV流行季节开始时的月龄。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可使≤28

周早产儿在第一个RSV流行季节(无论在该流行季节期间其月龄如何)中获益。29~32周早产儿在<6个月时接受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疗效较好。

3. 尽管有研究表明,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可降低32~35周早产儿的住院危险,但考虑到治疗费用,故大多数专家推荐,严重感染高危儿和在RSV流行季节开始时月龄<6个月者应接受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存在下列危险因素者为严重感染高危儿:入托者,有学龄年龄同胞者,接触环境空气污染物者,存在气道先天异常者,或存在严重神经肌肉疾病者。至少存在2种危险因素的32~35周早产

儿才应考虑给予预防治疗。高危婴幼儿应避免暴露于烟草烟雾。许多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抵抗多种病毒感染,但母乳是否可以预防RSV

感染尚无统一结论。高危婴幼儿还应避免群居或接触感染者。在RSV 流行季节应禁止高危婴幼儿入托,并指导其父母注意手部卫生。所有高危婴幼儿及其接触者都应在6个时开始接受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

4. 北半球(特别是美国)的RSV流行季节主要为11月至次年3月。目前,尽管可以预测RSV流行季节的出现,但还不能准确预测其严重程度、开始时间、达峰时间和结束时间。同一社区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社区的RSV感染暴发时间,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RSV流行季节从11~12月开始,次年1~2月达峰,3月末(有时为4月)结束,持续13~20周。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婴幼儿在第5次肌注帕利珠单抗后,血清帕利珠单抗谷浓度仍持续高于有效保护浓度30天以上,也就是说,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5个月可提供大于20周的保护效应,即使RSV流行季节的起始存在变动,也可以覆盖大部分流行季节。帕利珠单抗用药方案不宜轻易改变,必须充分权衡利弊后方可考虑改变。

5. 合并明显血液动力学异常的≤24个月青紫型或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也可从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中获益。是否预防性给予帕利珠单抗,还应根据患儿心血管受损程度决定。接受药物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和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更易从免疫预防治疗中获益。

2项随机、盲法的安慰剂对照研究共对2789例早产、CLD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使RSV感

染所致住院率降低了39%~78%。上市后研究也显示,帕利珠单抗预防治疗可显著降低住院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帕利珠单抗不能治疗RSV 感染。

建议9

9a:洗手是预防RSV院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在与患儿直接接触前后,接触邻近患儿的物体后,以及摘手套后,均应洗手(B级)。

9b:首选以酒精为主的擦手剂,其次为有抗微生物作用的肥皂(B级)。

9c:医师应教育患儿及其家庭成员注意手部卫生(B级)。

应采取措施预防RSV及细支气管炎其他病原体在医疗机构(特别是医院内)的传播。在距患儿病床22英尺(6.7米)的空气中仍可检出RSV RNA。病床、床栏杆、桌面和玩具均可被患儿的分泌物污染。污染物表面病原体的活性和传染性可保持数小时。RSV及其他病毒还可通过看护人员的手传给其他人,因而,医务人员频繁洗手可减少RSV 院内传播。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专门发表了洗手指南。该指南详细介绍了洗手的正确方法。如果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指南推荐应使用以酒精为主的擦手剂,也可用有抗微生物作用的肥皂替代。

其他有效的预防措施还包括患儿及家庭成员教育,监测RSV流行季节的开始,应用手套并经常更换以防止手套上微生物的播散,直接接触患儿时穿隔离衣等。至于口罩是否可提供额外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得到证实。对RSV感染患儿进行隔离或集中诊治尽管有效但并不切

实可行。无论如何,医务人员及家庭成员严格注意手部卫生并进行相关的教育都非常重要。

建议10

10a:婴幼儿应避免暴露于被动吸烟(B级)。

10b:推荐母乳喂养以降低儿童下呼吸道疾病发生危险(C级)。

McConnochie等的研究显示,被动吸烟增加RSV感染危险(OR=3.87)。Strachan等的一项涉及被动吸烟与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关系的系统评价显示,父母有一方吸烟时,子女发生下呼吸道疾病的危险增加(OR=1.57),其中以母亲吸烟时的危险更大(OR=1.72)。Stocks等分析了20项关于婴儿肺功能的研究后发现,母亲在妊娠期间和分娩后吸烟的婴儿,其肺功能显著下降,表现为用力呼气流速(FEF)下降约20%,此外其他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父亲吸烟也同样可产生不良影响。

母乳中含有抗RSV的免疫因子,包括IgG、IgA和α干扰素(IFN-α)。母乳还有中和RSV的作用。Pullan等的研究显示,与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非母乳喂养者的RSV感染住院危险显著升高(OR=2.2)。Downhan等也发现,在115例RSV感染住院患儿中,仅8例(7%)接受母乳喂养,而对照组的母乳喂养率为27%(46/167名)。Bachrach等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了33项研究。这些研究均表明,母乳喂养可保护婴儿免于因下呼吸道疾病而住院。对其中9项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非母乳喂养者的下呼吸道疾病住院危险高达母乳喂养4个月者的3倍。

建议11

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补充及替代药物(CAM)的应用(D级)。

由于证据有限,目前还不推荐应用CAM。但许多家长可能给患儿应用了各种各样的CAM,因此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这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权衡其利弊。

该指南对2岁以下婴幼儿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给出了以循

证医学为依据的推荐。细支气管炎是一个临床诊断,无需进行诊断性试验。

目前所应用的多数治疗方法,如支气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利巴韦林、抗生素、胸片检查、胸部理疗和CAM,并不能有效改善疾病的临床病程。目前推荐的措施包括合理氧疗并进行血氧监测。应用帕利珠单抗进行特异性预防和一些一般预防措施(特别是洗手)预防院

内感染也有一定效果。

在细支气管炎研究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

缺乏客观、重复性好且方便在医院、急诊、门诊应用的临床评分方法。再如,由于细支气管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

究才能发现一些细微的预后变化,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此外还应进一步研究RSV之外的其他致细支气管炎病毒的快速、经济的测定方法,以及鉴别哪些特定人群能够从支气管扩张剂或皮质类固醇治疗中获益,决定开始氧疗的最适SpO2值,进一步探索新的疗法、RSV疫苗以及剂量更小而费用更低的免疫预防疗法。

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临床治疗效果 朱海燕

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临床治疗效果朱海燕 发表时间:2019-03-05T09:58:02.6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作者:朱海燕,梁岩[导读] 本文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资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效果。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环境污染的严峻化,该疾病病发率逐年上涨,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资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呼吸内科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抽取76例,数表法分成两组:38例观察组由15例女性、23例男性组成,年龄40~75岁,平均(52.6±1.4)岁;病史1~12年,平均(7.2±0.9)年:38例对照组由16例女性、22例男性组成,年龄40~76岁,平均(52.7±1.5)岁:病史2~12年,平均(7.3±1.O)年,2组患者基线资料统计无差异 (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标准,伴有喘息、咳嗽等症状,X线检查显示双肺斑块模糊,呼吸功能受损;签署知情书;(2)排除标准:过敏史患者;精神异常患者;其他疾病患者。 1.3方法 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滴头孢唑肟钠,每天2次,每次2g;若患者对头孢过敏,可静滴左氧氟沙星,每天1次,每次0.05g。3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上给予呼吸内科规范治疗,包括: (1)缓解症状给予盐酸氨溴索,将其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剂量分别为30mg、50ml,每天1次;(2)支气管扩张剂使用异丙托溴铵,每天3~4次,每次使用1小瓶:(3)喘息患者给予氨茶碱,每天1次,每次0.3g: (4)对于缓解期患者,给予健康宣教,如预防粉尘、气体等对支气管带来的刺激;规律作息,合理运动,戒烟酒,注意保暖。 1.4判定项目 首先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标准:症状消失,X线检查恢复正常,表明疾病缓解;症状改善,X线检查趋于正常,表明疾病好转;症状未变化,或病情加剧,表明治疗无效;然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数据输入软件包SPSS18.0中,治疗结果、不良反应属于计数资料,用(n,%)表示、卡方检验,P<0.05,统计有差异。 2、结果 2.1患者治疗结果比对 结果表明,观察组好转率为97.4%,对照组好转率为78.9%,统计有差异(P<0.05)。 2.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 结果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统计有差异(P<0.05)。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非感染等因素引发的内科疾病,通常是气管黏膜、支气管黏膜出现轻微炎症,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慢性支气管具备季节性,冬季病发,春季缓解,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针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多选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能从某种程度上缓解病情。但是,由于该疾病进展慢、易复发,影响常规治疗效果。因此,加强患者对症治疗非常重要。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旨在根据患者病情特征,实施阶段性的治疗,如日常的健康宣教,急性发作期的对症处理。缓解期的预防复发等。比如,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感染、祛痰、缓解症状为主,常用药物为盐酸氨溴索、异丙托溴铵、氨茶碱,其中,氨茶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黏膜水肿、充血,增加心排出量的作用。并且,还能改善患者肌收缩力和呼吸功能:盐酸氨溴索具有溶解分泌物、促进粘液排出的特征,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患者粘液分泌多能恢复正常;异丙托溴铵是一种常用于支气管扩张药物,和抗生素联用能有效预防感染。报告显示,该药物服用4-5小时候达到最高峰,疗效持续8小时左右,痰液溶解效果显著。对于处于病情缓解期的患者而言,多用健康宣教、行为规范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张朝辉的一项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报告中,对所在医院6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发现,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低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观察组的97.1%,统计有差异(P<0.05),该研究表明通过给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针对性的呼吸内科治疗,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行呼吸内科规范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好转率为97.4%,对照组好转率为78.9%,统计有差异(P<0.05),和上述报道相似,说明:和常规疗法相比,规范治疗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效果更为显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的21.0%,统计有差 异(P<0.05),进一步证实呼吸内科规范治疗的应用效果。 综上,给予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作用显著,能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忠.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 师,2014,30(31):34-3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20):1234. 【3】杜晓琴.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规范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5):60-62.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而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于2005年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指南制定以来,对国内的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很多专家及同行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掼,及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对2005版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修订。 一、咳嗽的分类 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8周。咳嗽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不同类型的咳嗽病因分布特点不同。慢性咳嗽病因较多,通常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分为二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能缩小咳嗽的诊断范围,提供病因诊断线索,甚至得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经验性治疗,或根据现病史选择有关检查,明确病因。 1、询问病史:应注意咳嗽的持续时间、时相、性质、音色,以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体位影响、伴随症状等。了解痰液的数量、颜色、气味及性状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询问咳嗽持续的时间可以判断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咳嗽,缩小诊断范围。了解咳嗽发生的时相亦有一定提示,如运动后咳嗽常见于运动性哮喘,夜间咳嗽多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 A)和心脏疾病。痰量较多、咳脓性痰,应考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常咳白色黏液痰,以冬、春季咳嗽为主。痰中带血或咳血者应考虑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的可能。有过敏性疾病史和家族史者应注意排除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相关的咳嗽。大量吸烟和职业性接触粉尘、化工物质也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有胃病史的患者需排除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related chronic cough,GERC)。有心血管疾病史者要注意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引起的咳嗽。高血压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 2、体格检查:包括鼻、咽、气管、肺部等,如气管的位置、颈静脉充盈、咽喉鼻腔情况,双肺呼吸音及有无哮鸣音和爆裂音。查体若闻及呼气期哮鸣音,提示支气管哮喘;如闻及吸气期哮鸣音,要警惕中心性肺癌或支气管结核,同时也要注意心界是否扩大、瓣膜区有无器质性杂音等心脏体征。 3、相关辅助检查:(1)诱导痰检查:最早用于支气管肺癌的脱落细胞学诊断。诱导痰检查嗜酸粒细胞增高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的主要指标,常采用超声雾化吸人高渗盐水的方法进行痰液的诱导(附件1)。(2)影像学检查:建议将X线胸片作为慢性咳嗽的常规检查,如发现明显病变,根据病变特征选择相关检查。X线胸片如无明显病变,则按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进行检查(见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胸部CT检查有助于发现纵隔前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甲型流感病毒的命名规则: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30min可被灭活。流感病毒在pH 值<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d10888114.html,)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疗规范

慢性支气管炎 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尤以老年人多见。 【病因】 一、外因: 1.吸烟; 2.感染因素。感染是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 3.理化因素。如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的慢性刺激,常为慢支的诱发病因之一; 4.气候。寒冷常为慢支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 5.过敏因素。 二、内因: 1.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 2.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诊断要点】 一、症状 1、咳痰一般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状,晨起较多,常因粘稠而不易咯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在感染或受寒后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粘度增加,或呈黄色脓性痰或伴有喘息。偶因剧咳而痰中带血。 2、咳嗽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是本病的突出表现。轻者仅在冬春季节发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后最明显,白天咳嗽较少。夏秋季节,咳嗽减轻或消失。重症患者则四季均咳,冬春加剧,日夜咳嗽,早晚尤为剧烈。 3、反复感染寒冷季节或气温骤变时,容易发生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此时病人气喘加重,痰量明显增多且呈脓性,伴有全身乏力,畏寒、发热等。肺部出现

湿性音,查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等。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尤其易使老年病人的病情恶化,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4、气喘当合并呼吸道感染时,由于细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痰液阻塞及支气管管腔狭窄,可以产生气喘(喘息)症状。病人咽喉部在呼吸时发生喘鸣声,肺部听诊时有哮鸣音。这种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类型,临床上称之为慢性支气管炎;但其发作状况又不像典型的支气管哮喘。 二、体征 1、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罗音,咳漱后可减少或消失; 2、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可听到啸鸣音和呼气延长; 3、并发肺气肿时,有肺气肿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改变反复急性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及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为明显此系由于支气管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所致。相关推荐:知道气管炎的症状为针对性治疗做准备。 2、痰液检查急性发作期痰液外观多呈脓性涂片检查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合并哮喘者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痰培养可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摩拉菌等生长。 3、白细胞分类计数缓解期患者白细胞总数及区别计数多正常急性发作期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合并哮喘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 4、肺功能检查一秒用力呼气量和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比值早期多无明

支气管肺炎用药指南

支气管肺炎用药指南 【定义】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但夏季并不例外,甚至有些华南地区反而在夏天发病较多。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起病急骤或迟缓,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 2.X线胸片: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区居多,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斑片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甚至波及整个节段。 3. 血象:白细胞明显升高时能协助细菌性肺炎的诊断,白细胞减低或正常,则多属病毒性肺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1)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要保证休息,避免过多治疗措施。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使空气比较清新,并须保持一定温度、湿度。 (2)饮食应维持足够的入量,给以流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菜水、果汁等,并可补充维生素C、A、D、复合维生

素B等。对病程较长者,要注意加强营养,防止发生营养不良。 2.抗生素疗法:年龄是提示病原的最好的线索:≤3月,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多见;3月~5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多见。社区获得性肺炎,考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头孢和或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病毒感染者,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病毒感染者,一周后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或者混合感染。同时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敏感抗生素;严重感染者,第一时间采集血培养,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3.对症治疗 (1)退热治疗:一般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枕,或“双氯芬酸钾栓”、“布洛芬口服液”等退热。 (2)止咳平喘的治疗:应清除鼻内分泌物,有痰时用祛痰剂(如氨溴索),合并雾化疗法(布地奈德+复方异丙托溴胺),痰多时可吸痰,同时多饮水。 (3)病情较重者需要吸氧。 (4)严重肺炎以及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往往发生心力衰竭,出现心率加速、烦躁不安、肝脏在短时间内增大、浮肿、面色苍白发灰,甚至心脏扩大及有奔马律。心力衰竭时除给氧、祛痰、止咳、镇静等一般处理外,应早用强心药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一、概述 在内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对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有负面影响,需要规范诊治。 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 ml)。 根据X线胸片检查结果可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即传统概念的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约10%,可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量三分之一左右,30~40岁年龄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1,2,3]。 二、病因学分析 (一)病因 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次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为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IC),其次为慢性咳嗽的亚急性阶段,少部分为迁延性感染性咳嗽。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共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国内以CVA最常见,占慢性咳嗽病因的32.6%,其次为UACS和EB,而GERC近年有增多趋势[4,5,6]。其他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性咳嗽、支气管肺癌和心理性咳嗽等。少见和罕见咳嗽病因所占比例很少,但涉及病因繁多。 少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即使经全面检查和治疗,病因仍无法明确,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或特发性咳嗽,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7]。 (二)病理生理机制 咳嗽反射弧中咳嗽感受器、传入神经以及咳嗽中枢的任一环节受到影响,都可能导致咳嗽的发生。由于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分布较广,因此除呼吸系统疾病外,消化、心血管、耳鼻喉等系统的疾患也可引起慢性咳嗽。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毛细支气管炎 【ICD-10编码】J21.900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

慢性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慢性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 (一)起病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 (二)常在寒冷季节发病。 (三)咳嗽、咳痰为主,尤以晨起为著。出现过敏现象而发生喘息。 【体格检查】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体检肺部可闻干湿性罗音,肺底居多,或可闻及哮鸣音。 【辅助检查】 (一) X线检查早期无异常。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条索/斑点状或网状阴影,通常以两肺下野多见。 (二)肺功能检查早期无异常。重症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FEV1/FVC即的比值减少,)FVC(占用力肺活量)1.可<70%。 (三)血液检查急性发作期或并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喘息型者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缓解期多无异常。 (四)痰液检查 ①涂片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已破坏的杯状细胞,并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球菌和域杆茵;喘息型者可见较多

嗜酸性粒细胞。 ②培养可见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萘瑟 氏球菌等常见致病菌。 【诊断标准】 (一)慢性(每年持续或累计3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咳嗽(多伴咳痰,初时咳嗽有力、日重,并发肺气肿,咳痰(多为大量白色粘液痰,清晨夜间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加、且变稠、呈黄/绿色。年老病重者不易咳出),伴或不伴喘息。多在冬季反复发作,常以感冒为诱因。. (二)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亦可诊断。 (三)排除心肺等其它疾患所致者。 【治疗】 一、急性发作用及迁延期 (一)控制感染 1.急性发作期选用敏感抗生素口服,必要时采用注射疗法。常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必要时亦可选用喹诺酮类。 2.迁延期者宜采用或并用中药清热解毒剂及扶正固本方药。(二)对症治疗 1.应用祛痰,止咳药以改善症状,痰多者忌用镇咳剂。常用药物有复方甘草片合剂、氯化胺合剂;溴己新(必嗽平)、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 【ICD-10编码】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

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3)X线胸部检查: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下降(5)血气分析可了解患儿缺氧和CO2潴留程度。典型病儿可显示PaO 2和PaCO 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者可有代谢性酸中 2 毒,由于通气/灌流(V/Q)不均而出现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发生在小婴儿,具有典型的喘憋及喘鸣音,一般诊断不难,但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儿童哮喘 婴儿的第一次感染性喘息发作,即为毛细支气管炎,但若多次反复发作,则应考虑有发展为婴幼儿哮喘的可能。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体质、哮喘家庭史、抗RSV-IgE升高、先天性小气道、被动吸烟等。 2.原发型肺结核 常伴有喘息,可闻及哮鸣音,可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X线改变予以鉴别。

最新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ICD-10:J42.x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 2.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3.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预防措施:戒烟和避免烟雾刺激,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控制感染。 3.祛痰、止咳。

4.解痉、平喘。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 2.x02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血气分析、胸部CT、肺功能、有创性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感染治疗。 2.祛痰、止咳药物。 3.解痉、平喘药物。 (八)出院标准。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整理完全)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 【ICD-10 编码】J21.900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 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 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 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 (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 分,甚至100 次/ 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 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毛细支气管炎(2016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本病诊断要点为: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多数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天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喘憋,重者出现紫绀,5~7天达到疾病高峰。<3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检双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2不同程度下降,PaCO2正常或增高,pH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1.吸氧: 2.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喘憋仍无缓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 4.抗感染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5.对症治疗:脱水的治疗: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补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应危重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21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以下情况容易发展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因此不建议进入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1)年龄小于3个月;

2020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急性气管?支宅管炎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疾病概述 (―)定义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冷时[1,2]。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可伴有其他呼吸道症状如咳痰、气喘、胸痛,上述症状无其他疾病原因解释,可对本病作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需与肺炎、变应性鼻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肺癌、百日咳、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鉴别。 二、药物治疗原则 (一)镇咳 对于频繁或剧烈咳嗽造成的不适,影响学习、生活、工作和睡眠, 甚至可能引起气胸、肋骨骨折、星厥等并发症的患者,可酌情应用右美沙芬、喷托维林或苯丙哌林等镇咳药[3,4]o痰多者不宜使用可待因等强力镇咳药。对于白天工作需要精神警觉(如驾驶员)的患者,慎用可待因或其他含阿片镇咳药。可待因和右美沙芬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二)祛痰 滨己新、氨漠索、乙酰半胱氨酸和标准桃全娘油等均具有化痰作用。

(三)解痉抗过敏 对于支气管痉挛(喘鸣)的患者,可给药解痉平喘和抗过敏治疗, 如氨茶碱、沙丁胺醇[4,5]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等。 (四)抗感染治疗 不推荐对无肺炎的急性单纯性气管-支气管炎进行常规抗菌药物治疗 [6,7,8,9]。对存在过去一年曾住院治疗、口服皮质类固醇、糖尿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具中一项且年龄≥80岁的患者,或者存在两项且年龄》65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常见治疗药物见表1。 表1急性气営支器炎的药物治疗 首选药物备选鞠 漫芳;聽素:乙弗哦鬆:歸泉;斛謔 援沙芬倔帥;苯丙瞰≡≡咳就皴、誅、璧元 沙丁曙翻;球膨丁瞬技≡≡ 弱隧苯關元 注:昔匪却三昌按治疗、卫良舞匡庭劳毎或充血性心力软科-兔卑烦魏.薛,菇存硕妲驾265探1巻 表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药物治疗 三、治疗药物 (―);臭己新 祛痰药。 2.用药目的: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伴有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的祛痰治疗。

2020毛细支气管炎的鉴别诊断(完整版)

2020毛细支气管炎的鉴别诊断(完整版) 毛细支气管炎,既往国内曾称为喘憋性肺炎,该病多见 2 岁以下婴幼儿,尤其常见于2~6 月龄小婴儿,是小婴儿首次喘憋发作主要原因之一。 本病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尤其好发于冬春寒冷季节的持续阴雨天气,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见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人类偏肺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肺炎支原体等。 本病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然后短期内迅速出现咳嗽、喘息症状,典型症状为持续性干咳与发作性喘憋,甚至出现呼吸暂停。其典型肺部体征表现为两肺呼气相哮鸣音并伴有呼气延长,同时多数患儿在吸气末两肺可闻及较多细湿性啰音甚至捻发音,体检可发现呼吸与心率增快,部分严重喘憋患儿因膈肌下移而可触及肝脾。胸片检查可出现过度充气表现,血常规常无明显变化,病原学检查常可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证据。 然而,临床上引起婴幼儿期咳嗽、喘息的原因却比较多,如不重视鉴别,极易引起误诊。 因此,本文将需要与毛细支气管炎进行鉴别的常见疾病进行梳理总

结,并对其鉴别要点进行提炼归纳,希望对广大儿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急性支气管炎 多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故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该病病原体可见于细菌、病毒或者二者的混合感染,但以病毒感染多见,常见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与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及鼻病毒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无喘憋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肺部体征表现为不固定的易变的散在干湿性啰音,可随咳嗽、体位而变化。 胸片多显示正常或两肺纹理增多,一般不需实验室检查,不需要常规胸片检查。 鉴别要点: 无喘憋症状,肺部闻及不固定的干、湿性啰音。 2支气管哮喘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症状常在夜间与清晨发作或加剧,症状的表现形式与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患儿常有哮喘家族史及个人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病史。 典型患儿肺部听诊可闻及两肺均匀一致的呼气相哮鸣音伴有呼气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出现有咳嗽、咳痰或喘息等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更长,肺功能正常,并应除外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5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15%或更多。本病流行与慢性刺激(主要是吸烟、刺激性烟雾、有害粉尘、大气污染等),感染病毒、支原体、细菌等及过敏因素,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1.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 2.常在寒冷季节发病。 3.临床上出现以咳嗽、咳痰为主的症状,尤以晨起为著,痰是白色黏液泡沫状,或黏稠咳出。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加剧,痰量增多,黏稠度增加或为黄色脓性、偶有痰中带血。 4.可出现过敏现象而发生喘息。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在症状加剧或继发感染时,常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

5.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多无体征,或在肺底部闻及干、湿性啰音;有喘息症状者可在小范围内出现轻度哮鸣音。长期发作者可有肺气肿体征。 6.X线征象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阴性,或仅见两肺下部纹理增粗,或呈索条状;合并支气管周围炎时可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 【诊断要点】 1.临床有慢性或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 2.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3.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 临床分型与分期 1.单纯型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具有反复咳嗽、咳痰两项症状。 2.喘息型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除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症状, 并经常伴有或多次出现哮鸣音。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2010 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 : J21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病诊断要点为:发病年龄小(<2 岁),发病初期即出现明显喘憋,体检两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 1. 病史:多见于2 岁以内,尤其以6 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大多数有接触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病史。 2. 症状:初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多表现为低热、流涕、鼻塞、咳嗽,部分可有高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2-3 天出现下呼吸道症状,症状轻重不等,咳嗽明显加重,并有喘息发作,重者出现发作性喘憋及紫绀。 3. 体征:大多数婴儿有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喘憋发作时呼吸加速,呻吟并伴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憋。胸部检查可见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当喘憋缓解时,可有细湿罗音、中湿罗音。部分患儿可有明显呼吸困难,出现烦燥不安、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口唇发绀。

4.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5. 胸部X 线:表现不均一,大部分病例变现为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6. 肺功能:患儿急性期小气道存在阻塞,在恢复期,小气道阻塞缓解。 7.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8.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 2 不同程度下降,PaCO 2 正常或增高,pH 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 型或II 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吸氧:喘憋明显患儿应当给予鼻导管吸氧等方式。 2. 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如沙丁胺醇、博利康尼、溴化异丙托品等)和糖皮质激素。喘憋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烦躁明显者可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治 疗标准流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毛细支气管炎(2016年版) 一、毛细支气管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ICD-10:J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本病诊断要点为: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其以6个月左右婴儿最为多见。多数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天后病情迅速进展,出现阵发性咳嗽,3~4天出现喘息、呼吸困难、喘憋,重者出现紫绀,5~7天达到疾病高峰。<3月的小婴儿可出现呼吸暂停。一般无全身症状。体检双肺闻及喘鸣音及细湿罗音。 外周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偏低或正常,合并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胸片:提示明显肺气肿及小片状阴影。小部分病例出现肺不张。 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最常见,其次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显示PaO 2不同程度下降,PaCO 2 正常或增高,pH 值与疾病严重性相关,病情较重的患儿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可发生I型或II型呼吸衰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2014年版) 1.吸氧: 2.加强呼吸道护理: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合理应用雾化吸入,雾化后及时予以拍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喘憋的治疗: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喘憋仍无缓解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 4.抗感染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相应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5.对症治疗:脱水的治疗: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补碱。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应危重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21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以下情况容易发展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因此不建议进入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1)年龄小于3个月;

急性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

第三节毛细支气管炎 【ICD-10编码】J21.900 【定义】 毛细支气血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 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微小的呼吸道管腔易因黏稠分泌物阻塞,黏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1岁半以内)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发病,后者称为流行性毛细支气管炎,又因该病是以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肺炎,故又称喘憋性肺炎。 【病因】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因为RSV感染后机体不能产生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所以常可重复感染。其他如人类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 【诊断要点】 1. 症状 (1)本病发生于2 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 个月以内,喘憋和肺部哮鸣音为其突出表现。 (2)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梗阻症状,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喘鸣。呼吸困难可呈阵发性,间歇期呼气性哮鸣消失。 (3)严重发作者,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

(4)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可无热、低热、中度发热,少见高热。(5)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难发生后的48~72 小时,病程一般约为1~2 周。 2. 体征 (1)体格检查发现呼吸浅而快,60~80 次/分,甚至100 次/分,伴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达150~200 次/分。 (2)肺部体征主要为呼气相哮鸣音,亦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叩诊可呈鼓音。肝脾可由于肺气肿而推向肋缘下,因此可触及肝脏和脾脏。 (3)由于过多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加之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多发生较严重脱水,小婴儿还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4)其他症状包括:轻度结膜炎,程度不等的喉炎,少数病例有中耳炎。 3. 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2)采集鼻咽拭子或分泌物使用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明确病原。 (3)X线胸部检查:大部分病例表现有全肺程度不等的阻塞性肺气肿,约半数有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有肺纹理增厚,可出现小点片阴影。10%的病例出现肺不张。 (4)肺功能:RSV感染后多可检测到肺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小气道限制性通气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